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基度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

 由 饒淑珍 老師 撰稿

導演:羅藍‧李(Rowland V Lee)
演員:路易斯‧卡爾亨(Louis Calhern)
   羅伯特‧多納特(Roberto Donat)
   艾莉莎‧蘭蒂(Elissa Landi)
美國 / 1934年 / 111鐘分 / 普通級
電影背景是1815年,拿破崙戰敗被路易十八放逐到Elba島上。這時在地中海一艘法國貨輪上,支持拿破崙的船長Leclere受拿破崙之命,要他帶一封信到馬賽給一名 ...

◎ 劇情簡介     

  二十歲的唐泰斯是馬賽港年輕有為的商船大副,由於年邁的船長在航程中生了重病,臨終時任命唐泰斯為船長,並交付唐泰斯一封信,請他在船隻抵達馬賽時,將信交給一位前來找唐泰斯領信的維爾福先生。

  回到馬賽港,唐泰斯的情人美賽蒂已等在碼頭邊.兩人濃情蜜意地廝守在一起,渾然不知嫉妒唐泰斯成為船長的同事鄧格拉斯,和覬覦美賽蒂許久的孟堤戈,正密謀陷害唐泰斯。原來時值1815年,失勢的拿破倫被流放在艾爾巴島,許多拿破崙的擁護者正悄悄地進行他的復辟計劃,而唐泰斯手中那封待轉交給維爾福的信,正是拿破崙寫給維爾福的.孟堤戈及鄧格拉斯便通報檢察官據此誣陷唐泰斯為叛國賊。當唐泰斯將信交給維爾福後,維爾福便被跟監的官兵逮捕了。偵辦此案的檢察官正巧是維爾福的兒子,檢察官為了不讓父親影響他的仕途,便前往捉拿唐泰斯並將他送到惡魔島終身監禁,而讓老維爾福完全脫罪。

  莫名其妙被關的唐泰斯在獄中過著不分晝夜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的牢房牆角發出了一些微弱的摩擦及敲擊聲,便將發出聲音的牆角石塊搬開,赫然發現一條通道,隨後爬出一位老人。原來這位長老叫法利亞,是一位義大利神父,已被關了二十年,他幫唐泰斯推算出,已進來八年。法利亞原本預估所挖掘六年之通道可抵海邊,唐泰斯便表示願意同他繼續完成逃獄計劃.法利亞是一位飽學之士,兩人在一起挖通道時,他也教導了唐泰斯不少的學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歷史人文科學及語言,並從唐泰斯所敘述的入獄經過,推測出他可能是受到情敵孟堤戈、同事鄧格拉斯以及檢察官維爾福的陷害。當唐泰斯明白了是這些人陷害他後,益發勤奮每日的挖掘工作,恨不能立刻飛奔出去找他們報仇,神父看在眼裏有些後悔幫他分析冤獄的原由。

  通道挖掘即將完成時,神父不慎被鬆落的岩石砸傷,生命也因而垂危,臨終前神父交給唐泰斯一份寶藏圖,地點就在基度山島,神父深怕唐泰斯用所得財物去報復仇家,叮嚀他要將財物做為慈善救濟窮人。

  唐泰斯利用獄卒要將法利亞的屍體用布袋裝好丟入海中的方式,以貍貓換太子之計,將神父的屍體放在自己的床上,再讓自己躲入裝屍體的布袋,由獄卒將自己丟入海中而成功地金蟬脫殼。

  漂流在海中的唐泰斯被一艘走私的船隻救起,便在這艘船上幫忙掌舵。後來船隻的的行程經過基度山島,唐泰斯便藉機在島上找到了寶藏.唐泰斯用這筆錢捐贈給窮人做了許多慈善事業,也因而獲得了伯爵的爵位,唐泰斯給自己的爵位取了一個名字,基度山伯爵.如今已是聲名遠播的基度山伯爵,回到了法國開始他的復仇行動。

  他誘使業已成為銀行家的鄧格拉斯跟著投資自己買來的公司股票,並發布假消息讓鄧格拉斯跟進,最後導致銀行信用破產,當鄧格拉斯前來告知他傾注財產跟進唐泰斯所投資的股票,已經血本無歸,唐泰斯告訴鄧格拉斯所有真相並讓他知道基度山伯爵就當年被他陷害的唐泰斯,鄧格拉斯聞言驚愕到精神失常。

  接著他舉辦一場宴會,席中他讓孟堤戈參加一齣戲的演出,其中的角色就是演孟堤戈自己,劇情演到早年孟堤戈在印度時,國王臨終之際的這一幕,唐泰斯安排海蒂公主跑到台上,說出當年背信的孟堤戈,將她們母女託給孟堤戈埋葬父王的錢全數侵佔,還將母后賣到奴隸市場以及孟堤戈殺死她父王的真相。孟堤戈尷尬離開後,唐泰斯將已擬好有關海蒂公主指控孟堤戈當年侵佔國王後事費用之證據,交由親信送到報社。孟堤戈前往唐泰斯住處理論,得知基度山即是唐泰斯,兩人以西洋劍比鬥,最後唐泰斯的長劍抵住孟堤戈的喉頭後,叫親信將孟堤戈送回家。回到家的孟堤戈受不了媒體追逼而自殺。當孟堤戈的兒子要找唐泰斯對決時,美賽蒂出面阻止,道出兒子是她與唐泰斯所生,而免去一場父子相殘的悲劇。

  緊接著唐泰斯差親信將一些有關自己入獄及死亡的證據送去維爾福那兒,用意是要他來逮捕自己,好在法庭上揭露維爾福當年為他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犧牲掉無辜的第三者,同時唐泰斯惟恐有關自己的證據力不足,還另外搜羅到維爾福多年來貪瀆和以鄧格拉斯的銀行斂聚錢財的大批完整證據,在法庭上全數交給法官。

  完成復仇計劃後,唐泰斯終於可與妻兒同享天倫之樂。 

◎ 劇情分析

  一個眼前一片光明前景,馬上就要上任的準船長,有了地位後,接著就可以娶回美嬌娘,不意卻在一夕之間,一切的美好在還沒開始前,竟就嘎然結束,而且莫名其妙地遭受牢獄之災,還無處伸冤.這是怎樣的一個兩極境遇?怎樣的造化弄人呢?

  從古到今有多少冤魂就此長眠黑牢,所幸唐泰斯還有機會逃出監獄。在牢裏,唐泰斯從法利亞學到的知識學問與得到的寶藏,讓他得以完成復仇心願,算是對他所受冤屈的一種平反與補償吧!

  基度山恩仇記是一本大部頭的書,中譯本有厚厚的三大本,另一部書,三劍客,也是大仲馬廣為人知的巨著.這部電影跟另一位當代暢銷作家史蒂芬金所寫的一篇小說改篇電影,刺激1995,有幾點相似之處:1)主人翁都是遭受不白之冤2)逃獄成功3)越獄後獲得一筆豐厚財富4)基度山恩仇記的原著名稱Comte de Monte Cristo,Comte英文count,有清算之意味;刺激1995原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之redemption有補贖的意思,兩者算是有相類似意味.對一個真正有罪的人來說,入獄的刑罰就是對受刑人犯行的贖罪方式,對受冤屈的人而言,出獄後的一筆財富,不管是受冤屈者獲平反後,國家給予的補償金,或是如電影中,越獄後獲得的財富,似乎就是對他們失去的青春與自由,一份補償吧!

  而這兩部電影比較明顯的差異,一個是入獄原因,前者是因人性的嫉妒(情敵)、貪婪(同事)、自私(檢察官的政治與事業),後者是妻子的背叛與執法人員的疏忽與大意;另一個是獄中的生活,前者是入獄後才有機會擴增學問,獲得聰明才智,後者則是入獄後,將他的學問與聰明才智造福與施惠給獄中的同窗。再一個就是,出獄後的目標,前者要尋仇,為自己的不白之屈討回公道,而後者則是在人世間已無人可緝討,唯一還他的公道就是要回自由之身,找個無爭的世外桃源安度此生。

  大仲馬的這部書,在大陸也有中譯本,書名翻譯為基度山伯爵。原文的comte有計算、清算的意思,也有「伯爵」的意思,不知大仲馬是否有他的雙關語用意在.而最初將書翻成基度山恩仇記的譯者,想必也是有想到這個意味吧!

  書中的結尾,作者寫了一段意含深遠的話,「在救世主尚未再臨之前,人類所能做的就是希望與等待」。不管是基度山恩仇記或是刺激1995,故事中的兩位主人翁,在暗無天日的地道中,每一挖每一掘,都是一點一滴的希望,地道挖得越來越深,他們的希望就越長越大,地道挖成後,唯一要做的就剩下等待適合時機(如刺激1995),而出獄後尋獲財寶,唯一能做的等待則是為復仇做的準備(如基度山恩仇記)。

  大仲馬的這部書,光是英文版就被多次拍成電影,如1934年完成的本片,李察張伯倫1975版,最新的版本是美國2 002年所拍的絕世英豪,其他還有電視版本等。而兩部為冤屈者平反的電影如此深入人心,必定是為那些內心最底層幽微之處,居住著有苦難言,有冤難申的哀怨靈魂,呈現出真相終有大白之日,看著劇中人得平反,以及獲得財富的補償,觀眾內心曾經有過或是正在承受的哀傷與痛苦也仿弗得到了救贖。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烈火焚身(Incendies)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
主演:魯比娜‧阿札巴爾(Lubna Azabal)
   梅麗莎‧德索慕普琳(Melissa Desormeaux-Poulin)
加拿大 / 2011年 / 125分 / 輔導級
禮讚:2011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 入圍
   2011 加拿大奧斯卡金尼獎 最佳女主角
   2011 加拿大奧斯卡金尼獎 最佳影片
   2011 加拿大奧斯卡金尼獎 最佳導演
   2011 加拿大奧斯卡金尼獎 最佳劇本

以倒敘的形式詮釋兩段不同時空的故事,從纏繞糾結的複雜關係中一一抽絲剝繭,逐漸解開這對兄妹的身世之謎…

◎ 劇情簡介     

  納娃瑪文去世後,公證人尚勒貝也是納娃的老闆,交給西蒙與珍這兩位雙胞胎子女一些遺書,其中二封是要到巴勒斯坦交給雙胞胎的父親和另一名哥哥。

  為了知曉母親的過往,珍不顧西蒙的反對,單身前往巴勒斯坦的家鄉薩伊德哈什的達黑什小鎮德翁。在出發前珍在衣櫃內找到一張母親年輕時的相片。

  原來納娃在家鄉與一名難民瓦哈巴相戀同時有了身孕,但納娃的哥哥卻殺了瓦哈巴。奶奶只好讓納娃生下一個男孩後,要她到達黑什找沙貝伯父,同時有機會上學讀書,但因基督教徒與回教徒的衝突,在學校被毀壞後,納娃假冒回教徒上了公車,但卻遭基督教民兵攻擊,幸她表明教徒身份才保住一命。但到了家鄉卻發現家園全毀,她兒子的幼稚園亦全面被毀。在那兒她遇見了一名叫占西丁的回教游擊隊隊長,於是在占西丁的安排下,納娃到基督教民兵領袖家中當家庭教師,然後藉機殺了民兵領袖,但也為此入獄十五年。為了讓她屈服,他們派了一名冷酷的狙擊手阿步塔雷強暴她,但納娃依然唱歌,因而她被稱為「唱歌的女人」。納娃之後產下一男一女,原本要在河中淹死兩人,但產婆卻暗中收留了兩個孩子。直到納娃出獄後,產婆才偷偷將孩子歸還納娃,同時占西丁也在此時將納娃及她兩個孩子送往加拿大,以報答她為回教徒貢獻的力量。

  雖然珍在巴勒斯坦的尋親之旅有了進展,但卻始終找不到父親阿步塔雷,在此刻尚勒貝才要西蒙也加入尋找,西蒙無奈只好隨行。在尚勒貝的安排下,當地的瑪達介入很快地查出他們的哥哥尼哈德,並希望能找到占西丁,因為他最清楚幼稚園孩子的生與死。

  果然尋人的消息引來了占西丁,占西丁這才說出真相,當年是他下令攻擊幼稚園,但卻將孩童全部加以訓練,其中尼哈德變成狙擊手,但不久尼哈德被擒,基督教民兵又將他訓練成冷酷的殺手,而此時尼哈德改名為阿步塔雷,這消息讓雙胞胎大受刺激。

  雙胞胎最後在加拿大找到改名為尼哈德赫瑪尼的阿步塔雷,但當阿步塔雷了解真相時,雙胞胎卻已失去了蹤影,阿步塔雷也只能到納娃的墓前哀悼。

◎ 劇情分析

  很少有影片在觀賞之後,會令人思緒陷入無比的悲愴與哀痛,並久久不能自己。「烈火焚身」正是這樣一部讓觀眾有這種困頓的影片。

  任何一個地區只要牽扯到兩種元素─「民族主義」與「宗教信仰」,那必定會引發長期的對抗與血腥的相互屠殺,在歷史上不乏類似的案件與故事,而巴勒斯坦的伊斯蘭教派與基督教民兵的衝突,便是這部電影的背景故事。

  「烈」片相當難得的是以雙線併行,但不僅不會影響或阻礙情節推展,甚至有一種揮灑自如的快意。憑藉著一張舊相片,一個十字架,一本護照,女兒珍不斷地往前追索,隨著不斷拓展而開的真相,逐漸讓人嗅到一股不安與惶恐。如果生命已經習慣傳統的認知,那猶如變易的基因排列,是否會使人猶如得了癌症般無助?

