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告白(こくはく)(Confessions)

導演:中島哲也
演員:松隆子、岡田將生
日本 / 2010年 / 10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34屆日本影藝學院獎,也就是俗稱的"日本奧斯卡"
   最優秀作品:告白
   最優秀導演:中島哲也{告白}
   最優秀劇本:中島哲也{告白}
   最優秀剪接:小池義幸{告白}

誰殺了老師的女兒?血債血償的復仇授課,在結業式當天,1年B班的導師森口悠子,向同學們道出了一場驚人的「告白」。…

◎ 劇情簡介    

  森口悠子在學期結束前向同學宣告她最崇拜的老師櫻宮正義曾與她過從甚密,但懷孕後發現櫻宮得了愛滋,於是她決定將孩子生下,所幸女兒愛美並未感染,但愛美卻在二月十三日失足落入泳池內淹死,但經她不斷調查的結果,證明害死愛美的人其實是班上的兩名同學A與B。

  A其實是渡邊修哉,他被母親遺棄,而其母是位天才物理學家,修哉為了引起母親的注目,決定在結業典禮中引爆炸彈,但事實上炸彈早就被悠子放置其母辦公室,修哉雖按了手機開關,反炸死自己母親。

  而B其實是直樹,他被修哉嘲弄為失敗的作品,為了證明他能做到修哉做不到的事,當愛美又驚嚇又醒過來之際,他竟然將愛美丟入泳池中。

  悠子說為了報復,她抽取了櫻宮有愛滋的血液注入了學校供應的牛奶中,而修哉表面驚惶,但其實正中他的下懷,因為這樣更能引起母親的注目,而此時看清他心思的班長北原美月,她與修哉因同學的霸凌而接吻,但她相信悠子老師絕對不會這麼做,並且她每星期陪新老師維特去找直樹並送上課業進度。

  直樹自從得知喝了有愛滋的牛奶後便將自己關在房間內足不出戶。母親為了兒子拒絕維特與美月的造訪,但顯然直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最後竟然引發母子相殘,而其母竟死在直樹的刀下。

  修哉是個自命不凡的人,但美月卻也有其內心的一面,她曾仿效一位露娜希以各種毒藥毒殺自己的親人,但卻受到修哉的嘲弄,美月於是將內心得知的祕密指責修哉,責難修哉其實是戀母情結,這引燃了修哉的殺機,於是以鈍物擊斃了美月。

  其實悠子並未在牛奶中放置愛滋血液,她只是為了給他們一點懲罰,但沒想到修哉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不得以她才暗中拆了講台下的炸彈,但卻把炸彈送到修哉母親的辦公室,她希望修哉最終不會按下按鈕,沒想到修哉還是一意孤行,最終害死了自己的母親。悠子痛心地掐住修哉的脖子,當下有著復仇的快意,但卻在最後說了一聲:開玩笑的。

◎ 劇情分析

  透過悠子四歲女兒意外在游泳池溺斃,而在學期結束前由悠子的告白而產生連動的告白,有點「羅生門」的手法,但其中隱藏更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或許就是這種「剝洋蔥理論」的戲劇張力,使得本片在層層的展現中透發出懸疑而令人震撼的情節,甚至到最後將情節拉回一開始的「對決」,成功地表現了首尾呼應的連動,也使得本劇有了極高的評價

  其實「告白」的原著湊佳苗,是一名相當年輕的作者,一九七三年生於廣島,不僅獲獎無數,「告白」在二OO八年出版後受到極大的歡迎,一舉售出七十萬冊。而小說中技巧地分為六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神職者、第二章殉教者、第三章慈愛者、第四章求道者、第五章信奉者、第六章傳道者。透過這六個角度來呈現六個人的內在思惟與告白,從而將六種視角來拼湊一件事及六種生命的焦躁。透過每個人的敘述,逐漸讓森口悠子四歲女兒溺斃的死亡真相逐漸明朗。

