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最美麗的時光(The first beautiful thing)

導演:保羅‧維爾奇(Paolo Virzi)
主演:斯蒂芬妮亞‧桑德雷莉(Stefania Sandrelli)
   米卡葉拉‧拉馬佐第(Micaela Ramazzotti)
義大利 / 2010年 / 118分 / 輔導級
禮讚:代表義大利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榮獲歐洲電影最佳導演提名共獲得14獎項28提名
在孩子還小時,因出眾的外表被選為鎮上最美麗的母親,然而這樣的美名惹惱了善妒的丈夫,也讓小布魯諾蒙羞…

◎ 劇情簡介     

  在義大利潘卡迪的地方正在舉辦選美比賽,而在比賽之前由一些歌手選出「辣媽」,結果軍人馬里歐的妻子安娜被選上了。歌手吃豆腐地將臉湊近安娜的耳際,而這個畫面被一名攝影師捕捉到了,並將相片放大放在相館的櫥窗,這引起了當地男子許多的議論紛紛。馬里歐似乎無法忍下這口氣,不時將怒氣出在安娜身上,最後甚至將安娜趕出。
  
  安娜無路可投靠,只好帶著兒子布魯諾與女兒瓦蕾莉亞去投靠她的姐妹,但卻遭受冷落與閒言閒語,安娜憤怒離去,住進旅館後認識了一名記者藍奇,藍奇將她又介紹給一名男演員,男演員將她們母子安頓在海邊別墅,並介紹安娜去當臨時演員。
  
  不久男演員離去,房子也遭受律師催討,於是律師安排安娜在事務所上班,但儘管安娜不擅長接電話,但律師卻不以為意,甚至還介紹安娜與他太太見面,從而展開3P生活,甚至在布魯諾上高中後,安娜竟然懷孕,不得已才躲在外地將孩子生下,取名克里斯提亞諾。而後馬里歐將孩子搶回,並與安娜姐妹同居,但收留安娜的阿曼多卻載著安娜在大雨中強行將兒女接回。
  
  安娜歷經許多男人但卻問心無愧,直到她得癌症住進醫院。瓦蕾莉亞很年輕就嫁給姜卡羅,雖生了兩個兒子,但瓦蕾莉亞卻與她的老闆瓦雷西似乎也有著曖昧關係。瓦蕾莉亞通知在中學教書的布魯諾,而這也使得布魯諾想起了過去的成長背景,或許是母親花名在外,使得他有太多的難堪,不僅與同居的珊德拉要分手,而且不時地吸毒作賤自己。
  
  而馬里歐在他們兄妹尚小之際已經去世,安娜這才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而在此際照顧他們最多的是樓下鄰居涅奇。涅奇偶爾會請安娜去看畫展或聽音樂,但卻也是唯一勇敢開口求婚的。
  
  在臨終前安娜答應嫁給涅奇,而兄妹倆這才將小弟克里斯找回,甚至律師的太太也來探視。安娜的行徑使得瓦蕾莉亞決心投向瓦雷西,而布魯諾也戒掉毒癮,勇敢地到海面上游泳。

◎ 劇情分析
  
  以跨越四十年的時空歷史,詮釋著一名被命運逼壓,但卻不肯屈服的女人自主動人故事。近乎神妙的倒敘手法,天衣無縫地敘述了情感的桑田滄海,同時也呈現了四十多年前的義大利社會氛圍。
  
  什麼才是「最美麗的時光」?以東方人的角度而言,安娜的命運是坎坷的,因為丈夫的嫉妒使得她顛沛流離,而她唯一賴以維生的只有她的姿色。
  
  安娜在當時的義大利還是受到許多鄙視,但除了隨波逐流之外,安娜能有什麼法子呢?之所以稱為最美麗的時光,那是在安娜的自主立場而言,因為她始終都是以最真誠的目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因為她的善良,雖然被騙,但就她而言,一切都是充滿希望的。
  
  人性中的「慾望」應該要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詮釋?這是因人而異的。但這種陰陽交融的天性,真的只是「騙」與「被騙」否?從男人的角度而言,幾乎每個人對安娜都是以「性」作為一種企求,而安娜卻不是這麼想,在慾望的當下,她始終都是真誠以待,因為既然是一種天性,何不樂在其中,因為每個當下都是一種美麗的時光。
  
  在安娜即將去世之前,她從未怪過任何人,甚至於在旅館中認識的戴假髮的記者藍奇,反而讓她在彌留之際露出笑容,因為藍奇的假髮曾在她面前被風吹落泳池。其實藍奇日後將她技巧性地介紹給他人,使得安娜被嘲弄為妓女,但安娜順勢而為,在每個當下都有她的認知與成長,在學習中逐漸領納了生命的真諦。
  
  安娜的生活大大影響了兒子布魯諾,他不管在何處,幾乎都可聽到有人在批判他的母親,這使得他成長之後雖然在高中擔任教職,但卻以吸毒來逃避自己,甚至他也一直想跟同居女友珊德拉分手。問題是房子是珊德拉的,若要分手,應該是布魯諾搬出去,於是布魯諾又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要去敘述四十年的事物情境,對編導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但義大利的導演似乎都很擅長這些手法。另一部在國際影壇發光發亮的影片「新天堂樂園」,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而「最美麗的時光」的倒敘交錯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如此沉重的議題,在東方導演而言,可能會處理成噴淚悲劇,但以喜劇手法真的令人耳目一新。
  
  眼尖的觀眾,自然會發現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導演放置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在還原歷史的同時,也重新建構了一個新的結構,而貫穿不同時空的,則是安娜一貫堅毅的良善與母愛。
  
  然而安娜卻不知,她很多行徑其實大大傷害了布魯諾,這也導致布諾的心態一直無法去面對正確的生活,甚至也扭曲了生命態度,直到得知母親癌症病危的通知,使得他不得不要重新去面對過去他的不堪,母親異於常人的生命態度,影響了布魯諾的人格,從而對女人的看待,也有了不健康的元素,當然也影響了自己的本質。
  
  布魯諾的妹妹因為年紀較小,她比較不會受到這種流言的影響,更何況她始終一直依賴著布魯諾,因此當布魯諾成長之後,便離家不再回來,妹妹便受不了姜卡羅的甜言蜜語,而在很年輕時下嫁於他。隨著年齡的增長,瓦蕾莉亞慢慢理解出自己的生命方向,一個浮誇的丈夫,以及處處禮讓的老闆瓦雷西,瓦蕾莉亞在母親逝世的那一日,她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決定。
  
  安娜一生中的滄桑試煉,其實她都能淡而化之,但這並非表示她是一個無情之人,在她的心靈天平中,心知肚明地表示,丈夫是多麼愛她,縱然是打她罵她,但她都知道,如果沒有那一場的辣媽選秀,相信她與其他的家庭一樣,也會安享家庭的和樂。
  
  一張相片導致馬里歐的心性大變,安娜何嘗不知這個原委,但是一個自尊心受損的男人,如何用一些言詞就能讓她回心轉意。答案絕對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當年那張相片被拍之後,命運便已被注定。如果是無法扭轉的趨勢,那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去面對,於是一場一場的試煉於焉產生。
  
  涅奇這個腳色是相當有趣的,他是安娜的鄰居,在安娜被趕出去的那個晚上,他是目睹的,但卻無能為力遏阻,畢竟這是人家夫妻的事。問題是從安娜離家之後,涅奇是不時提供該有的援助。甚至在馬里歐去世後,安娜搬回家裡,也持續著與其他男人互動,但涅奇卻始終保持該有的態度,不只一次約安娜出去,但卻始終不涉及「性」的問題,而這個矜持又深情的老男人,卻又是安娜生命中的另一種經驗。
  
  安娜的生涯影響了自己的一雙子女,使他們失去了生活中一些準則,但卻也在生命的尾端,反而讓子女們認清了自己生命的面相。於是各人心中的盲點,便在安娜死亡的當下都獲得了救贖。
  
  安娜的死亡也是一種自我救贖,因為她帶著最歡愉的神情離去,人生的真諦已經透過實踐而有了新的認知,於是此刻連死亡也變成了喜劇。
  
  「最」片不愧是代表義大利參加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佳作,其創作風格值得國人深思與學習。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噢!柏林男孩(Oh Boy)

導演:楊‧歐雷‧傑斯特(Jan Ole Gerster)
主演: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
   佛列麗卡‧坎普特(Friederike Kempter)
德國 / 2012年 / 85分 / 保護級
禮讚:德國電影獎最佳導演
   德國電影獎最佳劇本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
這是一部黑白電影。男主角尼可是名大學法律系中輟生,每天無所事事。某天,剛睡醒的他意識到自己身處前女友的床上,但是他卻不知道 ...