  一個日子總是在世上的任何地方造就各種歷史,是人類的無知或是某種執念?人總是一意孤行地從事自以為是的行徑,正因為有了宗教或先入為主的觀念,於是人在某種時刻,會變成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恐怖份子。相互的屠殺總是假借著報仇為名,於是在開槍的剎那就更顯得理直氣壯。紛爭也由此開始延續並且無法斷絕。

  我們是否能想像一條可以吞噬任何東西的蛇,當牠開始吞噬自己的尾巴後,最後會是什麼結局?這是戲劇學上有名的「蛇吞尾巴」理論。因為是無解,但卻又是極其合理又顯得荒謬,更是匪夷所思。但我們卻不能不承認,這種不合理的事,永遠是合理的存在。

  這個世間其實是不須要神來眷顧的,因為每個人都能獨立自主,但也正因為如此,當人無法了解生命的實相時,任何憑意識揣測的各種可能性都會發生,這種不如理作意的思維,當然會導致更多的紛亂,甚至更多的災變。

  納娃的前半生是歷史與宗教的受害者,如果她與男友瓦哈巴能順利逃出,那日後這一切的悲劇就不至於發生了。納娃的哥哥認為納娃敗壞了家風,讓家族蒙羞,於是輕易的開槍擊斃了瓦哈巴。若不是奶奶的阻擋,哥哥也是會槍殺納娃的。

  其實,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奪取任何人的生命,甚至連自殺的權力都不被容許,但我們很難相信,在世上的某些地方的許多風俗或宗教教義,卻又是如此地讓這些屠殺變成合情又合理。對照於伊斯蘭教派的武裝領袖瓦拉占西丁,他完全了解納娃的過往,但他並不認為她使族人蒙羞,反而讓她進入基督教民兵領袖家中當家教,然後藉機槍殺。占西丁可以說是以大局為重的大人物,但為何他對傳統文化的陋規,卻一付事不關己的態度?說穿了也不足為奇,正因為要延續這種風氣,才能真正掌握女人。

  納娃是這個時代的異類,或者應該說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作為不僅是一種抗議,也是另類的彰顯,好在她有個有見識的奶奶,否則納娃絕無存活的機會,由此也可以對照納娃兄長的愚昧了。

  多年之後,當珍找到母親的家鄉時,村中的女人知道珍是納娃的女兒後,立刻表明不歡迎之意,這又是何等令人悲痛的層面,在受到男人的壓迫之餘,女人壓迫女人有時才是真正的悲哀。

  遺囑中有兩封信必須交給雙胞胎的哥哥與父親,這是一個精彩的尋親之旅,雖然類似的情節甚多,但本片可貴之處,是常態的情節卻有著令人愕然並出乎意料的結局。阿步塔雷這名軍人是個關鍵,只是從占西丁的口中來敘述,使得原本詭異的情境立刻被識破而拆穿,隨後的驚訝結局便喪失了一些張力。

  阿步塔雷原本是被占西丁訓練成的狙擊手,但後來被基督教民兵擒獲,他反而被訓練成最冷酷的狙擊手,也使得全部情節有了戲劇性的轉變。但兩個敵對的陣營會重用對方的狙擊手,這一點似乎是有些難以說服人的。但也因為必須在這節骨眼保留一些神秘性,才能造成最後的情境高潮,縱然不盡合理,倒也應該還能接受了。

  原本的弟弟西蒙並不想與珍同行,但在尚勒貝的說服下才同行前往中東。這也是為了後面這段父親的身份追索作了一些區分。當年納娃因生了雙胞胎,這使得這種映象變成追索這件不幸事件的明顯圖騰,猶如納娃被囚禁十五年,她以唱歌來支撐自己,使得自己有活下去的動力與理由,因為她曾發誓要找到之前生下的兒子。

  在牢中阿步塔雷奉命要讓納娃屈服,意即要她像一般女人噤若寒蟬,但納娃在牢中的歌聲讓所有的男人心生恐懼,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在壓制中的靈魂為何依然還能唱出歌來。於是以強暴來加諸於那娃身上,雖然讓她生了雙胞胎,但卻無法阻止她的歌聲。

  納娃在獄中不斷地撞擊自己的肚子,因為她早就發現了這個可怕的秘密,問題是,也許納娃也可以將這個秘密帶往墳墓中永遠埋葬,但她卻在生前一個游泳池中,見到了已經改名的阿步塔雷,只是阿步塔雷早已不認識她了。

  從遺書展開的尋親之旅,最後的答案在回到加拿大後才揭曉,但這會是一個結局嗎?當阿布塔雷走到納娃的墳前,他會以何種身份來面對納娃?會以何種身份來面對西蒙與珍?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山之音(山の音)(Yama no oto)

導演:成瀨巳喜男
主演:原節子、山村聰
日本 / 1954年 / 100分 / 普通級

講述公公和媳婦之間的情感。他的兒子在外包養的情婦懷了小孩,兒媳自己卻做 ...

◎ 劇情簡介     

  六十三歲的信吾因之前的吐血而住院,今天出院回來,媳婦菊子騎腳踏車迎接。兩人共同欣賞著庭院內的向日葵。吃飯時信吾不時與菊子談論到講話應該用「敬語」,似乎在心靈上有著喜悅的共融。

  信吾的妻子保子反而與丈夫是疏離的,尤其夜晚時保子打呼睡覺,而信吾想看書都有些困擾。而菊子服侍丈夫修一入睡,但修一連洗臉都不洗就入睡了,留下略顯委曲與無奈的菊子。

  信吾與修ㄧ在一起上班時,向他提及修ㄧ外面有女人的事,但修一反問父親:他年青時難道不曾有過其他女人?於是信吾也就不再深入追究了。

  信吾已出嫁的女兒房子,因與丈夫相原感情出了問題,而帶著女兒里子回娘家住。相原外面有女人而且相偕自殺卻失敗。但信吾卻始終不曾替女兒的事出面說項。反倒是花更多心神在菊子身上,在一個颱風夜似乎讓逐漸老化的信吾更加萎頓,修ㄧ向他抱怨,菊子一點也不溫柔,而這話聽在菊子耳中,憑添了更多的難過。

  兒子修ㄧ到信州出差時,信吾要女職員帶他去見修ㄧ的情婦娟子,女職員本不情願,因為此事若被修一知道必遭他開除。但終究抵不過信吾的請求帶他到巷口,然而信吾在門口站了半晌,最後選擇離去。

  修一幾乎時常醉酒回來,而信吾為了安慰媳婦,遂約她一起看電影。而修ㄧ更變本加厲,向父親提及要與菊子分居之事,但沒幾天信吾訊問修ㄧ:為何菊子會去醫院,修一這才說她去做了流產手術。

  菊子的身體很虛弱,但房子卻要菊子照顧另一名小孩,信吾看不下去,這才要保子去抱小孩讓菊子休息,但菊子的休息反而招來房子的不悅。

  信吾終於去娟子住處,而娟子表明她已懷了修一的孩子,但此刻卻是已跟修一斷絕關係。信吾放了一張支票給娟子後便離去了。

  這一日菊子打電話給信吾,兩人相約在公園見面。菊子決定和修一分開;而信吾卻也決定要搬回老家信州,四周所顯現的氛圍依然是一種無奈。

◎ 劇情分析

  「山之音」是川端康成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陸續發表的十六篇短篇小說集合而成。當年五十三歲的川端康成幾乎是以「作者」的心態來創作這些小說。年過半百的男人逐漸面對死亡的糾葛,在某種心境上是相當無力而沮喪的,但不管年齡如何,原始的本能卻始終支配著男人的大腦。過去曾經迷亂的慾望與記憶,在恰當的時機中,不免會再度發酵並喚醒心中早已沉睡的慾望。

  成瀨巳喜男的電影其實是相當含蓄而客氣的,這符合了過去傳統的日本社會風氣;並且也與川端康成的小說調性是一致的。

  事實上,在體制道德的制約中,與人性本然的慾求,是始終無法一致性的。原著中的信吾雖然與妻子結婚數十年,但他的思緒中,卻無時無刻會浮起妻子姐姐的影像,很多在夢境中的淫慾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意淫,都是妻子姐姐的影像;直到兒子娶了妻子菊子,面對媳婦年青誘惑的胴體,自然又會再度掀起另一股潛藏的慾望。而在夢境中他不時撫摸女人的乳房,而這女人就逐漸地從妻子姐姐身上,慢慢轉移到菊子身上來。

  信吾對媳婦的疼惜是近乎亂倫的疼惜,但似乎也僅止於此,因為如此強烈的躁動,對應自己曾經吐血的身軀,無非更添無奈罷了。不知曾幾何時,身軀已逐漸老邁,但顯然外在環境依然如故,面對這種變化,信吾似乎也是徒呼奈何,也只能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問題是,對待青春的身軀,他雖然無法說出一番理由,但那種念頭,他是絕對有把握可以帶到棺木中的。

  日本這個國度獨創了一種「異色文學」,很多的層面與倫理道德衝突的,因此這類的小說較無法在這個社會拓染生根,但唯獨日本的許多文學創作者,卻極盡思維沉溺在這種人性的慾望中。川端康成的極短篇中有許多描述,透發了他對幼苞處子的幻想與期待,有時甚至超過十六歲以上,就已失去他對女人最終期待的希望。

  「山之音」是信吾逐漸聽到從山谷聲迴響而來的聲音,事實上這正是信吾這名六十二歲的男人心中的一股躁動,而這些慾望也都在現實中有了依附或轉移。兒子的外遇在某種角度來說是信吾心中的反射。他以一家之長卻從未責備兒子的行徑,甚至兒子對他的反嗆,他也啞口無言,似乎一切都是如此地理所當然。也就是說,這些現象也順遂了他心中某種的躁動與不安,而在一種轉移的作用中,他稍稍品嚐了那些慾求,雖然不是親身參與,但在心靈中起碼獲得一個安置的角落;就算代表媳婦或以一家之長去見兒子的小三娟子,但面對強悍的娟子他依然是平和以待。

  或許這一切,都因信吾已經歷了人生太多的洗煉,而認為不足為奇,可是從他真正的內在呼吶,其實反而是有種「順水推舟」的期勉。如果這一切都已慢慢成為事實,而落單的媳婦菊子,會在信吾心中形成什麼樣的地位呢?

  面對體態豐盈性感的菊子背影,信吾腦中的思緒是否與他的表相行為一致?他關心菊子與丈夫的關係逐漸疏離;他也知悉菊子腹中的孩子流產。其實這一段情節是更曖昧的。如果菊子命中註定無法生育,那她該如何去面對未來?對照娟子已經為丈夫生下一個孩子,她在家中的地位顯然已經開始動搖。但某種角度來說,這未嘗不是另一條路的出口?

  日本的小說家筆下的女人看似柔弱,卻又個個充滿了「母性主義」的光環。表面上的失利,其實有可能會營造出令人驚訝的發展。信吾不止一次與菊子相約在公園,甚至去看電影,表相上信吾是藉此安慰媳婦的失落,但男女互動的情愫是奇妙而難解的。山之音的真正意涵,應該在此刻被重新放大並嚴格檢視。

  川端康成擅長以含蓄手法來挑染心中深處的慾望,但人性絕非只是如此「客套」地互動,一個眼神或關懷的氛圍,其實都蘊涵了千言萬語,而看似若有若無的對待中,正是企圖掩蓋的波濤洶湧。

  信吾最大的難題,反而是自己逐漸面對死亡的無奈。這與菊子的靑春正是強烈的對比,基於此,信吾內在的渴望勢必更加狂熾,相對地,他也必須用更強烈的意志力壓抑自己的妄動,於是他逐漸不敢面對菊子的正面,只能在背後望著她近乎完全女人的身軀而黯然失神。

  菊子的心態其實也是必須探討的,當信吾從醫院回來,是菊子騎腳踏車去迎接他的,信吾站在自家門外欣賞一株碩大的向日葵,這是一項高明的符徵指引,這也是信吾最渴望的心境。向日葵代表向陽的動力,而年齡老去則逐漸面對陰鬱,站在旁側的菊子似乎也感受到公公信吾的渴望,但影片中的詮釋也都僅止於此,這是整部影片導演刻意放置的調性。然而菊子在逐漸失去依賴後,卻只能從信吾身上獲得一些安慰與依靠,而這也必須從表相與內在隱藏的思維探究。

  未來的情形會是如何變化?任何人都無法預測,信吾感受到強烈的慾望,但也挾雜萬般的無奈,但靜心返觀時,猛然會發現,原來生命永遠都是這般呈現的。也許有那個端點出了問題,但就算了解緣由卻也於事無補,因為這一切就是「日子」。

我也愛你(Me Too)

導演:安東尼歐‧納哈羅(Antonio Naharro)
   阿梅洛‧帕斯多(Alvaro Pastor)
主演:帕羅‧皮納達(Pablo Pineda)
   蘿拉‧杜娜絲(Lola Duenas)
西班牙 / 2009年 / 98分 / 輔導級
禮讚:2009 聖賽巴斯汀影展 最佳男、女主角
   2010 哥雅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歌曲
   2010 日舞影展 評審團大獎提名

這部以唐氏症為題材的電影,全片透釋出甜中帶澀的愛情氛圍 ...

