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4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大國民(Citizen Kane)

導演: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演員: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on
美國 / 1941年 / 黑白 / 119分鐘
禮讚: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
描述報業巨人其邁向權力之路的一生故事…

◎ 劇情簡介     

  麥蒂‧肯恩是相當精明的女人,在購地上獲得礦產的利潤後立刻轉投資到都會中,並將兒子查理‧佛斯特‧肯恩交託給監護人柴契爾。

  在查理二十五歲時繼承了所有遺產,並買下一家報館──每日詢問報。由於查理偕同兩位死黨李蘭與伯恩斯汀以全新的經營手法及近乎二十四小時的服務理念,很快就使得詢問報的閱報率直線上升,並陸續兼併了好幾家報館成為報業的巨人。

  查理去歐洲旅遊回來後,立刻跟總統的侄女艾蜜莉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但查理的報紙不但大肆批評總統以及現任州長蓋利,同時有工作狂的查理也與妻子的感情漸行漸遠。而在一間藥房前,查理意外認識了蘇珊。蘇珊沒有唱歌的天賦,但查理卻想將她捧為歌劇界的紅星。

  查理預備參加州長競選,所有的民調均認為他會領先蓋利。但蓋利卻將查理與蘇珊同居的消息告訴艾蜜利,在四人面對面談判時,查理執意不肯妥協。果然其他報紙將兩人的桃色新聞上報,查理的民調開始下降,導致最終州長的選舉落敗。但這反而使查理沒有後顧之憂,他與艾蜜莉離異後立刻與蘇珊結婚,同時宣佈為她蓋了一座豪華的歌劇院。

  縱然聘請名師來指導,蘇珊終難挑大樑。而她也漸漸感覺自己是個笑柄。但查理依然堅持己見,甚至要李蘭為她寫劇評。但李蘭不作違心的評論,遂遭查理開除。此時查理開始建立一座近似王宮的住宅──仙納度宮;然而不愁吃穿的蘇珊反而越來越不快樂了。終於在一次野外露營時,堅決離他而去,查理的心情頓時陷入谷底。而沒多久查理就死了,死前他說了一句:「玻瑰花蕾」。

  報館為了拍攝查理的紀錄片,但對這句玫瑰花蕾不知其意,遂派記者湯生四處查訪,即使連續訪問了伯恩斯汀以及住在醫院的李蘭卻都無法了解玫瑰花蕾的真義;就算在廉價酒館中唱歌的蘇珊似乎也與這個謎題無關。

  查理的管家將所有古董整理拍攝後,將所有不甚重要的東西全部火化,但卻無人發覺放入火堆中有一個雪橇是查理小時候的玩物,其廠牌正是玫瑰花蕾。 

劇情分析

  有關「大國民」的評論已經相當可觀,我們希望從另一個角度來作探索。

  很多人認為大國民影射的人是報業鉅人威廉‧魯道夫‧赫斯特(W.R.Hearst),但事實上肯恩這個角色是綜合的創作體。也就是說肯恩在某些情況與魯道夫有類似的景況,但與其他一些名人則也有雷同之處,基於此,我們不難發現編導威爾斯真正的企圖除了詮釋肯恩的內心空虛無依之外;也呈現了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百態。

  劇情從肯恩逝世在他一手建立的仙納度王國開始,而他臨終前的「玫瑰花蕾」令人摸不著頭緒,為了拍攝肯恩的紀錄片,製作單位紛紛蒐集各項資訊企圖從中解開這個謎因。但不管他的知己紅顏或是死忠好友卻無人能夠解開這個謎語,這透露了肯恩一生幾乎贏得全世界,但卻沒有任何一人可以理解他,這也是他為何會向剛認識的蘇珊說「妳認識的人很少所以寂寞;而我認識的人很多,但我也是寂寞的。」

  其實肯恩犯了一般人都有的缺失,總以為心靈的慰藉是來自外在的滿足,殊不知得到的愈多,失去的就更多。肯恩發跡後拼命收買古董雕像,問題是有些東西買回來之後就一直存放在倉庫,連木箱都未開啟。肯恩以「擁有」來彌補小時候的缺失。而離散的父母親情,就算擁有全世界,也永遠無法彌平的。所謂的「玫瑰花蕾」正是小時候母親將他交給監護人柴契爾之際,他正在玩的雪橇牌子,而最終雪橇被自以為懂得最多內幕的管家當作廢物放入火堆中,更增添了肯恩的落寞與無助。

