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

 由 施伊粧  老師撰稿

導演:李奧‧麥卡里(Leo McCarey)
編劇:李奧‧麥卡里(Leo McCarey)
演員:卡萊‧葛倫(Cary Grant)
   黛博拉‧寇兒(Deborah Kerr)
美國 / 1957年 / 119分鐘
禮讚:
美國電影學院將這部影片評價為史上最受歡迎的浪漫影片
他們承諾六個月後結束彼此的感情,相約在帝國大廈長相廝守,但卻女主角的一場車禍意外,讓他們碰不到面,雖然是非常芭樂主流的橋段,但情緒累積到結尾, ...

◎ 劇情簡介     

  尼基法拉第是社交圈有名的花花公子,帥氣迷人的他即將和美國最富有的富家女路意絲結婚的消息,成了各國媒體競相報導的花邊新聞。

    尼基搭乘開往紐約的遊輪,要和路意絲會合並宣布結婚消息,媒體的報導讓尼基成了船上眾人追逐的焦點。

    同船的泰麗麥凱,有個交往五年的富商男友肯恩,因忙於工作無法同行。

    泰麗撿到尼基遺落的菸盒,一向受到女性青睞的尼基,發現泰麗不像其他人一樣對他討好和充滿遐想,甚至有點不在乎,反而引起他對泰麗的好奇。

    兩人共進晚餐,隔天相約在甲板聊天時,船上的記者趁機拍了照片,泰麗說不希望有照片曝光,尼基便藉機抽出記者的底片丟入海裡,記者不悅的離去後偷偷躲在轉角拍下他們的照片兜售。

    泰麗覺得彼此都有論及婚嫁的對象不適合太親近,但兩人總在餐廳、酒吧,甚至泳池不期而遇,也成為其他旅客茶餘飯後的關注的對象。

    郵輪在里維拉暫時停靠,尼基邀泰麗一起去拜訪感情深厚的祖母。祖母和泰麗一見如故,讓泰麗進自家的小教堂,尼基隨後近來見泰麗專注而虔誠的向聖母禱告,他也感染這份虔誠的一起禱告。

    尼基憑著記憶畫一幅過世多年的爺爺的肖像畫送給奶奶,不但讓奶奶感動萬分,也讓泰麗對尼基另眼相看。

    郵輪的汽笛聲響起,催促旅客回船上,尼基要求奶奶彈奏鋼琴,優美的琴聲讓泰麗情不自禁的跟著輕聲唱和。臨走前奶奶說將來要將身上的蕾絲披肩送泰麗。
   
  回到船上,泰麗和尼基無法自抑對彼此的情感,航程結束時兩人相約六個月後在帝國大廈頂樓見面。

    泰麗離開肯恩回到波士頓的夜總會當歌手,尼基首次自力更生,委託畫商賣畫作,但乏人聞問,尼基放下身段一邊當畫看板工人一邊作畫。

    六個月過去,泰麗回到紐約興奮的準備趕往約定的帝國大廈,但尼基在頂樓一直等到雷雨交加的午夜仍不見泰麗出現,原來她在對街發生車禍,雙腳因此癱瘓。

    受傷後的泰麗不想讓尼基知道也不願接受肯恩的幫助,找了教兒童合唱團的工作。
  
  尼基落寞的來到奶奶的故居,奶奶已過世,園丁拿出奶奶交代要送給泰麗的蕾絲披肩給尼基。

  路意絲邀請尼基在聖誕夜一起看芭蕾舞劇,散場時竟看到尚未離座的肯恩和泰麗,彼此故作鎮靜的打招呼後各自離去。她不讓肯恩告訴尼基自己受傷的事。

    尼基獨自走在雨夜的街頭,望著夜空高聳的帝國大廈若有所思。

    準備放聖誕節假期的女傭,幫泰麗安頓在客廳沙發上並打點好一切,正要離去時,尼基正站在門外,讓泰麗非常驚訝,女傭見是泰麗的朋友便放心的離開。

    尼基先道歉自己爽約未到帝國大廈,但言談間又細敘當時情景,泰麗知道他其實等到午夜才離開,但為隱藏自己的病情也就不說破。

    尼基將奶奶的披肩送泰麗,讓她無限感傷。 尼基說曾畫一幅泰麗批著披肩的畫像,本來是非賣品但最後送給一位坐輪椅的陌生女子。尼基忽然心有所悟,想起整晚未起身的泰麗不合常理,他逕自打開她的房間門,赫然見到自己的畫就掛在牆上。

    尼基終於知道泰麗為何爽約,兩人傷心又歡喜的擁抱,發誓不再分開。  
 
◎ 影片賞析

    有沒有一個人,讓你想起來,會在心裡最底層微微的晃盪,惹得心頭一陣酸,眼底一陣熱,有時又嗟怨這個人曾給你的甜蜜時光,襯得現下的寂寥更荒涼。

    愛情從未過時,因為愛情擁有最大的浪漫特質,卻也是脆弱的;但脆弱的不是愛情本身,而是人性的怯懦和人心的不定,讓愛情如此多變而難以捉摸。

    《金玉盟》拍攝完成至今已超過半世紀,它像一顆檸檬糖-----單純的甜和酸,以現代人看電影的習慣來看《金玉盟》是一本羅曼史小說,典型扁平的人物,理想化的故事背景和情節,然而也因為如此單純而烘托了愛情純粹和不食人間煙火的一面。愛情之所以唯美,有一部分是因為不理性。

    獵豔高手的尼基帶著一種不成熟的玩世不恭,即使將和女友結婚,碰到美麗的泰麗仍情不自禁的追求;尼基以往碰到的女子都是兼具財富和美貌,但相處久了便索然無味,因此愛情對他而言只是男女間打發無聊的一場遊戲,可以輕易追求,也可以輕易拋捨。只是不設防的情場老手碰到慧黠、自信的泰麗也會馬前失蹄。

    人們追求愛情,實為追求內心的一份安定、踏實感,於是追尋相知相契的人,於是追求天長地久。

    感情的相契合除兩人本質的相近以外,溝通了解是讓感情長久的基石;泰麗隨尼基拜訪奶奶,看到了他的畫作裡傳達的不為人知的一面,開始了解這個人。

    亞里斯多德說:藝術展示的是人內在的靈魂。泰麗在尼基的畫裡看到他對人的深情。畢竟作品對創作者而言代表對世界關懷的角度和看法,而泰麗能感受奶奶的溫暖睿智和四周的美感氛圍,和尼基心底纖細的情感產生共鳴,因此泰麗專注而虔誠的在聖母前禱告的身影讓他印象深刻,不但畫成一幅畫,也讓這幅畫成為兩人再續前緣的契機。

    這天的拜訪增進兩人感情,但面對未來也不免忐忑。
   
  泰莉:今天我們又駛進大浪中。

    尼基:因為今天我們改變航程。

    這兩句台詞真是絕妙的表達兩人的心境和處境。

    片中的路意絲和肯恩,面對情人愛上別人不只是成全,還仍舊陪伴身邊守護、支持,與現代人面對愛情變故時激越的態度和手段截然不同,就戲劇而言,這兩個人物設計不免流於平板,或許是時空變遷,價值觀也不同所致。

    「六個月後你會在哪裡?」這是尼基不斷的問自己也問別人的一句話。

    無法理解泰麗為何失約的尼基又恢復遊戲人間的態度,但他仍不自覺探問別人的真心。其實愛情要面對的除了多變的人心還有世事無常,下一刻,誰又知曉世界會往哪裡去?

    或許總要受過一些情傷才懂得在愛情裡進退的界線,才學會淡然看待愛情的來去,才懂得珍惜。

    就像《小王子》書中的玫瑰花,她或許嬌縱、愛抱怨、裝模作樣,或許比不上其他千千萬萬玫瑰花美麗,但卻是小王子付出真心澆灌的玫瑰花,因而顯得與眾不同,是個人專屬的唯一。人與人之間深刻的共鳴還是要往內心深處探去。

    遊戲人間的尼基想必也傷了不少人的心,有部電影中說女人和同一個男人上床到第五次就會墬入情網,即使一開始講好純上床;即使男人使壞、耍賴,女人仍然會為情所困。世間女子多的是對愛情沒有太多防禦力,常措手不及就跌進了溫柔曖昧的世界裡,從此再也沒有出來過,在裡面幸福、在裡面憔悴。

天荒地老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由 李金櫻 老師撰稿

導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us Sirk)
演員:洛‧赫遜(Rock Hudson)
     珍‧惠曼(Jane Wyaman)
美國 / 1954年 / 108分 / 輔導級
講述了花花公子鮑伯駕駛他的快艇“飆船”,不料船毀人傷,當地醫院負責人菲利普醫生突發心臟病…

◎ 劇情簡介    

  鮑伯是一名繼承龐大財團家業的公子哥兒,他父親42歲時突然去世,當時他正就讀醫學院習醫,面對喪父之痛,他覺得人生要即時享樂。因此他中輟學醫,開始進行各式各樣享樂,如沉迷酒色、開快艇等刺激娛樂活動。某日鮑伯開快艇要突破時速180公里時船翻覆,幸虧救生員及警察及時借得鎮上唯一的一台人工呼吸器緊急救援挽回其性命;然而此時人工呼吸器之所有人即患有心臟病的菲利浦醫生,亦於當日心臟病發作,其所擁有的人工呼吸器,因被借用未能適時急救,當返還時菲利浦醫生已回天乏術了。