◎ 劇情簡介     

  丹尼爾是一名唐氏症的患者,但在父母努力教導下,丹尼爾不僅拿到碩士學位,同時也到身心障礙服務處上班,同事們相當多,但蘿拉火辣的身材以及奔放的性格讓丹尼爾印象深刻。

  蘿拉每到夜晚總是到夜店喝酒,在男人搭訕後便隨他回去過夜;而丹尼爾則隨哥哥去觀賞籃球比賽,並隨著戰況的高潮迭起而興奮投入。

  丹尼爾剛上班,有許多業務上的困擾,而隔座的蘿拉教他如何操作電腦時,總會把身子緊挨著他,這使得丹尼爾有著異樣的感受。有時丹尼爾會陪蘿拉到頂樓,那兒是禁止上去的,但丹尼爾反而替她找理由:「法律是注定讓人來破壞的。」

  有一天蘿拉沒來上班,丹尼爾心焦不已,連打了十一通電話,最後確定她沒事這才放下心來。服務處另有舉辦身心障礙的舞蹈教學,這一日來了一名叫佩卓的年輕人,因為他擅長跳街舞,這深深吸引了露易莎,兩人變成舞蹈搭檔,但卻也在肢體接觸後情不自禁擁吻起來,老師斥責他們應該在隱密之處接吻,但露易莎的母親惶恐不已,遂將女兒帶回幫忙照顧麵包店。

  沒想到佩卓找到麵包店,並帶露易莎離家出走,這急壞了服務處的人,連丹尼爾也加入尋找的行列。露易莎的母親似乎也看開了,在找到兩人後,答應讓二人在一起,社工人員並教導兩人如何使用保險套。

  丹尼爾雖然也曾與蘿拉出去吃飯,但有時蘿拉會相當情緒化,有次丹尼爾邀她吃飯被拒,丹尼爾失望極了,他想去嫖妓但被誤為小孩而拒絕。事實上蘿拉情緒不穩定,她又接受夜店男人回來,但很快就趕走他,並將自己衣服剪碎。

  蘿拉終於回去老家,原來父親昏迷插管,但需要蘿拉簽名,醫生才能拔管,同時也揭露了,蘿拉小時候曾遭父親強暴的醜聞。而父親最後一次清醒時,誤將嫂嫂當成蘿拉而懺悔。同時她也接到丹尼爾的電話,在聖誕夜時向她說出:我愛妳!蘿拉在處理完家務事後,回到塞維亞,同時也接納了丹尼爾。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齣極有突破性的電影。詳敘了一名「唐氏症」的患者如何與一名火辣美女相戀的過程。

  或許,很多人對男女互動,總是以表相的看待,來檢視愛情的對等與價值觀,但這可能喪失了,從人性的角度來評量「心」的問題。從佛學的角度來看,世間所有一切「有情」都是平等的,因為從生命的實相而言,只有業識因緣的不同,其本心則是無分軒輊的。

  唐氏症患者的長相幾乎都有其共同點,但縱然外表與ㄧ般人不盡相同,但其內心思維則是與常人無異。換句話說,他們也具備了喜怒哀樂;也有他們想要傳遞或表白的感情慾望,只是ㄧ般人因為誤解而將之分隔開來。

  丹尼爾因為受到母親的特殊教育,幸運地完成碩士學位,同時也因此獲得ㄧ份身心障礙服務處的工作,也在這兒他第一次見到令他動容的蘿拉。

  如果丹尼爾是帶著業識來這世上,那蘿拉豈不是也是如此?其實應該說每個人都是帶著業識來投胎的。換言之,每個人都在世上會遇到不同的試煉或困頓,而生命的意義,就是自覺之後,尋找出解決困境的契機與方式。丹尼爾如此,蘿拉亦復如是。

  丹尼爾幸運地擁有一對支持他的父母,不僅對他不離不棄,也訓練他在語言上的表現,因此他克服了求學過程的難關。但縱然如此,他在面臨愛情的抉擇之際,真正屬於他的難題才顯露出來。

  丹尼爾面對女人的慾望,與其他男人是ㄧ致的,ㄧ般人錯誤的觀念總認為,唐氏症的男人結交的對象,也應該是唐氏症的女人。蘿拉就曾問丹尼爾有否過一樣的女友?而丹尼爾巧妙地回答:「妳是說她們跟我ㄧ樣是碩士嗎?」

  這並非丹尼爾的驕傲,而是蘿拉的錯覺,也是丹尼爾以唐氏症患者的身份向世人表白。雖然外表有些差異,但內心那份熾熱深情絕對無二。

  丹尼爾在求愛失利時,企圖去找妓女,但卻被當作小孩而不受理,他憤怒而哀傷地哭嚎,他已三十四歲,他不是小孩……..。

  「我」片處理這樣的感情世界,是小心翼翼卻又大開格局,首先,導演肯定了這樣的组合,其實已經是一大突破;其二,在影片的互動美感與調性又必須統一協調,因此性感的蘿拉始終難掩眉頭深鎖,這讓她的美艷減損三分,以及她背後所承載的悲痛與不倫。或許,這些刻意設置的情境與事件,讓兩個人的交往逐漸名正言順,但卻也是不得不承認的高明手法。

  其實蘿拉不斷地放縱自己,當然是因為她被父親強暴性侵,故長大後便離家不再回去。或許每晚在夜店的日子是一種發洩,但比對丹尼爾而言還是有「削去作用」,所以在最後,蘿拉坦言向丹尼爾說跟她上過床的男人很多很多,而丹尼爾卻是處子之身,然而丹尼爾的回答簡單卻明瞭,因為他是真心的愛她。

  這一場床戲的處理也是值得借鏡,全黑的鏡頭之後,兩人躺在床上不斷地笑著。那是ㄧ種契合的滿足,也是第一次相互的愉悅,更是彼此傳遞了最深刻的聲音。兩個人的心與心能夠如此交融,是相當不容易的,何況蘿拉與丹尼爾這兩種極端的對比。

  國內也有許多導演嚐試著想表現殘障、身障的愛情觀點,立意雖佳,但卻沒有勇氣直接深入探索,大都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輕輕帶過,這是非常可惜的。以視障者而言,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就在「巴黎我愛你」中,呈現視障研究生與ㄧ名戲劇系女生的感情互動,他們ㄧ起游泳、刮毛、讀書、作愛、大叫,如行雲流水般的剪接手法,令人動容不已。

  當然並非所有唐氏症的孩子,都能如丹尼爾ㄧ般理性,像佩卓與露易莎就是全父母都必須提心吊膽的一對,他們初嚐禁果,雖然大人明知那是自然的慾望,卻也只能努力教導他們如何避孕。這個情境是比較寫實的,而丹尼爾則是跳脫現實的。

  如果假設蘿拉沒有過去那些不堪的往事,她會不會接受丹尼爾的愛?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丹尼爾若是在向蘿拉尋愛失利後,他日後如何自處?他的人生觀會不會因此而改變?這是跳脫這部影片之後的種種假設,但也是我們必須更嚴肅去面對的問題。

  情慾是人生一大要事,當然也有許多人可以將慾望本質看淡甚至昇華。但在生命過程中這應該是一種必然,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是令人難堪與尷尬的。許多人都曾表示:如果可以選擇,那他們寧可跳過青少年那個時段。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說,任何一個年齡層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沒有那些青澀的歷練,怎麼有可能會有日後穩重的成熟態度。

  丹尼爾與蘿拉偶遇的兩個生命,他們共同承載著生命苦澀的一面,但卻必須共同去承擔未來。未來我們無法去預測,也許生命的困頓現象都只是ㄧ種迷失,但迷失絕非是永遠,當迷霧散去之後,自然會呈現新的生命面向,也必能從中獲得ㄧ些新的啓發,這樣的觀點雖不屬於真的見道,但卻離道不遠矣。

火燒舊金山(San Francisco (1936)

由 牟牟 老師 撰稿

編劇:阿尼塔.魯斯 (Anita Loos)
導演:伍迪.範.戴克 (W.S.Van.Dyke)
演員: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珍奈特.麥.唐納 (Jeanette Mdc Donald)
   史賓塞.屈賽 (Spencer Tracy)
美國 / 1936年 /116分鐘 /普通級/黑白片
禮讚:第9屆奥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
   第9屆奥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影片宣傳都集中在電影最後那一場(1906年發生的)大地震帶來的驚心動魄的畫面。這電影可以說是最早的一部災難片, ...  

◎ 劇情簡介     

  1905年12月31日舊金山市鎮中心廣場人民歡樂倒數計時,慶祝新年度來臨,市政府提供免費的酒慶祝新年,卻傳來都龐街舊港大樓火警,當時所有消防設備老舊不堪使用,布雷吉親眼目睹一對姐弟被迫跳樓受傷,一些仕紳及商界人士為維護本身及地區安全,認為須設立個監督委員會,就勸說並推舉布雷吉參選督察。

  布雷吉.諾頓及提米.馬林是一起在舊金山巴巴利海岸區長大的好朋友,年青時他倆曾一起在太平洋街上酒館賣過報紙,布雷吉一直是當時的領導人物。長大後提米去外地上大學,畢業選擇回到家鄉當神父,布雷吉卻成為一位享樂主義者,是市民熟悉的人物,在太平街經營一家盛名遠揚的天堂酒館還暗中經營賭博,布雷吉的人脈很好,與提米常以打拳切磋,提米一直希望引導布雷吉走向正途,而不是玩事不恭的無神論者,因為提米太了解布雷吉為善不為人知,體內所擁有的善性遠比他的惡性還多。

  當天凌晨天堂酒館來了一位求職的落魄女歌手梅麗.布雷克,她需要有個安身的地方,她是牧師的女兒父親已過世,遠從丹佛附近的班森市來到舊金山,希望能在有名的第凡尼歌劇院演唱,卻因一場大火讓她無處落腳,布雷吉當場要她隨地試唱,善意又欣賞且大方的錄用她,她的歌聲被天堂酒館的樂隊指揮哈普森.達利驚為天人。第凡尼歌劇院經理傑克.貝利帶名指揮巴第尼音樂家來到天堂酒館想要勸退布雷吉参選市鎮督察,樂隊指揮哈普森.達利見機極力要將梅麗引見給巴第尼音樂家,萊爾山貴族的傑克更一眼就愛上了梅麗。布雷吉也欣賞的將梅麗介紹給好友提米.馬林神父,讓梅麗到教會唱詩歌,布雷吉沒看過歌劇認為不過就是藝術,他向梅麗表白自己迷上她,得意的介紹天堂酒館光榮歷史,一年一度的羣雞舞會比賽連得三屆冠軍,所謂的藝術成就獎。馬林神父也非常欣賞梅麗,刻意的介紹及誇獎布雷吉.諾頓看似墮落邪惡,卻是從不說謊從不欺騙,也不會用卑汙手段達到任何目的的人,還將辛苦存下的8000美元買風琴贈給教會,盡管他是無神論者。

  傑克.貝利得到梅麗到第凡尼歌劇院演唱的機會,採用各種宣傳手法成功的讓梅麗大放光彩一鳴驚人,他更藉機大獻殷勤展開追求,報紙大幅刊載他倆即將結婚的訊息,私下則用卑劣手段打擊布雷吉,賄洛威脅警政單位查封天堂酒館,讓天堂酒館的所有工作人員被關進大牢,須要5000美元的罰款才能釋放員工,導致天堂酒館無法参加一年一度羣雞舞會的比賽盛會,梅麗透過名媛黛拉知道了事情始末,比賽宣佈即將結束,梅麗就自告奮勇代表天堂酒館演唱舊金山歌曲,竟獲得滿堂彩得到第一名,頒獎時布雷吉趕來不悅的摔掉獎座,不承認梅麗是他授權代表,梅麗尷尬的隨貝利要離開比賽場地,就在當時,突然天搖地動,房倒樓塌地裂,兩人呼喚著彼此,卻越離越遠,舊金山隨即陷入火海,在缺水及警消設備不良之下,傷亡慘重,人人唉聲連連,布雷吉在参與救人時看到貝利的屍體,他著急的尋找著梅麗….. 。

◎ 劇情賞析

  本片是30年代耗資130萬美金的昂貴影片,上半部穿插競選,宗教及音樂歌劇的豐富情結,下半部則呈現1906年4月18日清晨5點13分歷史毀滅性8.3級大地震的災難,整個海灣地區大火燒三天,市區燒成灰燼,近千人被火燒死或被砸死,城市變成廢墟,是一部充滿藝術性的卓越電影,女主角珍奈特.麥.唐納是當時被稱為(鐵蝴蝶)有著黃鶯出谷般的美聲歌姬,她將本片的主題曲(舊金山城市)用非常流行的唱法讓本片一砲打響。同樣提名最佳男主角的史賓塞.屈賽飾演一位沉著像父親般的神父,他覺得女主角梅麗要有一個高尚的環境,認為她有著成為明星的吸引力,他極力阻止她穿著庸俗的表演,他以第三者的正義與道德觀看他們三人的追逐,用心去支持一片混亂的梅麗。

  片中女主角所謂舊金山上流階級萊爾山貴族的貝利夫人傑克的母親,對於當下舊金山被稱為全世界最邪惡的城市,沉溺在淫邪罪惡當中,財富都玩樂一空,感到痛心與恥辱,她憂心現在的舊金山每天狂歡享樂,作惡咒神一點都不敬畏上帝,她向女主角敘述她的生命歷程:51年冬天來到舊金山從清潔婦做起,放棄一個不信奉上帝摧殘她靈魂的感情,得到穩定寧靜的生活,她希望梅麗接受她兒子的求婚,養育出優秀漂亮的下一代,承繼這光榮的家族血統,驕傲的呈現舊金山勤勞奮鬥聰明的年代。

