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米契爾.伊西克(Michael Elphick)
伊斯蒙.克尼斯(Esmond Knight)
丹麥 / 1984年 / 88分鐘 / 保護級
禮讚:坎城影展最佳技術大獎
世界各大驚奇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接等大獎
犯罪份子是影史上最冷異的犯罪電影,也是導演拉斯馮提爾1984年推出的一鳴驚人之作。天生反骨的拉斯馮提爾一反過去歐洲電影崇尚的自然主義…
◎ 劇情簡介
費雪在埃及已經住了十三年,在接到恩師奧斯朋的電話後,立刻動身到歐洲。但到奧斯朋家中後才發現奧斯朋早已被警方開除,而他以前研究有關犯罪心理學的書籍與資料,也早已付之一炬。
費雪接到警長奎馬給他的電話,因當地發生了一連串的少女分屍案,就手法與犯罪過程而言似乎是有計劃的連環犯案。而費雪在翻閱過去的卷宗資料,發現在這之前奧斯朋也曾接手過類似的案件。費雪決定依循過去的著作「犯罪元素」中分析的方法介入調查。
然而費雪卻陷入了膠著,無可奈何之下,他在埃及請了催眠師,期望讓自己在催眠中重新回到開始。費雪在催眠中也似乎感受到他心中的悲痛,總覺得過去身陷在歐洲時感到無比的痛苦…。
在港口煤堆中又發現了一名被害人屍體,而且是用破酒瓶分屍。費雪期望從奧斯朋身上獲得一名叫哈利葛雷的去處,因他從種種跡象得知,此人與命案有關。但奧斯朋卻告知哈利已經車焚人亡。費雪匆匆來到哈爾伯的夏姿旅館,並從置物櫃中取出奧斯朋的東西,而他也在這兒的格爾達妓院結識了琴這個女人。
費雪獲知奧斯朋昏迷,但奧斯朋醒後卻拿槍對空射擊,似乎心中有著極大的驚恐與不安,而且他也向費雪說謊,其妻已死,但事實上其妻生下小孩後離家出走。費雪從旅館的登記本上發現哈利葛雷也曾在這兒住過,神奇的是費雪與哈利的簽名是一樣的,而櫃台男子還警告費雪不可像上次一樣作愛時將床單弄髒,但費雪與琴一夜狂歡後,也一樣弄髒了床單。
費雪頭痛得不得了,琴拿以前哈利也吃過的止痛藥給他,但費雪很快發現琴曾是哈利的情婦,而琴也向他承認她與哈利生下一個孩子。種種跡象顯示,哈利與費雪似乎是同一個人。
費雪從奧斯朋家中牆壁上的地圖發現謀殺女孩的位置正好構成一個字母-H,而奧斯朋的英文縮寫是H.G.,而一切似乎明朗之際,奧斯朋卻上吊自殺了。費雪陷入孤寂中,他想要從夢中醒來,但似乎找不到催眠師…。
◎ 劇情分析
夢境是人類生命中相當奇特的境況,佛洛伊德曾對夢境提出心理學的許多詮釋,但這些解釋也都屬於符徵呼應以及心理層次的類比或反比,若非專精於心理學的領域是很難理解的。
佛洛伊德在一九oo年出版的「夢的解析」一書,百年來是許多對夢境有興趣的人必讀的作品,然而他所提倡的潛意識也曾遭受許多人的批評,雖然在有關「夢境」的作品呈現有諸多引用,但事實上卻無法完全道盡夢境中的真確意義與作用。
拉斯馮提爾在剛畢業立刻以「催眠」作為主題訴求是相當大膽的嚐試。如果對人生現實的對待都尚難契入理解,如何介入屬於意識深層中的流注因子呢?但也因為他的鬼才堅持,才讓他這部影片呈現了一種刻意碎裂任何型態而重新詮釋了電影的另一種風貌。
催眠在某些角度與夢境是不同的,但在催眠中加入了自我的主觀認知以及催眠師的誘導探問,這些互動就變成了這部影片的獨白,不僅在迷茫的情境中有了劇情的指引作用,也間接地呈現角色在「潛意識」中的惶恐與不安。
記憶呈現的畫面其實也是思惟而產生,其調性都屬片斷而不連貫的,這與我們作夢的情形大同小異,但其間的差異是思惟是永不歇止地浮現,其結構是零碎而紛亂的,佛家之:「妄念紛飛」正是其意。而作夢中的「思惟」較少,大部份的夢境中我們都只懂得「作決定」但不會思索。如夢見危險,大都會即時逃離,這種逃離即是作決定;不會思索是因我們從不會思索為何我們會出現在這個陌生的夢境中?