  海倫是菲利浦醫生半年前續弦的妻子,海倫和菲利浦醫生與前妻生的女兒喬依斯,一起去買禮物籌劃其與菲利浦醫生結婚周年慶事宜。沒想到一回到家就聽到護士長南茜告訴她菲利浦醫生死亡訊息,其內心難過到哭不出來。喬依斯問為何人工呼吸器未能急救,發現是為救鮑伯而導致菲利浦醫生死亡,心裡憤恨難平。鮑伯獲急救後,由救護車送他至菲利浦醫生開設的布萊伍德醫院住院就醫,他覺得醫院上上下下人員對他怪怪的,在未經醫生許可下,私自偷偷跑出院。

  海倫到醫院處理菲利浦醫生身後事務,世界各地友人紛紛來信或親臨慰問,發現菲利浦醫生生前似乎有一大秘密未讓她知道。菲利浦醫生之律師湯姆(喬依斯男友)至醫院告訴海倫菲利浦醫生身故後,非但未留下豐厚遺產,而是些微債務及目前她們居住的房子,布萊伍德醫院可能面臨關閉。

  愛德華蘭道夫在醫院辦公室將菲利浦醫生生前默默助人善行秘密告訴海倫後,鮑伯剛好病癒出院前入辦公室見海倫,海倫以忙碌為由拒絕。鮑伯心情鬱悶至酒店喝酒消愁,開車回家途中車子撞到路障陷入水溝,找到一戶人家求援,開門者正巧是愛德華蘭道夫,其乃菲利浦醫生生前好友,鮑伯覺得蘭道夫很面熟似乎在那裡見過,蘭道夫稱在醫院辦公室。其告訴鮑伯他因作畫遇瓶頸,受到菲利浦醫生指點迷津,而使其突破瓶頸藝術生涯更上一層樓。他告訴鮑伯,菲利浦醫生為善不欲人知的精神,令鮑伯深受感動。

  某日鮑伯巧遇海倫,鮑伯邀請海倫一起用餐,海倫以事忙為由婉拒,攔車離去下車時,被後方來車撞倒,送醫急救,性命挽回但視力無法復原。海倫遭逢喪夫及失明雙重打擊,身心俱疲,更加怨恨鮑伯,不願讓鮑伯探望她。鮑伯以假名接近海倫並陪伴她。

  鮑伯私下與律師湯姆聯絡,以贊助海倫解決債務,自己則重拾書本學醫。鮑伯透過其醫學教授得知歐洲有三位名醫,海倫可前往瑞士接受3位名醫診斷,喬依斯和南茜陪伴海倫同行至瑞士治療,未料診斷結果認為海倫復明無望,海倫獲知後傷心欲絕。

  鮑伯知悉後,即刻趕到瑞士並帶海倫外出散心用餐跳舞,海倫非常高興亦極感動,鮑伯趁機表明身份並向海倫求婚,但海倫選擇離開鮑伯。事隔多年,喬依斯和湯姆已結婚生子,鮑伯則已成為一有名神經外科醫生。

  某日蘭道夫造訪鮑伯告之接獲南茜說「海倫昏迷病危。」兩人急忙搭機前往,海倫住在一私人醫院治療,鮑伯認為必須馬上手術,但醫療器材簡陋人員不足,鮑伯請求南茜協助下,順利完成此一艱鉅手術。

◎ 劇情分析

  本片導演一開始藉由一場男主角鮑伯開快艇翻船意外,借用鎮上唯一人工呼吸器事件獲救,間接導致鎮上菲利浦醫生心臟病發猝死,顯見當時急救器材的缺乏。

  醫院員工因老板-菲利浦醫生猝死,而又必須救護面對間接害死老板的人,大部分員工都選擇躲避,只有道奇醫生勉為其難為鮑伯診察,但鮑伯不改其公子哥兒習氣,在病床上又是抽煙又打電話,不配合醫生量溫診察,道出其父親42歲猝死,他感受到人生無常,要把握當下即時享樂,決定不再努力讀書,而以沉迷酒色、開快艇等刺激娛樂活動享受人生。此種享樂是短暫麻醉自己的失父之痛,事實上是不願面對現實。他要求要菲利浦醫生為其診療,道奇醫生也受不了而離開,最後由護士長南茜,以半強制半教訓口吻應對,並告訴他菲利浦醫生已死的訊息。

  海倫到醫院辦公室處理菲利浦醫生身後事務,世界各地友人紛紛來信慰問,才發現菲利浦醫生生前似乎組織成一秘密團體。菲利浦醫生的猝死,揭露出一位懸壺濟世醫生生前默默行善助人行為,而受其救助者於其苦痛解決後,也紛紛加入默默行善助人行列,使得此助人組織如滾雪球般一直擴大。此行善助人行徑,婉如佛教的行菩薩道、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在本片卻未具任何宗教色彩。

  菲利浦醫生之律師湯姆(喬依斯男友)至醫院告訴海倫菲利浦醫生身故後,非但未留下豐厚遺產,而是些微債務及目前她們居住的房子,顯然海倫若不籌措資金布萊伍德醫院可能面臨關閉。

  海倫開車回家途中遇到擅自醫院出走,跌坐路旁的鮑伯,讓鮑伯搭便車,二人在車上對話場景車子是沒開動的。鮑伯看海倫美色有意搭訕,翻閱其皮包欲探知其姓名,海倫心情不好向鮑伯表明她是菲利浦醫生的太太,她先生的死是因人工呼吸器被借去救他人所致。鮑伯聽後方瞭解他是間接害死菲利浦醫生的人,乃無顏再搭便車,要求下車,沒想到下車走幾步就昏倒,海倫急忙請路人協助將鮑伯載回醫院就醫。正巧醫院護理人員忙著找尋失蹤的鮑伯,海倫此時方知她載的人是她怨恨的人。

  場景以日曆表日期顯示住院時間已經過十多日,鮑伯準備付款出院時,聽到總機與債權人對話,基於人性本善的良知,讓他覺得他對菲利浦醫生之死,須負道義上的責任,開了張25000元支票直接拿給海倫;偏偏他過往行徑惡名昭彰,海倫對其已偏見已深,不願接受他任何協助。

  鮑伯再藉酒解愁似愁更愁,車陷水溝而正巧菲利浦醫生之好友蘭道夫收留爛醉如泥的鮑伯過夜。在此蘭道夫除了以寬容心對待鮑伯外,並告訴他菲利浦醫生助人善行並不僅限於醫療和物質,甚至以適切言語或名言指點困擾者迷津,蘭道夫就是其中一人。他因作畫多年均停留在模仿瓶頸無法突破,受到菲利浦醫生指點迷津,而使其突破瓶頸藝術生涯更上一層樓。菲利浦醫生教他如何和自己無限力量結合,讓他對藝術的領域擴大,成自我創作的藝術家。他說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盞燈,當開關打開時,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結合自己無限力量的方法,就是服務人群、不求回報、不讓別人知道。此方法一旦實行,一定要持之以恆,不能只有五分鐘熱度,也不可太急躁,以免欲速則不達,遇到困難要自己克服,最後結果會讓你覺得很華麗。鮑伯深受感動決定學習菲利浦醫生的善行組織行列。

  某日鮑伯在一餐廳門口,遇到一管理員因太太流產缺錢付醫藥費,鮑伯想到蘭道夫所言,乃拿錢幫忙,該名管理員非常感動,這讓鮑伯認為用金錢贊助窮人顯極易達到助人善舉,急於向海倫表功海倫很生氣認為其曲解菲利浦醫生的理念,憤而離開,鮑伯則緊追,為躲避鮑伯窮追不捨,海倫從左門坐進計程車開右門下車時,被後面來車撞倒。送醫急救生命挽回但失去視力。鮑伯對海倫的失明愧疚更深,所幸有蘭道夫不斷給他鼓勵,繼續實踐菲利浦醫生善舉。海倫在短期間內歷經喪夫及失明雙重打擊身心俱疲,待她出院回家窗外已開始飄雪。她雖口說不怪鮑伯,但心中的怨氣仍未消,不願意讓鮑伯探望她。可見得「寬恕」雖然口頭說很容易,真正自己實踐,內心則百般掙扎,顯示修行之路不易。<

  冬天過了,春天來臨,百花齊放,風和日麗,海倫、南茜和蘭道夫在屋外草地上擺的桌椅,喝茶聊天,旁邊有一斜坡小徑通往湖邊沙灘,小徑兩旁均設繩索圍繞,海倫已訓練自己慢慢摸索走到沙灘上的沙灘椅上,坐著和來沙灘玩耍的小孩朱蒂成好朋友,朱蒂常唸報紙消息給海倫聽,而鮑伯則坐沙灘樹旁,含情默默地看著海倫。有一天朱蒂要提早回家,她通常划小木船來回,這天小木船卡住溼沙地動彈不得,朱蒂移不動,呼叫坐在樹旁的鮑伯來幫忙,此時海倫方驚覺旁邊還有別人,鮑伯幫朱蒂移動小木船後,隨即過來和海倫打招呼,並以羅賓森的假名自稱,海倫說其既然是朱蒂的亦可為她的朋友,從此以後三人即經常在沙灘上鋪個墊子,坐著、躺著快樂地唸報紙給海倫聽,海倫也逐漸對假名羅賓森的鮑伯產生感情。

  鮑伯為使海倫早日復明四處探尋名醫,甚至自己尋求醫學院教授兼醫學中心主管傑若米醫生收留他再讓其就讀醫學院並留在醫學中心行醫,以追隨菲利浦醫生懸壺濟世。

  傑若米醫生告訴鮑伯有3位名醫分別居德國、法國、奧地利,正巧3人須同時赴瑞士醫學中心共同研究,海倫可前往瑞士接受3位名醫診斷治療,海倫對復明報很大祈望,她耳聞歐洲景色很美,尤其是瑞士,但是她卻未能用眼觀賞,所以她希望能在瑞士治癒眼睛後好好飽覽歐洲風光。為了促成此行,鮑伯暗中以他人名義買下海倫仰賴租金維生的別墅,海倫將售屋所得與喬依斯和南茜一起至瑞士治療眼睛。未料經3位名醫診斷結果認為冒然開刀對海倫有生命危險,況且亦無十足把握能使其眼睛復明,海倫聽後極為失望,但仍很鎮定地分別謝謝3位醫生。