  克拉克.蓋博飾演一位無神論的黑仔布雷吉.諾頓,他認為上帝不是該去照顧那些上教堂找東西吃找地方睡的人,他不認同那些打著教友的稱號,終日禱告,卻不知自己奮鬥,只想要教會的佈施與幫助,他說:我要的是在被打倒前擊退那些阻止我路的人,我相信的不是那些浮在天上的,是在這裡的指著頭腦和心…。而他對愛情的感覺也很實際,就是兩人相抱感覺血液上湧,他希望他的女人崇拜他,喜歡現在的他而不是要改變他,他要他的女人成為當地的皇后,讓每個人都認識,並會把她名字刻在金門橋上,但他也不會強求對方,要的是你情我願。

  片尾美國陸軍在舊金山金門公園成立一個救護站,梅麗用她的歌聲安撫傷患,哀悼死者及其家屬,馬林神父也在教會醫療中心照顧傷者,布雷吉.諾頓來到教會找馬林神父,神父將布雷吉帶到救護站,目睹像天使般的梅麗,布雷吉感動的跪了下來,衷心感謝上帝,梅麗看到祈禱的布雷吉,興奮的跑過來相會,當下有位年輕人跑來告知大火已熄滅了的訊息,所有人興奮的走上街頭,高唱著戰歌共和國,他們誓言要共同建立一個新的舊金山,讓腐敗糜爛陳舊的舊金山隨著大火煙消雲散。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柳巷芳草(Klute)

導演:艾倫‧帕庫拉(Alan J‧Pakula)
主演:珍‧芳達(Jane Fonda)
   唐納‧蘇特蘭(Donald Sutherland)
美國 / 1971年 / 113分 / 輔導級
禮讚:1971年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最佳女演員
   1972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1972年金球獎(Golden Globe)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敘述一名應召女子幫助偵探解決一齣懸案…

◎ 劇情簡介     

  私家偵探約翰‧克魯特在得知好友湯姆‧葛曼失蹤六個月後,開始到紐約查案。唯一的線索是一名叫布里‧丹妮爾的花街女郎常常接到一些相當露骨的性騷擾的信,湯姆的妻子不敢相信這些信是出自丈夫手筆,這也令約翰加緊腳步介入此案。

  丹妮爾是一名能夠揣測各種嫖客心理,甚至能想盡辦法來滿足他們的風塵女,只要男嫖客提出任何的要求,她都能一一擺平。約翰開始跟蹤她,發現她也去接一名裁縫工廠的七十歲老闆,但丹妮爾發現約翰跟蹤她,憤怒指稱這名七十歲的老人根本沒對她作什麼,只是尋求一種精神慰藉罷了。

  但約翰不免從丹妮爾的過往查起,發現丹妮爾以前的男友法蘭克相當有問題。而在這之前約翰也發現有人在丹妮爾樓上監視,但當他追出時,黑影早已逃之夭夭。

  法蘭克倒是大方地與約翰詳談,他們談起過去曾經有個變態的客人會鞭打她們,法蘭克說那是因為有人嫉妒,故意讓丹妮爾去接那名變態的客人,但丹妮爾再怎麼回想,也都無法想起那個客人的模樣。

  約翰決定從珍麥肯娜以及艾琳查起,但珍麥肯娜早已死亡,而艾琳因為吸毒早已離開這個風塵區。艾琳似乎就從世上消失一般。而這個晚上,丹妮爾感到無盡的惶恐與不安,她下樓敲約翰租的屋子的門,約翰讓她睡床舖,而自己則睡在備舖上,但半夜丹妮爾卻翻到他床上,兩人作了愛,但第二天丹妮爾似乎又翻臉不認人,甚至嘲弄約翰未讓她高潮而愧疚?

  約翰終於查到艾琳住處,但見她落魄不已,甚至還得照顧一名生病的男人。丹妮爾情緒又顯得複雜,遂在半路下車,在一家酒吧中找到法蘭克並無助地投奔他,約翰墾求丹妮爾不要再陷入泥淖,而丹妮爾表示只想逃離這熟悉的世界但卻又處處虛無飄渺。

  不久艾琳的屍體在碼頭被發現,而丹妮爾的房子也遭破壞,約翰終於查出真正兇手是湯姆的同事彼得‧肯柏,因他見到彼得對風塵女變態的肛交毆打,故展開一連串的謀殺,並嫁禍給湯姆。


◎ 劇情分析

    「柳巷芳草」是台灣片商的譯名,在其他地方尚有「花街殺人案」或「庫魯特」,也就是本片其實是延續六0年代的偵探懸疑劇,而主角則是約翰‧庫魯特。

   一九七一年的作品以現今的手法來比較,自然有其時代的意義與訊息,但基本上的人性慾望其實是大体一致的。或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性,「柳」片中許多的情節都是省略帶過的,雖然大部份行徑都是靠對白來呈現,但依然是曖昧不明的。

  「柳」片故事其實相當傳統,一名有身份地位的人因有著變態癖,在強迫應召女以肛交手法就範時,均是暴力相向,而這項醜聞被同事湯姆知道,故展開殺人並嫁禍湯姆的一連串犯罪行徑。

  或許是略過許多細節,而且影片調性又刻意偏暗,以符合導演的企圖與創作精神,這呼應了丹妮爾這名花街女郎的心境,但隱藏的暗場情節卻使得觀眾相當困擾與迷惑。雖然如此,「柳」片依然算得上是一部令人激盪的佳片,其中丹妮爾這名風塵女郎的心境就表現得相當立體,並成功地將風塵女的心境作了細膩的詮釋。

  丹妮爾雖說為了錢可以滿足客人的任何要求,但人性愛慾的極致激動與釋放,其實都是超越我們自身的想像,日本的「感官世界」就提供了另類的可能,而這種超越性愛歡悅的快感,幾乎是用性命來換取的。雖然如此,但樂此不疲,性好此道的人卻是大有人在。

  「柳」片中的鞭打都只是一些表相的說法,在當時的電影法規中,是無法容許這麼多變態的情節敘述的。布紐爾的「青樓怨婦」有一段情節,一名壯碩的東方人去嫖妓,拿出一盒觀眾看不懂的有聲道具,其實就是現在的情趣用品,而女主角卻在這場交易中下體出血,但卻獲得極大的快意與滿足。女佣投以同情的目光,`但女主角幽幽地表示女佣根本不懂她真正的感受。

  時代的過程也許有著時間的差異,但人性卻永遠沒有區別的。若是有了見解的不同,那便是每個時代的社會體制與道德規範。當人一絲不掛時,一切的思維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思緒。誠如丹妮爾所說:兩人裸體相向,看清楚對方的好與缺點,而這些平常的善惡觀,卻在當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想法。

  丹妮爾其實也渴望離開這個滾滾紅塵,問題是,已踏出的一步,似乎是永無止盡的不歸路,繼續往前走也許艱困無比,但往後回頭卻是求生無門。

  就女人的角度而言,丹妮爾是不缺男人的,但交易的男人是無法在她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然而潛意識中,她也會有傷感的時刻,突然湧現的寂寞與空虛排山倒海而來,因為這中間似乎欠缺了一股愛的氣息與呼吸。

  艾琳是個吸毒的人,只要有男人願意收留她,便毫不考慮隨他而去,但她所面對的,卻也永遠都是吸毒的人,兩人愈加陷入更深的困境。但因為約翰的追查,卻也使得曝光的艾琳死於非命,而她的男友只向約翰要一點錢便逃之夭夭了。

  紅塵路也許是不歸路,但我們可曾想過,是什麼緣由讓這個社會存在了紅塵路?慾望的需求無法在夫妻之間獲得滿足之際,人的思緒便有無盡的想像空間,或許是一種近乎狂暴的絕對佔有,於是原本歡悅的性愛便有了變調,甚至最後走向殺人嫁禍的不歸路。

  丹妮爾與法蘭克的關係是極不和諧的,但兩人依然維持著關係,就算兩人已經分手八個月,但丹妮爾徬徨無依時,依然把法蘭克當成生命的指標。然而此刻約翰已經察覺他愛上了這名風塵女子,他以近乎懇求的語氣求丹妮爾不要回到法蘭克身邊。

  丹妮爾在這迷失的時刻是無法有自主的選擇的,這必須有一番當頭棒喝,否則無法喚回迷失的靈魂,於是約翰毫不猶豫朝法蘭克揮拳相向。

  「柳」片當然除了這項彼此覺悟的愛情之外,剩下的真諦絕對是丹妮爾的內心掙扎與困惑。她迷失在紅塵路而不自覺,在最後她要求見裁縫老闆時,老闆卻只留下錢在信封中,這讓她有更深的感觸,原來褪卻神女的身份,她在任何人心目中全是虛無飄渺。

  不僅別人如此看待,甚至連丹妮爾也如此看待自己,那個晚上主動去找約翰是一個契機,這是全劇中,唯一不是以神女的態度來面對性愛,不管這次的後續如何,丹妮爾還是有著異樣與惶恐,因為她始終不曾有過這樣「正常」的接觸。離去時的責難,毋寧說是她自己的自圓其說,以掩飾這場性愛之後的不安。

  其實兇手若不再回頭找丹妮爾,約翰可能也破不了案,兇手以為丹妮爾掌握了他的資料,但事實上丹妮爾早已忘了他的長相,直到兇手放錄音帶給她聽,丹妮爾從客觀的角度發現自己竟然活得如此不堪。

  危急的時候,約翰趕到,但兇手跳窗自殺墜樓而亡。丹妮爾最後隨約翰離去,未來是無法預測,但離開若是從來的一種渴望,為何還會有猶豫?是的,也許有一天,丹妮爾又會回到紐約這個複雜之地,但暫時的離開就是一種契機的表現!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

 由 施伊粧 老師 撰稿

導演:約瑟夫‧馮‧斯坦柏格(Josef Von Sternberg)
演員:彼得‧洛 (Peter Lorre)
   愛德華‧阿諾德(Edward Arnold)
   瑪莉安‧馬許(Marian Marsh)
美國 / 1935年 / 88分鐘 / 保護級
有一個知識份子犯了謀殺罪,一方面要解決自己的財政問題,一方面卻安慰自己是滅除懷人,毫無罪惡感。最後 ...

 良知才是最大的責罰----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劇情簡介★     

  畢業一年多,拉斯科尼科夫並未找到理想的工作,難得在期刊登出幾篇文章,雖然被各界讚譽推崇但無法以本名發表,稿費也旋即接濟給失業的妹妹;房東因他拖欠半年房租而下最後通牒要他限期搬走,雖然好友迪米特里願意資助,但他斷然拒絕。

  拉斯科尼科夫其實無計可施,只好到當鋪當掉父親的懷錶,在當鋪門口遇到美麗的桑雅,他見識到放高利貸老闆娘的尖酸苛刻,同情桑雅無力反擊當舖老闆娘的予取予求,便將自己的錢全給桑雅年幼的弟弟。

  安東妮雅因不堪有婦之夫雇主威勒的騷擾而失業,和母親的生活也陷入困頓,因此安東妮雅與公務員魯迅訂婚,魯迅是個態度傲慢、年紀足以當安東妮雅父親的人,這讓拉斯科尼科夫無法接受,對魯迅出言不遜,兩人針鋒相對、不歡而散,也加深拉斯科尼科夫心中對現實社會的憤慨。

  拉斯科尼科夫佯裝典當,伺機將當鋪老闆娘打死,然後拿走一些典當品,慌忙間拉斯科尼科夫掉落一對耳環而不自知。

  警察開始調查當鋪老闆娘的兇殺案,拉斯科尼科夫被帶到警局,不過警方這時抓到另一個嫌疑犯,並未對他起疑。警局的巡官很欣賞拉斯科尼科夫撰寫犯罪學文章,將他奉為上賓並請教他對當鋪老闆娘兇殺案的見解。

  拉斯柯尼科夫向好友迪米特里借三十盧布還清積欠的房租,而出版社的編輯也預付高額的稿費向他邀稿,拉斯柯尼科夫高興得買了許多新行頭,並讓安東妮亞和魯迅解除婚約接受好友迪米特里的追求。

  拉斯柯尼科夫常和巡官討論案情,甚至斷言抓到的嫌疑犯不是兇手因此將他釋放了,但他內心卻愈來愈受煎熬,巡官也開始對他起疑心,甚至找來善良的桑雅問話;桑雅不疑有它的將拉斯柯尼科夫對當舖老闆娘的憤恨據實以告,事後才驚覺巡官對拉斯柯尼科夫的懷疑,這也讓她心生忐忑。

  安東妮亞前雇主威勒是個聲名狼藉的人,因妻子過世便想向她求婚,威勒租住在桑雅隔壁,他跟蹤拉斯柯尼科夫,請他轉交一筆錢給安東妮亞,但被拒絕。

  拉斯柯尼科夫禁不住良心的譴責,最終還是向桑雅坦承自己是殺人兇手,不料卻被住隔壁的威勒聽見,並以此要脅安東妮亞,她雖然不受威脅但得知哥哥犯下殺人罪仍傷心欲絕。

  在桑雅的勸說和支持下,拉斯科尼科夫決定自首。

★ 賞析 ★
   

  《罪與罰》並非只為講述一個命案緝凶的故事,杜斯妥也夫斯基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門,直達十九世紀中葉的俄羅斯社會,進入書中角色的生活皺摺裡,甚至進入角色紛亂、多變的內心深處、靈魂深處,以此思索真正能給人帶來救贖的力量是什麼。。

