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導演:艾朗.科里林(Eran Kolivin)
演員:撒斯松.賈拜(Sasson Gabai)
   羅妮.愛賀茲(Ronit Elkabetz)
以色列 / 2007年 / 87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權威影評網站 Rotten Tomatoes 獲得98%好評
   囊括以色列金像獎及各地電影節的重要獎項
   2007金馬國際影展奧斯卡外語片
一個由埃及警察組成的樂隊,因為連番陰錯陽差,流落以色列偏僻小鎮,幸被雜貨店女老闆與好心街坊 ...

◎ 劇情簡介     

  一群從埃及出發到以色列訪問的亞力山大警察大隊樂團,陰錯陽差錯過了接機的時刻。為了表現樂隊在國外獨立自主的精神,隊長塔非堅持不向埃及駐以色列大使館求援,命令隊員哈里德向人詢問,一行人坐上公車,但卻語音的誤差,到達了一個鳥不生蛋的小鎮。

  鎮內一家餐廳是由蒂娜主持,原來欲繼續向前行的塔非,因哈里德吵著肚子餓,經由副隊長賽門的勸慰,於是塔非命令隊伍留在餐廳吃飯。

  蒂娜告知眾人走錯了方向,但因時刻已晚,於是樂隊決定留在小鎮過夜,透過蒂娜與塔非的分配,塔非與哈里德住在蒂娜的住處,其他人分別住到依基的家中,正巧依基的家人伊莉莎白生日,眾人為她唱生日歌,但過去兩國戰爭的陰影,使得這頓晚餐顯得尷尬不已。

  蒂娜邀塔非到鎮內吃飯,但中規中矩的塔非似乎並沒有如蒂娜預測一般發生一段異國情戀。而英俊帥氣的哈里德陪依基到溜冰場,見他粗魯地對待女孩,哈里德憑經驗教導依基如何對待女孩,也使得依基第一次與女人有了接觸。

  副隊長賽門年輕時就寫了一首優美的協奏曲,只可惜一直沒有結尾,但在他國的家庭中見到了嬰兒床,再加上主人誠懇的建議,一直無法突破的賽門,終於為協奏曲找到結尾音符的靈感。

  塔非告知蒂娜,他因工作關係,無法理解兒子,最終導致兒子的死亡;甚至妻子也因此而離開人世,這段往事他從不曾對人表示過,只有副隊長賽門理解他,於是蒂娜也體會到塔非之所以中規中矩的原因。這個晚上她拿出酒來,但塔非要哈里德別喝太多,且要早一點就寢。但半夜塔非起床時,卻發現哈里德與蒂娜正在房內作愛,塔非只能表示一種理解的神情。

  第二天蒂娜及依基送樂隊離去,眾人的神情中有種神奇的感受,尤其蒂娜望著塔非與哈里德二人,她更是百感交集。樂隊終於趕到了目的地的阿拉伯文化中心,適時地參加揭幕儀式,而樂隊也莊嚴地演奏傳統的埃及音樂,並受到以色列觀眾的歡迎。

◎ 劇情分析

  如果大家都以人的基調相互對待,這個世上怎麼會有爭執與衝突呢?很不幸的是在政治人物操控下,許多戰爭便不知緣由地被挑起了。不管成敗如何,戰爭之後所遺留的後遺症,卻得由雙方的人民共同承擔。

  埃及與以色列其實也不見得算是宿仇,但因宗教與文化的差異,使得這兩個國家始終很難跳脫這些陰影。就算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些過往的宿怨其實很難一下子就全面消除的。就算此刻沒有戰爭,但就文化交流的景況,雙方依然是小心翼翼的。

  一隊埃及的軍樂團突然因走錯路而進入以色列的一個小鎮。這在多年前會是何等重大的事件,但誠如片頭所說的:有個埃及警察組成樂隊到以色列表演,他們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沒有人知道,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

  過去的敵人到達國境之內,現代的人可以用「不重要」來詮釋,顯然地,過去的世仇戰役似乎在當下的日子中不具備任何意義。整個以色列的屯墾區顯得悠然慵懶,人也因此變得懶散起來。餐廳有無營業並不重要,只因為這個小鎮需要一個餐廳,於是餐廳就在那兒了。

  對於突然降臨的埃及軍樂團,鎮上的人幾乎都是以冷漠來對待。其背後值得追索的應該是小鎮內的鎮民對現況的觀點。是因為確定戰爭已經因地球村的概念而遠離?或是原本潛藏心中的和平祈望早已落實?

  在寂靜但安穩的氛圍中,「日子」的過程便變得更為重要起來,從中延展而出的七情六慾與生命對待,便因個人的認知而有了不同的詮釋。

  蒂娜與塔非外出吃飯後,兩人坐在一條長凳上,明明四周空無一物,甚至連樹木花草都無,但蒂娜卻堅持說這兒是「公園」。塔非面對眼前想像出的公園,他有了更深刻的體現,原來人依靠「想像力」也可以活得很好。或許就是從這種奇異的觀點切入,塔非與蒂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也由此引出塔非的過往,父子的不理解,在兒子喪命之後,連帶也使得妻子離他而去。

  或許在失去妻兒之後的塔非為了彌補前愆,於是嚴謹地看待自己與周遭的人,他豈有不知蒂娜的用意?但男歡女愛的床地之事卻只能婉拒了。但塔非也並非全無改變,半夜目睹白天遭他斥責的哈里德在房內與蒂娜作愛,他雖百感交集,但卻也能淡然化之。畢竟人生大慾是一種自然的互動,過份的壓抑只會徒增自己的困擾,塔非在這場性愛中沒有參與,但在精神領域中他是共浴其中的。

  蒂娜為何在這個小鎮消磨自己的青春歲月?是她早已看淡所有?或是無路可出?不管如何,蒂娜是一名主觀性極強的女人,整隊樂團在她面前似乎只有聽她指揮的份,而她可以將精神與肉體截然劃分,性愛的愉悅託付給年輕英俊的哈里德;而精神的共鳴則指向塔非。

  這是一種有趣的現象,現代人愈來愈會思考這方面的議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這些認知則與傳統的道德愈離愈遠。你不能否認這是一種新的觀念,一種女性敢於當家作主的現象展示。歷經滄桑的塔非縱然有著傳統的思惟,但卻也不得不認同。

  哈里德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幫助以色列的男孩完成了第一次的互動,似乎也提供了戰爭之後的全新對待,當一切全然回歸到人性時,過往的爭執便顯得愚蠢不已,面對第一次約會的女孩,有著靦腆無知,但哈里德輕輕撥弄,一切尷尬立刻上了軌道。此刻誰還會去記惦過往因戰爭而遺留的仇恨呢?

  副隊長賽門從很早之前就寫了一首協奏曲,只可惜一直無法譜完結尾。而賽門與其他三名隊員寄居在一個平常的家庭,正巧也遇上女主人伊莉莎白的生日。接受過去的敵人的生日禮讚,在心中似乎有著無比的尷尬,但這會是什麼緣由讓人陷入困頓呢?

  認何人都無力去探索過去殘留的歷史痕跡,曾經造成的遺憾與不幸都不是這些偶然相聚一起的人的責任,雖然他們心中始終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但彼此還是以「賓主」般地相互對待,這不是不得不然的看待,而是還原到人與人之間的對應。

  賽門吹奏了那首未完成的創作曲,以色列家庭的成員好心但小心翼翼地提供了創作的方向,賽門似乎有了感應,最終在看見嬰兒床時獲得了靈感。這樣的情節顯得詭異,原來屬於真善美的靈知心竟然出自過去敵對的人口中,賽門最後將作品完成之後,想必會有更大的衝擊與認知,「敵人」應該只是一個名辭,如果能從對方的角度思索,便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省悟。

  在以色列的都市中能成立一個阿拉伯文化中心,這早已透發出「和解」的意味,當管弦樂隊在塔非的指揮下演奏完傳統的埃及音樂,立刻獲得滿堂采。因為唯有音樂才能取代傳統的和解。透過音樂,不同的種族與文化甚至宗教也都能尋找到共鳴。

  這個軍樂團有沒有真正來過以色列雖然不見得很重要,但若無這次的交融,是否會有些許的榮景呢?也許戰事真的已經遠移,那麼此刻留置的絕對是人類真摯的靈魂傾吐,這樣的景況是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2009年全年度(76部)總片單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 全年度均由黃英雄老師撰稿、講評 》
1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
2  女孩要堅強(Girl Meisje)
3  化粧師(けわいし)(Kewaishi)
4  尋找幸福的起點(The Italian)
5  愛像一條魚(Goldfish Memory)
6  少女奧薩瑪(Osama)
7  愛的太狂(Mine alone)
8  父親的衣櫃(All about My father)
9  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
10  就是不親嘴(Pas sur La bouche)
11  我的媽媽跳起來(The Spanish Woman)
12  池畔謀殺案(Swimming Pool)
13  他不壞,他是我爸爸(Hold My Heart)**
14  色戒(Samsara)
15  瑪莉亞的孩子(Son of Maryam)**
16  我的第二個太太(La Seconda Moglie)
17  甜蜜插撥(Just the Beginning)
18  維納斯(Venus)
19  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20  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21  愛情不用尋找(Broken Flowers)
22  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
23  小星星.眨眼睛(Other Eyes)
24  男孩遇見女孩(Boy Meets Girl)
25  壞痞子(Bad Blood)
26  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
27  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
28  巴黎換換愛(The Valet)
29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
30  愛情誓言(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31  明日的記憶(明日の記憶)(Memories of Tomorrow)
32  大快人心(Funny Games)
33  四月之戀(Avril)
34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35  童魘(Spider)
36  稚子驕陽(It All Starts Today)
37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Melquiades)
38  慾望城市(State And Main)
39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
40  偶然與你相遇(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41  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42  皮相獵影(Fur)
43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
 (Crying Out For Love, I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44  天堂邊緣(The Edge of Heaven)
45  誘禍(Don't Tell)
46  刺繡佳人(Brodeuses)
47  伊右衛門之永恆的愛(伊右衛門の永遠の愛)**
48  英雄教育(NAPOLA)
49  我的快樂婚禮(Old New Borrowed And Blue)
50  坎大哈(Safar e Ghandehar)
51  東京鐵塔(東京タワー/とうきょうタワー)(Tokyo Tower)
52  奇蹟的夏天 (My Football Summer)
53  白色巨塔(白い巨塔(The Ivory Tower)
54  潛水鐘與蝴蝶(Diving Bell and Butterfly)
55  我的左派老師(Half Nelson)
56  跟憂傷跳舞(Aberdeen)
57  39磅的愛(39 Pounds of Love)
58  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59  愛上娜塔莉(Nathalie)
60  螢火蟲之星(ホタルスター)(Hotaru no hoshi)
61  在屋頂上流浪(Hallam Foe)
62  跟蹤大明星(Interview)
63  夏日時光(Summer Hours)
64  愛情媽媽咪呀(Casomai)
65  成人遊戲(Adult Behavior)
66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67  我的哥哥是獨生子(My Brother Is An Only Chil)
68  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 - Hanami)
69  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70  神秘肌膚(Mysterious Skin)
71  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
72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73  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74  冏男孩(Orz Boys)
75  東京物語(とうきょうものがたり)(Tokyo Story)
76  蒼生大醫(Empyreal Doctor)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狂愛聖彼得堡(The Stroll)

導演:亞力克西.烏契傑利(Alexey Uchitel)
演員:愛琳娜.斐蔻娃(Irina Pegova)
   帕佛爾.巴夏克(Pavel Barshak)
   葉甫蓋尼.塞格諾夫(Yevgeny Tsyganov)
俄羅斯 / 2003年 / 90分鐘 / 保護級
禮讚:獲邀2007台北國際書展開幕片
   獲邀「莫斯科國際影展」開幕片
   榮獲俄國「維堡國際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3項大獎
   榮獲德國科特布斯「東歐青年電影獎」影評人費比西獎等3項大獎
   榮獲美國「克里夫蘭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榮獲美國「西拉鳩斯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榮獲「俄國奧斯卡」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
   榮獲俄國「尼卡獎」最佳劇本等2項大獎提名
一位美女與二位年輕男子展開一趟聖彼得堡徒步之旅  ...

◎ 劇情簡介     

  歐雅與魏斯華快要結婚了,但為了到外國旅遊,兩人打賭若歐雅能在一天當中都不坐下來而保持走路姿態,並要兩個人作證則歐雅就算打賭勝了。

  歐雅豐滿的身材及艷麗的外型很快吸引了亞洛夏的注意,亞洛夏一再糾纏,歐雅並告訴亞洛夏她是花式騎師,而她的馴馬師麥西密與老馬葛西克是她僅有的好友,她的新馬「鑽石」與她則在培養感情中。在「喀山大教堂」前她見到了老馬葛西克被利用為讓遊客拍照,歐雅很生氣與馬主吵了起來。

  歐雅要亞洛夏也將他的好友派提亞叫出來,三人一起去冬宮廣場。而在之前亞洛夏提議帶她去莫斯科,歐雅拿護照給他,但卻堅持自己付錢,並答應到莫斯科後,所有的費用都由亞洛夏負擔。

  歐雅從見了派提亞後,常常在他耳邊耳語,卻惹得亞洛夏相當不悅。歐雅表示她一直認為亞洛夏太年輕,不像派提亞穩重有正義感,這似乎也讓派提亞對歐雅有了動心的念頭。

  三人上了伊薩基輔大教堂,歐雅卻爬上高樓階梯後昏倒,所幸並無大礙,三人又到彼得大帝的青銅騎士雕像前,看見了一對年輕人正在舉行婚禮。而歐雅卻突然告訴亞洛夏,謂她可能不會去莫斯科,同時也再度對派提亞表示她欣賞他的堅強。

  三人一路行來,到達涅瓦河左岸,在穿橋而過後,決定搭公車,在車上一群吉普賽女人及小孩圍住三人,七嘴八舌想為他們算命看相,在下一站時匆匆下車,派提亞發現不對,三人急急追下,但也失去吉普賽女人的蹤影;也發現皮包和護照都不見了。雖然如此,歐雅不僅一路笑也只跟派提亞說話,這令亞洛夏更加吃味。歐雅路上一直接到電話,但她卻說是朋友與親戚。三人又來到圖契可夫橋,歐雅談及她祖父的遺產,不禁又讓二人心動不已。

  終於來到足球場,但亞洛夏與派提亞終於因吃味而大打出手。在奧羅拉號巡洋艦旁下起大雨,歐雅將手機丟入海中,並帶二人到一家保齡球館見魏斯華。魏斯華才將真相告之二人,二人生氣離去,但歐雅心中似乎也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 劇情分析

  以手持攝影機遊走在聖彼得堡的街道,從一女二男的邂逅中推介了這個城市的重要景點,以這樣的戲劇手法來紀念一座城市建城三百年是一件有趣的電影創作。

  在街上突然對著一名女人死命地糾纏,並在一天當中產生了愛的連結,這種可能性有多高呢?答案並非一致的,必須要從每個人的性向談起,還有彼此之間的頻率是否相通,否則被當成登徒子的機會是相當高的。

  「狂愛聖彼得堡」更多的企圖在展露這個國家在解體之後向資本主義看齊後的種種面面觀。許多的新富豪產生後帶動了這個地方的活力,雖然因為快速的急進,相對的也使得原有的秩序受到了挑戰,但一種交揉的後續似乎也帶出了另一形式的秩序。歐雅的未婚夫魏斯華就是一個例子,他可以包下保齡球館的球道,只為了等待與未婚妻的打賭,對照一下過去俄羅斯的景況真是十萬八千里。

  每一次景點的呈現似乎也呈現了宣傳的功用,那一天要去聖彼得堡先把這部影片看一次就等於有了先期的導覽。雖然許多景點不見得能一窺堂奧,但若介紹得太詳細豈不變成旅遊紀錄?別忘了,這是一部標準的電影呢!