  回到家海倫則傷心欲絶,摸索到陽台碰倒置欄杆上的盆栽痛哭失聲,似有輕生之意圖。此時鮑伯深怕海倫無法承受,即刻趕到瑞士並帶海倫外出散心,鮑伯知道海倫喜歡紫丁香花香,乃買了2束紫丁香送海倫,用餐時邊看著當地人約10對男女跳其民俗慶典舞稻,跳完則點燃高高營火,使慶典達最高潮。隨後帶海倫至一餐廳頂樓二人單獨相擁而舞,由小提琴師在旁伴奏著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所著作的『維也納之魂』的樂曲。這一夜海倫玩得非常開心挽亦極感動,鮑伯趁機表明身份,求其原諒,並向海倫求婚,海倫以明天回答為由婉拒。翌日鮑伯和喬依斯都找不到海倫和南茜,發現桌上海倫留信稱其不願成為鮑伯的負擔而選擇離開,鮑伯和喬依斯只好回美國。事隔多年,喬依斯和湯姆結婚生子,鮑伯完成醫學學業並已成為一有名神經外科醫生,他也學菲利浦醫生的模式對待病人。相較於日劇「白色巨塔」中的外科醫生為名為利不擇手段追求名利,本片無形中讓我們感受到醫德勝於醫術。

  某日鮑伯回到家正巧蘭道夫來造訪,其告訴鮑伯說:「南茜來電她和海倫在新墨西哥州,目前海倫昏迷病危。」兩人急忙飛至新墨西哥州,海倫住在一私人醫院治療,鮑伯看完海倫病歷及現況,認為海倫過去車禍頭部受傷瘀血塊已呈纖維化必須馬上手術取出,但傑若米醫生不能馬上趕到,迫在眉睫蘭道夫鼓勵鮑伯親自操刀,鮑伯自認技術經驗不足不敢動刀,看到蘭道夫信任、鼓勵的眼神,鮑伯在南茜協助下,順利完成此一艱鉅手術,海倫逐漸甦醒並覺得看到燈光。<

  菲利浦醫生雖在片中未出現,但由他人口中傳述他以服務人群、不求回報、不為人知的秘密善行,若不是鮑伯翻船意外間接導致他死亡的因緣,此秘密也不會這麼快公開,而鮑伯深受其為善不欲人知、不求回報的精神感動而延續菲利浦醫生的善行行徑,這不禁令人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伊豆舞孃(伊豆の踊子 / いずのおどりこ)(Izu dancer)

 由 黃美鈴 老師撰稿

原作 :  川端康成
導演: 野村芳太郎
演員: 石濱郎  、美空雲雀
日本  / 1954年 / 98分鐘

二十歲的清純高中生隻身到伊豆半島旅行散心,偶然邂逅了流浪藝人,
因傾心於十四歲的舞孃阿薰而尾隨甚至結伴到下田港,沿途兩人展開了
一場美麗而若有似無的愛…

◎ 劇情簡介     

  昭和初年,就讀東京第一高等學校、身穿黑色學生制服的水原,利用秋假一個人從東京來到伊豆半島旅行。水原是個從小失去家庭溫暖的孤兒,整個成長過程充滿了不幸跟陰霾,內心深處不免自卑。馬車從沼津到修善寺,沿途風景依山傍海渾然天成、富士山頂終年積雪近在咫尺清晰可見。因為流產剛剛出院的年輕夫婦榮吉跟千代,提著幾個行李登上馬車,英俊瀟灑的水原幫忙接過行李。

  月村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是有名的小說家。抵達修善寺後,水原登上月村下榻的溫泉旅館二樓的房間,不巧月村外出散步。從二樓窗口放眼望去,是一座充滿思古幽情的木橋,年約十四歲梳著古代髮髻身穿和服樣子非常清新可愛的舞孃阿薰,一個人靠在橋欄杆左顧右盼似乎在等什麼人,水原目不轉睛出神的凝望著她,這是他們兩人第一次的邂逅,舞孃阿薰古典而優美的身影在水原心目中從此再也揮之不去。

  榮吉二十五歲能歌善舞,妻子千代彈三線琴,十六歲的舞孃百合以及榮吉的妹妹舞孃阿薰,還有榮吉的岳母,他們一行人是邊走邊唱、在溫泉這一帶表演的藝人。光待在同個一地方根本賺不了錢,他們總是馬不停蹄到處流浪。阿薰的天真善良吸引二十歲的清純高中生水原與藝人從尾隨甚至同行到下田港去。童年的不幸、孤寂與陰霾剎那之間一掃而空,水原就像被洗滌過一樣的清新。

  阿薰表演時不免遭受醉醺醺的客人借酒裝瘋騷擾,這是流浪藝人背後的辛酸;一反世俗的輕蔑與歧視,水原以平等態度對待,讓他們受寵若驚,也贏得他們的敬重與好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不過水原是個知識份子,終究是要離開的,太親近只會帶來感情的受傷。無論如何,水原與舞孃的情竇初開是沒有結果的必然,徒留淒美的哀愁。

  特地帶著鈔票要還給水原的信吉,找了好久,最後終於喜出望外的把鈔票遞給水原,就在這一刻,水原也心滿意足的用這張大鈔回報信吉。水原孤兒性格經過伊豆之行的洗禮,已能坦率的接納別人的好意,並且回應別人的親切。在回東京的船上,水原任憑淚流縱橫,腦海中幻化成一池清水,什麼也沒留下,全身頓覺舒暢再也不孤單,生命的意義已全然不同,內心深處的哀傷為之化解,心靈也淨化了。

◎ 賞析

  本片的導演是當時獲得日本東京影展大獎的野村芳太郎,女主角美空雲雀12歲就脫離兒童角色,在大螢幕上嶄露頭角,風靡全日本,她淋漓展現卓越的演技以及才華。男主角由前景看好的新人石濱朗主演。

  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千羽鶴》以及《古都》這三部名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作家,也是繼印度詩人泰戈爾之後第二位東方人。川端康成獲獎的理由是「他的作品表達了日本人心靈的神髓,發揮了東西心靈交流的功效。」他嚴守日本的文學傳統,正是細膩深刻的優美風格這種東方獨有的特殊情調,扣動了歐美人士的心魂。

  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授獎典禮上以「美麗日本的我」為題,道出了日本人的內在靈魂。用佛家思想闡明日本文學的寧靜幽深,並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禪宗始祖達摩面壁九年沉思冥索的事蹟,用枯枝和一朵花來形容樸素清寂的日本文學特質。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1972年,在三島由紀夫自殺的17個月後,也就是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後,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也選擇口含煤氣管自殺,沒有留下遺書。他們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盡的疑問。但川端康成早在1962年就曾說過:“自殺而沒有留下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即是無限的活。”

  川端康成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系畢業。祖父、父親皆為漢醫,自幼即接觸中國文化。代表作「伊豆的舞孃」是一部二次大戰前後屢被拍成電影的雋永名作,也是他清純的高中時代與少女舞孃在民風純樸的伊豆半島旅途上展開的一場美麗而若有似無的愛。詩一般的旅情融合了美麗而淡雅的愛,年少的惆悵刻畫著無言而喻的感動。

  川端康成以伊豆綺麗的風物為背景而寫成的《伊豆的舞孃》,是日本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傑作。他在小說中,力求體現日本的傳統美,描寫人物的種種悲哀,有著精神主義的價值,而且透過它來探討人生的感傷。這種樸實無華、平淡自然的美學追求,極其富有韻味。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的頭三年,川端康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伊豆半島度過的,所以伊豆成為川端康成青春時代的「第二故鄉」。二十七歲川端康成依據伊豆之旅的體驗,撰成《伊豆的舞孃》發表,這不到一萬八千字的小說,諦造了美的抒情世界,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廣播,更選入國語教科書,成為日本的文化財,堪稱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代表作。

  《伊豆的舞孃》是一部充滿自傳色彩的電影,濃烈的燃燒著少年人那種孤獨澄澈無垢無悔愛的光燄。觀賞這部電影無疑的就是在細細品味二十歲的川端康成年少的純情以及他對青春的謳歌,藉此我們可以更加的貼近川端康成對美的感受,因而淨化我們的心靈。

  川端康成的幼年可以說充滿了不幸,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形成川端康成文學的孤兒意識。他的性情被孤兒氣質所扭曲,心中充滿了無以宣洩的憂鬱。川端康成首次隻身去伊豆旅行,偶然巧遇流浪藝人,因而與年少的舞孃邂逅。川端康成第一次得到舞孃天真善良的對待,因而對舞孃油然滋生出純潔的友情;而一向受到社會歧視的舞孃,第一次遇到這麼友善的高中生,自然也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情竇初開彼此建立真摯的友情,流露出淡淡的愛,從此這位美麗的舞孃,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直在川端康成的記憶中不停的閃爍。川端康成將這段親身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如今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伊豆的舞孃》。

  日本昭和時代當時的社會背景、封建思想、階級懸殊,都注定川端康成這次的邂逅只是開不了的花,這份感情只能在悲傷中流逝。旅程短暫,卻成了少年難以忘懷畢生留存的追憶。

  從與舞孃之間暗生的微妙情愫,而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悟,並化解了心中的幽傷,川端康成娓娓傾訴愛的款曲之餘,亦將伊豆半島的自然風光以及溫泉旅館的文化乃至於流浪藝人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作出了相當深刻細膩楚楚動人的描寫。

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

由 饒淑珍 老師撰稿

導演: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
演員:伊麗莎白‧泰勤(Elizabeth Taylor)
   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
美國 / 1951年 / 122分鐘
禮讚:史蒂文斯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奬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配樂、最佳服裝
   設計等多項獎項
出身貧窮的喬治,千里迢迢遠赴大城市投靠叔叔, ...

