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馬德里金庫盜數90分鐘(Way Down)*

導演:豪梅·巴拿蓋魯(Jaume Balagueró)
主演:佛瑞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
       阿斯特麗德·伯格斯·弗瑞斯貝(Astrid Bergès-Frisbey)
西班牙 / 2021年 / 118分 / 保護級
世紀級竊案即將展開你從未見過像「西班牙銀行」一樣的地方,它堅不可摧,而你絕不可能會想搶這間銀行。這場刺激的挑戰引起了男主角湯姆的好奇心 ...

◎ 劇情簡介
  
  一六四五年,一艘載有大批寶物的船,在西班牙海岸25哩處沉沒了。而二00九年華特帶領他的團隊進行打撈,終於確定是他要找的瓜達盧佩聖母號,並從海底起出寶物時,卻被西班牙海軍逮捕,因為西班牙認為那艘船在西班牙的領海內,故寶物應歸屬西班牙。
  
  二0一0年,華特與他的團隊去劍橋大學找一名天才湯姆。湯姆曾在全世界陷入無解之際,輕易地解決了墨西哥海灣的漏油事件,被譽為當世最天才的神童。
  
  團隊中的女隊員洛芮化名為克勞蒂亞,很快就吸引湯姆的加入,因為他們要入侵全世界最堅不可摧的馬德里銀行,藏在地下室的地底金庫是用「水」來做支撐,而湯姆也發現,這座金庫是以「磅秤」理論來防止任何人的侵入,更何況還有退休的安全主管古斯塔沃莫迪納鎮守,要進去本來就很難,更何況還要能安全撤出。
  
  湯姆樂於挑戰這項艱困的任務,於是利用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西班牙進入冠亞軍的決戰來行動。湯姆與洛芮潛入地下室,發現保險金庫的秘密,知道從下攻頂的機會不大,於是決定採用從屋頂入內。
  
  首先必須取得古斯塔沃的指紋,並建立循環的監看系統,以便在既定時間內能到達正確位置。眾人各司其職,華特擔任總指揮,詹姆斯與洛芮及湯姆親身入內,在用梯子爬行時,詹姆斯因梯子中途斷裂,幸好湯姆與洛芮及時將梯子與詹姆斯救起。
  
  為了破解磅秤的設計,湯姆請團員從最底下以液態氮來冷凍磅秤,以便湯姆站上金庫時不會感受重量而發出警報。
  
  但在得到三枚金幣時,詹姆斯卻表示他忠於英國政府,遂獨吞金幣而逃走,這也使得湯姆與洛芮差點被水淹死,所幸及時讓湯姆想到以「重量」來騙金庫停止入水,他要西蒙把液態氮的鐵罐加上去,果然在最後及時停止注水,也讓二人逃過一劫。
  
  但華特與英國情報單位的瑪格麗特見面時,雙方各有立場而鬧僵,原本以為寶藏藏在巴黎鐵塔下,但又發現是在英國的銀行金庫,於是他們又展開另一波的計劃。

◎ 劇情分析
    
  足與好萊塢等量齊觀的冒險驚悚片「馬德里金庫盜數90分鐘」,是西班牙近年中向票房看齊的影片。其攻堅的標的物,是號稱全球最難破解的馬德里銀行金庫,而這座金庫為何很難破解?這正是這部影片精彩之處。
  
  90分鐘是世界足球賽比賽的時間,因此其背景定調在二0一0年的世界盃足球賽,那年的決賽是西班牙與荷蘭隊的冠亞軍之戰。在90分鐘之後依然打成平手,直到延長賽來到116分之際,西班牙球員安德烈斯·伊涅斯塔才踢進唯一的一球,西班牙就以一分之差氣走荷蘭隊,聚集在馬德里西貝萊斯廣場的五十萬群眾為之瘋狂。
  
  影片所採用的世足賽都是當時真實的錄影,從而與戲劇情節相連,雖屬兩線併行,但卻毫無違和感,這不免讓人讚嘆不已。
  
  故事從一六四五年英國的船隻瓜達盧佩聖母號在大西洋沉沒,而船隻所載的財寶全部被海洋吞噬。專門打撈寶藏的華特小組申請到打撈許可後,果然在沉船的木板上刻有「細處成就卓越」的字樣,並確定是他們的目標無誤,但問題是西班牙政府在他們打撈之後,立刻以沉船位置在西班牙海岸25哩之內,故屬於西班牙所有。
  
