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黑暗中的音樂(Music in Darkness)

 由李金櫻 老師撰稿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gmar  Bergman)
演員:梅
札特林(Mai  Zetterling)
   博格
曼思坦(Birger Malmsten)     
瑞典 / 1947年 / 87分 / 普通級
禮讚:1948威尼斯电影節 Golden Lion(提名)
充滿才華的鋼琴家因為一場意外而失明,未婚妻也離他而去,失去愛與被愛,連帶也失去對音樂和生命的熱情…

◎ 劇情簡介     

  在瑞典一個郊區軍事演練場所,士兵正在演練機關槍瞄準槍靶掃射,在射擊區正對面涵洞另有一組士兵負責以升降方式替換四方形槍靶,班格特就是負責此項職務之士兵。

  某日,班格特剛換好槍靶後,正巧山坡上有隻小狗,乃上階梯去逗小狗,一時疏忽對面演習之機關槍隨時掃射過來之危機,導致自己中彈差點沒命,經搶救後喪失視力。

  班格特出院後和其妹妹一起住在他們阿姨貝瑞斯 庫斯若德家,貝瑞斯擔心班格特會因失明想不開而自殺,常常在用餐時間,藉由報紙報導的案例,來鼓勵他,希望他早日走出陰霾,重新學習。

  鄰家女孩英格瑞德羞澀、哀傷地走著,被貝瑞斯看到,上前問候她父親,結果英格瑞德說其父已過世,出殯時缺彈風琴者。貝瑞斯說可以請班格特幫忙,起先班格特不願意,後經不起貝瑞斯的懇求,乃答應幫此忙。

  班格特開始學習用盲人點字機,用手感觸音符彈奏鋼琴及讀書。英格瑞德則在班格特阿姨家幫傭,英格瑞德很高興有機會照顧班格特,以回報班格特。某日班格特要求英格瑞德帶他出去逛逛,途中遇到地區牧師克瑞曼,鼓勵英格瑞德唸書給班格特聽,從此二人常常在晚餐後,在廚房讀書,無形中慢慢滋生感情。

  班格特苦練鋼琴後,申請進入瑞典皇家音樂學院就讀,未獲錄取。為求自立,乃應徵至一餐廳演奏鋼琴,未料其錢被餐廳服務生的兒子艾沃特偷走,卻無法平反,乃憤而離開。

  班格特至啟明學校演奏,獲得調音師的工作,並兼職在一些咖啡廳演奏。

  某日夜晚班格特回家途中,忽然聽到一耳熟的聲音,和二位男生在聊天,班格特乃呼喚英格瑞德名字,果真是她。她到此地唸書,準備取得教師資格,那二位男士一位叫艾貝、一位叫諾德都是她同學。

  英格瑞德和艾貝至班格特家,由班格特教英格瑞德彈鋼琴,另教艾貝法文,班格特直覺英格瑞德和艾貝關係非比尋常,妒火叢生,卻自卑自己眼盲,徹夜抽煙無法入睡。忽聞隔鄰房間有哭泣聲,起身過去探訪,結果是一位和他一樣失明者,一時無法接受痛苦不已,二人同病相憐抱頭痛哭。

  英格瑞德和艾貝一起參加學校舞會,英格瑞德精心裝扮自己,入舞會前先找班格特感受她的美,並邀班格特一起參加舞會,班格特自卑地拒絕了。

  班格特邀請其鄰居一起去聽音樂會,其鄰居稱其妻子搭火車來找他,反而請班格特和他至火車站等他太太,順便介紹給他認識。沒想到火車一到站,其鄰居和妻子相擁見面隨即離開,完全不顧愣在一旁,等待握手寒暄的班格特。

  此刻班格特被冷落的心情鬱足到極點,摸索地走出,竟然迷路走到鐵軌上,差點被火車輾過。

  在舞會中的英格瑞德覺得心神不寧,直覺班格特在呼喚她,乃衝出舞會至班格特家找他,發現班格特不在家,隨即四處尋找。

  班格特在萬念俱灰下,走上一木橋準備輕生之際,英格瑞德剛好趕到,艾貝隨後也跟來,生氣地揍了班格特,但艾貝眼見英格瑞德似心已全放在班格特身上,乃知難而退;二人感情經此試煉愈見彌堅。

◎ 劇情分析   

  導演伯格曼原本無計畫拍攝此片,只因拍前一部片「開往印度的船」,其原自認為拍得棒透了,製片人-羅倫斯 馬姆斯迪特起初反應良好,未料該片於坎城影展,未獲評審青睞,於瑞典首映也慘不忍睹。但馬姆斯迪特並未放棄伯格曼,反而自行買下女作家艾基斯特的小說「黑暗中的音樂」版權,並要求伯格曼與艾基斯特合作寫劇本,指導拍攝此片,伯格曼拍攝此片唯一的想法是必須把片子拍得有娛樂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沉悶,結果本片成為得到推崇的莫蘭德式電影,受到外界肯定,票房也相當不錯。

  一個人昏迷不醒與死神博鬥的情境,宛如被捆綁酷刑後,鬆綁棄置於沼澤地,有四隻泥濘手自沼澤中抓住他,經努力掙脫後,則輕飄飄地飄浮於水中,浮出水面即慢慢喃喃自語,甦醒過來,此時方知大難未死。班格特躺醫院病床上,尚不知自己已喪失視力,醒後要求其妹將遮住其雙眼的布拿開,其妹無言以對,乃舉起自己右手在其眼前搖晃未見,他方驚覺自己雙眼已失去視力,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痛不欲生。

  自喪失視力後的班格特,對任何事均既自卑又敏感。例如妹妹艾格納特和班格特玩打鋼珠遊戲,讓他得高分,認為其妹在騙他,憐憫他,乃生氣地走開,走得太快忘記自己失明,突然絆倒在地,不禁失聲痛哭。

  阿姨-貝瑞斯,擔心班格特會因失明而有輕生念頭,乃藉由報紙報導和姨丈奧斯琴,談論有關「貪婪會讓一個人起盜竊之心,因而污染了戒律,然後是殘害生命。自殺就是謀殺自己,對生命而言是一種犯罪。每個人的痛苦和各種遭遇,是上帝計劃之一部分。絕望只不過是重大安排中瞬間的急躁,希望總是出現在絕望之時‧‧‧。」此番對話,主要在點醒班格特,祈望他早日走出陰霾,重新站起來,不要一直萎靡不振,令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鄰家女孩英格瑞德其父已過世,出殯時缺彈風琴者。貝瑞斯懇請班格特幫忙,讓班格特一試恢復信心。並 開始學習用盲人點字機,用手感觸音符彈奏鋼琴及讀書。生命的功能很奇妙,當它關閉某個器官功能,例如眼睛失明,耳朵會更靈光,其他的感覺功能也更強。班格特自失明後,其聽力、手的觸覺,及鼻子的嗅覺也更加靈敏,他也憑藉這些靈敏的感覺去辨認人、事、物,建立自己的信心。這也應了中國古代一句名言:「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英格瑞德接受牧師克瑞曼建議,朗讀書給班格特聽,她自己同時也從書中得知,知識的天堂,其大門一直開著對最可憐的露宿者。知識是通往天堂的大門,學習書本是國家普通認可的權利。尤其她進都市藉由接受學習及受教育,使她也逐漸擺脫羞澀、內向、自卑的個性。

  英格瑞德心中真正喜歡的仍是班格特,但由於班格曾向其阿姨說她是個村姑,令她很生氣,因而促使她進城學習以提昇自己的位階。

  班格特參加瑞典皇家音樂學院考試失利,為了謀生,至一餐廳,聽命於老闆功利主義之嘴臉,與小提琴手合作演奏,雖然員工人人心裡不服,但為五斗米折腰,不得不屈就。即便是班格特的錢被偷,卻以他失明,無證據而認為班格特誣賴艾沃特,要求班格特道歉。真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東、西方社會相似。惟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班格特乃轉至啟明學校演奏,並獲任調音師之職。

  班格特在城市中巧遇英格瑞德,邀她去他家,他用手觸摸英格瑞德臉,並想擁抱她時,被其婉拒,徹夜抽煙無法入睡。至隔鄰失明者處,其哭泣著說現在對他而言白天和黑夜已沒有區別,光明和黑暗也永無意義,實無法接受痛苦不已,班格特勸他最好學會接受現實。

  班格特歷經失明、失竊、失戀及被友人置之度外,其稱無法再忍受了,此時英格瑞德趕到喚其名,及化危機為轉機,接受艾貝的一拳,他反而很高興,因他以正常人的身分,公平競爭到英格瑞德。        

  牧師克瑞曼是英格瑞德的監護人,其以英格瑞德尚未完成學業,反對二人草率決定結婚之事。顯然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結婚均需慎重考慮男、女雙方是否有能力養家活口,否則婚姻無法持久。英格瑞德堅持她可以領獎學金完成學業,取得教師資格;班格特也聲稱他可以找到工作維持家計,最後牧師克瑞曼只好勉強答應。

  二人結婚後,即搭火車離開庫斯若德家,準備合力追尋夣想,因此他們覺得不是在坐火車,而是在飛‧‧‧。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日本的悲劇(日本の悲劇)(A Japanese Tragedy)

 由 黃美鈴 老師撰稿

導演 : 木下惠介
編劇 : 木下惠介
演員: 桂木洋子、望月優子、田蒲正己、上原謙
日本 / 1953年 / 116分鐘 / 普通級
禮讚:1954年藍絲帶獎最佳劇本
   1954年每日電影大賽獎最佳女主角
罹患肺癌的木工師傅和患有憂鬱症,因海嘯失去妻子和孩子且失業的兒子共同生活,當父親從醫生那裡知道大限將至,把自己房門釘死,兒子憤怒又悲傷地懇求父親開門,父親卻反勸 ...