◎ 劇情簡介     

  喬治(蒙哥馬力克利夫特飾)是富商查爾斯伊斯曼的姪子,父親早死,自小即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在教會工作,喬治在很小的時候即須跟著母親及教會的人一起在街頭唱聖歌,以謀取微薄的收入。

  某天在他工作的飯店中巧遇他的富商叔叔查爾斯伊斯曼,原來這家飯店也是喬治的叔叔所有 ; 查爾斯留了一張名片給喬治,要他如果想換工作可以去找他。不久喬治便辭去飯店的服務生工作,一路搭便車到了大城市去投靠叔叔。而查爾斯也令兒子幫喬治在工廠中安插一份工作。 

  查爾斯的工廠有一項規定,即廠內的工作人員不得涉入私人感情。隻身在外工作的喬治,每日除了工廠工作就是待在住處,對於年輕如他者實非易事,他對廠內一位女工艾莉絲頗有好感,兩人常在工作中眉目傳情。

  查爾斯有一富商友人的女兒吉拉(依莉莎白泰勒飾),喬治首次拜訪叔叔家時見到她,當下驚為天人。某天喬治在報上看到一則查爾斯邀請吉拉一家人到家中參加宴會的新聞,未受邀的喬治到了叔叔家門口,看著豪宅內,衣香鬢影的賓客,片刻後即悻悻然離去。離開豪宅後的喬治獨自到電影院,買了入場券入座後,竟踫巧坐到艾莉絲的鄰座,兩人的關係因而有了很大的進展。

  一日,查爾斯到工廠視察,問了一下喬治的工作情況後,決定將喬治升到主管職,並要他在下個月的十五日參加他在家裏辦的宴會。到了晚宴當天,沒有機會認識商賈名流的喬治,一個人百無聊賴地踱到撞球間獨自推著撞球,正巧從撞球間經過的吉拉,瞥見喬治一個漂亮的折射球進洞,驚艷地走進球間,與喬治聊開了,兩人因這次的邂逅而神速進入熱戀。這時,艾莉絲也因懷了喬治的孩子而逼著他要娶她。 陷入兩難的喬治,被艾莉絲逼得不得不做出決定。

  獲得富家美女青睞並有機會進入上流社會之門的喬治,不願被艾莉絲所束縛,於是意圖帶艾莉絲到一個僻靜的湖泊,藉出遊之名,圖謀殺害不諳水性的艾莉絲。但是當兩人將船划到湖中央,喬治有很好的機會下手時,他卻猶豫不決,遲遲下不了手,最後因艾莉絲與喬治有一些爭執,她在情緒不穩下突然站起來,導致船的重心不穩兩人雙雙跌入水中,而致艾莉絲溺水身亡,喬治也因而被逮捕.

  本身原有犯意但並無實際殺人之實,被判死刑的喬治並不認罪。在一次母親偕同神父前往獄中探視時,神父問到,他在兩人落水之際,心中想的是艾莉絲還是吉拉,喬治不發一語,猶豫著不知如何回答,神父最後說了一句,「你的良心被謀殺了」。神父的一席話,讓喬治放棄上訴而接受死刑的判決。.

◎ 賞析

  這部以一則1906年發生於美國紐約的真實刑事案件改篇為小說後所拍成的影片。電影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時代為背景,當時社會的生活仍是相當貧困的,如能有機會登入上流社會,必是一個很難得又必得要好好把握的。遇到美麗又多金的富家女,能有幾人可以拒絕得了的。對於自幼即須在街頭跟著媽媽唱詩歌的喬治而言,絶對是個脫貧的大好機會,他當然是要緊緊把握住的。

  電影中的一些部分,似乎也是透露著幾許勢利的氛圍。片子一開始,喬治在路旁搭便車,便顯示出他對富裕階層的渴望,他所攔搭的目標都是鎖定在轎車,但是有錢人似乎沒那麼大方,沒有一台轎車停下來,而是一個開著貨車的司機反倒慷慨地邀他上車,這時的喬治先是猶豫著是否要上車,或是再等一下看有沒有轎車願意載他一程的,最後還是務實地搭上了貨車。到了查爾斯的公司後,喬治問門房要找叔叔,門房一開始還有點輕浮地說,他也是五年前就想找查爾斯,接著就叫喬治自己進門找,當門房看到喬治遞出查爾斯親筆寫的留言後,馬上就打內線電話進去通報。

  喬治在查爾斯的辦公室跟叔叔講完電話後,坐到查爾斯的椅子上,看著桌上一疊己開好的支票,第一張的面額就是十萬美元,似乎很享受坐大位的感覺。出了查爾斯的公司,在路上逛時,他盯著櫥窗內的西裝看了子一陣子。與艾莉絲一塊兒走在街上時,無意間看到一組人在唱詩歌,如同他小時候的景象,也有個小男孩站在其中,頓時臉上呈現出複雜的神情.在在都顯示出喬治對富有的渴望與對自己出身貧困的自卑.

  他對自己未有殺人的行動,卻仍被判有罪而有意上訴,但是神父的一席話,點醒他的良知終於接受了法律的制裁。值得探討的是,有犯罪意圖而無行兇事實的情況下,法律能否因而定罪? 另一方面,劇中兩人雙雙落水時,並無第三者在場,對於喬治是一個不利點;然而,對一個有良知的人而言,即使他是自由之身,法律不判他的罪,他終其一生可能還是會被禁錮在自己的心獄裏。

  古今中外這樣的人物不勝枚舉,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就屬陳世美的故事,而當今社會這類的事件更是時有所聞。

  乍看電影的中文片名,「郎心如鐵」,可能會給人男主角是個絕情絕意負心漢的印象,其實,喬治在湖上的當時是下不了手的; 而他同時處於兩個女人中間時的心事重重與猶豫神情,似乎也不是如劇名般是個狠角色,充其量只能說他是為色為財迷了心竅,而想要緊抓住一個千載難逢擠入上流社會的機會。喬治對吉拉的一見鍾情在先,因對美人一親芳澤的機會不敢奢望,而轉向艾莉絲尋求愛情的慰藉在後,以愛情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情與義的吊詭之處,若再放到法律上做權衡,堅硬的法理立基下,似乎也該加入一些柔情的思考吧?!

  電影原名「A Place In the Sun」,似乎就在透露一個訊息,太陽底下沒有可以被掩蓋的事情,喬治與艾莉絲違反工廠規定所進行的地下情,終究要被喬治與吉拉攤在陽光下的戀情所照射出來。

  這部由蒙哥馬力克利夫特、伊麗莎白泰勒主演,1951年出品的電影,是德萊賽的原著小說「美國的悲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等六項大獎;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收藏作品;美國國家電影學會評選為20世紀百大經典名片;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之國家評論獎最佳影片獎;金球獎最佳影片獎。

  《美國的悲劇》(American Tragedy),這部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賽1925年的小說,原名《海市蜃樓》,是依一則發生於美國紐約的真實刑事案件所改篇成的小說。1906年美國發生賈斯特吉萊特在大比騰湖上,讓格蕾斯•布朗溺死的事件,最後賈斯特被判處死刑,德萊塞以此為基礎改編而成,並將謀殺案提升到“一個國家的悲劇”。本書於1923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百大好書。1929年,《美國的悲劇》被認為是違反了麻塞諸塞州的反淫穢書籍法令,遭到查禁,即“公訴人訴弗雷德案”,1930年5月,進行上訴,最高法院維持了原判。

  小說共分三部。第一部描寫一位純真少年克萊特•格裏費斯(Clyde Griffiths)的故事,他出生於窮苦的傳教士家庭,有迷人的外貌,從小跟父母沿街佈道賣唱。他姊姊愛絲塔和一名演員私奔,不久懷孕,靠母親賺錢支撐生計。克萊特後來在肯薩斯城一家豪華格林•大衛森旅館當侍者,結交了赫葛籣等壞朋友,一起去嫖妓、吃喝玩樂。他愛上女店員霍藤斯•布裏格斯,將自己的薪水都花在霍藤斯的身上,可惜霍藤斯只是在玩弄他。一日他和赫葛籣出遊,赫葛籣駕車撞死一個小女孩,他怕被牽連,只好前往紐約利克古斯,到處流浪3年。

  後因親戚的介紹,來到萊柯格斯的工廠工作,堂兄警告他必須安分守己,他卻常去嫖妓,和多名妓女有性關係。他和美麗而純潔的女工洛蓓達(Roberta Alden)戀愛,格裏費斯想和洛蓓達做愛,洛蓓達起初不肯,但又害怕因此失去他。不久洛蓓達懷孕,這時他為了高攀富家女桑德拉(Sondra Finchley),躋身上流社會,他安排洛蓓達墮胎,洛蓓達堅持要生下孩子。最後格裏費斯竟然想謀殺洛蓓達。他看到一條“遊船傾覆,女孩喪命男友下落不明”的新聞,於是開始設計殺害洛蓓達,一日兩人相攜到阿丁羅達克山的湖上划船,這時他謀殺洛蓓達的念頭頓時打消,而船身正好搖晃了一些,他和女友不慎落水。克萊特沒有救起洛蓓達,獨自上岸。

  事情敗露後,克萊德逃跑,最後遭到逮捕,這時美國正在舉行大選,兩大政黨開始重視這宗溺水事件,法院檢察官為了迎合政客開始製造假證據。克萊特的辯護律師是民主黨人,他勸被告作假證,經過多次審判,克萊特被送上了電椅。克萊特死前還是不明白:他自己是否真的參與了謀殺事件。克萊特的母親為了營救兒子,四處奔走,大筆的金錢落入律師的口袋,仍回天乏術。

