【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第三朵玫瑰(Youth Without Youth)

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arcis Ford Coppola)
演員:提姆.羅斯(Tim Roth)
   亞力珊卓.馬利亞拉拉(Aloxandra Maria Lara)
美國 / 2007年 / 125分鐘 / 輔導級
二戰爆發前夕,一位精通東方文學的年邁語言學家,在復活節當天打算自殺…

◎ 劇情簡介

  二次大戰之前,位於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一名叫杜明尼克的語言學家,因感於自己的衰老以及真正的企圖與宗旨無法在此生完成,更令他難過的是一生摯愛的蘿拉在他年輕時就嫁給他人並生下一女,但不久蘿拉就去世了,留在杜明尼克身邊的只有當年蘿拉送他的一個懷錶。

  杜明尼克決定自我了斷,以便揮別這些今生再也無法獲得的情慾與企圖,但沒想到卻在過馬路時下起了雨,而突然一聲閃電電擊正巧擊中過馬路的杜明尼克,瞬間他就被灼傷昏倒在地。

  在史坦堡萊斯古醫生的照料下,杜明尼克不僅慢慢痊癒,而且也逐漸長出新牙,甚至愈來愈年輕,原本七十歲的人回復到三十歲的體能。杜明尼克只好將實情告知醫生,並希望醫生幫忙假造一個新的身份與居所,醫生答應了,並告訴杜明尼克像他這種情形極為符合德國納粹軍官魯道夫提出的理論-只要強烈的電流通過就能使得身體的機能年輕化。但杜明尼克被研究的情形很快就被德國知曉,他們派出人員來接收有關杜明尼克的資料,醫生緊急告知杜明尼克,他急急搭火車出境到瑞士的日內瓦。

  在日內瓦醫生早為他打理一切,不僅為了存了一筆錢同時也安排了住所。而杜明尼克此時發現自己有著一項特異功能,他只要目光掃過一本書,立刻知曉書中的敘述;他在賭場中也能看出即將顯示的數字,於是他的生活變得衣食無缺。問題是有太多的納粹也都混入日內瓦,不只一次要杜明尼克與他合作。當魯道夫出現時,欲用槍挾持他回德國,但杜明尼克以念力讓魯道夫以槍自我了結。

  一九五五年杜明尼克遇見了酷似蘿拉的薇若妮卡,兩人立刻陷入熱戀,而薇若妮卡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前世的記憶甚至講當時的語言,而這正是杜明尼克一生最難突破之處-語言的起源。這些困頓讓他當年欲自殺了結,如今薇若妮卡慢慢往前深入的呢喃正好可提供答案。問題是每一次回到過去,薇若妮卡便愈來愈衰敗而垂老,最終杜明尼克放棄了這種為求真理的自私,並離開薇若妮卡,當他回到故鄉時,一些醫院的人認出他來,而杜明尼克也恢復了老態,甚至面對了死亡。

◎ 劇情分析

  有關生命的形態或意義的呈現,在各種宗教與哲學幾乎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與詮釋,「第三朵玫瑰」的企圖心可不小,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宗教思惟與論述,意欲在全面放射的表態中期望讓觀眾領納生命真諦的奧秘。

  然而真相若為真相,顯然過多的併現就會顯得多餘,甚至最後無法自圓其說。杜明尼克一生研究語言學,但他始終無法探究到語言的起始點。就像佛學上常被提及的一個問題:若生命實相原本就一直存在,因祂沒有生,也就沒有死,這就是無始的自性涅槃境界。但很多人會以世間法的角度去質疑,這是可以理解的,其實若真的可以在證得實相的次第,就可以了悟這個緣由。

  從生到死是為「分段生死」,在「中陰身」、「入胎」亦是分段生死。而在六塵中的薰染,人必然與慾望、愛情甚至作為發生互動。杜明尼克在年輕時深愛的蘿拉離他而去;而全力以赴的著作顯然也無法完成,於是他尋求自殺,沒想到一記雷擊使他又回復了過往的青春。

  這似乎是歌德「浮士德」的翻版,浮士德群覽博學,但至死之際卻有著許多的遺憾,於是他以靈魂與撒旦交換年輕的歲月,雖然一切從頭再來,他娶了最美麗的海倫;也想實踐他的理想國,但最終他還是走向死亡的路途。

  杜明尼克回復年輕,他認識了酷似蘿拉的薇若妮卡,兩人也激盪出愛的火花,而薇若妮卡每到夜晚會說著好幾世之前的語言,對杜明尼克而言,這正是他一直想完成的著述。問題是,每一次的夜裡夢魘都讓薇若妮卡一步步走向衰老。在杜明尼克的心中此刻是最為糾葛與衝突的,他可以選擇完成終生的志業,但卻必須犧牲薇若妮卡,於是在衡量權衡得失中,他選擇離開薇若妮卡。

  很多人對自己這一生必然有著許多的遺憾與不滿,但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是否這些遺憾就會完全彌補無缺?答案其實都是否定的。也許今生很多的試煉是一種修行的必要元素,但或多或少這些試煉其實都必須以「業識」來考量,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將因過去世的種種決定與作業,才會有今生種種的領受與薰染,一切都是個人心識的決定,這才能解釋「唯識學」的真諦。

  我們這輩子思考的面向是第六意識,而作決定的是意根第七識亦稱末那識;第七識不斷地作意攀緣,遂種下許多善惡種子而收藏在第八識亦稱阿賴耶識之中。而維摩詰經中云:「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其意所指之心即是第八識,這個實相心即是生命的本源,祂本無生滅、增損,沒有來去、無形無色離一切諸法,但其實也有畢竟不空的含義,也就是具足空與不空兩法才是真實法。影片中提及「中觀」即是此意,但單僅以中觀二字其實還是無法真正深入真藏,何況導演又畫蛇添足地崁入莊子的「莊周夢蝶」。

  影片中雖然多少提及一些夢境與幻觀的層次與次第,但顯然是沒有體系的拼湊。在佛學見道中眼見佛性時即是「世界如幻觀」,而十行位滿心時是「陽焰觀」成就;直到十迴向位滿心時是成就「菩薩道如夢」,以上三種成就稱為「三賢位」,爾後又發十無盡願及至證得「猶如鏡像」現觀成就,即是初地菩薩。