◎ 劇情簡介     

  二次大戰結束後八年了,社會依然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走唱藝人站在酒店外賣唱,二樓窗口春子探頭說:「上來吧!」

  兒子小時候,春子作黑市買賣,一臉疲累的背著笨重的布袋回家。之後春子把兒女寄養在小叔家,來到溫泉旅館猶豫不決,房間裡的男人說:「有我的幫助,妳的孩子就不用再挨餓了。」春子傷心的讀著歌子世一的來信:「叔叔嬸嬸很壞,說妳已經忘了我們,媽媽我們可以一起住嗎?姊姊每天都煮好早餐洗好衣服才上學。」春子找小叔理論:「你們快給我搬走!這是我的房子。」堂哥露出猥褻的笑容說:「妳媽媽是妓女吧?」歌子奮力抵抗。不堪凌虐,歌子跟世一因之對警察爆料叔叔幹黑市買賣,叔叔憤而對他們拳腳相向。歌子世一離家出走投靠春子,卻在酒店門口撞見喝醉酒的春子當街跟男客人摟摟抱抱,深深的傷了孩子的心。春子很不情願的對溫泉旅館裡那個曾經說要好好照顧她的男人說:「我已經夠辛苦了,不能老是給你錢,剛來的時候你說過什麼?」那男人凶狠的對春子拳打腳踢。

  習醫的世一執意想被富裕開醫院的夫婦收養,春子驚訝的說:「不行!我們已經度過了那些苦日子了,他們居然想要平白奪走我兒子!」春子不禁回憶起過去背著大包小包在荒郊野外抱頭鼠竄,惶恐的躲避警察追捕的種種辛苦來。春子站在深夜的街燈下對著緊閉的窗戶喊著:「世一!送我回去。」樓上的窗簾刷的一聲拉開,歌子說:「別傻了,怎麼可能呢?」春子孤伶伶的站在深夜的街燈下掩面痛哭,冷颼颼的寒風吹起了和服裙襬,分外的悽涼。世一要回東京了,春子心急如焚的跑到公車站及火車站,到處都找不到世一的身影。歌子跟世一相偕在餐廳吃完早餐,臨走前,餐廳的門簾被風吹開,剛好看到春子經過門口,世一急忙躲在門後看著春子已經走遠的背影。

  世一到東京車站把春子接到墓園祭拜父親,世一說:「為了我的將來,我希望妳去見一個人,我叫他爸爸,他想見妳。」春子打了世一一個巴掌說:「是誰准許你的?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世一說:「妳只是為了妳自己的將來可以過得好一點。妳在酒店做過什麼?真是丟臉!」世一用力甩開春子往前走,春子一路追喊著,追到路的盡頭,春子轉身慢慢往回走,步履蹣跚的回到丈夫的墳前痛哭。

  假借做衣服的名義,赤澤夫人來到歌子家:「我可以上去嗎?我以為我丈夫來找妳。赤澤只是窮人一個,他是沒用的人,只能當個補習老師!」洋裝完成後,赤澤攤開洋裝說:「衣服做好了,不錯!」赤澤夫人拿起剪刀一刀就剪下去。赤澤離家出走十天了,赤澤夫人來到裁縫教室大鬧:「井上小姐,我丈夫呢?你搭上有婦之夫還裝做不知情。」歌子不理會。兩人下樓,春子打電話來借錢,歌子故意在電話裡嬌滴滴的對春子說:「什麼事?」疑神疑鬼的赤澤夫人說:「剛剛是誰打來的?」歌子說:「我不知道!我不用告訴妳!」赤澤一進歌子的房間就說:「如果不嫌棄我就跟我一起走吧,希望能讓妳們母女兩人快樂。」歌子說:「不用理媽媽,我遲早會離開她的。要改變從小就有的想法是很困難的,我討厭媽媽,討厭男人,所有的人都討厭,這是媽媽的責任嗎?」    

  酒店房間裡,春子說:「和丸,別再找二廚了。妳什麼都不懂,卻玩弄男人的心。」二廚打了春子一個耳光說:「別再多管閒事,否則給妳好看!」跌在地上的春子心灰意冷。夜色中,春子坐在河邊對一直受到春子幫忙的走唱藝人說:「今晚我想請你唱歌給我聽。」背著吉他的藝人說:「那就免費吧!」春子說:「你想念你媽媽嗎?」藝人說:「當然!我會用這些錢買東西給她,妳讓我想起媽媽。」春子說:「子女應該對父母好一點,不要遺棄他們。」

  春子加班到深夜,赫然發現歌子房裡的衣物搬個精光。春子孤單的回到廚房說:「她去哪裡了呢?總該留下字條吧?世一走了,現在連歌子也走了。」二廚說:「要弄熱那些酒嗎?妳會原諒我打過妳嗎?別哭,我會照顧妳的。春子說:「做個好廚師吧,你媽媽很期待你成為好廚師的。」二廚說:「我會努力的。你要努力的活下去,別再難過了,要堅強一點。」二廚不斷的拍拍肩膀安慰她。

  歌子狠心的走了,春子只能投靠兒子,世一說:「讓她去吧,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既然來了妳會見見爸爸嗎?」春子說:「我不用見他們。」世一說:「妳有在意過我們的感受嗎?」

  火車到站,春子迷迷糊糊的醒了,可是等到走下月台階梯時,才赫然發現自己提早了一站下車,諸事的不順遂讓春子整個心情盪到谷底,一路走來,完全絕望的春子早已身心俱疲萬念俱灰,不知今後到底該何去何從?一列火車迎面奔馳過來,月台上的春子突然縱身一躍。夜色中,走唱藝人的吉他自彈自唱再度響起。

◎ 賞析

  女主角望月優子1917年生, 1977年逝,日本女演員及政治家。一生共演出61部電影,獲獎的作品有:《米》1958年藍絲帶獎最佳女演員、《晚菊》1955年藍絲帶獎最佳女配角、《日本的悲劇》1954年每日電影大賞最佳女主角。

  導演木下惠介在日本國內的藝術評價是尤高於黑澤明的日本電影大師,與市川崑、黑澤明、小林正樹並稱為「日本電影四騎士」。日本「電影旬報」於千禧年選出了一百部「二十世紀日本最佳影片」,其中木下惠介就有六部影片入選,分別是:「二十四隻眼睛」、「楢山節考」、「野菊之墓」、「卡門歸故鄉」、「笛吹川」、「日本的悲劇」。木下惠介是個多產導演,作品類型多變化,往往親自執筆撰寫劇本傑作無數。1946年所導演的《大曾根家的早晨》是木下惠介成名代表作,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10部最佳影片第一名。在木下惠介所有影片裡,本片《日本的悲劇》尤為重要,在剪輯上使得影片更具震撼性,那些充滿傷痕無聲的回顧鏡頭,一一記錄了母子三人艱辛難堪的昨天,也標記著現實世界的冰冷無情;當春子走向死途,也同時埋葬了充滿愛與溫馨關懷的親情以及友情。

  望月優子演得最好的一點,應是她成功的轉圜於賢妻良母與妓女兩個角色之間。見微知著,大環境底層卑微人物的悲劇,這樣的悲劇仍然遍存於世界各個陰暗角落。也許就因爲對母子間糾葛纏雜關係的無奈與愧疚、厭倦與怪罪,時至今日觀眾仍能從中看到一些現在家庭的影子-沉重的生命以及父母心。戰後的大背景下日本家庭的縮影,匱乏的年代生存需付出更大的艱辛,冷酷和自私牢牢抓住觀眾的心,忽視子女教育造成親情疏離,家庭的悲劇造成日本的悲劇。

  流浪藝人的吉他彈唱淒涼,有罪的只是戰争。生不如死誰之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往往能反映時代。在戰後春子為了養兒育女,不得不從事黑市買賣,兒女因此受到同學的抵制。寄居叔叔家,兒女受盡虐待,還被堂哥姦污。春子仍需努力賺錢供世一上醫科。可是姊弟兩人對春子的嫌惡遠遠大於感激。世一為了自己的將來接受別人的收養,春子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春子是個生命力强軔的女人,再苦的日子都熬過來了;一旦抽掉了她生命所依托之後,也只能作出了却自己生命的最後抉擇。小鳥啾啾的啼叫聲婉轉清脆,這本該是個美好的早晨的。影片名為《日本的悲劇》意涵明矣,母子間的悲劇乃社會的悲劇,這樣的故事也不斷的發生在不同國家的各個年代。