  歐雅的身材有夠勁爆,無論走到那兒一定會引來一些目光,這也提供了搭訕的合理性。問題是歐雅為了打贏賭約,一開始就以謊言瞞騙亞洛夏以及派提亞。甚至誑稱她是花式騎師,更編造了兩匹馬「葛西克」與「鑽石」,猶如奇士勞斯基十誡中的第三戒「黑暗漫遊」,女主角希望男主角在聖誕夜能陪她至天亮,為了達成「自我打賭」的儀式,她一再地說謊,雖然她有難言之隱,但還是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探索的。

  歐雅的企圖相較之下顯得浮華,也使得整個事件延展下來之後有著更多可議之處。這與電影情節無關,僅從人性對待中來加以探討,如果你將自己置身在亞洛夏的立場來看待,就會知道被訛騙一整天之後的感受是什麼?在這個角度上導演似乎來不及還他和派提亞一個公道,僅僅讓歐雅激動地奔出雖算得上是彌補,但終究還是無法完整訴說歉意的。

  亞洛夏是天真而善良的,也因為這樣,他才會半路搭訕美女,然後很快就愛上她;派提亞是較冷靜而堅定的,而對歐雅的感情釋放,雖然覺得不對勁,但終究還是難逃誘惑。但也因為他的理性而使得感情受傷的程度減輕到最低。

  派提亞與亞洛夏代表的是陽剛與陰柔兩種極端,但其實也是人性中的一體兩面。正確地說每個人其實都兼具這兩種性格,如何在恰當的地方展現該有的生命特質,原本就是一種生命的考驗,而在戲劇對應中,這一剛一柔卻也組成了完美的匹對,從而在愛情的執著中有了爭端,甚至也影響了兩人之間深切的友誼。

  為什麼堅固的友情會因為一個尚不十分熟識的女人而起了變化?顯然的,人性中的自我是相當深執的,在沒有利害關係時,友情自然經得起考驗,但愛情這玩意兒基本上是建立在獨自佔有的基礎上。所以當雄性地盤受到挑戰時,紛爭必然立刻引燃。所幸黃昏入夜之際一場大雨中斷了他們遊街之旅,也剎那間澆熄了盲目的熱火。

  一日之內的愛情看似浪漫,但其實卻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憑著感覺當然是一件美妙而令人迷醉的事,但逢場作戲尚可,但直指婚嫁的愛情卻是有待商榷的。如果歐雅最後真的要嫁給亞洛夏或派提亞,最終可能會是悲劇收場吧?歐雅最終在歷經一日徒步遊後,對兩人似乎也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也許從愛情的角度而言,歐雅的動情會讓人仰慕,但她該如何去面對未婚夫呢?

  也許考量太多就沒有所謂的愛情了,因為這一切都只是一日遊的過程。生命的每個片段甚至是每日的點點滴滴若能稍加留意,必然會發現處處都是令人驚嘆的火花。當停下步時,腳邊的一朵小黃花正兀自地綻放他的艷麗生命,綠意盎然的小草不也展露其生命的自性?

  三人在聖彼得堡一日遊下來,因為旁邊一個全新生命的陪伴,各自在心靈中彼此互撞並有了新的感悟,於是在相互吸引的前提下,很容易將之歸納在「愛情」的層次上,這並不是錯覺,而是一種自然法則。如果亞洛夏與歐雅結婚,相信他絕對不會想陪她以一天的時間走完聖彼得堡的街道,正如魏斯華一樣,他與歐雅打賭,但他情願躲在保齡球館內等待消息。

  但若由此而苛責男人也是不公平的,畢竟這也是人性當中的一部份,要怪罪何人身上都是不恰當的,正確地說既然知道這種緣由,我們就應該要有應對之道,意即應在日久厭情中尋求另外的出路,這種出路並非專指感情,而是生命其他的命向。也許培養另一種創作的嗜好或者其他專長,都是吸引另一半的重要元素之一。透過一種自主性的宣達會讓生命展現不一樣的風采與力道,那些令人擔心的事自然會迎刃而解了。

  以人性的弱點與卑劣卻技巧地宣達了對聖彼得堡這座城市的禮讚;也適時地顯現慾望與人性之間的辯證與對話,於是成就了這齣令人難忘的電影作品。

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

導演:賀克.唐納斯馬克(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演員:歐路奇.穆赫(Ulrieh Muhe)
   馬蒂娜.吉黛克(Martina Gedeck)
德國 / 2006年 / 133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獲得2006年「德國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男配角、最佳製作等七項大獎
   代表德國參加2007奧斯卡外語片角逐
   本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東德秘密警察日夜不停竊聽著劇作家及女友的生活作息…

◎ 劇情簡介     

  一九八四年東柏林尚在秘密警察「斯塔西」嚴密的掌控中。名劇作家德瑞曼是東德唯一擁有西德觀眾的藝術家而受到禮遇, 但國安局的頭子漢普看上了德瑞曼的女友克莉絲塔,遂下令文化部長古華茲暗中調查德瑞曼。古華茲將任務交給秘密警察的教官衛斯勒,在德瑞曼家中裝滿了竊聽 器。

  克莉絲塔的演出雖然動人,但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德瑞曼雖然知道她吸毒,只能睜一眼閉一眼。漢普利用一次載送克莉絲塔的機會,以半 恐嚇的方式強暴了克莉絲塔。德瑞曼雖然知道只能忍痛承受。另一個晚上,克莉絲塔欲赴漢普的約會,德瑞曼苦苦哀求她不要去;克莉絲塔在酒館中遇見也極為欣賞 她的衛斯勒,經過衛斯勒的開導,克莉絲塔決定不再赴漢普的約會。

  被列為黑名單的雅斯卡導演因為地位被黨指定的導演史瓦柏取代而自殺了。 這激起了德瑞曼想要探索,因東德很早以前就因自殺人數太多而不列入統計。為了能讓作品發表在西德,「明鏡」雜誌社派了藝術家豪瑟的叔叔海森史坦從西德走私 一台小型打字機,唯有沒登記過的打字機才能不被入罪。

  「明鏡」周刊登出文章後,不僅引起轟動,漢普也大為震怒,下令古華茲徹查,所有的跡象都指向德瑞曼。但竊聽期間,衛斯勒慢慢介入了德瑞曼的世界,他不僅心儀克莉絲塔;也偷走布萊希特的劇本小說;並從竊聽中聽到古典鋼琴音樂而感動落淚。

   漢普終於要古華茲從克莉絲塔開刀,利用她買毒品時將她擒獲,並咬出德瑞曼是明鏡周刊上的作者。但第一次搜尋找不到打字機,古華茲要衛斯勒來詢問,克莉絲 塔受不了煎熬終於供出藏匿地點,但衛斯勒搶先一步將打字機拿走。然而克莉絲塔因愧對德瑞曼而衝出街道,並對著一輛急駛的大卡車衝去,斷氣而亡。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瑞曼從資料中得知衛斯勒暗中協助,遂於出版的新書中,在首頁中註明將此書送給衛斯勒,算是對他的報恩。

◎ 賞析

   監聽是每個國家都存在的事實,當涉及政治議題之際,就不僅是在個人隱私這個區塊才能討論了。將一個人近乎二十四小時的作息全面掌握,讓人幾乎已成了透明 籠中的小白鼠,一切起居生活甚至作愛的隱私全被攤在陽光下檢驗,聽起來實在令人咋舌。但這是千真萬確存在的,有時往往最不相信自己被監聽的人,其實卻早已 被監聽多年。

  秘密警察的生存之道是對任何人要有絕對的存疑,不會因為表相的受到層峰賞識便放棄對他的忽略。這就直接訴說了當年東德秘密警察中幾乎都沒有聯繫的友誼,文化部長與國安局長雖是部屬關係,表面上唯唯諾諾,並不表示日後不會拿對方開刀。

  人與人之間如果已經走到這般必須相互殘害的地步,那人的價值觀還剩下什麼呢?二十世紀是人類思想大躍進的年代,許多不合宜的思考都慢慢被革除,人類的文明毫無疑問地向前進展了一大步,但若涉入政治思維,就近乎全面否定了正面的善意。

   為了全面掌控,當權者必須深入人類的底層思維;忠誠猶如愛情一樣容不得一粒沙子。透過監聽就猶如上帝一般能聆聽每個人的心聲,於是每個人腦中潛藏的秘密 就像浮葉一般浮游在水面上,毫無遁形。問題是,政治不能無限上綱地侵犯人民的隱私。雖然這樣的觀念常常被違法的監聽所打破,但天賦人權的理念卻是必須要推 崇與遵守的。正因為當權者肆無忌憚地侵犯人民隱私,就更加突顯人權自由的可貴。

  本片突顯了另一可貴的天性──良善的本質。衛斯勒的行事 風格是冷酷果斷的,從獨居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了知為了實踐秘密警察的任務,放棄了多少人倫的歡樂,而一再刻意被隔絕的音樂與戲劇,竟在竊聽中讓他感動得痛哭 流涕。導演從這個微小的事件中呼應了人類本具的良善本質,屬於真善美的音樂與戲劇甚至是近乎詩歌的小說,都是一種極致的表現。

  然而人類 面臨掙扎必須作出抉擇之際,卻也考驗了人性。克莉絲塔原本就是一位信心不足的演員,必須藉用毒品來平穩自己的情緒,卻因此為她自己種下了禍根。兩次的詢問 徹底考驗了克莉絲塔,誰能在親人遭受威脅時尚能無動於衷?第一次其實她的心防就已瓦解,但因秘密警察並未問得徹底而未供出藏匿地點,由此也讓德瑞曼始終相 信,基於愛情克莉絲塔並未出賣他;但第二次若非衛斯勒為了「自保」或搭救「朋友」的心態而搶先一步移走打字機,情況必然很難收拾。克莉絲塔雖然是一名優秀 而知名的演員,卻無法領納「幕後導演」衛斯勒的一番苦心。縱然她能理解,是否真能原諒自己在心靈掙扎的那刻出賣了枕邊人?

  原本的竊聽是 想探知對方的靈魂,但經歷一連串的過程,衛斯勒反而交出了他自己的靈魂。在一切近乎表相虛假的世界,除了自己靈魂的安置處之外,都是讓人無法掌握的。而回 歸到自己良知的區塊,就能了知生命的真諦。衛斯勒曾經權傾一時,失勢時卻能安穩地擔任郵局內單調的分信與送信工作。若非有所領悟,豈能從大起大落中回歸平 靜?

  全片控訴了一個體制,其基點卻始於人彼此的不信任。除了自己再也無其他人可以相信,也同時把所有的人都當作敵人,這樣的世界是何等 令人悚然心驚?人雖然是單一的個體,但這個個體卻必須與其他個體甚至是外在的環境世界有著交融互攝才能彰顯這個個體的真相與能量,一再地防備他人或以陷害 他人作為自己進階的手段,將會讓人陷入一錯再錯的景況而無法自拔。

  從歷史的觀點視之,人類顯然無法從過去的經驗尋求到提昇自我之道,相 反地,所有的紛爭都來自慾望與權力時,這些錯誤將永無歇止。但這也不見得都必須如此悲觀,因為有了隂影,另一面必定是陽光,只要堅定信念,勇敢地對抗,這 些陰影瞬間都會瓦解的。柏林圍牆的倒塌提供了強烈的訊息,而德瑞曼最終也發現檔案中時間的誤差,找出了背後幫助他的人。

  德瑞曼以新書獻 給衛斯勒,也許世人無人知曉他的代號,卻無損於他的生命作為。「這是送給我自己的!」一句一語雙關的台詞,卻也為衛斯勒的一生作了註解。相較之下,衛斯勒 面臨上司對他的懷疑依然冷靜以對,雖然危機重重,但通過了試煉而讓自己的生命與靈魂得到救贖。相較於衛斯勒,德瑞曼與那群藝術家便顯得過分天真了。

  如果「竊聽」到的言談才是真正的心聲,那日後每個人都得面臨另一次的自我審視。因為擺在眼前的影像都是由自心所顯現,絕無一人能例外;而始終在我們左右竊聽的正是我們自己的自心與良知。

   一個時代必然有其歷史的悲劇與哀痛,通過直接面對與迎戰,才能讓自己直接走出困頓;否則被困頓擊潰之後,所遺剩的東西就只有遺憾與悲痛了。本片在國際影 展中獲獎無數,果然有其魅力所在。只可惜本片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前,飾演衛斯勒的歐路奇.穆赫被診斷出胃癌,半年後便逝世了。本文算是對一名好演員的最高致敬吧!