  放置寶物的三枚金幣依定位能找出真正藏寶之處。於是華特帶領乾女兒洛芮、電腦師克勞師、英國退休情報員詹姆斯,以及能提供各項器材的西蒙,決定以偷盜的方式取得三枚金幣,但因銀行金庫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一名天才的人加入才能解決。因此洛芮化名為「克勞蒂亞」,去邀請牛津大學的學生湯姆。
  
  湯姆因為解決了墨西哥石油油井著火的問題而聲名大噪,雖有許多石油公司欲網羅他,但湯姆不為所動,反倒是洛芮的邀請,讓他有一股「熱忱」產生,而這所謂的熱忱正是這個團隊的精神。
  
  正猶如很多災難冒險的影片一樣,最忠實的團隊中,難免會在緊要關頭中出現一名背叛者。英國退休情報員詹姆斯在拿到三枚金幣後,獨吞而逃逸。正如詹姆斯所言,他們身為情報員,並沒有所謂退休的說法,故他的叛變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
  
  華特與洛芮自然也了知他的心態,在詹姆斯表明意圖之後,他們也及時將盒子掉包,因此詹姆斯雖然好像成了最終受益者,但其實華特才是贏家。
  
  所謂的天才如湯姆者,無非也就是在未知的遭遇中,能夠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來解決,但在真實的世界中,有時天才也必須夾雜更多的幸運,因為接二連三的困境,並非只具有天才就能解決。
  
  但這種舖排也成就了電影的節奏。正因為不是完全是聰明就能解決,倒也在情節互動中帶給觀眾無比的驚悚與刺激。而這些條件,其實是在編劇的角度就必須設想完成的。編劇的名言是:「情理之內,意料之外。」而「馬」片正好都符合了這些規則,也使得這部影片中的卡司並非全球的巨星,但卻依然能夠為觀眾帶來無比閱聽上的大驚奇,也在票房中帶來不少的收益。
  
  什麼是正義?在這部影片中,正義似乎已蕩然無存,若是正義真的存在,那西班牙海軍,就不應以掠奪的姿態,打劫申請打撈之人;但若是沉船應屬英國政府,那英國的情報頭子瑪格麗特,也不至於欺騙華特等人。
  
  在攻取馬德里銀行金庫之際,有一名退休的警特人員古斯塔沃,就情理而言,他忠於自己的職責,努力去防備金庫不致被偷盜,但觀眾的主觀意識,卻完全站在湯姆與洛芮這一邊,這是一種蛻變的認知,偷盜者在觀眾角度是被同情的;而警察的角度卻反而被扭曲為負面的,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制高點來看,這會不會是精神錯亂的變奏。但這就是電影,因為西班牙在打撈的那個時刻,犯了一個近乎搶劫的行徑,於是華特眾人開始以智取勝,就不得不讓觀眾同情與認同。
  
  「液化氮」冷卻地下金庫的彈簧磅秤,是本劇最大的賣點,其實採用近乎是水平的操控手法也有許多,如日本的成田機場,也是借用海底的磅秤來維持平穩,這是相當龐大的工程,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
  
  馬德里的地下金庫建在地下35公尺深,因為採用磅秤手法,故有人侵入而使得重量失衡,立刻會沖出大水淹沒侵入者。猶如一般的冒險影片,湯姆與洛芮在面臨淹沒滅頂之際,湯姆急中生智,立刻通知西蒙,以液化氮的空瓶放置磅秤中,讓磅秤誤以為水已經淹死侵入者,而自動停止,這些都不是預先可以設想得到,因此臨機的反應就更能增添觀眾的興味。
  
