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真愛零距離(Going the Distance)

導演:娜妮特.柏斯坦(Nanette Burst)
演員:茱兒.巴莉摩(Drew Barrymore)
   賈斯汀.隆 (Justin Long)
美國 / 2009年 / 102分鐘 / 輔導級
寂寞可以忍耐,但忍耐總有極限,遠距戀愛有悲有喜,要如何從中找到平衡點?…

◎ 劇情簡介     

  在紐約唱片公司擔任企劃的葛瑞特因女友艾咪客氣地說不要送她生日禮物,生日那天果真沒送她,艾咪氣得拂袖而去。第二天在餐廳認識打工的艾琳,她在史丹佛大學念研究所,到紐約衛報實習,但始終無法獲得正職的任用,兩人因喜歡打蜈蚣電動機而結識,在快速的感情互動中,立刻發展出難以割捨的感情。

  很快地,艾琳實習的時間結束了,葛瑞特依依不捨地送她去機場,葛瑞特不願這段感情就此罷手,要求艾琳繼續與他維持這段感情,沒想到艾琳也有同感。

  或許是耐不住思念之苦,葛瑞特搭機到舊金山,也認識了艾琳的姐姐柯琳及其丈夫菲爾。兩人見面迫不及待在餐桌上作愛,沒想到正好姐姐與丈夫回來。略有潔癖的柯琳拼命地洗刷桌子。

  艾琳找工作的選擇只有紐約,因為她只渴望與葛瑞特廝守在紐約,只是因為不景氣,報社不僅不增添人手,甚至還裁員。

  柯琳告誡妹妹,不可太過理想化,畢竟結婚後與少女時期有截然不同的面向,但艾琳不以為然。只是葛瑞特離開回紐約後,她立刻陷入焦躁中,雖然找不到工作,但只好繼續在餐廳端盤子。而同事戴蒙不僅長得帥氣,也時常帶她去夜店喝酒,兩人爛醉如泥跌倒在地上,在戴蒙吻她前,艾琳急急抽身而退,但醉倒樓梯卻被姪女畫了一個大花貓的臉。

  教授為艾琳介紹了舊金山紀事報,雖然不符理想,她還是搭機到紐約探詢葛瑞特的意見,但葛瑞特當然希望她能到紐約來,在夜店中心情不好的葛瑞特醉倒了,公司的美女同事布莉安娜隨他回家,而艾琳也急急趕到,這才發現布莉安娜是跟葛瑞特的死黨丹尼爾上床,艾琳這才放下心來。

  兩人學著用「遠距性愛的方式」,但卻始終被其他雜事打斷,甚至由此感情也中斷了。但在六個月後艾琳接到葛瑞特送她的音樂演唱會的票,而更令人訝異的是葛瑞特也出現在她身邊,葛瑞特告之他是這個樂團的幕後老闆,並已搬到洛杉磯,艾琳為此興奮不已,畢竟兩人從此就不必遠距交往了。

◎ 劇情分析

  分隔兩地而無法見面,對戀愛中的人而言真是情何以堪,雖然現今交通相當發達,這樣的兩地相隔的窘境已獲得改善,但以美國來說,東西兩岸相隔就幾乎有半個地球之遙,因此這種兩地的戀情,幾乎都不被看好。因為很久不曾見面會使得感情日漸稀薄,而當有一方被偶然闖入的感情所牽引,勢必會影響原本的感情熱度。

  台灣也是有這種情形,但高鐵通車後,速度使得空間縮小了。當然也由此影響了台灣人的行為模式,但在情感的世界中,真的就因為距離感逐漸消失而更得心應手?事實卻不然。換言之,男女感情的變化真正的緣由不在距離,而是在「心」。

  或許現代社會的調性實在太快,很多的互動講究的是速度,於是一夜情或宣洩的慾望逐漸變成社會的主流,在逐漸變成一種共識後,不免壓縮了生活文化,並順而延展出新一代的文化,這是每個時代必須有的現象。

  葛瑞特猶如時下一般的年輕人,放肆著自己的感情遊戲於男女的慾望中,他為艾咪慶生只叫了外送,但因女友的客套,他反而順水推舟沒有為她準備生日禮物。其實葛瑞特對艾咪也只是逢場作戲,算是這部影片中的序場罷了。

  如果時代脈動確實是如此的忙亂,那我們該用什麼角度來詮釋這種現象呢?多面向的體驗或許也是增長智慧的一種方式,但因牽扯到感情的問題,就不是如此輕易可以解答了。

  情感的最終依歸絕對是「家」的本質,在愛情修成正果之際必然是步入禮堂,但現今也有著許多的不婚族,他們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也是因為環境的變化而使得思緒有了不一樣的呈現,但若果這是一種現象,那現象的背後是否才是我們必須認真追索的緣由?

  愛情有時很難詮釋與理解,「看對眼」似乎是另類的詮釋,「頻率相通」也是一種說辭。葛瑞特與艾琳正是在這種景況中相逢而相識,兩人都喜歡玩相同的電動玩具,在電影與音樂上也有著共同的嗜好,這是現代年輕人的共同語言,當一切符碼完全相契,剎那間便交融得無懈可擊,兩人心知肚明,這也是時下年輕人的邂逅之一,等到分手的時機來到,就是兩人分手之際。也許這已經成了一套公式,如果跳脫公式那就成了另類,而另類豈不就是被時代巨浪拋在遠遠之後?

  問題是在這段短短的相處時光中,葛瑞特似乎察覺出艾琳身上有著他一直渴求的東西,他無法具象地說出,但卻知道不能就此放任她離去。而艾琳也有這樣相同的感觸,於是在即將分別的關鍵時刻葛瑞特提出「繼續交往」的要求,而艾琳當然也很快答應了。

  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葛瑞特與艾琳的交往若一開始不是界定在男女日後的長久關係,那顯然是只有男女相互的慾望之宣洩,而這種堂而皇之的男女情慾真正的認知難道真的只是男歡女愛?如果是這樣,那顯然與過去的價值認知是背道而馳的。

  過去是先培養感情,然後再進入慾望的交融;而現在是先進入慾望的交融再來尋求感情的認知。記得「當哈利遇上莎莉」這部影片亦是如此,哈利與莎莉是先過完七年之癢,然後才在認同中肯定了彼此之間的真愛。這部電影在幾十年前推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知觀點,也帶動了一股新風潮,現在反觀一切影片的呈現,幾乎都與這部影片脫離不了關係。

  東岸與西岸的相隔開始考驗兩人的真心情意,久別勝新婚的激動驗證了兩人彼此的思念,但考驗似乎也由此而開始,艾琳的男同事戴蒙似乎最有資格與機會來和艾琳玩一場激盪的遊戲,但艾琳在緊要關頭懸崖勒馬;葛瑞特的美艷女同事布莉安娜是每個男人的謬思,但在酒醉中卻被室友丹尼爾乘虛而入,但也讓艾琳見證了葛瑞特對她的真情。

  男女愛情其實都必須接受考驗,就算通過了婚前的驗證,但婚後的日常生活也都是一種試煉,而這種試煉有時是必須到生命結束才會真正終止的。

  距離對葛瑞特與艾琳而言,果然是一項必須嚴謹去面對與檢視的問題。兩人也學著別人玩電話性愛,但這種遊戲是針對完全不認識的人才會有新奇的效果,葛瑞特與艾琳當然在這項遊戲中註定會失敗的。

  如果艾琳可以在紐約找到報社的工作,那這部電影便不成立了。而偏偏她的教授卻為艾琳介紹了舊金山紀事報的工作,這便註定了兩人必須東西兩邊相隔,果然這也曾影響到相隔六個月的淡然。如果任由這件事持續下去,那這段感情必然由此夭折,但最終所幸葛瑞特的逆向思考,他辭掉了紐約唱片公司的工作,自己經營了「義和團樂團」,也就是說葛瑞特搬到洛杉磯,這兒距舊金山開車只要幾個小時,比起紐約,這可讓距離完全歸零了。

  好萊塢的影片自有它的魅力,雖然都依循在固定的模式下,但卻也不能忽視這種電影的影響力,最起碼反應社會脈動是相當精準的。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華麗年代(Nine)

導演:勞勃.馬歇爾(Rob Marshall)
演員: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
   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美國 / 2009年 / 118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歌曲服裝設計、藝術指導三項提名
成功的男人最大的煩惱卻是背後的那一群女人...。

◎ 劇情簡介     

  古多.康帝尼雖然是義大利相當出色的導演,但如今卻也即將面臨江郎才盡的窘境。新戲即將開拍,但卻始終無法拿出劇本。

  古多不僅要面對製片以及影視記者的步步追問,甚至時時刻刻都得面對妻子、情婦以及數不盡美女的糾纏。其實一直讓古多陷於忙亂而舉棋不定甚至焦躁不安的真正原因卻是古多那顆心猿意馬的心。

  古多要情婦卡拉到拍片所在來探視,他將卡拉安置在附近的一家小旅館,然後盡情地與她做著變妝的性愛遊戲;而卡拉的丈夫盧易吉無所事事,卡拉則希望古多若有適當的機會替丈夫找個工作。

  古多在大飯店遇見了主教,於是以主教欣賞的女明星簽名照交換與主教見面的機會,但顯然這樣的見面沒讓古多尋得心靈正確的方向,反而為他帶來更多的迷茫。

  製片帶來當今的紅星克勞蒂亞來試鏡,她一直要拿劇本,但卻無法如願,於是她誤會古多一定尚有其他心目中的演員,故撂下狠話,無論如何她都要爭取到這個角色。

  古多心煩極了,每次情緒不穩都會找服裝設計師莉雅訴苦,莉雅見多識廣,她每回都一眼看穿古多的心思,但她始終都以密友的角度提供他的建言,而古多也確實都能獲得暫時的慰藉。

  其實縈繞在古多心中的還有兩個女人,其一是他的母親,小時候對光鮮亮麗又極具性感的母親,總有著無法磨滅的記憶,但除了一些茫然的情緒之外,古多真的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另一個是小時候見過的妓女莎拉吉娜,古多曾帶同學去見她,只要給她一個銅板,莎拉吉娜便會扭動她肉感的身材,雖然古多曾為這件事被學校處罰甚至差點被退學,但揮之不去的感覺一直沉澱在心中。

  妻子露易沙也來探班,妻子知道因這部影片的開拍而讓丈夫老毛病又復發了,夫妻倆貌合神離但卻也有著複雜的心思對待。其實古多還對雜誌女記者史戴芬妮也有著許多想像,沒想到一切在進行中卡拉卻自殺了,狼狽的古多將卡拉交給盧易吉,而混亂中,這部戲會不會因此而停拍呢?