  「第三朵玫瑰」中多少提及這些現象,故羅列這項次第概要以供參考。而影片中一直出現在杜明尼克身旁另一個分身,很多人解釋為是杜明尼克的第八識,但第八識是:「法離於相,無所緣故。」第八識如來藏沒有任何一相,因為祂離見聞覺知,祂是無覆無記性,祂不執著自我(執著的是第七識),祂也不執著自己附屬的六、七識,祂反而被「眾生我」所拖累而繼續流轉於生死之中。祂無任何相可說,因為祂不緣一切諸法,「眾生我」在六塵中所生的法中不斷地攀緣執著,但第八識卻不攀緣。

  因此一直出現在旁邊的「替身」其實是杜明尼克心中的作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講的正是這番道理。這也是為何最終杜明尼克從鏡子中打破鏡像,於是一直攀緣不斷的幻影隨著鏡面碎裂而消失了。

  第一朵玫瑰與第二朵玫瑰是杜明尼克一生極欲追索的願望,不管成功與否,杜明尼克都盡力去做了,從現象界中意圖去了解生命與宇宙的真相,絕對是無法完成的。真正的企圖在第三朵玫瑰,但這卻也是類同「拈花微笑」的公案一般,世間法不離出世界法,但雖將「中觀」做了比擬,但卻不是簡單言詞可以詮釋的,因為這一切若果也是透過想,依然落在「知」的範疇中。而佛經云:「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正是極佳的詮釋。

  其實佛法並非只有在深山道場才能尋覓,所謂「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即是提供了許多真諦。八識真心清淨無染,但祂在六塵中不隨外境而轉,祂無貪、無痴、無嗔,永遠在清淨道法中但卻顯現凡夫現有之事,此乃真正的宴坐。

  已經七十多歲的柯波拉,對生命自是有一番的省悟,雖然不盡然能清楚地解釋東方的哲學思考,但從而塑造了杜明尼克的生命歷程,其實也算得是某種程度的見道,也許很多人不見得能理解第三朵玫瑰的意義,其實那也無關緊要,因為第三朵是唯心所現啊!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忠犬小八(Hachiko:A Dog’s Story)

導演:賴斯.霍史東(Lasse Hallstrom)
演員:李察.吉爾(Richard Gere)
   瓊.艾倫(Joan Allen)
美國 / 2009年 / 93分鐘 / 普通級
改編日本忠犬真實故事

◎ 劇情簡介     

  帕克是一名大學教授,這一日他遠行回來,在車站上看見一隻走失的幼犬,這隻在頸項圈有個「八」字的日本秋田犬看到帕克後便一直跟纏著他。帕克找到一個被打開的籠子,雖然上面有寄件人半截地址,但卻沒有收件人姓名或資訊,不得已只好交給站務人員卡爾。但卡爾怕麻煩而不接受,帕克只好將幼犬小八偷藏在屋內,因為其妻凱特並不喜歡寵物。

  但凱特終究還是發現了,帕克只好將小八關在儲藏室,第二天將小八送至捕狗大隊,才知狗滿為患,最多兩星期狗必然會被處死。帕克不得已將狗又帶回。他四處問人要不要養狗,包括他的學生,但每個人都興趣缺缺。最終凱特在有人打電話來要認養之前,發現帕克近乎對待小孩般地與小八相處在一起,凱特終於答應讓小八留下來而成為家中的一員。

  小八長大了,每天總是會送帕克去火車站,然後在下午五點鐘時再到車站等他回家。慢慢變成習慣後,幾乎全鎮的人都知道有小八這隻甚懂人意的秋田狗,許多人也會偷偷塞些美食餵牠,只是帕克一直很在意小八不會像一般狗去咬回丟遠的球,日本友人藤吉健告訴帕克,秋田犬不像其他狗會取悅人,但如果秋田犬會去作這件事,那一定有牠的理由。

  帕克的女兒安蒂終於嫁給了男友麥克,而安蒂也非常喜歡小八,她常見父親為小八按摩,心中感到相當神奇。這一日帕克要去上班前,小八顯得相當焦躁,甚至主動去咬球欲取悅帕克。帕克高興極了,丟了幾球後還是將小八趕了回去。但沒想到帕克就在上課時心肌梗塞當場死亡。

  安蒂將小八帶回她家照顧,而凱特也搬離舊有的房子以免傷感。但小八依然偷偷跑回到車站等帕克,安蒂雖然找到牠,但發現小八意志堅強,於是她讓小八照著自己的意思;其後凱特回來掃墓時也與小八共同在車站等帕克回來,於是這件事慢慢被媒體報導並引起廣大的注目,但小八始終堅持在原地等候永遠不會回來的主人帕克,一直到十年後一個下完雪的晚上,小八終於慢慢闔上雙眼,走完最後生命的路途。

◎ 劇情分析

  這事發生在日本東京澀谷車站一段真實的故事,當年上野教授養的秋田犬每天都會在車站前等待他回家,而上野因意外死亡後,這隻秋田犬竟風雨無阻地在車站前,每日引頸企盼,雖從此等不到主人歸,秋田犬依然在站前苦守十年,最終不支倒地而亡。東京人為了感念這段人狗佳話,遂在澀谷車站前立了秋田犬的雕像,以紀念這隻秋田犬的忠誠。

  忠犬小八將這段故事移植到美國,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價值觀雖然有著不同,但從人性溫馨的一面與善的本質出發,其意理是完全相同的。

  為什麼要養狗?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有人說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因為或者朋友會出賣你,甚至枕邊人或親朋好友會背棄你,但狗幾乎對主人始終如一的忠貞是有目共睹的。或許是這種緣故,許多人可以費盡心思為自己的愛犬打理一切,卻不願以相同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親人,這不僅是可以認真來探索,甚至也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追索。

  也許你可以自己選擇一隻你喜歡的狗;但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狗主動選擇了你。本片在某種角度放置了這個面向的哲理思考。小八被意外走失在車站前,當牠一眼看見帕克時幾乎就已確認他就是未來的飼主,我不願用「主人」這兩個字其實也是本片的基本態度。秋田犬不會取悅別人是二度思考,但導演真正的意圖非常明顯,因為本片就算大明星匯聚,但主角卻只有小八這隻秋田犬。