  電影採用原著中每個章節的敘述者都由第一人稱「我」來敘述,透過主觀意識型態的詮釋,很多的事情便從一種現象逐漸混濁甚至讓人無法分清虛與實。然而真相卻只有一個,但「告白」可貴之處在於將所有焦聚拓染到六個人身上,這在超越事件之後更令人不得不要直視最複雜的人性。

  探索的層面也極力在檢討「有罪」與「無罪」的辯證,這是一個相當吊詭的議題。當事者大部份會從無罪作基點,然後展開無窮的辯白,有趣的是這種告白並非千篇一律的,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方式,如遺書、回憶或獨白的陳述,使得這種「多視野」的敘述觀點變得更動人心弦,觀眾接受一種告白之後,常因第二種告白的出現而動搖與懷疑,於是真相便愈辯愈模糊了。但其實這正是作者刻意設置的陷阱,為的就是製造終局之際帶給觀眾震撼的效果。

  日本是個極為推崇推理小說的國家,每年收入排行榜最高的前十名都有推理作家的名字。「告白」雖然不曾標榜推理噱頭,但實質上其情節鋪陳還是難以脫離推理的手法。只是混雜更多的人性激辯罷了,或許是這些緣由,使得本劇才能在人才輩出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並獲得相當成功的讚譽。

  告白這部電影涵蓋的面是多面向的,作者企圖心相當強,或者應該說是面面俱到,除了母子關係、師生關係甚至同學關係從而也探索了教育體制。有趣的是在法律制度中幾乎全被劇中人所掌握了,也就是說悠子女兒的死,其實牽扯到謀殺的問題,但劇中卻全然由各人辯證來斷定罪與罰,於是一切的法制便消聲匿跡了,代之而起的是各人的復仇與懲罰。

  這或許是日本社會的一個現象,但顯然在台灣我們也看到這種情形慢慢浮現。青少年的早熟讓他們提早接觸獨立自主的概念,但有時這也容易誤導錯誤的思維而將之導入不可收拾的路徑。

  戀母情結是日本許多小說與電影情節慣常使用的手法,「告白」似乎也難脫這方面的議題。戀母情結往前推衍,便是母子關係。直樹與修哉這兩名被悠子列為害死女兒的凶手,其背後母親在他們的份量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修哉因母親的離去,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並吸引母親對他的注目,不惜犯下引爆炸彈的罪刑,所幸這個隂謀被悠子發現並將炸彈放在修哉的母親桌下。結果修哉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害死了自己的母親。

  嚴格地講這似乎就是單親家庭引燃的議題,但若探索的觸角更深入,則將探索所謂的戀母情結。十三歲是個尷尬的年齡,他們看待所有事不見得清楚有條理,但因資訊的新穎,許多新觀念使他們自以為是風尚的領導者,加上因尚未成年,就算犯罪殺人也將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是在告白之中最常被引用的話題。或許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這些青少年漠視法律人倫,最終害人害己,這一點是必須用更嚴謹的態度來檢視的。

  修哉的母親在角度上是個重要的焦聚,但導演幾乎以背景人物來處理,也就是主觀鏡頭全力著墨在獨白自敘的角色中,也成功地詮釋了告白的宗旨。但修哉或許也因此對所謂的戀母情結並未成功地表現,因為這個真相最終是由悠子的口中來敘述,自然就削弱了戲劇的張力,但這也是另一種的戲劇型態,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至於直樹則是純粹從天真與溺愛中,誤入了人性的偏差,母親過度的護短卻不知一步步掉入悠子設計的陷阱中,換句話說直樹最終是被悠子逼入死角,從而變成弒母的凶手,母子關係發展至此,不僅令人困惑與卻步,也不免讓人重新審視日本的現代倫常是否已經完全脫軌?