◎ 劇情簡介

  尼可費雪在女友家中醒來之後,本欲偷偷溜走,但女友醒了,並表示要為他煮咖啡,尼可拒絕了,女友感覺到尼可這一離去再也不會回來了。
  
  尼可剛搬到新居,樓上的鄰居卡爾不時注視他的行徑,當他再度回到家時,卡爾拿了一些妻子做的肉丸子表達善意,但卻也傾吐他的委屈,因為近乎五年卡爾與妻子變得愈來愈疏離了。
  
  尼可去找醫療心理評量師,但因被驗出0.07毫克酒精,被評量師故意刁難,沒收了駕駛執照。尼可沮喪地想喝一杯咖啡,但店家故意要他買哥倫比亞咖啡,要價三塊多歐元,尼可錢不夠,去ATM領錢,先把零錢給流浪漢,但卡卻被吃掉了。
  
  尼可連絡自己的父親,但父親卻早知道他已輟學,父親憤怒責備一個月給他一千歐元,他到底在幹什麼?尼可只說他在「思考」,父親承認把卡沒收了,父子倆就這樣不歡而散。
  
  尼可有個好友馬澤,他原本是戲劇系優秀的演員,但他寧可推掉當時所有的合約,整天躲在咖啡廳,等待一齣偉大的劇本找上門,於是他也變得與社會相當疏離。馬澤帶尼可去拍片現場,他的同學菲利普已經成為影片的男主角,馬澤希望菲利普能為他安插在片中有個腳色可以演,菲利普答應了。
  
  尼可與馬澤在餐廳遇見了尼可以前的胖同學茱莉卡,當年茱莉卡相當胖,如今則身材相當火辣,而且是一名舞台劇演員,她留了兩張票要他們去觀賞。但二人不但遲到,馬澤也因為劇中的表現,在過程中不斷嘲笑,這激怒了導演海夫,兩人有了激烈的爭辯。
  
  三名酒鬼來騷擾茱莉卡,尼可出面制止反受攻擊,茱莉卡為他止血,兩人情不自禁擁吻,但緊要關頭尼可卻喊卡,氣得茱莉卡將他趕走。尼可一人在酒吧,一名老人來搭訕並請他喝酒。老人說他那個時代是納粹當道,雖然聽來滿口醉言醉語,但離去時卻倒地昏迷。尼可與店家打電話叫救護車,但最終老人還是死了。尼可在清晨之際到了一家早餐店,終於喝了一口咖啡。

◎ 劇情分析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面對屬於自己的生活面向,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希望自己始終處在生命困境,總希望自己只要努力,終有出頭天的一日。但事實上總是事與願違,這個世界似乎總是透發著一股讓人無法脫逃的窘迫,刻意與你作對地不斷困擾著你。
  
  有人將之解釋為運勢與命格,也許這真的有一些道理,但就事論事,許多的不如意之所以與自己糾纏不清,從不同的角度而言,其實大部分是自己的緣故。
  
  尼可的心緒是飄忽不定的,在片頭他與女孩急急分手,是昨晚才認識的?或者已經有了一些時日的認識?雖然不清楚,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尼可迫不及待地離開女人的房間,就連女人要為他作早餐,他都婉拒。為何昨晚的溫柔鄉,在早上醒來卻已經完全變了調?那這樣該如何去解釋昨晚的那場性愛呢?
  
  尼可的生命是困頓的,因為他放棄了曾經答應過父親的堅持,在兩年前就放棄了法律課程與學業,這當然不是經濟因素,因為父親每個月提供一千歐元,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安心讀書。尼可為何放棄學業?也許是與他的志向有了興味的落差,但縱然如此,尼可似乎也應該要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生命方向,顯然這一切是否定的。
  
  年輕是讓許多中年人或老年人懷念的年歲,如果可以用任何東西交換,應該都不會拒絕,問題是年輕的生命,卻也是人一生中最困頓無依的年代,因為生命的歷練不多,未來又是一片茫然而不可預知,於是年輕的生命縱然可以散發更多的青春色彩,但就某種層面而言,反而有種被鎖在無法掙脫的桎梏中的感受。
  
  也許目標是一個重要的依託,但當這個目標逐漸在心中疏離之後,尼可便開始陷入萬劫不復。導演將這種困境濃縮在一杯咖啡中,從一早女人願意提供早餐而拒絕後,尼可便陷入了魔咒之中。
  
  當心境是極端惡劣時,回應你的一定也是相同的情境。尼可因曾酒駕而必須接受心理醫師諮商,但醫生似乎抓住他的每一句話當作回擊的目標。雖然尼可沒有那種惡意,但那一天醫生似乎也心境不佳,於是刻意四處刁難,最終尼可還是無法拿回他的駕照。
  
  喝一杯咖啡應該不是一件什麼難事吧?但店家卻刻意誘導他去喝一杯高價的咖啡,尼可身上錢不夠,準備去提款機前領錢,在提款機前看見一名流浪漢,於是他將所有的零錢給了睡夢中的流浪漢,但他的提款卡卻被機器吃掉了,尼可原本要將零錢拿回,但看在路人眼中,他卻變成了竊賊。
  
  我們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困境?有時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卻反而讓自己陷入泥淖之中,社會愈進步,這種誤解的困頓,更是以更高的頻率不斷地發生,在最終都會是以無奈收場,因為縱然是千言萬語,卻也是無法說明或解釋原委,周遭的一切突然變成一種擠壓,再不逃避似乎也只能等待另一層的焦躁與恐懼。
  
  尼可的鄰居本身也是個問題人物,而一切緣由都來自他的妻子。婚姻原本是一種和諧的互動,為何婚姻在接受一陣試煉之後,竟然成為一種詛咒?樓上的男子以肉丸子作為敲門磚,試圖在他與尼可之間找到一些共話的交集,但尼可卻將所有的肉丸子全部倒入馬桶中。也許他真的不喜歡吃肉丸子,也許他不願讓這些肉丸子發酵,讓他自己暴露在別人的聚焦中。
  
  尼可是如此一再地,讓自己退縮到最後退無可退的牆角邊緣,唯有如此他才能看清周遭的一切,而得到起碼的安全感。或許也正因為這種心態,尼可真正的知己就是處處不得意的馬澤。
  
  馬澤在戲劇學校時的演技相當明亮驚人,當時合約如雪片般飛來,但馬澤全拒絕了,因為他的理想是要選擇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劇本,於是他開始「等待」,到現在不但等不到心目中的劇本,卻還使得自己必須面對現實,去託人說項,希望能在一部電影中演個小角色
  
  馬澤與尼可的生命歷程,似乎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也間接透發出,每個人生命中的缺失與盲點。尼可應該可以明確地說出,為何輟學不唸法律系,瞞著父親四處遊蕩?但他似乎是不願意誠實地去面對這個問題,直到他去告訴父親他的卡被機器吃掉了。父親也坦言是他關掉尼可的帳號,並責問他為何謊騙他兩年,都不曾去上學?但這麼簡單的問題,尼可依然以逃避來回答。
  
  尼可在面對感情也是也太多的不確定,當他遇上同學茱莉卡時,茱莉卡是個楚楚動人的辣妹,雖然小學時她相當肥胖,但卻是相當喜歡尼可。茱莉卡是個小劇場的演員,因為表演的方式不同,馬澤不斷地訕笑,這引起導演的不悅。其實每個人在每個年代都會有他的見解看法,但我們必須用一個較包容的態度去面對。
  
  尼可終於喝到了他的一杯咖啡,但這是否代表,他已經走出他自己的生命困頓?這一點還是令人懷疑的。導演真正的意圖,只是表現男孩子在這段生命中的窘迫,生命有時不需解釋也無法解釋,也許在每個世代的鴻溝中,我們應該用寬容的態度去面對,因為我們都曾年輕過不是嗎?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空氣人形(Air Doll).

 由 饒淑珍 老師 撰稿

導演:是枝裕和
主演:裴斗娜、板尾創路
日本 /2009年 / 116分 / 輔導級
禮讚:第3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故事講述一中年男子和與他賴以解決欲望的充氣娃娃一起 ...
   

◎ 劇情簡介

  小望,是一個充氣人偶,是把她買回家的男人給她取的名字。男人把小望當真人妻子一樣對待,每天下班回家,都對她講述一天工作的狀態,還買了各式各樣的套裝,不時為她搭換。 

  有一天,男人出門上班後,小望居然開始動了起來,並梳妝打扮出門去了。出去逛了一天看到外面的新鮮世界後,她每天都等男人出了門就隨後出去。走入人羣不久的她,在錄影帶店找到一份工作;跟人接觸越頻繁,她屬於人性的喜怒哀樂就越增加。她漸漸喜歡上同事純一,以致晚上在家,被男人使用過後,她不再是如過去,等男人醒後才幫她洗滌,而是趁男人熟睡後,偷偷起來自己清洗。

  她在公園遇到一個老人,他告訴小望蜉蝣活著只為產卵,身體內沒有腸胃只有滿滿的卵,一旦卵產完了,身體就空空了。小望告訴老人她也是空空的,老人拍拍自己的心回答,他也是空的,小望以為是遇到同類,問老人是否還有其他跟他們一樣的人,老人猜想現代人都這樣,特別是這鎮上的人。

  某日小望爬高站到梯子上整理錄影帶時,可能是因為她的重量太輕而不慎摔倒在地,她的手臂被鋁架劃破一道,頓時她的氣消了大半,聽到她叫聲的純一趕了過來,一看消了大半的小望大為驚嚇,她請純一幫她吹氣,純一趕忙用膠帶幫她將傷口貼好,在她的肚臍上拔開塞子吹氣。事後跟純一提到那天的發現,純一回答她說,他也是跟她一樣的。

  這個日子終於到來。那天晚上,小望被放在黑暗櫥櫃裏,男人久久未來將她抱出,卻隱約聽到他像在跟誰講話,她耐不住而自行走出櫥櫃,卻看到自己平常躺在床上的位置,已有一個新的長髮人偶替代。愣在一邊的她,正思忖時,從樓下上來的男人看到自己走出來的小望,驚愕不己;小望告訴他,自己已經有心,是怎麼來的她也摸不清楚。男人希望她能回到沒有心的狀態,但是已回不去了。

  難過失望的她真正看清自己不過是男人前女友的替代品,而如今也正式成為男人前女友的前替代品,不過也給了她前所未有的釋放,讓她無所顧忌地奔向純一。她願為純一所使用,不過純一可以自己來,不需借助小望,反而是對小望放氣再充氣感興趣,她也任由純一將自己吹飽了放氣,放了氣又再吹飽,如此來來回回玩到他累了睡著為止。看到睡著的純一,以為是跟自己同類需要充氣的小望,在純一身上找不到充氣塞孔,便到純一的廚房找到一支水果刀,在他的肚臍挖了一個洞,幫他吹氣,見沒效果,又在他的嘴上吹氣,依然沒見他醒過來,而純一也終於在失血過多的情況下死亡。