  最終洛芮與湯姆再利用西貝萊斯廣場的人群逃逸,也是一大賣點。而兩人一邊逃逸一邊換衣服,這表示這段情節是在設想當中。
  
  「馬」片在最終並沒有真正的贏家,這似乎也使得正義得以伸張,也許有所得並非是落在財富之中,前面所提的「熱忱」應該才是促使這群人合作在一起的真正契機,而最終的答案又有了新的線索,因為真正埋藏那批古物的所在,竟是在倫敦。而這也就留下一個伏筆,也使得第二集得以催生問世。

莫妮卡(Sommaren med Monika)*

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
   拉斯·埃克伯格(Lars Ekborg)
瑞典 / 1951年 / 95分 / 普遍級
因無法忍受家人所帶來的壓力,少女莫妮卡決定離家出走,她找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利,希望能夠與他一同 ...

◎ 劇情簡介 

  哈利蘭德在一家玻璃家俱用品店上班,在一家酒店中,哈利認識了極為外向的莫妮卡,兩人立刻打得火熱。不僅常約會看電影,莫妮卡似乎極為沉迷在兩人的嬉戲歡樂中,每次都表現不想回去的想法。
  
  哈利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就生病亡故,他與父親一起生活,而現在父親也因生病而必須住院,於是哈利便帶莫妮卡去住父親留下的小遊艇。
  
  但兩人的交往卻惹惱了萊利,萊利原本喜歡莫妮卡,但莫妮卡卻選擇了哈利,萊利心生不滿,於是躲在暗中偷襲哈利,哈利吃了虧,但莫妮卡勸他勿衝動,因為她覺得萊利是一名危險人物。
  
  哈利與莫妮卡駕著小遊艇四處停泊在岸邊,兩人採野菇為食,但莫妮卡漸漸對吃野菇感到厭倦,她建議去偷別人家種的蘋果,但哈利在採蘋果時,莫妮卡卻到另一處偷喝牛奶,不巧被主人發覺。
  
  主人雖報了警,但也提供雞肉與牛奶,莫妮卡覺得為何別人都那麼幸福,而她是與貧困脫不了關係,於是她搶了整隻雞往外狂奔,雖然與哈利會合並開船離去,但她卻責怪哈利為何讓她被主人捉到。
  
  此時莫妮卡發現自己懷孕了,兩人不得不回哈利的家,哈利的姑姑帶他們兩人去辦結婚登記,雖然年紀未成年,但總算辦妥了結婚登記,並且也順利產下一名女嬰。
  
  為了擺脫貧困生活,哈利白天去上班,晚上去讀書,期望將來會有較好的生活方式。然而莫妮卡似乎玩興很大,在白天她會假裝自己外出找工作,要姑姑來帶孩子,而她卻到外面去與其他男人鬼混,甚至有一天哈利到外縣市工作,但工作提早一天結束,沒想到他回家時,竟發現莫妮卡與萊利在床上,這使得哈利倍受打擊,他默默地退出門外,但兩夫妻便陷入了爭執。
  
  莫妮卡一直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新衣,以便她能風光外出。哈利似乎已經預感他的婚姻即將陷入分裂的邊緣,但他似乎沒有能力挽回。果然有一天,莫妮卡趁哈利不在時,便偷偷離家出走了。

◎ 劇情分析
   
  英格瑪·柏格曼是瑞典的舞台劇與電影的大導演,他從四十年代開始創作,基本上每十年就會有主題上的另類探討。譬如他最有名的作品「野草莓」與「第七封印」,都是後期探索生死的議題,也使得柏格曼擠身於世界影壇的巔峰。
  
  「莫妮卡」是屬於中期的作品,對於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頓與挫敗,人如何沉淪於其中,或者如何去正面迎對,柏格曼以極端寫實的敘述手法完整呈現,他如實地呈現了現實,也許貧富的差距,會使得人性產生極端的扭曲,但出自人本能的慾望,卻會導致墮落與沉淪,導演的解剖刀直逼真相,大膽地剖析適用於任何一個世界的人生百態。
  
  十八歲是屬於燦爛與希望的階段,但卻也因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時撞擊到尷尬的遭遇,便很難自處。在矛盾的衝突中,很難尋找到心靈的天秤。
 