龍鳳配(Sabrina)

 由 江秋華 老師撰稿

導演: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
編劇: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
   撒姆耳‧泰勒(Samuel A. Taylor)
主演: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
美國 / 1954年 / 113分鐘 / 輔導級

禮讚:
榮獲1955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
最精彩的愛情鋪排就是用李納斯故做冷靜的嚴肅外表,搭配他說不出口,最終還是囁嚅告白的幾句真心話,讓人聽了會心一笑…

◎ 劇情簡介     

  年輕稚氣的莎賓娜是豪門賴瑞比家族顧傭的司機的女兒,從小就和父親住在賴瑞比家專屬的8輛名車車庫的樓上。主人賴瑞比家有兩個兒子:長子萊納斯是一名成功的經營者,窮畢生精力在家族企業上,從不重視個人情感生活;而么子大衛則是調情聖手,英俊瀟灑、風采迷人,年紀輕輕已有過3次短暫的婚姻,並且是莎賓娜自小心儀的白馬王子。

  故事就從莎賓娜被安排前往巴黎學習烹飪的前一晚開始說起……

  「孩子,別妄想伸手去摘月!」

  莎賓娜的司機父親叮嚀著對二少爺大衛痴戀已深的女兒這麼說著,但是,對愛執著、個性單純的莎賓娜可聽不進去,想著離別在即,自己在心上人大衛的眼中卻什麼人也不是,腦海中大衛與名媛調情的畫面不斷折磨著她,莎賓娜提筆寫遺書給父親,表達不願去巴黎,只想以死來報復大衛的忽視。活潑可愛的莎賓娜在美麗的月光下進行一場在8輛名車的廢氣中毒下死亡的儀式,卻被賴瑞比家的大少爺萊納斯「解救」了。莎賓娜隔天來到了改變她命運的巴黎。在巴黎學習烹飪的2年期間,莎賓娜仍然在寄回紐約的家書中透露他對大衛的念念不忘,不同的是,她在巴黎找到了自己的美麗,綻放出玫瑰般的人生。
  
  而在紐約的賴瑞比兄弟依舊過著以往的生活模式:萊納斯的企業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現在跨足到塑膠業,因此動了「企業聯姻」的念頭,想讓弟弟大衛的婚姻能對家族企業做出貢獻;而玩世不恭的大衛面對哥哥拿自己婚姻作籌碼的事情雖然頗有微詞,但婚姻對他如兒戲的態度,也沒讓他太堅持什麼,就順理成章的接受這樁婚事,但這樣的生活卻因為莎賓娜從巴黎回來,一切都起了變化……

  「現在是月要來摘我了!」

  從巴黎回來的莎賓娜風姿綽約,身穿時尚剪裁的深灰色套裝,髮型也一改少女時的馬尾,而以純白呢帽包覆捲髮的典麗造型站在路邊等車時,大衛再也不能對她視而不見了!相反地,大衛殷勤地上前與莎賓娜攀談,使出渾身解數地想認識她,大衛不可自拔地對莎賓娜「一見」鍾情了!

  接下來大衛邀請莎賓娜參加當晚的莊園派對,無視於未婚妻的存在,這次一看到莎賓娜身穿白色低胸碎花曳地長禮服,驚豔全場,大衛在舞池裡與莎賓娜相擁不放,莎賓娜期待的一刻終於來臨:大衛邀請莎賓娜到他往常與名媛幽會的室內網球場等候,而大衛去吩咐樂隊演奏浪漫樂曲,手拿瓶香檳,將兩個玻璃香檳杯放在西裝褲後口袋裡,一切準備就緒之際,卻被在旁忙著解決此企業聯姻危機的萊納斯阻止了,萊納斯計誘大衛坐碎後口袋的玻璃香檳杯,玻璃碎片刺進雙臀的大衛無法赴約,從此,展開了萊納斯「代弟談情」的一連串「約會」:萊納斯進行著讓莎賓娜對大衛移情別戀的計畫,為了不讓企業聯姻的合作破局,萊納斯想出送莎賓娜去巴黎是一勞永逸的方法,於是他想出利用莎賓娜的同情心理,講述自己有厭世傾向,想偷偷到巴黎度假,希望有好女孩在巴黎陪伴他……等等理由,到時騙莎賓娜上船之後,自己並不現身,再以道歉信、金錢、股票、巴黎的房子、車子等物質補償作結便罷。然而,當一切按照計畫進行妥當之際,莎賓娜真心的表白卻讓萊納斯醒悟,也感染了愛的能量,他對莎賓娜坦白自己不道德的計畫,莎賓娜心疼萊納斯為自己花費如此多心力,也為自己造成賴瑞比家族困擾感到歉咎,表明只要一張往巴黎的船票,其他什麼都不需要了,自己在巴黎可以過得很好。

  隔天一早,被真愛喚醒的萊納斯下了重要決定:取消企業聯姻的合作計畫。他不能放莎賓娜孤身一人前往巴黎。萊納斯決定讓莎賓娜擁有幸福的玫瑰人生。他開始為莎賓娜的幸福規劃著──這是除了賴瑞比家族企業之外,第一次出現的規畫對象。他井然有序地交辦秘書各種方向大轉彎的事項,包括任何可能的風險他都會承擔。萊納斯認為將莎賓娜的愛人大衛送到她身邊,就是計畫圓滿達成了。沒想到,對道瓊指數不在行的弟弟大衛,對女人的吻傳達的意涵可是瞭如指掌,從莎賓娜昨晚道別的吻中,大衛明白莎賓娜已經愛上哥哥萊納斯了,這位平常對自己愛護有加的哥哥也對莎賓娜動了真情,大衛不愧是賴瑞比家族的人,即使載著莎賓娜前往巴黎的自由號已經啟航,大衛還是能夠展現豪門氣勢,為萊納斯安排好快艇,請警察護航,接送萊納斯到輪船上與莎賓娜相聚,讓這對有情人「情歸巴黎」。

◎ 賞析

  本片一開頭就是旁白敘述者以小說式的開場介紹,有個小女孩住在位於紐約長島這座氣派豪華的賴瑞比莊園裡,並以幽默風趣口吻介紹莊園裡裡外外的設施:室內外網球場、室內外游泳池、魚池裡的魚與魚的照顧者、8輛名貴轎車以及隨轎車一同進口的司機…等等,當這名司機與女兒,即本片女主角莎賓娜正在赤足洗車之際,莎賓娜的目光與鏡頭一起帶領我們走進上流豪門中的露天舞會,再進入華麗的賴瑞比家中,賴瑞比先生、夫人與長子、次子身著盛裝站在多年前拍攝的巨幅家庭照下方定格拍照,旁白介紹至此(也就是賴瑞比家族四人拍照完成後),才正式進入電影情節,是導演特殊的手法,將我們的注意力迅速聚焦,且進入女主角莎賓娜的心緒中。伴隨著浪漫情調的派對舞曲,我們感受到一個少女失戀心碎的落寞與悲傷,但是她輕快的腳步與天真的表情讓觀眾深信在她身上必有好事降臨。
  
  這是一部謳歌愛情的浪漫喜劇,在這部愛情片中沒有負面的角色,莎賓娜、大衛與萊納斯之間互相為對方幸福而著想,選擇成全與退讓;而當莎賓娜一心痴戀著二少爺大衛時,所有大莊園裡的僕役們都是溫暖的討論這位少女的戀情,他們希望莎賓娜可以擺脫暗戀的苦楚,但是也希望能點醒大衛少爺注意一下這個為情所苦的小少女,一旦當感情事有了進展之際,大夥兒就像一起談戀愛般的雀躍歡欣;莎賓娜自己在巴黎學習烹飪的時候,也與一位74歲法國男爵談論對愛情的態度,「他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他像月亮一樣遙不可及」莎賓娜幽幽的說。法國男爵一席話點醒了她:「年輕人的觀念怎能那麼老舊,你沒聽過現在可以登陸月球嗎?」莎賓娜在愛中學會了過生活,不再只是旁觀者,她學會不再逃避人生,不再逃避愛情,這是她兩年後蛻變的魅力所在。

  愛情的感染力驚人!莎賓娜毫不做作的表達她所愛、所感,當愛苗轉移時,她會驚恐,但她不逃開,就像片中莎賓娜哼唱當時已紅遍大街小巷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這首由法國知名女歌手愛廸琵雅芙 (Edith Piaf)1946年起演唱的法國香頌歌曲傳達的意思一樣:「我眼前浮現了玫瑰色人生…有一種幸福進入了我心房…這是生命中為我存在的你,為你存在的我…我才像感覺到自己的心在跳動著…」當莎賓娜發現自己原來愛上的人不是從小朝思暮想的大衛,而是這些天來進入她心扉的萊納斯時,惶恐的心讓她一度想與萊納斯避不見面,即使見面了,她也明白自己的心思與之前不同了,不能含混過去,愛情的力量讓她勇敢而美麗!