◎ 劇情分析

  華麗年代是二O O九年美國製作的歌舞片,這是改編自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早期半自傳電影「8 1/2」,透過音樂劇作家莫里.耶士頓的劇本,再度揚威於百老匯的東尼獎。

  華麗年代的特色是艷星雲集,就連老牌的性感女神蘇菲亞羅蘭都來軋上一角,這倒是令人相當意外。其他如妮可.基嫚、茱蒂.丹契等都是一時之選。而導演勞勃.馬歇爾上一部作品「芝加哥」,讓他名利雙收,「華麗年代」則是展現另一種的藝術型態。

  劇中的古多.康帝尼呈現了人性中焦躁不安的情緒,或許一般人無法像古多有機會接觸到那麼多的女人,所以不見得能夠認同他的情緒反應。但古多除了面對電影演員的豔光四射而難以自拔之外,他則也偶爾呈現隱藏深處的野性,而最能配合他的卡拉是所有女人最難堪的,這也是為何她最後會自殺的原因。其實不應從這個角度來檢討,應該檢視的是古多不斷四處攀緣,不斷執取與抉擇的心,這個心在唯識學被稱為第七識的「末那識」。而末那識不斷攀緣所造的業識種子則會藏在第八識本心「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原本清靜無染,但卻被動地生出這些業識種子,但本心雖作為依止的根源而不斷地配合,卻永遠不影響第八識的清淨性。

  很多人因不明真心與妄心之間的關係,每次的分段生死便陷入不斷四下追逐的苦惱,非得到精疲力盡之際才能醒悟,但此時的看開卻也只帶來更多的悔恨,而這些心境其實都會變成人的習氣而帶往下一世。於是人便在下一世的色身不斷地再度四下攀緣,然後永遠不斷地輪迴,從而也就造就不同的因緣與煩惱。

  為何人會如此躁動不安?原因是人不知活在虛幻的色塵中,而這一切都只是煙花水月,在因緣消失之際都會消失的,但因看不清生命的實相真義,每每執妄為真,於是在更多的索求中便陷入另一層的煩惱。

  古多對兩個女人都屬於成長過程的奇特感受,一位是母親對他的影響,雖然這並不牽扯到「慾望」的問題,但依然還是不脫離佛學的真義。人在投胎的剎那若對母親產生喜悅感,那入胎便為男胎;若對父親產生喜悅感則入胎為女生,而這個入胎前的情境正是父母做愛的時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古多對母親的依戀,多少是帶著一些神秘的依戀的。

  莎拉這位妓女則是古多生命中慾望的啟蒙老師,性感而扭動的身軀是人類潛意識最原始的慾望,也許這無法歸併在真正的慾望之中,但別忘了人的生命都帶著累世的業識種子與習氣種子,莎拉性感的肉體挑動了往世曾經有過的焦躁慾望。

  在現實中古多有個艷麗的妻子露易沙,問題是妻子只是古多慾望中的一種單一投射,在更深沉而獸性的情慾中,露易沙將會如何看待自己的丈夫?也許婚姻完成了社會道德體制的規定,就像完成一項師長交代的功課,但絕對無法滿足四處攀緣與妄念紛飛的心。

  露易沙與古多結婚多年,她豈有不知丈夫的習性,於是在最後她離開了丈夫,也投身於電影圈,開始尋找屬於自己未來的生命面相。

  佛法中極為重要的是不落兩邊的「中道」,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因為對美醜的分辨與決定,於是落入到「得」的慾望中,殊不知有得必然有失,而若能將心安置在不分別的當下,並能反觀內我,也就是在真與妄同時併現中是善惡同時與同處的,若能依此看待,人類的妄念與攀緣之心便會慢慢消除,甚至也會進入見道的領域。

  古多心目中也有一個繆思,那就是克勞蒂亞,但這並不表示克勞蒂亞就是古多心目中最佳作愛的對象。這種亮麗的美艷是一種指標與理想,但卻不是絕對。但為何人會這麼複雜與矛盾呢?其實這種心態與猴子是一樣的。猴子就算雙手與口中都有了香蕉,但見到地上尚有香蕉時,牠必然會丟掉其一再撿拾地上的香蕉。人也多少具備了這種永遠無法滿足的窘境。

  古多的慾望無窮盡,他必定也自責不已,但他卻不曾了知,因為人活在六識、六塵與六根十八界中,就算刻意一念不生地自以為了悟生命,卻不知都尚活在見聞覺知中,正因為是人,所以必然有見聞覺知與色身,若能了知,原來生命與宇宙的真相是真心與妄心合和運作,真妄併行,當然要了解個中祕密必須先求開悟明心,只是很少人會真的願意去身體力行,原因當然是我執的緣故,四處攀緣而終究無法自覺,因而導致不斷地分斷生死,亦即不斷地輪迴。

  費里尼早年以「8 1/2」奠定了國際電影導演的地位,若從藝術領域來讚嘆費里尼,倒不如說他兼具了某種層次的哲理思考。簡單地說,費里尼勇敢地以半自傳的方式敘述了他自己在感情上的缺失,這是一種自我反省與檢視,亦即以直腸心的態度來處理他的感情世界。

  不斷地攀緣如果是一種習氣,那該如何對治呢?最後古多宣佈沒有這部電影,斬斷了慾望的源頭讓一切後續不再現行,猶如二乘聖人不讓慾望現行,雖是阿羅漢的入涅槃之法,但卻並非菩薩之道。

霍頓的鐵道人生(O’Horten)

導演:班特.漢默(Bent Hamer)
主演:巴德.霍伊(Baard Owe)
挪威 / 2008 / 9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比利時影展最佳導演
   挪威國家影展5項大獎提名
   代表挪威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提名
   坎城影一種駐目單元
年輕的時候 我發現閉著眼睛也能看清方向,但今晚太美了, 我們矇眼上路吧!…

◎ 劇情簡介     

  霍頓是快速鐵路的司機,即將退休的前夕,似乎百感交集,但他是個相當理性的人,一向喜怒不形於色。在終點站他都住在固定的旅館,女主人施薇亞埋怨說退休後霍頓便不會來看她了。霍頓答應她無論如何都會來探視,施薇亞這才釋懷。

  同事們在退休前夕為他舉辦惜別會,並續攤到另一幢大樓內。霍頓因菸絲沒了,故先行到附近購買,只是當他趕到時,大樓的門鎖卻打不開。霍頓不得已,只好從鷹架爬上並攀入一名小孩的臥室。

  小孩諾多一人獨處,但卻鬼靈精地要霍頓陪他睡覺,否則亂敲樂器吵醒他人,霍頓無奈只好陪他入睡,但沒想到自己也一覺到天亮。只是天亮時小孩與全家人在吃早餐,霍頓怕引起誤會故只能躲在床上不敢動彈。雖然霍頓急急趕到車站,但代班的同事正好將車開出,這使得四十年來不曾缺勤的霍頓記錄有了瑕疵。

  霍頓開完最後一班車正式退休,他到養老院探視母親薇拉,並帶去母親最喜歡的鬱金香以及一串葡萄。只是年老的母親始終不曾開口。

  霍頓在餐廳喝啤酒,但卻遇見警察將偷渡入境的廚師逮捕,其他客人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並未受到干擾。霍頓決定將自己一艘遊艇賣給福洛,福洛約他到機場見面,但霍頓因在機場跑道抽菸,塔台立即報警將他逮捕,折騰了一陣霍頓還被誤為吸食毒品。所幸最終還他清白,並在機場內找到福洛,兩人在餐廳內訂定契約,但一切即將就緒只待簽名之際,霍頓卻又臨時後悔了。

  霍頓造訪一家菸斗專賣店,他原本要找男主人索格森,但索格森已經不在人世,由其妻暫時照顧專賣店。霍頓去洗三溫暖,半夜不睡卻跑到游泳池裸泳,沒想到遇上兩名年輕的女子跳水裸泳,霍頓只好落荒而逃。

  霍頓半路遇一名自稱泰夫西斯納的醉客並送他回家,泰夫自稱外交官並開一輛老爺車上路,誰知竟在紅燈前猝死,霍頓只好帶狗茉莉離開。而後他進入泰夫房內拿出雪橇,卻遇真正的泰夫。霍頓最後在替母親完成滑雪願望後,搭高速鐵路去與施薇亞會合。

◎ 劇情分析

  生命如果可以分成幾個段落,那從職場上退休下來應該是一件相當重大的改變。已經習慣了三、四十年的規律生活,突然的改變是相當令人難以接受的。很多人得了退休症候群,譬如主管級的人退休後,頓時失去了許多下屬的依持,一時之間真的很難調適,若無法自我調整,得到憂鬱症倒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霍頓是個律己甚嚴的人,或許為了應付快速鐵路的生活他沒有娶妻,倒是在終點站的那一端有個紅粉知己,兩人感情甚佳但卻不曾提及婚姻的事,直到霍頓退休,女人才感嘆霍頓將不會再去探視她,霍頓倒也給了施薇亞一個承諾,這或許就是退休老人含蓄的婚姻承諾吧?!

  霍頓引以自豪的是從來不曾請假缺席,但沒想到在退休前夕竟栽在一名小孩手上,這讓霍頓心中產生極大的衝擊,雖然表相上看不出他的表情反應,但從他不再去拿同事送他「銀車獎」即可獲得答案。霍頓自覺已經失去了獲獎的資格,但同事依舊以包裹寄送給他,當然也算是對他的肯定。

  霍頓已經六十七歲,但他的母親尚健在,只是似乎有著願望未曾完成的母親已經不再講話,霍頓知道母親一生引以為憾的是無法當一名滑雪選手。不是她的技巧不行,而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准女孩滑雪。而霍頓也不曾滑雪,因為他的工作讓他無法如願,或者說鐵道司機的規律生活讓他不敢有任何的興趣。

  其實人生都是無法十全十美的,有許多的願望是我們一生中註定無法完成的,雖然如此,只要存著希望,就不至於有太多的失望。霍頓擁有一艘遊艇,但卻不曾駕遊艇出海,遊艇似乎只是霍頓潛意識的一股希望,正因為他被鐵道綁住了,所以擁有一艘遊艇也就擁有海闊天空的無限想像。

  同樣的道理也可印證,史坦納是個不得志的天才,但他喝醉酒卻頂替了弟弟泰夫的身份,偽稱自己是一名外交官,沒想到在認識霍頓一個晚上後就死了,但卻也由此揭露史坦納與泰夫兩兄弟之間的得與失,霍頓在知道真相後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因為他早在知道真相之前就已完成了與史坦納之間不再有遺憾的互動。

  而霍頓從泰夫家中拿出了滑雪工具,也是為了完成母親未竟的志願。不擅滑雪的霍頓此舉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但此刻來衡量,生命中真正的價值觀是什麼?雖然每個人的認知完全不同,但過程與終點目標卻永遠一致的。

  「霍」片在某種角度而言,也呈現了一種老頑童的新姿態,因為過去不敢嚐試的全都派上用場,過去的小心翼翼是為了對工作的專執?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令人興味的。尚未退休的霍頓可能連裸泳的念頭都沒有,但在退休後,竟然毫不猶豫地全裸躍入泳池。

  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全新體驗,或許是刻意的自我挑戰,人生豈只是一個單行道?更多的嚐試將能體驗更多面向的領納。霍頓看似木訥,其實他具有一顆善良又熱情的心。四十年的鐵道司機生涯,雖然是他最熟悉的理路,但那是體制中的既定,走在劃定的路線上來回奔走雖然安全妥當,但注定是無法激盪出火花的。

  霍頓從母親身上以及醉倒路旁的史坦納身上都見到了一些訊息,在對照自己之後就能發現自己的渴望與需求了。從泳池中狼狽逃離卻換穿了一雙紅色高跟鞋,是誤穿或刻意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霍頓嚐試了生命中的另一種型式,他所面對的宇宙世界,在那當下便有了全新的認知與詮釋。

  退休會是一種結束嗎?最後霍頓依照諾言搭高速火車去見施薇亞,這應該是他另一種生命面向的開始,而此行則多了一個伙伴-茉莉,茉莉其實也像霍頓或者更像史坦納,都是步入退休的適退年齡,問題是退休之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是必須嚴謹去探討的。若非是當事人似乎很難能真正體認,這也是為什麼當弟弟泰夫西斯納問起哥哥的狗不知何處去?而霍頓寧可說謊也要收養這隻狗的真正原因。

  霍頓還品嘗了史坦納閉眼開車的絕技,雖然史坦納突然死亡,但對霍頓而言,閉眼開車以及直接面對史坦納的死亡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於是原本平靜無波的生活卻因退休而步入另一種燦爛。接踵而來的一連串事件,讓霍頓變得更愛冒險起來,滑雪的動機絕對是來自母親,完成她的心願自是義不容辭,但對霍頓自己不也是另一種自我挑戰嗎?