  五0年代的社會,還是相當保守,但這卻無法阻擋,莫妮卡的好動與外向的性格。十七、八歲的莫妮卡,正像一朵最璀璨的花朵,她的熱情無處隱藏,也大膽地向外四處放射,在那個極少外在刺激的年代,莫妮卡大膽地釋出自己僅有的熱情,她的男友隨處更換,最終選定了可以帶她出遊的哈利。
  
  也許是因為貧困的環境,使得莫妮卡在自以為是愛情的男女互動中沉迷,對照莫妮卡去偷蘋果的家庭,其中也有一名與莫妮卡近乎同年的女孩,在教養的禮儀中顯的文靜而脫俗,而這與莫妮卡的野性便有了強烈的辯證。誰能肯定,那樣的教養之下而令人讚嘆的規矩,就絕對是人性中絕對的真諦?
  
  莫妮卡的放蕩,是建立在對這個社會體制的不滿與反抗,但在逾越道德與社會規範的紅線後,卻無法及時煞車,反而更進一步去挑戰慾望的極限。
  
  生命也許值得挑戰,但最終絕對是過與不及都無法找到正確的答案。莫妮卡是一名失去中心思想的愛情失敗者,慾望的躁動並非是愛情,她無法在這個社會中找到定位,本能地釋放自己的女性魅力,而這也吸引了哈利的介入,也正因父親因到醫院就醫,無法管束哈利,甚至父親留下的那艘小遊艇,便成了兩人激盪慾望的所在。
  
  四0年代的柏格曼,極力在人性深處的善惡對立作出批判,從中便慢慢碰觸到人性的卑劣與不堪。而這一切,是否真的來自外在環境的匱乏而自我墮落?從而便在顯學中必須呈現的救贖與希望?
  
  莫妮卡是人性中不安的代表,也是柏格曼年輕時的一些元素,但這些其實也正是那個年代,被社會所壓抑與隱藏的不安。
  
  那個保守的社會氛圍中,尚未有過男女平等的口號,莫妮卡也許做了一些示範,但柏格曼卻沒有提供日後的線索,在有了下一代的女兒之後,莫妮卡選擇拋夫棄女,她邁向一個屬於她自己的未知世界,吸引她的只有無盡的慾望,呼喊她的是無窮的男女歡愉,而這其中也包含了她貧乏的社會環境。
  
  莫妮卡似乎沒有意願在解決困頓的意志中,讓自己走向新的路程,她始終忠誠於她自己的慾望,因為身體賦予了她無窮的慾望,她無法真確地認知過去與未來,似乎只有當下的認知。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認知卻只是情慾的躁動,而非是傳統的男女認知。
  
  「莫妮卡」這部電影並沒有強烈的戲劇情節,但在一九五一年,卻是柏格曼相當賣座的電影,某種角度而言,柏格曼釋放了那個年代年輕人心靈中隱藏的不安,猶如一面鏡子顯現了自我內心的世界,在彼此的對照下,提供了那個世代中每個人的不安與吶喊。也從而點出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屬於十八歲的尷尬與矛盾。
  
  莫妮卡這名對愛情躁動的少女,並非只有存在於北歐的瑞典,而是普遍存在於每個國家與社會,畢竟人性總是一致的。對於人性的探討,也許是出於導演的自我探索,但又何嘗不是每個人的寫照?
  
  重要的是那個年代,就能如此肆無忌憚地,提出明確而嚴厲的批判,對照當時的台灣電影圈,就能了知柏格曼的才氣之所在了。
  
  台灣在一九五一年應該是電影的萌芽期,似乎也只有一些人,將日本的影片當作學習的對象,以相當粗糙的手法,拍出一些「台語片」。而對於所謂的北歐電影,應該只是聞其名而不曾觀賞。
  
  拜電腦之賜,現今能夠重現當時的柏格曼作品,應該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台灣現今有屬於自己的電影創作,但每一位導演,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心路歷程與創作,但能像柏格曼如此有自己堅定信仰與思維的導演,是屈指可數的。
  
  愛情也許是電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柏格曼在四0年代,大力提倡愛情電影,但在之後便進入人性深處的探索,甚至後期開始探討生於死的議題,這應該可以給現代電影從業人員一點參考。從這個角度去深思,「莫妮卡」便成了一部相當令人讚嘆的電影了。