  母親是悲劇,難道女兒就不是悲劇?因為自幼貧困而愛錢自私,年少被姦污是心靈的缺口。甚至對生活優渥的女性有著天生的敵意與嫉妒,蓄意拆散英語老師的家庭。本片中的悲劇撕裂到了極限:兒女遺棄寡母,母親卧軌自盡。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往往能反映時代的特徵,所以木下惠介選擇以一個底層家庭來呈現日本動盪時期的真相。

  母親的形象往往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形象,忍辱負重是東方女性的品德。春子是值得同情的,她自始至终保持著人的尊嚴,誠屬不易。造成春子的危機,是兒女的自私涼薄狠心離棄,以及沉迷股票賠了錢越陷越深。身為已經盡心盡力的母親,終至被時代所吞噬,這的確是一個弱女子個人所無法抗拒的。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大藝術家(The Artist)

導演:米歇爾.阿威那維奇(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
   貝芮妮絲.貝喬(Berenice Bejo)
法國 / 2012年 / 11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坎城影展競賽片、最佳男主角大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最佳影片
   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配樂五大獎入圍
   美國獨立精神獎五大提名
   坎城影展 觀眾/評審 全場笑聲不斷,一致好評!
   強勢問鼎2012奧斯卡
面臨有聲片風潮崛起,產生了他始料未及的變化,加上經濟大蕭條的無情打擊,昔日不可一世的天子驕子,轉瞬間一無所有,落魄到只剩愛犬留在身邊…

◎ 劇情簡介     

  一九二七年正是默片當道之際,喬治.瓦倫汀是當時最紅的男星,每每在首演時他都會隨片登台,和他的搭檔狗明星烏吉在舞台上即興演出謝幕,觀眾真是如癡如醉,而喬治的氣燄愈來愈囂張,使得他在影壇中不得人緣。而一次面對記者時一陣陰錯陽差而讓他與影迷佩比.蜜勒一起上了報。而蜜勒雖然是喬治的影迷,但她還是依靠自己的舞技在一部默片中謀得一職。

  漸漸地蜜勒在影片中排名愈來愈前,這都歸功喬治在一次見面時在她右上唇點了一顆痣,並告訴她應作個與眾不同的演員。而在一九二九年時,蜜勒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女主角,也在此時,影壇開始籌拍有聲電影。但喬治認為觀眾喜歡的是他的肢體表演而非聲音。但電影公司老闆堅持改拍有聲電影,喬治於是獨自投資無聲電影,但也在同時,美國發生經濟大恐慌,股票全面崩盤。

  喬治花了六十八天才殺青的戲,賣座奇慘,而蜜勒主演的有聲電影卻受到觀眾的歡迎。喬治在面臨破產之際,其妻竟要求與他離婚,並限定他兩星期內將衣物搬出。

  喬治與司機克立夫頓在餐廳吃飯時,正好遇上蜜勒接受電台訪問,蜜勒說老一輩的人該讓位給年輕人,這讓喬治相當受傷,而蜜勒也知道她傷害了喬治,她直接去向喬治道歉。

  一九三一年喬治辭退了司機克立夫頓,而克立夫頓立刻變成蜜勒的司機。喬治將自己的收藏品全部拍賣,靠著拍賣的錢苟延殘喘。而不管喬治走到那兒,蜜勒就一直緊跟在後並默默地落淚。

  一九三二年喬治自覺無法東山再起,於是將所有底片抽出放火燒掉,所幸狗兒報警才救了喬治一命。而蜜勒見報後立即將他接回家中休養,但喬治在另一間房間看見以前拍賣的東西全部是蜜勒所買,這又羞愧離去。而蜜勒知道喬治火災時只抱一膠卷,那是兩人第一次拍片NG多次的存證。

  蜜勒要求電影公司讓喬治復出,並在緊要關頭趕到喬治住處並阻止他自殺,爾後兩人一起跳起舞,拍著熱鬧的歌舞片。

◎ 劇情分析

  文.溫德斯拍攝過「里斯本的故事」敘述了導演的影像以及配音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從中延展出影軌與音軌的較勁與勝負。而「大藝術家」其實也具備了聲音與影像之間的較勁。

  導演以黑白默片呈現的畫面以及舊式規格四比三的銀幕畫面,使得全劇以默片的型態來定位;而在情節進展中,默片的角色再度演出其他默片,也就是在故事當中又有著新的故事。這種不同層次的戲劇表現不僅有了豐富的情節,也在戲劇的表現上多了寬廣與厚度。

  一九二七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問世,從此開啟了電影的新紀元,但喬治瓦倫汀卻始終相信觀眾喜歡的是他的肢體語言,對於有聲電影不屑一顧。或許喬治的聲音有著極大的缺陷,故潛意識中一直排斥有聲電影,其實有許多演員的演技令人激賞,但只要一開尊口便令人大失所望,像台灣早期的某些大牌演員,他們的聲音好像同一個調子,那是因為全部事後請人配音的呀!

  片尾蜜勒與喬治展開一場踢踏舞,這固然有象徵美國電影即將進入三O年代相當流行的歌舞片時代;但也有某些成份意味著喬治的致命傷是聲音對白。換句話說,默片時期許多靠外貌混飯吃的演員在面臨有聲電影的轉變是一項嚴苛的考驗。

  在戲劇學院的教學中,聲音與表情是被相提並論的,因為一種優雅的聲音也是表演美學中相當重要的環節。而喬治面臨的不只是聲音的考驗,整個大時代的改變,若無法當下領納與接受,是將被時代巨輪所淘汰。喬治因為太習慣過去勝利的滋味,但卻忽略了人們喜歡求知求變的本性,於是傾注自己所有投資默片的拍攝,結果當然無法與有聲電影抗衡。

  其實喬治可以重拍有聲電影,但他的執念太深,對於默片的過度依賴,甚至他根本沒有條件在影片中開口,最重要的是又遇上美國經濟大蕭條,股市大崩盤讓喬治瞬間破產。

  很多影片的情節都是男救助女,而「大藝術家」卻是女救助男。這也突顯了蜜勒的善良與堅持,因為她曾與喬治約定在日後合作一部影片;而她也感念在她尚未成名之前,喬治為她點痣提示,使得她領悟到如何與眾不同,換句話說喬治於蜜勒而言亦師亦友,若不是當時司機正好闖入,他們的情感早就在那當下引燃。

  許多交錯而過的情感其實也符合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喬治若當時與蜜勒有了親密關係,這種外遇出軌在當時是很難被承受的,別忘了觀眾從大銀幕上所觀賞的氛圍是一九三O年代的默片,很多人只顧著喬治在影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情節,卻忽略了全部的情境也是一部默片。

  默片的時代雖然早已一去不復返,但現代的許多導演卻又喜歡在捨棄對白的情境中尋求他想詮釋的鏡頭語言,毋寧說這是另類的默片展現,因為在完全沒對白的過程中,演員的呈現是必須能說服觀眾更要有故事進展的詮釋,像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奇錫蘭就是個中高手,有時我們欣賞他的影片就有太多的留白,這些段落像極了以前的默片,只是手法有所不同,自然後續的延展力量也就有所不同了。

  「大藝術家」之所以在各影展中獲得重視,是因為這部影片全是法國人參與製作與演出,男女演員當然也是法國人,但因以默片的形式呈現,打出的字幕都以英語來呈現,因此這部影片並非以外語片的資格參與競賽,而是以英語片參加奧斯卡金像獎,沒想到男主角尚.杜賈丹不僅拿下金球獎與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在坎城影展中也拿下最佳男主角。其實「大藝術家」在全球共獲得七十三個獎項,除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服裝設計之外,片中狗明星烏吉在洛杉磯影展中獲金項圈獎榮譽,坎城影展更贏得「狗棕櫚獎」。

  導演大膽的構思與重新的佈局,使得舊時的默片竟能有全新的意義詮釋,這是一次重要的省思,只要有新的元素介入,就算舊瓶裝新酒,依然能以「藝術家」之姿耀眼於影壇。

  尚.杜賈丹的演技之所以受到青睞,其因是表演的層次感。從他最早的跋扈囂張到自信地頑強抵抗,然後又落寞失意,到最後的消極自棄,甚至最終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由他演來絲絲入扣,不僅呈現了一個時代的興衰改變,也展現了一個人從高峰跌下谷底,在承受無比折磨之後,最終力圖振作,從而又在影壇中尋回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應該是他獲獎連連的原因。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一百多年,從最早的默片進展到如今的3D畫面,聲音也以環繞立體音響來展露電影的無限魅力。但其實這些都屬於外在形式的轉變,電影中的敘述主旨永遠被界定在人的互動之中。

  蜜勒與喬治在影片中的愛意是綿長久遠有情有義的,相較於現代人的速食愛情自然有著一番的氛圍與情境,最重要他們都謹守分際,在最關鍵的時刻作出最正確的抉擇。生活中的面面觀如是,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亦復如是。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珍愛旅程(Jane’s Journey)

導演:羅倫茲.柯納爾(Lorenz Knauer)  
演員:珍
古道爾(Jane Goodall)
英國 / 2010年 / 112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獲邀 紐約漢普頓國際影展參展電影
   獲選 慕尼黑國際影展特別放映
   獲邀 阿布達比國際影展參展電影
   獲邀 西班牙歐洲影展 參展電影
   獲選 巴黎環保電影節 特別放映
   獲選 美國普林斯頓環保影展特別放映
本片是描述知名保育動物人士珍古德博士的紀錄片,影片拍攝耗費四年,近距離觀察「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珍古德,對世界無私忘我的奉獻,以及值得世人瞭解遵循、既精彩又 ...