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

編導:王家衛(Kar Wai Wong)
演員:諾拉‧瓊斯(Norah Jones)
   裘德‧洛(Jude Lu)
美國 / 2007年 / 93分鐘 / 保護級
禮讚:香港導演王家衛首部英語作品
   第60屆坎城影展開幕片
   葛萊美獎歌后諾拉瓊斯首次大銀幕演出
   香港導演王家衛首部英語作品

當人們因愛情心碎,在重獲新生的這段路途會有多遠?我們又該如何去丈量它的長短?…

◎ 劇情簡介     

  伊莉莎白打電話到一家餐館,老闆傑瑞米接了電話但卻無法正確留話給她要找的人。等伊莉莎白親自到餐廳時才證實她的男友曾經帶著女人來吃飯,憤怒的伊莉莎白將鑰匙留給傑瑞米,要他下次轉交給男友。
傑瑞米知道她的感受,當她再度回來要菸時,以賣剩的藍莓蛋糕請她吃,伊莉莎白表示相當可口,但卻很快就離去,這讓傑瑞米對這名失戀的女子相當好奇,因為他也正處在這種心境。

  隔幾天後,伊莉莎白又回來拿鑰匙,這表示她可能又跟男友復合。傑瑞米有些失望,只能含笑目送她離去。這一天傑瑞米遇客人打架,上前勸架卻被打傷鼻子,而伊莉莎白也被男友家暴打傷鼻子來到店中。伊莉莎白要求看錄影帶,見到男友帶女人來吃飯的景象,她傷心地哭泣,傑瑞米也哀痛地告訴她,他的女友也留下鑰匙後離去了。這一夜伊莉莎白吃了藍莓派後嘴唇留著奶油睡著了,但第二天伊莉莎白立刻離開紐約到了田納西的曼菲斯。

  為了存錢,伊莉莎白晚上在酒館兼差,白天則在一家餐廳工作,在這兒她認識了交通警察厄尼,幾乎每晚都將自己灌醉,原來他在一次執勤中認識了十七歲的蘇琳,兩人很快結了婚,但婚後蘇琳不斷地交男友,這讓傷心的厄尼以喝酒來麻醉自己。一個晚上兩人在酒館見面,受盡羞辱的厄尼舉槍喝令蘇琳不准離去,但當蘇琳消失在門外後,厄尼也沒開槍,當晚厄尼開的車子撞上電線桿並當場身亡。蘇琳最終替厄尼付清了積欠的酒錢,然後開車離開了這個小鎮。

  這回伊莉莎白來到賭城她見到一名年輕的女賭徒在一次豪賭中輸光了所有。女賭徒向伊莉莎白借錢並以那輛新的積架車為抵押。女賭徒事後告訴伊莉莎白她輸了,但請伊莉莎白載她去找一個人。途中醫院打電話來謂女賭徒父親病危,女賭徒認為是父親為了見她的詭計。但伊莉莎白堅持前往,其父卻已逝世。女賭徒才告知真相,謂她已贏得那場賭注,並分紅給她,因車子是父親送她的禮物。

  伊莉莎白回到紐約,傑瑞米依然在等她,那晚她又吃了最喜歡的藍莓派,嘴上也沾了奶油睡著了,這回傑瑞米向前吻了她,伊莉莎白也回應著。

◎ 劇情分析

  一把鑰匙代表的是兩顆願意共同相守的心從而建構的獨立世界。刻意地交出鑰匙則是堅定地表白毫不眷戀求去的堅定意志。

  紐約一家小餐廳內的一個玻璃罐內,放置了許多人託付要還給另一半的鑰匙,是什麼原因使得原先的喜悅對待變成不願再去面對?連當面將鑰匙交還的勇氣都沒有?拋捨了曾經擁有,是否因為已經從他處再覓得新的感情?這也是一種得與失的平衡遊戲嗎?

  感情的交融把兩人的距離縮短到毫無間隙,甚至達到心靈交融的精神密度;但當感情流失之際,兩人卻像兩列交錯後的火車愈離愈遠,甚至終生再也無法相見。但距離真的會讓兩個人愈來愈疏離與模糊嗎?答案卻未必是肯定的。

  伊莉莎白在發現男友有了新的對象後,她焦慮地咆哮與辱罵,但卻永遠無法挽回這場的情變,於是她必須以空間來治療這段受挫的感情。距離確實是感情傷痛的良方,尤其當她冷眼旁觀厄尼與蘇琳這段失敗的婚姻時,似乎為她帶來更多的啟示。

  蘇琳執意離去的原因是她太年輕就下嫁厄尼,沒有經過更多戀愛洗禮,蘇琳只能靠婚後不斷地四處追索,但這樣的彌補作用卻必然帶給厄尼極度的難堪。問題是,厄尼永遠放不下這段感情,他忍受一切,將壓抑全部倒入酒瓶罐內,希望藉著酒精能消除心中的悲痛。也讓他一再地進行勒戒,但終歸還是失敗了,畢竟酒並非是對治良方,失落的心靈需要的是另一個心的彌合。

  蘇琳的心也是有了空缺,她一直以為年輕時不曾擁有過的失落,必須仰仗不斷地在外遇中能夠尋獲。問題是當心靈與肉體全面分離時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也因為如此,蘇琳像已經下注的賭徒,卻容不得她返身反悔,只能繼續在縱慾中尋找慰藉。然而她始終不曾顧慮到她的追索與任性,都讓厄尼傷透了心。

  如果這是兩個人都能理解的,但為何兩人都無法放棄執念而共同解決問題?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焦距所在,當感情或一種共融的觸媒不見了之後,很多過去美好的事就會被重新來詮釋,因為必須在每個環節中找到不曾尋獲的關鍵,才能合理地解釋自己背叛或者遭受背叛的原因。當這樣的思惟踏出第一步後,鮮少有能回頭的機會,除非必須像伊莉莎白以旁觀的第三者才能看清這一切。

  厄尼的心地是善良的,他不願當一名莽夫,開槍殺了她也許能逞一時之快,但在醺醉之中,厄尼仍保有善良的本意,他能做的當然只有自殺。而這一切在終結之後,旁觀的人也會重新詮釋這件事,畢竟這是一個法治與道德兼併呈現的社會,但殘存在人們心中的卻是那股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伊莉莎白希望買一輛車,這樣她就可以到達任何她想去的地方。這也是說伊莉莎白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讓自己更遠離那個讓她傷心的所在-紐約。唯有靠著愈來愈寬長的空間才能淡化或消除那份的受挫心靈。而另一方面傑瑞米卻以伊莉莎白寄給他的卡片做為線索,不斷地搜尋與等待,他也體貼地每天留下一份藍莓派,因為他怕那一天伊莉莎白突然又回到店內。這也許只是一種信念與專執,但卻是無比能量的呈現。

  伊莉莎白愈離愈遠,但她潛意識卻怕自己像無根的浮萍,寄卡片雖是普通的聯繫,但她聯繫的卻是心靈頻率相通的藍莓派的主人,也是她轉交鑰匙的所在。在這間不起眼的店中,伊莉莎白感受到一股從未有過的溫馨與安全,否則當初遭男友毆打時為何也會跑到店內求援?也許無法用言詞來呈現,但卻是在下意識中來完成。於是縱然離得再遠,時日再長,靠著那些卡片的傾訴,都會讓她有著與根聯繫的踏實。

  伊莉莎白目睹了女賭徒的堅定與信心滿滿,但也印證了她更脆弱的一面。女賭徒遠離了父親,總以為父親會假藉各種理由見她,這使她最終錯失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女賭徒與伊莉莎白一樣,採取建構距離的手段,試圖在距離的疏離中尋獲自己的不足,殊不知這樣的抉擇反而讓她愈覺疏離,但這也非得親自見證父親的死亡之後才能有深刻的頓悟。原來四下追索的東西並不在期望的遠方,而是在自己的腳下。

  伊莉莎白自然也由女賭徒身上獲得啟示,在將近一年的放逐中,遠離了紐約二千二百哩,最終這些距離都將變成沒有意義,因為這些距離變成曲線後必定會回到原點。而這個原點因為口舌的共融而源生了根,於是伊莉莎白又回到紐約。

  原本她的住處早已人去樓空,這更呼應了她與傑瑞米的這段情緣。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距離並未產生疏離,反而依仗一條看不見的繩索將兩人緊緊縛纏一起。伊莉莎白吃完藍莓派後像上次一樣在唇邊留存了奶油,這回傑瑞米沒有猶豫,因為這一年來他時時刻刻等待的情意終於再現。

  一段屬於空間的故事,最後必然也是在空間的詮釋下而結束。

滾拉拉的真愛之旅(Lala’s Gun)

編導:寧靜武
演員:王吉甩、石明媽
中國 / 2008年 / 99分鐘 / 普通級
禮讚:2009年柏林電影節generation 14plus單元入圍影片
岜沙人崇拜樹,愛護樹,植樹造林自古就養成了習慣,不需要政府來發動。西方歷史學家說:「世界上有個災難深重的民族,一個是猶太民族,一個是中國的族。」岜沙苗民崇拜樹,愛護樹。他們把自己比擬成大山的兒子,人在出生時,其父母就在山上栽一棵樹,祈盼自己的子女也像樹一樣茁壯成長…

◎ 劇情簡介     

  在苗族居住的村子裡,每家的男孩到了十五歲時都會舉行成人禮。當父親的必須送孩子一把槍,表示真正成年。滾拉拉下個月二十七日才是他的成人禮,但他好奇地參觀別人的儀式,但也不小心扣動板機,差點兒傷了人。

  滾拉拉的母親只留下一個襁褓,人不知去向,而父親也不知所踪,每次問奶奶,她總是說其父若不在雷公山,那一定在月亮山。滾拉拉發現奶奶的木製梳子早就缺了許多齒,但奶奶表示老東西用起來順手而捨不得丟掉。奶奶同時告訴滾拉拉一個祕密,謂其父是條好漢,他的背部有鮮明的龍爪紋。

  這一天,滾拉拉挑柴到山下城裡去賣,他想到若用推車來載就能多運一些,但村裡的長輩告誡柴只能用擔的,雖賺得不多但卻夠用,這是苗人一向的傳統。

  在城裡滾拉拉遇見堂兄賈旺,他要到城裡當保全,一個月有五佰元人民幣,賈旺換了西裝,戴了一頂帽子,他要滾拉拉將他的苗服送回,等他回來再找滾拉拉換回來。

  雖然木柴一擔只剩五元,但滾拉拉還是很懂事地買了一醰酒去送給作槍的老人,老人吳嗄佬知道滾拉拉相當懂事,於是主動表示槍作好之後可以打七折,只收他三百五十元。

  滾拉拉決定在他成人禮之前要去找回他的父親,他向雜貨店買了一雙新布鞋,老闆少收他的錢,於是滾拉拉展開他的尋父之旅,奶奶用包袱巾包了一些米讓滾拉拉隨身攜帶。

  滾拉拉在河邊作竹筒飯時,一名叫吳巴拉的男人來分食,原來他的妻子不見了,他也不想回去,並表示可以當滾拉拉的父親,滾拉拉要求看他的背部,因見不到龍爪紋而失望。臨行前吳巴拉以乾磨菇換他的米。滾拉拉又到一家正在收成的家中幫忙收割,主人因豐收而宴客,並要滾拉拉留下來,但他依然繼續前性,女主人又送他一包米。但在見到火災時,不僅幫忙救災且將那包米送給災戶。滾拉拉又到修船的老韋那兒學習「指路歌」,那是為亡者引路的歌曲,最終他還是回到了老家,但卻也聽到村人在耳語他是奶奶撿回的孩子。

  老奶奶將自己所有的首飾全部賣掉了,得的錢正好為滾拉拉作了一把槍。而賈旺也回來了,他剪掉了「戶棍」(髮髻)但也從車上掉下而受傷,他換回了苗服,卻在隔天卻不明原因而暴斃了。

  一場葬禮中,滾拉拉為賈旺吟起了「指路歌」。而之前他也為奶奶買了一個新的木梳子。終於到滾拉拉的成人禮的日子,剃頭師以鐮刀為滾拉拉剃頭,在典禮中,滾拉拉神氣地以新槍對空鳴槍…。

◎ 劇情分析

  將近有九百萬人口的苗族,據說其祖先是與黃帝發生戰爭的蚩尤後裔,其歷史相當久遠,但因在戰亂中遷徙不定,這個民族始終無法真正安定下來,直到近百年,在雲南等地的自治區成立後,苗族才真正能安居樂業。也因為這樣的原故,苗族的文化與習俗便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

  這部影片採取的結構敘述手法是「紀錄劇情片」,為了完整地呈現苗族的生活作息以及文化思想,但又怕流於窠臼的呈現,於是技巧地抽離出滾拉拉這個角色,透過他即將到來的「成人禮」但卻又找不到父親為他主持這項儀式的過程,畢竟成人禮最重要的是要由父親手中接過他送的一把長槍啊!

  苗族與漢族一樣,都是相當重視家庭倫常的,一家人能和樂融融地相聚生活是族人的共同願望,但滾拉拉從小就不曾看過父母。每當滾拉拉問起時,奶奶就會把鮮艷色彩的襁褓拿給他看,並告訴他媽媽離開時只留下這些嬰兒衣物;至於父親嘛…奶奶總是指著遠方的雷公山或另一端的月亮山,並堅定地對他說:滾拉拉的爸爸在山上打獵啊!

  這是一段埋伏的情節,在現在的紀錄片中這種伏筆與呼應的手法早已被廣泛並大量使用。在這樣的情節界定中,滾拉拉展開一場尋父之旅,他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在下個月「成人禮」之前,一定要把父親給找回來。

  尋父之旅這條線是一種「因」,過程所遇的不同面向的人則呈現了「紀錄」的目的。譬如說他遇見了堂兄賈旺欲往城內當保全,這是少數民族在今日這種工商業發達的社會體制下必然會碰撞到的問題。但賈旺到了都市中卻也得剪下那束獨特的髮髻。也許是一種巧合,失去了髮髻的賈旺卻也因帽子被吹走而下意識地墜落車下,導致回家後的第二天就暴斃而亡。導演雖然不曾以傳統觀念與禁忌來論述,但苗族男人留著髮束的傳統觀念自然不顯自明。

  其實苗族也跟其他民族一樣,情慾的男女之情也有他們的看法。滾拉拉在河邊作竹筒飯時,吳巴拉聞飯香而來,滾拉拉大方地把飯讓給他吃,但吳巴拉也禮尚往來地送他乾磨菇,可是苗族這種禮尚往來的和平與平等的精神是被更徹底地實踐了。而吳巴拉之所以不回去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妻子跟了別人,他只能無奈地在林中流浪,這與其他民族因強烈的佔有慾而凶暴對待,是否會讓我們有不一樣的思惟呢?而另一段情節是滾拉拉到一名富有農夫家中幫忙收割,夜晚他看見主人與一名年輕女子喝酒唱情歌,第二天滾拉拉向女主人透露,女主人有些難過,但卻也很快就釋懷了。這兩段情節概略但也精準地呈現了苗族文化中有關男女情慾的對待,是值得我們再三回味的。

  沿途中幾乎每個男人知道滾拉拉父親不見了都爭先恐後地自願當他的爸爸。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這樣的想法與思惟是苗族的生活習俗吧?!漢民族的社會中若像吳巴拉直截了當地毛遂自薦要當滾拉拉的父親,或許會被當成是一種侮辱吧!但顯然地,婚姻觀念中,苗族自然有一套他們自己的傳承與認知的。

  「吳嗄佬的鐵鋪」這個場景是真實的紀錄,也是保存傳統製造槍枝的所在。鐵鋪的老師傅自然知道滾拉拉的身世,不僅打折為他製槍;而最終老奶奶典當了所有的銀飾來付槍款,老師傅不忍心收錢,但老奶奶卻堅定無比非付不可。這種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情操,應該是與他們常年與大自然相融的緣故吧!

  與眾人分享也是這個民族的特性。滾拉拉將竹筒飯讓給吳巴拉,臨行吳巴拉送他乾磨菇;離開富農家中時,女主人也送他一袋米,但滾拉拉卻在火災現場中將米送給了受災戶,或許這種傳統的互助與慈悲早已在我們現代都會中消失,但這應該是一種認知的問題,如果出自人性善良的一面作觀察,自認為文明人的我們,將會發現其實我們是落後片中的苗族人甚多的。

  滾拉拉為了儲錢買槍,他想用推車運載木柴,但長輩卻苦口婆心地告知苗族的傳統:一次一擔柴其實夠一家人過活;多餘甚至無止盡的砍伐會讓森林承擔更大的負荷。這種幾千年的傳承文化與觀念,不就是我們現在極力追索的環保觀念嗎?