  拉斯柯尼科夫自視不凡,是師長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當時的社會現況充斥著貧窮和牢固的階級觀念,拉斯科尼科夫縱有崇高的理想和不凡的才情,但世道不好加上他自視甚高,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終日蝸居在窄狹如大櫥櫃般的租屋處。

  有志難伸讓拉斯科尼科夫在封閉的生活中顯現其性格中的兩面性,如《罪與罰》小說中描寫的他經常陷入沉思、有自言自語的習慣,離群索居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但他自負且自閉的外表下有一顆善良、慷慨的心。

  拉斯科尼科夫在當鋪門口遇見桑雅,她為了年幼的弟妹和不事生產的父母,辛苦的賺著皮肉錢仍難以溫飽,末了只得典當珍愛的聖經,還要受盡了當舖老闆娘的羞辱才換得區區一盧布,甚至因為被當鋪老闆娘粗野一推,連一盧布也遺落在樓梯間。拉斯科尼科夫看見窮苦的人被無情的剝削、壓榨卻無力反擊,激起了他的憤恨與同情,他佯裝撿到桑雅的一盧布,桑雅收下時喜極而泣的淚水,讓他看見桑雅為家人是全然無私的奉獻,也帶給他心裡一陣溫暖的美好感受,於是他將典當父親懷錶所得的錢,全數給桑雅的弟弟。

  拉斯科尼科夫的妹妹安東妮雅也跟桑雅處境類似;安東妮雅因為不願屈從雇主威勒的狼爪而丟了飯碗,威勒的太太甚至散播謠言毀謗她的名節,安東妮雅連找工作都困難,為了辛勞的母親和哥哥的前途,她不惜出賣自己,嫁給沒有感情基礎且生性傲慢的公務員魯迅,魯迅不只可以給她們母女安定的生活,還答應聘拉斯科尼科夫為私人秘書。

  桑雅和安東妮雅被犧牲於階級和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還有窮困的現實當中,為親人出賣自己無怨無悔。

  拉斯科尼科夫是母親和妹妹的一切;榮耀與希望的那一面,也是辛苦的救贖,像她們美好的未來,且已經來到門口,只是她們不了解拉斯科尼科夫內心有更偉大的追求,就是成為「不平凡的人」,就像他所崇拜的拿破崙一樣,能改變甚至創造一個時代。

  拉斯科尼科夫內在思想的基底是善的,是希望能改變不公不義,創造更多人的幸福,為達此目的沒有權也要有錢,因此他殺了當舖老闆娘,拿走她的錢財,自認死一人可以解決百人的困難,即使踏著血腥也不該有罪咎,這正是身為一個「不平凡人」該做的事。

  只是拉斯科尼科夫畢竟不是拿破崙,他或許與人疏離但非麻木不仁,就因為他有悲憫的胸懷才無法容忍世間不公不義,但殺人不也是一種極致的粗暴行徑,拉斯科尼科夫仍敵不過良知的煎熬。

  《罪與罰》電影中拉斯科尼科夫殺了當舖老闆娘後即逃走,在原著小說中,他殺了老闆娘後被她忽然返家的妹妹薇塔撞見,本能的連薇塔也殺了。

  薇塔是個完全不同於姊姊的好人,不但將賺來的錢全數交給姊姊,還要忍受她的頤指氣使,即使如此薇塔仍待人和善,若說拉斯科尼科夫殺老闆娘是為民除害,薇塔只因提早回家便死於非命真是冤枉。

  如此細膩的安排,不但辯證拉斯科尼科夫「不平凡人」的論調,更讓他深陷良知的煎熬無路可出。他內心有善良、富正義感及同情心,也有驕傲、冷酷的一面,這一切看似矛盾彼此扞格的特質,卻一起成為他犯罪的動機。

  拉斯柯尼科夫不甘埋沒才華做一個逆來順受的「平凡人」,但他的良知又讓他無法安心承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榮耀,在兩端擺盪最終竟成為罪犯,且矛盾的內心是光明和黑暗的兩個國度互相交戰,彼此不斷反駁、辯論、諷刺甚至恐嚇,令他痛苦萬分。

  杜斯妥也夫斯基果然是個描寫人性的高手,將人心的多變和流動細膩呈顯,讓人得以探看靈魂的樣貌。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我會好起來(Don't Worry, I'm Fine)

導演:菲利普‧里歐雷德(Philippe Lioret)
主演:梅蘭妮‧勞倫斯(Melanle Laurent)
   裘藍‧鮑斯樂(Jullen Bolsseller)
法國 / 2011年 / 92分 / 輔導級
禮讚:法國凱薩獎最佳男配角
   法國凱薩獎最佳新進女演員
   法國盧米埃影展最佳新進男演員
   法國盧米埃影展最佳新進女演員獎

這部法國電影以流暢且處處充滿懸疑色彩的敘事手法,用懸疑色彩 ...

◎ 劇情簡介     

  莉莉(原名艾莉絲)去西班牙旅遊回來時,在機場為父母介紹了兩位朋友湯瑪士與蕾亞。湯瑪士在氣象公司上班,蕾亞則是一名唸博士班的黑人。
   
  莉莉回到家後發現氣氛似乎不對,因為她孿生弟弟洛伊克不見了,父母一致表示因父親要他整理房間,洛伊克不悅而與父親起爭執,第二天就離家出走了。莉莉打電話給洛伊克,但始終未獲回音。她在房間內檢視才發現少了一把木吉他。
   
  莉莉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心情愈加哀傷沉重,她不吃不喝,終於在學校昏倒了。父母請來醫生為她治療,醫生希望她一定要吃東西,但醫生剛走,莉莉又起身跌倒了,這回還跌傷了頸部。
   
  父母不得已只好送她去醫院,醫院對厭食者均採禁閉的方式,也暫時保管他們的物品。莉莉利用夜晚偷打蕾亞的手機,蕾亞與湯瑪士偷偷潛入醫院,原本已救出莉莉,但莉莉堅持要帶走手機,湯瑪士回去撬開抽屜時竟被發現而功敗垂成。
   
  在莉莉被綁起來打點滴時,父母突然帶來一封洛伊克從外地寄來的信,莉莉相信弟弟尚在人間,於是就恢復進食,而不久就出院了。
   
  莉莉暫時不回學校,她在大賣場打工當收銀員,而蕾亞也在這兒打工,甚至沒多久莉莉也在湯瑪士的介紹下,獨自在同一公寓中租了房子。
   
  莉莉很少跟其他人來往,跨年夜時莉莉隨蕾亞與湯瑪士去參加派對,而原本同居的湯瑪士似乎與蕾亞的感情有了變化。

  莉莉決定從最近寄來的信的地址去尋找洛伊克,雖然在一家旅館找到一名叫泰利爾姓氏,也帶了藍色提包的人,但卻一大早就離開了。
   
  莉莉終於接納了湯瑪士,原本要去克勒茲玩,卻與湯瑪士去了聖奧賓,而在這兒她發現父親也來這兒投寄了一封信。莉莉終於了解父親假冒弟弟筆跡,為的是讓她保有一絲希望而不會傷心,而當她在父親座車後面發現弟弟藍色袋子以及木吉他時,她就知道自己應該勇敢地活下去…。

◎ 劇情分析
   
  本片以懸疑甚至加上一點推理的情節,敘述了一個家庭如何面對生命中最大的困頓,而共同迎向未來的詮釋。或許莉莉與弟弟是孿生,彼此的感情特別濃厚,父母似乎也了解到這一點,他們一定經過慎重的討論,最後才決定不讓莉莉知道弟弟是攀岩時摔傷致死。
   
  事實上這部影片並未在父母親這個層面作挖掘,因為編導切入的角度不同,其敘述的意旨完全在莉莉身上,但只是莉莉單方面的煎熬與思念,似乎尚嫌單薄,雖然這也能提供了另一種調性,但就戲劇而言,就因此而欠缺了一些張力。
   
  莉莉在極度思念弟弟甚至擔心他的安危後,便不思茶飯,也就是罹患了厭食症。這些情節也都是由單線進行的,因此也就欠缺了一些戲劇衝突。而情節的轉折則來自弟弟突然從外地寄來了一封信,信中敘述了他四處流浪的窘境,同時也憤怒地批判父親。
   
  顯然這些信的策略是成功的,不但讓莉莉恢復進食,也開始企望弟弟在厭倦流浪後,有朝一日必定會歸來。但這兒有段互相對比的情節;湯瑪士曾有幾次回家探視自己父母,也遇上自己不學無術不時在外浪蕩的弟弟馬修。馬修三不五時會往外跑,但最終一定會回家,而洛伊克從來不曾離過家,但卻能一座城市流浪至另外一座城市。湯瑪士心中的懷疑與比較是戲劇的伏筆,直到最後在墳場上見到洛伊克的墳墓,這時才有恍然大悟的震驚。
   
  當他去泰利爾家中拜訪時,立刻拋出這個疑問,而泰利爾夫妻這才坦承兒子攀岩死亡,但卻希望湯瑪士能夠保守秘密。其實也在同時,莉莉在父親汽車後面發現了弟弟的藍色提包與吉他。她在剎那間立刻明白一切,而此刻也是莉莉經過一番試煉之後,思緒與情感已經能承載這番苦難,也就是她在面對人生最嚴苛的苦難之際,她似乎都已經知道隱藏在背後的真相了。
   
  結尾時,湯瑪士說有話要對她說;而莉莉也表示有話要對他說,結果兩人心照不宣地說出:「我愛你!」看似最簡單的台詞,卻是意涵最深刻的對白。
   
  「我會好起來」這部影片其實跟「讓愛飛翔」這部法國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女導演貝托‧恰麗描述喬治亞一名醫學院來不及畢業的學生,因為喬治亞獨立遂被俄羅斯趕回,不得已歐塔偷渡到法國當建築工地的工人,每個月還能寄些錢給將近九十歲的老母。結果歐塔不慎摔死,其姊及男友商議後,決定要女兒假冒歐塔筆跡,每個月寄信給老奶奶,並偷偷盜賣家中珍藏的線裝書,然後再寄錢給老奶奶。
   
  這部電影的敘述方法是與「我會好起來」完全相反,因此這些隱瞞者他們的煎熬與現實必須解決的事情,都必須在情節中呈現,也就是具體地讓觀眾能夠在情節中感受,戲劇張力便由此而彰顯了。
   
  「我」片的結構也並非有優劣之分,只能說是敘述的風格完全不同,雖然人物背景也有差異;各自在環境上的回應也有所不同,硬將兩部影片合併比較也是不公平的。或許我們只能說各有千秋。
   
  莉莉的父母其實還是可以用更多的情節來呈現他們的悲痛,失去了兒子絕對是哀痛無比,但他們在兒子入土為安之後,卻又得扮演一付毫不在乎的模樣,以免莉莉會發生懷疑。也就是說,編導在這對父母的內在哀鳴似乎欠缺一番詮釋。明明父母的謊言十分不合情理,那這份的矛盾與不安若能做合理而不影響結構的方式表現,那就能讓這部影片發光發亮了。
   
  本劇詮釋的當然是莉莉的幻變過程,孿生子的心電感應也許是ㄧ種線索題材,也較能呼應莉莉因弟弟的失蹤而罹患厭食症。正因為莉莉這條線是明的,因此觀眾都被誘導入莉莉的反應,但總是欠缺一絲的說理,直到隱藏的另一條線與之接軌,戲劇才逐漸顯示出其動能。而最後湯瑪士發現洛伊克的墳墓,這才由父親說出真相。
   
  就戲劇論,洛伊克的死因是透過父親的口述,其實都會使得戲劇張力減弱,但這也許是導演堅持要保持他在電影中的調性與風格,因此採用了這種直線而緩進的敘述調性。
   
  面對至親的死亡是人生最痛苦與哀傷的。泰利爾夫婦採用隱瞞的方式,一則不願讓女兒承載這份哀鳴痛苦,但他們忽略了莉莉對弟弟的這份感情,當手機都沒有任何回音時,莉莉便從等待中慢慢陷入了焦躁,最終差點延伸出更可怕的悲劇。
   
  如果是其他人有了這番的際遇,是應該如何去面對與解決呢?也許答案都不是完整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面向不同,各自承載的痛苦與壓力亦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必定是痛不欲生。
   
  由這個推斷,我們不難想像莉莉父母他們的悲傷與苦痛,而這些全被隱藏在背景中,由這個觀點而言,似乎也能知曉導演的用心,也更能猜測莉莉父母在兩人獨處的時刻是怎樣的哀痛心情。
   
  「我」片是很法國式的一部法國電影。

文生去看海(Vincent Wants To Sea)

導演:萊夫‧修特納 (Ralf Huettner)
主演:佛洛里昂‧大衛‧費滋 (Florian David Fitz)
   卡洛琳‧荷芙絲 (Karoline Herfurth)
德國 / 2011年 / 91分 / 輔導級
禮讚:德國奧斯卡金蘿拉獎最佳影片
一個妥瑞症,一個厭食症,再加上一個強迫症。三人奇妙組合一起勇闖天涯…

◎ 劇情簡介    

  文生的母親凱薩琳娜過去了,患有妥瑞症的文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落淚哀傷,反而在教堂中不斷的打噴嚏,引得親友側目。而父親羅伯特是一名黨政要員,他在葬禮之後立刻將文生送進療養院,然後急急驅車離去。