◎ 劇情簡介     

  珍古德在年輕時尚未唸大學,但卻對黑猩猩的生態有極度的偏好,於是毫不猶豫地踏上坦尚尼亞的奇果馬,在靠近坦干伊喀湖的國家公園中實踐她的觀察之旅。這一年珍古德二十三歲,但事實上她在十歲時就一直想去非洲。

  在一次獲得學術機構贊助下,一名叫雨果的攝影師加入參予珍古德的觀察行列,而很快地珍古德與雨果有了感情,在結婚後生下兒子葛拉。但沒多久,兩人的婚姻失敗,據珍古德的敘述,因為雨果善妒,若見她與男人講話便相當不悅。而在離婚後珍古德又找到了另一半瑞德克,兩人非常恩愛,只是瑞德克最後死於癌症。而因珍古德的堅持繼續進行黑猩猩研究工作,最後獲得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

  兒子葛拉與珍古德相反,從小就不喜歡黑猩猩,但對大海卻欣喜若狂。葛拉長大後與母親珍古德感情不睦,尤其葛拉後來從事龍蝦的外銷事業,兩人的母子關係更是降至冰點。

  珍古德更全力投入黑猩猩的保育活動,她一年三百天都在世界各地旅遊演講,期望將保育的觀念普及到全世界新的一代,由此而讓這個世界更和諧。她常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珍古德的保育活動漸漸受到世人的注目,而一些檯面上的人物如聯合國秘書長、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及皮爾斯布洛斯也在影片中力挺,眾人在適當的機會中登高一呼,也就吸引了更多世人的關注,甚至最後與母親關係極差的葛拉,也漸漸能了解珍古德的用心,也盡釋前嫌並投入了母親欣慰與驕傲的保育工作。

  全世界各地紛紛邀請珍古德去演講,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宣揚她的理念與想法,並在世界各地廣設由年輕人負責的保育聯絡處,因為她始終相信,只有讓他們直接參予才能從了解中有新的行動,有行動才能真正地改變這個世界,從而拯救這世上奄奄一息的弱勢關懷。

  珍古德就相當讚賞微型銀行的創辦人尤努斯,由於他的構想拯救了許多窮困的家庭,讓他們因為小額的貸款而改變了一生。

◎ 劇情分析

  一九三四年出生於倫敦的珍古德,因幼年時父親送她一個猩猩布偶,從此她與黑猩猩就結了不解之緣。以將近五十年的歲月奉獻給坦尚尼亞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她的保育研究,讓許多過去對黑猩猩的錯誤觀念有了更正,她的研究發現,被譽為二十世紀許多重要的發現之一。

  費時四年拍攝的紀錄片電影「真愛旅程」,讓觀眾了解到珍古德如何在非洲的無私奉獻,而難能可貴的是導演毫不避諱地敘述了珍古德的兩段刻骨銘心的婚姻;同時也揭露了她身為人妻人母的心情,以及後來如何與兒子形同陌路。

  這個世界雖由人類所主導,但並不表示地球只屬於人類所有,其他不同的生物應該有資格和權利與人類分享地球上的所有資源。在佛家有「同體大悲」的理念與說詞,相當適合來形容珍古德厚愛大自然的心情。

  黑猩猩是人類學家以及動物學家公認最接近人類的動物,但人類對黑猩猩的理解有許多是不正確的見解,直到珍古德的全力投入後才讓世人有新的認識。

  一個女人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在山林之中與猩猩為伍,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膽識?似乎從小就被命定的生命面向,填充猩猩玩具是一種啟發與誘導,使她一生走一趟與常人完全不一樣的路,若是用佛家的形容,珍古德應是乘願而來的菩薩。

  事實上觀察研究黑猩猩算是一個起步,因為她對非洲特有的感情,使她在日後亦強力地為非洲人發聲,透過拯救整個非洲,才能拯救這個世界,這是珍古德強力散發出的訊息。

  珍古德在攝影機前娓娓道來,不僅是她對黑猩猩互動的緣由;同時也敘述了她的兩段婚姻,在她獲得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時,也同時得到資助,在攝影師雨果.范勒維的鏡頭下,世人才慢慢一窺黑猩猩的實際行為模式,也在這個機緣下,珍古德與雨果產生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於是很自然地兩人結為連理,也生了兒子葛拉。

  珍古德曾經敘述有一次她聽到黑猩猩看見鮮肉的興奮叫聲,她嚇得差點心臟停止,慌張地趕去帳篷才急急救出襁褓中的兒子。由此可見介於人與黑猩猩之間如此用心的珍古德,有時也不見得能百分之百理解黑猩猩,畢竟黑猩猩都有牠成為黑猩猩的緣由。

  對於這段婚姻,珍古德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雨果的善妒是她們婚姻失敗的主因。但珍古德的生活領域大都是非洲人,這個緣由是相當令人尋味的。

  第二段婚姻是嫁給坦尚尼亞國家公園署的署長瑞德克.布萊森,這原本是一段志同道合的婚姻,夫妻倆齊心協力從事保育工作,可謂夫唱婦隨,只可惜這段婚姻維持不到幾年,瑞德克就得了癌症去世了。

  綜觀這兩段婚姻,其實都是以珍古德為中心而成就的,換句話說,珍古德不會為了婚姻而離開她工作的場所,這也是為何在歷經兩段婚姻後,珍古德便不寄情在男女私情上,全力投入在黑猩猩的保育上。

  葛拉與母親相反,從小他就不喜歡黑猩猩,這或許也是母子意見常常相左的主要原因。葛拉對大海充滿嚮往,從來就不必上學的葛拉比起其他孩子幸運多了。但以珍古德為中心的見地,自然也使得兒子與她意見相左,甚至最後母子關係弄得極差。

  珍古德並不避諱這些個人家庭的缺失,畢竟這世上誰是完整無缺失的人呢?珍古德最終依然以她堅毅的信念,讓兒子來認可,並積極投入保育的工作,這一點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被譽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靠的是她對世界無私而忘我的奉獻,從而提供了一條明確而寬廣的道路,讓後世的人能清楚地認知保育方面的正確面向,並從中再擴及對弱勢人類的關懷,甚至連結了世界上許多的弱勢關懷團體,譬如防止小孩的自殺。這些看起來是老生常談的題目,其實真正付之關懷的也都只是紙上談兵,但透過珍古德的登高一呼,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引起共鳴。

  森林的濫墾似乎也是珍古德極為關注的議題。畢竟這也是引起地球暖化的主因,但人類為了一己之私,濫墾已經造成相當大的危機,問題是許多國家並不太關心,因為危機並非當下,但砍伐樹木相當容易,但要培育一座樹林卻不是幾十年可以完成的。

  珍古德無疑的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中都有她的既定成就,但她並非為了成就才去做這些事。她的舉措其實是一種啟發,而她的行動力也值得每個人效法,畢竟這個世代像珍古德這樣的人愈來愈少了。

  導演羅倫茲.柯納爾從事紀錄片已有三十年的經驗,他涉獵的題材相當寬廣,同時他也博學多聞,也是一名深具厚度的編劇。在法國曾協助戲劇家莫魯虛金撰寫舞台劇本,在八O年代先後在德國以及澳洲電視台擔任記者。是一名全方位的藝術工作者。

  「真愛旅程」是一部關於一名卓越、非凡而且可能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的故事。這是導演對這部紀錄片的自我詮釋。

熟男減碳日記(No Impact Man)

導演:露拉.吉伯特(Laura Gabbert)
演員:喬斯汀.史裘英(Jastin Schein)
美國 / 2010年 / 92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美國 日舞影展競賽片、美國 洛杉磯影展競賽片CNEX主題影展
住在紐約市中心的Beaven一家人,放棄優渥的物質生活,追求正向衝擊加上負面衝擊等於零的「無衝擊生活」。也就是減少污染環境的可能,同時多作一些對地球生態有益的事。

◎ 劇情簡介     

  柯林貝文有感於地球氣候暖化日趨嚴重,雖然他是住在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紐約,但他依然夥同家人一起展開為期一年的環保生活,算是為地球盡一份心意。

  當然柯林貝文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出書,遂擬訂了一份「零碳計劃」。偕同妻子還有不到兩歲的女兒一起參與實踐。

  首先出門大都以步行為主,或者騎單車也是選項之一,而將廚餘轉換成有機肥料的構思不錯,但卻也讓屋子內增添了無數的蒼蠅。

  柯林貝文一家的行動也獲得電視台的注目,他常上節目接受訪問,暢談他的零碳計劃,電視節目主持人答應在他實行計劃的一年中常作追蹤報導,於是也有些人開始質疑柯林貝文是沽名釣譽譁眾取寵,因為計劃中將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甚至很多人預言這個計劃根本不可行,應該在半途中就會夭折了。