  很多鏡頭都是從小八的角度來取鏡,由秋田犬的主觀意識形態,我們可以感受到小八的喜怒哀樂,從而呼應了帕克這一家人的互動。

  小八的特質是像日本人一樣,有尊嚴地專注在自己的本份上,不必為取悅別人而做奉承之事。有人養狗喜歡丟飛盤,樹枝或皮球讓狗兒去追逐並將之咬回。其實這滿足了飼主的發號施令並得到貫徹的慾望實踐。坦白說,除非兩人是站在對等的立足點來玩遊戲(如網球),或者當你把球丟出,是不可能命令其他人將它撿回的。

  但很多的狗被訓練成為取悅飼主的一項工具。當狗兒聽話時,飼主便給予一些獎賞,而以這一個基點去思索,這就缺少了一些人情對待,剩下的似乎也只是一種近乎買賣的對價關係。如果是這樣,那飼主與狗的生命基調似乎就欠缺了某種層次的互動與領納。

  人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去面對其他人甚至其他動物或有情世界。迎合我者為順、拂逆我者為困,佛家稱之為「我執」,但如果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生命主體性,也就是都有其各自的存在本質,此生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軀體,但那是各自的業種緣由,彼此應該依循這種自然的因緣互動,企圖去改變對方以便迎合自我的態度其實都是值得商榷的,譬如說,將狗的毛完全剃光並給予一些造型設計,雖然會贏得人訝異的注視目光而增添了飼主的虛榮感,但這對狗而言是不公平的。

  帕克夫妻的人文素養極高,像凱特不喜歡狗但她始終尊重狗兒的尊嚴,然而最終她看得出丈夫是如此地與小八緊密的互動,她才知曉小八的最妥當而溫馨的家其實就是她家,於是小八就名正言順地留了下來。

  導演在這一段戲中著墨甚深,若說小八代表的是東方的哲理思考,而必須在融入西方思考的同時必然有著更多的猶豫與融合,從而在交融之後才能產生新的生命思考,這是為何將篇幅放大的理由。

  小八這隻秋田狗的行徑在西方世界絕對也有類同的情形,只是西方人不見得崇尚這種「忠誠」的意涵,尤其是透過一隻狗來詮釋,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忠」片多少也從人性角度企圖消化這東西兩股的文化傳統,在兼顧條理與相互併容之中,恰到好處地呈現了故事的原貌與主旨思想,就影片而言,可以說是在創作議題上是相當成功而極具水平的。

  當然演員之一的「小八」那付特殊的神情吸引了觀眾最真誠的注目,於是觀眾的心早就在影片一開始就被吸引了。而劇中人物似乎也都圍繞在小八的周邊,像賣熱狗的人、站務員、甚至常偷偷餵食牠的商店主人,當然還有每天進出車站的人,他們認識了小八,也知道小八在帕克死亡後依然每天在車站等候。

  西方人極為「尊重」帕克的決定,這就是西方的騎士精神,如果發生在台灣,情況恐怕有變,可能會有太多的「善心人士」不忍小八挨餓受凍,甚至主動會收養至流浪狗之家,這樣雖出自一片善心,但卻無法領納「尊重」的意涵。

  人生的態度正是有所堅持亦有所不堅持,每個生命都有其意義與今生的面向,我們不能光從自己的角度去評斷所有的一切,如此容易有失偏頗。生命中有很多的現象是有其因果關係的,從世俗的角度可能無法完全詮釋清楚,但從因果對待即能有合理的解釋。但在因果論中「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其實也是有極大的差異的。觀賞這部影片若從這麼多的角度來看,其樂趣與感觸將會有不同的層面與思考的。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安東尼與慾樂園(I Dream Under The Water)

導演:荷蒙 (Hormoz)
演員:安培.班漢汀(Hubert Benhamdine)
   卡洛琳.朵西(Caroline Ducey)
法國 / 2007年 / 95分鐘 / 限制級

同性戀的議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一般人總是對這個區塊有著某種的好奇與困惑…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九年的法國北方,安東尼與一群好友組成樂團,藉著高昂的音符宣洩屬於青春的激動。安東尼不時用多情的目光注視著艾力克斯,但艾力克斯卻因嗑藥似乎顯得精神不濟。

  安東尼不時夢見自己掉入紅色深水中,不管如何使力就是無法脫困。當他回家探視母親時,母親似乎也力有未逮,就連拿碗盤去沖洗都全掉到地上打碎一地。母親對安東尼苦口婆心地勸慰,要他去考大學,或者找一份工作,但安東尼ㄧ句話也聽不進去。

  安東尼回去時,竟發現艾力克斯吃了一種叫「速百騰」的毒品,因過量而休克死亡。這讓安東尼無法接受,在無法挽回艾力克斯的生命後,安東尼開始自暴自棄,他充當男妓四處接客,似乎想藉著慾望的發洩而忘掉艾力克斯。

  母親因情緒也陷入低潮,於是決定搬家,這使得安東尼瞬間失去了居住之所,而艾力克斯的葬禮上自己的父母都沒來參加,這更激怒了安東尼。

  安東尼四處接客,也不時詢問對方是否可以讓他住進來,沒想到幾乎每位「恩客」都表示交易是交易,不能混為一談。而就在這個時刻,安東尼在一家夜店認識了一名叫茱麗葉的女子,天亮時安東尼帶她回家,兩人瘋狂地作愛。這使得安東尼第一次有著渴望安定的悸動。

  安東尼也認識了開錄影帶店的巴普堤斯特,兩人在床第之間相當契合,而巴普堤斯特不僅希望安東尼有空就去找他,甚至安東尼若願兼差,他也願提供一份在錄影帶工作的機會。

  茱麗葉帶安東尼回去見她奶奶,一切似乎都將朝正向發展,安東尼卻發現茱麗葉皮包內也有「速百騰」,這讓安東尼相當震驚,兩人為此而吵架,安東尼求巴普堤斯特提供一份工作給茱麗葉,但巴普一眼就看穿茱麗葉並不適合。終於茱麗葉不告而別,而安東尼與巴普也幾乎鬧翻。最終安東尼在一間廢棄公寓內找到奄奄一息的茱麗葉,為了活下去,茱麗葉早已不顧任何的尊嚴,安東尼至此也只能感嘆這令他困頓的人生了。