  院中的女治療師葛拉認為文生剛逢驟變,不准他一人獨居,遂安排文生與有強迫症的阿歷住一間。阿歷喜歡聽巴哈,但卻不准任何人碰他的東西。而帶文生去參觀院內各種設施的瑪琳則是一名厭食者。

  吃飯時文生選擇坐在阿歷面前,但他突然不由自主地抽搐,正當大家把焦點放在文生身上時,瑪琳趁機把盤中食物藏起,騙過了監視並強迫她吃的人。

  這個晚上文生始終睡不著覺,因為他答應母親帶她再去一次海邊,而正巧瑪琳偷了葛拉的汽車鑰匙,問文生要不要去兜風?文生答應了,沒想到阿歷也提了背包跟隨二人離去。

  由於三人身上沒錢,在加油站加油及買東西卻無法付款,三人急急逃逸,加油站主人立刻報案,葛拉接獲通報後立刻致電羅伯特,兩人開著羅伯特的車子隨後追趕。正巧下起大雨,葛拉認定三人絕對無法前進,因為她的車子雨刷有毛病。

  果然在一座山下找到三人,羅伯特將文生逮至自己車內,但羅伯特下車將提包還給葛拉時,瑪琳將葛拉的車子鑰匙拔下丟棄,然後與阿歷一起奔入羅伯特的車子急速揚長而去。而羅伯特與葛拉找不到鑰匙,只好用接線的方法發動車子,隨後追去。羅伯特借葛拉手機打給文生,文生雖然接聽但卻把爸爸的手機丟至窗外。

  文生三人開錯路,只好去買地圖及吃的東西,當然又一次吃霸王餐;而羅伯特太累出了小車禍,兩人只好暫時住旅館休息。而文生問瑪琳為何不吃,並央求她吃一點,三人在山巔上的十字架上好不愜意。而羅伯特與葛拉的車子因已報失遂被警察攔截。而阿歷因見文生與瑪琳在林間作愛,遂把車子開走。最終羅伯特在海邊找到文生,這才吐露那是他與妻子蜜月之所在,而羅伯特也了悟自己的盲點,遂放任也祝福文生自己投入這個世界。

◎ 劇情分析

  人存活於世並非沒有緣由,雖說緣起性空,但卻必須從這個「緣」字追索起,既是有所「緣」,則必有所「因」,但很多人都無從追索到因之所在,這牽扯到佛學中的輪迴業識以及唯識的領域,在此不予討論。

  正因為有這個前提,每個人都有著「我見」,換句話說很多事情的看待,都是由自我的觀念而來。就算是別人的事情要評論,大都也會以自己曾有過的經歷而加以判斷。但這樣的見解不但於事無補,只會讓事情增添更多的後續麻煩。

  「妥瑞症」是至今都無法醫治的症狀,只是會不由自主作一些自己不想作的事,如抽搐抖動、狂飆髒話,雖然令人側目,但妥瑞症的患者很少會傷害別人。但問題是別人對他的觀點又是如何?

  因為文生的妥瑞症也導致了父母親的分居,父親身為黨政人士,甚至會擔心兒子異樣的行為會影響到他的政治前途,遂將文生留給妻子凱薩琳娜,而凱薩琳娜面臨這樣加諸於她身上的「業障」,她無力閃躲,她依然深愛著自己的兒子,卻感嘆命運的嘲弄最後病發而亡。而文生則在母親死後緊緊握住她的手,直到二日後才被發現。

  就父親的觀而言,他認為文生什麼都不會做,只會做一些無謂的抽搐,這當然是他以自我的心態來看待事情,正如治療師葛拉反問羅伯特,若有人一天到晚罵他白痴、智障,他會作何反應?

  「將心比心」看似一件容易的事,但在佛學上這幾乎要斷「我見」的位階上才能徹底地表現,就算刻意地實現將心比心,事實上還是有許多力有未逮的盲點。

  就像是葛拉也是另一個例子,葛拉可能因為太過忙碌或者每天面對的人物都夠她煩躁,她也許在學理上是有許多的認知,但若執意在自我的觀念往外放射,這是永遠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案的。這也是葛拉在追逐過程中不斷地抽煙的緣故,正確地說:她認為除三個逃脫的年青人之外,羅伯特也是需要治療的,但事實上最須要治療的人卻是她自己。

  人生在世不管出生之後的面向如何,其實很少有生命歷程全部是風平浪靜的,而每個人所面臨的問題覺絕對不同,這也是所謂的試煉在每個人身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文生如此,阿歷與瑪琳也是如此;羅伯特與葛拉更是如此,更加擴大來說,全世界上的「有情」亦都無法例外。

  每個人心中的困頓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你解決的,解決之道在於自我認知的突破,亦是從「我見」的平復與消除著手,世間所有的困頓自會迎刃而解,否則將愈陷愈深,不僅無法走出心中的窒礙,甚至也會影響別人,讓事情變得更為複雜而嚴重。

  瑪琳得了厭食症,因為她認為人在吃東西的時候是很醜陋的,這純粹是「心」的問題,也就是瑪琳陷入了繁亂的思緒,從而在自己心念中建立了一個恐懼王國,而這一切完全都是「妄念」,事實上每個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的見聞覺知,在佛學以「真心」為主的概念中依然被歸納為妄心與妄念。

  如果這世上所有一切都是虛妄的,那在對應中應該還有一個真實的心,如此才能呼應著虛妄的心。而真心與所有世間五蘊的妄心其實是非一非異的。以瑪琳為例,她雖然一直存活在想像的妄心中,但她的妄心其實是「真心」所出生的,而每天則真心與妄心「真妄併行」,問題是瑪琳卻無法知道近在咫尺的真心之所在。

  阿歷的強迫症也是掉入見聞覺知的焦躁,他喜歡巴哈的音樂,但音樂雖說能陶冶人性,但畢竟也是「染法」的一環,也是離真心甚遠。他的潔癖更是一種病態,也就是對自我的執著,為何別人都是髒的?所以他絕對不讓別人碰到,但當他開車離開二人而被找到時,文生憤怒地揍得他眼角破、流鼻血,阿歷反而不再像以前一樣激動,因為他被別人碰觸之後也並不曾出現他想像的恐懼與困頓。於是阿歷的強迫症似乎不藥而癒了。

  瑪琳的情形更複雜,這與葛拉也有一點關係,因為她的厭食曾被葛拉恐嚇,若再不食,將會對她採取插管強迫餵食。瑪琳向外逃逸的動機,最大的原因即是來自葛拉的恐嚇。但從葛拉的觀點而言,似乎對她也並不公平,也許她只是說說而已,但她也自知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治療方式,也就是說葛拉其實並不曾花費更多的心思在病人身上,這一點在片尾可以看到她的自責。

  羅伯特倒是這次的海邊之旅受益最多的,他肯定葛拉是一名優秀的治療師,最起碼他就是從她的言談中体現出自己生命中的盲點,甚至也慢慢從對方身上見到另一番「愛的訊息」。

  沿途中兩人投宿旅館的戲是相當有趣的,羅伯特著內褲到陽台;而葛拉也在陽台上抽煙,兩人不約而同的睡不著其實已透發了一些訊息。第二次羅伯特認為不再住宿旅館對兩人都好,更是弦外之音。編導也許在這兒留下了一些伏筆與想像的空間,但人世間不就這麼回事嗎?

  「文」片是相當優秀的電影,如果台灣也要拍類似的影片,蘇花公路及合歡山或阿里山也都有令人驚嘆的場景。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白狗的最後華爾滋(To Dance With The White Dog)

導演:葛雷恩‧喬登(Glenn Jordan)
主演:潔西卡‧譚蒂(Jessica Tandy)
   修姆‧克羅尼(Hume Cronyn)
美國/1993年/100分/普通級
禮讚:改編自百萬暢銷原著小說  
   美國3300萬人為這個故事落淚
   榮獲紐約時報TOP 50優秀小說!
當生命突然失重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再也沒有光…

◎ 劇情簡介     

  山姆與寇拉在一九六六年時舉行金婚儀式,兒女及孫子都來祝賀,而多年來一直在家幫傭的女黑人妮莉也被當成是家庭的一份子,大家拍了一張合照當紀念。而家中最令人懷念的點心「比司吉」是山姆的最愛。

  寇拉向山姆提及麥迪遜飯店要舉辦同學會,她很期盼能參加,但寇拉入內室為山姆拿藥時卻倒地當場死亡。喪禮之後兒女們相當擔心山姆,但山姆堅持獨處。大兒子保羅是一名牧師;老二詹姆士從越戰下來後進入國安局,而兩個女兒凱特與嘉莉分別嫁給符爾曼與諾亞,凱特的兒子巴比平常與山姆經常來往。

  在一個美麗的清晨,山姆正在想念著寇拉,卻在屋外發現了一隻雪白的狗,山姆欲趕狗離開未果,只好拿東西餵牠,沒想到這隻狗竟然喜歡吃「比司吉」,但奇怪的是不管是誰來探望山姆,當山姆詢問是否有見到他新養的狗時,大家都訝異搖頭。凱特擔心地打電話給弟弟詹姆士,謂父親可能有幻聽的症狀。

  詹姆士專程來探望父親,並送父親一個助行器。而這一日山姆在寇拉墳前又看見白狗,山姆用助行器走路,白狗竟然也攀上助行器,當山姆前進一步,白狗就後退一步;山姆後退一步,白狗就向前一步,就像兩個人在跳舞。白狗隨山姆回家,山姆自己動手作「比司吉」,但卻硬得連刀也切不下,白狗當然也興趣缺缺了。

  女兒們決定用假裝看到白狗來遷就父親,但山姆相當不以為然,因為白狗明明躲在床下,兩個女兒卻說剛在外面看見白狗。兩個女兒不死心,三更半夜起床要趕在天亮時偷窺父親是否真的養狗?

  這個晚上山姆跌倒在地,而巴比卻突然半夜醒來,果然在窗外發現白狗,眾人這才趕去將山姆送往醫院。出院後山姆決定完成寇拉心願去參加麥迪遜同學會,但在半路迷途了,幸好好心的霍華庫克帶他到目的地,但山姆反而放棄原先計劃,與白狗一起到校園農場的湖邊,那是他與寇拉相識之處。回程時山姆又陷入水中,幸好白狗半路攔下詹姆士而獲救。而當山姆逝世後,詹姆士與家人在父母的墳上發現了狗的足跡。

◎ 劇情分析

  「白狗的最後華爾滋」的原著小說曾感動美國三千多萬人,與「麥迪遜之橋」並列美國書商的年度好書。

  「白」片的焦距放在一對生死與共的夫妻摯愛表現,兩人已度過金婚的神聖時刻,在結婚五十年之後,兩人之間所剩下的依然只是愛。

  一個助行器變成整部影片最有趣的具像道具,因為這項的設計,便使得這篇故事神龍活現起來。也就是小說有了一種特質來顯示或呼應故事的詮釋。因為光聽片名就有一股強烈的吸引力,這也引燃了讀者的閱讀渴望;與電影觀眾的好奇。

  寇拉的死亡對山姆而言是相當大的打擊,但山姆獨立的個性始終如一,寇拉在世時兩人幾乎是一体的,因為相互依存使得生命有了共融。也因為這種認知,使得山姆在妻子逝世後始終認為寇拉一直與自己同在,正巧出現的那隻白狗也恰當地彌補了山姆思念寇拉的空間。

  白狗的出現被解釋為「守護」山姆的妻子,這是一種「愛」的另類表現。但這也會有一個必須釐清楚的困擾:若白狗是寇拉,是否是寇拉的「靈魂」暫時依附在白狗身上,那也就表示寇拉因為愛的思念或太過懷念山姆而成為孤魂野鬼?或者因寇拉的思念而去投胎成為白狗?但若已投胎必會忘卻前世的見聞覺知,如何白狗又能如此篤定地找到山姆?