  柯林貝文的小女兒倒沒有什麼意見,反而覺得這一切實在有趣,甚至樂此不疲,但妻子有時便頗有微詞,她向好友透露並質疑這個活動的真義何在?但她畢竟是柯林貝文的妻子,她實在也找不出理由來拒絕啊!於是這個計劃就這樣持續下來。

  一些消耗品如衛生紙是必須揚棄的,所以只能以布來代替,之後加以洗淨以備下次再用,而女兒的紙尿褲也必須用可重覆使用的布來代替。一開始因原本的習慣被改變,使得夫妻倆要打退堂鼓,但因忠於計劃與理念,所以又堅持下去。

  終於到了計劃中要斷電的那一刻,許多好友鄰居都來見證這一刻。斷電時全屋陷入一片漆黑,只能使用蠟燭,冰箱早已停用,電視不能收視,其他與電有關的全停了擺,這也讓人體現到我們是多麼依賴電力。但夫妻倆還是努力克服。而左鄰右舍可不一定會持相同的理念,他們無法理解與苟同,夫妻倆當然也能感受到這一點,但由始至終他們均貫徹當時的計劃。

  終於到了計劃終止的那一刻,也是必須檢視成敗的時刻,而由此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 劇情分析

  競選總統失利後,高爾轉而拍攝了「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敘述地球暖化的原因以及即將顯現的現象,現今看來似乎都被說中了。以台灣為例,只要有雲雨帶來的水量都比往常大得驚人,因為暖化而使得海水蒸發更多產生更多的雲層,所以現在只要一下雨就淹水似乎也已變成常態了。

  「暖化」並非一日造成的,二十世紀的人過量地使用資源而導致地球暖化,因此要救地球就必須解決暖化的原因,很不幸的是,除了許多工業團體難辭其咎之外,其實每個人都有該負的責任。柯林貝文為了實踐與證明這項理論,遂以身作則,以一年的時間讓自己生活在「無排碳」機能中,期望這個計劃能引起更多人的注目與跟隨,從而減緩地球暖化的情況。

  從這部紀錄片來探討,我們猛然發現,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排碳的主凶之一。譬如我們很多人喜歡吃牛肉,但在養殖場所排的牛糞以及運輸到各地的車輛或任何運輸工具,其實都是排碳的主因,這也是為何高爾在他那部「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中不斷地高聲疾呼,要每人盡量少吃牛肉的原因。

  我們每天與紙都無法脫離關係,以衛生紙為例即是被大量浪費的紙張之一,雖然它提供了我們不少的方便,但別忘記所有的紙都是從砍伐樹木而來,而大量地砍伐樹木也是造成排碳增加的原因。

  柯林貝文在這方面的實踐是相當有趣的,因為他如廁時全用可洗滌的布,就算女兒的紙尿褲也是用可一再使用的布來取代。其實中國古代的生活就是如此,許多醫書上寫著「更衣」之意其實是如廁之意,因為在排便之後只能以衣袂或衣角擦拭,然後立刻更衣;而尿布的使用在老一輩的人應該都有共同的記憶。紙尿褲確實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但卻也是浪費了更多的資源。

  這部紀錄片其實提供了正反兩面的思考;如果柯林貝文的實驗生活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那我們的生活將會倒退百年;但若一味地浪費資源,這也將使地球陷入難以挽救的危機。這是一體兩面的辯證,雖然只提供了現象而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這個中緣由是必須由自己去思索,如此才能讓每個人作出明確的決定。

  停電是這個「零碳計劃」中最重要的步驟,當拉下開關的那一剎那,文明似乎在當下就消失了,晚上的黑暗原本就是正常的現象,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崇尚燈火通明,都會中的五光十色都是在夜晚呈現的,殊不知這樣的都會繁華其實都是電力的無盡提供,也使得許多人樂此不疲而無盡地沉迷其中。

  以個人而言,每天消耗的電力也是相當可觀了,看書的照明是一種基本要求,而為了滿足生活中各種的期待,我們有烤麵包機、電磁爐、微波爐、冷氣、電視機、音響甚至電冰箱、洗衣機等等,這些設備帶給我們不少的方便,但其實也排放了不少的碳。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雖然微不足道,但全世界若皆如此,那地球所承載的排碳量自然就相當可觀了。

  柯林貝文連喝咖啡都相當計較,也就是一定要喝紐約產的咖啡,這與前面所敘述牛肉運載的道理是一樣的。但紐約並沒有生產咖啡,於是柯林貝文就放棄了喝咖啡的習慣。這樣的決心是要相當有毅力的。而這種決定也只是一種示範與啟迪,希望世人在減緩排碳量中都應該能注意到一些我們忽略的小細節。

  有人認為柯林貝文這一切的行為只是為了他即將出書的知名度,雖然不能否認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但卻也不能不承認柯林貝文在這個計劃中的慧眼獨具。任何事情只要背道而馳,必然會有相反的看法與聲音,正面與負面的看法其實像光明與黑暗永遠並存的。重要的是堅持這種精神,如果你秉持自己的原則,那又何必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呢?

  計劃執行的過程中不僅左鄰右舍以及親朋好友不斷地質疑;就連妻子也一度懷疑這樣的行為是否值得?讓自己陷入無電力的生活中,是一種無盡的折磨啊!我們可以試想在八月的台灣,若無冷氣,將要如何渡過這炎熱的夏天呢?

  然而妻子最後妥協了,她從行動中全面認可了丈夫的認真態度,這雖然只是一些小小的自我犧牲,也不見得就能因此而拯救地球,但卻是一種理念的執行,從這些行動中釋放一些值得世人認真思索的習慣,從而改變一些不良的認知與態度。

  柯林貝文最終已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他「零碳計劃」的目標,當然也成功地書寫了他的書以及出版的計劃。但其實這些都只是一些附帶的元素,真正柯林貝文帶給觀眾的是一種實踐力與新詮釋。

  人的一生絕對不會只是日復一日地活者,在相同的重覆中,必須要自己理出一種新的見解與理想,從而在這種理念中認真地自我實踐,才能顯現生命中有意義的訊息。柯林貝文的計劃其實還是最佳的生命實踐。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愛情謊言(Lila,Lila)

導演:亞藍.斯伯納(Alain Gsponer)
主演:丹尼爾.布爾(Daniel Bruhl)
   漢娜.荷絲普隆(Hannah Herzsprung)
德國 / 2010年 / 107分鐘 / 輔導級
講述的是發生在五十年代純潔美麗的愛情故事,是本世紀罕見的愛情…

◎ 劇情簡介     

  大衛.肯恩在餐廳打工,他很喜歡一名文學系的女孩瑪莉.伯格。只是瑪莉並不太在意他,何況還有一名叫羅夫的男友作家隨侍在側。

  這一日在跳蚤市場肯恩遇上了瑪莉,為了接近她,肯恩假裝要買傢俱,瑪莉建議肯恩將二十歐元的床頭櫃殺價成十五歐元。肯恩真的買了,但餐廳老闆不接受,因為他要買的是桌子不是床頭櫃。不得已肯恩只好將床頭櫃抱回住處。當他以工具撬開一個打不開的抽屜時,意外發現有一疊泛黃的稿紙。

  顯然這是一本未出版過的小說,肯恩讀了之後大受感動,於是他突發奇想,先將稿紙打字再列印,然後將書交給瑪莉。瑪莉看完文稿大為感動,於是將文稿寄給出版社出版,很快地,更改書名為莉拉莉拉的書出版後,竟成為一本暢銷書,甚至得到最挑剔的書評家一致好評。

  肯恩的如意算盤奏效了,因為出書之後,瑪莉不僅對他改觀,兩人愈走愈近甚至同居在一起。但肯恩面對如此鉅變,還是為自己的謊言而忐忑不安。這一日在簽名會中,一名中年人神秘而詭異地朝肯恩笑笑,會後竟來搭訕甚至最後聲稱自己才是這本書的作者。

  肯恩怕東窗事發,不斷地以錢來堵住這名自稱傑奇的人,而當瑪莉發現肯恩給傑奇支票時,肯恩只說是傑奇亦師亦友而此刻極需要一點幫助。但傑奇反而變本加厲,甚至在不受邀請的場合中出現,最後更出現在他們的住處。瑪莉再也忍不住了,她與肯恩吵了一架,最後反而是瑪莉憤怒離去。

  又一次的宴會中傑奇又出現了,肯恩原本要向她吐實,但瑪莉不聽憤怒離去,而傑奇擅自對外發表將會有第二本書,肯恩也騎虎難下,但傑奇在被逼迫下寫出的東西被肯恩撕得粉碎。肯恩由此也肯定傑奇不是原作者,在憤怒拉扯中傑奇才坦承原作者彼得蘭得威是他以前房客,早已車禍身亡。而傑奇衝出陽台欲向下樓的肯恩解釋卻不小心從樓上摔下身亡。