  如果人世間彼此的對待都是一種表相的儀式,那麼我們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呢?六個章節都是一種生命面向,你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卻也必須承接延展而後的試煉與衝突。從「我」的角度認真地檢視過往的一切,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會有一份「告白」。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它?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 His Past Lives)

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ndrea Arnold)
泰國 / 2009年 / 109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10 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倫敦影展、紐約影展等

以動人的鏡頭美學,探索靈界秘密…

◎ 劇情簡介     

  波米的腎臟出了問題,他似乎自感來日無多,於是搬回鄉下的農場,在這兒有個寮國的青年阿嘉照顧他,但阿嘉要去寮國,因為他將在那兒娶妻生子。於是只剩波米的小姨子阿珍及一名青年阿東留在農場。

  這個晚上他們在吃飯時,已經去世十九年的妻子阿惠出現了;而波米很早就死亡的兒子波松,竟然也出現當場,雖然波松全身都是毛像一隻黑猩猩,但大家都不以為意。波米問阿惠,他燒給她的東西有收到否?

  阿惠說房子外面有許多髒東西,似乎與波米即將死亡有關,而波松在六年前就失蹤了,因為以相機拍到生靈,於是入山找相片中的生靈,沒想到現在也變成這個模樣。

  波米認為自己會因腎臟出問題而面臨死亡,是因為當年殺了太多的共產黨,說來這應該是報應。而波米似乎也讓自己融入過去的時空,他似乎看到自己是一名臉部有殘缺的公主,她在轎行中與一名轎伕有著不為人知的愛意。但她卻被送到瀑布下送給魚神,而會說話的土虱魚不僅誘惑了她,也鑽入她的下體完成了交媾。

  波米又回到農場住處,她擁抱著妻子阿惠,阿惠說天堂是不實在的,做鬼也沒有自己的屬地。波米欲把遺產給阿珍,然後隨阿惠到森林的洞穴中去尋找生命的起源。阿珍的腳雖不方便,但還是跟大家進入洞穴深處,在這兒眼睛睜開都看不見,但適應後,他們覺得這洞穴像極了子宮,而穴底的小水池中有著悠游的小魚,波米從心中湧起一股熟悉的感覺,他堅信這兒一定是他生命的起始點。波米總覺得自己會被猩猩抓到,果然在森林暗處埋伏著許多黑猩猩。

  波米終於去世了,阿東也出了家,阿珍與女兒小蓉在算著奠儀。但著和尚服的阿東突然來訪,這是違背戒律的,不得已只好趕緊讓阿東進來。阿東脫下和尚衣服說他要洗澡,而洗完澡他卻穿起了便服,甚至要求阿珍與他一起去歌廳唱歌。但事實上阿珍與小蓉是一直在家裡看電視,而這一切又似乎好像阿珍與阿東朝另一個方向而去,因為從波米的角度來看,這一切很熟悉的人與事都會慢慢消逝。

◎ 劇情分析

  人生五大苦:生老病死苦,其中死亡是最令人惶恐與困惑的,因為就一般人的觀點而言,死亡是一種未知,全然無法掌握的未來世界,只能一味地逃避,古人忌諱談論死亡,孩童若不經意提到死亡,大人則不斷以童言無忌來自慰,但就算不去談論,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注定死亡的日子了。

  很多文學或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始終對死亡這個議題提出看法與詮釋,雖然有著不同的層級與見解,但始終很難得能有一套較有系統的說詞,而「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則是在詮釋死亡這個議題的電影中,有著較為令人驚艷的一部作品。

  如果從傳統的敘述觀念去看待,「波」片是違背一般閱讀電影的習慣,很難一下能夠理解這部略顯詭異的電影。導演在面對死亡這個議題時,其實採用了一種「段落」的現象敘述。換句話說佛家所云的「分段生死」中,編導將焦聚全部放置在「中隂身」的段落上。

  從生到死是一個分段生死,而進入正死位後,人的本際真心與意根末那將會再生出第一次的中隂身,而中隂身的壽命只有七天,在第一次中隂身死亡後再生出第二次中隂身,但這種現象只有最多七次的機會,到第四十九天必然會再重新去投胎。