  一種為死人吟唱的「指路歌」似乎即將失傳,老韋不僅會修船同時也會這項絕技,於是他傳承給了滾拉拉,而滾拉拉卻也適時地運用在賈旺的葬禮上。因為早夭所以賈旺的棺木只好先用其父的生命樹,同時一種剪紙人的手藝與風俗也完整地呈現。

  滾拉拉最終知道自己其實是老奶奶撿來的,但這已經不重要了。滾拉拉在老奶奶與眾村人的見證與祝福下,終於完成了他的成人禮,他拿著那把新槍,意氣風發地對空鳴槍,也展開了他的成人路程. 

爸爸!回家吧!(Bird's nest)

編導:甯敬武
演員: 滾生丟、賈金甩、滾拉旺、寧勝娥、滾元古
中國 / 2008年 / 9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
第11届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環保電影獎
   第11届墨爾本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兒童觀衆投票最佳影片獎
   第16届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提名影片
   第48届捷克青少年和兒童國際電影節參展影片
   第4届巴黎中國電影節展映影片
   第2届英國東方國際電影節參展影片
   2008年奧地利南方藝術節參展影片
   第4届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參展影片
   中國‧雅安熊猫‧動物與自然電影周參展影片
   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教育部、文化部推薦全國中小學生“優質電影”

影片以北京奧運會爲背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通過一個山寨少年純淨雙眼的見聞和這個北京奧運館[鳥巢]文化、體育符號的嚮往所牽引,秉棄了戲劇化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小而有趣’、‘美好純淨’的兒童片。”

◎ 劇情簡介     

  賈响馬年紀雖小,但卻對山林裡的鳥兒情有獨鍾,見鳥巢有剛出生的鳥兒,於是每天去抓小蟲子爬到樹上餵小鳥。响馬的父親在北京當鳥巢體育館的建築工人,响馬與同伴為鳥巢是人住的或鳥兒住的打起了賭,輸的人必須賠對方十五擔柴。

  於是為了讓响馬到北京,眾人一起採草藥到山下城裡賣,希望早日湊足到北京的車票錢。一名賣中藥的老者知道了很感動,雖然他自己的藥都賣不出去,但還是花了十元買下他們的藥草。

  响馬買了四個餅慰勞同伴,但下次他自己經過時,卻只花了三毛買米,然後在河邊作起竹筒飯。响馬決定賣掉從小掛在胸前的精美煙絲筒,老闆只願出價一百二十元,但也好奇問不肯妥協的响馬,當知道响馬是為了湊旅費時,他毫不猶豫表示,願先給他二百元,等他從北京回來,再來贖回煙絲筒。

  這一日响馬見到河邊空地有人舉辦從江米酒節,同時也正巧看到工作人員摔破玻璃杯,靈機一動的响馬立刻推薦他的竹子杯,主辦人立刻下訂單五百個,並給响馬的錢正好夠他到北京的車錢。

  其實父親的來信並未叫响馬到北京,而是响馬故意騙了媽媽,但母親依然替他做了四盒糯米飯及一塊臘肉。臨行前,村人為响馬送行並吟唱送行歌。

  在公路上响馬遇見了一名製作畫框的男人,男人表示願收他為徒,留下電話後希望响馬從北京回來後立刻與他聯絡。男子並帶他去買了火車票,但因背後的刀不能帶上車,响馬又打電話要男子來拿。

  火車上响馬認識了兩名男子,其中一名將海洛因藏在响馬的臘肉內,希望出車站後再取回,但沒想到响馬一直不肯放下包袱,男子只好下手搶。响馬隨後追逐,同時警方趕到也擒走了毒販。响馬終於見到父親,但父親卻不能跟响馬回去,無奈的响馬參加了馬拉松賽,他光著腳丫子,奮力向前奔跑,果然勇奪第三名,响馬接受了電視台的訪問,記者答應為他湊足回去的車資旅費,他也同時表示與他打賭輸的同伴不必給他十五擔柴,只希望日後一起在森林中為鳥兒建構更大的鳥巢…。

◎ 劇情分析

  因應中國北京奧運會而興建的鳥巢體育館已成為世界上知名的建築與地標,而將這幢建築物對比在南方苗族自治區內的真正鳥巢,並延展出這部影片來,就可稱得上是一種令人讚嘆的創作了。

  翠綠的自然景觀完全沒有任何人工的修飾,建構了令人禁不住想大口呼吸的慾望,相較於現今都會中的擁擠與汙染,苗人居住的環境是令人神往的,光是從影片中的景觀畫面不都是現代人所稱羨的嗎?

  賈响馬依循著苗族的傳統,不僅熱愛他居住的環境,更愛鳥巢內剛出生的鳥兒,他總是迫不急待地抓著幼蟲,爬上大樹餵食幼鳥。透過這個話題與北京的鳥巢體育館遙遙呼應,也展開了一段即將開始的公路電影。

  响馬的父親在北京的鳥巢建築工地工作,响馬為母親唸著父親寄來的信,但卻故意誤導母親,讓他有上北京找父親的機會。為了籌措旅費,响馬只好賣掉一直掛在身上的煙絲筒,這種銀飾的雕工早已成為收藏家的最愛。苗族的銀飾配件種類甚多,其藝術成就是令人讚嘆的;而其獨特的婦女衣物也是被收藏的民族中最多元與最多樣的。

  因為價錢談不攏,銀店老闆在知道响馬賣銀飾的原因後,毫不猶豫地將價錢從一百二十元提升到二百元,並歡迎响馬從北京回來後再將銀飾贖回。這段情節直接呼應了苗族族人在困頓時期彼此照應通融的善良心性。這應該與他們樂天知命樂於助人的天性有關吧!

  另一項互助的情節則是响馬的同輩友人為了幫响馬買車票,於是眾人開始採草藥到山下的城裡賣。草藥也是苗人生活面向中一種重要的技能。一般山居村民透過生活的經驗自然會體悟出一套與大自然相處之道。山居雖美,但人求醫不易,居民自然會從四周環境中搜尋解決的答案。在台灣的山裡居民,也有許多懂得草藥的人,他們若不小心被蛇咬了,很快就會尋找草藥為自己療傷的。因此苗人世居山中,自然也會有一套草藥的醫療法則。

  只是時代的變化實在太大,這種古老的醫術也有慢慢退失的現象。一名賣草藥的老者無奈地點出這個議題,但當他知道响馬是為了到北京找父親時,卻也毫不吝嗇地以十元買下孩子們的草藥。這也是苗人互助自助的精神,也是導演一直努力在影片中呈現的意旨。

  响馬在一次的米酒節中發現玻璃杯的易碎,遂興起苗族傳統的竹杯來取代,於是整個寨子裡的老老少少全動了起來,只花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如約地成交五佰個竹杯,當然也讓响馬湊足了到北京的旅費。苗族的寨子內大量的竹林不只生產大量的竹筍,也提供了竹筒作飯之外的另一功用。

  臨行前族人為响馬合唱「送別歌」,充分展現苗族的人情味以及藝術情懷。而在公車上遇見一名作畫框的人,他那種「窮則變、變則通」的生命觀點,反應了現今社會苗人面對社會型態的鉅變,他們也不得不溶入這個社會的每一階層中打拼。就像响馬的父親到北京投入了鳥巢體育館的建築工程,正因為他們及時參與了社會,所以也就不容易被社會所遺忘了。

  响馬帶著從小就帶在身邊的佩刀要上火車,自然遭到公安攔阻,甚至必須沒收,所幸即時通知這位作畫框的男子暫時先領回,响馬才能順利地搭上火車。

  在車上一名叫小黑的賣唱者為大家獻唱,並單獨為响馬唱了一首「小薇」,其實他是有目的的,接近响馬只為了將海洛因藏在响馬的臘肉中,以逃避追緝。這段情節大膽揭露大陸近年毒品的氾濫,在過去的影片中這應是不容許的,顯然這幾年下來大陸的腳步也更加開放了。掀開社會的瘡疤並非為了批判而是自省與醒悟,這段過程倒是提供了觀眾許多不同的見地。

  响馬打赤腳追逐毒犯,終於將他們一網成擒,雖然過度放大的情節,但卻也是最終响馬參加馬拉松賽的伏筆。响馬終於見到在工地工作的爸爸,當然也見到正在施工中的鳥巢體育館,响馬與家鄉的小朋友打賭勝利了,但他志不在此,他反而藉助最後馬拉松獲得第三名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呼籲童伴日後要一起同心協力蓋一座更大的鳥巢供鳥兒棲息。

  「環保觀念」似乎是這部影片緊緊抓住的主題。北京的「鳥巢」再怎麼壯觀,總比不上家鄉樹林中真正的鳥巢來得讓人踏實,這樣的觀念正好提供了台灣小朋友的一些新的訊息。

  台灣的土石流以及許多的風災水患其實多少與欠缺環保意識有關。森林不僅提供光合作用,其實也是穩定天氣的要素,甚至也是土質保育的重大功臣,只可惜台灣許多人盡情地砍伐盜採,導致山林失去原有的風貌,許多淺耕植物也讓災情更加嚴重。對照這部影片,難道我們不該有更深刻的省思?

  响馬最終並未帶父親回來,也許他的母親會很失望,但這種無奈似乎是這個社會的共同感受,何況父親奉獻在鳥巢體育館,這應該也是一種榮幸與使命感。重要的是响馬的北京之行並未讓自己困頓,他知道日後在自己居住的所在該有什麼作為的認知,那才是最重要的。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蒼生大醫(Empyreal Doctor)

導演:黃山 、 朱趙偉
演員:王剛 、 王茜華
中國 / 2008年 / 92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第30屆金穗獎入圍暨回顧影展
一雙筋斷骨碎的殘腿竟然奇跡般地站立了起來。郭春園將郭氏正骨秘方專利無償捐獻給醫院的舉動令兒子大為不...

◎ 劇情簡介     

  夜深了,年邁的骨科大夫郭春園尚未休息,他正依據祖先傳下來的偏方及多年行醫經驗,想寫成一本書以留後世。此時送來一名斷腿的女舞者藍嵐,值班的醫生郭偉中是春園的兒子,他見事態危急遂主張截肢,但卻為春園所阻,因為春園一向以患者為尊,若非山窮水盡絕不妄下截肢的療法,父子為此有了爭執。

  事後春園要妻子包餃子請兒子偉中及女兒偉鳳聚聚,偉鳳送春園一雙皮鞋,春園先是不接受,但偉鳳表示她只是想看看父親穿皮鞋的模樣,春園這才感動地接受了。

  由於春園是國寶級的醫者,醫院與上級領導將他的掛號費提高到一百元,這使得在深圳打工的外鄉人沮喪而回,春園極力爭取,院方才又將掛號費調回原價。事實上大家不忍春園體力過度負荷,何況他的左食指有癌症的病變。在一次女兒因時間已至下班時刻,遂將病人趕回後,春園大發脾氣,但妻子卻道出早年春園為了先出門醫治別人孩子,遂讓自己小女兒小鴿子延誤醫治而亡。春園自是十分傷心,但之前偉鳳曾因見掉入糞坑的患者而作嘔捏鼻,受到春園訓斥並要她寫檢討信,偉鳳照作了。因為春園認為能通過此關者才能成為好醫者。

  藍嵐的病情又惡化了,眾人又起截肢之議,春園及時阻止,最後偉中想起父親教導之法,遂願操刀手術,春園一旁指導,但因過度勞累,雖手術成功,但春園也累倒了。送到醫院時幾乎已經沒有氣息,但最終春園又奇蹟似地活過來。

  二十天後春園出院立刻又開始為人看病,一名斷腿的女作家與他閒聊時發現枕頭下有紅包,春園立刻將之交給會計部門,此時一名叫王大義的鄉下人來找春園,春園以一帖十五元的藥治療了他,大義很感動,他可是賣一條牛準備來治病的。

  生日時偉中提出醫院的財務問題,但春園卻認為一切都是公家的,甚至在選院長時宣佈了這件事也交出了他手寫的那本著作,兒子沮喪提出辭呈,但春園卻已命在旦夕了。最終偉中受了感動回到醫院,他目睹藍嵐在舞台上亮麗的演出;也不收一毛錢為前來求診的大義母親醫治…。

◎ 劇情分析

  在中國醫宗金鑑收錄有關骨科的書籍中,「正骨心法」與「傷科大全」是傷科重要的依據,許多跌打損傷的民俗療法,其實大多是依循這兩本書的帖方。

  「蒼」劇是以當代中國河南名醫郭春園為主軸,從而呈現了中國正骨手法的傳奇。故事中雖然多少提到了中醫的神奇但大部份的情節依然放在人與人之間的對待,事實上這也是戲劇中最動人心弦的角度。

  透過郭春園的現在與過去的回憶,不僅整理出郭春園的一生及其悲天憫人的慈悲,最重要的是從春園的人生觀與態度,觀眾亦能感染到郭家相傳六代的醫者精神與古訓。影片中不講因果報應,但卻處處鋪陳痕跡。春園在手術之後昏倒送醫,本已心脈全無沒有生命跡象,編導在之後的場景安排卻是早期在老家的情景;一名富有的人驅車前來求醫並已奉上銀兩,但同時另一名叫化子也登門求救,醫者衡量情況後向富人表示坐他車先醫窮人,後再至富人家醫治患者,富人先是猶豫,但因醫者堅決只好答應了。而醫者的孩子也許就是春園小時後的模樣,他感受到那種為醫者真正的醫道精神。

  這場之後,春園就死裡逃生了,這似乎意有所指地呈現「祖先餘蔭」吧!這樣的鋪排是相當感人的,畢竟這是極致的人品與道德的完美呈現。現代社會中急功好利的情形在片中亦有指陳,但終究在這種人文素養的薰染中潰不成堤。

  反觀我們現今社會,由於節奏太快,許多人的思考方向自然會從利己開始,從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的情操,人也就變得彼此冷漠甚至相互傷害了。「蒼」片的情節固屬傳統,其戲劇脈絡也有跡可尋,但迸現的人文精神卻是不可小覰的。

  黑澤明以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改編的「紅鬍子」曾讓三船敏郎獲得威尼斯金獅獎最佳男主角,影片也拿下了人道獎的榮譽,與本片相較其實是如出一轍的。「紅鬍子」不向權勢低頭,兼具的西方科學精神,而這一切的對待也是天下蒼生;「蒼」片亦復如是。窮不是一種原罪與恥辱,身為一名醫者應該都得將患者放在平等的「人」的位階平台上,這不僅是一種原則,也應該是一種堅持。春園曾經在動亂的年代中醫治過鄧小平,但當春園被人提及往事,他卻淡然以對。編導將這份的生命觀點與對待,延展出一望無際的浩瀚氛圍,於是正義有了依歸,生命的期待也有了落腳之處,春園這名腳色也就更踏實地激盪在觀眾的胸懷之中。