  「龍鳳配」開啟了法國天才設計師紀梵希(Hebert de Givenchy)與女星奧黛麗‧赫本長達四十年的合作關係。紀梵希擅用誇張的色彩,服裝的造型則以簡潔為主,締造時尚女裝的典雅與高貴,又不失新意,非常適切地傳達莎賓娜從巴黎回來後的新人生,也讓奧黛麗‧赫本從此與「時尚」劃上等號。本片拍攝之際,赫本原想請紀梵希為她設計戲服,但當時紀梵希正值時裝展的最後衝刺階段,無法允諾,赫本便想出從紀梵希已設計的服裝中挑選戲服,她選中3套令人津津樂道的服裝,第一套是深灰色的羊毛套裙,是莎賓娜從巴黎學成歸來後的第一次亮相,其脫胎換骨的造型讓大衛神魂顛倒;第二件衣服是一襲白色絲綢上繡黑花的無肩帶禮服,莎賓娜穿著它出現在賴瑞比家盛大豪華的派對上,其美麗純潔的氣質在這款禮服的襯托下,顯得超凡脫俗,令在場的其他女人黯然失色。這件禮服也隨之成為好萊塢歷史上最重要的戲服之一。第三件服裝是一件黑色雞尾酒裙,肩帶上飾有兩隻小蝴蝶,這件削肩剪裁、領口後來被稱為「一字領」的洋裝,重點是在胸前相當於衣領的部位,特別設計成「一」字形的平直線條,呈現出簡單、俐落的形象。赫本極喜歡這款設計,認為它可以藏住自己削瘦突出的鎖骨,露出她美麗的肩膀。這件洋裝還被特別稱為「莎賓娜露肩洋裝」。根據電影公司製片備忘錄的記載,這三件服裝都是由赫本向紀梵希買下,屬於赫本私人擁有的,電影公司既不必付錢,也無須在影片裡提到紀梵希的名字。

  本片導演比利‧懷爾德是「好萊塢偉大的黑色電影與喜劇電影大師」,他幾乎是自己所有電影的合作編劇者,他是見證了好萊塢興衰的優秀導演,「龍鳳配」曾為他贏得高票房的勝利。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導演:路易斯.布纽爾(Luis Bunuel)
演員:菲緬多.李(Feman Rey)
法國 / 1972年 / 102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197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73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
   1973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導演
   1973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74英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劇本
片中打扮入時的人永遠無法依願吃到晚餐…

◎ 劇情簡介     

  哈法艾是米宏達共和國駐法國的大使,他與馮斯瓦以及馮斯瓦的妻子席夢一起由司機開車去赴翁希夫婦的晚宴,席夢出門都帶著喜歡喝酒的妹妹弗蘿紅一起出席,這一回當然也沒有例外。

  只是他們進入翁希的豪宅內,似乎看不出有要宴客的跡象,翁希的妻子愛麗絲下來接待他們,但卻表示宴客的日子不是今晚而是明晚。

  於是在馮斯瓦的建議下,也順便邀請了愛麗絲,一行人到達一家他熟悉而且品味極佳的餐廳。只是來應門的人似乎面有難色,眾人十分堅持,於是侍者還是招待他們入內,當他們坐定後,卻又發現餐廳的人十分忙碌,哈法艾終於忍不住詳細查問,餐廳的人只好說出真相:餐廳老闆因故身亡,屍體就停放在餐桌隔壁,只是用一布帘遮住。眾人再也無味口,於是狼狽而去。

  馮斯瓦到哈法艾住處拜訪,發現門口外有一年輕女子在賣填充玩具狗,哈法艾舉槍射擊,女子倉惶但恨恨離去,哈法艾解釋,該女子是米宏達的人,是來找機會暗殺他的。而哈法艾也與馮斯瓦及翁希平分藉外交官身份夾帶古柯鹼入內而賺的錢。

  這一日哈法艾與馮斯瓦夫婦及小姨子再度到翁希家中赴宴,但翁希與妻子正在樓上作愛,於是翁希交待女僕先讓客人喝酒,兩人則從樓上窗戶爬下,前行至戶外林間繼續作愛。哈法艾眾人一直等不到主人出現,天生機警的他直覺有人出賣他,於是匆匆和其他人逃離。而作完愛的翁希夫婦發現客人全跑光了似乎也不是很在意,倒是有一名神父主動上門來應徵園丁,翁希夫婦答應了。神父園丁的手藝令人讚嘆,沒多久便讓花園百花齊放了。神父有一次為一名垂死病人告解,沒想到這人正是他的仇人,於是神父便舉槍槍殺了這名病人。

  哈法艾眾人吃飯時卻來了一群演習的軍人,上校也邀他們去家中用餐,但上校卻與哈法艾發生衝突,雙方不歡而散。最終警方局長將哈法艾眾人拘捕,但局長又接部長電話,不得不又放了六人。而這六人有時會無目的地走在鄉間小路,似乎不知目的地,也不知為何而走…。

◎ 劇情分析

  每個人都會作夢,但幾乎很少人知道夢境中的意義,也很少有人能從夢的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一直到佛洛伊德以潛意識的詮釋才稍解人們對夢境的詮釋。但雖然如此,佛洛伊德依然無法將夢境的由來作一完整的呈現,而稍對「唯識學」了解的人就知道,從八識心法來說,夢境的出現與跳躍式的現象都有著合理的解釋。在這兒先將唯識概論作一簡單的敘述,然後再來解釋這部影片就顯得相當容易了。

  人的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只有一世,但第七識末那識卻能貫通三世而同一心,換句話說七識不像六識能夠記憶,但卻不斷攀緣,若白天時六識與七識合作則每個人就變得伶俐不已,但晚上睡覺,前六識全滅了,只剩七識與八識,此時七識若促使八識如來藏流注出累世或這一世的執持記憶種子,於是夢境就出現了,正因為這些法種流注出來時都屬於累世的攀緣,故在夢境中就會呈現不連貫的情節了。

  布纽爾以夢境的組合,放置在六個男女之間的互動,這與當年他與同學達利和羅卡之間多少有著相互依持的薰染關係。在最早期布纽爾就與達利合拍了一部至今依然被評為最佳短片的「安達魯之犬」,就已經徹底地呈現超現實的許多神祕映象,而這從潛意識移至映象語言的表現,當然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現象,也在藝術領域上有了獨到的立論基礎。

  這六個人被稱為「中產階級」,但其實應該是貴族階層,但不管人的位階如何,只要存活在世上,吃喝拉撒是必然的事,於是「吃」便在影片中提昇至主事件。但在東方一些窮困人家,吃飯只求溫飽,能匆匆果腹就已經相當滿足了。但在布纽爾的眼中,許多富有的西班牙人其實會刻意地將晚餐無盡地放大,意即食物的講究與搭配,甚至禮節與規則都逐漸變成另一種的嬌飾與做作,從而再探求這些有錢人背後的心態與價值觀念。

  有趣的是,就如我們的夢境中幾乎也很少真正吃到想吃的東西,而這六個人一起吃飯幾乎已成為他們重要的社交活動,但從電影開始到結束,這六個人就不曾吃過一段完整的晚餐,而原因總是來得讓人莫明,重要的是他們也不會真正去追究。

  布纽爾只提供了夢境的現象,卻無力解釋緣由,因為作夢時只剩七識作決定,卻因為缺乏第六識的分析、思考、歸納、辯正的配合,所以七識便顯得無厘頭起來。如果七識覺得夢境中有些現象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就會喚醒第六識,於是人就醒過來了。但如果第七識帶第八識生出中隂身,這表示這個人就此死亡,而七識會依自己的業識與習氣去尋找自己的因緣父母,然後投胎後再由八識生出五色根,在出胎後又在面對六塵時再生出新的六識。

  布纽爾設計的這六個人中,不僅是他所說的「中產階級」,其實一般人都會有「拘謹的魅力」。套一句現在的話語,那就是「自我感覺良好」。這是人世間所謂興起的顛倒妄想,人的心不斷往外追索之後,慾望便會永無止歇,殊不知剛一動念時便已掉入虛假表相中而不可自拔,於是為了滿足慾望,為了顯示高人一等,當然就會在塵世中不斷地攀緣。其實很多人以為這種慾望只有等到死亡才會止歇,但這是錯誤的說詞,因為七識的業識種子都藏在八識之中,等下次的生緣再現,慾望則將持續不斷。

  七識意根會普遍計執一切法的虛妄心,但根本不會記憶任何發生過的事,只會攀緣各種三界中的享樂法與執著法。這些概念正好說明了布纽爾處理戲中六名角色的荒謬,但也技巧地將夢境與現實結合。就觀眾而言,夢中夢是有趣的情節,但莊周夢蝶的故事不也是與這齣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

  所謂超現實的藝術觀點源自於法國,其真正探索的企圖在追索比現實還要更真實的超現實。其實簡單地說是真探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更深層的狀態。而為求表現,所有的藝術呈現便紛紛從夢境中著手。

  夢境中有時令人愉悅或恐懼,但這些千變萬化的映象其實都是自心的投射與顯現。所謂「至人無夢」當然是一個層次極高的境界,但無夢時,七識八識卻都依然存在,否則與死人無異,問題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地、遍一切界的真相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與知曉的。

  其實布纽爾也喜歡催眠術,他認為在催眠中會有更多的創作泉湧,而在一九七二年拍攝本片時已經七十多歲,以這樣的年齡自然也會從作品中開始反芻生命。藉用夢境中的片段拼湊,映照了人的貪婪本性,表面的光鮮亮麗,其實千瘡百孔;循規蹈矩只是為了顯示高人一等的社會價值觀,但其實這也都只是自己的認知罷了。如果沒有這羣人的故作姿態,這個世界依然還是繼續存在。問題是每個人卻又是各自尊貴而獨立的個體,於是布纽爾連續三次讓這六個衣冠楚楚的男女繼續行走於一條沒有起點也沒有目的地的鄉間道路,最重要的是他們似乎也從未有過任何懷疑的表情。

  布纽爾也許是無神論者,但卻以這三個鏡頭正確地詮釋了佛學的真諦,看看行走的六個人再回頭思考著自己,自然就會知道答案了。

特莉絲坦娜(Tristana)

導演:路易斯.布纽爾(Luis Bunuel)
演員:凱撒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
   菲南多.雷(Fernando Rey)
西班牙 / 1970年 / 保護級 / 99分鐘
禮讚:1971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西班牙國家電影大獎
     西班牙電影作家協會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
花樣年華就被監護人給姦污的女孩,絕望地嫁給了所恨的男人…