  肯恩為了向瑪莉懺悔,他以虛虛實實的筆調敘述他與瑪莉的關係以及對她的愛。

◎ 劇情分析

  「愛情謊言」改編瑞士作家馬丁蘇特的暢銷小說,原著在德國上市時就銷售超過三十萬本。而改編成電影之後更是締造賣座奇蹟。

  德國是個相當崇尚文豪的民族,經常有出名的大文豪接受巨星般的待遇在大戲院為觀眾現場朗讀,而這竟也造成一票難求。相對在台灣來看,台灣的小說家就顯得可憐兮兮。

  跳蚤市場是個有趣的地方,雖然賣的都是二手貨,但從那些老舊的物品中都能窺看出一些前人的線索,不是為了發掘過往的秘密而是從中感受過去時光的重現,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特別偏愛古董傢俱的原因,坐在一張有歷史的椅子上都能感染一份特殊的心情。

  小說創作是極為私密性的,作者以主觀的見解獨自來詮釋感情或愛意,若能普遍地感染讀者,那肯定是一篇好作品。只可惜現在的年輕人沉迷在聲光影的世界中,尤其是電腦帶來的多樣化使得這個年輕世代趨之若鶩,相對地,文學就變成時代的棄嬰。現在的出版社幾乎已經很少出版小說就是一個例子與現象。

  「愛情謊言」讓一篇動人的小說文稿密藏在床頭櫃無法打開的抽屜中,這是一個有趣的起點。其實稍加變化就能創造出不同的故事,也就是在抽屜中發現不同的物件,都能延展出許多精彩而迷人的故事,雖然有些涉嫌抄襲,但倒能提供給喜歡當編劇的朋友一些參考與思惟。

  肯恩是個內向羞澀的男孩,但當真命天女出現在他面前之際,他卻不會退縮不前,雖然不見得順利,倒也是極具勇氣的生命態度。

  瑪莉正在唸文學系,她崇尚的自然是現代大文豪,當她將肯恩給她的小說寄去給出版社,使得肯恩一下成了大文豪,於是瑪莉從不曾將他放在眼裡到與他相愛而同居,這之間的差異未免太大了。也難怪會在這情節中延展出一個議題:瑪莉究竟是愛上了肯恩或是愛上了小說?

  所謂愛屋及烏,這是一個能讓人理解的景況,但肯恩因為這本小說使得他的人生起了極大的轉變,這自然會讓人懷疑瑪莉的出發點。若說瑪莉是被肯恩的才氣所吸引,應該是較合理的解釋。一本小說並無法替代全部的人生,別忘了瑪莉雖然不把肯恩當男女朋友看待,但其實是對他印象不錯的。只因當時肯恩是餐廳的侍者,瑪莉又是自視甚高的文壇創作者,兩人之間根本沒有交集。所幸肯恩獨具慧眼,他一眼就看出瑪莉是他一生的至愛,從此堅定意志,只為求獲得她之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肯恩果然也深具文人細膩的觀察力。

  「說謊」變成肯恩最大的致命傷,因為他盜用了別人的作品,雖然作者已經亡故,但這樣的行為是人性中極大的缺憾。然而肯恩的出發點是備受同情的,因為他只希望獲得瑪莉的青睞,這一切只都是因為愛。陰錯陽差讓肯恩愈陷愈深,甚至陷於兩難。他好幾次想對瑪莉坦言,把真相和盤托出,就算瑪莉拂袖而去,起碼對自己的良知有一番交代,只是許多意外讓他錯失了許多時機,直到傑奇的出現使得事情更趨複雜。

  事情的危機其實也正是轉機,傑奇的出現讓原本的情境有了極大的轉變,肯恩頓時陷入兩難的矛盾中,原本想對瑪莉的坦白剎那又消失了,他必須以更大的心力來應付需索無度的傑奇。

  傑奇這名腳色是這齣戲的神來一筆,其實傑奇還真具有小說家海闊天空的想像力,他對出版社所胡謅的故事還真的是一篇佳作。他說一名男子為了不讓肥胖的母親難過,於是他不斷的增胖,但母親有了心上人後卻減肥成功,而男子卻再也回不去以前的體重了。這故事結構是相當完整的,只要付予一些主旨思考,就算以小說來敘述也絕對是一篇極具水準的作品。

  肯恩其實也具有相當獨到的見解,雖然唸著一部不是自己寫的小說不免結結巴巴,但遇到有些特別的用語,他還是會以自己的想法扭轉過來。畢竟那是一篇幾十年前的作品,作者當然會以當時的社會習慣語氣來寫書;而肯恩會採用屬於他這一代年輕人的用語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這些表相看起來處處破綻的表現,反而因為肯恩憨厚的外表而讓讀者與現場觀眾有了全然不一樣的感受,甚至反而對這種缺陷有了一種新的肯定。

  肯恩如何走出自己一念之差所造成的困頓之路?傑奇的死亡當然去除了一大障礙,但傑奇的恐嚇多少也稀釋了肯恩的錯誤,這也是影片最後並未以強烈的事件來印證兩人感情的去留,在模糊的空間中,肯恩更以「虛擬認錯」的方式寫了另一本書來向瑪莉告白,瑪莉會不會接納呢?答案自然都在觀眾自己的心中。

  人生的組合與關係的互動,某種角度來看是相當荒誕的。也許某種已經放置在社會的表相是你不認同的,但事實就是如此,了解真相就知道你不認同的成功人士,其實也有他不斷地努力才有的結果。扣除了那份努力,那剩下的也只能說是命運了。在工作與事業上如此,在愛情方面其實也並無兩樣的。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晚春(Late Spring)(Banshun).

 由 施伊粧老師撰稿

導演:小津安二郎
編劇:小津安二郎、野田高梧
演員:笠智眾、原節子、月丘夢路、宇佐美淳
日本 / 1949年 / 108分鐘
禮讚:本片為當年日本《电影旬報》評選十佳電影第一名
女兒不願丟下老父,獨自追求自已婚姻幸福,且又不願父親再婚的矛盾衝突中;而父親寧願放棄自已的 ...

~ 最是躊躇女兒心 ~

★ 劇情簡介     

   二十七歲的紀子,母親已過世多年,身為獨生女的她照顧退休的父親曾宮周吉的日常生活起居,雖然已到適婚年齡,但紀子甘之如飴並不急著出嫁。

  曾宮退休後在家編書,他的學生服部協助編校,服部和紀子熟稔,互動親切有如家人,兩人閒暇時約了一起去海邊騎腳踏車。

  曾宮要去東京開會,紀子順道和父親一起去東京購物。曾宮的好友小野寺請紀子吃飯;最近剛續絃的小野寺看著紀子長大,紀子也就直接表達不認同小野寺再娶。

  嬸嬸很關心紀子的婚事,和曾宮聊起相貌堂堂的服部和紀子很登對,曾宮也很欣賞服部,便回家詢問女兒的意願,不料紀子笑說服部就要和別人結婚了,這讓曾宮空歡喜一場。

  服部邀紀子一起聽音樂會,紀子覺得他應該和未婚妻一起去而拒絕了,服部便單獨去聽音樂會。

  紀子的手帕交阿彩來找紀子並留下過夜,兩人是中學同學,見面有聊不完的話題。阿彩說班上同學只剩紀子和另一位未婚,催促她快結婚,紀子表明不結婚。

  紀子到嬸嬸家,嬸嬸讓她和一位姓三輪的婦人打過照面後,告訴紀子想介紹一位東大畢業的佐竹和她相親,紀子說放心不下父親而不想結婚,嬸嬸說剛見過面的三輪,丈夫和孩子都過世了,她和紀子的父親很相配,兩人也已見過面,父親也不反對再婚;紀子聽了很不高興離去。

  紀子和父親去觀賞能劇,在劇場裡巧遇三輪,曾宮和三輪點頭打招呼讓紀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出了劇場父親心情似乎非常愉悅,提議先去「喜多川」吃飯再回家,紀子賭氣拒絕,快步離去。

  紀子找阿彩訴苦,阿彩卻勸她早點嫁人,讓紀子憤然離去,回到家中爸爸說嬸嬸已安排好相親,並表示將與三輪結婚,讓紀子泫然欲泣。

  紀子終於答應結婚,嬸嬸鬆了一口氣。

  紀子陪著父親到京都做婚前最後一次父女的旅行,旅途中紀子已放下父親要續弦的陰霾,心情愉快。小野寺一家也到陪,紀子見到小野寺的新太太溫柔得體,覺得她是個賢淑的婦人,自覺先前不認同叔叔續絃有些失言。

  紀子穿著傳統的禮服出嫁了,婚禮之後,阿彩陪曾宮到「喜多川」小酌,曾宮才說出自己並沒有續絃的打算,「將和三輪結婚」的說法不過是要讓紀子順利出嫁的謊言,阿彩聽了,和曾宮約定會常去探望。

  曾宮回到家中,靜寂的屋裡少了紀子的身影,不覺感到些許落寞。

★ 賞析

  日本蜚聲國際的導演很多,而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要屬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與黑澤明;在日本影史上鼎足而三的他們,作品不只是經典,更啟發不同世代、不同國族的電影人。

  若說黑澤明的電影是刀刃,劃開人性的怯懦和慾念,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則是靜水,流淌過處,呈顯平凡往復的日本家庭生活中雋永的情感與美感。