  讓一名斷腿的女舞者保有她的雙腳,以期日後她能在舞台上再度綻放光彩,事件的設計是一個精彩的爆點,但片中並未交待藍嵐斷腿的原因;藍嵐的母親隨後趕來,雖出現兩三個鏡頭但這名腳色的出現卻無助於對藍嵐斷腿的詮釋。

  或許是為了顧及主線的流暢吧,所有的聚焦都從春園身上著手,因此偉中與偉鳳都是單人出現,顯然地編導無暇兼顧到他們的下一代或其他家人,但其實將偉中的妻兒全部帶出反而更能襯托偉中的功利急迫性,但這只是另類的一些看法,畢竟「蒼」片整體的展現是相當完整而令人動容的。

  最後一場的催淚效果更佳。之前出現的大義牽牛來求診是一伏筆,而最後其母來掛診時,春園已經仙逝了。偉中自願為她看診,但老太婆自認付不起診斷費與醫療費,於是失望地離去。偉中早已感受到父親留下的醫德與精神,於是他隨後追出,他正色地告訴老太婆願意免費醫治她;同時也驕傲地宣示他是春園的兒子。
於是中國古代的醫者精神在此又被銜接而延續下來,當觀眾見到偉中在夜裡揹起老太婆,堅毅的步伐一步步走向醫院時,幾乎沒有人不動容的。

  時代的脈動無時無刻都在變動,但人與人的關懷之情卻是恆久不變的。以前的生活面向比較單純,醫生受到的試煉與挑戰較不嚴苛。現代許多的陋規常因中國人特有的人性而大行其道。譬如開刀要送醫生紅包;或者痊癒之後心存感激亦以紅包答謝。從人情的對待而言,這是農業社會的現象。但在進入工商業社會之後,紅包文化的出發點與定義,其實都會變質的。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春園也經歷了這些試煉,他提起了古時候老家看病是在門口吊一籃筐,看完病有錢的隨意投錢,窮困的放置一些食物,沒錢的拍拍屁股走人亦無人攔你。春園以這樣的生命經驗告訴那名女作家,古訓如此慈悲為懷,他豈有收受紅包之理?春園將所有無法退回的紅包全數交給會計部門,日後作為病人醫治的經費。一種簡單但莊重的意識形態,提供了現代人無比的思惟空間,而其中的得與失很快就揭曉了。

  中國的影片也常在世界影壇發光發亮;而得獎的作品也都能呈現導演獨到的主旨詮釋與思惟脈絡。「蒼」片算得上是一齣相當傳統的中國電影,言其傳統固然是在中醫的領域;其表現手法亦屬其中。倒是影片的背景深圳呈現的進步景況似乎也透發著某種訊息。

  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影片,「蒼」片是值得你到電影院觀賞的佳作。

東京物語(とうきょうものがたり)(Tokyo Story)

導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演員:笠智眾(Chishu Ryu)
   原節子(Setsuko Hara)
日本 / 1953年 / 11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家庭情節劇影片的經典作品 
   入選日本名片200部
故事講述了住在鄉間的兩位老人到東京探望兒女,卻因為兩代人有了難以逾越的 ...

◎ 劇情簡介     

  日本戰後不久,住在廣島尾道鄉間的一對老夫妻決定坐車到東京探望已經結婚的兒女。最小的女兒深田在小學當老師無法同行,但以電話聯繫後,兒女們順利地到車站接回老夫妻。

  大兒子幸一雖然是醫生,但卻無法在東京市區與人競爭,只能窩在郊區小房子內當出診的醫師,老夫妻住的房間還是孫子讓出來唸書的地方呢!女兒志子嫁給志乃,開了一家美容院,而二媳婦紀子雖然丈夫緒二在戰爭期間身亡,但依然來探視老夫妻。

  第一個假日幸一原本要帶大家出遊,但因鄰居有小孩生病需要幸一出診,於是出遊的計劃泡湯了,反而是奶奶帶著小孫子在附近玩,老奶奶不禁感嘆等孫子長大也像父親一樣當醫生,她恐怕都已不在了。

  志子因美容院生意忙,故打電話託紀子代勞。紀子在貿易公司上班,向公司請了假,帶公公婆婆遊皇宮及東京市區,老夫妻相當感激,但紀子也不能一直請假,於是老夫妻又只能待在家裡了。

  志子與幸一商量將二老送至熱海度假旅館,算是盡一點心意,但旅館中喧嘩不已,老夫妻又無親人相陪,似乎也只能躺在旅館睡覺了。於是老夫妻提前從熱海回女兒家中,志子因美容院有講習活動不能接待老夫妻,兩老尷尬不已,只好謊稱有過去老鄰居會接待,兩人落寞地坐在公園無言相對,但他們心中明白,兩人在東京並不是受歡迎的客人。於是老人去找老鄰居服部與沼田;而奶奶則睡在紀子的家中。老人與鄰居的談話中不免透露對兒子的失望,沒想到其他二人也都有類似的感嘆。夜深時老人無路可去只好帶著酒醉的沼田回志子家,這令志子和丈夫相當生氣,但卻也無奈接納。

  終於二老回老家了,中途在大阪與小兒子敬三會合,但回到老家後不久奶奶就生病,在發出電報後,連最近的敬三都來不及趕回時就亡故了。喪禮在哀傷中舉行,當一切妥善後,每個人都藉各種理由提早離開,反而是紀子留得最久,雖然如此紀子還是不得不離開,獨留孤單寂寞的老人。

◎ 劇情分析

  在傳統的觀念中,養兒防老是一般的認知,在世代交替中期望下一輩能夠出人頭地,絕對是一般為人父母的期許,但在進入工業時代中,整體的觀念起了極大的轉變,也使得原本的預期與事實有了落差。這個問題大部份被歸納在「家醜不可外揚」的對待中,故一般的表相批判也都輕描淡寫一筆略過,畢竟表相的和諧永遠是整體社會的共同認知。

  小津安二郎是全世界最擅長處理家庭倫常的導演,他慣常以細膩的手法精準地呈現家庭中常被人忽略的關係對待。早已習慣的必然從他客觀的鏡頭中,讓人更能輕易地直入人性的深層對待,「客氣」是小津特有的手法,也因為他在劇情中對演員客氣、對情節客氣、對一切都是包容,於是在慢條斯理中觀眾很快就理出一條嶄新的認知之路,連帶地原本忽略的人情對待便出現更多的議題與辯證了。

  戰後的日本其實與戰後的台灣有著某種程度的類同,台灣的年輕人紛紛到台北謀生活;日本的年輕人則湧入東京求發展。而住在鄉下的父母則只能抱著無限的希望苦守家鄉,如果有機會能到都會中與子女相會,自然會是一件令人期待而愉悅的事。台灣如此;日本亦復如是。

  老夫妻的大兒子在東京當醫生,就字面上來看這是何等風光之事,老夫妻自然也作如是觀,只是真正到了東京才知道大兒子只在郊區作街坊的醫生,並非是在市區的大醫院。這可能與大兒子的保守心態有關,導演並未曾在這個角度給予探索的空間,反而是以父母略顯失望卻又自我安慰的語氣中透發一點訊息。事實上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出人頭地,這種願望期許是永無止境的。

  老人與過去鄉間的鄰居敘舊喝酒時,三人不約而同都以當父親的角度對自己的兒子表示失望,但除了感嘆之外卻永遠無法苛責。因為這是一份真摯的倫常真情呀!

  老夫妻從廣島的鄉間來到大都會,也帶來了農業社會時代的情誼,但這種禮節卻不適用在繁忙的都會中。雖然都會生活忙碌而節奏快,但若是真正用心還是可以讓事情更趨圓滿的。女兒志子的自私自利真是入木三分,就連好一點的甜食也捨不得讓父母品嚐,就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發現一切讓人困頓之所在,其實都必須追索到人的心態問題。但很奇怪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問題之所在,但事到臨頭,卻選擇了回歸「本性」的抉擇。

  真的是「本性」嗎?其實已經既定成形的個性若非從領悟中對照缺失,否則是很難改變的。人到底要以何種的計較才能真正安頓自己的心靈?這個答案也許永遠找不到;但也可能在當下就不顯自明了。

  大兒子的個性相當溫和,他曾有心要帶父母與家人到東京市區遊覽,但因鄰居有人臨時求診而放棄。這個決定絕對不是針對遠來的父母,他兩個小孩不斷地抗議,不就突顯了幸一過去常常要帶孩子出遊而臨時變卦。畢竟小醫生還是得以病患為前提。在早期台北的許多醫生在閒暇時還會騎腳踏車挨家挨戶探視病患呢!小津描寫的幸一這個醫生角色,其實在台灣也有許多相同的例子。

  幸一的妻子似乎被忽略了,她是賢妻良母,但也不敢拂逆丈夫的叮嚀,忽略她或許才能突顯紀子的情節吧!紀子的丈夫緒二在二次大戰中身亡,但並不因為如此紀子便與老夫妻疏遠,反倒是在親人忙碌而無法陪老夫妻出遊時,紀子無怨無悔地請假相陪。認真地檢討,老夫妻唯一在東京的遊覽行程就是紀子安排的。

  紀子的識大體與善解人意或許與本性有關係,但在老婦人的喪禮中,紀子卻也中肯地點出人際之間的無奈。志子在母親過世後立刻要小妹將母親遺留的麻紗和服送給她,然後在喪禮大致就緒後就急急趕回東京;幸一亦以醫務繁忙而提早離開,只有紀子留得最久,小妹不免感嘆萬分也提出了批判,但紀子卻在這個關口要小妹體諒每一個人,紀子說如果她也是有一個家庭,說不定她的作為也會跟所有的人一樣的。

  紀子的話是何等客觀而明澈,像當頭棒喝地點出問題的癥結。但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在組成另一個家庭之後,便會有意無意地與上一代的家庭疏離呢?如果這是一種必然的變數,那我們該不該停下步來重新面對並思索這個問題呢?

  或許這也是一個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問題。聰明如小津者,他當然只提供了現象,答案對於他而言並非他願意去碰觸的。

  喪禮中只有紀子沒帶喪服,這是因為她純粹從探病關懷的角度來到鄉下;反觀幸一與志子早就備妥了喪服,而在喪禮之後志子在言談中將一切對母親的好全攬在自己身上。在我們四周似乎可看見類似的人,可是我們依然跟小津安二郎一樣,無力也無法去指責像志子這樣的女兒。或許也因為在電影的虛擬映照了現實的景況,不禁讓我們更加佩服起小津安二郎了。

  淡然而優雅人際互動,讓我們嗅到了一股台灣早已喪失的人性關懷,是世代的變化或者人的心境認知早非當初的純樸?懷念故往固然也是一番激勵;但卻也不能忽略目光往前的契機。

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導演:尼爾.喬丹(Neil Jordan)
演員:史蒂芬.雷(Stephen Rea)
   米蘭達.李察遜(Miranda Richardson)
英國 / 1992年 / 111分鐘 / 普通級
禮讚: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英國影片獎
   美國編劇協會最佳劇本獎
   1992 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著故事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北愛爾蘭共和軍弗洛斯負責看管黑人喬迪,兩人在朝夕相處中產生友誼,弗因此漸漸覺悟並叛離組織去找喬的黑人女友戴兒,戴兒是一性感美女見面後驚為天人,但誰知她竟是…

◎ 劇情簡介     

  從英國到北愛爾蘭當兵的裘弟受到反抗軍組織的女成員茱引誘而被擒。反抗軍頭子彼得欲以裘弟交換一名被俘的同志,遂派福克看顧裘弟。福克心存善念,不忍裘弟帶著頭套,遂為他取下頭套並與裘弟相談甚歡。裘弟告訴福克,他有一女友黛兒在倫敦開美容院,並拿相片給福克看,希望若他不幸被槍殺後福克能去探視並轉達他思念之情。

  被俘的同志遭槍殺,彼得欲以牙還牙,派福克槍殺裘弟,但福克心軟下不了手,裘弟趁機逃逸,福克隨後追趕,但正巧英軍的軍車攻擊而至,不幸撞死了裘弟。而此刻游擊隊基地也被英軍瓦解,福克以為同志全部罹難,遂以假身分逃至英國倫敦。

  在美髮院中見到了黛兒,果然福克立刻被吸引了,但他也見到黛兒似乎活在一名叫戴夫無賴的掌控中,在一次見義勇為中,福克撂倒了戴夫,也開始跟黛兒約會,但每回黛兒總是為他口交,福克也不以為意。

  直到茱也出現在倫敦,福克才知道彼得也逃過一劫,茱要福克殺黛兒,以便為死去的艾迪復仇。福克為了讓黛兒置身旋渦外,遂故意疏遠她,這使得黛兒更加不諒解。

  福克在路中被彼得所擒,並要他將功折罪,按計劃在一處旅館前暗殺一名來嫖妓的老法官,福克應允,但暗中將黛兒帶至美髮院中,將她的頭髮剪短並穿上裘弟的衣服。黛兒以為福克厭惡她男扮女裝,於是當夜喝得爛醉並與福克回家,趁福克酒醉未醒,摸走了他的手槍。福克醒來一再解釋卻得不到黛兒的諒解。

  另方面彼得與茱等不到福克,因時間緊迫,彼得只好持槍親自槍殺了老法官,但彼得也中彈身亡,逃過一劫的茱回頭找福克報仇,但找到時反遭黛兒槍殺。

  福克道出裘弟被俘的情形,但黛兒卻始終下不了手,最後在警方上門前,福克說服黛兒逃去,並挺身扛下所有罪行。黛兒來監獄探監,福克講了蠍子與青蛙的故事,那是裘弟以前告訴他的。黛兒耐心聽著,她也期待福克可以早日出獄,那是她最大的心願。

◎ 劇情分析

  西班牙名導演阿莫多瓦曾以「我的母親」大膽地揭露「第三性」的生命型態以及觀點認知,而「亂世浮生」則是在更早的時期以愛爾蘭與英國的長期鬥爭為背景,從中融入這一段令人震撼的性別錯置,在一九九二年那個年代是相當前衛與大膽的。

  以一種堅定的執拗與詭異多變的手法,深刻地切入人性的肌理,從而展現強烈批判的手法,似乎是導演尼爾喬丹的拿手好戲。撇開北愛與反抗軍之間的恩怨,劇中的那段蠍子與青蛙過河的故事,前後各引述了一次,這不僅是戲劇學上重要的前後呼應的高超手法,而相同的排次卻在不同的時空中展露了不一樣的意義。

  若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比較,亂世浮生的主觀意識是較為偏向北愛與英國的,雖然片中亦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英國的老法官浸淫於美色,並將結局設定在遭受反抗軍的槍殺。就戲劇電影的創作而言,某些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界定,常常是很難拿捏的。但整體而言,「亂」片的呈現是令人相當動容的。