  霍頓爬上高台,然後站在滑雪的位置上,他稍稍猶豫便滑衝而下,緊接的鏡頭是愈來愈大的光點,似乎有宣告霍頓「死亡」的意味,但導演的真義是霍頓過去四十年的規律生活已經死亡,火車出了隧洞之後正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

  霍頓的鐵道人生很難讓人相信是挪威這樣的國家可以拍出的題材,看似寧靜平淡,但卻隨著角色的內心改變,醞釀出這部相當奇妙又溫馨的影片,也讓影迷更深切地了解挪威這個北歐的神秘國度。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斷臂狂想曲(Armless)

導演:哈比卜·阿扎爾(Habib Azar)
演員:丹尼爾.倫頓(Daniel. Renton)
   珍妮爾.摩洛妮(Janelle. Moloney)
美國 / 2009年 / 85分鐘 / 輔導級
人要如何擺脫自己的雙臂?每個人都有點毛病,約翰的毛病卻有點與眾不同:他患有身體完整認同障礙症,簡單地說,他看自己的一雙手臂非常不順眼。…

◎ 劇情簡介     

  約翰決定在答錄機上告訴太太,他決定要離開她,因為他要去找一位菲力普醫生。在網路上許多留言,都說菲力普醫生會替人切除雙臂,而約翰此刻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希望自己變成沒有雙臂的人。

  約翰從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奇怪的念頭,他認為若只有軀幹將會是如此的完美,但這件事情無論如何都無法向妻子說清楚的。於是他留言後立刻住進一家艾提尼飯店。但飯店房間內的衣櫥卻打不開,這讓約翰相當不悅,因為每次心中有著委屈,他總會躲進衣櫥內。

  妻子安娜回來後聽到留言立刻打電話找約翰,約翰不但不接,甚至最後把電話丟出窗外。安娜不得已只好去找婆婆。婆婆以為兒子一定有外遇,遂勸安娜應該忍耐一下,過一陣子約翰就會回來了。

  安娜循線找到飯店,此時約翰已經買了電鋸回來放在手提袋內。並到菲力普醫生的診所,但負責掛號的小姐珍妮見約翰形跡可疑,遂故意讓他等候,直到菲力普醫生走出,約翰懇求醫生切斷他的手臂,菲力普自然不答應,雙方幾乎起了衝突。

  當約翰又回到飯店時,見母親與安娜同時找來,約翰激動地要母親離開才要跟安娜詳談,母親只好到樓下酒吧喝酒,很快地就結識了一位黃皮膚的酒保,並帶他住進另一間房間。

  約翰要安娜假裝說出:「你的雙手不存在!」這讓約翰相當興奮,但安娜卻無法配合,因為這實在是一個怪異的想法。

  菲力普也陷入了困頓與焦躁,他打了很多電話想找出另一位願意替人切手的菲力普醫生,但似乎就找不到類似的人。於是他請珍妮留下來聽他訴苦。

  而約翰在說明小時候受到刺激,但卻無法躲入衣櫥,雖經安娜安撫,但依然再度拿電鋸到菲力普的診所,所幸妻子也找到名片並隨後趕到,此時約翰將自己反鎖在衣櫥內,揚言要用電鋸切斷雙臂。衣櫥外的安娜與菲力普醫生以及珍妮運用各種可能阻止約翰自殘,而最終會是什麼結局呢?

◎ 劇情分析

  每個人出生都有一雙手腳,那是因為我們今生的業緣就是該有一個人的色身,因此我們的本心會按照各人的業識而生出不同的人種或男女或面貌,除了業緣引燃的眾業之外,每個人都應有相同的色身,以作為今生「分段生死」的因緣作用。

  如果因為有某種應該承受的因果關係,有人出生便會有了殘缺,如手腳不方便、或者五官不俱足,而其他人在色身的出生後功能大體上是相同的。

  「斷」片的前提是約翰突然覺得自己的雙手相當礙眼,他認為如果人只剩軀幹,那將會是相當完美。突然有這種認知倒像另一種傍生的毛毛蟲。我們試想毛毛蟲正因為沒有雙手,故以蠕動來完成牠所有的動作,請注意:毛毛蟲絕不會以人的思考來埋怨自己的軀幹滑行是完美或殘缺,因為那是毛毛蟲今生的業識果報,故而其如來藏便造了一隻毛毛蟲的色身。

  當任何生物出生後都是一樣擁有如來藏第八識的阿賴耶識,而因意根(第七識末那識)不斷攀緣的結果,便有了另一次的分段生死。而約翰突然以人的色身幻想自己若是失去雙臂的怪異行徑,多少反應了約翰在過去曾有過類似毛毛蟲的色身,而這份的習氣一直跟他緊密相隨,因此在記憶種子的流注中,不免有時便有了這種不可思議的怪異舉動。

  其實也可能是約翰的戀母情結,因為只有嬰兒是被擁抱而不需要他去擁抱人。約翰每遇挫折總會躲進衣櫥中,這種心態也足以說明這種詭異的行徑。因為每個人都來自母親的子宮,而當發生無法解決的困境時,約翰便有回歸躲藏在母親子宮的衝動。

  有些小朋友在外闖了禍而怕回家會遭受父母的責罵,因此常常躲在床下,這種心態其實也是回歸母親的子宮,只有在那兒才是最溫暖與安全的。

  約翰這種嬰兒的心態是相當清楚的,換句話說,約翰其實是想回到嬰兒期,嬰兒包裹在被褥中呵護,這是他潛意識中最嚮往的。若還留有雙手,如何回到那個無憂無慮的世界?

  相較於約翰,妻子安娜是較積極而有見地的。某種角度我們可以斷言:安娜其實早已取代約翰母親的地位,而約翰之所以有這麼多怪異的舉動,其實跟他的母親有相當大的關連。小時候的約翰因為父親的離去,母親也樂得遊戲人間,因此約翰在潛意識中是被拋棄的,而他唯一的反應便是以嬰兒的姿態來吸引母親的注目,而此刻母親的角色早已被安娜所取代了。

  每個人的潛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著殘缺的心靈,菲力普醫生正是如此,雖然他的心靈缺失與約翰不一樣,但依然是在成長過程中有了某種傷害。一名醫生竟情願花加班費請女櫃檯員留下聽他傾訴,這自然是這名珍妮在醫生的眼中有著足以彌補他心靈殘缺的作用。

  約翰的母親反倒是個直腸子的人,為了安慰媳婦,她寧可說謊並勸媳婦要忍下來,等過一陣子約翰就會回家了。但其實當年她得知丈夫有外遇時,她是一刻也不能忍,急急忙忙追去興師問罪。但當丈夫米奇去世後,母親反而活得快慰,因為她偏愛東方男子,並盛讚東方男子皮膚光滑。而就在旅館中她也老實不客氣地將東方臉孔的酒保帶回房間過夜。

  約翰表相對母親相當排外,但那是因為安娜早已取代母親,換句話說:安娜的果斷與執行力都足以讓約翰想起小時候對母親的依賴,只是如今母親已經搬走,他必須再度從妻子安娜的動作中取得類似的保證。於是他決定請醫生為他鋸斷雙臂。

  安娜與約翰的互動已經有著許多經驗,因為每次約翰都躲到衣櫥內,再經安娜好說歹說,這才走出衣櫥勇敢地面對現實,問題是安娜的能幹甚至超越母親,約翰當然就更加依賴她了。

  安娜憑著智慧能夠很快地找到離家出走的約翰;甚至最後還能找到菲力普醫生的診所,這充分顯現了安娜的能力,是後也證明約翰要安娜假裝抱著沒手的他,只差沒像嬰兒一樣為他裹上被褥罷了。

  約翰的情況或許可以稱為一種病態,但那是因為過去曾經有過的一些記憶種子,用另一種說法則是習氣難斷。「斷」片最後的情節是有趣的,解鈴還需繫鈴人,約翰無法對自己下手,畢竟以電鋸切斷自己雙臂是何等痛苦的事,這似乎也是當頭棒喝,約翰才有機會重新面對自我,並結束了這一場鬧劇。

  約翰是否從此會認真地看待自我?或者某一天又心血來潮再度要求別人為他斷臂?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但這似乎也不必擔心,因為只要有女人存在,一切就會迎刃而解。

  劇中的安娜不只能幹,珍妮也不是好惹的,因為過去她憑一個髮夾便能開鎖,這是菲力普醫生與約翰永遠做不到的事。「斷」片似乎有意無意凸顯了這份緣由,其實這也沒啥好計較的,因為我們也都來自母親的子宮啊!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希臘新娘(Brides)

導演:潘多利.佛加瑞(Pantelis Voulgaris)
主演:戴米恩.路易斯(Damian Lewis)
   維多利亞.哈瑞碧朵(Victoria Haralabidou)
希臘 / 2008 / 11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希臘影展 最佳影片、女主角、女配角、攝影、音樂 等5項大獎
她們的手上都有一張素未謀面的男人照片,那些影中人即將成為她們的丈夫...。

◎ 劇情簡介     

  因為希臘與土耳其為了小亞細亞而發生爭戰,一九二二年許多希臘女人不得不當郵購新娘,紛紛嫁給遠在美國而不曾謀面的丈夫。

  在薩莫色雷斯的妮琪因妹妹無法忍受離鄉背井,只好頂替她再度嫁給美國的普羅多。而另一名海若因男友安東尼在當兵,她不肯嫁到美國,受父親逮回後予以鞭打,不得不帶著爺爺送她的古琴上了輪船。

  攝影師諾曼.哈里斯因拍攝戰場上的慘況而遭雜誌婉拒作品,不得已只好賣掉相機當盤纏,也上了開往紐約的輪船。

  諾曼在船上意外地與妮琪相識,諾曼並介紹她到頭等艙去為一個舞團修補衣服,也因此而與諾曼感情日增,但妮琪謹記自己的處境,一直壓抑著感情而不敢有所表示。諾曼向船長借了相機,並為全船七百多名希臘新娘拍新娘照,但只有妮琪拒絕拍照。