  肯恩能成為報業鉅人當然得力於兩個助手伯恩斯汀與李蘭。三人以服務群眾的宗旨辦報,一舉改變了過去美國的報業型態;也間接地改變了美國的社會步調。肯恩娶了美國總統侄女艾密莉,也使得他一步步走向政治的路途,正如他的演講一樣,肯恩在掌握了言論主導權後,慢慢引導民眾的想法。他也逐漸掉入一種操弄的權力慾與迷失而不自知,他甚至以為可以藉著這股力量使自己當上州長,甚至未來的總統。

  肯恩狂妄的以「報紙」來教導民眾思考,這是違背新聞傳播精神的,基本上肯恩改革了過去四十年的舊體制,但他創造的新體制其實又步入另一種自造的陷阱中,他的政治生涯剛起步時如日中天,但卻因緋聞案而失敗。從這次的鬥爭中可以發現肯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處世哲學。從某個角度來說,肯恩是有過人的自信與勇氣,但也顯示了內在孤獨的本質。在對手揭露他與蘇珊同居的事實後,他的妻子艾蜜莉帶著兒子離開了他,但他很快又重啟了另一個戰場,他與蘇珊結婚,並為她蓋了歌劇院,因為他相信憑他的報紙評論可以把蘇珊捧為歌劇紅星。

  李蘭是因為拒絕為蘇珊寫劇評而與肯恩分手的。但肯恩不因老友離去而改變心思,雖然是肯恩主動提出辭退李蘭的建議,但李蘭以醉酒來抗議,肯恩又何嘗不知呢?其實此刻的肯恩在面臨生命史上第一次大挫敗後,極需以自身建構的「王朝」來向世人以及自己宣示虛擬的肯定。

  在肯恩的內心愈是孤獨時,愈需要讓自己身在最安全的王國內,而蘇珊就是他的王妃。他告訴蘇珊仙納度就是她的家,在這兒應有盡有,然而蘇珊是個人,她不是倉庫內收藏的任何一個雕像。其實肯恩在其後面的生命中也有逐漸使自己「雕像化」的危機。這種自欺欺人的逃避心態正是肯恩心靈最脆弱的一環,但可憐的蘇珊卻淪為陪葬的犧牲品,所幸她及時醒悟,勇敢地走出禁錮她心靈的仙納度。

  蘇珊的離去是肯恩再次的打擊,過去小時候的「分離」噩夢又如波濤襲來,於是他這回被澈底打倒了。當人完全絕望時,思緒必然會回到起點。肯恩臨死前說的那句「玫瑰花蕾」只是一個簡單的意象,卻是他生命永遠的回憶,因為那包含太多流失的親情與無法彌補的空虛。

  本片在美國電影協會頒佈的「本世紀百部經典名片」的活動中,是第一部受獎的,而在一九四一年拍攝時,身兼編、導、演的奧遜‧威爾斯才二十六歲。但可以從影片中看得出許多令人驚艷的分鏡與剪接,這在四○年代的風格中是相當出奇而令人注目的。

  威爾斯拍完大國民後,當然也承受了社會相當大的壓力,但片子賣座才使後世人逐漸將目光注目在這部影片上,甚至最終被列為經典。但可惜的是威爾斯後來拍的影片都不甚成功,也使得電影事業受到了阻礙,然而六○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新銳導演,卻紛紛表示受到威爾斯的影響。在每次的電影回顧票選活動中,大國民始終是名列前茅的作品,而威爾斯也始終是最高票當選的導演之一。

  觀賞「大國民」也可以從許多的畫面作攝影、調度、燈光的各種詮釋,許多電影學院也常常以本片作為教材以及分析講解的素材。但不管導演如何用心,他最用心處理的始終是「人」的問題。肯恩這名報業鉅子歷經各種風浪,但最終他還是靜靜地躺在五尺之長的棺木,就如其他人一樣未曾帶走任何東西,其實也未曾留下任何東西,因為「東西」原本就存在這個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