預告 請按我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大象與蝴蝶(The Elephant And The Butterfly)

導演:艾蜜莉·范艾姆伯特(Amélie van Elmbt)
主演:湯瑪斯·布蘭切特(Thomas Blanchard)
   麗娜·杜瓦雍(Lina Doillon)
法國 / 2021年 / 86分 / 普遍級
禮讚:金棕櫚導演達頓兄弟製片 奧斯卡大導 馬丁史柯西斯 監製
離開多年後,安東下定決心要面對自己的過去,他造訪了卡蜜兒的家, ...

◎ 劇情簡介
  
  卡蜜兒與艾莎一起生活,卡蜜兒有自己的事業,她常常不在家,因此卡蜜兒便委託保姆來照顧她,或者委請卡蜜兒的朋友來照顧。於是艾莎便必須去面對不同身分的人,家庭的傳統價值觀便起了些許的錯亂。
  
  在過去卡蜜兒與安東交往,安東是一名廚師,但因安東始終不敢承擔應該有的生命態度,在緊要的關頭總認為時機不對,這也導致了兩人的分手。
  
  安東在歷經幾年之後,或許在思想上有了較成熟的想法,也許也發現過去的行為是有些不一樣的過失,於是他突然決定去拜訪前女友。
  
  因為來得突然,卡蜜兒有些訝異,但心中對安東的不負責任始終相當在意,於是二話不說便拒他於門外,安東因為自己先前的行為有著偏失,但對於卡蜜兒的火爆態度還是相當錯愕,於是他只能沮喪地離開。
  
  此時卡蜜兒與合夥人有約,要一起搭飛機去外埠討論新的案子,但原本約定要來照顧艾莎的保姆沒有現身,而保姆的電話始終是語音信箱,就在合夥人來催促她時,卡蜜兒當機立斷,衝出門外把安東叫回,只表示請安東繼續聯絡保姆,直到保姆來照顧艾莎,然後就與合夥人一起趕去搭飛機。
  
  安東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艾莎這名女孩的出現,安東原先不以為意,但在不得不留下的同時,他與艾莎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面對艾莎擁有過多的玩具,他就感受到這個女孩實在孤單。
  
  安東以為保姆很快就來,但一整天就聯絡不上保姆,於是安東就帶艾莎回去自己的住處,同時以自己的手藝煮東西給艾莎吃。在互動中,安東感受到艾莎其實也渴望自己有個父親,而安東也發現,這女孩其實是自己的骨肉,而艾莎也表白,她其實希望自己的父親就是安東。
  
  安東帶艾莎去海邊玩,這使得艾莎相當快樂,也帶艾莎回老家,參加安東母親的生日宴會,此時卡蜜兒回來也趕到老家並參加宴會。過去兩人在在一起的甜蜜感覺又在心中生起,但究竟會不會有新的認知,讓兩人有著共識並在一起生活?這也許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 劇情分析
    
  婚姻制度是全世界普世價值的共識,但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很多的訊息在資訊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婚姻的價值觀便起了極大的變化。很多的適婚男女情願以同居的方式住在一起,卻揚棄了結婚的念頭。就算結了婚,卻也不願意生小孩,這也導致很多國家的人口呈現負成長。
  
  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猶如本片中的卡蜜兒,她雖然未婚生子,但因自己有能力扶養小孩,因此便過著單親家庭的生活。根據統計,類似卡蜜兒與艾莎的情況,其實是佔了極高的比數。這個社會組成,慢慢脫離男主外女主內的情形之後,女人能夠獨當一面地在社會打拼,同時也有能力去照顧自己所生的孩子,男性的傳統腳色突然被環境給消失了。
  
  過去男尊女卑的情形被解構了。但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也就是男人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雖然沒有女人的參與,但還是一樣能夠建立另一種型態的家庭。其實這種景況也在現代社會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但不管是男人或女人獨自成立一個家庭,這種模式其實都是有缺失的。也許這背後有著各種不同的境遇,但從某種角度而言,都是生命中不得不然的缺失。
  