  裘弟被擒而意外結識了福克,在牽扯生命鬥爭的同時,透過善意對待與口頭的交談,裘弟和福克有了一種超越戰爭的情誼。如果不是立場對立,相信兩人必定會是一對知己的。

  裘弟知道自己存活的機率渺茫,遂將自己皮夾內的女友相片告知福克,這是裘弟對黛兒真愛的表現,在生命即將結束前依然掛念著所愛之人,甚至要求福克在他死後到倫敦去探望她並轉告裘弟對她的愛意。

  福克若不是因事件演變太突兀而走頭無路,他最終是否會到倫敦去找黛兒是個疑問。戲劇始終不偏離人生重要的元素。也許這是福克與黛兒註定的一段緣由,但「亂」片探索的焦點卻是在福克與黛兒的情感過程。

  迫於無奈的福克來到倫敦,之前黛兒美艷的相片艷姿早已深印在他腦海。他以一個男人的本能一步步接近黛兒,也許他有自己色慾的動能;但也許真的是要實踐對裘弟的諾言。這一段他與黛兒是相互觀察的,而黛兒怪異與偏激的作為令很多人不解,因為她的性向是矛盾而痛苦的。就福克的角度是以單純的男女互動作為關懷,然而在裸裎相對的那一剎那,福克以「嘔吐」來反應這份震驚,這並非是福克刻意鄙視黛兒性向的迷失。與原本的期待落差太大時令他手足無措驚惶不定,這是從心理上的一種無言反擊,以確保他的男性尊嚴。

  福克離開後卻反而感到相當不自在,因為他的粗魯行為無情地傷害了黛兒,他也知道黛兒之所以會這樣並非她自己的錯誤,或許只能說這是上帝開了她一個玩笑。

  福克又慢慢接近黛兒與裘弟的死也有關係。從裘弟對黛兒的敘述,以及面臨死亡之前,他都還是如此惦念著她,裘弟與黛兒這段感情是福克之前完全陌生的,甚至如果之前就知道黛兒根本是男兒身,那福克說不定是嗤之以鼻的,但當福克發現真相時,他早已將自己的感情放置其中,當下會作出兩種極端的反應,似乎一時也無法說服自己吧?!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自然就是裘弟的影響,裘弟在被擒的那幾天與看管他的福克發展出一段知心交情,而裘弟的死亡雖非福克槍殺,但他從後追趕而致裘弟被軍車撞死,存著內疚與不安的心靈慢慢轉化為相融的個體。

  導演在影片中一再以裘弟穿著白色的板球制服,強調了裘弟的影像早已深植在福克腦海中,就某種層次而言,可以說福克慢慢將自己化成裘弟;或者說兩人早已化身為一體。

  一九九二年以這種手法來詮釋「同性戀」是相當驚世駭俗的。記得當年在電影院放映時宣傳的重點即是黛兒寬衣解帶之後的噱頭,但影片卻是打上馬賽克,自然也就失去導演刻意安排的意義了。

  以現今的觀點而言,「亂」片依然是相當令人動容的,雖然北愛與反抗軍之間已經停火,但在這段解不開理不清的糾葛中延展出的同性戀議題還是有許多討論的空間。觀眾對福克的改變也許會持許多不同的看法,雖然福克尚在服刑,但最終的片尾卻給觀眾留下許多可以期待的可能,而這一點正是福克改變的差異與可能性。

  同性之戀是否來自先天與本能?若果是,那福克的改變是值得商榷的。就情理而言,福克將會在矛盾存疑之中慢慢介入他與黛兒之間的愛情,這不僅完成了裘弟的託付;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也許這與當初的認知有些差距,但感情應該也會在慢慢廝磨中逐漸厚實。

  猶如裘弟對福克的評判,他一語道出福克的善良根本不想殺人,這使得裘弟大膽地逃逸,而這份的善良也移植到他對黛兒的關照。若非是這份纖細的心靈,絕對難以建構後面的情節的。

  同性戀在未來的時光中將會全面被接納,甚至合法化。「亂」片是繼「費城」之後以更大膽的敘述觀點提供了這個議題。人應該有他們自己選擇如何當自己的權利,而旁人也必須予以絕對的尊重。相較於其他人,黛兒這個角色是何其勇敢與堅強,這一點是值得獻上敬意的。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
演員:傑米.貝爾(Jamie Bell)
   茱莉亞.華滋(Julie Walters)

英國 / 2000年 / 110分鐘 / 保護級
禮讚:英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2001年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導演、編劇
十一歲小男孩離開拳擊班去參加芭蕾舞班

◎ 劇情簡介     

  一九八四年,英國北方的達拉謨煤田發生大罷工,雖然父親與哥哥東尼都參與了罷工,但對比利而言並無多大區別。父親希望他活得更像男子漢,繳錢讓他參加拳擊訓練,但比利始終興趣缺缺。

  這一日罷工群眾商借活動中心當廚房,於是芭蕾舞班與拳擊班擠在一起。比利對芭蕾舞的動作相當有興趣,便在一旁跟著跳起來,舞蹈老師威金森太太發現比利的骨架是舞蹈奇才,遂送他一雙舞鞋。從此比利棄拳學舞,直到教練喬治告知父親,比利遂被憤怒的父親帶回,挨了父親一耳光。

  比利難過極了,威金森太太更告訴比利,原希望他能去報考紐加塞耳的皇家舞蹈學院,於是兩人相約利用其他時間練舞。比利的心始終定不下來,反而指責威金森太太無法成就舞蹈事業而將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威金森太太打了他一巴掌,兩人就在這種互融互攝中相互理解了對方,也原諒了彼此。

  東尼採激烈的手段進行罷工抗爭,被警方逮捕,雖然很快被釋放,卻耽誤了比利去甄選的機會。這一日比利的同學麥可向比利表達愛意,比利不以為意,並帶他到拳擊場拿女生的舞裙給麥可穿,不幸被父親發現,無計可施的比利只好豁出全力在父親面前舞蹈。沒想到不僅沒被責罵,父親反而直接去問威金森太太參加甄選的費用,威金森太太有意幫忙,但父親婉拒。

  父親為了籌錢,不得已脫離罷工群開始上工,但被東尼發現,不顧一切衝入礦場,硬是將父親拖回。為了幫比利籌錢,許多朋友都盡心盡力,但依然不夠,父親不得已只好將亡妻留下的金飾典當,比利才得以成行。

  甄試期間比利因耽心無法選上,動手打了另一名舞者,典試委員嚴正警告,父親似乎也感受到比利的行為都來自以前自己的魯莽,於是父親向校方承諾必定全家全力支持比利。

  比利終於錄取了,幾乎每個人都為他高興。幾年後第一次天鵝湖的演出,父親與東尼專程去欣賞,麥可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 賞析

  中國人自古崇尚讀書人,總以為唯有讀書才是出人頭地的途徑,相對地便對其他行業有了輕賤的認定。其實不只在東方,全世界的社會景況似乎都有著相同的問題。台灣早期的父母聽到兒女要學繪畫或舞蹈時,總會皺著眉頭表達不悅,這是傳統的觀念讓人很難一下能夠接受這種非主流的思考吧!

  聽說林懷民要去學舞蹈時,當時擔任內政部長的父親林金生相當反對,父子一番對立自然難免,但最後林懷民向父親坦言:「五十年後大家會記得我林懷民,不會記得你林金生。」這句話於今算是真確地印證了林懷民的見地。許多父母希望兒女能跟隨他曾經走過的道路,畢竟那裡面有他曾經試煉過的火花,起碼在父母的認知中是最有經驗及最安全的,但這樣的看法似乎缺乏了個人的自我,簡單地說,就算按照父母的期許,終究只是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罷了。

  生命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註定會有各人的挫敗與困境,不只是在工作上的遭遇,感情亦復如是。雖然層級上有些差異,但其實這之間都關乎到自心反射的道理。

  比利的父親在生活應對中漸漸顯得僵硬,原因是他的妻子早已去世。或許是少了這一層的感情薰染,父親的個性成了一條單行道。這自然會影響到他與家人的互動,尤其面對比利放棄拳擊改學芭蕾,對他而言,無異是晴天霹靂。

  現代的社會觀念早已流行所謂的「中性人」,雖然只是一種時代趨勢與流行風潮,但這也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思維,男剛女柔可以重新詮釋,在現代的脈動中也讓人的生命型態有了更多元的詮釋。

  比利是一個世代的先驅者,雖非領航卻提供了強力的訊息。當我們最後見到比利即將出演「天鵝湖」而在舞台上騰空飛躍時,觀眾所有的情緒全部與那一躍相溶在一起了。當下的體現幾乎是天地共融,過去的種種剎那間早已拋逝。父親與哥哥急急趕來觀賞,這不僅是一種認同,更是直接的參與,於是那一躍不僅成就了比利的願望;更帶動了許多人未竟的目標。

  威金森太太雖屬本劇中的副線,但若無她,比利終其一生將永遠無法發現自己舞蹈的天份。相對地是對應了她自己,如果她熱愛舞蹈,為何她會如此厭惡舞蹈?坦白說,教導小鎮女孩芭蕾舞只是糊口,那些崇高的理想或由肢體延展而出的意象早就拋至腦後。威金森太太與丈夫的感情世界雖然在電影中不曾明確交代,但兩人分房而睡道盡了現代夫妻之間的疏離。其夫失業又有外遇,家中一切落在她的身上,但這不應是夫妻疏離的主因。重要的是威金森太太見到比利後,將一切困頓拋捨,全力投入訓練比利的工作上,這一份的認知是最值得大家重視的。

  比利的天賦有時不能只視為自身的潛能。一位天才的出現是國家之幸,能有威金森太太這樣的老師畢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更有趣的是威金森太太在輔導比利考上皇家舞蹈學院後,重新有了思索,導演單獨給她一個鏡頭,讓觀眾感受到威金森太太心裡的變化,也讓觀眾相信她已經為自己找到一條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比利去甄試時,評審問他舞蹈的感覺是什麼,比利的答案雖然深奧而抽象,卻是舞蹈的精華。伊斯蘭教的教徒有時會依仗「迴旋舞」來祈禱。國內已經逝世的名舞蹈家羅曼菲小姐曾將這種迴旋舞在舞台上單獨呈現五分鐘而名噪一時。聽說一直逆時針方向旋轉,最後會感覺整個人的身體消失不見,並且能與「阿拉」接觸。這雖屬宗教的感受,但舞蹈始終是在肢體與靈魂之間游離互動的。在意象而言,舞者全神貫注在躍動與旋轉中,意念與動作相結合後,肢體就會成為空白,也因為如此,舞者常常自豪自己是不會說謊的族群,因為他們必須如實地將意念反射在肢體上,思緒稍有不如實的停頓,舞作便無法連貫呈現。比利的自我詮釋基本上也是延續了這樣的想法,當然也就直接碰撞了這些評審的心靈。

  比利的父親在關鍵時刻有了改變,原本他是反對兒子跳芭蕾的,但比利在他面前使勁地舞動,這大大感動了父親。他突然擔心如果比利是個天才但這個當父親的無法給他機會,將會是何等令人難過之事?於是為了籌措旅費,他情願違背自己的原則──脫離罷工的人群,投入他自己以前唾棄的「工賊」!

  東尼發現了,奮不顧身衝入礦區,因為他不能讓父親違背自己的原則。這段戲拍得很煽情,卻也很感人,原本如此嚴肅的父親,亦是百般疼愛自己的兒女。當父親落淚與東尼相擁在一起時,觀眾動容了;大家替比利高興,因為他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父親。

  導演似乎也有意將男芭蕾舞者與同性戀的關連性作了嚴重的區分,這雖然屬於另一個議題,卻豐富了本片的元素與格局。

  本片是近年相當難能可貴令人感動的影片,尤其當年十三歲的傑米.貝爾以本片拿下英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創下得獎者最小的紀錄。去年他亦以「在屋頂上流浪」受到肯定與讚賞。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 あのなつ、いちばんしずかなうみ)(A Scene At The Sea)

導演:北野.武(Takeshi Kitano)
演員:真木.藏人(Kuroudo Maki)
   河原.薩布(Sabu Kawahara)
日本 / 1991年 / 10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橫濱影展最佳導演
   藍帶獎最佳影片
   電影旬報十大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夏天的海邊,一塊被丟棄的板子和一對沈默的情侶,男的想玩衝浪,女的就在海邊看著他…

◎ 劇情簡介     

  阿茂是天生的聽覺障礙者,他在一家清潔公司擔任收集垃圾的工作。有一天在海邊的路上看到一個斷一小截的滑板,阿茂把它撿回去,細心地用保麗龍修整補齊。

  阿茂的女朋友貴子也是聽障者,這一日阿茂興高采烈帶著貴子到海邊衝浪,但因技術欠佳,岸上許多好手發出嘲弄的聲音,但貴子依然充滿愛意的眼神望著阿茂,可惜上岸後滑板又斷裂了。

  阿茂決定存錢買個亮眼的滑板,原本有個老舊的便宜貨,但貴子搖頭不表贊同。最終在一家專賣滑板的店內買到一塊滑板,事實上老闆也覺得賣貴了,在漸漸發現阿茂鍥而不捨地鍛鍊後,主動地送他一件衝浪的緊身禦寒衣,阿茂似乎得到鼓勵,更加勤奮地練習,但也因為請假次數愈來愈多而受到上司的警告。好幾次都是同事去海邊把他架回來,於是阿茂只好穿著緊身衣隨車收垃圾。

  海邊一對去衝浪的男女,因女友常接近阿茂,這使得貴子相當吃味,兩人感情世界有了摩擦,所幸阿茂到貴子家中向她道歉才化解。

  老闆知道有衝浪大賽,要阿茂去參加,阿茂和貴子興沖沖前往,但到黃昏結束了,阿茂依然沒上去比賽,老闆訊問原因才知道阿茂和貴子聽不到廣播,就算叫到他的名字,阿茂也不知道。老闆為此而責怪原先在岸上嘲弄阿茂的那群年輕人。回程時,老闆夫妻特別載阿茂與貴子回去,阿茂說不出感激,只能點滴在心頭。

  爾後在海邊練習時,老闆總會刻意地指出阿茂的缺點,也因為這樣,阿茂進步愈神速了。

  終於又有一次更大的比賽,這一回同事不忍掃他的興遂一肩扛起工作,讓阿茂去參加。第一輪的初賽,老闆告訴阿茂他晉級了,而最後的決賽是由一名叫千葉一幸的人得到,阿茂也得到了一個小獎杯。所有得獎的人都留下在海邊合照,而老闆娘特別為阿茂和貴子合拍一張。同事握著阿茂帶回的獎座都替他高興。

  但有一天阿茂又獨自到海邊衝浪,但這回再也沒回來,貴子傷痛地將兩人合照貼在衝浪板上,然後望著衝浪板飄向無邊的大海。

◎ 劇情分析

  相對於北野武作品給人的印象,「那」片不僅他未曾演出,也是最平實而無暴力的清新電影,有人形容本片是北野武所有作品最「乾淨」的,其實並不過份。

  精簡的台詞雖是呼應了男女主角聽障的無聲世界,但採取極端寫實的情境,幾乎搜尋不到「演戲」的因子,這種戲劇結構有時被稱為「反敘述結構」。正因為太過寫實,一些刻意的凝聚便被割捨與放棄,而對白的精簡,更需要導演用心的排列才能彰顯戲劇的意圖。

  海,是壯闊而渾厚的,站在海邊不必說話,卻能感受大海的吶喊。試著將耳朵摀住並站在海邊,波濤洶湧的大浪是否帶給你什麼訊息?是怒吼?還是價天震響的音頻?但會不會有另一種看法呢?對阿茂而言,「寧靜」是恰如其分的解釋的。「無聲」的世界其實包含更多的力量,這使得阿茂在發現那塊毀損的衝浪板後,立刻將心靈與大海緊密結合。

  以殘缺的衝浪板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未來是令人難以預料的,但若無這份抉擇,阿茂永遠將活在「無聲」的世界。而在大海上,他感受著海浪逼壓而來的衝擊,然而在躍上滑板與強浪的挑戰,處處讓他「聽」到寧靜背後深沉的吶喊。

  踏上衝浪板,必須突破的當然不只是迎面而來的大浪,在駕馭著狂捲而來的浪濤時,阿茂必然強烈地感受到大海真正的生命所在。這也是為什麼當他開始衝浪後便無法停下來。彷彿有一道魔咒逼催著他,也可以說從那一刻起,衝浪就變成阿茂生命的所有。

  然而阿茂與貴子卻展現了一段令人驚嘆的感情世界,顯然的,這個世界的周遭似乎將他們刻意遺漏了,阿茂拿衝浪板被司機拒絕上車後,貴子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她隨公車不斷地前行,直到一個站牌後急急下車,於是她往回跑,直到遇上扛著衝浪板趕過來的阿茂,然後貴子再返身陪阿茂繼續前行,兩人心滿意足地併肩而行。唯有在彼此的身邊,這個世界便已俱足,令人感動的是,阿茂與貴子從不曾有過埋怨與不滿,也許「無聲」的世界反而讓他們更有機會去感受到一般人不容易感受到的吧?!