◎ 劇情分析

  進入廿一世紀後,由於資訊的多樣化,人類思考的面向更為多元,而過去對「愛」的詮釋便有了全然不同的意象詮釋,甚至更能積極地付之行動,就算明知是坎坷路途,卻也毫不遲疑地一腳踏入。

  同性戀的議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一般人總是對這個區塊有著某種的好奇與困惑,於是日漸敢勇於表達的電影藝術工作者,便藉力使力將同志的「愛」毫無保留地在作品中完全呈現。

  「安」片的觸角大膽地揭露男性同志的性愛互動,但更多的著眼點其實是在現代年輕人的困頓與悲鳴。安東尼考不上大學,但卻也不願去找一份工作,除了他沉溺於對艾力克斯的迷戀之外,更多的緣由絕對是整個社會帶給這個世代與年齡的困擾。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社會氛圍,年輕人是無能為力去應付的,於是他們只能以逃避的心態來掩飾與躲藏。在相互取暖中自以為是找到一條慰藉的道路,殊不知愈陷愈深的泥淖不僅無法回頭,最終必然遭受滅頂。

  除了性慾渲染之外,吸毒似乎也是一件揮之不去的夢魘,艾力克斯愈來愈深的毒癮,其實早就透發了緣由。但似乎也不能完全怪罪其父母未曾給艾力克斯家庭的溫暖,年輕人有時的自以為是,常常是致命的原因。

  吸毒之後真的是可以完全逃離現實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當癮頭愈來愈大時,似乎就是一條不歸路了,問題是有多少人能真正認清問題的癥結點?究其原因,吸毒的行為多少有著負氣與報復的心態,好似以藥物摧殘自己,好讓忽視自己的人感到自責與心痛,但這樣的行徑不僅徒勞無功,最終也只是讓自己一錯再錯,甚至無法回頭以致造成無可彌補的悲劇。

  安東尼在遇上茱麗葉時,確實開始有著不同以往的關照與自覺,他渴望像其他人一樣有著異性關係的朋友,在那當下他開始疏離了巴普堤斯特。只可惜茱麗葉早已身陷泥淖而無法自拔。安東尼認識她的只是刻意偽裝的一面,她在十五歲時就開始吸毒,更令安東尼震驚的是她食用的毒品正是令艾力克斯喪命的「速百騰」。

  安東尼被相同的一塊石頭絆倒了兩次,他不甘心地反擊,試圖將茱麗葉從逐漸沉沒的泥淖中拉上岸來,問題是安東尼自己也幾乎是身在其中啊!

  巴普堤斯特似乎閱人無數,他很快就認為茱麗葉是一條無藥可救的毒蟲,她早已陷入太深只差尚未滅頂。安東尼自然不理會,既然發現了自己喜歡的對象,豈能就此而罷休?

  茱麗葉從安東尼身上似乎也曾嗅出一絲的希望,也許這是她最後的機會,她絕無放棄的理由,於是兩顆近乎絕望的心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也開始了兩人一段真摯的愛情。只可惜現實的殘酷將茱麗葉打回原形,於是她只能以毀滅自己為手段,藉以逃避自己的痛苦與不堪,甚至最後一走了之,畢竟安東尼也是她一生曾經有過的愛,她如何能將自己的毀滅曝露在所愛之人的面前?

  安東尼原本以為認識茱麗葉是生命找到可以停靠的港灣,誰知瞬間狂風暴雨乍現,令他毫無抗拒的能力。因為安東尼面對的是龐大的社會情境氛圍,曾幾何時,這股背後的力量竟龐大到足以逼壓得令人窒息,一切都來得無聲無息,直到發現之際,其實早已被纏絲葛藤綑綁得無力反抗了。

  但安東尼是否曾經自問?為何會被這個大環境吞噬的是他?畢竟這個世上走向成功道途的人不在少數,否則這個世界豈不完全令人悶絕?從這個角度思索,「安」片的主題自然就躍然於紙上。安東尼與茱麗葉或者其他劇中人物都是一種現象,在這個多變的社會中浮起的一些個別現象,是屬於這個世代中自由與狂熱的呈現,若是如此,那麼,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社會氛圍到來之際,這樣的現象也將會有著新的變化,不管變化的面向與結果,這絕對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安」片其實也極力在鋪陳人類中相當難能可貴的「愛情」,雖然有別於過去一般人的認知,但卻無法讓人否定這種「愛」的存在與意義。安東尼在面對前途茫然之際,從樂團中愛上了艾力克斯,假設艾力克斯沒有嗑藥過量而亡,那麼安東尼與艾力克斯將會在不影響別人的狀態下過著他們自己選擇的日子。只可惜艾力克斯的暴斃,使得安東尼ㄧ時無法自我平復,他以情慾的發洩作為尋找出口的手段,但卻一再愈陷愈深,以致全面以「男妓」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這似乎又是另一個必須去討論與面對的議題,也許我們可以選擇不去面對,但若果這些現象是一種存在,就應該有其註定的必然,就算不去正面面對,這些現象始終也不會消失的,但若必須由此而大書特書,那也不盡然。總之,我們以欣賞電影的角度而知道了這個世上的某些現象,也由此而謹慎地捫心自問,這個世界不管出現什麼問題與現象,雖然都可以歸咎於脈動與氛圍,但我們似乎也應自省是否自己也曾為這個世上盡過一絲心力以使得這社會能有更令人滿意的一面。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
演員: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
   姜.索萊爾(Jean Sorel)
法國 / 1967年 / 9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1967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Pasinetti獎最佳影片
   1968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
   1968丹麥Bodil電影獎最佳歐洲影片
   1969英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故事講述一個人格扭曲的中產階級的貴婦,她一方面深愛著丈夫,一方面又不滿足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偷偷跑到妓院賣淫…