  諾曼曾告訴妮琪他拍的照片是拍別人忽視的,而船上一名專門從俄羅斯帶女孩嫁到美國的卡拉布雷,其實也利用一些女子在船上賣淫,甚至最後被發現有五名女孩要嫁的竟是同一個男人。卡拉布雷仗勢他與船長交情匪淺,遂警告妮琪以及諾曼不應多管閒事,但依然受到諾曼的指責,雙方也發生嚴重的衝突。

  快接近紐約時,海若再也無法欺騙自己,於是她選擇跳海自殺,船長雖動用所有救援工具,但最終還是失去海若的蹤影。

  船長的助手尼古拉也愛上了歐嘉,諾曼刻意為她與尼古拉拍了一張合照。而下船前妮琪將海若的婚紗送給歐嘉,於是船一靠岸歐嘉立刻與尼古拉私奔而去。

  靠岸前一個晚上諾曼向妮琪告白,這讓妮琪芳心大動,但強制壓抑一個晚上竟讓自己的黑髮變為灰白之色,諾曼留一封信給她,不禁心疼地吻著她那頭灰白而滄桑的灰髮。

  最終妮琪還是嫁給普羅多,但諾曼卻用暗中替妮琪偷偷拍攝的相片寄給雜誌社,斗大的相片印著字:「郵購新娘」。

◎ 劇情分析

  希臘這個文明古國其實有著長期的悲愴歷史,號稱是民主體制的先驅,但國內政治卻不見得多民主;而更甚者希臘千年的亡國之恥,不僅使得國力崩解,人民生活的困頓可想而知了。希臘另一名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長期在關注「邊界」、「旅行」的探討,那正是從最早的希臘大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王國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全面思索,而將影片的調性始終維持在灰暗潮濕的氛圍中,正是他對現況希臘的強烈批判。

  廿世紀初期希臘與土耳其的紛爭更讓希臘陷入民不聊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小亞細亞紛爭,讓希臘許多男人都上了戰場,於是許多女人紛紛挑起家計,有時為了生計,女人便當起「郵購新娘」,遠嫁從未謀面的美國丈夫,「希臘新娘」正是描述一九二二年這個窮苦世代的窘境。

  相較於早期的希臘,現今的台灣似乎也有這種景況,許多人紛紛組團到越南相親,於是「越南新娘」似乎也成了這個時代的一種代名詞,而這個名詞其實也就呈現了一個時代的某些現象。

  妮琪的妹妹似乎無法承擔這種離鄉背井的日子,半路折回後害男方丟盡面子,不得已改由妮琪替代。這種近乎賭注的婚姻誰都無法把握。當諾曼在船上為七百多名新娘拍照時,無盡無邊的「白」讓他不禁發出讚嘆,這是一種有著象徵意義的美,只是其過程與結局都有著太多的變數,於是新娘在那當下都變得詭異起來。

  妮琪是七百多位新娘唯一不照相的人,如果新娘的位階代表著屈從命運,那她是唯一敢與命運對抗的人。雖然最後她還是選擇讓諾曼拍照,但在拍照前卻撕下了新娘禮服的裝飾花邊。此刻的妮琪是相當矛盾的,在一路行來,她慢慢愛上了諾曼,但彼此的命運似乎早就被定格,就算有極大的勇氣,但如何去面對家鄉父老?何況家人將因她而蒙羞,這或許是她最大的困境吧?

  諾曼這名失意的攝影師雖有著無盡的理想,但有時不免被大環境所壓制。他拍攝的是戰爭的殘酷,這是一般民眾最不容易見到的,同樣的道理,他也欣賞妮琪,因為妮琪不是最美的,但他發現她美麗的眼眸以及那雙拿針的巧手。諾曼的心境與妮琪亦是相仿的,兩人都面臨心境的臨界點,他毅然決然賣掉攝影器材,決定搭船回美國的目的是抱著與妻子和解的期待,可見這一路走來他也始終是忐忑過日,但船上的邂逅卻又開啟另一番新面向,妮琪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吸引著他,在船即將抵達紐約的前夕,兩人都感受到那股令人悸動的愛意。

  下船之前的擁吻將成為永恆的回憶,也許這才是真正完美的愛情,因為一生的聚焦都在那一剎那全部展現了,剩下的只是餘光殘暉,於是生命便有了新的詮釋,愛過這一回,似乎便沒有遺憾了。

  而這段情的詮釋與伍子胥一夜白髮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或許無法正面地向諾曼表達自己的想法,整晚的焦慮竟然讓她的一頭秀麗黑髮一夜變成灰白,這種無言的映象呈現最是讓人心動。諾曼感動得上前擁吻她,而此刻妮琪不再拒絕,因為此刻她再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她屈從了自己的意志,讓四片相疊的唇成為順理成章。

  然而這也是這段愛情的極致了,畢竟那個時代的男女互動受制於太多的道德約制。一段航海之旅成就了這段愛情故事,雖然沒有結局但最後諾曼將妮琪的相片寄給雜誌社當封面,再加上聳動的標題:「郵購新娘」,似乎也給這部電影一個新的結束。

  讓一個女孩離鄉背井並嫁給完全不認識的人,這幾乎是一項冒險,我們不能否定也有女孩嫁給相當愛她的丈夫,但大部份常因習慣的不同而引發後續的家庭問題。希臘曾經如是;越南亦復如是。其實台灣早期也有許多女子嫁到國外,只是數量較少而不引發更多的注目罷了。

  從整體來看,「希臘新娘」是有相當大的格局,導演企圖以歷史作經緯,呈現一個時代的窘迫與無奈,譬如海若認識了在軍隊打仗的安東尼,若非是因為戰爭,他們將會相戀而結婚,日後組成一個美滿的家庭,但正因為環境所迫,導致海若抱琴投海身亡。就算來接她的丈夫傷心欲絕,但卻永遠也無法換回她的靈魂。

  俄羅斯的卡拉布雷也不斷地媒介俄羅斯女孩嫁到國外,甚至會將其中幾名以相同的新郎為餌,到達目的地後再將之推入火坑。在船上也不時媒介他帶來的女子與頭等艙的富人性交易,原本以神聖婚姻當本質的用意便蕩然無存了。而這一切不能歸咎於事件的始末,只能怪罪於卑劣複雜的人性了。

  愛情於人世間是一種必然,但當自己完全喪失作主權之際,是何等令人傷心?但除了傷心卻也必須勇敢地面對。相當有主見的妮琪在日後見到丈夫之際,以相當自信地語調分析了丈夫與妻子的位階,於她而言,夫妻只是一種名份,縱然她日後懷了孕,但她的愛早已經留置在當年與諾曼吻別的甲板上。

  「希臘新娘」是一部令人激賞的影片,不溫不火,不疾不徐的敘述功力令人讚嘆,是一部可以推介的佳片。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卿本佳人(Funny Face)

 由 李金櫻 老師撰稿 

導演:史丹利.鄧能(Stanley Donen)
演員: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弗雷德.阿斯泰(Fred Astaire)
   凱.湯普遜 ( Kay Thompson)
美國 / 1957年 / 103分 / 普通級
禮讚:奧斯卡最佳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佈
   景等提名
本片鈙述一家書店的女店員,被一任時裝攝影師看上,並加以改造重新包裝,從此展開她的全新生活…

◎ 劇情簡介     

  斯文的牛仔,為了調查弟弟被殺的原因,自願擔任麥姬卜瑞史考是 “品質'時尚雜誌出版者兼總编輯,她不斷地追尋求新求變帶動流行事物、並要求以創新視覺美感,呈現嶄新的品質時尚雜誌。首先以一系列“粉紅色”服飾、裝扮等帶動美麗的風潮,但她覺得光美麗不足以顯示“品質'時尚雜誌的好,必須加入代表知識方面的事物。

  她和該雜誌攝影師迪克共同想到書本,因此找到一間座落曼哈頓區格林威治村的書店,直接帶模特兒及工作人員闖入,不顧店員喬的反對,拍攝後書店一片狼藉,迪克有良心地留下來幫忙收拾善後。二人一收拾一面交談,迪克悄悄地對喬萌生好感。

  麥姬突發奇想要找一位有特色的模特兒,迪克向她推薦喬,麥姬半信半疑地以購書為由讓喬自動送書上門後,隨即喚人幫喬換衣剪髮,喬抗拒乘隙脫逃,躲入迪克洗照片暗房,正巧迪克在洗喬的照片,並告知喬當模特兒可去法國巴黎,亦可找喬所崇拜居住巴黎的一位哲學家傅教授。喬因而答應當該雜誌模特兒,三人隨即搭機赴巴黎。

  喬到巴黎後即忙著四處探聽找尋傅教授,幾乎忘了其當模特兒的重任,經迪克找到曉以大義,趕緊配合服裝設計師及迪克的拍攝。當拍到喬穿一款白紗結婚禮服,迪克和喬二人孳生愛意愈加濃密。

  某日有告訴喬,傅教授在某餐廳演講,喬不顧即將開始的服裝展示發表會,竟自跑去該餐廳聽傅教授演講,被迪克找回很不爽,二人在展示會場幕後吵架,打翻電扇造成噴水四射,裝飾物倒塌。

  喬決定不當模特兒了,逕自跑到傅教授的家,麥姬和迪克假扮夫妻,冒名混進傅教授家,二人以載歌載舞方式上樓找到喬,但喬仍不願隨他們而回,而迪克和麥姬亦被趕出,傅教授乃關門欲對喬非禮,喬驚嚇之餘拾起一花瓶打傅教授頭後,趁其暈倒匆忙逃出。喬回到麥姬身邊,即刻配合服裝設計師展示一場完美的服裝秀。

  迪克很傷心決定搭機回美國,麥姬打電話找不到迪克,喬表演到壓軸白紗結婚禮服秀時,憶起和迪克婆娑起舞的畫面,不禁感傷地離開會場。
  
  迪克在登機前巧遇傅教授,其頭部包著紗布巾,向迪克說這傷是被喬以一價值不菲的雕塑品砸的,迪克高興的回頭去找喬。
 
◎ 劇情分析
 
  本片由歌唱與舞蹈貫穿劇情的電影,也是由男主角弗雷德 阿斯泰和他妹妹阿黛爾在1927年主演百老匯音樂歌舞劇「婚禮的鐘聲」改編的電影版本。劇本由倫納德編劇,其定名為「結婚的日子」,劇情內容和百老匯的大大不同。

  總編輯麥姬高認為辦雜誌如同待人般,當雜誌被帶入家庭中,就應對這家庭有所貢獻,不應只是擺著,雜誌應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對各種顏色挑選,俱美麗、快樂、活力的色彩,發現粉紅色最具此特色,由一曲“想想粉紅”歌舞詮釋粉紅色系帶動流行時尚服飾、車款甚至火車、飛機亦要改妝扮成粉紅色系。

  麥姬認為設計師所設計的服裝,登載於其雜誌上,應該讓這些服裝,能吸引對衣服沒興趣的女人也有購買的欲望。因此她覺得模特兒很重要,其應是裡外一致的知識份子。

  阿斯泰飾演時尚攝影師迪克角色,和雜誌總編麥姬搭配,認為只有光鮮亮麗並不夠,加入知識類的東西才能提昇該雜誌的品質。二人覺得書本即能代表知識,因而驅車尋找書店。

  在以書店為背景的構想下,大夥人闖入格林威治村的書店,不管店員喬的不悅,還要求喬作勢賣書本予模特兒讓迪克拍攝,喬認為流行雜誌不適合社會、經濟;並告訴麥姬未尊重她,她說個人權利不被團體尊重,這團體就不應存在‧‧‧。麥姬嫌其礙事,乃將喬關在店門外,待拍完工作人員離去,喬入店一看書本被堆放亂七八糟,迪克留下幫忙整理,喬一直以 “不實用主義”的哲學思想向迪克訴說,此主義簡單的解釋就是「神入」即心神領會,也就是你會直覺感覺別人的感受;更崇拜提倡“不實用主義”的法國名哲學家傅教授,並期望有朝一日能赴巴黎親睹其演講。迪克吻了她一下,隨即離開,這一吻觸動了她,她一向不將感情顯露,以保護自己。她單獨在店裡載歌載舞 “有多長時間了一直在嗎?”