  家庭像一個亙古不移的堡壘,是形式上也是形而上的。人們因種種理由在這裡離開或進住,因出生、因嫁娶、因工作、求學或退休、失業,甚至最終的死亡,與家庭牽連出的關係是人生的全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從看似平淡零散的日常生活裡,呼應劇中人內心的成長變化。

  《晚春》的女主角紀子的臉上常掛著開朗的笑容,溫婉大方又進退有禮,紀子因母親死去多年,她扮演母親的角色,有條不紊的料理家務和照料父親生活起居,受到父親的尊重、依賴與疼愛。紀子習慣這樣的生活也喜歡這般的安適,對她而言這就是幸福,只要不結婚,可以永遠當躲在父親背後的小女兒,父親如果續絃便打破原本的幸福了。

  當紀子知道父親將與三輪結婚時,她感受到的是遭到背叛,是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將遭到篡奪,而其中更大的憂心是無法確定婚姻能帶給自己較之現在更大的幸福。

  紀子身處新舊思潮衝擊時代,同輩女流如阿彩、美佐子,對於婚姻不再那麼宿命接受,但又無力對抗。以當時多是相親結婚的時代背景,婚姻更像是一場豪賭,許多不幸福的婚姻,讓「結婚是愛情的墳墓」成為時髦說法,即使門當戶對也沒有把握得到幸福生活。

  婚姻代表承諾,當初執子之手便要與子偕老,然而承諾有時卻經不起變化的侵蝕,因此有時愛別離,有時怨憎會。

  紀子害怕改變,沒有勇氣結婚,即使面對熟悉的服部,平日可以大方談笑,但當即將結婚的他認真邀約聽音樂會時,紀子又裹足不前,她懂得適時拉開距離免生困擾。

  服部獨自去聽音樂會,紀子回絕後他寧願空著位子,因為心理的位置是難以被取代的。

  家庭生活是小津永遠的主題;低角度的攝影鏡頭更是其作品的重要辨識,從地板上一百公分高的鏡頭視角看出去的家庭生活,幾乎是小津安二郎電影世界的主軸與主題,也可說整個世界就在家庭生活裡,甚至反覆使用的男主角或其他角色的名字在不同作品中,作品中的時代感退得很遠,不管它曾是多麼動盪、激越,雖然讓人無力對抗,但總會過去,是角色身後一抹淡影。

  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看似無謂的鏡頭過處,靜靜的鏡頭裡呈現極日常生活景況;一干隨風輕飄的晾曬衣服,或庭院中搖曳的花草樹石,以此安靜描繪出風的律動與存在,一種不張揚的語言描述時光的流動、人的距離,描繪時光的美麗與暗藏其中的幽微感傷。

  小津的墓碑上鐫刻著一個大大的楷書漢字「無」;一個充滿美學與哲思意涵的字,平淡中見真味的一字,一如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意韻深長。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德米吾愛(L`Univers de Jacques Demy)

導演:安妮‧華達(Agnes Varda)
演員:哈里遜‧福特( Harrison Ford)
   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
法國 / 1995年 / 90分鐘/ 輔導級
是華達對德米的愛戀與追思,也無疑是一堂精采的法國電影史…

◎ 劇情簡介     

  一九九O年傑克德米因病逝世,其妻也是他電影事業的夥伴安妮華達不僅在他生前拍了「南特傑克」,更在一九九五年拍攝「德米吾愛」的記錄片。

  片頭由三名女子卡蜜、卡洛琳及瑪琳在傑克墳前朗讀對傑克思念的信,而開始進入傑克拍片的過程。僅將傑克德米幾部影片的梗概分述於后:

  (一) 「蘿拉」-這部影片敘述蘿拉七年前在舞廳遇上了一名心上人,但沒想到這心上人卻不告而別成了負心的人。蘿拉一直苦守在舞廳中,她的姿態充滿性感的魅力,在戰亂中的軍人或任何男人很少能逃過她的誘惑。但因耐不住寂寞,於是她與一名美國大兵發生了一段露水姻緣,而也在這時刻,那名她心儀的負心漢又回來了…。

  (二) 「天使灣」-由珍妮摩露所飾演的女賭徒,全身上下充斥著無比的豔光魅力,但她卻在賭場中墮落與迷失,雖然她也有了一場愛情,一名銀行的年輕賭客,兩人展開一場姐弟戀,然而最終她在戒賭或續賭中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抉擇呢?

  (三) 「秋水伊人」-珍妮薇與男友論及婚嫁,但因男友接到兵單必須兩年後才回來,兩人相約相見之日,但因珍妮薇的母親所開的雨傘店負債累累,不得已母親要她嫁給喜歡她的富商。男友回來很失望,他開了一家加油站及修車廠,在一個下雪的日子,珍妮薇開車來加油,車上的小女孩其實是男友的女兒,但此時也只能喟嘆命運作弄人了。

  (四) 「驢皮公主」-改編自查理佩羅的童話故事,敘述國王在妻子死去之後,因見女兒長得太像她母親,於是決定要迎娶女兒為妻。女兒招架不住,眼看就要答應了,幸好神仙教母暗中攪局,使得事情有了變化。

  (五) 「柳媚花嬌」-這是一部具有美國風味的歌舞劇,因為請了美國舞王金凱利擔任舞作。敘述達芬與蘭芝這一對雙胞胎姐妹,在鎮上一個教舞維生;另一名則教琴為業,兩人是鎮上出名的大美女。有一天達芬在鎮上的畫廊發現一幅神似自己的畫像,原來這張畫是一位正在服役的水手根據自己夢中情人的樣子所繪,因為這張畫,於是兩人開始尋找對方,雖然如此渴望見到對方,而小鎮雖然小,無奈兩人始終都擦身而過…。

◎ 劇情分析

  出生於一九三一年的傑克德米,其父是汽車技師,日後修車場外又加開一間加油站,這是他小時候的記憶,但卻在電影「秋水伊人」中將之還原。而「秋水伊人」也將當年三十三歲的傑克推向影壇的巔峰。

  一九六二年傑克與安妮華達結婚,兩人相伴一生,一直到一九九O年傑克逝世為止,而被稱為「新浪潮電影教母」的安妮華達為了紀念丈夫,早在傑克日漸衰弱時就為他拍攝了另一部紀錄片-「南特傑克」,而「德米吾愛」則是在傑克去世後五年才拍的。

  安妮華達訪拍了當年拍過傑克電影的演員,然後由他們各自去陳述對傑克的感覺或感動,再加上安妮有技巧地剪接與佈局,於是這部影片便技巧性成為傑克德米的作品導覽;甚至可以說也紀錄了六O與七O年代法國電影的寫實趨勢。

  傑克德米與安妮華達這對新浪潮世代的電影導演,雖是夫唱婦隨,但兩人的工作卻鮮少有合作的機會。傑克在影片中曾說:創作是很私密性的。畢竟所有的創作者都是相當主觀的,雖說好意地給予對方一些建議,但其實也是侵犯了獨立創作的原則,而所謂的原創精神也就蕩然無存了。或許這也是這對夫妻能夠彼此恩愛二十八年而讓人稱羨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安妮華達在記錄片中偶爾也穿插了過去傑克所拍的影片,透過他人口中的敘述,觀眾也慢慢了解甚至承載了傑克的創作觀。早期的輕歌劇是他的拿手好戲,而在「秋水伊人」流暢地調度色彩繽紛的傘陣真是讓人拍案叫絕。但傑克顯然尚有他想完成的願望,那就是美國的歌舞片。

  其實美國的歌舞片導演大部份是編舞者,但傑克排除萬難專程從美國請來金凱利排練舞作甚至參予演出,這才讓他真正完成心願。其實這也是美國與法國一次很難得地合作模式,日後這種機會就很難重現了。

  「德米吾愛」雖然以記錄片的方式敘述了傑克德米一生中的電影成就,但似乎更多的角度可發現,這部影片其實是安妮華達表現對丈夫的懷念與愛意。這一對神仙眷屬在影壇上是相當有名氣的,就算傑克德米已經去世五年那又如何?安妮華達自然有她詮釋愛情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安妮華達在傑克拍片之時,絕對不會介入干預的,雖然明知傑克身邊經常圍繞著許多美女,(如歐洲第一美女凱瑟琳‧丹妮芙)安妮始終以相信的態度讓丈夫全力投入,這才讓傑克在創作上沒有後顧之憂,或許也是如此才能讓他創造出許多優秀作品吧?

  影片中許多當年叱吒風雲的人物,如今都顯現了老態,真是歲月不饒人啊!而裡面也提到安妮華達拍攝的另一部影片-「幸福」。

  「幸福」描寫一名家庭幸福美滿的木匠,他不但有個溫柔的太太,而且有一名可愛的孩子。但有一天木匠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只是他不僅想擁有女人,也不想放棄原有的家庭。於是他跟妻子商量,希望他能同時擁有她們。妻子答應了,但最終妻子依然自殺了。而「幸福」並未結束,只不過女主人換成第三者的女人。

  這部電影正是安妮華達最擅長批判的男性父權,從而突顯所謂的女性主義。對後世很多的女性導演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

  傑克德米在影片中不諱言他曾獲得許多貴人的相助,他提到因為認識高達,替他引見製片包賀嘉,也因此「蘿拉」(原名:往約翰尼斯堡的票)這部影片才得以拍攝完成。傑克德米是個天真浪漫的人,否則他怎麼會選擇拍攝「驢皮公主」?雖然影評與票房都讓人失望,但傑克德米卻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因為那是他從小就相當喜愛的童話故事啊!