◎ 劇情簡介     

  賽芙琳是位美艷女子,她的丈夫皮耶不僅英俊且又是大醫院的名醫。但賽芙琳對彬彬有禮的丈夫始終無法在床笫間獲得滿足,而這可能跟她在小時候被家中的男傭性侵有關。

   賽芙琳常常幻想丈夫粗暴對待她,甚至將她交給兩名馬車伕輪暴。皮耶一名好友雨松常常有意無意地接近賽芙琳,並且出言挑逗,賽芙琳雖然不喜歡,但偶爾也會幻想與雨松作些怪異的舉動。

  賽芙琳聽友人提及翁熙葉為了錢去當妓女,且又聽計程車司機說出妓院安娜伊之家的地址,於是賽芙琳很快就找上妓院,雙方約定下午二到五時賽芙琳來接客,第一次與一名叫亞道夫的商人在半強暴式的性愛中賽芙琳感受了不一樣的性愛,但她回去後卻不斷地洗澡,並燒掉了自己的內衣褲。

  賽芙琳ㄧ個星期都沒再去妓院,直到她又作了被皮耶及雨松以泥巴丟身體之後才再出現妓院。賽芙琳不僅慢慢適應了妓院生活,也得知了許多變態的恩客都有不同的要求。而她也與另兩位妓女瑪蒂與莎樂相處融洽。這一日來了一名壯碩的東方人,他從盒子拿出性道具,且手中拿著鈴鐺,這使得賽芙琳雖然下體出血但卻得到從未有過的快感。

  這一日來了拉丁人西里波與馬賽,馬賽與賽芙琳彼此陷入了情慾之中,但沒想到馬賽是個混混流氓,不僅不喜歡賽芙琳請假,甚至要求她要外宿。這使得賽芙琳相當為難。而更令她意外的是雨松竟然也來嫖妓,但此時雨松在賽芙琳拒絕他時,其實他也性趣缺缺。決定不再來妓院的賽芙琳被西里波跟蹤,馬賽直接找上門來,賽芙琳苦苦哀求,馬賽知道只有殺了皮耶才能得到賽芙琳。

  馬賽果然在皮耶下班時槍殺了他,但逃離時卻發生車禍,遭警察在槍戰中擊斃。而皮耶雖然搶救了生命,但卻雙眼失明而癱瘓。雨松為了讓皮耶更有生命力而活下去,選擇了告訴皮耶其妻子在妓院上班的真相。當賽芙琳入房內看見皮耶時,竟發現他雖然不能動彈,但卻淚流滿面,賽芙琳只能活在幻想的情感之中。

◎ 劇情分析

  青樓怨婦是路易斯.布紐爾最為賣座的電影,不僅讓他在一九六八年得到威尼斯金獅獎,也使得本片成為二十世紀經典之作。

  一向以超現實主義作為創作主幹的布紐爾,這回雖然規規矩矩呈現了完整的戲劇結構,但依然將角色的想像與潛意識的渴望交織穿插在劇情中,雖然怪異突兀,但卻是讓觀眾有了相當新奇的感受,冷不防也因此而思索了自身的思維,拼湊著這一切的詭異看看究竟有多少也曾出現過在自己的腦海之中。

  賽芙琳從世俗的看法中,她是最幸福的女人,她自身美艷無比;丈夫又是英俊的名醫,她的穿著都是巴黎聖羅蘭的名牌,只要她願意,這世上幾乎沒有不能如願的。

  或許是一切都太順遂了,這會不會反而使得賽芙琳有著相反的思緒。只要她稍一口頭拒絕,丈夫皮耶就尊重她而回到自己床上。因為夫妻敦倫並非一種意外,如果變成既定的規矩,時間一久自然會失去興味。皮耶的彬彬有禮原本是道德社會相當注重的男女互動,但在這兒卻衍伸出另類的問題,尤其當牽扯到心靈或潛意識之際,就可能不容易由正常的規範來探索與得知真相了。

  或者僵化的夫妻關係日久會讓人生厭,但其實還是可以靠「經營」來實踐兩人的感情。男人是視覺化的動物,不妨朝這個角度來思考;若女人是屬聽覺的動物,這也是可以思索之道,只是一般人寧願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久了之後所衍伸的問題便愈來愈複雜了。

  賽芙琳看似美麗端莊,也是相當得體的妻子,但她其實是相當有主見的女性。在情慾方面她不斷地思索一條出路,最終發現自己必須以妓女的角色去面對完全不認識的張三李四,似乎唯有以這種每次的新奇才能引動內在的慾望與滿足。雖然這樣的行徑將使得深深愛她的皮耶遭受極大的羞辱。這樣的對比關係其實是依循在傳統的道德觀念上,只因人與人之間是以某種關係維繫著位階與地位,若說羞辱應該是指社會位階的心理崩潰。

  賽芙琳不能滿足的地方在心理與生理都是必須探索的。在與東方嫖客以性道具作愛之後,盡管下體出血,她卻獲得從未有過的快慰與滿足;後來愛上混混馬賽,這應該都與生理的需求有極大的關係。性慾的滿足其實因人而異,日本大島渚的「感官世界」,男女主角每天沉溺在性慾的激盪中,雖然從正常的角度而言顯得有些變態,但生而為人,與生俱來的慾求該如何去面對呢?逃避必然要有另一條出路來取代,否則正處青春期的男女如何去安撫躁動不安的靈魂呢?