  麥姬正巧要找一個女人作為品質雜誌的招牌模特兒,由“她”象徵品質雜誌的一切。迪克建議找該店員喬,迪克在書店發覺店員喬〈赫本飾演〉長相特殊,麥姬要求其五官特寫照。

  麥姬以購書為由誘使喬至其雜誌社,再仔細觀察喬後,隨即找人將喬脫衣剪髮,未徵其意見,喬惱羞成怒拾衣逃跑,在眾人追逐下,無處可逃,誤闖入一暗房,迪克正在暗房洗喬五官特寫照。迪克對喬曉以大義,讓她了解當模特兒的好處,甚至可去巴黎圓夢,二人在暗房邊唱邊舞“我愛妳的怪臉”。

  三人飛到巴黎各自乘計程車,迪克先從凱旋門參觀,麥姬從塞納河畔及羅浮宮遊覽,喬則從小巷弄尋找傅教授訊息,本片攝影師將三人到到巴黎街頭的一個令人興奮旅行見聞,以寬螢幕分割成三部分同時呈現,最後至艾菲爾鐵塔,三人合唱“卓悅、巴黎”。

  巴黎名服裝設計師保羅 杜瓦、麥姬和迪克三人等了一天,喬均未出現。迪克乃出去四處找尋,終於在一小巷弄的咖啡館,街道兩旁的人行為動作異於常人,咖啡館內有彈鋼琴者,有打鼓者,迪克找到喬和二、三圍坐一四方桌比手畫腳,談得不亦樂乎。有女人邀迪克跳舞被拒,喬認為迪克沒禮貌,並稱跳舞是自我發洩方式,喬不悅地說她要發洩了,乃單獨跳起波希米亞風格的舞蹈。和迪克離開咖啡館,路過幾乎每個人都和喬打招呼,迪克也很訝異她如此受歡迎。

  迪克責怪喬無責任感,害大夥空等她一天,喬稱其整日在旅館並無人通知她,氣得關門不理會迪克。迪克以石頭擊門引喬開門,迪克唱起“讓我們親吻和化裝”並獨舞傘和披風舞出西班牙鬥牛風格舞蹈,化解喬的不悅。

  喬被杜瓦等人打扮得宛如天仙般清新脫俗,人人讚嘆不已,麥姬要求迪克將杜瓦為喬設計的新裝,帶至各地多拍特殊的照片。當喬穿一款式白色薄紗結婚禮服至一教堂為背景,迪克要喬帶著喜悅的心情拍照,喬認為無真實感笑不出來,剛好一位神父出現要為二人主持證婚,當迪克忙和神父解釋之際,喬羞怯地跑到教堂後庭園,迪克追趕到,此刻二人真正進入心神領會,在草坪上婆娑起舞合唱“他愛 她愛”。

  當喬穿著一款米白底淡綠點禮服外罩一件自頭頂至腳踝的天藍披風,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突然有位朋友告知傅教授正在咖啡館演講,喬急忙趕到館,傅教授見到喬一身裝扮驚為天人,中斷演講專門和喬對談,迪克趕到截斷二人對話,帶喬赴夜晚記者會。喬認為迪克不尊重她,兩人在幕後吵架,一不小心弄倒盆栽布景,引發噴水柱傾倒,加上特大電扇吹得水花四散,場面一片狼藉,成報載一大笑柄。

  喬離去逕自去參加傅教授家舉辦的會議,迪克和麥姬假扮一對夫妻,混入傅教授家尋找喬。進入傅教授家一樓已有信徒在場內,每個人舉手投足動作詭異,有嘻皮作風,有抽大麻者;忽瞄到喬和傅教授正在上二樓,二人乃打算偷溜上樓,惜被發現要求其表演節目,二人乃載歌載舞,演唱“拍手喲 手中”,見到喬和傅教授在二樓,邊跳舞邊上樓找到喬,喬執意不回,迪克乃憤而離開,並告訴麥姬其自行搭機返美。喬尊崇傅教授如神,但他仍是人,七情六慾在所難免。傅教授欲對喬非禮,喬驚覺不對抓起一磁器雕塑品往教授頭敲下後,隨即逃離。

  當杜瓦正要宣佈展示會停止之際,喬回來找迪克,麥姬請喬先表演完服裝展示,她幫忙找迪克回來,電話總是陰錯陽差地錯過找到迪克的機會。一直到迪克在登機前發現傅教授受傷原因,急忙回頭找喬。當他回到展示會場,喬已成功地表演完時裝展示,但最後一款結婚禮服,令她傷心難過離開會場不知去向。只有迪克知道,那是二人心神領會之處教堂後院,二人再次相會相擁抱緩緩起舞並合唱“太棒了”。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博士熱愛的算式(博士の愛した数式)

導演:小泉堯史
主演:寺尾聰、齊藤隆成
日本 / 2011年 / 103分鐘 / 輔導級
敘述一位數學博士(寺尾聰飾),因為一場車禍造成腦部受損,使得他的世界在霎時,永遠只停留在1975年春天的某一日 ...

◎ 劇情簡介    

  四十多歲綽號「根號」的數學老師第一天為新班上課時,藉著數學上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不僅講述了一些數學中相當有趣的議題,同時也談起了他小時候的故事。

  「根號」的母親杏子因為愛上了有婦之夫,在懷了「根號」後便決定獨力將他撫養長大。杏子自認是專業的管家,透過介紹所倒也工作愉快。這一天她被指派到一家富有的太太家中,太太言明請她照顧住在主屋隔壁的離舘中的小叔,並規定不得越過那道小籬笆。

  杏子發現這位小叔其實是一名數學博士,但因為與嫂嫂一起去觀賞「薪能樂」的表演後,在回程發生車禍,不僅嫂子腳受傷從此行動不方便;博士也因為頭部重創而每天只剩八十分鐘的記憶,同時博士也喪失了教職而由嫂子來照顧。

  杏子第一天好意地詢問博士要吃什麼?但博士認為打斷他的思維就像冒然進入廁所見人如廁一樣沒禮貌。杏子慢慢與博士愈來愈融洽,雖然博士每天見面總是把她當作陌生人,而杏子也練習地將博士說過的數學觀念回應,自然就獲得博士更多的信賴。

  有一天博士知道她有一名十歲的兒子,博士認為一名母親放任兒子不管而來侍奉一名男人是不應該的,於是在博士的堅持下,杏子要兒子「根號」放學後去博士家,果然兒子與博士也相處愉快,兒子在博士薰染下也慢慢理解數學的奧妙,當然也對數學有了興趣。

  博士年輕時也喜歡打棒球,有關棒球的數字他都記得很清楚,被博士取名為「根號」的兒子邀他一起去看棒球賽,或許太過勞累,當天晚上博士高燒不退,杏子只好留下來一連三天照顧他,直到博士康復。但此舉卻引起主屋中嫂子的不悅,遂要介紹所立刻換人。

  但「根號」早已與博士有了像父子般的感情,遂主動再去找博士,雖引起嫂子不悅,但博士突然以一道數學公式來詮釋他與嫂子曖昧關係已經結束,這反而讓嫂子能看開一切,重新去接納杏子母子,並宣佈主屋與離舘之間相隔的那道門將永遠打開。而「根號」也在博士影響下成為一名出色的數學老師。

◎ 劇情分析

  宇宙中有許多現象依仗的是數學的計算,而這並非只有加減乘除的問題,其結果與真相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博士熱愛的算式」原著小說曾獲得2003年日本讀賣文學獎,自然有其哲理方面的厚度與深度。看完這部影片好像上了一堂數學的基礎課程,重要的是以絕對的興味來參與對數學的認識。

  任何一個數字的組合都有其因果關係,雖然很多數字是虛擬的,但最終竟然全部與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博」片呈現的雖只是表相,但隱藏在人性底端的「心性」卻也以另一種方式潛藏,那一段看似淒美哀怨的亂倫故事就猶如浩瀚難解的數學問題,因為沒有方程式可以解答,所以就暫時擱置不動,時間也許是一帖良方,但卻也不見得是正確的解藥。

  博士與嫂子這段戀情因為都缺乏各自對立的人,因此在意識型態上便顯得有些理所當然,車禍讓兩人的情緣剎那截斷,剩下的反而是理不斷的絲絲攀藤。嫂子基於愛但也有可能是恨,繼續將博士眷養在隔壁的屋內,並請傭人服侍他的起居。

  博士因為車禍而記憶只剩八十分鐘。八十分鐘對照人生平的壽命八十年是何等短促,但相較於蜉蝣則又是不能相提並論。時間的長短是外在的現象,但在主觀認定中卻有其永遠不變的本質。換句話說,任何生命的長短並非重點,因為在各人的主觀認定中也都是一生,長短只是世俗的粗淺約制與認定。反過來說,博士在八十分鐘體現一種新的生命姿態,這是何等瀟灑與從容。

  博士生活中的領域是數學,於是在他面前所有的數字都變成有其獨特的生命,譬如博士看見女管家杏子就問她的鞋子幾號,她答「24號」,於是博士讚嘆24是美麗純淨的數字,這樣的認知就顯示出博士生命的獨特性了。

  「根號」是數學中最奇特的符號,但博士的解釋是能包容一切,若非真正體現到數字的奇妙特質是很難能提出這種解釋的。但也因為女管家的十歲兒子被取名為「根號」,由此而展開他一生對數學的執著與熱愛。

  數字對博士而言都是能賦予生命的,博士像一名魔術師輕易地指揮這些數字,只要他在黑板上寫上一個數字,那即將會由此產生一篇動人的故事。每一個數字都有一個故事,同時許多數字合在一起又會呈現另一種故事,猶如一名武功蓋世的人,任何招式經由他使出都會是一種傳奇。或許就是那股專職的神情讓人神往,於是單親的女管家在或多或少中便與博士有了一些情感上的互動。

  博士在最後以一道數學題換算得到的結果是0,其實也直接地告訴嫂子兩人這段情感已經歸零,這種一語雙關的手法以數學來呈現倒是首創,也難怪這本小說會得到讀賣文學獎的青睞。

  數字不管再怎麼運算其實都是能夠計算的,但若與心量來相較則將出現更複雜的問題。其實經過換算正是心念移動的現象,而心與數字運算從現象界而言是不可分離的,因為若無心,那就無法運算;問題是在運算的過程,我們卻除了意識的心參與運算之外,尚有一個「真心」是不參與運算的,也就是當運算已進入如火如荼中,真心是從來不曾運算的。