  生命的節奏愈來愈快,傳統的價值觀與認知並非是一種錯誤,但面臨的社會情境實在讓人應接不暇,你尚未解決一個問題,另一個困境會接踵而來,原本必須停下步來慢慢思索解決之道,卻很快被另一項問題所纏繞,於是人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問題,但深究其中,不難發現,這些問題其實都無法解決。
  
  所謂無法解決其實是將問題暫時擱置,因為會認為現在尚不是解決的時機,就像當年安東與卡蜜兒的男女關係,也許卡蜜兒沒告訴他懷孕的事,但安東總認為要談及結婚的問題還太早,就在這樣的矛盾與衝突中,兩人便分手了。
  
  這個一直說不出口的「承諾」,在經過多年後,安東似乎有了不一樣的省思。是他自己也感受過去的那段往事是值得回味?或是他開始認知生命中真正的價值觀之所在?總之安東的回去可說是相當無厘頭,或者是導演並未在這種感情的突變給予一種詮釋?或許這是法國現代電影的新結構主義?因為舉目四望,這種殘缺的男女關係,其實早已全部散落在周遭環境中,這種現象已經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此很多的細節便由此而斷裂。因為想當然耳的觀念變成一種普世價值?
  
  安東究竟知不知道自己與卡蜜兒有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問題也是本片很多人的爭論。我個人持不知自己有個女兒的推論,因為這樣比較符合戲劇的噱頭,也才會在戲劇情節中有著令人訝異的橋段。
  
  透過「父女」的互動,很難不說這是父女連心,因為艾莎偷偷告訴安東,如果她會有一個父親,那他一定要是安東。安東何嘗不是從互動中慢慢體會出艾莎是自己的骨肉,雖然卡蜜兒這樣隱藏祕密實在殘酷,但問題的源頭不就是安東自己的逃避嗎?
  
  安東在看到艾莎與另一男人合照,上面寫著「爸爸」,可見艾莎的內心世界是獨立思考的,她不會因為母親有能力獨自扶養她,便喪失她想要有一個父親的渴望。寫上別的男人當成爸爸,這只是心中的渴望而已。但在安東看來便難以接受,於是安東將相片撕破,憤怒地將相片吞入口腹之中。
  
  但這件事要怪卡蜜兒還是安東自己?其實答案是清楚的。安東尋求彌補,於是以自己的手藝煮東西給艾莎吃,這也就是從五種感官中,尋求一種感官的相同頻率,於是父女從舌頭開始有了共鳴,而這也是父女相認的一種高明的起手式。
  
  艾莎一定歷經各種保姆的經驗,但始終沒有一個人會帶她去最喜歡的海邊,而安東做到了,父女連心必須要有具象的事件,編導在這方面倒也提供了傳統的戲劇概念,這也加速了父女心靈的連結。
  
  雖然有些突然,但老母親的生日那場戲,也必然是一種收尾。這又是另一種家庭的象徵,所以在卡蜜兒回來之後,發覺女兒不在她的家中,幾度追蹤後,才趕到安東的老家,而卡蜜兒也熟練地在餐後洗碗,這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也許卡蜜兒以前也經歷相同的情境,所以也習以為常的洗碗。
  
  就這部電影而言,這場戲幾乎就已經是一種結局了,一場家庭宴會就是一種團聚,也是一種團圓,雖然在對白中不曾提及,而安東與卡蜜兒的互動,還是有太多的問題亟待解決,但只要有一個開始,便會是一種希望,而安東的起心動念卻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驚喜。
  
  家庭的價值觀,也許是現代社會必須重新去詮釋的議題,將來會怎麼樣的變化無從得知,也許可以預言,但那也只是一種現象,並非是絕對的答案,而人性的變化,不外乎是善與惡,甚至不善不惡的抉擇,但其實這些都不是答案,因為能夠在現象做抉擇的心,並不是我們的實相心。若能從真實心去看待,這些抉擇其實是無意義的。

薩特闊(Sadko)

導演:亞歷山大·普圖什科(Aleksandr Ptushko)
主演:謝爾蓋·斯托里亞洛夫 (Sergei Stolyarov)
   阿拉拉·里奧諾娃 (Alla Larionova)
蘇聯 / 1952年 / 90分 / 普遍級
禮讚:威尼斯電影節(1953;第18屆)
   銀獅獎-最佳影片 Aleksandr Ptushko
   金獅獎 Aleksandr Ptushko
譯自英文-薩德科(Sadko)是一部1953年的蘇聯奇幻冒險電影...