  而中隂身的情形依「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卷二閻羅王眾讚嘆品第八中的敘述:「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這種情形與廿世紀美國雷蒙.穆迪醫師的「幽冥之間」敘述是一致的,只是佛家的見地多了一層詮釋。

  人在面臨死亡後昏昧無主,此時必然有死去親友來接引,這種溫情主義是很少有人能夠抗拒的,若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則為親人團聚,殊不知此乃天魔幻化而成的誘惑,以期亡靈不脫出六道輪迴,因為六道輪迴的眾生都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波旬的眷屬。

  「波」片從整體的概念詮釋不難看出,整部影片其實都是波米自知罹患癌症而不久於人世後便陷入彌留狀態甚至已進入中隂身的景況,如此就能了知為何波米在見到死去的妻子阿惠以及變成猴靈的兒子時並無困惑或驚恐的情形,因為波米的「我」只剩七識末那及八識阿賴耶,而七識只能攀緣作決定,卻因缺乏第六識的意識思考,因此猶如夢境中的各種光怪陸離的情形一點也不懷疑與困頓。波米口中自責會得腎臟病洗腎渡日均因當時在戰爭中殺了許多人的緣故。這也無形中透發了佛家的精神,從而解釋了這一段人生終結前的虛幻與真實。

  死亡是一種絕對的真實,但因如來藏與七識末那都是「心」,因此從電影必須具象呈現的角度而言,確實是必須以「虛」的角度來並現,因此原本不該共同出現的人物與影像便自然地被交揉在一起了。看似魔幻寫實或者是一場神話,但卻是一般人極力想探究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境現象。

  情節與時空一再跳躍而不連結,這正好是夢境中的現象;也就是第七末那識的特質。公主下嫁魚精的故事是波米不知多少世之前的記憶,但卻也是人一直在六道輪迴中的「慾望」真相。不管是男是女,這股情慾的牽絆將是不斷輪迴的主因,而人與魚的區別純粹是世界人為的施設分別,就生命主體的現象而言,任何生物是絕對沒有分別的,於是編導讓人與各種動物同一時空出現,或講話或不講話,有時合於邏輯;或者毫無章法,但這種現象卻也精準地呈現中隂身的情境。

  過去有多少世?這是無可計量的,而其中發生了多少你自己必須作過決定的事?這也是無法計量的,但這並不表示過去的這些業識早已隨風而逝,其實每一次的決定會成為業識種子而存放在阿賴耶識之中,換言之,你今生的長相與性格正是累世業識種子的具體表現。每個人的阿賴耶識本質是完全一樣的,但卻因累世第七末那不斷攀緣的結果而成就現在的你以及你面對的世界。

  泰國是個佛教盛行的國度,不論大乘或小乘的佛教觀點,輪迴的觀念是全然一致的。佛教傳入中國甚至到台灣之後,輪迴的理念早已滲雜了道教的教義與觀念,而其整體給人的概念便多少有了一些的不同。譬如說人死後會有一處孽鏡台,面對鏡子便會照出自己過去所作所為。「幽冥之間」也曾提到這種情形,但大部份又活過來的人的敘述均以「電影」來形容。

  這面鏡子或者電影其實依唯識學的角度而言,正是自己的第八識本心如來藏。就算以鏡子來形容,我們可以瞭解鏡子可以映照萬物,但鏡子本身並不自知這種作用。從這個角度回頭來看維摩頡經中的名言:「法離見聞覺知」,有智慧者當會剎那了然一切真相的。

  以現象界的電影手法呈現超越現象界的分段生死,這是必須有相當的智慧與勇氣的,如果將心的意境全面映象化,其實也會令人毫無頭緒;但若全面現實化,則又容易流於表相的粗糙。「波」片的編導選擇了另一種折衷的抉擇,也表現了電影藝術的另類象徵。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俘虜(戦場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

導演:大島.渚 (Nagisa Oshima)
演員: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
日本 / 1983年 / 10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入選第36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
   坂本的配樂為該片贏得了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設置之印尼俘虜營,所衍生出日本與西方的文化衝突問題…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至末期,但日本依然佔有爪哇的大部份土地,並俘虜了不少聯軍的軍官與士兵。