  數字縱然再怎麼神奇,真心卻是如如不動,雖然如此,真心卻出生了意識心而專執在運算之中,但其實自己卻不曾動念。這種「無漏有為法」其實正是佛學的真諦與見解。

  「博士熱愛的算式」有許多的層面依託在這個佛法的真諦之中,因為佛法是現成的;而數字信手拈來不也正是現成的?在換算過程之中就算最後進入了無窮盡的數字領域,但在心量的對映之下,這些難解之結立刻就煙消霧散了。「博」片在很多的隱喻中,其實是無所不用其極呈現了這兩者相較之下的訊息。

  原著小說與電影之間的差異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原著小說採用女管家杏子自己的敘述觀點;而電影則是從女管家兒子長大之後當數學老師的自我思考,從而帶出一些數學的數字與概念,這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瞬間變得生動而有趣。筆者自己曾想:若當年能遇到像「根號」或博士這樣的數學老師,那聯考的數學成績就不會那麼爛了。

  所有的數學題材在最後都成為人生最重要的經驗,數學沒有解不開的謎題,但人世界的「心」卻是極度的複雜與多變;當一個數字只是一個數字時,心的混亂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問題是這種解答題是相當多變的,各人存乎一心,於是一道數學題常因每個人的心量問題,所以每個人的答案也就完全不相同了。

  有人說數學是相當美麗的,但這應該也是心對它認定的問題,那一個數字不美麗呢?因為每個數字都像每個人一樣獨特性,如果一個數字代表一個人,那麼光以數字和零發生各種作用,就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生命面向。而當一切都了徹悟知,當知數字一切均在自己心中,剎那之間的變化是任何公式所不能及的。

  數字與佛學也可以配對共現,這不正是另一種奇蹟嗎?

邊境家園(Home)

導演:烏蘇拉.梅耶(Ursula Meier)
演員:伊莎貝爾.雨蓓(Isabelle Huppert)
   奧利佛.古梅(Oliver Gourme)
瑞士 / 2008年 / 94分鐘 / 限制級
禮讚:2009瑞士電影節最佳電影、最佳劇本與最佳新演員
   2008 Mar del Plata影展最佳女主角與ADF攝影獎
   2009法國盧米埃獎最佳視覺特效處理技術獎
   入圍2009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
   一部「倒著的公路電影」,被影評認為是瑞士近10年來最好的電影
描述一個位在高速公路旁的家庭故事…

◎ 劇情簡介     

  米榭帶著家人在一條並未開發完成的高速公路旁建立起他們的家園,不但遠離都市塵囂,全家人還可以在路面上玩曲棍球。無憂無慮的生活像極了伊甸園邊地無拘無束與自由歡樂。

  有一天突然來了一群工程人員將他們的物件全部搬離公路,因為一拖再拖的通車終於實現了,當一名叫喬治.施惟德開著藍色車子奔上公路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車潮,但由此也打亂了米榭一家人原本平靜自在的生活。

  大女兒茱蒂不僅是老菸槍,每天躺在草地上的躺椅作日光浴,除了這件事她一概不管;二女兒瑪莉昂與小兒子朱利安每天要攀越公路才能上學,以前公路未通車不覺得有問題,但現在橫越通過高速公路便成了可怕的夢魘了。

  妻子瑪特非常喜歡這個沒有任何拘束的家,但面對家園被湧入車道的車潮與人潮無情地侵擾,她秉持著一貫的理念絕不搬家,問題是車潮帶來的噪音讓她需耗精神,更何況兒女過馬路的安全都會造成她極大的負擔。

  二女兒瑪莉昂個性較保守,但卻也神經質地戴起口罩穿起自製的防護衣,因為她從學校所學的知識證明附近已經空氣污染得很嚴重,有時自暴自棄地嚼著地上的草,因為她認為含鉛的草早已讓他們慢性中毒,但父親認為身上的紅點只是蚊蟲咬傷罷了。

  有一天因有事故而交通堵塞,大女兒茱蒂竟隨一輛車離開了,全家頓時陷入一番思考,而瑪特精神愈來愈不濟,於是每個人不約而同戴起了耳塞。米榭為了鼓舞家人遂動員全家決定將未完成的游泳池完工。但瑪特見兒子失去往日的動力,遂半夜把他叫醒,趁半夜車子很少時又可上公路溜輪鞋,但朱利安精疲力盡時母親依然不讓他休息。米榭覺得噪音干擾他們,於是在屋子內鋪滿隔音材質,甚至將門窗全部封死,只留浴室一個小窗口。

  全家人都陷入焦躁不安中,米榭讓大家都服藥才能入睡,而第一個醒來的瑪特發現門被封鎖了,她拿起榔頭狠命地敲打,終於再度敲出一個缺口,光線由外射入時,瑪特的表情不禁充滿了希望,於是全家走出門外,漫無目的地走著,也許不久他們又會找到另一個讓他們滿意的家。

◎ 劇情分析

  台灣地狹人稠,很多人的起居生活空間都是相當有限的,因此渴望擁有一個寬廣的家園是相當合理的,但理想終歸是理想,想真正居住在沒有其他人干擾的世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米榭全家應該就抱著這樣的態度,因為他們將家建構在一條一直沒有通車的高速公路旁,於是公路變成他們全家打曲棍球的場所,有時將沙發放置在公路上,雖然有些突兀,但卻沒有車子威脅。米榭甚至要為家人蓋一座游泳池,以便讓這個家變得更完整。雖然米榭的車子沒有路直通家居,但停在公路的另一端然後越過柵欄倒也不是一件難事。

  直到有一天這條高速公路開通了,放置在公路上的沙發被工程人員搬離公路,於是米榭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起了變化。

  家是一般人認定最安穩的所在,因為當身心疲憊之際,回家似乎是個最佳的選擇,但若從某一種角度來看,一個固定的家其實也是人類的某種束縛。原本無拘無束的家突然變成車水馬龍這樣強烈的對比勢必造成極大的衝擊,一般而言,當無法居住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搬家,但米榭的家人卻堅持不肯搬家,以一種捍衛家園的態度,學習與噪音甚至擁擠對抗,然而排山倒海而來的車潮、人潮以及逼壓的氛圍,卻讓米榭一家人無路可逃。

  原本堅持死守家園的妻子瑪特似乎退無可退,她採取的方式是將全家以磚牆全部封死,但卻讓自己陷入呼吸困難的窘境。而大女兒原本每天就在草地上作日光浴,但在一次堵車的時候,女兒茱蒂卻跟一名跑車的車主離去了。面對不告而別的大女兒,米榭開始感觸到這個家開始面臨崩潰。因為他們原本認定的天堂家園其實早已被來往奔馳的車陣給解構了。

  於是米榭退而求其次,他必須盡全力顧守僅剩的妻兒,然而事情卻超乎他的想像之外,龐大的外在氛圍逐漸在瓦解這個家僅剩的資源。米榭似乎是沒有自主選擇的能力了,唯一可行之道似乎只有棄守家園。

  但是探索這件事並非如此簡單,因為米榭一家人為何寧可放棄一般人所居住的都會方便生活,情願到全無人跡的所在落腳,這必然有其原由的,正因為想逃避現代環境的喧囂,所以才避居到這個沒有任何噪音的所在,本以為已經找到了天堂,但公路一通,都會的吵嘈立刻無孔不入,難不成非要再歷經另一次的遷移,那世界上是否尚有類似這樣條件的居所?

  米榭一家人一開始的反應是正常的,因為是他們先入住這個所在,因此他決定要與這條公路和平共存,只是事情似乎並非如他們想像那麼簡單。隨著愈來愈多的車子穿梭而過,這條公路慢慢壯大成了一條巨龍,米榭一家人終究無法承擔日益加重的精神負擔,就連內向的二女兒瑪莉昂似乎也逐漸意氣用事起來。

  人與環境的相處是相當神奇的,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然後它真的就會如實地回報你嗎?「邊境家園」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環境的一切其實有時也掌握在人的行為之中。

  家的本質其實還有另一層的解釋:原本固守我們安全的家,其實也可能變成約制我們空間的囚籠,這種認知總是一體兩面的,不管你從那個面向去投射,所得到的答案卻往往有很大的差異。當瑪特堅持不退讓而想讓自己活在寧靜中,她選擇將房子完全封閉,但顯然這樣的態度是有極大的偏差,以逃避的心態最終都將墜入到自己無法逃脫的困境之中。

  母親最後吃力地敲破磚牆,然後全家人走出這個家,他們不斷地往前行,究竟要到什麼地方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認清了一些事實,在吵雜與寧靜之間開始有了一種體認,而這一切都必然有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仔細體認的。

  對照片頭與片尾的氛圍與心境就能了解到導演在這方面的用心,一個家的成就真的不是如此簡單,除了外在這個家的外表,內在的種種條件都是重要的元素。米榭花多少心思想蓋的游泳池,終究還是無法完成,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已經成型的高速公路雖未通車,但對於居住在路邊的人而言,終究會是一種壓力,相對地,米榭對游泳池的建造就顯得不是那麼積極了,直到最後似乎是為了安慰小兒子朱利安,這才說他想將游泳池蓋好,但此刻卻已經無能為力了,畢竟形勢比人強,米榭也只能以最終的消極方法去面對。

  公路的動與家庭的靜其實是何等強烈的對比,但你也無法為兩者分出高下,因為任何一方的偏袒都只徒增困擾,一切都因政府突然的宣告通車,才使得這家人顯得手忙腳亂。當第一輛車通過時,父子倆尚在猜測車子的顏色,殊不知這樣的開始將會是噩夢的開始。但未嘗不是另一種新改變的開始。

  米榭全家放棄了一個家,但必然會新建另一個家,下一次他們將會選擇在什麼樣的地方落腳呢?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愛神,來了沒?(God is Great, I'm Not)

導演:帕斯卡爾拜利(Pascale Bailly)
編劇:阿蘭
塔斯馬(Alain Tasma)
演員:奧黛莉
朵杜(Audrey Tautou)
   艾德
貝爾(Edouard Baer)
法國 / 2001年 / 95分鐘 / 輔導級
20歲的蜜雪兒跟同居男友分手,又受到墮胎的打擊,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及無助…

◎ 劇情簡介     

  蜜雪兒是個平面媒體的模特兒,她剛跟男友貝卓分手,而眾多友人中法蘭西斯自告奮勇要照顧蜜雪兒,沒想到蜜雪兒走入了教堂,法蘭西斯也跟隨入內,並在教堂內吻了她。法蘭帶她回住處,但沒想到她卻自殺了,法蘭相當生氣也不到醫院探望,反倒是貝卓來探視她。   
  雪兒一直與繼父及母親合不來,母親希望她能回家一起聚餐,但總是一言不和而無法如願,這一日蜜雪兒見法蘭與警察吵架,但法蘭發現她後立刻跟隨她離去,兩人到書店買書,正為書的內容有爭執時,又遇貝卓,但蜜雪兒打發貝卓離去後隨法蘭回去。