◎ 劇情簡介
 

  薩德科是一名音樂遊唱詩人,隨身總攜帶一把古斯里琴。這一日,他又回到出生的地方諾夫戈羅德。而在之前,他曾看見一名挑水的女郎柳巴娃,薩德科一眼就愛上了她,柳巴娃不願告訴他住在那兒,她只表示如果真的有心追求,一定就能找到她。
  
  薩德科在城內發現,少數富有的人如李莫羅拉及奧梅利揚達,他們把持大量的物資與財富,導致大量的人生活在窮困中。於是薩德科決定造船到海外去尋找財富,以便回來造福這座城市的所有人。
  
  但卻沒有人對薩德科的提議有興趣,他沮喪地在伊爾緬湖的湖畔彈唱感傷,但卻感動了海王的女兒,這位公主被他的歌聲吸引而愛上他,公主也知道薩德科目前心中的企求,於是答應明天一早會給他帶來「黃金魚」,但到時必須要娶她為妻。
  
  薩德科於是與有錢人打賭,第二天他能抓到傳說的黃金魚,若能抓到,富人必須釋放他們的財富與大家分享,若抓不到黃金魚,薩德科願奉上他的人頭。
  
  第二天清晨,所有的人聚在碼頭,看看薩德科能否抓到黃金魚,從早一直抓到快接近黃昏,在公主的幫忙下,終於抓到三隻黃金魚。富翁不得不遵守諾言,釋出大量物資,但也只是跟薩德科的人分享,根本無法造福所有的窮人。
  
  薩德科在受到指點後,立即有了新的想法,於是他斥資造三艘大船,並招募一群勇士隨他出海。第一個應徵的是小黑孩伊萬什卡,另外有庫茲馬、維什塔及會變魔術的特黑芬。於是薩德科告別柳巴娃,並答應為所有的人帶回快樂。
  
  第一站似乎遇上了強悍的海盜,在激戰後,薩德科得到對方國王的座騎一匹白馬,並在印度國度欲以白馬換回黃金鳥,沒想到黃金鳥一唱歌,眾人陷入昏迷,幸薩德科以琴聲抵抗而打敗對方,最後薩德科也到了埃及,但他卻顯得悶悶不樂。終於遇上海王來索討黃金魚,薩德科自己投海平息大浪,而在公主幫助下,三艘大船才能回到自己的城市,而薩德科領悟最快樂的地方,不在別的地方,而正是自己生長的城市。

◎ 劇情分析
   
  「薩特闊」是有關一座古城「諾夫果羅德」的傳奇人物,也是早期蘇聯十九世紀的歌劇創作者其中的一部作品。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生於一八四四年,在一九0八年逝世。他的作品有「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雞」及「薩特闊」。
  
  尼古拉的作品幾乎以中世紀的敘述詩來呈現他的作品,因時代的關係,多少有一種批富揚窮的基調,也相當符合列寧當時的共產思想。
  
  「薩特闊」從歌劇改為電影,雖然是一九五二年的作品,但似乎也只有共產制度下,才能拍出如此富麗堂皇的史詩鉅作,就好比當年好萊塢拍攝「賓漢」一樣。
  
  那個冷戰時期的蘇聯,雖然也出現像塔可夫斯基這樣的天才導演,但又是這部作品之後的事了。諾夫果羅德這個地方如果沒有猜錯,應該是現在烏克蘭的基輔。當時的蘇聯版圖相當大,但因冷戰而東西壁壘分明,直到六0年代才開始與美國展開「文化交流」。
  