  面對情慾時若無法滿足之際,勢必引發多面向的後續。賽芙琳的情況正是如此。如果她不是正好聽到妓院的事她會不會有另類的發展?答案是絕對肯定的。就像蓄滿的水缸滿溢的水必然會四面溢出,而她的選擇則提供了與這個社會截然不同的面向。她不是為了錢,只因為期望在妓院獲得性慾的滿足,而當這種慾望被拓染而開之後,似乎就永無後退之路。

  若說賽芙琳的心理有問題,那雨松似乎也有可議之處。雨松與皮耶是好友,但雨松卻不時在背後出言挑逗,因為賽芙琳的美麗端莊深深吸引著他。後來在妓院遇見賽芙琳時,他反而失去了慾望,因此雨松看上賽芙琳的是那種他得不到的氛圍;相反地在妓院中的賽芙琳就引不起他的興趣了。而當皮耶癱瘓後,賽芙琳又穿得較為高貴大方,雨松則又出言挑逗,說她簡直是早熟的女學生。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對角色扮演樂此不疲,作愛似乎也必須把前戲的角色設定考慮其中,否則是很難理解其背後的動機與意義的。

  這個世上聽說只有海豚與人類不是為了傳宗接代才作愛,也就是說人類在性愛中的感受,大部份是為了愉悅而互動的。於是在古遠時期便有了妓女這個行業。全世界有許多國家是廢止娼妓的,但妓女這個行業卻始終無法禁絕。而這個源由也必然不脫人的生理與心理。

  賽芙琳沉溺在性慾之中,最後闖了大禍,她的丈夫因為馬賽的嫉妒而遭槍殺。如果她能預知最後的結果,是否就會打消當時去妓院的決定?答案並不很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賽芙琳與皮耶的感情世界將愈行愈遠,而這當然也會引發其他的各種可能,包括最後她又走入了妓女這個行業。

  布紐爾過去的許多作品中對人性的批判是相當強烈的,尤其人性與情慾交織在一起之際,總有令人相當意外的驚奇,從而領納他超現實主義的展現。藉著賽芙琳的幻想,觀眾也能慢慢了解賽芙琳潛在的內心世界。她剎那而生其心的妄念,其實不脫一般人的思緒範圍,但因為人的定力不夠,一見到外塵相,在思緒中立刻引燃更多的想像,這也許不見得是什麼罪過,但因妄念紛飛的驅使與誘導,人就很容易陷入慾望的不安之中了。

  「青」片是布紐爾最為人稱頌的影片,雖然年代已久但卻已被定位為廿世紀中經典的作品。在心理的戲劇呈現上雖略顯薄弱,但以當年的水平而言,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好作品。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亂(グリーンレジェンド乱)(Ran)

導演: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演員:仲代達矢(Tatsuya Nakadai)
   寺尾聰(Akira Terao)
日本 / 1985年 / 16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1985年獲得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
   1986年獲得落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音樂、最佳外語片
   1986年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並提名最佳導演、最佳攝影、
    最佳藝術指導-佈景
   1986年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1986年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電影、最佳攝影獎
   1986年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1987年獲得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化裝獎、最佳編劇(改編)、最佳攝影、
     最佳服裝、最佳藝術指導
影片描寫的是人類貪圖權力與慾望的劣根性…

◎ 劇情簡介     

  一文字秀虎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方之霸,不僅擁有三座城池及大片田野,鄰近的綾部與藤卷紛紛向秀虎示好,兩個籓主不約而同欲將女兒嫁給三郎。

  而這一日剛好七十歲的秀虎意氣風發地宣佈將所有的權力交給大兒子太郎,並讓二郎管理第二城池;三郎管理第三城池,而他則住在第一城池的外樓,但依然保有家徽圖騰以及最高的位階。但不僅三郎反對,就連重臣丹後也直言勸阻,沒想到秀虎不僅大怒甚至將三郎與丹後趕走。

  太郎即位後,妻子小楓立即慫恿丈夫貶除秀虎的位階,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模樣。秀虎一氣之下離開主城到第二城池找二郎,沒想到也受到了奚落。此時秀虎才知道當日自己下決定太過魯莽,而且三郎的攔阻是正確的,然而此刻秀虎卻已無顏見三郎了。於是秀虎將自己放逐在荒野之中,隨行的武士找不到百姓供給食物才知是太郎下命令禁止。此時太郎派小倉佔領第三城池,但所有武士全離開投奔已成綾部女婿的三郎。

  原本效忠太郎的生駒與小倉不久就暗通二郎引誘太郎帶兵攻打第三城,結果反而中計,太郎並死在二郎大將鐵君的箭下,於是二郎順利取得掌國的權力,小楓趁勢引誘了二郎,並要二郎殺其妻小末。但為鐵君攔阻,而生駒與小倉也被趕出,半途受到丹後狙擊而亡。

  三郎此時出來找父親,二郎派出大軍攔阻,但見其背後有綾部與藤卷的軍隊虎視眈眈,遂也不敢輕舉妄動。三郎表示只是尋找父親後將立即撤兵。二郎同意了,兩軍於是對峙中,沒想到立在山頭的兵馬只是幌子,因為藤卷與綾部的主力兵馬早就趁虛而入直取第一城,於是二郎即刻回兵護城。

  鐵君在撤退中發現一名部將取了一個人頭回來,逼問之下才知小楓命他殺了小末,憤怒的鐵君抽刀入內,當著二郎的面殺了小楓,並告訴二郎他應該以生命來應戰,此時二郎似乎也毫無退路了。

  大獲全勝的綾部正在高聲歡呼,沒想到三郎與秀虎同騎一馬回到途中,三郎中了流彈一命嗚呼,而秀虎從馬上墜地後也氣絕身亡。

◎ 劇情分析

  根據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改編的「亂」可以說是黑澤明晚期中最重要的電影作品。不僅在服裝的創作中獨樹一幟;同時喜歡繪畫的黑澤明也將人物造型以鮮豔的油彩繪出,順便在電影上映的同時舉行了個人畫展,一時也傳為佳話。

  自古以來不論中外,始終征戰不斷。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人與人之間的互鬥,其實真正的亂源來自人性的三毒:貪、瞋、癡。

  當一個人有了權力之後,他會不斷地擴張自己的權力範圍,若已成為一國之君,將因貪念而會不斷地併吞其他的小國城邦,就算已經是擁有全天下依然是會不知足的,就像秦始皇便會想擁有長生不老之術或靈藥。

  「亂」歸咎到底依舊在人心的不安與變化,因為人心一向只懂得向外追索更多,永遠無法察覺內心其實一切早已俱足。而為了謀奪權力遂行慾望,發動戰爭塗炭生靈才是造孽,也是最愚蠢的事。從道理而言,這些講法是淺顯易懂也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問題是,能理解的大都是沒有權力的人。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他能掌握權力,依然還是會落入這種定律循環之中而不可自拔。
 