  見到心愛的純一生命終結,無所望的她也知道自己終究要被回收到製造她的設計師倉庫裏,便選擇了一處垃圾集中點,躺到一包包垃圾袋上面,再把純一幫她在手腕傷口上所貼的膠帶撕掉,讓空氣一點一點洩放,在洩光所有空氣之前,她幻想著所有認識的人都來幫她慶生,她喜極而泣。而她也把最美最喜樂的神情凝結在自己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賞析:

  這是一部超現實的奇幻電影,藉由一個充氣人偶,來呈現出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中,城市獨居者的人際疏離問題。

  整部電影的人物,在劇情的行進當中,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單獨一人在進行的,少有情感方面的交集,即使是有父女的這個組合,除了小女孩生日,爸爸幫她慶生以及也在場用餐的小望與純一的那一幕,就沒有其他明顯的地方了。

  購買小望的男人,生活上除了工作,並無感情上的寄託,所以才會買了小望回來,回到家才不會覺得空蕩蕩冷清清的,有個人形讓他當成真人來對話,營造一個感覺起來較有溫度的家。男人對人偶小望的對待全然不是僅止於器具的使用方式,而是真正地把她當成真人對待,而她,就像人對寵物不斷地說話,久了之後動物也懂了人話一樣,被當成生命個體對待的小望,竟然就在某一天的早晨生活了起來。

  走入人羣後的小望,試圖找到一個跟她一樣的同類。先是在錄音帶店看到經過的一個女人,腿上所穿有縫合線的絲襪,以為那就是跟她自己身上,因製作過程而產生的模具接縫一樣的情形,而把她視為同路人。後來在公園跟孤單老人交談,當老人說到他是個空空如也的人時,小望想到自己也是空的人,以為所指空是心空的老人,跟她自己是一樣的真空。聽到老人說,鎮上的人都是空的,讓小望放心不少,而不覺得孤單。

  沒有生命的東西,把它當有生命對待,久了,生命就活出來了。對人呢?老人說的,鎮上人都是空的,是否應社會要求的秩序化,體制化,規格化,把應屬於有生命對待的,都機械化,物體化了,該被以有生命的對待,卻以物質化來對待,以致人就成為老人所言,心空了,人的整個心思與生活也空洞化了。而這樣的空洞化,一如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一個人,沒有與人的多餘互動,她、影視店老闆、純一、男人、老婦人、警員、小女孩、自慰少年、離家少女、店老闆、穿縫襪女人,形單影隻的寂寞之人,無處不在,而小望,更是不停地在找她的同類,縫襪女人,老人,純一。

  小望由老人那兒聽來的,生命無法獨立完成~生命中的殘缺得由他人來填補,這也擊中了她~空氣人形~的宿命,更擴及到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殘酷事實,取代,沒有什麼人事物是無可取代的,小至清潔工、售貨員,大至CEO、總統 。所以當她去服伺病中的老人時,老爺爺告訴她,他過去是代課老師,而據小望的理解:代課老師也就是如她自己一樣,是代替品。老人也很能接受地同意,是:空空如也的代替品。

  店老闆、老人,都向小望提出一個要求:摸摸我。觸摸,那是一種接觸與交流,對長久孤寂,人際疏離很深的獨居者而言,踫觸,就如德蕾莎修女總是握著孤苦貧病者的手一樣,那是一種接納。  老人提到:人家說,手是冰的人,心就是熱的,沒有體溫的小望聽了都笑了。那麼,跟我們相處很熱絡,總是噓寒問暖的人呢,內心是個怎樣的狀態,而,表面上對我們不苟言笑的人呢?是否在某個重要的時刻,反而是這種人給與的支持最大。就像劇中的對照,實體空空如也的小望,心都是熱的充實的,反而身體裏面充塞各種臟器的人,心卻是冰冷的空乏的。  

  對純一的好感,讓她對自己的身份開始羞恥,所以男人要了她後,開始了自己清理身體,經過發現她已被另一長髮人形取代,以及與男人一番對話後,認清自己只不過是他前女友替代品的事實而離家出走,反而豁然開朗,接受自己身而為充氣人的宿命,勇敢走向心怡的純一,不是他的前女友也沒關係,反正只要是性的代替品也就可以了。

  男人希望小望能變回沒心的狀態,因為沒心比較好,不會有麻煩,真人麻煩,一如許多人寧養寵物,易於駕馭。問題是人往往無法認清一個事實,人際間的互動是雙向的,而非如人對待寵物及物品是單向為主。

  氣數已盡之際,幻想所有接觸過的人為她慶生,是讓自己結束在喜樂的幻想中,而留住充滿被愛的神情吧?所以當那位獨居的離家少女清晨醒來,走向窗戶,望向對面樓下,躺在垃圾堆中的小望時,不禁讚嘆,好美啊!她,一個充氣人偶,誕生、生活、去留,所有的命運皆不由她,有了心之後的她,在失去心有所屬的純一,已無依託的她,決定自己的命運,以最美的神情凝結在自己生命的終點處。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生命中的島嶼(ぼくんち)(Bokynchi ~ MMy House)**

導演:阪本順治
編劇:宇野
演員:觀月亞里莎、今田耕斯、矢本悠馬
日本 / 2003年 / 116分鐘 /普通級
禮讚:2003柏林影展參展片
   2003台北金馬影展參展片
   第2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觀月亞理莎
有一天,母親突然回到家裡,還帶回來一個原本在風俗店作陪酒女的姊姊鹿子。母親再度宣告失蹤後,姐弟三人開始了他們的生活 ...

◎ 劇情簡介     

  鹿子(觀月亞里莎 飾)與母親回到貧窮的水平島上,並且照顧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
   
  母親總是不告而別。”姊姊”尚未出現前,母親離家期間,兄弟倆總能想辦法活著;他們想進澡堂洗澡,就跟老闆娘說:「我們家很窮」,老闆娘親切的對他們說:「進去吧!」

  這個島上的居民都怪怪的,養著許多貓的貓婆婆。在她過世後,才知道她有著許多的兒女,只不過都送給別人養,兒女為她辦告別式時,唱歌跳舞感謝她把他們分別送給別人扶養,以致於不會餓死。並且訂了100人份的餐食請島上民眾一起分享他們的快樂 。

  一太總想各種不同方法謀生,不讓姊姊獨自一人扛起家計,他獨立的個性讓人感到心疼。拿著鞋箱,坐在路旁想擦鞋的生意,卻發現島上沒幾個人穿皮鞋,大家都穿著雨鞋要不就是脫鞋,他生氣的把箱子丟到河裡。跟著村中大哥討債、製造稀釋清潔劑販售、偷小貨車裡的石油等。就是想試著幫忙賺錢,希望不會增加姊姊的負擔。
  
  二太與剛出獄的鄰居安藤大哥對話很有趣,他喜歡安藤在獄中的故事,並問著他不回監獄了嗎?安藤對他說:「我做什麼事都被逮到,進進出出監獄,我終於知道了,我沒有作壞事的天份,才總會被抓...」
   
  島上唯一的麵店,大家都嫌難吃,這家店卻總是生意很好。 麵店老闆娘也不錯,打鐵爺爺跟她說:「我很窮」,她端著一小碗食物讓他在店內吃。        
   
  鹿子對二太說:「哭就會飽了嗎?這世界很現實的,越辛苦越要笑,有空哭還不如笑」一太很不認同姊姊的觀念,跟她說:「不要教二太說謊,想哭就哭,想笑就要笑,他還是小孩子。」
     
  笨笨的黑社會老大,老是想暴力討債,卻總是搞烏龍的把自己弄的渾身是傷。被光一修理完,拿著向打鐵老爹買的傢伙準備修理光一。因為拿的是仿冒槍枝,槍枝走火而傷到自己。他們生氣之餘拿了桶汽油將老爹家給燒了,因為不小心而將首腦的手也燒了。老爹與二太藉此機會裝死在河裡漂流,逃過一劫。
   
  姊姊的朋友麻優,在男友暴力相待後,她感嘆的說只想要平凡的生活,沒想到這麼難,並回想著到底是何時失去平凡。她問著二太:「平凡在哪裡啊?」天真的二太想了一下後回答:「平凡?在熱騰騰的白飯裡吧!」
   
  一太由光一處得知母親將房子賣了,姊姊帶著弟弟們搬家;原來母親是想獲得別人的尊敬而將房子送給別人,這件事對於鹿子來說,是無法原諒母親的。
   
  一太看到姐姐的鞋底磨平了,拿了一雙紅鞋送給她
   
  姊姊感嘆的問著同事:「大家都只是想幸福而已,我真是不懂!」她的同事回答:「我知道:想要幸福要把圍牆用低一點,圍牆太高的話幸福是進不來的。」
   
   一太他發現這樣混下去無法賺錢,他選擇離開這座島去都市裡生活。
   
  鹿子與二太的真正關係是母子,因為二太離開島上,鹿子才驚覺並反省自己,不會像自己的母親那麼不負責任,希望能接回二太一起生活。
    
  被送離這座島的二太因為暈船嘔吐,對收養人說:「我知道哦!像這種時候要笑」並勉強裝出笑容,那一幕讓人覺得心酸酸的。

◎ 劇情分析
 
  日本偶像名星「觀月亞里莎」飾演獨立照顧兩個弟弟的姊姊,因為母親老是上演不告而別的戲碼。姊弟三人處在這個充滿怪胎村民的貧窮小島上。生活在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裡,學會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重新界定家庭的意義是必要的。

  這是一部洋溢著幽默與童趣的溫暖作品。阪本導演細膩地呈現出在嚴苛的現實生活中,奮力求生存的三姊弟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每個角色都發揮的淋漓盡致,讓整部戲有著淡淡地悲傷情緒,有些強顏歡笑的生活態度,又穿插一些努力生活不忘調侃自己得趣味。*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媽媽要我愛男人 (Me Myself and Mum)

導演:吉翁‧佳里恩(Guillaume Gallienne)
主演:吉翁‧佳里恩(Guillaume Gallienne)
   黛安‧克魯格(Diane Kruger)
法國 / 2013年 / 87分 / 輔導級
禮讚:獲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評審團獎與藝術成就獎
   凱撒電影獎最佳影片、凱撒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凱撒電影獎最佳導演、凱撒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在嘗試同志生活圈、經過各種情感挫折和心理治療之後,他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30歲那年他決定要向大家「出櫃」, ...