  其實真正的解讀是山姆的思念與白狗的巧合出現,在文本思考中不去碰觸任何玄學的議題,使得這部影片就更顯得高超而有力道了。

  故事的主觀鏡頭其實是從老二詹姆士的角度來書寫的,換句話說,這是一本回憶錄,透過詹姆士對父母的認知,尤其是對父親的感情,從而呼應出父母之間的愛情以及姐弟之間的趣聞。

  有趣的是故事的敘述鮮少提及當牧師的哥哥保羅,甚至保羅也很少去探親山姆。保羅的腳色似乎被巴比這名外孫所取代了。或許這樣疏離的家庭人際關係也是經過設計的,因為這樣才能更加凸顯山姆與妻子的互動,或者應該說是山姆與白狗之間的互動。

  山姆的兒女其實都挺孝順的,問題是山姆不領情,他拒絕女兒們的關心,他說了一句有趣的對白:「他們不知道我也許孤單;但並不表示我就不想獨處。」這句話透發了山姆是個奇特的老人,因為他一直想要擁有自己能獨立自主的抉擇。

  在新女性主義的呼聲中,這是一個絕對的觀念,但事實上以男性的角度而言也完全如出一轍的。每個人在這世上都是一個神聖的個體,當年紀大時受到下一代的照顧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應該是有前提的,也就是照顧一名老人並非要老人配合年青人的生活作息,如果這是一種必然,我想任何一名老人都會活得相當不自在的。

  年青人的步調與習慣是與年老之人有極大的差異的,以飲食或起居作息而言,老人早睡早起;年青人晚睡晚起;吃飯則各有各的喜好,如果相互遷就也許能成就三代同堂和樂融融的表相,但其實所延展的後續問題是更加複雜的。

  這種情形在國外大都是兩代分開住的,而國內則抱持傳統的思維,標榜著三代同堂的理念,最近的一個建商推案的標語正是「三代同堂」。

  三代同堂也並非完全不可行,這是必須視情況而定。山姆為何堅持獨處?因為在他眼中看來,這些女兒輪流回來看他,只是怕他出事,甚至不希望他太過勞累,但山姆的最愛是妻子寇拉;第二愛則是他種的核桃木,若不讓他去巡視他的成果,那是他無法容忍的。

  其實任何人的生命終有必須告別的時刻,在摯愛的兩人中誰先行離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兩人的記憶中能夠永恆地連結?五十年的歲月不算短,但兩人始終能在這些日子中相敬如賓,這是絕對需要一番智慧與更寬容的心。譬如山姆曾於太太在世時開玩笑地說:若太太不在了,他會讓長腿辣妹進入寇拉的廚房。

  兩個女兒對父親的話大不以為然,但寇拉反而笑著接納了,丈夫的玩笑話雖然透發了男人某些時刻的遐想,但僅止於玩笑話又有何妨?這也突顯了這兩個女兒的神經質與戰戰兢兢,反倒是兩個女婿大而化之的玩笑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山姆難以言宣的是他對妻子的思念,寇拉的離去使他彷彿失去了一切,他努力的活著,但這必須也要有寇拉一起參與,基於這種心理的情懷,白狗的適時出現,當然很快在許多巧合中被合理化地詮釋為寇拉的守護。

  再多的守護也終究必須有分離的一天,山姆知道自己的日子到了,他輕輕揮手示意白狗離去,而白狗的消失反倒使得眾人極度擔心,因為他們已經開始習慣白狗的存在,但任何事都並非是永恆,在真正別離之刻,能夠了無憾事地說再見,這應該也是要具備足夠的勇氣。

  一次奇特的愛情詮釋與映象,為我們訴說了一段恩愛的世紀愛情,讓人在心頭久久迴盪昂鳴,也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戀愛課程(A Lesson in Love)

 由 簡麗彬 老師 撰稿

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演員:艾娃.達爾貝克(Eva Dahlbeck)
   貢納.貝寧斯特雷德(Gunnar Björnstrand)
瑞典 / 1954年 / 92分鐘 / 普遍級

英格瑪柏格曼喜劇作品,那時期導演表現了一系列以女性為中心的電影...

◎ 劇情簡介     

  艾尼曼.大衛是一名婦科醫師。這一天她的情婦蘇姍來到他的診間。大衛打算結束這段感情。蘇珊痛批大衛,覺得他太驕橫殘酷,憤世嫉俗了。不懂女人,真是太「天真」了。打發蘇珊走後,匆忙中,接到一個攸關生死的大事,坐上司機薩姆開的車就出門了。
  
  暴風雨將至。雨刷用力左右搖晃著。大衛伸了伸懶腰,打起盹來,他夢到和情婦「蘇珊」的第一次初相遇。蘇珊謊稱是病人,其實,是想藉機親近大衛。大膽的告白。大衛禁不住對方的一再誘惑而深陷其中,掉入無底深淵。
  
  大衛和蘇珊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夏天。但是,隨著季節的變化,那份熾熱的火焰很快就澆熄了。大衛自己到後來也說不清楚有多厭倦蘇珊。
  
  大衛從睡夢中猛然驚醒…下車時,大衛拿了一份清單給薩姆,交代一些事項就匆忙離去。跳上了火車。
  
  在火車包廂內,坐了一對男女,女人就是大衛的妻子瑪麗安,她正打算到哥本哈根會情人卡爾亞當,但大衛和瑪麗安在那個生意人面前卻假裝是陌生人。生意人和大衛打賭五美元,他一定會在到達「特拉納斯」之間吻到瑪麗安。
  
  其實,大衛此行的目的是挽回妻子瑪麗安的感情,他也感受到了潛在的威脅,來自於妻子的情人-卡爾亞當。
  
  大衛翻看著書籍,書滑落下來,從書中掉落兩張照片:一張是兒子「佩裡」;另一張是女兒尼克絲15歲生日。大衛的思緒不禁飄向了遠方……
  
  生意人打賭輸了,賠5美元給大衛。瑪麗安覺得大衛很「天真」是因為他不知道女人並不想做一個「妻子」而是想做一個「女人」。大衛深情款款的對瑪麗安說:我愛妳,我以前愛妳,以後也愛妳……
  
  瑪麗安想抽煙,大衛為她去買煙。她陷入了過往的一段回憶:她曾質問先生是否不忠?是否撒謊?引起大衛的不悅。無意中,瑪麗安瞧見大衛菸盒上的一張訂房資料,那一日,她遂獨自一人到達飯店,趁著女侍送餐入房之際,奪去茶點進入房間。大衛正刮著鬍子,蘇珊躺在床上。那一刻真相大白,瑪麗安選擇優雅地離開房間。
  
  這回又跳回車廂內,大衛買了煙回來。用火柴為其點上煙。瑪麗安對著大衛說,有時,我懷疑我有沒有愛過你?什麼是愛?
  
  瑪麗安和大衛在車廂內回想當時婚禮的情形… 。思緒又回到大衛父親73歲生日的那一天,大家都回那兒為老人家慶生…
  
  火車終於到站了,他們來到了哥本哈根,巧的是,卡爾亞當也出現了。三個人坐在後座,司機開著車,直接開到港口的一個酒吧。
  
  酒吧裡,卡爾亞當要酒保調配一杯「火山」給大衛並唆使麗茲主動和大衛搭訕、跳舞。大衛熱情如火,和麗茲擁吻。惹火了瑪麗安,拉扯時,警察來了。一時,人潮散盡。
  
  大衛和瑪麗安走在寬闊清冷的街道上。瑪麗安對著大衛大聲咆哮。薩姆開的車緩緩駛進,大衛和瑪麗安上了車,車直接開往飯店。飯店房間早已佈置的美侖美奐,有鮮花、美酒、美食、蠟燭…待侍者退去,獨留大衛和瑪麗安,這時愛神卻悄然來到。

◎ 賞析
  
  本片是1954年由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編導的影片。這是一部成人的喜劇(本來是悲劇,但後來變喜劇)很多事,往往決定於一念之間。觀念、想法、做法改變,就完全不一樣了。本片藉著車子及火車行進中,加入了過往的一些回憶,串起整個故事情節和架構。當中穿插了一些笑點,使故事變得有趣。

‧ 拖鞋、爐火和火焰
  
  大衛渴望有妻子和孩子,享受天倫之樂,回到家穿上拖鞋,冬天有爐火,一家和樂,多美的畫面,但卻又禁不起女人的誘惑,直到妻子隨時可能離去,投入卡爾亞當的懷抱,結束和情婦蘇珊的那段情。極力地想辦法挽回妻子瑪麗安的心。

‧ 父女情深(精心的時刻)
  
  那時候妻子瑪麗安和孩子在希爾星堡附近避暑。大衛開著車,半路,看到尼克絲和小狗—塔克斯在海邊走著。大衛載尼克絲和塔克斯上路。尼克絲懷疑大衛沒有時間陪她。大衛說,我對你總是有時間的。父女倆在庭院裡吃著冰淇淋、喝著咖啡。尼克絲問大衛:你可以為一個女人做手術把她變成男人嗎?我不想做個女人……
  
  原來,尼克絲本打算帶著小狗「塔克斯」離家出走。很簡單,她受不了這裡的氣氛。顯然父母的婚姻及好友伊娃的改變,帶給她極大的衝擊,想藉著出走,找出一個頭緒……

  尼克絲覺得她不能只是看雜誌、想愛情,總得靠雙手做點事。
  
  大衛告訴尼克絲,你不是唯一一個有問題的,「語言」存在是因為它可以用來交流。把我當作妳的好朋友吧!而不是你的爸爸。尼克絲覺 得大衛不會理解的,他太「天真」了!
  
  大衛提議:我們一起過這一天吧!大衛帶著尼克絲去「阿裡克斯」叔叔的陶器場玩手拉坏。尼克絲很擔憂父母會離婚,哭著跑了出去。大衛很有耐性的仔細聆聽尼克絲的泣訴。她無法接受她的好友伊娃,談戀愛了,完全變了一個人。也感嘆父母各自有情人的無奈和不屑、不恥……

  大衛表示:妻子和兒女,是他唯一在乎的事。大衛說完,想要撫摸尼克絲的臉,尼克絲不領情,把頭甩到一邊。
  
  父女倆在夕陽餘暉中,來到海邊,兩人肩並肩坐著。尼克絲撒嬌地說:我們在這裡坐一個晚上,直到天亮好嗎?我們可以在月亮下面睡著。

  尼克絲閉著眼、面帶微笑,安心又滿足地依偎在大衛身旁……這是屬於父女倆的精心時刻!

  其實爺爺亨裡克一點都不喜歡那樣大費周章的為他慶生。倒是為了妻子,勉為其難的配合行事。尼克絲當天,在兩人私下互動中,問爺爺對「死亡」的看法。爺爺說他並不害怕死亡,他相信此時此刻,也相信過去和未來。他覺得此時此刻對他來說,或許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所以沒有什麼好怕的,爺爺坦然面對此話題。Ps.「祖父母節」8月的最後一個禮拜日

‧ 丈夫、妻子、情人
  
  瑪麗安臨時悔婚,遲遲未現身,準新郎卡爾亞當託好友大衛去瑪麗安住處找人,一探究竟。未料,瑪麗安在天花板放置繩索,準備隨時上吊,瑪麗安向大衛表白,愛的人其實是他。最後兩人決定在一起。兩人回到婚禮現場,坦白一切。卡爾亞當氣炸了,大聲咆哮!瑪麗安也不甘示弱。就在一瞬間,卡爾亞當突然軟化下來。牧師及在旁的賓客鬆了一口氣。大家把酒言歡,促成了這對佳偶。

  當這對新人婚姻過了15年後,因著大衛的外遇而有了裂痕。雙方後來各自有了情人。瑪麗安的情人自然是哥本哈根的雕刻家—卡爾亞當(在瑪麗安最困難的時候他付出最多的關愛)彼此之間的對待真是峰迴路轉。

‧ 戀愛課程
  
  總覺得「戀愛」這門功課其實是挺重要的。如何成為一個成熟又有智慧的男女,是一門大學問。學通了,一生受用無窮。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201314(愛你( 妳)一生一世)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導演: 奧力佛‧那卡契 (Oilvier Nakache)
主演: 佛朗索瓦‧克魯塞 (Francois Cluzet)
    歐瑪‧希 (Omar Sy)
法國 / 2011年 / 104分 / 輔導級
禮讚:2011東京影展最佳影片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凱薩獎最佳男主角獎

家財萬貫的富翁菲利普因跳傘導致四肢癱瘓,必須找幫傭來協助他的日常作息,而他萬中選一的看護人選,是來自郊區 ...

◎ 劇情簡介     

  從塞內加爾移民到法國的迪斯去應徵富豪菲利普的私人看護,迪斯不抱任何希望,他只想讓僱主簽個名之後就可以申請救濟金。但沒想到第二天他回去拿文件時,竟被全身癱瘓的菲利普說服並開始擔任看護的工作。

  迪斯見女秘書瑪格莉身材曼妙,不時有意無意地勾引她,但每次都受到瑪格莉揶揄數落,弄得好不尷尬,但迪斯始終不氣餒,他認為再接再厲終有一日能追上她。

  迪斯雖無法體驗菲利普對古典音樂的喜好,但他喜歡的熱門搖滾音樂卻也令豪宅內的人驚豔,在菲利普生日那個晚上便過了一次截然不同的宴會。

  迪斯也感受到菲利普的養女莉莎似乎對每個人都失去了禮節,其他人不敢多言,迪斯倒是建議菲利普應該適時糾正一番。果然菲利普把莉莎找來,嚴肅地教訓她一番,而當莉莎受男友拋棄要迪斯出面教訓男友時,迪斯表面不答應,卻真的去找她的小男友,結果小男友不但向莉莎道歉也每天送早餐來賠罪。

  菲利普重視心靈生活,遂結交了許多的筆友,迪斯看不慣彼此以筆墨文字來往,見信上留有電話,遂主動打電話給蕾歐娜,兩人通了電話感覺很好,同時蕾歐娜也寄來一張照片,果然明豔動人。雙方約會至巴黎一家高級餐廳見面,但菲利普因自卑自己全身動彈不得,遂在約定時間六點之前離去,正好在門口與蕾歐娜擦身而過。

  迪斯拿大蔴讓菲利普吸食,兩人也一起到按摩院,也一起去欣賞歌劇。但迪斯看見舞台上裝扮可笑的樹人不禁大笑,雖受到其他觀眾噓聲,但菲利普卻更加欣賞他的不做作。

  迪斯的弟弟阿達瑪來找他,菲利普知道迪斯必須去替闖禍的弟弟解決問題,遂不再留他。臨行迪斯才知道瑪格莉其實是一名女同志,遂對她不再存任何非份之想。但迪斯離去後,菲利普愈來愈頹廢,甚至不再刮鬍子了。一直到女管家伊凰將迪斯再度找回,兩人恢復以往的日子,菲利普也刮乾淨鬍子。而迪斯帶他到海邊的飯店,在預定的餐廳中歸還第一次應徵時偷的寶石彩蛋,同時也安排了蕾歐娜與菲利普見面。

◎ 劇情分析

  逆轉人生是電影戲劇中最具「對比」與「類比」的完美呈現,似乎在人際之間的各種現象用一種公平的平台讓觀眾感受與參與。從而在生命的獲得與缺失中有了新層面的議題與追索。

  菲利普是人世間令人欽羨的富豪,但他在另一個面向上卻是失去最多的人。他的最愛-愛麗絲不幸在滑翔翼墜落時失去生命;而他則從頸部以下全部癱瘓。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必須仰仗別人,這樣的生活實在令人情何以堪?