  導演在氛圍中安排了幾對有趣的人物,一名常跌倒的男友,其女友不時有意無意坐到阿茂身邊,這引發了貴子的誤會與嫉妒,最終阿茂到她家前道歉的戲,連一句台詞也沒有,但卻讓人會心一笑。而另一對難兄難弟,他們從嘲弄衝浪,最終加入並參與比賽,雖然他們連報名都不曾報名,但這是與阿茂這一條線的併行,是強而有力的類比法,其他那一群衝浪男女亦復如是,看似沒有交集,但都有其在戲劇呈現上的功用的。

  阿茂的同事看似粗鄙不堪,但卻是性情中人,阿茂上班時因為練習衝浪而脫節,但同事卻努力罩他,最後參加比賽時,更毫不猶豫一人扛下工作重責,最後阿茂帶回一個小獎座,同事沒說話,但卻欣喜地把玩著那座獎座,這是北野武最擅長處理的人物個性,複雜的情緒總會以一種事件或物品而重新整理詮釋,於是人性在瞬間便被炊蒸成簡單的會心一笑。

  阿茂最終消失在大海上,漂回岸上的只有那塊滑片,這是一種宿命嗎?北野武似乎不願意放置那麼沉重的議題,因為他想說的只有一對男女喜歡上衝浪,如此而已,一個最精簡的故事,卻讓人感受最為深刻,猶如以「沉默」來回答有時會是強力的辯解。

  阿茂的結局其實連一個「死」都很難契入,剩下的就只有現象了。是的!每個觀眾都參與了這段過程,從片頭至結局似乎什麼事都不曾發生,但卻有一顆沉重的大石壓迫在心頭。對阿茂而言,這樣的結局也許是最恰當的,曾經在心靈世界開過的一扇門,那就是永恆之門,在尋得正確的認知後,阿茂絕對是義無反顧的。

  北野武在九二年以獨特的映像手法敘述了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說是「故事」未免太過沉重,因為阿茂與貴子就像你我熟悉的鄰居小孩,他們不知何時長大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當然也有了自己的喜好與追求。於是他們付之行動,從跌跌撞撞中慢慢站起並釐清方向,至於後續反而是多餘的,畢竟一個人的生命過程會有更多的面向與變化的。

  台灣的許多導演在九o年代初期,受到北野武的影響甚大,某種角度而言,日本這名怪才的手法是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其後多少也影響了台灣的創作者。北野武的下一部影片「變奏曲」雖然又回復到他最擅長的黑社會寫實,但全景拉到琉球拍攝,一覽無際的海洋景觀,多少可看得出有這部影片的相同線索。

  「那」片的結構幾乎刪除了事件,對導演與編劇而言,這是相當大的挑戰,但北野武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手法,紮實地詮釋了映像的另一個空間,也成功地向世人証明北野武的與眾不同。

  海,永遠是海,但也因為有像阿茂這樣的人共同去參與海的共鳴,於是海就變得更出色了。每一年的夏天都永遠令人懷念,而大海其實永遠不是寧靜的。

黑名單(In Nowhere Land)

導演:塔方.帕西莫魯(Tayfun Pirselimoglu)
演員:奴海兒.歐凱(Znhal Olcay)
   巴坎.歐土蘭(Parkan Ozturau)
士耳其 / 2002年 / 91分鐘 / 保護級
禮讚:蒙特婁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伊斯坦堡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描述一位母親用愛來軟化生硬的政治,題材故事情節上,直對庫德族的苦難做無聲的控訴…

◎ 劇情簡介     

  蘇蘭的丈夫早年介入了庫德族反抗土耳其政府的地下行動而喪命,蘇蘭在鐵路局擔任售票員,原本期望將兒子維索撫養長大就能脫離政治是非圈,但沒想到剛剛成年不久的維索亦因女友素麗的誘導而加入反抗軍,沒多久傳來維索失蹤的消息。

  蘇蘭無心於工作,雖然上司頗有微詞,但蘇蘭尋子心切,不時到警局探訊,也到停屍間認屍。由於屍體大部份都被毀容,故很難辨識。

  在車站擔任理髮師的阿辛特與女同事相當關心蘇蘭,但蘇蘭始終堅信兒子尚存活在世,每天回家見地上的鞋子與牆上的衣服,都會勾起蘇蘭的傷感,而在半夜總會有不出聲的電話,蘇蘭都會渴望是兒子打來的,那怕只聽到他的一絲聲音也是情願的。

  素麗告知她去認屍,雖然屍體被毀容,但她從鼠蹊的一顆痣認出是維索。蘇蘭憤怒打了她一巴掌,因為她堅持兒子尚在人世;並責備是素麗用思想毒害了維索,兩人幾乎是不歡而散。

  蘇蘭去找維索的同伴哈里爾的父親沙里,但沙里根本不抱任何希望甚至將蘇蘭趕走以免惹禍上身。另外蘇蘭又去找相同命運的放映師穆沙法,但穆沙法的態度一樣是不願淌渾水。

  素麗帶蘇蘭去見另一名苦難的母親,她的兒子胡辛亦慘遭殺害,老母親的淚水早已哭盡,但她的堅定卻使得蘇蘭印象相當深刻。這一天阿辛特來訪,謂他的姪子是警察塞斯密告知他有一名叫維索的犯人逃脫,而最後有人在馬定這個地方見到他。

  於是蘇蘭孤身前往,在車上也遇見二名士兵押解一名人犯,警衛告訴她說犯人因世仇而殺了三人。蘇蘭來到馬定住進了一間小旅館,為了尋找兒子也受到人的誘騙而喪失金錢;也有一名德國記者要採訪蘇蘭但為她所拒。

  終於有人來接頭,帶蘇蘭去與維索見面,但沒想到只是年齡相仿的另一名維索。蘇蘭傷心極了,她感覺希望愈來愈渺茫,但她依然堅持兒子一定會回來找她,最終她在一次認屍中毫無表情地點頭承認這個屍體是他兒子。

◎ 劇情分析

  要了解這部影片必須先了解庫德族這個民族。

  很難想像一個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文化的族群,因所居住的土地正好位在伊朗、伊拉克及土耳其的交界處,更因邊界的分割而使得這個民族四分五裂,縱然有獨立的聲音,但在三國強烈的反對之下,始終無法如願,這個情景使得庫德族的問題成為全世界幾個陷入僵局而很難突破的難題之一。

  要成就這樣的影片其實還是相當敏感的,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編導著重的議題是放置在母子之間的親情互動,透過一個心繫兒子安危的母親,不斷地四處追索過程中,透發了母愛的堅持與毅力,畢竟這個世界不管多麼的卑劣與邪惡,母子的親情是永遠無法否定的。

  誠如世上每個地區一樣,遭受政治迫害的一代,其子女大都會投入反抗的地下組織,維索的失蹤顯然與他加入這個反對陣容有絕對的關係。蘇蘭想當然爾是極力反對的,因為她在面臨丈夫的死亡之後,再也無退路可退,她唯一卑微的期許就是希望兒子能健健康康長大成人,然後像一般人一樣娶妻生子。

  然而事與願違,兒子走上與父親相同的命運,對必須承受兩種相同打擊的蘇蘭而言,真是情何以堪?與蘇蘭有著相同命運的人始終抱著一樣的看法,找不到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加入反對組織之後而被逮捕,必然只有死路一條,每當蘇蘭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總是逃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說透露什麼訊息了。看似這麼平淡的情節卻又大力批判了政治恐怖的壓力,然而此刻上帝似乎早已遺棄他們,唯一能做的只有仰仗自我的奮鬥了。

  蘇蘭的工作是鐵路局車站的售票員,她可以讓買票的人旅行到各地,但她卻必須安置在原地,旅行者雖有更多機會拓展視野,但卻也得面臨各種危險的挑戰,甚至偶爾也會有生命的危險;而蘇蘭代表的卻是力求平穩與安定,雖處在原地,但起碼發生變數的機會最少,然而這並非蘇蘭一廂情願就可以辦到的,因為兒子長大之後必然有他獨到的見解與看法,尤其當他慢慢理解自己的民族歷史與悲慘遭遇,一股正義感激盪而出,拋頭顱灑熱血的行徑也才能讓他有所感動,就算犧牲生命,在民族主義的號召之下必然會有全然不一樣的選擇。

  庫德族分散在各地,猶如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鏡子,就算他們擁有可觀的人口,但終必像一盤散沙般受人欺凌。蘇蘭何嘗不知道這種道理與窘境,但已經歷經過極致傷痛的她說什麼也不肯再度承受的。她像世上的每個母親一樣,只求一個安穩的家。但遺憾的是悲慟的情懷總像一面大網一樣緊緊地攀附著她。

  一個蘇蘭的命運似乎不足以撼動觀眾,另一位老婦人不急不徐敘述著她與蘇蘭相仿的命運。是時光已經久遠或者她的淚水已經流乾?老婦人就像在敘述隔壁鄰家的孩子般娓娓道來,堅定的語氣中不經意地呈現了令人不安的忐忑與惶恐。

  每一位受害者的屍體都被徹底毀容,這是為了替當局者推卸責任;也讓受害者的家屬繼續活在不確定的恐慌中,唯有如此才能徹底地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希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之一,沒有希望與未來,就猶如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中,花朵很快就會凋謝的。許多人對蘇蘭表示其子已死,但蘇蘭任何苦都能承受,唯獨這個訊息是她無法接納的。

  戲劇的轉捩點是蘇蘭得知兒子出現在馬定,這是一個庫德人聚集的村落城市,蘇蘭之前並未到過這個地方,但既有了消息,她怎麼肯放棄?在車上蘇蘭遇上了兩名士兵押解一名犯人,蘇蘭請他們吃葡萄,兩名軍人接受了,但那名犯人在軍人的注視下放棄了吃葡萄,半路上蘇蘭發現犯人逃走了,她卻假裝睡著了,但遺憾的是犯人還是被抓回來了。軍人告訴蘇蘭:這個犯人曾殺了三個人,這讓蘇蘭相當震撼,原來殺人這檔事是雙方面的爭端,怎麼來看待這些事才不會有失偏頗?蘇蘭在半路上望著二名軍人押著犯人下車離去的背影,她似乎有著矛盾的心思。

  但這也只是半途掀起的一陣漣漪,因為蘇蘭堅持的執著是見到自己的兒子,縱然明知地痞的詐財她也樂於一試;縱然會打亂別人生活步調,她也要長途電話一再催逼,一切只有一個念頭-找到兒子維索。

  終於有人來帶她進入庫德族群聚的村落,蘇蘭見到了維索,只可惜這個維索只是年齡相仿名字相同的另一個人;這名年輕人比蘇蘭更焦慮,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只是要見母親一面,但沒想到兩方面都失望了。這個近乎絕望的碰撞其實反而帶領蘇蘭從窖桎窠臼中走了出來。

  將情感完全放任在母子親情而沉溺,並無法讓自己走出生命的困頓,蘇蘭突然想通了一點,如果兒子已不在人世,她就算嘶聲力竭亦於事無補;但若兒子尚在人世,總有一天他一定會回來的。

  於是蘇蘭在一次認屍中肯定了兒子已死的事實,而從此蘇蘭便像其他控訴的父母一樣,懷著永久的期待,也許期待會落空,但懷抱期待總是讓人活下去的動力啊!