◎ 劇情簡介

  吉翁在自己的臉上塗上一層白,遮掩了他原本的面目預備登上舞台。就在登台的五分鐘前,他望著鏡中的自己,於是決定將所有白粉全部擦去。吉翁慢慢經過後舞台,在舞台監督的指揮下,慢慢口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吉翁的母親在吉翁心目中是極端完美的,舉凡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令吉翁覺得相當動人,不止是母親,就連姑姑、奶奶或其他女人的身影,甚至每個動作都令他心儀不已,從而便不斷地學習甚至薰染了所有的動作。
  
  吉翁逐漸女性化的行為,使得家人都把他認為娘娘腔,甚至認為他是一名同性戀。而吉翁卻樂此不疲,因此他沒有跟父兄一起出國旅遊,因為他們玩的都是大男人的遊戲,他對母親說的一口漂亮又優雅的西班牙語欽佩得不得了,故要求暑假時能讓他去西班牙學習西班牙語。母親答應了,安排他入住寄宿家庭帕姬家中。
  
  帕姬只會講西班牙語,但卻希望吉翁能夠學習西班牙舞蹈,以便過幾天能參加舞蹈的節慶。吉翁很高興,他將帕姬所有的身段全學會了,西班牙語也學得能溝通,但在舞蹈節慶中,他的舞蹈卻受盡了所有女性舞者的訕笑,吉翁邀一名女性舞者皮拉共舞遭拒,皮拉告知所有男性舞者的舞姿都是固定的,而吉翁的舞蹈全部來自模倣帕姬,故抬腳的動作才會引來眾人訕笑。
  
  父母將他再度安排至英國的寄宿學校,在全部是男同學的環境,吉翁受到了歧視,幾乎所有的行動他都趕不上,反而成為眾人的包袱。許多男生都輕而易舉的行為活動,吉翁總是相當吃力,當然也有ㄧ些對他較體貼的朋友,譬如尼可拉。而在學校他遇上了小傑,小傑也是會在他危急之際替他解圍的人,但在小傑贏得游泳比賽時,吉翁以為是向他揮手,但當他興奮去池畔時,小傑的女友麗莎卻早一步趨前向小傑恭賀。
  
  吉翁開始界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同志,甚至好幾次想去嚐試同志的性愛,但卻也遇上不相同的困惑,直到有一天參加女人的聚會,沒想到當他見到美女艾茉汀之後,發覺他是如此的喜愛女人,於是之前所有的一切,被發現竟然全部是一場誤會。

◎ 劇情分析
  
  「媽」片原本是導演吉翁‧佳里恩的舞台劇所改編,從舞台轉向電影,吉翁更是自編自導自演,堪稱是一名全方位的演藝人員,此片在法國凱薩獎獲得十項大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編劇本等等,可謂是風光亮麗。
  
  「媽」片是吉翁以他自己的親身感受,以及他從小與母親之間的愛恨故事,從而演變出自己生命的尷尬過程,對吉翁而言,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誤會,但世間上的很多現象,其實也都是在許多誤會中逐漸構成的。
  
  同性戀的議題並非是近代才有。古代的皇帝幾乎都是雙性戀,這是因為就算皇帝沒有這種嗜好,那些隨侍在側的太監也會慢慢誘導他,導致皇帝能享盡人間的各種的性愛方式。「斷袖之癖」其實也是講皇帝寵幸的寵臣陪他睡午覺,但皇帝醒來發現自己龍袍袖子被寵臣壓住了,為了不想驚醒寵臣,皇帝遂取刀割斷自己袖子,歷史上將這件事稱為「斷袖之癖」並將之與同性戀相提並論。
  
  同性戀在所有的歷史中,始終是不被主流社會所承認的,甚至在保守勢力最嚴苛的時代,譬如五0年代的美國鄉下,還有許多鄉民私下對同性戀動私刑的例子。「斷背山」男主角的父親似乎就曾參予過類似的暴行,而他的兒子最後的死因更值得懷疑,因為通知家人是被爆炸的輪胎波及,但極有可能是被鄉人發現同性戀的行為,最後導致遭到鄉人群起攻擊而亡。最起碼李安在電影中就出現這個攻擊的畫面。
  
  曾幾何時,同性戀的問題慢慢被提上檯面,甚至也慢慢被一般民眾與主流社會所接納。在兩性平等的天平上,同性戀的議題是被用全新的問題來看待,而過去幾年,許多導演也都在這議題中,提出了個人見解與辯證,但都屬於單行道直入式的敘述,不像「媽媽要我愛男人」這般深入的探索。
  
  吉翁在年紀很小時,對大人有著極高的模仿力,因為這也是人學習的過程。當吉翁將自己母親當作模仿的對象時,其實還是有ㄧ些前提的。也就是吉翁比較瘦弱的身體與舉止,使得很多人(包括他的家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將主觀意識型態認定吉翁是個娘炮。在吉翁認知力不足之際,他似乎也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這個魔咒。
  
  「兩性議題」是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因為無分男女的性別是必須尊重的。現在有的人雖然是個男兒身,但卻渴望當個女人,而且是真正的女人,於是他努力賺錢,在存夠了錢之後,展開全身的變性手術,這樣的手術讓原本是男人的陽具不見了,代之而取的是陰道。事實上這樣的手術會讓人壽命近乎折半,被手術的人其實也是知情的,但他們卻寧可短命,也一定要當個真正的女人。
  
  由這些例子來說,我們必須真正去面對這個男女定位的問題,若由佛學而言,人在去世後會生出「中陰身」,中陰身會生出新的六識,在七天之後會再「死亡」,然後再生出新的六識,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但最多也只能有七次機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這個中陰身必然要去投胎,而在投胎之際,亡者的因緣父母就會現前,這個中陰身此時其實是「中性」的,而在面對將來的父母之際生起「顛倒想」。所謂「顛倒想」就是對母親產生喜悅,那入胎會是男胎,相反若是對父親產生愉悅,那出生的嬰兒則是女兒。
  
  那若具有男兒身,但卻擁有「女性」自我思維的認知,這顯然是所謂的「業識」與「習氣」的問題,這是牽扯到相當複雜的人性問題,要談論也有許多各自獨立的生命印證,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被理解的。
  
  但每個人其實都活在入世的層面中,很多問題是我們自己去直接面對的,在相互對應中,在在顯示生命「活著」其實不只是一項奇蹟,更是一項必須深思領納的實相真義。
  
  「媽」片以極為輕鬆幽默的手法,來詮釋性別的誤解。在主觀意識型態中,我們深入了吉翁的內心世界,正因為從一開始的誤解,於是吉翁的成長路程便走入了岔路,這個層面並不是否定了同性戀,因為同志問題在這兒被間接昇華了。吉翁的母親由他自己分飾,這是電影中極大的創意,因為「酷似」自己的母親,不正是吉翁的自我投射?或許是這種多層面的呈現,便使得本片超越了傳統的「同志電影」。
  
  小時候我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爸爸和媽媽?潛意識中是否夾雜著許多複雜的情愫,從而在生命過程中,在某個抉擇的臨界點中,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當我們發現一個模範時,無形中所有的感情便會全部投入到心儀的對象中。就算異性戀中的戀愛期,男女幾乎都會將自己界定在為對 方而活的困頓?!
  
  吉翁慢慢過了青春期,於是心目中的女神在一個因緣出現的時刻,吉翁便忽然瞭解一切了。片尾原本的母親的形象改變,正是一個意象的手法,這倒也完全翻轉了傳統的同性戀的故事呈現。
  
  「媽」片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一部真正難得的佳片,值得大家探索討論。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五月風暴(Something in the Air)

導演:奧利佛‧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
主演:蘿拉‧克雷頓(Christine)
   多洛莉絲‧卓別林(Dolores Chaplin)
   維多利亞‧雷伊(Victoria Ley)
法國 / 2013年 / 122分 / 限制級
禮讚:2012第69屆威尼斯影展最佳編劇獎
   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提名、最佳劇本獎
1968年法國學運如火如荼展開,所有的年輕學子將滿腔熱血渲泄在街頭抗議之中,年僅17歲的吉爾斯是一個未來成就可期的藝術家和他的朋友,無懼警察的暴力威脅, ...