  這一天日本的原上士發現衛兵金本夜晚欲強暴受傷的丹麥士兵瓊斯。原上士逼金本切腹自殺,並要懂日語的英國軍官羅倫斯來作證。羅倫斯大喊,果然引來精通劍道的夜井上尉前來關注,因夜井正要去開會遂將這件事暫時延後。

  夜井在軍事法庭中幫忙審判一名傑克沙林斯少校,傑克供稱跳傘四人只剩他一人,但主審富士上校不相信,遂採用夜井獻策以假槍斃來斷定傑克是否說謊,結果傑克通過測謊而被送至夜井管理的集中營。

  事實上夜井在審判時便深深被傑克特殊的氣質所吸引,因此毫不避諱地要日本醫官盡快讓傑克痊癒起來。而夜井每每將隱藏心中的慾望發洩在劍道上,在與劍道副手練劍時不時發出吶喊之聲。而傑克似乎也有他心中隱藏的悲鳴。這一日金本被強迫切腹,以維持日本軍人的神聖精神,沒想到瓊斯在一旁觀看卻也相當內疚,於是他在金本被砍頭之際,瓊斯也咬舌自盡。

  為了祭奠死者靈魂,夜井規定眾人要禁食四十八小時,但傑克卻去偷了許多饅頭及花朵,但被搜出而遭單獨囚禁,夜井的副手認為傑克將會影響夜井,遂於半夜殺死衛兵然後侵入牢房欲殺傑克,傑克反而順勢救出羅倫斯,但終究還是被抓回。

  夜井不願處死傑克,卻要羅倫斯當代罪羔羊。傑克與羅倫斯談起以前弟弟被同學欺負,但他卻不敢挺身而出,原本喜歡唱歌的弟弟從此便不再唱歌了,雖然傑克三十二歲便成為一名律師,但卻始終無法撫平這段傷痛。

  夜井瘋狂地要所有的人集合,甚至激動地欲殺囚犯指揮官希克里上校,但傑克突然上前抱住夜井,輕輕在他臉頰兩邊輕吻,夜井竟然激動得昏倒了。傑克被埋在土裡只剩一顆頭,半夜夜井剪下了傑克金色的頭髮,向他致敬後離去。一九四六年戰爭結束了,羅倫斯去獄中探視原上士,曾透露夜井被槍決前將傑克的頭髮送至神社,而原上士也表示,他是寧願死也不願活著。

◎ 劇情分析

  俘虜這部電影是根據英國作家勞倫斯.凡.德.普司特(Laurens Van Der Post)的小說「種子與播種者」(The Seed and The Sower)所改編而成。由日本導演大島.渚所執導,這也是大島.渚第一部英語發音的電影。

  俘虜主要演員是大衛.鮑伊,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演員坂本龍一與北野武。坂本龍一同時也是本片音樂配樂,片中的主題曲獲得廣大的迴響,也使得坂本龍一的音樂事業登上高峰,從此奠定了音樂大師的地位。而飾演配角的北野武也在該片放映後不久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

  本片獲獎無數,其中在法國坎城影展中獲得評審團大獎。故事敘述二次大戰日軍於印尼設置俘虜營管理歐美的軍人俘虜,這也是全世界影片中少數於全片中無任何女演員的影片之一。

  由於戰爭也由於戰俘營中的接觸,於是東西方的文化開始了更密切的接觸與碰撞,原本潛藏於深處的文化信仰的衝突便被檯面化了。而更奇妙之處則在於勇敢地在那個年代中大膽地提出同志的議題,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並不聳動,但在當時絕對已經是相當前衛了。別忘了大島.渚在更早之前還拍攝過至今台灣還列為禁片的「感官世界」。

  要不要投降這個議題,東西方的觀點是截然不同。日本軍人認為戰敗投降是極端的恥辱,所以最神聖的方式便是切腹;而西方軍人的觀點則偏重對生命的尊重。投降雖然顏面無光,但保留有用之軀,放眼於未來也必然有報效國家的時刻。