愛上小瓦尼(Vanechka)

導演:耶蓮娜.妮卡拉耶芙娜(Yelena Nikolaeva)
演員:耶蓮娜.維莉卡諾娃(Yelena Valikanova)
   安德烈.帕寧(Andrey Pani)
蘇俄 / 2007年 / 106分鐘 / 普通級
禮讚:2007以色列俄羅斯電影節;
   2008坎城電影節;
   2008德國漢堡電影節;
   2008第二屆華沙俄羅斯電影節
    2008第四屆AGORA國際電影節;
    2008埃及俄羅斯電影節
    2007 莫斯科塔可夫斯基電影節主席特別獎
    2007 第15 屆“歐洲之窗”俄羅斯電影節金船獎
    2007 第2 屆俄羅斯青少年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2007 莫斯科“映像”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2007 莫斯科“光芒天使”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觀眾票選獎
這是一部找尋愛、希望和信念的動人電影: 愛,讓他們在紛亂的時局裡找到彼此的幸福…

◎ 劇情簡介     

  一九九八年蘇聯面臨政治與經濟的大改變,許多工人因政府未發薪而走上街頭。娜蒂亞則開始面對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她投考俄羅斯影藝學院,期望將來成為一名好演員。

  在通過初試後娜蒂亞立刻搬進宿舍住,但她利用空閒時去幫奈特一家人搬家。在車上認識這家人後很快成為好友,然而因奈特的車子載了太多東西,娜蒂亞只好抱著奈特的兒子瓦尼坐公車,沒想到車子剛開出在十字路口上奈特夫妻的車子被一羣混混的休旅車橫腰撞上,奈特夫妻當場死亡。

  警察凡斯亞載娜蒂亞及瓦尼回奈特的家,知道奈特夫妻剛買下一幢房子,遂起了野心,他計劃將瓦尼送入孤兒院,然後將房子佔為己有。同時也唆使開車的混混闖入毆打娜蒂亞,要她不得洩露有關車禍的任何線索。

  娜蒂亞面對複試時情不自禁地哭了,主考官認為她演得極為傳神,卻有人發現瓦尼以為她已經生過孩子而提異議,但一名年輕的老師歐嘉卻堅持要將娜蒂亞留下,主考官阿爾曼不得已看在歐嘉的面子上讓娜蒂亞過關。

  瓦尼因吃了不潔的食物而拉肚子,幸好一名計程車司機憑著他以前幹過三十年解剖醫生的經驗,幫娜蒂亞處理了瓦尼的窘境。當娜蒂亞煮好食物餵瓦尼後,凡斯亞與兩名專案人員來帶走瓦尼,娜蒂亞無計可施也只能就範,但她回學校託請歐嘉與阿爾曼,查出瓦尼被帶到鄉下的孤兒院,於是她與同學莉娜假借欲取得工作經驗證明而擔任職員,以便常常接近瓦尼。

  來孤兒院贊助的銀行家潘文,之前曾與娜蒂亞有過一面之緣,兩人再度重逢心情自然起了變化,潘文以車子載娜蒂亞去高級餐廳,娜蒂亞透過潘文的助理理解了潘文的過去。但娜蒂亞依然對吻了她的潘文賞了一巴掌。

  娜蒂亞知道有外國人來收養瓦尼,遂主動要潘文娶她並認養瓦尼,但潘文因正好處在事業難以抉擇的困境而離去。娜蒂亞不得已偷偷抱走瓦尼躲入示威群眾的帳篷中。一名神父為瓦尼受洗,而此刻娜蒂亞也聽到潘文因情緒失控預備跳樓自殺,娜蒂亞決定抱瓦尼去向潘文表白。

◎ 劇情分析

  這個世界似乎永遠處在變與動的情境中,所有一切的現象都因為變動的元素才有了動能,不管是善與惡、對或錯、是與非的對立,從而造就了這個令人應接不暇的事件與故事。

  蘇聯的解體與政治上的改變是一個值得觀察的例子,許多人的生活形態因為時局而改變;同時也造就了許多新的大富豪。但有趣的是這些變動之後的現象,追根究底之後會發現,人存在的本質卻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愛上小瓦尼」這部電影正是依據人性本性而衍展出的品格展現,透過娜蒂亞這位憧憬著表演藝術的學生,將戲劇與真實的人生併融在一起;更從中提供了以愛為出發點的至性情操;也間接地豐富了「愛」片的戲劇格局與故事性的厚度。

  娜蒂亞在車上認識了奈特夫婦,但他們很快就成為好友,這也是娜蒂亞一通過初試就趕過去幫他們搬家的原因。然而陰錯陽差之下娜蒂亞與小瓦尼逃過一劫,娜蒂亞的想法不但沒有怪罪對方差點害她喪命;反而認為奈特夫婦趕她下車是她的恩人。

  或許是娜蒂亞常常祈禱的緣故吧?雖然她不會什麼祈禱文,但這種遇到困難之際,總會將自己的心情完全歸零的方式來應對,其實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種「零極限」自我療癒的方式。娜蒂亞自然不清楚自己有著這種善意的能量,而具有這種特質的人,依我們傳統的價值觀認定,絕對會認為娜蒂亞是個品德優質的好公民。

  西方的傳統認知也是提倡: 「喜歡戲劇的孩子,將來一定是個好公民。」而娜蒂亞正好是一位欲投考俄羅斯影藝學院的學生。但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娜蒂亞卻提供了一種超越傳統認知的選擇。為了小瓦尼她幾乎可以忽略了考試。一對夫妻的寶貴性命瞬間在她面情消失,這更激盪了她潛在的母性本能。為了安撫哭泣不止的小瓦尼,十七歲的她,竟以乳房餵食,但這並未讓她卻步,反而更激起她的母性意識,堅持要與小瓦尼在一起。

  娜蒂亞不知道她被誤會未婚生子,差點失去了進入複選的資格。導演在這個角度上將娜蒂亞的善良本質徹底放大了。如果娜蒂亞專注在入學考試上,而最終她也考上了俄羅斯影藝學院甚至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影星,但當她思及當時並未全力關注小瓦尼,以致最終下落不明時,難道她不會感到內疚嗎?

  我們一直沒有見到娜蒂亞的父母親,但從她常常的獨白中,母親一定不會喜歡小孩子;而她的父親可能還更需要別人照顧他,雖是如此,娜蒂亞並未放棄這種念頭,畢竟鄂木斯克的老家在走頭無路之際還是她唯一的去路。

  娜蒂亞第一次去學校應試時,正巧遇上了抗爭的人群,這段紛亂的背景適切地傳達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在如此混亂不堪的世道中卻也完整地呈現了各種人性與命運。見縫插針的警察凡斯亞令人印象深刻,他眼尖地發現奈特夫妻雙雙身亡之後只要稍動手腳,這間在莫斯科的房子即刻落入自己手中。凡斯亞黑白兩道通吃,但他卻也不願犯忌,否則那幾名歹徒恐怕不會放過娜蒂亞。凡斯亞日後的命運我們無從得知,因為這是一種紛亂社會中必然的現象之一。

  相對於凡斯亞,潘文這個暴發戶亦是個有趣的例子。因為時局詭變,使得潘文從一窮二白中快速增加他的財富,甚至即將擠身世界排名前面的富豪。但潘文全力追逐財富的同時卻也讓他無法跳脫巢臼而苦悶不已。他自嘲一旦介入這種金錢遊戲之後,就無法半途中斷,最終只能像一條「曲線」一樣,隨著弧度而下墜,但若真的延展到那種時刻,又有幾人能夠甘心?

  其實若能靜心審視,不難發現世人永遠不可能賺盡天下錢。而過度地介入追逐,反而傷害了完整的靈魂與人格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潘文始終抱著獨身主義的原因。但事實上他內心孤寂不已,極需要一位知心異性的情感安慰。然而愈是往上爬,猛一回頭才發現,處在高處不勝寒的自己雖然又賺進了更多的錢,但心中卻更空虛了。

  娜蒂亞因為誤入抗爭人潮而受阻,潘文開了車門替她解了圍。兩個落差極大的靈魂第一次有了交集;直到第二次娜蒂亞見來孤兒院贊助的富商竟是潘文時,當下又有了不一樣的觀點。而這種改變自然來自潘文的善念。由此我們可以肯定這兩個心性相通頻率相同的男女,雖有著年齡上的差距,但卻因為善念因子的互融互攝而有了相互倚托的期待。於是娜蒂亞在走頭無路之際主動懇求潘文娶她,唯有如此才能收養小瓦尼而不致被外國人領養。但潘文不敢答應,因為他正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中而難以抉擇。

  娜蒂亞最終從孤兒院偷偷抱走了小瓦尼,瞬間她成了十惡不赦的綁匪,而她走到這種地步也只能撕毀自己參加考試的表格了。事實上表相的娜蒂亞被社會貼上了標幟,但內相的娜蒂亞卻反而超越了她自己原先的追索,畢竟她因為對小瓦尼全心的付出而得到了試煉與救贖。

  俄羅斯的電影始終在世界影壇中佔有獨特的地位,也常有佳作向世人宣告。「愛上小瓦尼」看似小品,但卻有令人動容的深度與廣度,更難能可貴的是「愛」片提供了在亂世之中存有一股善念的可貴與抉擇,是近年中令人相當驚喜的作品。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冏男孩(Orz Boys)

導演:楊雅喆(Gilles Yang)
演員:李冠毅、潘親御
台灣 / 2008年 / 104分鐘 / 普通級
兩個調皮搗蛋、異想天開的小男孩間的友誼與童年夢想 ...

◎ 劇情簡介     

  因為調皮搗蛋而被老師封為騙子一號與騙子二號的兩名同學,始終以捉弄人為樂。一號的父親因有精神方面的病症常躲在學校禮堂的地下室,一號騙同學在氣窗丟銅板,地下室則會丟回二個銅板,同學丟下五百元大鈔後卻不見有回應,始知受騙。二號的父母早已不知去向,將他丟給賣青草藥的祖母撫養,而叔叔阿偉因與太太吵架,也將小女兒送給老奶奶照顧。

  一號在學校喜歡林艾莉,這一日卻見林父匆匆到學校帶走艾莉,事後才知艾莉的母親亡故,只是兩人不解,為何每次看見艾莉時她總是微笑以對。這並不影響一號二號欲往異次元旅行的念頭,因為傳說異次元不必寫功課呢!二人找來十台電風扇一齊打開,期望藉強風送他們進入異次元的世界。雖然也找了艾莉一起參予,但因用電過量而跳電,異次元不僅去不成,連艾莉也因為搬家而離開他們了。

  這一日二號因丟失了卡達天王的鑰匙圈而回學校找,卻發現校園內的銅像從台座上走下來,第二天才知道銅像被拆下放在地下室中,一號將銅像搬回河邊的家中。一日二人突發奇想偷抱走小妹妹,一號將小女孩放在學校操場,但卻被其父抱走而不覺,雖引發另一段的後續。這使得阿偉夫妻急急趕來抱回自己的女兒。

  二人從小說中知道若能在水上樂園的旋轉水道連續衝下一百次就能到異次元,兩人開始撿寶特瓶罐存錢,也在玩具店前參加抽獎,二號幸運地抽中,但老闆不願當場對獎,一號選擇拿現金三千元,這引起二號的埋怨與不滿,於是兩人起了衝突,這使得一號相當難過,為了彌補二號的遺憾,一號竟趁玩具店老闆去倒垃圾時,拿石頭砸破玻璃窗,但還是被警方逮捕而送入少年觀護所。

  二號去探視一號的父親,二人痛哭失聲。二號自己搭車到海邊,他期望一個人獨自到異次元的世界。終於他來到了水上樂園,一次又一次地滑水而下,一直到九十次時救生員喚住了他。救生員問孩子說為何他知道一百次可以到異次元的世界?孩子回答說是他父親告訴他的。救生員立刻查覺他的好友一號又回來了…。

◎ 劇情分析

  二00八年台灣影壇掀起了一股熱浪風潮,也帶動了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氣。除了「九降風」、「海角七號」之外,「冏男孩」應該算得上值得一提的影片。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著許多共同的記憶,這牽扯著外在氛圍與環境的影響;以及內心世界的直接投射。這部影片在這兩個內外議題中都提供了一些現象以及具象的反應,從而在一個新與舊的思惟中共構了新鮮的話題。

  其實每個人似乎都有著自己的困境,活著似乎都是為了自己的難題而奮鬥。一號的父親精神失常,但影片中似乎找不到原由,僅能從一號常說他母親在夏威夷得到一種線索。夏威夷也許也是異次元的世界,聽起來熟悉但卻遙不可及,難不成這是一號為了掩飾自己的單親窘境?若果是如此,那在這個議題上就更呼應了「隔代教育」的困境與不堪了。

  台灣這塊土地充滿了能量,正是來自這股時代脈動衝擊之後的自我應對,也許沒有完整的家是孩童成長過程中極大缺失的原因,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反而更能激盪出孩童的敏銳見地。也許在某種切入點是有待商榷,但誰能否認這種生命形態亦是另一番的詮釋呢?

  這個社會一定出現某種缺失才會導致劇中每一名腳色都有了殘缺。二號的景況更慘,父母將他放在奶奶的草藥店後就失去了蹤影,不僅如此,二號的叔叔雖也結婚生子,但似乎亦步哥哥的後塵,在夫妻吵架後,將女兒送給母親撫養。在以前的農業社會,這種現象尚能在悠閒日子中將就,但在快速的都會中便產生了另類的問題。
  面對兒子將孫子陸續丟給她撫養,奶奶的無奈與傷感似乎不足以應對,她不得不假借王爺神祇的旨意來拒絕,但兒子卻早一步逃之夭夭,奶奶連拒絕的權利也消失了,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我們這個社會,但似乎不曾有人想出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只能讓這個現象存在著。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一號二號的行徑就是問題學生,只是影片的切入點是放置在二人的主觀見解上,於是觀眾也慢慢融入這兩名腳色的思維中,從而認同了他們的調皮任性;也慢慢從他們的乖張堅持中共融了好奇與幻想。從異次元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暫時承受了靈魂得以安置的情意,而這種意識的共同認知,將逐漸變成日後心靈天堂的所在。

  一號與二號因為玩具店老闆出爾反爾而意氣用事地犯錯,從這個角度而言,大人的世界其實比孩子的世界更具備了「騙子」的元素。他們二人想到異次元世界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因為那兒不必寫功課。

  其實每個學生都不喜歡作功課,是什麼時候作功課變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唯一手段?這樣的呼應是否真的出現一番令人反思的見地?前面的戲劇重心提供了林艾莉這名女同學的另類現象,她在父母有計劃的培育中按部就班,除了學校的課業,她多了樂器的學習與薰陶,只是在她尚未完全成功,她的母親便去世了。

  影片的開端讓二號留下一個疑問,他困惑為何艾莉無時無刻都微笑著,直到最後她向兩人告別之際才道出母親對她的教導:「只要記得微笑,就不會害怕了。」這反應了艾莉其實也成長在一個必須時時都得面對害怕的窘境,若是連這名資優生都是必須去面對這麼多的困頓,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懷疑每個人的必然呢?

  如果理解了這些交錯的互動是每個人不可逃避的過程,就能更輕易地發現生命的真實意義了。俗語說:「沒有礁石,豈有美麗的浪花?」從我們出生來到人世的第一天直到生命結束,都必須去面臨許多的測試與磨練。生命如果只是平淡地渡過,最終是絕對沒有撞擊與反省的,只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面向不同,自然試煉的過程也不同,但最終的意義顯現卻是完全一致的。

  本片擷取了王爾德「星星王子」的故事作為併線結構,但卻融入了在地的現象與精神,透過小學生的直覺反應與認知,呼應了這個社會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相對地也呈現了更多的社會問題。

  受到卡通影片與電動玩具的影響,一號二號真正嚮往的世界是「卡達天王」的虛擬世界。一個手機吊飾的卡達天王連結了孩童的記憶,也使得這段曾經不計任何代價為對方付出的友情得到了刻骨銘心的烙印,直到那份記憶的影像再度出現面前,這將會是一筆該如何結算的帳單呢?片尾那名嚮往滑水一百次的孩子,聽從了上一代的故事與延展,展露在面前的又是另一個充滿希望的心靈世界,當現實與幻想交揉在一起的時刻,真相就會真實地顯示在眼前。上半場利用十台電風扇創造「飛行」的情境如此;最後一百次滑水的堅持亦復如是。

  本片其實是拍給成年人看的,透過角色的躁動不安中透發的一股能量,讓人從而面對過去的遺忘,於是一景一幕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的過去便靈活地再現了。回憶不盡然都是美事一樁,但卻是進步的原動力。

  孩童時期是不是真的很快樂?其實答案永遠不會只有一種,本片的呈現亦是有著這一番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