◎ 劇情簡介

  延續著一九六八年五月三日,法國巴黎警察衝入巴黎大學,將聚集的學生驅趕,並關閉學校。五月六日,六千多名的學生開始示威,並與警方發生衝突,結果有六百多人受傷,四百二十二個人被捕。五月十日深夜,學生再度逆襲警察爆發更大規模的衝突,結果有三百六十多人受傷,五百多人被捕,更有一百多輛汽車被焚毀,騷動更擴大到外省市。
  
  事後更有將近七十萬人上街遊行,當時的戴高樂總統,雖然在六月大選中贏得右翼派的勝利,但卻也元氣大傷,一年後戴高樂因公民投票失敗而被迫離職,這一連串的事件之緣由都是來自「五月風暴」。
  
  本劇發生的時間,是延續一九六八年的事件,而將時空背景放在一九七一年一座高中學校。吉爾是一名熱愛繪畫的高三學生,但他與亞蘭、尚皮耶這些死黨也常在學校發行反抗政府的地下刊物,甚至在一個夜晚又潛入學校,在建築物中噴反動的圖畫與文字。警衛在追逐中撿到尚皮耶掉落的一本筆記本,尚皮耶被叫到校長室,但尚皮耶卻不願供出同路人。
  
  吉爾眾人只好更進一步開始對警衛洩恨,他們在夜晚以汽油彈攻擊警衛,在過程中一名警衛受傷,但因找不到確切證據,只好將尚皮耶起訴,希望他能供出同路人。
  
  吉爾的女友蘿拉似乎有極度的不安全感,於是蘿拉向吉爾坦承,她在英國也有一個值得考慮的對象,她準備回英國。而此時,吉爾與女同志克莉絲汀因出入生死而相互照顧,也在此時發展出男女感情。兩人也決定利用暑假偕同亞蘭到意大利避風頭。
  
  在意大利亞蘭認識來自美國的女嬉皮,她原是教會的唱詩班,但在毒品的吸引下,兩人陷入了狂戀,但不久女嬉皮又回去美國;而克莉絲汀卻也在此時認識了意大利激進青年尚雷內,他擅長拍攝紀錄片,但卻未引起更多的注目。知道克莉絲汀有了新對象,吉爾再度回法國,並去見了警衛,警衛自知沒有證據很難勝訴,於是撤告。克莉絲汀發現尚雷內並非真有理想之人,回法國找吉爾,只可惜吉爾已前往英國片場學習拍片。

◎ 劇情分析
  
  廿世紀看似相當進步,但很少人知道這一切的民主,其實是經過每個世代不斷地爭取,甚至歷經了抗爭才得到的結果。所謂的自由不是憑空掉下來的。五0年代是保守勢力當道,剛經歷大戰結束,百廢待舉亟需強人統治,以便及早恢復社會秩序。但在經歷十年之後,六0年代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但這與傳統的一些社會標準是有抵觸的,因此社會上興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法國在一九六八年五月到六月之間,發生了學生要求社會改革,而佔領了巴黎大學。
  
  五月三日警察進駐巴黎大學,驅趕學生同時也封閉了學校。五月六日,六千多名學生示威,又與警方發生衝突,六百多名學生受傷,四二二人被捕。同時在外省城也發生騷動。當時的總統戴高樂誓言絕不容許街頭暴動,而在五月十日深夜,學生在街頭示威攻擊,很快又與警方展開大規模衝突,這回三百多人受傷,五百人被捕,同時也有一百多輛汽車被焚毀。
  
  五月十三日各工會組織舉行大罷工,七十萬人上街遊行。至五月二十日罷工人數日增,整個法國陷於癱瘓。五月三十日戴高樂發表全國演說,解散國會但不撤換總理,戴高樂雖暫時控制了局勢,但「五月風暴」所暴露出的,社會種種矛盾與問題並未消失,也導致一年後,戴高樂由於公民投票失敗而被迫辭職下台。
  
  本片雖然將字幕打上「一九七一」,但事實上,卻是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風暴的延續。高中生吉爾雖然即將進入藝術大學,但卻也極為熱衷街頭運動。他們的左派思想,雖有左翼聯盟領袖密特朗的支持,但大部分憑藉的,是年輕人的滿腔熱忱。
  
  為了表達他們的思想路線,三更半夜到學校噴漆,學校當然不容許這種行為,更進一步的丟汽油彈攻擊警衛,這自然都是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
  
  其實在「五月風暴」中,這群年輕人只是不斷地印宣傳品,宣傳左派思想,但背後該有的一些理想,卻無法作具體的訴求,從總的方向而言,也只能把七0年代經過六0年代自由主義的薰染之後,逐漸變成一個發展的、進步的全民運動。
  
  正如導演自己所說的,他們有十足的信心能夠改變世界,只可惜在七0年代後期,自由派學生與左派之間的合作與拉扯,從而帶出不同政治見解的熱血青年在亂世中,不得不要尋求屬於自己的定位。
  
  蘿拉不會理會這些風起雲湧,她在英國也有一個男友,於是她有了自己的抉擇,雖然她也喜歡吉爾,但她顯然是一位較理性而略顯投機的年輕人。
  
  吉爾與同志克莉絲汀愈走愈近,從而有了感情。兩人避居意大利時,遇上了左派的紀錄片導演尚雷內,於是她答應了尚雷內的邀請,加入左派的拍攝計畫,同時這也宣告她與吉爾感情的終結。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尚雷內根本不是有什麼才氣的人,甚至克莉絲汀慢慢淪為左派的傭人,她此時才真正看開,但當她再回到法國時,卻無法留住吉爾,因為吉爾也到了英國一家片場,開始學習真正的拍片技巧。
  
  這個轉折宣示了五月風暴已逐漸遠去,因為屬於抗爭的那個時期已經過去,代之而來的,則是他們期待的社會公平正義。這些情形與台灣有類同之處。也許在某種時刻,年輕人必須呈現屬於他們的炙熱青春,在街頭無止盡地宣洩他們的滿腔熱血,但這是一個階段,當階段過去之後,他們必須很務實地收拾心情,重新面對社會新的能量與趨勢。
  
  台灣從早期的美麗島事件,農民的抗爭以及最近的學運,都與「五月風暴」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因為一九六八年走到抗爭最前線的人,大部份都是社會學的學生與教授。這自然會有其社會的背景與氛圍,但這與戰爭之後的嬰兒潮的到來有著極大的因果關係。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五月風暴」,自然會有完全不同的觀點。一個社會如果能長治久安那絕對是一種幸福。但前提是社會的資源與體制已經正軌合理化。但每個社會在每一種時期,都必須去面對新潮思想帶來的衝擊。當新舊思想撞擊在一起,必然會有衝突產生。而若無法很快發現問題之所在,並予以解決,那社會的紛爭必然會悄悄醞釀,並導致新一波的革命風潮。
  
  有不同的撞擊才會有新的元素產生,如此才能透發所謂進步的種子。縱然學運或其他抗爭都會有政治力的介入,而且每個地方的背景大體是不儘相同,但這些過程其實是一樣的。
  
  「五月風暴」從整體來看,其實是失敗的,因為社會改變了掌權者,但當他們回到學校或社會,依然要讓自己孤寂地面對未來。這些學生得到的,是在那個時代的深刻過程,也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日後的生命互動中,以更深廣的態度去面對,也使得自己有著更清楚的見地,來應付這個日趨複雜的世界。
  
  「五月風暴」不只著重在觀影的態度,其實也提供了生命中更多的訊息。

她的第二個男人(Rift)**

導演:艾迪法爾科(Edie Falco)
演員:威廉
沙爵(William Sage)
   提摩夕
卡凡那(Timothy Cavanaugh)
   珍妮弗
布瑞斯福 (Jennifer Bransford)
美國 / 1993年 / 85分 / 普通級
導演以男主角的夢境為本片開端,描述「人們認為夢是神祕的,但是它們不是…

◎ 劇情簡介     

  湯米和比爾二人從小一起長大,並一起進高中唸大學,湯米認為比爾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比爾大學畢業後,他成了股票經紀人,但這非他的專長,幾個月後就失業了。
   
  比爾大學時認識的女友麗莎,她家住在公園大道上。她家在海邊另有別墅,大學時每年夏天,她都邀請比爾和湯米,只有他們三人去別墅玩。畢業沒多久比爾和麗莎就結婚了。那時麗莎在一家雜誌社上班,小倆口搬進市區一棟漂亮公寓,離湯米住的地方很近。
   
  婚後小倆口過得很快樂,但三年後麗莎開始打電話給湯米,次數越來越頻繁,起初只是寒暄或者說些比爾的問題。接著湯米和麗莎二人相約單獨地看電影或吃晚餐,偶而會逗留稍晚,但二人之間並沒甚麼,亦無做出越軌之事。
   
  湯米對麗莎日久生情,但又不敢表白也怕被比爾知情,他幾乎夜夜做惡夢,夢見比爾不是拿刀就是拿槍要殺他,經常驚嚇而醒。麗莎建議湯米去看心理醫生,並推薦米瑞心理醫師給湯米。他先後找這醫生治療3次,非但未改善竟開始有幻影產生。
   
  湯米生日,麗莎和比爾精心設計為他開派對慶生。麗莎醉臥沙發睡著,比爾安置好喝醉嘔吐的湯米回臥房後,因叫不醒麗莎乃自行回家。
   
  麗莎邀湯米來她家頂樓烤肉,湯米問比爾,麗莎從他的生日派對回家後,是否行為怪異?比爾一聽反問湯米是否和麗莎有染,湯米居然回答是,比爾一怒要揍湯米,此時湯米幻覺又起,接著暈倒,麗莎找醫生來方知那位醫生給湯米吃迷幻藥。
   
  湯米回到家,麗莎也趕到,二人互相告白後相擁抱,比爾則怒氣匆匆追來,見到湯米就揍,麗莎在旁護湯米,反被比爾揪住她的頭髮,在一陣驚亂中抓到刀即刺入比爾腹部。麗莎和比爾離婚,比爾搬回皇后區。湯米和麗莎在蘇荷區弄了一間錄音室,從此無比爾的消息。湯米仍會做新惡夢,但不再夢到被殺,也換了精神病醫師。  
      
◎ 劇情分析   
  
  導演以男主角的夢境為本片開端,描述「人們認為夢是神祕的,但是它們不是,夢裡的一切甚至沒有意義,它們是因每個人日有所思造成的。譬如我曾夢見被最要好的朋友追蹤並謀殺,快要死亡之前,我總是尖叫著他老婆的名字。…」每次夢都是同樣的方式結束,他告訴自己坦然面對自己,也知道這病態噩夢已是陳腔濫調。但卻無法解脫,原因是他執著於要一些不該要的,不能擁有的,良心上感到不安。
   
  湯米暗戀好友老婆,其心境就像烏龜一樣每天揹著龜殼,一步步地陷入困境中而無法自拔。於是故事的交集便由此展開。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某些階段的睡眠時,產生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夢也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願望的滿足,而這些多半是和“性”有關。夢也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就像片中湯米他深愛著好友比爾的老婆麗莎,希望能向她表白和她擁抱作愛,也期望比爾不要責怪他。這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活動中,其形式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透過扭曲變為象徵的形式於夢中出現。
   