  當時美國為了展現國力,派出NBA的籃球員,到蘇聯將他們的國家隊打得落花流水。反觀蘇聯卻派出他們的芭蕾舞團演出「天鵝湖」,美國人大開眼界,才知道芭蕾舞可以訓練到這麼整齊劃一。這其中當然也引發蘇聯的第一男芭蕾舞星投奔自由,後來當上紐約舞團的藝術總監。
  
  蘇聯還派出另一部電影「士兵之歌」,這部電影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六0年代十部最出色的電影。我國的情報單位其實也開始研究這部「士兵之歌」,後來將這部影片界定為蘇聯的「宣傳電影」。甚至有人(忘了作者)在雜誌提出見解,但當時我們始終無法窺見影片的內涵。
  
  在九0年代開始有VCD時,我的恩師貢敏老師曾提及蘇聯拍攝的「戰地春夢」是如何的場面壯闊,後來在其他管道終於拿到一共五集的「戰地春夢」,場面固然壯闊,但總是有一股令人窒悶的氣息,也許當時習慣了好萊塢的拍攝手法,但對於蘇聯能夠有那麼大的資源來拍攝一部影片,倒也十分欽佩。
  
  中影以前也常常借助國軍的力量,甚至李翰祥的國聯在台灣拍攝「西施」,都是藉用國軍的助陣才能完成,也許那個沒有3D動畫輔助的時代,龐大的人力資源總是拍片重要的元素之一。
  
  「薩特闊」一共有五場相當壯觀的場景,分別呈現諾夫果羅德,還有應該是挪威的國度,再接著是印度與龍宮的場景,雖然近乎是神話的呈現,但卻也表現了歐洲中古世紀那個年代的情境。
  
  薩德科(薩特闊)是一名遊唱詩人,他回到家鄉,發現幾個有錢人掌握了全城的經濟,其他人卻陷入貧困之中,於是他激起正義的怒吼,希望能夠為窮人帶來幸福與歡樂(自由)。因為原作以歌劇表現,故所有戲劇中應該有的情境幾乎付之闕如。
  
  薩德科一名流浪的唱遊詩人,他憑什麼去顛覆富人的世界?早期的思想通常會藉助神力,薩德科也是,他憑著傷感的吟唱感動了海王的女兒,然後就因此而愛上了薩德科。
  
  以現在社會的價值觀,這樣的愛情似乎太輕浮;而薩德科在遇上挑水的柳巴娃,也是如出一轍,因為一見面便深深愛上了這位女郎。而全劇中似乎也來不及處理兩人的感情,這幾乎是很多歌劇在濃縮情節時所犯的毛病,雖然在改編為電影之際,應該以電影的角度來呈現這些細微的感情映象世界。但那個時代,台灣究竟在拍攝那些東西呢?
  
  以台語片而言,我另一位恩師李泉溪導演,他專與台灣的歌仔戲團合作,以他們曾演過的戲如:「羅通掃北」、「羅通大鬧花燈」、「五虎平西」等,一共拍了一百多部這樣的影片,而且在戲院內還相當賣座。差不多同期的「薩特闊」不免讓我們覺得汗顏。
  
  但這也不能怪任何人,因為蘇聯當時是以全國資金來拍攝,台灣的電影也正起步,能有電影呈現,在當時應該也是功德無量。
  
  在那個年代,所有場景都是人工搭景,這也在當時而言,美工人員是何其重要,我們現今觀看那個時代的影片,會發現有許多刻意的斧工,但這也顯現蘇聯時期,他們自己有一套的電影美學觀點。
  
  在戲劇的表演中,蘇聯出了一名史坦尼史塔夫斯基的表演大師,他的六本有關表演體系的著作,是戲劇系學生心儀的著作。但這也在九0年代兩岸開始交流後,我才託人從中國買回,只可惜那時已經離學校很久了。聽說史坦尼史塔夫斯基曾經向梅蘭芳請益過表演的很多心法,但現在已經很少人去研究了。
  
  「薩」片中的觀賞是另類的觀賞經驗,我們感受了一九五二年時代的一種呈現,也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應該感謝電腦的功能,經過修復之後的影片,得以重現那個世代的精神,其中有許多我們至今還難以作到的,也有我們可以超越他們的,總之這一切的重現是相當令人矛盾的,但若能從中細觀,也不難發現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