  這個問題沒有對與錯的答案,只有價值觀與認知見解。更何況在戰爭的大環境下,從勝負的區分中也必然區分出掌控者與被掌控者;或者也可以將之定位於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在極端的對立中所延展開來的絕對是人性的共通吶喊。或許為了刻意美化主要的角色,遂將同志議題放置在韓國軍人金本強暴丹麥受傷的士兵瓊斯。這兩名東方與西方的同志接觸在瓊斯的否定下,變成了強暴案,但這會不會是大島.渚刻意的安排呢?因為當時韓國也是日本的殖民地,而金本雖然也被徵召入營,雖犯了武士的大忌卻也必須切腹自殺,但卻也技巧地與日本武士道有了切割。

  原上士要羅倫斯去見證這一場神聖的切腹儀式,但卻引發激烈的衝突,這才引來了營區指揮官夜井上尉與他的副官。在夜井的裁決下,金本切腹儀式暫緩,雖然最後金本還是得重新切腹,卻是不堪切腹之苦而咬舌自盡,對一名武士而言是奇恥大辱,但或許金本是韓國人,這才無損於日本武士的威名?

  我們要探索的是金本與瓊斯之間是強暴案?或者是同志的兩相情悅?當金本切腹而亡,夜井下令全營「禁食」四十八小時,但卻在這個時刻,瓊斯卻自殺身亡了。也許瓊斯是不堪禁食折磨?也許他是想起金本因他而死,在良心的譴責下而賠上自己生命?在當時原上士逮到二人苟合之際的敘述,顯然瓊斯是說了謊言的,大島.渚安排瓊斯這個角色是丹麥人,難不成多少也認為北歐人對性的議題是比較開放?別忘了金本在事後是從不曾為自己辯白的,這個「潛藏」的議題將變成無頭公案,但卻也是大島.渚成功之處。

  夜井上尉與副官之間也是有許多議題可談的,兩人在平常是日夜相隨的,這段同袍的感情絕對是與眾不同的,癥結點在副官發現夜井被傑克所迷惑而逐漸不能自己時,副官甘冒軍法審判之危,夜晚竟潛入傑克牢中欲殺之以絕後患。這個舉動有兩種詮釋:第一是副官護主心切,不願夜井掉入感情漩渦,殺了傑克必然使得夜井能夠及時回頭,也能維持武士的尊嚴。第二則是副官與夜井早就有同志之愛,而在傑克現身之後,副官怕自己失寵,故而企圖殺傑克,以免自己感情落空。

  這個說法雖然都是猜測之詞,但我們卻也不得不懷疑大島.渚保護日本軍人的形象,在這段情節中刻意隱伏了他想表達但卻又是不敢明目張膽呈現的環結。而會作如此的懷疑當然是夜井的舉措與副官相當失態與沉不住氣的魯莽行為來推論。

  傑克的風采深深吸引了夜井,於是夜井下令務必全力醫好受傷的傑克,甚至在俘虜營也透露風聲,要由傑克取代原有的希克里指揮官。然而傑克的性格是豪邁不拘的,這對比了夜井的拘謹與自律,或許兩人是如此的不同,才會這般地吸引了對方吧!

  然而兩人的關係是在營中所謂的主人與奴隸的關係,這也更凸顯了傑克的放肆的挑戰,他在眾多英軍與日軍面前親吻了夜井上尉,這個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而這種以「愛」來對抗營區的殘暴竟然使得夜井當場昏厥崩潰。

  在愛與紀律的天平上,夜井似乎是別無選擇的,他下令將傑克頸部以下埋入土中,然後偷偷剪下他的頭髮送入神社之中,似乎在這種窘境中唯有死後的神社才能讓這東西方交會迸出的火花獲得應有的安頓與平息。

  戰爭已經結束,而這段曾經有過短暫交集的生命過程讓人分不出勝負,也無法判斷愛與暴力的區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