  湯米和心理醫生對話,談了很多有關他和比爾、麗莎間的關係。但是當醫生問湯米,你被某人追殺,然後尖叫,你說尖叫名字,是誰的名字?湯米推說不記得。醫生說「理智是欺騙我們的絕招。有時不幸它將我們不願想,羞於啟齒的事情隔開了」,顯然醫生知道湯米未據實以告。湯米認為太隱私的事不需說出來;醫生則認為問些隱私問題才能幫忙解決。其實是湯米深知醫生是麗莎推薦的,不願將心理秘密吐實,以致於治療效果不彰。
   
  比爾和麗莎感情不和,主要在於比爾長期在外工作,要不就失業在家,在家常喝得醉醺醺的,垃圾桶經常堆滿空啤酒罐。而麗莎則常常夜歸,比爾向她求歡被拒,夫妻二人越來越疏離。比爾曾對麗莎說你不服侍我,絕不可以去侍候別人,可見得他是不容許麗莎出軌。片中麗莎告訴比爾「你為何不打我,給我一個好理由結束這段婚姻。」比爾說 「這麼多年你想這樣,若無其事地結束這段婚姻,你最好別用走的,最好用滾的」顯其不輕易離婚。
   
  麗莎雖對湯米也有愛意,卻也和湯米保持一定的距離。例如她費心地挑選送湯米的生日禮物,即要求比爾帶朋友為湯米慶生。派對結束,麗莎已攤倒睡在沙發,帶她醒來至湯米臥房,只坐在床邊握一下湯米的手,隨即離去。
   
  當晚湯米卻夢見麗莎進入他臥房二人相互擁抱作愛。待其醒來,又覺得此夢如幻似真。電視螢幕突然出現心理醫師的影像向他問話。他再度去找心理醫師,告訴醫生他除了夜晚做夢外,白天也作白日夢,很像幻覺,而且都是醫生的幻影;但是他堅持不說出其夢中和麗莎作愛之事,他也無法確定是夢還是真實。
   
  通常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使睡者的求生機制,藉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導演安排生日當夜麗莎在湯米夢中和她做愛,即表達湯米內心渴望的滿足;而其夢被比爾追殺大叫麗莎醒來,即是其求生機制。      
   
  麗莎看到作曲檯上湯米未完成的曲名“掘個洞爬進去受死”乃問湯米為何總寫和死亡有關的曲子?湯米回應他喜歡死亡。麗莎則認為他太悲觀,要他寫些較歡樂、有生氣、有色彩的曲子,湯米不以為意。這也顯出湯米一直處於鬱鬱寡歡,陷入生命的困頓。   
   
  比爾回家途中差一點被車撞,他醉得連開門鑰匙都對不太準,好不容易進家門,至廚房踢倒一垃圾桶,掉出一方形小珠寶盒內一紙條寫著「給我最有興趣的人」,其心中妒火又升起。
   
   麗莎和米瑞醫生在餐廳約會,原來比爾吃醋的那條項鍊是米瑞送給麗莎的,為何米瑞要送麗莎項鍊?顯然米瑞對麗莎有企圖心。 
   
  烤肉當日,湯米問比爾,他生日當夜麗莎回家後她行為是否異常?比爾反問他和麗莎是否有染?湯米承認有。證實比爾原先的猜疑,而竟然是發生在好友與老婆間,其情何以堪,頓時怒火生起,正要揍他,未料湯米幻覺又來了,此次除了醫生幻影外,又多了拍電影的一群工作人員的幻影,接著湯米即昏倒不省人事,比爾則逕自離開。
   
  麗莎找米瑞醫生來叫醒湯米,他以為又是見到醫生幻影,乃奪門而出。麗莎要去追反被米瑞阻攔,此時麗莎方知米瑞用迷幻藥控制湯米。以致於湯米白天所產生的幻覺是迷幻藥的反應,使湯米夢境與現實混淆擴大,幾近乎崩潰邊緣。
   
  湯米回到家,麗莎也隨後趕到,二人在相知相惜的共頻之中,引動心靈深處的那份躍動,在投射的當下取得一絲回應,生命中那股神奇的力量自然就會自動拓染開來。不必在意前因也不考量後果,於是只剩下唯一的當下。
   
  當比爾上門找湯米算帳時,湯米自知理虧任其揍打,麗莎在旁搶救,反被比爾揪住動彈不得,混亂中抓住刀刺入比爾腹部。三人開誠布公,雖些許暴力衝突,反而使隱藏於湯米內心深處的秘密明朗化。麗莎得以和比爾離婚,正式和湯米搬至新處所同居。
   
  湯米雖仍會做惡夢,但透過每次夢中的洗鍊,他已能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即境由心轉,其不再抱怨,也遠離恐懼,應會漸入佳境。*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重力小丑(重力ピエロ)

 由 饒淑珍老師 撰稿

導演:森淳一
演員:加瀨亮、岡田將生、小日向文世、岡田
   義德、鈴木京香、渡部篤郎、吉高由里子
日本 / 2009年 /  119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34屆報知映畫賞 最佳新人獎 岡田將生
一連串動機不明的縱火案、火場附近不約而同出現的塗鴉藝術,兩者有何關聯? 謎樣的塗鴉留言,隱藏 ...

◎ 劇情簡介     

  奧野一家人過的是幸福快樂的生活,唸研究所基因學的哥哥泉水,以及唸高中的弟弟春,是兄友弟恭的一對好兄弟。家中有一件善意隱瞞的事實,就是春的親生父親不是他敬愛的奧野,而是春從未見過的一個連續強暴犯。

  春從小不論是個性、才藝等各方面, 都跟哥哥迥異, 也在旁人的暗示話語中聽出一些蹊蹺, 而開始調查自己的身世, 十直到青春期時, 開始展開一連串緝殺當年連續強姦犯的計劃.

  春藉由在有塗鴉的地方清理塗鴉, 再連結連環縱火案的案發現場, 接著拉哥哥泉水一起調查此案件。泉水的同學提起關於24年前發生的「高中生強姦30人」案件。 讓泉水想起自己媽媽是24年前的受害者之一。泉水跟蹤24年前那個強姦犯,拿了他吸過的香菸和小春的頭髮去做基因鑑定。基因鑑定結果是99.7%的吻合。泉水企圖殺掉強姦犯, 讓春無後顧之憂. 在動手的前一天,春告訴泉水又有新的塗鴉,這代表又會有縱火案發生;泉水因為只想到明天要去殺人,便抱怨春說不能只顧著縱火案,他自己也有事做。

  稍後,泉水遇到了春的跟蹤狂,夏子。夏子告訴泉水其實春就是縱火犯,而且街頭塗鴉也是春自己畫的,她擔心春有精神有問題。泉水馬上回去找春,但發現春的房間牆壁海報間貼滿24年前強姦犯的資料以及他的縱火密碼,一串串跟基因密碼有關的英文字母...
  
  就在這一晚, 小春約他的親生爸爸強姦犯到以前的舊家,媽媽被強姦的地方。 春放火燒了屋子,和強姦犯對談。 泉水趕到現場,春看到哥哥後,用棒球棒打暈強姦犯。 第二天早上,新聞報導在一間廢棄的屋子發生縱火案,裡面有一具男屍體。 泉水和小春的爸爸得知新聞後,懷疑兩兄弟,雖試圖問出一點訊息,儘管兄弟倆守口如瓶,知子莫若父的奧野,卻也從春的肢體語言上,瞧出端倪..

賞析:

  本片是根據伊坂幸太郎獲得多個獎項的同名推理小說改編而成. 這是一部把不幸的事件用正面態度處理的故事. 一個一念之間所做的抉擇而造成的結果, 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才產生後續的效應, 往往是始料所未及的; 一如劇中的爸爸奧野, 決定留下孩子的當下, 絕不會想到, 有一天是由這個孩子來制裁那個連續強暴犯的.

  一個事件的發生, 面對其中困難的處境, 因應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以積極正面友善的態度去看待, 常可走向善的循環, 反之亦然.  一個人的善意對待是否真誠, 稍有猶豫的神色或決定, 對於一個情緒敏感緊繃的受害者是很容易感覺得到的. 而爸爸奧野真誠無偽、為所愛的人著想的決定, 讓媽媽因著嬰兒的誕生而逐漸忘卻受暴的傷害與痛苦, 一家人過著依然快樂的生活. 

  接納, 是爸爸奧野為這個家庭建立的一套美學, 先是他一起陪著媽媽接受了她所遭遇的惡運, 緊接著是這個惡運的附帶品, 春. 而媽媽對這個非期待而降的新生命, 所表現的接納, 亦可從取名上看到, 她給這後來的次子取的名字, 是跟長子泉水同一個英文字源,意思既是春天也是泉水的spring. 到了春上小學, 在學校繪畫比賽中得到第一名時, 受到成績輸他的同學質疑, 還打了泉水,春為幫哥哥出氣,推倒對方, 卻又受那個同學的媽媽略帶惡意的暗示, 街上的人都知道當年受害的媽媽生下的春為何會有有著不同於其他家人的繪畫天賦; 這樣的話語當然是很讓人不舒服的, 因而泉水媽媽順勢給了同學媽媽一記, 除了替自己和春出一口氣, 也讓他感受到媽媽是跟他站在同一陣線的. 接納的精髓不在接受那些美好的人事物, 而是接受生命中帶給人痛苦難過的一切, 一旦能夠接受現實中所產生的衝擊, 才有能量面對往後必須承載衝擊的生活, 畢竟, 日子還是要繼續, 承載衝擊的日子下, 生命終有翻轉的時候. 