  「驢皮公主」其實多少有著一些影射,這是影評人不青睞的地方,自然也使得票房失利了。而這些創作上的細節,妻子安妮自然不會過問,甚至她永遠是站在丈夫背後當後盾。

  屬於新浪潮的那個世代,其實是一群人共同創作出來的,但他們以一種孤獨但銳利的調性,給予了電影一些新的骨與肉;甚至賦予新的靈魂,於是這群初生之犢才能在影壇佔一席之地,甚至最後執影壇牛耳,也成為後世追尋的榜樣。

  值得一提的是德米拍攝「蘿拉」的女主角安諾艾美,是那個世代許多名導演最喜歡的演員,如高達、費里尼、貝托魯奇等等,都曾在他們的影片中擔任最吃重的女主角,事實上也證明安諾艾美這位超然脫俗的女演員在銀幕上面的魅力真是凡聖均無法擋,她在「蘿拉」影片中清唱一曲「是我,蘿拉」已經變成迷人的經典爵士歌舞。而這部影片就被候麥導演讚譽有加,並稱之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中最原創的作品」。

  安妮華達在拍片中不僅展露她的才華,也同時讓觀眾體現她對丈夫的深愛與懷念。或許一般人不習慣觀看紀錄片,但若能先了解傑克德米的作品,應該會對觀賞本劇有絕對的助益。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導演:吉諾特.茲瓦克(Jeannot Szwarc)
主演: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
   珍.西摩兒(Jane Seymour)
美國 / 1980年 / 10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
   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男主角
李察在1972年的大學畢業聚會上遇到一個神秘的老婦人,她走到李察的跟前,輕聲低喃:「回到我身邊來吧!(Come back to me.)」又交給李察一個老舊的懷錶後,便於夜色中緩緩的離開…

◎ 劇情簡介    

  編劇家李察成功地發表第一篇作品,在慶功宴上一名老婦人緩緩走到他面前交給他一個懷錶,並輕輕告訴他:要李察回去找她。在老婦人離去後,李察這才想起,他根本不認識這名老婦,而現場也無一人知曉她的來歷。

  八年後李察與女友雪莉分手了,而他也獨身開車到麥克金納島渡假,半途中覺得格蘭飯店特別有吸引力,於是李察入住格蘭飯店,而意外地在飯店陳列室中發現一幅令他心動的相片,不僅覺得相當眼熟,而且似乎有著一股魅力深深吸引著他。

  李察追查後才知畫像是已故女演員愛莉絲.麥坎納,她已亡故八年,也就是八年前她將懷錶送給李察後當天晚上就去世了。李察立即感應到他的前世曾與愛莉絲相戀,為了去面見當年的愛莉絲,他去請教從前的學校教授相助,教授要他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設定的年代。

  果然在經過多次失敗後,李察終於成功地回到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下午六點,也就是愛莉絲要在飯店劇院演出之前。李察在河邊林間小道找到她,愛莉絲似乎也感受這名眼熟的男人與她相當貼切,於是在李察的追求中,愛莉絲很快就融入他的纏綿愛意,但愛莉絲的經紀人威廉羅賓森卻極力阻攔,因為他怕愛莉絲沉迷在愛情中將使她喪失明星的機會。

  愛莉絲開始抗拒威廉的阻力,因為她認為每分每秒與李察在一起都是如此的甜蜜;好幾次的頂撞讓事情演變得近乎無法收拾。

  李察與愛莉絲陷入如癡如醉之際,李察送給愛莉絲一個懷錶,但卻也不小心從口袋中拿出一枚現代銅幣,結果讓他立刻回到現實。

  李察無法再回到過去,只好將自己鎖在房內,直到格蘭飯店員工將他救出時,他已奄奄一息。雖然急急請來醫生,但似乎也無濟於事。

  李察進入彌留狀態,他似乎看見了一團光,然後看見愛莉絲在不遠的地方等他,於是李察急急上前緊緊握著她的手,這一回他再也不會讓愛莉絲離開他的身邊,兩人朝著未知的空間走去。

◎ 劇情分析

  「似曾相識」的原文小說是「重返的時刻」,原作者理察.麥瑟森的小說前序中曾經載明,在一次與家人旅遊中,偶然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歌劇院門口看到一張海報,那是已故美國著名女演員茉德.亞當姆斯(Maude Adams)的海報,而在那一剎那,他立刻愛上了她,於是「似曾相識」這齣動人的故事於焉誕生了。

  「似曾相識」的情節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曾有過相同的經驗。當第一眼見到某人之際,似乎就有著奇妙的感觸,好比說覺得對方是相當熟悉,交談之下也相當歡欣鼓舞;相反的也有第一眼就覺得對方始終格格不入,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正是這種寫照。

  從佛學的觀點來說,第一次見面而充滿喜悅,那是前輩子種下良善的因緣;而見面就不悅的人必然是過去世結了惡緣。

  李察和愛莉絲的愛情故事與「魔鬼終結者」第一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戲劇理論中的「蛇吞尾巴」理論,這是非常有趣的後現代手法,或者稱之為把時間劃個圓讓起點與終點相融。

  當李察第一次劇本發表會時,愛莉絲已垂垂老矣,她來見他,不僅把懷錶還給李察,同時也希望李察要回去找她。懷錶是李察進入催眠回到一九一二年送給愛莉絲的,但若愛莉絲不將懷錶還給他,那李察就無懷錶可送她,那後續的情節必然受到極大的衝擊,但當這種「首尾兼顧」的景況存在時,時空便成了一種圓圈的弔詭。

  若是愛莉絲知道將懷錶送還李察,這表示李察從出生時愛莉絲應該都很清楚,但或許是年齡差異的緣故,她才不曾去找他吧?而李察與愛莉絲的愛情,似乎只能像古代的七世夫妻一般,人間是他們試煉的場所,通過測試後就能回到天界共享愛情。

  「似曾相識」是一九八O年的作品,但如今卻已成為一部經典,除了故事情節讓人感動之外,音樂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太美了…」是每個人對這部電影配樂的評價。約翰.拜瑞的配樂也引用了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變奏十八》。

  男主角克里斯多福.李維當年剛演紅了「超人」,其實有許多影片他都推掉了,獨獨鍾情於這一部小成本的製作。以當年的預算而言只有五百萬,但李維一人片酬就佔了五分之一。雖然還有其他更高的片酬邀約,但李維很神奇地選了「似曾相識」,這一切應該冥冥之中都有其定數吧。

  如果我們可以用「時空之旅」回到過去見見以前的心上人,這個世界恐怕會大亂而失去準則。但順著因果關係則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現象。俗話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生命中只要起心動念,必然會開始分別,而分別之後必須作出決定,在決定之後必然會產生「善、惡或無記」的因果,就算是情感的對待也是如此。

  只要彼此之間有過善的承諾,那日後這件「因」必然會在適當的時間結「果」,而「似曾相識」以戲劇的弔詭理論將因與果相互錯置,這沒有對與錯的問題,而是編導在這個環節上用盡心機去詮釋一種時空錯置的愛情,從而賺盡了有情人的淚水。

  自我催眠是否能像科幻片那樣精準地回到過去固定的時空?但影片的自我設定調性可以輕易地解決這些困境,李察與愛莉絲的愛情只被建構在一次短暫的相會,餘下的全是似曾相識的思念與緬懷,但也正因為得之不易,所以這份感情就更加動人而令人懷念了。

  當李察不小心拿出一九七六年的錢幣時,李察便在愛莉絲的面前消失,而從此愛莉絲便不再演戲了,她雖然活在屬於她自己的封閉世界,而這一切也只是為了等待李察的出現,而這樣的付出不僅必須孤單地度過歲月,心中所擁有的也只有那短暫的相聚。但以愛情的角度而言,這些短暫卻是一種永恆。

  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常常讓我們陷入一種迷思,因為我們習慣以慣有的態度來面對,這自然所應對的價值觀會有所差異,也許短暫的接觸只是剎那,但其實這個世界也都是我們以剎那的感知而存在的。因此永恆與剎那看似兩個極端,但其實卻是沒有差異的。

  雖然如此,時間長短可以不必計較,但當下的一種注視卻也是一種永恆。愛莉絲在照相時正好看到李察,於是似笑非笑的表情便成了永恆,但也在李察心中留下了印記,就算相隔來世,都將會是如火烙一般地鮮明而難以忘懷。

  「似曾相識」的美在於一種未來的期待,未來也許是一種未知,但只要存著一股希望,所有的期待便會鮮明起來。最終兩人的結局都以「死亡」作一種了結,或許這個世間並不是真的那麼完滿,一切的永恆焦聚應該只許天上而有,於是片尾那一場兩人的再度相會看似如此完美,但卻也有著感傷。

  死亡或許是一種解脫,但別忘了,死亡其實也是另一個開始,希望李察與愛莉絲的愛情也是在另一個世界有著另一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