  秀虎一生征戰意氣風發,他擁有三座大城池以及領地,但最令他滿意與欣慰的是他有三個兒子,一個家族的興盛,有優秀而得力的第二代當然是最基本的條件,但反過來說,第二代的相互鬥爭卻也是家族甚至國族興衰的致命傷。「亂」的故事敘述也延展了這種結構,甚至將三兄弟的個性刻劃得相當深入與清楚。

  秀虎不僅是一名出生入死的軍人,其實也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實踐者。以他的閱世之深不可能看不出三個兒子的性格誰才是能夠繼承他志業的繼承人,然而他依照父傳長子的習慣,把權力交給太郎。其實太郎也不是不好,但問題是他娶的妻子小楓,她的父母所擁有的城池與領地全被秀虎所侵佔,偏偏小楓的性格又是如此的凶悍與心機深沉,沒有主見的太郎擁有權力之後,當然也等於落入小楓手中。這一點秀虎就比不上武田信玄。

  武田佔領諏訪國後,也娶了諏訪的女兒並生下兒子勝賴,但武田信玄卻不將王位繼承人指定給勝賴,而是勝賴的兒子丸竹。因為武田也恐懼日後勝賴若想起其父母的仇恨而將武田家的旗幟再度轉換為諏訪,那豈不是為他人打天下?只是任憑武田信玄足智多謀,但在他五十多歲遇刺身亡之後,王位依然傳給勝賴,問題是個性衝動的勝賴畢竟敵不過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在兩家圍攻下勝賴與丸竹兵敗天目山,父子及家眷均自殺而亡。

  太郎聽從小楓的建議頻頻為難秀虎,甚至也不遵從原先議定的位階。但秀虎雖然生氣,依然到二郎那兒作客,沒想到一向恭順的二郎卻不准他的隨身武士入內。秀虎氣得離開城池,但他卻無顏再去第三城池見三郎。因為三郎在被他驅趕之後,早就被綾部君帶回當女婿。這可以看出綾部也是工於心計的人,所謂婚姻關係無非是相互依賴對方的國力,也有可能是伺機而動,等待機會出現時也有可能相互殘殺的。前面提到的武田信玄其實也是以父親武田晴信猜忌,而信玄以父親窮兵黷武為由推翻信虎統治並殺了其弟。雖然因為他而使武田家在日本戰國初期雄霸一方,但依然逃不脫所謂人性的貪婪。

  二郎亦然如此,他唯唯諾諾卻充滿野心,他的妻子也是被佔領的國王之女小末,但小末早已一心向佛,故二郎不會有太郎的相同問題,只是他不僅覬覦王位,也對大嫂小楓早有非份之想,但令他想像不到的是小楓的復仇心態超越了二郎所能駕馭的範圍,反而是二郎被小楓牽著鼻子走。小楓不在意丈夫的死亡,只在意那座主城是她父親原有的家業,她在那兒出生,所以她要永遠住在這座城池。

  由這些緣由來看,秀虎當初的決定鑄下了亂的根源,但真正的禍首小楓卻也是真正的主因。在黑澤明許多影片中我們都可以見到類似小楓這樣的角色。而許多看似剛毅的男子在面臨重大抉擇之際,總不及女人來得果斷。黑澤明這種「回到子宮」的心理情境我稱之為「母性主義」。在歷經出生的那道過程,任何剛強的男子始終都得臣服在「母性主義」之下的。

  「蜘蛛巢城」中的皇后如此;小楓亦復如是。然而身處戰亂的時局,也並非幾個人就能翻天覆雨。假設沒有小楓的慫恿,難道就不會有任何的變化?答案其實也是否定的。譬如太郎的兩名家臣小倉與生駒,為了自己的前途出賣了太郎,不僅使得太郎喪命,兩人也死在荒野之中。而二郎的家臣鐵君可謂有膽識及心狠手辣,若不是他以箭在戰亂中射殺太郎,二郎恐怕也無這份能耐登上主公位階;而小楓欲殺小末,鐵君先以石雕的狐狸頭諷刺,最終在決戰時刻持刀殺了小楓,看似果斷的人其實也都來自內心的貪求,若非為自己的前途著想,鐵君恐怕也不會變得如此殘暴吧!

  三郎與狂阿彌算得上是所有人物中最為赤誠的,因為他們的心思不在功名自利,但這樣的豁達心胸卻無法適應在這種亂局之中,因此最終三郎也必然悲劇收場。「亂」一切在心與六塵之呼應,但遺憾的是我們永遠不知在更深的心底還有一個永遠不與六塵呼應的心,找到祂,其亂安在?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自由大道(Milk)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演員:西恩.潘(Sean Penn)
   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
美國 / 2008年 / 128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09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
   佳男配角等8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電影劇本兩項大獎

改編自美國政治史上首位同志議員─哈維米克的真實傳記,一個用生命爭取自由、平等的鬥士…

◎ 劇情簡介     

  一九七O年,擔任保險員的哈維.米克認識了年輕英俊的史考特,兩人立刻成為同志密友。為了出櫃,他們決定放棄原有的工作,搬至舊金山開了一家攝影館,雖然當地的尤里卡谷商會對同志有著某種程度的排斥,但哈維與史考特不畏艱難努力經營,不久攝影館變成了同志們聚集的地盤。

  加入他們這個群體的有美術系的學生丹尼,還有哈佛畢業的吉姆,吉姆有兩名追隨者狄克與丹尼斯。但所有人以哈維最年長,他都已經四十出頭了。
  
  當警方在蟾蜍酒吧逮捕同性戀時,哈維帶人前去支援,但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於是哈維認為應該考慮要有同志在議會為他們喉舌,直到一名勞勃的同志被殺之後,哈維就確定出來競選,但卻不斷地遭受恐嚇與騷擾。哈維求助於雜誌大亨大衛與瑞克,但大衛不敢明示支援。首度競選哈維落選了。

  一九七五年重選,七六年直接選加州議員,也參與了辯論,這使得哈維感覺夜晚總有身份不明人士在跟蹤他。這期間哈維認識了來自鳳凰城的克里夫,但克里夫並不苟同他的看法。而篤信宗教的安妮塔四處在電視上演說,以神的旨意強烈批判同性戀,這使得他們想推的同志平權法無法通過。