◎ 劇情簡介     

  特莉絲坦娜的母親去世了,她被交給繼父羅佩監護,而特莉絲坦娜的生父原本是侯爵,但因與羅佩決鬥而慘死,就連夫人也變成羅佩的妻子。

  羅佩自認活得高尚、榮譽並有尊容感,他不屑當決鬥只要出一滴血就停止的評判。但對養女卻慢慢生出一些邪念,在他要特莉絲坦娜停止守喪後,為她買了許多衣服,並漸漸誘導年少無知的養女在走出教堂後吻了她,然後又佔有了特莉絲坦娜。

  絲坦娜隨著逐漸成長也漸漸想擁有自己的生活,她不顧羅佩的反對,常與女僕沙圖娜出遊,在一個巷道內的畫室前,認識了畫家歐瑞修,兩人立刻打得火熱。而從這兒開始絲坦娜便睡在自己的房間,羅佩憤怒地向她示威,他既是她的父親也是丈夫。但此時羅佩因不事生產,早已坐吃山空,在路上遇見自己的姐姐向她借錢而遭拒,只好將一些銀器及收藏畫作變賣。

  絲坦娜向歐瑞修坦言她與羅佩的關係,歐瑞修很生氣但最終還是留下她並決定帶她回巴塞隆納。逐漸老態的羅佩前來興師問罪,並作勢羞辱歐瑞修,但挨了一拳便倒地不起,幸好路過的人扶他才恨恨離去。

  絲坦娜終於離去了,但羅佩卻自信滿滿向沙圖娜表示,她很快就會回來的。不久其姐逝世,羅佩繼承財產,於是又恢復過去奢華生活,甚至將銀器和畫作又買了回來。兩年後歐瑞修帶絲坦娜回來了,因為她換了腳疾,羅佩與歐瑞修會面後決定讓絲坦娜回來,並請醫生為她診斷,最後因血液已經感染病毒,不得不截肢。雖然歐瑞修被答應每天四至六點可來探望她,但絲坦娜卻認為歐瑞修刻意遺棄她。

  絲坦娜與羅佩的關係並無改善,神父建議兩人若能結婚,也許對窘況會有極大的改變。兩人似乎都無退路,只好擇期完成婚禮,但絲坦娜卻不願與行將就木的羅佩同房。雖然在公園見嬰兒車的嬰兒,但這種想要孩子的希望卻愈來愈遠。羅佩生病時,絲坦娜假裝打電話求醫,希望羅佩就此一命嗚呼,只是事情永遠無法如願,兩人就這樣痛苦而懷恨對方地活著。

◎ 劇情分析

  正如布纽爾一貫的作品一樣,他很擅長將人很多的心理狀態收攏放置在單一的角色中,從而強力批判中產階級甚至貴族的惺惺作態,在表裡不一的行為中,對應了所謂的榮譽其實是何等的虛假。

  人們服膺傳統的道德觀念,以為如此才能讓自己活得高尚與尊榮,但這只不過是自己自以為是的虛偽面具,當面對年輕貌美的絲坦娜時,羅佩強烈的佔有慾望便從靈魂深處昇起,此刻所有的理念或道義早已被拋至一邊,這種矛盾的自我掙扎,正是布纽爾的拿手好戲。

  布纽爾為了詮釋這種連自己都無法分辨的行為舉止,借用了許多具象的事件,讓理性或非理性不斷地在腦海中交換輪替,著實地諷刺了人生當中許多的虛假與無奈。就像活在網中的魚兒,他們能做的也只是本能地翻滾跳躍,縱然無法逃出巨網,卻也無人有興趣去追索原因。

  羅佩故意誘導警察另一條路而失去抓小偷的契機,他的理論是要幫助弱少。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精準地傳遞出人性最卑劣的一面。若果被警察所追的人是弱少,那被偷或被搶的人又該如何界定呢?

  其實人最大的困境來自於自我觀念的執重,以羅佩這個角色為代表的人性詮釋,不只泛指一個階層,其實也是指涉人類全體。絲坦娜年輕時被羅佩誘導而與其同居,但在逐漸懂事後,她也從自我中發現許多出口,尤其在「性」的這個議題上,她選擇了年輕的歐瑞修,這點以世俗的看法是絕對可以理解的。所謂「郎才女貌」不正是這般寫照嗎?問題是兩年後的絲坦娜罹患了腳疾,若是她主動吵著要回來,這表示她有某種程度的依賴性;若是歐瑞修主動送她回來,這也表示歐瑞修如同羅佩一樣是個極度自私的人。

  但絲坦娜又是如何呢?在歷經生命不斷地成長與試煉後,她將被逼至生活死角的責任歸咎在四周的人際與環境,她像被沾黏在蜘蛛網上的一隻昆蟲,雖然不會立即死去,但卻動彈不得。透過時間的洗鍊,在得失之間有了許多啟發,只是因為突發的腳疾讓她的人性也有了某種程度的扭曲。

  遇上歐瑞修,許多人會為她慶幸,在被禁錮多年後這是她一次大好的機會,何況這個時候的羅佩已經逐漸無法掌握她。從正面的態度而言或許是獲得真愛的契機,只可惜腳疾讓她又回到了羅佩身邊。如果當時羅佩沒有獲得姐姐的遺產而又恢復之前較富麗堂皇的生活,不知羅佩是否會再收留絲坦娜?

  絲坦娜在這節骨眼是無從選擇的,用走頭無路來行容也許言過其實,但歐瑞修的絕情或推卸責任畢竟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絲坦娜最後告訴歐瑞修:羅佩絕不會帶她去另一個男人的家,十分清楚地透露了絲坦娜的無奈與憤怒,但腳疾使她美麗的艷彩頓時失色不少,除了逆來順受似乎也無其他的對應之道。

  一切又恢復過往的日子,唯一改變的是絲坦娜少了一條腿;羅佩也日漸衰老。這一切看在絲坦娜的眼裡卻使她的性格起了極大的變化。羅佩是經濟的主要來源,絲坦娜似乎也不願去碰觸這個問題,但若將時間往前推,造成她困在此地的不也是羅佩嗎?於是這種黏稠而複雜的思維糾結成一層層的恨意,最令人無奈的是最恨的人卻與自己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羅佩是年老力衰,雖然手握經濟大權讓自己尚有些許的信心,但直接面對絲坦娜時,卻無力造次,他聽從醫生建議,截斷絲坦娜一隻腳,但以他自傲的騎士精神而言,絲坦娜是他的女兒,若棄她於不顧豈不招人口舌?或許是這種不敢再面對絲坦娜的心情,羅佩與絲坦娜就愈來愈疏離了。直到神父的勸慰,羅佩才有了新的想法。

  結婚是一種正式的名份,也將不合法的尷尬關係變成合法的關係。絲坦娜似乎也沒有退路了,也許這會是她反敗為勝的契機,於是兩人在教堂舉行了婚禮。對羅佩而言他是何等的興奮,能再次合法地擁有絲坦娜,是他生命最後幸福的樂章吧?!

  羅佩新婚之夜興致勃勃染了鬍子,企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一點,只是萬萬沒想到絲坦娜卻拒絕讓他入房,甚至嘲弄他的年紀與老相。受了羞辱的羅佩似乎一點反擊的能力也沒有,除了惱怒之外,他又能如何呢?

  於是夫妻兩人從結婚開始更加形同陌人,在各自存活的空間中傳遞恨意給對方,似乎現在唯一能做的就只能躲在暗處詛咒。羅佩半夜不舒服,絲坦娜假裝打電話給醫生,其實多麼希望羅佩就此亡故,只是兩人各自有了恨對方的心意加持,生命的力道反而加強了。羅佩沒有死,但卻更淒然地在樓下每天時刻聽著樓上絲坦娜單腳拄杖而行的叩叩聲。而事情最終會演變成如此的景況,似乎誰都不曾設想得到的。

  倒是絲坦娜有著先見之明,她一直作著以羅佩人頭做鍾錘的夢,只是她也無法參透其中奧祕,一切只能歸咎於命運與人性吧!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布纽爾安排啞巴沙圖諾與獨腳的絲坦娜發生關係,但又覺得太過殘酷,最後改以絲坦娜站在陽台坦胸露奶嚇跑了沙圖諾,這一點可看出布纽爾的一番善意。

奧菲的遺言(The Testament of Orpheus)

導演:詹姆.考克多(Jean Cocteau)
演員:詹姆.考克多(Jean Cocteau)
法國 / 1959年 / 77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61英國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一個18世紀的詩人,穿梭不同時空,探索生命與智慧的神秘…

◎ 劇情簡介     

  一名詩人的靈魂不斷地穿梭時空出現在不同的世代,有時他也會穿錯衣服而覺得尷尬。

  首先他出現在一名教授前,見到教授已經病入膏肓,一名女護士推著他走,但護士見到詩人突然出現,驚嚇不已,而教授也在此時斷氣,手上一個裝子彈的小盒子掉落在地上,詩人便撿走了這個盒子。詩人又回到較早的空間,教授還是十三歲的小孩時期,小孩對詩人的出現相當困惑、好奇與驚訝。

  詩人在野外道路上走著,卻跟一個馬頭人擦身而過,兩人各自有不同的情緒,不禁回頭互望。詩人決定跟蹤馬頭人,最終走入了一處廢墟,一群吉普賽人彈奏吉他,歌聲充滿了哀傷與悲鳴。詩人看見一名婦人從火堆中還原出一張相片,並交給一位女人,女人將相片撕成碎片然後交給詩人。