  為了討法蘭歡心,蜜雪兒在門柱上釘了聖卷,但法蘭西斯反而更加生氣,他認為不需要讓大樓的人知曉他是猶太人;但當蜜雪兒拿下聖卷時,法蘭又不高興,蜜雪兒只能抱怨地離去。

  蜜雪兒認識了心靈導師約瑟夫,兩人一起看電影又與法蘭相遇,這回法蘭交一把鑰匙給蜜雪兒,於是她又跟他回去了,但沒多久蜜雪兒又抱怨法蘭讓她無法冥想了。

  法蘭陪蜜雪兒回家吃飯,一句話刺傷了母親,母親歇斯底里地抱怨她與丈夫二十年幾乎被綁死了,而她什麼也不曾得到。

  蜜雪兒決定要與法蘭進入猶太人的生活圈,安息日不作任何事也不搭車,但法蘭卻反而怪她。法蘭的父母來訪,蜜雪兒故意從對面而來與他們見面,法蘭雖不悅,但還是讓她與其母欣賞過去的相片。蜜雪兒決定懷孕,但法蘭西斯卻表示他不要孩子,於是兩人又開始爭吵。

  蜜雪兒要法蘭陪她學習將近兩年的猶太教課程,因蜜雪兒的努力反而讓法蘭也不敢鬆懈,而在贖罪日時法蘭餓得偷吃冰箱的雞肉被蜜雪兒發現。不久法蘭的父親住院了,而法蘭抱怨蜜雪兒讓法蘭母親獨自回去而爭吵,於是兩人又再度分手。

  蜜雪兒不再上課了,她又結交了薩吉甚至也與攝影師阿里有染,而她也遇見法蘭交了其他女友,直到在她姐姐的婚禮上兩人又再度重逢,這回法蘭西斯又再度向她示好,蜜雪兒則陷入沉思。

◎ 劇情分析

  資訊主義的訊息大量入侵人類的生活之後,原本的生活條件便起了極大的變化。原本既定的生命現象以及生活法則漸漸受到這股氛圍的影響而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最大的不同應該是男女感情的互動起了極大的變動。就像電腦中訊息的快速與多樣,男女之間的交融便起了一種全新的觀念對待。

  導演似乎為了呼應這種快節奏的訊息,設置了蜜雪兒與法蘭西斯一而再,再而三的互動牽連,以致傳達了一種全新的調性節奏以及感情的疏離詮釋。

  男女愛情的最終結果在以前的結局是以上床作為標的,但現今的現象卻不然,上床反而是一種前菜,主菜則是一反過去觀念地放置在互動過程。透過第一次的交集,蜜雪兒似乎尚無法找到真正心靈安頓之所在,她剛與男友貝卓分手,但卻馬上與安慰她的法蘭西斯上床。然而她尚無法接納如此快速的變動;或者說她根本無法了知她真正的企求。在感情這條路上雖然外在氛圍有了新的轉變,但真正的認知卻無法同步而行,這讓她體認的生命是極端空虛與無奈的,因此在跟法蘭西斯上床後便自殺了。

  蜜雪兒的自殺也許只是想從眾人的關懷中尋找出屬於自己真正的面向與方位,但法蘭西斯可就沒有那麼有耐心了,除了送她就醫之外,他生氣地不去探視蜜雪兒,同時也毫不猶豫地棄她而去。

  從兩人第一次的交會就能看出這個新世代的愛情觀,也許這尚不足以代表一切,但這是一種我們不能忽視的時代現象,而這種態度慢慢會成為社會的主流,那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便會遭到瓦解與徹底解構,不管你喜不喜歡,它會像傾盆大雨讓你無處可躲,就算你撐傘應對,卻也無可避免地沾濕衣褲。

  若果是如此,這種現象代表了什麼訊息?人類的情感是否從此邁入輕薄而快速的對應中,在來不及謹慎思考的同時,面對另一半似乎就必須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應對方式了。換句話說,過去先談論感情之後再結婚的結局,必須改變為在有了關係後再慢慢調整彼此的感情互融。

  看似輕薄的對待中,感情的依託其實顯得相當疏離的,但如果這是整體的社會現象,那這份的疏離便值得更進一步探索的。既是疏離為何尚有最親密的性愛?因為性愛在整體的社會氛圍中不再是道德死守的最後防線,畢竟性愛是兩相情悅的,這種觀念在日後將會有更強烈的發展,就算你有強烈的反對看法,社會的脈動卻會將你拋在絕塵之後。

  蜜雪兒第二次見到法蘭西斯時,兩人立刻又一拍即合,就算第一次有些糾葛,但在當下的亮麗邂逅中早已取得彼此的共融,而蜜雪兒說不出的愛意卻轉變為她認同法蘭西斯的猶太人身份。

  法蘭西斯的性格因為是猶太人的緣故,讓他起了言不由衷的矛盾。蜜雪兒將聖卷釘在門柱上,這讓法蘭西斯不悅,因為他不希望全大樓的人都知道他是猶太人;但當蜜雪兒將聖卷取下時,這等於否定了他猶太人的身份。法蘭西斯處在這種矛盾之中,他慌張地與蜜雪兒爭吵,但看得出他的矛盾與不安。

  人的情緒是很難解釋的,為何一開始會很愛一個人,但在一些時日後卻又不愛了?究竟改變的是那一方?誰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蜜雪兒與法蘭西斯因為門柱聖卷的事件而分手,看似輕薄卻又合理,只是這樣的社會現象是以這種新的愛情觀念作基調,所以分手也是一種必然。

  然而蜜雪兒始終無法掩飾她對法蘭西斯的情感,她在當模特兒的工作崗位上,不時將男模特當作法蘭西斯,但攝存在腦海中的影像,卻無法在這種快速的社會調性中獲得共融的展現,也就是說蜜雪兒儘管心中有著惦念,但她在慾望中自然能尋找到她欲尋的渴求,只是這些慾望並未牽扯到任何的感情。

  也許現代的人依然很難理解這部影片中的男女對待,在不斷的結合與分離中正是一種情感的測試,沒有經過一番的比較,如何能在真正的愛情地位上尋得真諦?

  蜜雪兒再度與法蘭西斯遇見時,她接過鑰匙後立刻又成為同居的好友,但這回她卻希望能真正融入猶太人的世界,於是她遵守安息日、贖罪日所有的戒律,反倒是法蘭西斯對自己的宗教虛應了事,在贖罪日因肚餓而開冰箱偷吃雞肉。

  蜜雪兒更下定決心上兩年的猶太教教義課程,這都是有著當猶太人媳婦的打算,只是傳統的宗教觀念讓法蘭西斯對蜜雪兒有了誤解,於是兩人又這麼輕易地分手了。

  蜜雪兒放棄了上學,猶太教義此刻變得微不足道,於是她又與薩吉交往,偶爾也與攝影師阿里上床,而法蘭西斯也與不同的女人過從甚密,甚至有機會還抱著蜜雪兒的室友薇拉莉狂吻,只因兩人的關係已劃下句點。

  直到蜜雪兒的姐姐婚禮上,兩人再度重逢,於是法蘭西斯又再度對她展開了追求,而蜜雪兒似乎也在重新評估這份愛情的真實性與可能性。但真正的答案誰又能說個準呢?畢竟情感對待出乎自己心的呈現,而心的複雜有時連自己也無法清澈了知呢。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46年

 由 林苑芳老師撰稿

導演:泰伊‧嘉奈特(Tay Garnett)
演員:拉娜‧透納(Lana Turner)
   約翰‧嘉菲爾(John Garfield)
美國 / 1946年 / 113分鐘 / 保護級
講述了街頭咖啡館的神經質的老闆娘同一個流浪漢 ...

◎ 劇情簡介     

  浪子法蘭克,在洛杉磯附近一家兼作加油站的快餐店工作,與年輕的老闆娘卡拉陷入熱戀,兩人計畫私奔,卡拉不是一個可以過苦日子的女人,會嫁給尼克,就是因為對方可以給她安定的生活,這是法蘭克無法給她的承諾。他們打算謀殺掉尼克,這個計謀被一隻無心的貓咪破壞了。尼克沒死被送到醫院治療,這件事引起地方檢察官賽克的懷疑,法蘭克謀殺失敗,為了避嫌只有離開快餐店,繼續到別的地方打零工。

  隔了一陣子尼克跟法蘭克不期而遇,尼克邀他回家並告知將要賣掉快餐店,回到加拿大鄉下的老家養病,並且照顧中風的姐姐,希望法蘭克回來幫他到下一個老闆的到來,卡拉不想離開美國 更不想回加拿大,照顧尼克跟他的大姐,尼克堅持己見不顧她的反對。這時卡拉跟法蘭克發現彼此的感覺仍在,也渴望在一起。並決定重拾以前的計畫--謀殺尼克。

  在前往聖塔芭芭拉簽約的那晚,先將尼克灌醉,並用酒瓶將尼克擊斃,連人帶車把他推入湖裡當作他自己酒醉駕車失事,出發前賽克檢察官剛好來此地加油,法蘭克心想他可以作為看見尼克酒醉駕車的證人,在處理車禍過程中,法蘭克也從懸崖掉入湖裡,驚慌的卡拉在空無人煙的湖區求救。有人駛車經過 ;是死神的使者---賽克檢察官 。

  尼克生前向保險公司投保一萬美元,並沒有告訴任何人,卡拉跟法蘭克當然不知道這件事,檢察官向法院提起蓄意殺人致死的公訴時,把這項因素當成他們謀財害命的動機,欺騙當時還在醫院養傷的法蘭克,把罪全推到卡拉身上,法蘭克傻傻地在法律文件上簽了名,藉此挑撥兩人的關係。
 
  卡拉的辯護律師基斯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先讓兩人在助手假扮的地檢官前將一切事實坦露出來,並讓彼此誤會解釋清楚,開庭後卡拉由蓄意殺人致死改為過失殺人罪,獲判到女子感化院服刑,並在檢察官賽克要求下得到法外開恩 延後刑期執行。卡拉暫時恢復了自由之身,媒體大肆報導 她成了名人,這也為快餐店做了免費的宣傳每天門庭若市。

  卡拉跟法蘭克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是他們的關係卻變質了,卡拉不再信任法蘭克只把他當做員工看待,基斯警告兩人未婚住在一起,已經引起檢方的高度關注,卡拉很乾脆的就跟法蘭克註冊結婚。

  這時傳來卡拉母親心臟病發的消息,已三年未返家的卡拉連忙搭火車回去,法蘭克為了發洩不悅的心情,搭上某餐廳女侍並且到墨西哥度假。卡拉因為母親過世所以穿著喪服回來,法蘭克到車站接她,並表示願意跟他重新開始。基斯律師的助手取走私密檔案,這助手夥同另一名同伴打算敲詐他們,卡拉與法蘭克同心協力取回文件。同時和法蘭克到墨西哥度假的女侍來還他領帶,兩人再度變得不再信任彼此,怕另一人會向檢方告知預謀的計畫。卡拉要求到海邊游泳,她打算淹死自己償命,在回家途中,發生車禍卡拉喪生。法蘭克再度以謀殺罪名收押被判死罪。沒人相信這是意外,賽克告訴法蘭克就算他相信法蘭克仍要接受法律制裁。因為在卡拉決意自殺償命時,寫了一封遺書放在收銀箱內,並提到謀殺尼克的計畫,這封信被警方找到了成為罪證,法蘭克聽了反而高興的安慰自己,因為他是那麼愛她,他願為尼克的事件償命。