  在春的房間靠床的那靣貼滿各個崇拜名人海報的牆上,其中最大幀的就是他最尊崇的和平倡議者甘地, 因而甘地的語錄,可就成為他的生活哲語,信手拈來就是一句;例如兄弟倆回家,父親煮了一鍋關東煮,接受了春的建議,加了牛奶煮成燉奶,卻被泉水打槍,春馬上回了甘地一句話“人應為生存而食,不可貪圖美味而食”來圓自己的餿主意,又補了一句媽媽語錄“偶爾說安慰人的話是很重要的,那份安心感可以救人”來安慰那鍋燉奶關東煮。但是,在他與強姦犯接觸後,釶因陷入和平與暴力的困惑與矛盾中,而質疑甘地說的“非暴力就是最大的武器“,也就是,即使被打也不還手的適切性。

  或許因春崇拜甘地,多少受印度教的影響,認為火有淨化作用,而在強姦犯當年作案地點圖騰縱火, 或可意味他是在淨化當時也是這個罪惡副產品的自已。春在童年其實也早已懷疑自己的出身,並認識到自己是性與暴力下的產物,不僅對性十分厭惡,還把性與暴力聯結在一起。幸好因得到家庭中無限的愛與包容,而不致有偏激的行為傾向,卻也在平時以暴力方式來保護所愛的親人與弱勢者,如童年為哥哥出氣;長大後,得知女同學將被強暴而挺身相救,是否是潛意識中對媽媽受暴的一種補償心理,也是值得推敲的一環。

  電影先以連續縱火案與春以受雇清除塗鴉, 進而要哥哥泉水陪他,一起抓縱火案兇手做引言. 其間插敘交代兩兄弟的父母年輕時曾發生的事件, 以及春在小時候畫畫得獎被誣賴的事. 這部片似有兩派的理論在進行爭辯, 基因學這條線, 以基因遺傳的理論及泉水正在研究的學理, 引導我們將春朝基因學的方向去想像, 因強姦犯而被生下來的春,有著犯罪的基因,所以對於他在畫展被同學質疑而毆打時,反射性地還手甚至打贏對方;長大後,多年跟蹤他的夏子向泉水道出她的發現﹣﹣塗鴉及縱火者其實都是春一人所為;還有泉水跟縱出獄後的強姦犯到酒廊,看到他點薑汁汽水,又在春找他談再去抓縱火犯的餐飲店中,注意到春也點薑汁汽水,這幾個事件推著觀眾認定春就是有犯罪傾向的人格。

  然而,另一條社會學的線卻又告訴我們,後天環境可改變基因. 成長於愛與包容的家庭,始終得到家人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時常聽到爸爸奧野的一句:我們是最棒的一家人,讓春有著嫉惡如仇的情懷,在許多事上,也是會救助弱勢者的,如影片一開頭,他帶著哥哥去一個女孩家,打走三個準備強暴她的惡少。到了片尾,殺死強姦犯回到家,爸爸聽到新聞報導後,問春做了什麼事,春摸著嘴唇說謊時, 被爸爸笑著識破,一如當年太太拆穿他自己說謊時摸下巴的動作;以及爸爸奧野死後,兄弟倆在做著奧野生前的工作,採蜂蜜;收集好後,兩人不知接下來該怎麼做時,春閉眼仰天默問神明,那也是奥野當年不知是否該留下腹中的春時仰天問神明的動作。

  從劇中的春這個角色,從基因學來看的話實在是讓人覺得悲觀又絕望,但在社會學的角度上,相對就給人希望無限了。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馬勒:獻給妻子的柔版(Mahler On The Couch)

導演:柏西‧艾頓 (Percy Adiou)
主演:約翰斯‧西柏史奈德(Jihnnes Silberschneider)
   芭芭拉‧羅曼娜(Barbara Romaner)
德國 、奧地利 / 2010年 / 102分鐘/ 輔導級
禮讚:2011奧地利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大受打擊的馬勒於是出發前往荷蘭,向心理醫師求助。這位音樂巨頭躺在佛洛伊德的沙發上,將自己和妻子之間的事情講了出來,進而與佛洛伊德開始一場針針見血 ...

◎ 劇情簡介     

  一九一0年,馬勒發現一名相當有才氣的建築師格羅佩斯寫給他妻子的情書,馬勒知道小他十九歲的妻子愛爾瑪出軌了。身心俱疲的馬勒只好坐火車到達荷蘭的因斯布魯克找到住在旅館內的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兩個人在街上走了四個小時,最後回到旅館佛洛伊德的躺椅上,慢慢說出了他與妻子之間的關係。
  
  愛爾瑪其實也是一位音樂作曲家,當時她二十二歲,圍繞在她身邊的名人不少,大畫家克林姆以及伯格劇院總監布克哈都不時圍繞在她身,但她最心儀的人卻是齊姆林斯基。
  
  第一次遇見馬勒時,愛爾瑪對這位四十一歲的「音樂暴君」其實並無多大的感觸,但只要看見他在台上指揮的姿態,立刻會感覺馬勒簡直就是神。
  
  馬勒登門拜訪,展開猛烈的攻勢,愛爾瑪似乎受了極大的感動,遂答應了他的求婚。但婚後馬勒不希望愛爾瑪繼續作音樂創作,因為他需要的是一個妻子一個家庭,最多只能為他謄稿。
  
  被壓抑創作的愛爾瑪情緒雖受到影響,但依然為馬勒生了兩個孩子,大女兒普琪在五歲時染上白喉病亡,這場驟變也使得兩人的感情起了極大的變化。
  
  因為馬勒幾乎把精力放置在指揮與作曲上,逐漸疏忽了床第之間的和諧。而此時愛爾瑪認識了年青英俊的建築師格羅佩斯,兩人立時沉醉在性愛的交融之中。而格羅佩斯甚至登門造訪,直言希望馬勒能放棄愛爾瑪,因為只有他們兩人是相配的。馬勒遭受莫大的打擊,雖然他把決定權交給愛爾瑪,但愛爾瑪卻選擇留下,因為她需要馬勒這個家;但同時她也不放棄與格羅佩斯的性愛。
  
  透過佛洛伊德的心理診治,馬勒在躺椅上說出了他的心靈困境,馬勒在日後第八交響曲中不斷透發出他對愛爾瑪的壓抑與忽略;相較於兩人相戀時所創作的第五號交響曲是截然不同的。
  
  馬勒逐漸走出心靈上的困境,在第五號交響曲中指名獻給愛妻愛爾瑪;甚至在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最後一頁手稿上,寫下「愛爾瑪,為妳而生,為妳而死!」

◎ 劇情分析
  
  馬勒出生於一八六0年七月七日,逝世於一九一一年五月十八日,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他是十九世紀德奧傳統音樂與二十世紀早期現代音樂的連接者,馬勒之後,十二音與無調性音樂的先鋒理念也慢慢興起,傳統調性音樂也終於走向終結。
  
  小時候看過一部影片「魂斷威尼斯」裡面的音樂深深吸引了我,那時候拼命找但不知音樂出自何處,只有在一次「莒光號」火車中聽到,但卻找不到隨車小姐詢問,後來才知道這是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以及第四樂章,而馬勒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最常被詮釋的,正是馬勒獻給妻子愛爾瑪的這第五號交響曲。
  
  馬勒素有「音樂暴君」之稱,而他的大男人主義也是為人津津樂道。事實上他的出生在波西米亞(現在的捷克),而且他具有猶太人血統,這也是他雖然在樂壇上有其獨到的指揮與音樂魅力,但因為猶太人的關係,曾經在二戰期間全面禁演。他的作品如下: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泰坦」(1884〜1888),第二號交響曲「復活」(1887〜1897),第三號交響曲(1893〜1896),第四號交響曲(1899〜1901),第五號交響曲(1901〜1902),第六號交響曲(1903〜1905),第七號交響曲(1904〜1906),第八號交響曲「千人交響曲」(1906〜1907),大地之歌(1907〜1909),第九號交響曲(1909〜1910),第十號交響曲未完成,其他尚有許多聲樂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推廣,馬勒的作品才再度受到重視,其音樂的天賦與價值也才漸漸受到世人的注目。
  
  馬勒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他在歐洲許多歌劇院中擔任過指揮,一八九七年開始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現在稱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馬勒也在此時從猶太教轉信天主教,但依然受到許多排斥,所幸他以自己的才華在音樂史上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第八號交響曲因在二、三、四、八部中加入了人聲,除了八位獨唱家之外,加上兩個混聲四部合唱,首演時樂手多達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的別稱。馬勒的作品都在首演之後有許多爭論,而在最後才獲得肯定,只有第八號交響曲在首演之後立刻獲得非凡的讚譽。
  
  這樣一名偉大的音樂家,當他把精力全部投注在音樂創作時,自然就無法兼顧他的嬌妻,更重要的是他在結婚後,也限制了愛爾瑪的創作,因為他希望妻子只要照顧好家庭與孩子並服侍他即可。
  
  馬勒忽略了音樂無法取代男女情慾的和諧,男女或夫妻的平衡互動,除了情感之外,其實是需要情慾的滋潤的,何況兩人的年齡相差二十歲,當馬勒五十一歲時,愛爾瑪正是三十二歲慾望最高漲的年齡。雖然這也並非是愛爾瑪出軌的真正原因,但她沉溺在慾望之中卻是不爭的事實。
  
  反觀馬勒年輕時,不也是有過慾望高漲的時期,他幾乎與每一個劇團的女高音都有過感情的糾葛。雖然他當時並無婚約,但他沉溺在性慾之中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時我們必須承認「性慾」與「創作」是成正比的,因為若缺乏人生中最激盪的影響與啟發,創作力量似乎就可能失去了動能。
  