  迪斯的家世正如他的生活一樣混亂,他原本住在塞內加爾,但因舅母一直無法生育,遂領養迪斯,沒想到之後又生了幾個,而舅舅死了之後舅母又跟其他人生了許多小孩,因此家中簡直像個幼稚園,而迪斯則在外面混,也曾有傷害的前科,生活完全靠社會救濟金。而他有時一出門便是六個月不曾回家,他的母親也是舅母雖然不時責備,但迪斯倒也不曾反駁。

  迪斯有了看護的工作,但一開始卻有著極端的排斥,所幸慢慢也都能接納了。重要的是他的生活層面與方式是與菲利普貴族式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但這也正是他敢打破傳統認知的慣性,改以自己的觀點讓這個富豪甚至他的家人有了改變。

  迪斯看似狂放不拘,但其實他是個相當細心與兼具愛心的,唯一看走眼就是狂追不捨的女秘書瑪格莉竟然是女同志而不曾看出。在菲利普夜晚痛苦哀嚎時,迪斯一開始也因睡眠被打斷而不悅,但在進入菲利普房間時立即用毛巾敷面而舒緩了菲利普的痛苦,這種被稱為「鬼魅般的疼痛」是令人生不如死的。但迪斯的手法卻使菲利普有了更多的希望。

  迪斯的出現使得原本井然有序的豪宅起了波瀾,但似乎大家對這種改變反而鬆了一口氣。誠如菲利普所言,每年大家正經八百請來交響樂團為他祝壽,但久了以後在結束後又覺得索然無味,就連菲利普都有這種感覺,但卻無人敢取消或改變這個活動。

  迪斯聆聽韋瓦第的「四季」卻相當不以為然,他提出「不能跳舞的就不是音樂」,從某種角度而言他是無法了解古典音樂的世界,但迪斯所提出的熱門音樂卻為音樂會提供了另一種動能。迪斯的肢體語言相當俐落,而這些正是菲利普最欠缺的。在互補缺失的心態中,都對當時的氛圍提供了新的思考。

  有趣的是菲利普在畫廊中以一百二十六萬買下幾筆畫成的「名畫」,這讓迪斯相當不以為然,他也憑著「靈感」亂塗鴉,但似乎也透發出一股靈氣,而菲利普拿給行家估價,竟然賣了五十萬元。這自然有著刻意解構的諷刺與揶揄,許多所謂的行家,其實大部份也會先入為主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作了錯誤的判斷。

  菲利普過去是不吸大蔴的,但迪斯讓他品嚐兩口之後,他便不時與迪斯分享,這也是兩人在極端對比之後開始有了交集。也就是對方有的,漸漸會在自己心靈之中開始擁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也許這個世界走一遭的命運不同,但試煉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

  張文環的小說「閹雞」所敘述的畫家阿練是一名肢障者,走路幾乎都是在地上爬,而他卻愛上了身軀健美的月里,最後兩人逃離村莊,由月里揹阿練到世界各地看風景,再由阿練為她解說,但其結局是二人投碧潭自盡,實在令人錯愕與不安。

  迪斯雖然常飆車,但卻不敢嘗試滑翔翼,但在菲利普的堅持下,迪斯終於飛上了天空,原本的驚叫變成了讚嘆,這方面迪斯顯然是獲得了更多的啟發。

  但菲利普其實也是自卑而難堪的,而他的心靈卻是相當孤寂,以他的生命面向而言,似乎只能藉修飾過的文詞與不曾謀面的女人交談,唯有躲在文字中才能隱藏自己的不幸與殘缺。

  但菲利普的見解是絕對正確嗎?他始終只能滿足於文字的傳遞,然而迪斯卻不這麼想,他直接打電話給女筆友蕾歐娜,也因為迪斯的強勢作為將菲利普逼上了第一線,兩人若能以語音連繫,何苦拘泥於文字的表達呢?

  雖然有了電話連繫也在談話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但真正見面時,菲利普反而患得患失,在緊要關頭急急離去,而當時迪斯不在場,相信若是迪斯在,他斷斷不會讓菲利普先行爽約離去的。

  而這件事被電影處理成「暗場」事件,因為迪斯他知道這是一盤可以下子的棋,縱然菲利普的身體有殘缺,但他的心靈可不曾生病,於是最後替菲利普約了蕾歐娜,在她靠海的家鄉的餐廳中,終於成就了菲利普的心中大願,而前面迪斯第一天所偷的寶石彩蛋,也在結尾這個關鍵的時刻中還給菲利普,編導在「伏筆」與「呼應」的美學表現中是令人讚嘆的。

  「逆」片不僅在種族膚色有了對比;在社會位階、生命態度、精神與物質也都有著精彩的詮釋,當我們以為將失去什麼時,其實只要靜下心來省觀,自然會發現有著新的面向在等待我們去發掘,而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愛情然後呢?(What About After?)


導演:奧茲坎‧丹尼斯(Ozcan Deniz)
演員:奧茲坎‧丹尼斯(Ozcan Deniz)
   丹妮絲‧卡爾(Deniz Cakir)
土耳其 / 2010年 / 102分 / 保護級
禮讚:土耳其浪漫愛情佳作上映首週票房冠軍!!

曾為愛求全熱情消逝的婚姻在童話般的騎土出現時是否還能堅持下去?…

◎ 劇情簡介
     

  亞東與阿里、冠什這一班好友最喜歡看球賽一起歡樂,但亞東與丹笛認識多年後終於結婚了。婚後亞東雖然比較少跟死黨去看球賽,但卻花更多的時間在獸醫的工作,尤其一名叫薩菲爾的人捐一塊地讓他成立動物之家後,他更疏忽丹笛了。

  事實上丹笛也一直在忙她的建築設計圖,她在好友帖木爾與雅頓的建設公司兼職。丹笛與亞東在與朋友狂歡後回家途中遇到警察臨檢,亞東因已被吊銷駕照,堅持與丹笛換位子,沒想到也害丹笛因酒駕而吊照六個月。

  這一日丹笛在趕一份要比稿的社設計圖,亞東卻將一干死黨帶回家中,風流的阿里還帶了新女友杜姬來,而玩過頭的亞東卻不慎撞翻咖啡在設計圖上,眾人為了擦咖啡汁又將設計圖給撕裂了。亞東只好陪她花一整夜的時間將設計圖搞定。

  在評審競標中,丹笛的圖是受到嘲弄的,但她的設計理念卻吸引了正巧走過的大老闆杰姆。但帖木爾簡直氣瘋了,因為幾乎在現場沒有聽到一句嘉許的話。丹笛也怒火中燒與亞東攤牌。亞東認錯,兩人和好如初,也決定明天結婚紀念日要在家中享用丹笛親自下廚的大餐。亞東請阿里幫忙買一個又大又便宜的鑽戒,但阿里要亞東到球場拿,沒想到阿里因有新歡而遭杜姬修理,匆匆趕到時又遭逢球場群眾暴動,交給亞東的戒盒又被撞到地上被一名激動的觀眾丟向球場內。亞東為了搶回戒指盒衝入場內被誤為激動的球迷,甚至上了電視。母親打電話來通知丹笛看電視,丹笛更加發飆。而在此刻設計圖被通知中選了,丹笛也趁機要離家去安塔利亞工作。亞東沮喪去找阿里,正巧阿里又與新女友丹妮絲在作愛,丹妮絲一聽到杰姆是丹笛的老闆,立刻警告說杰姆是聞名的花花公子。

  亞東、阿里與冠什開一輛車子趕到安塔利亞,並租漁船趕上遊艇,但在遊艇上亞東與丹笛反而鬧翻甚至提到離婚的問題。丹笛面對杰姆的追求,她堅定的婉拒,並表示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人,杰姆反而讚嘆她有勇氣拒絕他。但最終傳出丹笛欲嫁杰姆的消息,亞東在友人告知中得知丹笛心中還惦念著他,於是在最後婚禮中有了極為戲劇化的衝突……

◎ 劇情分析

  男女之間的互動最後都以「結婚」作為一個分野,在結為連理後,幾乎被認定為理所當然的結束,從此王子與公主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幾乎很少人會從結婚之後才開始認真地追索。也因為這樣,這齣電影便因為切入的角度不同而難得極具特色了。

  其實夫妻之間的關係似簡單歡悅,但事實上都存在著許多令人必須從新去面對的問題。貝托魯奇在「遮蔽的天空」提出了「特殊燈光」理論。因為夫妻天天相處在一起,兩人在彼此熟悉的前提中必然會忽略了該有的客套或禮節,因此所有的互動都被認定為理所當然,這種情形在相處愈久,情況當然會愈嚴重。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夫妻的相濡以沫也正是試煉的另一種表現,在相互薰染中也許有了彼此的扶持與成長,但不免也會有更多的相互傷害,但在事過境遷之後,這些原本的苦難反而會成為試煉的標誌,從而在認知中有了更深切的體現。

  結婚後是否一定要脫離死黨而專心在家務上,這應該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阿里抱著遊戲人間的態度,他周旋於一個又一個的女人之間,他與亞東對愛情的專一是一個強烈的對比。但整部影片受到情感衝擊的反而是亞東。遊戲人間的阿里似乎永遠沒有憂愁,相較於亞東的失魂落魄,阿里的抉擇似乎是正確之路?

  也許未來世界的社會結構會是以阿里的愛情觀作為一種基調,但這似乎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夫一妻制存在的本質。也就是男女感情的互動貴在真誠與付出,而這種關係是無法用任何標準來衡量的。

  丹笛與亞東在面對愛情的平台上的失衡是無庸置疑的,丹笛全心全意愛著亞東,她願意為丈夫作犧牲,遇警察臨檢時因亞東已酒駕吊銷執照,於是在亞東半逼迫中兩人換了位子,問題是丹笛也喝了酒,於是丹笛也被交警吊銷駕照六個月。

  這在丹笛有些意外而難過,但很快丹笛就不在意了。當一名家庭主婦最想要的當然是夫妻的恩愛相處,但亞東顯然忘卻了這些原則,他不時與死黨去球場看球賽,如果丹笛在趕設計圖倒也罷了,沒想到意猶未盡的亞東又把一干死黨帶回家,而正巧丹笛明日要交稿,由此而種下夫妻交惡的開端。

  土耳其雖然是個伊斯蘭教的國家,但近幾年的電影卻往往在國際間發光發熱。努瑞貝其錫蘭的「遠方」,「適合分手的天氣」以及「三隻猴子」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沒想到奧茲坎‧丹尼斯這名導演更在男女愛情的互動中提供了另類思考。

  童話和現實生活中雖然有著相當長的距離,但兩者之間能否尋求到彼此的共融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童話也許不切實際,但卻是一種希望與理想,若沒有這些希望,日後的現實會變成一種機遇,在患得患失中有時很難掌握什麼?更不用說是更崇高的理想了。

  丹笛面臨另一個問題,有錢的花花公子杰姆看上了她。其實杰拇姆是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究竟愛不愛丹笛,正確地說,他是以征服異性為樂趣的,如果丹笛是個拜金女,相信杰姆很快會對她失去興趣的。

  當然杰姆也不全然以色取人,事實上他對丹笛是產生興味,那是他聽到丹笛在比稿說明會中談到她的創作理念,一種替飯店客人思考存在位置的新詮釋,倒真的令人耳目一新。這也是詮釋的可貴,生命中任何的面向其實都必須要有新的解釋空間,也因為透過詮釋,原本平淡無奇的世界便會煥然一新甚至百花齊放。

  女人的才氣與美麗兼具時,是很讓人羨慕的,何況丹笛已經結婚,但這並不能阻止杰姆繼續追求丹笛,或許正因為她是人妻,這更能激盪出杰姆的競爭慾望吧?

  其實奢華的生活並非是丹笛所嚮往的,她的願望很簡單,在結婚紀念日時由她下廚作菜,只求亞東不要跟死黨在一起,而是回家一起用餐。

  亞東也並非不負責任的人,事實上他還是相當善良而又兼具愛心的獸醫,他極力想成立一個動物收容所,而他則免費去照料這些動物。也許這些特質也正是丹笛所欣賞的。問題是亞東託阿里買的戒指出了問題,不但讓他在球場受困,也對結婚紀念日的晚宴爽了約。

  一切都是陰錯陽差而使得兩人的感情愈來愈疏離。其實這也是很多男女朋友最後分手的情境,導致最後分手的原因不完全是變了心,而是一種無奈的困頓。

  為何人生不完全是順利歡樂甚至十全十美?如果真的如此,那應該也不會讓人歡悅吧?事件發生時其實正是人面對問題的開始,從面對問題中,我們學會了如何處理與勇敢面對,甚至最終而獲得真諦的省悟。

  本片也許可稱為浪漫的愛情片,但在情與愛中似乎也推介了現代的土耳其;甚至也提供了他們這個國度的「新文化」。透過一部電影,不僅提供了娛樂,其實也是一個國家相當重要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