這兩種關係正是「唯識學」中很難分辨的六識與七識,而有時會夾雜一點思惟,這表示尚未完全沉睡,故六識尚有分析的能力,但如果真正沉睡就只剩七識末那了。而七識末那所依存的是我們的生命本心八識阿賴耶。末那的存在是在於它是本心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常因我們今生的行徑而有了流注業識,這是唯識學的一個梗概,而這樣的結構關係也有助於理解犯罪份子的主旨與呈現。
費雪在離開歐洲後至開羅定居十三年,導演並未完全解釋這種緣由,正如觀眾也在夢境中,應該不會思索這些氛圍的。尤其歐洲的國度並未標名而變得迢迢遙長,十三年也似乎是費雪心中的一個魔咒了。
事實上費雪與老師奧斯朋的感情是極佳的,但也因為這種親情作用,反而使得費雪在真正面對問題時,有了猶豫與不安,這一點應該也是他避居埃及十三年的原因了。
但故事是從兩個月前費雪再度受警方之邀回到祖國,同時也參與「樂透女孩謀殺案」。也許與十三年前某種境遇相同,於是費雪選擇了遺忘,因為唯有遺忘才能告訴自己與那件不願參與的衝擊有了割裂;但在現實中費雪卻無法當將頭埋入沙中的鴕鳥。這也使得費雪陷入極端的苦痛中,於是他藉助催眠師的力量,期望在催眠中得到事實與真相。
很多證據顯示費雪發現之前有一名叫哈利葛雷的男人也出現在他追索的過程中,而費雪也慢慢發現其實這個哈利正是他自己。而一切的焦點反而指向他的老師奧斯朋,而最終奧斯朋也上吊自殺了。
奧斯朋是個犯罪理論專家,但在過度介入這些建構的理論中,奧斯朋發現他竟然不知何時已成為這些理論的囚犯。他無法抗拒這些犯罪的氛圍壓力,於是慢慢地他就變成了他著作中所批判與研究的人。
奧斯朋其實已經無力分辨自己到底是身在現實或在夢中,就大層面而言,佛家所謂的凡夫也正好是如此。莊周夢蝶的意境也是順此而為的見地。原因無他,是因為認識不清真正的真相何在。奧斯朋自責的地方是他無法承受落差極大的壓力,這也難怪他會突然將所有的著作付之一炬了。
費雪也許一開始介入調查時就有線索讓他知道凶案的真相。但顯然真相的答案絕對不是他要的答案,起碼他有某種程度的抗拒,於是他讓思惟回歸到原點,而將過去的遭遇全部歸納為「夢境」。同時他的性格使然,卻又使他不得不扮演現實的警探。其實就算整個案子都已清楚呈現而完結,費雪依然是逃避而不敢承擔的,這也是在兩個月後他再度回到開羅並希望催眠師來喚起他的記憶。顯然的,費雪絕對有強烈自我封閉的傾向,因為他拒絕承認那些已發生過的事,於是就連當下費雪也不得不全面否定了,而這一切也將導致另一場悲劇的發生。
整部影片幾乎都以夜景呈現,這直接呼應了夢境或催眠的黯黑無助;場景中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水的元素,間接地呈現了人的慾望躁動;當然也技巧地飽滿了畫面的力道,雖然由偏暗紅的光影焦躁了觀眾的情緒,但垂直空間的拍攝手法豐富了三次元的立體美感。
也許這只是一部我們曾經看過的偵探片,但透過「催眠」這個包裝的議題,所有的成就便顯得不平凡起來。拉斯馮提爾以初生之犢展露過人的才華與企圖,從這個角度而言,便令人敬佩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