◎ 劇情分析   

  在1940/50年代 美國流行一種名為"黑色電影(Film Noir)"的影片風格,這是一種突顯人性的黑暗面的"犯罪電影"型式。在技術上特色;就是對比強烈的黑白畫面,在內容上通常會描繪虛無或存在主義,世界中的某些典型角色主題,以嫉妒、 爭執 、跟貪婪為主。

  包括無情的偵探或男主角、保險業務員、 世故的作家、妒忌的丈夫,還有在道德上沒有堅定觀念能令男人致命的女人。

  事實上  "壞女人"是很多黑色電影的主題焦點,社會寫實片,由於電檢嚴格之故倒是少了許多血腥跟暴力的畫面,就像這部,便是一部很典型的黑色電影。

  雖然電影情節只是把卡拉跟法蘭克的關係用比較象徵化的情節帶過,可是卻拍出了那種偷情男女烈焰噴張的氣氛。早期的電影因為尺度較嚴,無法直接用鏡頭來描繪激情情節,因此很著重在眼神與動作的言外之意。所以即使沒有什麼煽情的畫面,但總卻能挑起觀眾的想像跟慾望。

  純粹的色情影片能給人赤裸裸的感官刺激。這種早期的黑色電影讓你在想像上有無限空間,本 片即使沒有什麼煽情的鏡頭,仍可以讓人的心跳格外急速,我倒是沒想過一部在1946年這種保守年代拍攝的電影能給人這種火辣辣的刺激。

  這部電影的成功跟演員的配對成功也有很大的關係,本片是由拉娜透納跟硬漢明星約翰嘉菲爾主演,兩位演員在銀幕上的化學反應非常強烈,他們那種偷情關係,你可以感受到那種愛之深,與遭受情人背叛後恨之切的狠勁。

  他們在電影中如此契合的因素,從銀幕中他們初次碰面開始,你就可以在兩人目光之間 看到一種慾望的火苗悄然燎起,命運已將他倆綁在一塊了透娜的出場很特別,電影是從卡拉掉在地上的一一支唇膏引出她來,然後鏡頭逐漸從她穿著迷你短褲的腿上一直往上移,直到她睜著一雙純真的像個女孩的眼神,示意法蘭克像個紳士撿起來遞還給她時,他只做了前者這個剛被她老公雇用的員工,要老闆娘自己走向前從他手中拿回唇膏的這件事,引起了卡拉的反感,雖說卡拉起先有些排斥這名闖入她平靜生活的二十歲魯莽年輕人,要丈夫趕他走 只是尼克卻因其工資低廉, 仍把他留了下來,但終究抵抗不了彼此間那股強烈的吸引力,墜入命運的漩渦中造成這場三人悲劇,卡拉的的結局剛好和出場前後呼應,當她和法蘭克從海邊開車回家時,她剛湊巧拿著唇膏在補妝,車禍發生後 那支唇膏從她垂落的手掌中滑落在車座下,一支純膏開啟了兩人的孽緣,

  也結束了彼此的生命 這只能說真的是宿命了。

  本片的確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性感電影。只不過呢 這股性感卻是一種會令人致命的情挑呢? 是的 法蘭克跟卡拉的確都付出了代價..............命運的警鐘第一回響起時,許多人都會忽略;但它總會再響一次,就像耽心我們沒聽見門鈴聲的郵差一樣。做壞事總會得到報應即使你逃得過一次,命運之神還是會向你招另一次手的。

  從慾望出發,真能到達「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終點? 所以 在看完這篇文章後 你應該知道郵差為何總是按兩次鈴了吧?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豪門保姆日記(The Nanny Diaries)

導演:夏立.史普林傑貝曼(Shari Springer Berman)
   羅勃.普契尼(Robert Pulcini)
演員:史考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
美國 / 2007年 / 102分鐘 / 保護級
鄉下小保母進豪門,看遍有錢人家的怪形怪狀… 

◎ 劇情簡介     

  安妮在大學主修貿易副修人類學,當護士的母親茱蒂希望她將來會是成功的財務長,而對自己都無法了解的安妮陰錯陽差中認識了一名富家小孩格雷爾,而其母亞莉珊卓(X夫人)聘請她當保姆。

  安妮以一種研究人類學的態度開始了她的保姆生涯。X夫人要彼此不用名字稱呼,故直呼她保姆,而保姆的工作幾乎無所不包,甚至於要她作法國菜,但安妮在退無可退之下反而要格雷爾直接用湯匙挖果醬來吃,一向禁食甜食的孩子頓覺天下美味,從此也與安妮有密切的互動。

  X先生回來了,但也只是深鎖房間,根本不搭理孤單的孩子,而在一次聚會中,安妮無意中與格雷爾撞見X先生與女人偷情。安妮與格雷爾感情日增,格雷爾漸漸將她取代了母親的地位。

  安妮帶格雷爾到西區坐地鐵、吃冰並參觀博物館,晚上原本應休假卻又有其他事而取消,在保姆座談會中安妮道出真心話,讓X夫人相當不悅。在晚上九點時才放她假。在格雷爾生日那一天,X先生與妻子大吵,而妻子卻不敢讓丈夫知道兒子未錄取入學的消息,這讓安妮心焦不已,因為她認為此刻不能丟下格雷爾而提出辭呈。

  這一日X夫人盛裝等丈夫回來,但班機卻取消了。X夫人生氣地去渡假,但格雷爾卻高燒四十度,所幸當護士的母親幫忙才化險為夷,但母親也才知道安妮並非在銀行上班而是當保姆。

  樓上的富家子海登邀安妮到島上渡假,但安妮不置可否,海登有些生氣而離去。安妮隨X先生全家去海島渡假,但X先生的母親竟然也出現了,原來X夫人在眾人面前宣佈:她又懷孕了,這反而更引起X先生的憤怒,而早晨X先生在廚房欲侵犯安妮,卻被夫人瞧見,於是安妮立刻被辭退了。

  憤怒的安妮也得知家中裝有隱藏攝影機,終於在泰迪熊的眼睛找到鏡頭,於是她將一些不滿與對X夫妻的缺失一一道來,而後X夫人反而在錄影帶中反省到自己的缺失。安妮再回學校唸研究所,這一回她又遇見了海登,兩人似乎有了更相同而和諧的目標。

◎ 劇情分析

  台灣報紙的影視娛樂版面,時常報導某女星嫁入豪門,然後以飛上枝頭當鳳凰作極盡的形容。但許多事實卻都被潛藏在暗中而不為人知。譬如豪門的婚姻中到最後以離婚收拾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而「豪門保姆日記」的背景即是以曼哈頓這些豪門世家作為背景,從而探討這個社會中奇特的現象。

  「豪」片有趣而且高明之處在於將「人類學」拓染到孩子成長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尤其在從豪門的怪異現象切入而成就了一篇有趣的作品。

  安妮主修貿易,她的母親望女成鳳當然希望她能當上大企業的財務長。問題是這是母親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安妮到畢業之後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來的面相究竟應有的方向?這也是她第一次求職時就落荒而逃的原因,但這也激起她朝這方面思考的契機。

  安妮會成為保姆,這個情節的設計是有趣的,她救了富家小孩格雷爾,也正好X夫人的保姆剛被辭退,於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前往應徵,也由此揭露了豪門富宅的種種秘密。

  其實豪宅內的秘密絕對不會比一般家庭多,只是豪門中那些自以為是的規定看似條理分明,但自視高人一等也只是徒增自己的惶恐與不安罷了。其實保姆與管家在外國都有其應有的專業與尊嚴,只是端看服侍的對象為何?這都會影響到保姆或管家的價值觀認定。

  X夫人每天以字條指示安妮應該做的事項,這是她具有高度掌控慾的念頭。因為嫁入豪門,但實質上的掌握是有限的,因為一切都在丈夫的手中,於是X夫人只好退而求其次來掌控保姆了。

  X夫人堅持以保姆稱呼安妮,也拒絕讓人知曉她的名字,因為名字相稱便有一種平等的位階存在,而夫人與保姆這才能落實主人與傭人的位階關係。其實豪門請保姆也是一種炫耀與比較,因為在任何的場合中每位婦人都有保姆而自己得親自帶孩子,這是何等沒面子的事。換句話說,保姆只是豪門中一種必然的附屬品。

  從人類學的對照下,古時候的孩子都是由父母直接養育的,但豪門中母親的任務暫時被稀釋化了,養育孩子便成保姆的責任,夫人們則一舉將自己抽離而出,彷彿她始終不曾生過孩子一般。

  豪門之所以被稱為豪門,那是因為他們自認為生活在一個全然不一樣的世界,X先生每天忙於所謂的併購案,他認為這才是一切,不僅疏離了妻兒,其實也讓自己步入一個自以為是的世界。時時刻刻似乎都在忙碌,回到家也是蜻蜓點水,但他認為他在商場上的付出,絕對有權利擁有所有的慾望,但說穿了,賺再更多的錢到某一種數字時,錢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安妮瞞著母親去擔任保姆,其實是站在探索的立足點,想要理出自己正確的生命面向。母親希望她能成為出色的財務長,但這也只是她一廂情願的想法,畢竟當事人是安妮,送她一套套裝,並非她就會成為優秀的商界女強人,一切也都將由安妮自行決定。

  然而去當保姆的工作,這與她所學的專長畢竟相去甚遠,安妮不得已只好採取隱藏真相的手段,這應該是無可厚非的事,畢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安妮以保姆的工作從而檢視人類學的怪異現象,倒也是一條有趣的情節故事。安妮接觸到人類中的虛偽與矯情,全部以華麗堂皇的外表來掩飾,這樣強烈的對比中就更能激盪出人性中的卑劣與難堪。這樣的現象其實並非只是豪門的專利,倒是在人性中普遍存在的。

  當人躍居社會某一種層次之際,在環境逐漸改變中,因優渥的生活便自以為高人一等,但我們是否應該內省自我審視,從人的角度而言,其實並無多大的分別,簡單地說,富豪與小康之家都會是相等地存活在世上,吃喝玩樂固然因為經濟條件的因素而有所分別,但人活在世上的本質其實是一致的。

  仔細觀察一些所謂的豪門其實是披著一層神秘面紗,刻意讓自己處在雲端上方,殊不知這些做作的假相很容易讓自己愈來愈孤獨,因為富豪與富豪之間除了比較之外,剩下的就是如何贏過對方,但這些一直向外追索的舉措不但讓富豪們之間彼此勾心鬥角,就連自己也是無法讓心靈獲得安頓的。

  安妮發現家中被裝隱藏攝影機時,憤怒地站在鏡頭前將內心話全盤托出,不僅一吐心中怨氣,也讓X夫人有了重新面對自己的機會,最後她寫了一封感激的信函給安妮,不僅稱呼她的名字安妮;也在信末署名亞莉珊卓,這表示兩人是站在對等的立場來看待。X夫人卸下了那層貴夫人的假面具,從新的角度重新迎向未來。雖然她以離婚收場,但卻以母親的角色真正接觸了自己的兒子。

  「豪」片原著小說曾經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及亞馬遜北美暢銷書排行榜冠軍。改編電影由艾美獎名歌手史考莉.喬韓森擔綱演出,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尤其背景以人類學為基調讓人反思更是相當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