  一九七七年哈維收容了來自拉丁美洲的傑克,傑克像個小女人般纏住了哈維,史考特就在此時選擇離去。而哈維首度聘請了女同志安加入陣容。安很快地讓哈維上了報,此時大家才開始肯定安的能力。一九七七年哈維終於當選議員,而史考特也在此時回來。

  然而另一名議員丹懷特卻因合作不成而與哈維結下樑子,同時布里格議員與安妮塔依然利用機會不斷地攻擊哈維。一九七八年舉行同志遊行,哈維風光地坐在花車上接受歡呼,但同時他也接到了恐嚇信。因提案未過的丹懷特決定辭職,卻又立刻反悔,但卻被哈維與市長阻止,丹懷特一怒之下,從側門入內,首先槍殺了市長,然後又把哈維請到他的辦公室,用槍殺了哈維,但哈維所推的同志平權法案卻提供了後人很多新的觀念。

◎ 劇情分析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就職演說時曾提及向馬丁路德、金恩牧師致敬,若非當年他提出的黑人平權運動,美國怎會出現歐巴馬第一位黑人總統?而哈維.米克的同志平權運動其意義與重要性其實也不亞於前一個法案。

  一九六O年代之前是個極端保守的年代,以同性戀而言都是被視為異端邪說的,在美國鄉下甚至有同性戀被人以私刑處決,以現今的觀點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而令人難以相信。

  由於異性戀佔人口比例較多,故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同性戀是屬於個人的自我觀點,在心理與生理的訴求都有其緣由。重要的是從人的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實踐這個議題。只是在保守的社會中,要去改變舊有的思考模式是相當困難而且也必須付出代價的。金恩的黑人平權運動如此;哈維的同志平權運動亦復如是。

  也許也可以把這部影片視為哈維.米克個人的傳記,但卻也有許多的篇幅在呈現哈維與史考特的真摯情感。尤其後面哈維去看歌劇「托斯卡」而兩人有了約定後,卻來不及再度攜手去欣賞,哈維就被丹懷特槍殺了。

  只要兩人相愛,不必去介意那兩人的性別,因為這是一種未來的趨勢。未來同志可以結婚絕對會成為共同接受的觀念與法律的。因為未來的人生觀絕對是必須尊重個人意願與思維,這會是一種普世價值觀,也絕對會成為人人遵守的律法。

  七O年代可以稱為「掙扎」的年代,歷經鉅大的衝擊與洗禮之後,殘留的保守勢力為了穩住原有的優勢地位,必然會對同志提出嚴厲的反擊,他們利用政治上的制高點以及宗教的力量大肆批判同志的社會。以丹懷特的立足點及其他議員來看,同志結婚就無法傳宗接代,如此因循,人類就會滅絕,但這樣的見解只說了一半,畢竟這世上也有更多的異性戀者。

  同性戀是否遺傳?在哈維與其他議員的辯論中有許多有趣的對話,但不管如何,哈維不僅是為他自身權益在奮鬥,其實應該說他是有理想與希望的。從有歷史以來,同性戀就一直存在,但卻不被社會所接受,於是同志只能偷偷地互動永不見天日。哈維認為同性戀也有與一般人一樣的人權,他們自我的選擇他人是無權干涉的。於是在自由主義興起的同時,哈維決定要為同性戀伸張並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

  哈維的舉措當然會引起保守勢力的反擊,不但保守選區的議員群起攻之;宗教團體更是強烈批判。哈維幾乎是以個人的力量去與整個社會作對抗,雖然遇到的阻礙與困擾是可以預測的,但最終他與金恩博士的命運如出一轍,死於槍殺而斃命。

  其實哈維的性向不去討論,他也跟任何人一樣,他喜歡聽歌劇、有理想、思路明確而堅定,甚至他也發現要讓同志為世人所接受,是必須有政治人物為其喉舌,在四處懇求不得結果之後,哈維決定親自出馬。

  哈維登高一呼果然引來許多同志的附和,但卻也引燃更多的議題,因為有些出櫃的老師立刻面臨解職的命運,當然這也引起同志們更強烈的反應。

  台灣的同志也有一些固定的聚會場合,如在耕莘文教院後面巷道內的晶晶書店以及對面的畫廊。他們對待客人甚至比一般的商店更親切與體貼,但就印象所及,似乎書店的玻璃門也曾遭人砸破。這對同志而言是極端不公平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生存的權利與性向的選擇自由,不能因為他們跟你自己的要求不同就如此敵視甚至是以暴力相向,這是相當不理智的行為。

  對於家庭中的子女有了同性戀的傾向,當父母的若非有較開明的思潮,勢必也會為家庭帶來相當大的困擾與不安。畢竟為人父母的想法亦是依循傳統的認知,但現今同志紛紛出櫃,對一般的父母而言,總是一項不算小的打擊。所幸時代的變遷讓時下的思潮有了極大的改變,而同志的事實也逐漸被家庭成員所接納了。

  「人人生而平等」這不僅是影片中哈維常提到的口號,事實上也是美國憲法賦予的人權。問題是保守勢力往往左右著社會的道德與規範,在群體中同志便成了異端並接受惡毒的指控批判。哈維是第一個出櫃的政治人物,他常向台下的支持者說:「我來解放你們」,於是同志們群體歡呼,因為他們壓抑很久,這個社會從來不曾真正給予同志一些平等與自由的空間。

  哈維的從政過程也是相當艱辛的,導演在這條線索中揉入了他的密友史考特與傑克,這一路走來,他們也一如其他異性戀一樣,將豐沛的情感放置在對方身上,那份黏纏的深情在電話那端承諾要與史考特一起去聽歌劇時。是多麼動人肺腑與令人感動,只可惜這個願望便成了空留遺憾。

  「自由大道」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中共獲八項大獎的提名,這正是美國主流社會對於同志的逐漸肯定,否則連拍這種影片恐怕都是不許可的。時代在進步,其實是思潮更開闊與進步,也許那天同性戀結婚被合法化,你其實也不必太過驚慌與訝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