  但也有另類的看法,那就是在揚棄所有的慾望衝突之後,反而更能專注在創作之中。歷史上司馬遷接受「宮刑」後,反而寫出了後世著名的「史記」。
  
  人只要存活在世上,從懂事開始便會落入在六塵中,在色聲香味觸法中不斷地接受試煉。譬如眼識看見色塵,便開始分辨善惡,然後一定揚善去惡,既有了選擇就一定有了貪愛,有了貪愛便有了執著,有了執著便有了無明,有了無明便會不斷輪迴生死。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馬勒只長愛爾瑪十九歲,其實並不是重要的關鍵。夫妻倆年齡超過二十歲,而生活幸福的人大有人在,重要的是,愛爾瑪的天賦之門被封閉了,她不再作曲,不再與其他藝術家有著互動,於是她必須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求另外一個出口,而這個出口就是「性慾」。而這份令她銷魂的互動,卻是馬勒現在無法給她的。
  
  影片中也不時以「後設」手法穿插其中,譬如馬勒的妹妹尤絲蒂妮面對鏡頭,直接對觀眾講出心中的話,然後再度融入戲劇情節中,就好像她是專程接受電視訪問似的,她詳敘了家庭中眾多兄妹之中的排行,這也間接地呈現了戲劇呈現的拓染能力,在真實與虛幻中取得了一種和諧與共鳴。
  
  這部電影是由德國與奧地利合作拍攝,是為了紀念馬勒逝世100周年的電影,維也納國家劇院也提供場地,作了全力的配合,而佛洛依德的出現也是一項創意,透過兩位大師與大師的對話,勢必成為千古美談。而這也透發了一項訊息,原來所有的人在生命歷程中,都必須面對應該有的試煉,沒有人的生命是永遠平順無波的,端看你如何去面對接踵而來的人生議題。
  
  「馬」片是一部傳記電影,但卻踏實地放置了許多的人生訊息,是值得一再品味的影片。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舞出明天(Love Tomorrow)

導演:克里斯托弗‧佩恩 (Christopher Payne)
主演:辛蒂‧喬丹 (Cindy Jourdain)
   阿里歐尼爾‧巴爾加斯 (Arionel Vargas)
英國 / 76分 / 2014年 / 普遍級
禮讚:英國雨舞影展 最佳英國片
   英國雨舞影展評審團大獎
   英國獨立電影獎
伊娃原本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芭蕾舞者,隨著舞團遠赴日本、中國、俄國表演,天天過著掌聲加鮮花的日子,宛如明日之星。然而一次舞台上的意外 ...

◎ 劇情簡介

  原本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出色的舞者,伊娃曾經有過最輝煌燦爛的時光,隨著舞團遠赴日本、中國、俄國表演,天天過著掌聲與鮮花的日子。眼看著人生最美好的日子都屬於她一人,沒想到因為她拒絕一名客座舞者的求愛,這名舞者不但日後對她冷眼看待,並在正式演出時,這名男舞者竟然故意鬆手,讓她從上面掉下,頓時膝蓋受傷,雖然開刀後痊癒了,但醫生宣告她已經無法再度登上舞台。
  
  心灰意冷的伊娃決定退出舞壇,並找到一名叫多明尼克的英俊男人,兩人訂了婚,但沒想到伊娃卻發現自己得了愛滋病,在她逼問之下,多明尼克才承認那名外遇女子是漢娜,雖然多明尼克祈求她原諒,但傷心的伊娃卻讓自己一個人浪跡在倫敦街頭。
  
  在捷運站內,一名來自古巴的男舞者,一眼就肯定伊娃是個舞者,但伊娃不說出自己名字,於是這名叫歐瑞爾的舞者就稱呼她叫瑪雅。
  
  或許真的沮喪而無路可去,歐瑞爾帶她參觀劇場,在後台她見到一些年輕的女舞者快樂地在舞台上展露肢體的韻律美感,這也使她想起過去自己屬於這個舞台的年代,但那已經是三年前的往事了。
  
  歐瑞爾又提議去參加卡爾的派對,並要伊娃假裝是他的經紀人,但在這兒卻遇到一名叫維托的人,歐瑞爾似乎並不喜歡見到這個人,而伊娃果然也被維托氣得不想再呆下來。於是兩人離開了派對。
  
  因為已經過了半夜,交通工具都已停駛,伊娃本來要叫一輛計程車在附近旅館過夜,但因說不出地址而作罷,她在對街看到歐瑞爾一人獨自舞蹈,於是她又隨歐瑞爾回到他的住處,而她也坦白告之從六歲開始習舞,以及風光的年代到得愛滋病的過程。此時多明尼克打電話來,要求她的原諒,原來他用了衛星追蹤器。而歐瑞爾也坦言,他明天要去參加甄選,若沒有選上因護照到期勢必要回古巴。伊娃陪他去,果然又遇見了維托,而甄選結果真的落選了。伊娃與歐瑞爾分手後,似乎又見到自己的未來,因為她是舞者,她必須堅持理念繼續走下去。

◎ 劇情分析
  
  每個人的出生,其實並無法用自然兩個字來形容。雖然有人說,我們無法決定出生的地點或父母,但這其實都潛藏著所謂「業識」與「習氣」的種子。孩子一落地,生命就開始,但那只是分段生死中的呈現罷了。在其背後卻有著一股你自己種下的緣由,雖說「緣起性空」,因世上的一切全都是虛幻的五蘊,但「緣」的來處必然有一個因,這是一般人很少會提及的。
  
  每個人這一世來到世間,其實都是有任務的,而這些任務卻都是由自己在過去所許的願。當人有了對別人起一種稱羨的念頭,在那一刻就會種下一顆種子,下一世或許就會變成從事自己曾羨慕的工作,而在這種歷程中,也會因為各種的試煉,而重新對生命有了一種新的認知與覺悟,於是生命便由此展開無窮盡的追索與輪迴。
  
  平順的生命,並非是我們此生最大的渴求與希望,很多祝福的話是「一路順風」,但這樣順風一片帆卻無法讓生命的真義顯現,相反地是在充斥打擊的坎坷路途中,才能讓我們深切體現實相之意義。
  
  伊娃曾經是世界頂尖的舞者,但一項人為刻意的傷害,使她黯然退出舞壇,本來以為只要能嫁個好丈夫,未嘗不是生命的另一番詮釋?殊不知她的未婚夫卻四處偷情,甚至於也讓她得到愛滋病。
  
  雙重的打擊任誰都很難接受,正當伊娃相當沮喪時,卻意外遇上了古巴來的歐瑞爾。歐瑞爾是個相當有鬥志的人,但他的命運,卻讓他必須陷入泥淖中不斷地掙扎。
  
  在古巴他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他為了生活必須卯足全力才能應付生活所需,但只有在英國,他才能一展所長,跳他最喜歡的舞蹈。問題是,他必須要有機會被舞團甄試過,才能再度延長他的簽證,否則勢必被遣送回古巴。於是他必須孤注一擲,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賭上一把,不管輸贏,日後才能對自己有一份交代。
  
  結局的成敗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過程,伊娃與歐瑞爾各有各的盲點,但兩人有著共同的經驗,這也成為兩人之間的交集,透過舞蹈的共通經驗,兩人在認知中,便有了更鮮明的了知與理解。也因為看清楚對方的困境,再去對比自己遭遇的難題,於是透過對比或類比,一切的是非對錯便很快有了答案。
  
  任何的行業只要你投身其中,便能理解因為是「人」的因素,所以日後的變化永遠不會如自己所想的一般。也許你並不想去招惹什麼,但一些令人難堪的事卻接踵而來,甚至讓你應接不暇。
  
  有些困頓卻是無形的,因為大環境的影響,讓人感到一股無法輕易抗拒或解決的逼壓,意志力薄弱的人,很快就屈服在這股壓力之下,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這當然與每個人的個性與習氣有關;有些人愈挫愈勇,愈是最艱困的事都難不倒他,最後終能反敗為勝;於是生命便也在當下有了見證。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相當重要的,在適當的機會中有著恰確的對應,這對另一個人或自己而言,也許都是一生中最大的抉擇。什麼樣的生命才算偉大與亮麗,其實並非是什麼豐功偉業,而是在對應當下,有了一種新的啟發與實踐,從而讓生命有了最新的詮釋。
  
  生命苦短,舞者的事業生涯更是只有短短幾年,但時間長短也並非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有時在一個當下,就足以詮釋生命的全部真相。那何謂「當下」呢?
  
  這個議題是相當有趣的,我們有時被石頭絆到,踉蹌幾步最後又恢復平衡,若是有所理知與領悟,這個當下即是石破天驚,一亮破萬年暗,若無有領納,當然也僅僅是差點跌倒罷了。
  
  伊娃的命運是遇人不淑,害她跌傷腳的人實在令人痛恨,但為何我們身邊總有那麼多的人,會處處讓我們難堪?唯一能解釋的,無非是前世的恩怨才導致這一生的承受,也許有人不願信受,但那也無妨,畢竟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其緣由,我們的日常舉措,其實都是依照這樣的緣由而產生新的緣由。
  
  歐瑞爾落選是本劇一次相當大膽的排次,因為看似一切徒勞無功,所有的希望便猶如泥牛入海,當希望全面消失無踪之後,我們該如何面對?歐瑞爾無法停留在英國,難道對他而言,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世界末日?
  
  其實歐瑞爾會用一個截然不同的心態,去面對他的未來,古巴有古巴的外在環境,但那兒也是另外一個舞台,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歐瑞爾的回程古巴,可能會是他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起點。
  
  伊娃不也是如此?前一陣子的沮喪使她走入了死胡同,但與歐瑞爾的一個晚上的互動,她體現了就算她不在,地球也不會因此而停止轉動,世界上的面向並非只有自己單一的認知,這個世界在你未曾踏及的所在,其實也都開著美麗的花朵。
  
  伊娃開始接受自己的命運,從而再度勇敢地面向她的人生;就好像歐瑞爾一樣,他也必然去迎戰他艱困的未來,但誰能現在就下斷言,現在的好與壞就是永遠的好與壞?世上畢竟是無常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