  詩人一直對馬頭人沒有好感,但在海邊卻看見他以前電影中的演員從水中一躍而出,而演員賽潔斯帶他來到一幅畫前,兩人有一番的辯證,謂作品一直想謀殺創作的畫家,演員拿一朵木槿花讓詩人畫,但無論怎麼畫卻都畫出詩人自己。

  於是詩人扮演學者,並將一朵撕爛的花還原。兩人一起去找科學與智慧之神。他們在一座舞台上打開一個木門,裡面一男一女象徵上帝的審判,開始質疑並控訴詩人,理由是他藐視司法而自認無辜,並控訴他以心靈侵入到另一個世界,詩人提出答辯,也提出電影的解釋,並重新詮釋了死亡的意義。因為電影是非現實穿上現實的衣裝;而透過死亡才能顯露真諦,但唯有詩人是永生不死的。審判官暫時接受了詩人的辯解,也示現了並無所謂真正的時空,而在這兒詩人也遇上了教授,但他們都被懲罰繼續活著。

  詩人繼續向前行,卻在路上遇見了自己,但對彼此不打招呼相當責備。詩人也看見了一男一女的知識份子相互擁抱也頻頻為人簽名。然後詩人總是一直在等待要見某個人,最終在一殿堂上遇上雅典娜和隨從馬頭人,詩人被射殺,那群吉普賽人為他唱哀歌,於是詩人又從死亡復活,他向伊底帕斯王一樣目盲,但反看清了自己的靈魂。

◎ 劇情分析

  以最精鍊的文字精準地詮釋所言所見,從而挑動或薰染了讀者的靈魂,那是非「詩」這種文種莫屬。詩藉著許多符號和象徵玩著比喻與想像的遊戲,敏銳地呈現四周氛圍的意象,一下對比;有時卻又類比,時而抽象;時而具體,透過這些文字的互動,詩人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於焉誕生。

  短短幾行話,當然不足以去形容詩的意識形態與風格,只希望從這些引言中來探究考克多這位全方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思維,從而進一步來碰觸「奧菲的遺言」這部電影整體的意旨與觀念。

  與路易斯.布纽爾一樣被歸納在超現實理論的實踐者,但更多的線索可以指涉考克多其實是在電影中放置更多詩學創作與理論。「奧」片中採用詩人來回穿梭時空的趣味性,這提供了電影畫面的趣味性,當然也由此迸現了某些的象徵與創作力道。

  深刻了解電影的拍攝原理,考克多以倒轉膠卷的原理,顛覆了時間的順敘,這屬於跳躍點狀的畫面,讓觀眾更有機會加入思索的空間。或許是這種強烈排列組合,躍動了觀眾的心靈訊息,於是考克多自己粉墨登場賣力演出,而觀眾卻得以在心性深處發掘了自我。

  為何畫家臨摹一株木槿花,但畫出的卻是畫家自己?以這段為例,當知創作者必須結合意識與作決定的末那識才能創作出藝術佳品,而因每個人的第七識末那在累世中作了許多不同的決定,但因末那無法執持記憶種子而將之藏於八識如來藏,意思是當代許多出色的藝術家,他們絕非只靠今世的努力才成就這番藝境。但六識與七識共同合作創造藝術時,卻必須依賴本心如來藏這個持種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實心。雖然是這般詮釋,但卻不能誤解覺知心(六識與七識)是真心,只能說這二識及其他識都只是如來藏作用的一部份,畢竟真心是常住的心;而意識覺知心是虛妄生滅心。

  知道唯識學這種詮釋立論,重新回來看畫家作畫總是繪出自我就能夠清楚理解了。以影片倒轉技巧可以讓人從海中復活躍起;也能讓一朵被撕裂的木槿花回復原狀。這個意題是泛指生死的面向,透過死亡,才能映照出復生的真諦。考克多在這兒所指的復生,並非指涉佛學的輪迴,而是「詩」的無拘無束。如果只在文字之間遊蕩,縱然詞句堆疊得宜,但就會缺乏詩的靈魂。而詩的靈魂乍現之後卻不能永遠駐足在原地,在消失與存在的辯證中,詩作是必然要經歷兩個極端的試煉,由此才能證明這首詩曾經被誕生、存在與思考。於是考克多藉了「死亡」的意象來傳遞「詩」在浴火之後,從死亡再度復生。

  「弒父」是伊底帕斯這齣希臘神話中最重要的意旨,但這種觀念並非指世俗的不倫行徑,而是以詩為主體,從而對應了現實,而弒父就在瞬間轉變為「反叛傳統」。若無反叛,詩人勢必很難跳脫既定的窠臼,其創作便顯得一文不值。

  事實上這也是後現代主義中「拼貼」與「並置」的手法,透過類比或對比,甚至看似無關的畫面,在依順序或一整體的表現,就會出現解構的動能,並在解構的同時,也會出現新的建構,於是原有的現象就不只是原有的現象,而是一種全新的氛圍與意象。而重要的是,這種新的詮釋觀點,正好呼應了這個世界本有的現象,只是在過去我們的思維並未如此仔細而能深入了解這一個面向。

  奧菲的遺言不僅提及了人的現象;也企圖碰觸一個重要的議題-「我」的探索與困惑。生死是人類始終無法真正了解的議題,那是因為我們連自我都無法理解,更何況是去印證自我本心的存在與作用。考克多以伊底帕斯王和司芬克斯同時遇上詩人,古今人物並置當然是拼貼的手法,但伊底帕斯反映的是反叛傳統的弒父思想;而司芬克斯卻是提出「我是誰?」的困惑與執疑。從這兒我們也可理解詩人縱然能以象徵手法貫穿時空,企圖呈現「我」的永生不朽,而透過生死不斷地輪替,詩人的精神才能真正存在。以西方的哲學思考這種層面的展現屢見不鮮,但以「目盲」之後才得以展露新的契機,倒是少見的見地。考克多以雅典娜代表知性,而她卻射殺了詩人,然而詩人死亡後也以目盲之姿才得以見到世間的真相,亦即拋棄知性後死而復生,才能進入創作的空間。

  維摩詰經云:「法離見聞覺知。」意即我們習慣以了知而自以為是的態度面對一切六塵,其實謂之為「顛倒之心」,因為世間所有事物都是根塵相觸後才能了知的,而這一切十八界的種種卻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的妙明真心所出生,這樣的見地在楞嚴經卷二卷三敘述甚詳,不僅解釋了考克多未竟的困惑,也提供了真諦與隱藏的真相。

  考克多的一心追索生命的真諦,但以佛學的觀點尚落入在「知」的見地中,別忘了「法離見聞覺知」這句話在在證實考克多只在「染法」中落實,雖然努力地想從各種現象中印證生命真相,但卻也只能在門外徘徊。

  然而從電影藝術而言,考克多是極具細膩與智慧的,從影三十年最終在一九五九年完成此片,絕對是他以生命真正的告白,也讓我們見識了一位多才多藝的導演他心中真摯的吶喊。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野戀(The Wild Reeds)

導演:安德烈.泰希內(Andre Techine)
演員:艾洛蒂.布雪(Elodie Boucheez)
   史蒂芬妮.里迪(Stephane Rideau)
法國 / 1994年 / 11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95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
   法國路易德呂克獎最佳影片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四名高校男女試閱彼此年輕追尋的人生…

◎ 劇情簡介     

  瑪依的母親是一名老師,她教過的學生皮耶為了不想去阿爾及利亞參戰,以結婚為名義請假回法國,但受到老師的責備。而皮耶的弟弟賽吉在婚宴上一眼就看上了老師的女兒瑪依,只是瑪依與法蘭交情相當密切,故拒絕了賽吉的邀舞。

  賽吉與法蘭同在住宿高中就讀,而同房的尚有來自阿爾及利亞的二十一歲男子亨利。亨利見賽吉與法蘭不只在課堂上相互作弊,晚上兩人也常睡在一起,亨利不免出言相激,果然在一個激烈拉扯遊戲中賽吉與法蘭終於發生了關係。

  法蘭惶恐地向瑪依坦言,但瑪依卻也難過地接受,甚至也聽從法蘭的建議,在皮耶戰死國外而將屍體運回的葬禮中刻意向賽吉示好,只是賽吉的表情始終是一種侵略性的意圖,這讓瑪依有些逃避。

  瑪依的母親在參加葬禮後,精神似乎受到極大的打擊而住院,瑪依不得已有時便住到法蘭家中。而法蘭發現賽吉似乎有意疏遠他;他也將焦點放在亨利身上,但亨利始終充斥著仇恨的表情也使得感情難以進展。

  而更令法蘭訝異的是,賽吉坦言告訴他,他與嫂子伊蓮發生了關係,而且他也決定要以皮耶的家為家,法蘭覺得賽吉離他愈來愈遠,但他依然常邀他去土魯斯玩,為的只是能坐在機車後,然後緊緊地抱住他。

  法蘭矛盾極了,他不只一次偷偷撫摸睡夢中的亨利,但亨利醒來時,他卻又退卻了。他也曾去拜訪鎮上的皮鞋店老闆卡松先生,因為他也是同志,但卡松卻技巧地回絕那是早遠以前的事。

  亨利的成績一直不起色,代課老師特別為他補習,但亨利卻受不了言語上的刺激,終於自行在半夜離校並遭退學處分。在半路他買了汽油燒了共產黨貼的標語,但也去了瑪依的家中,因為瑪依的家就是共產黨的總部,但瑪依知道他的企圖後還是傷感地將他趕走。但亨利變賣了手錶住在旅館中只為見她,終於三人遇見亨利,提議去游泳,而瑪依將自己奉獻給亨利後,卻反而傷感而激動地擁吻著法蘭。畢竟高中的年齡對愛還是如此不確定。

◎ 劇情分析

  一九六二年法國的屬地阿爾及利亞因為獨立戰爭,使得法國陷入了一場浩劫中。已經在阿爾及利亞落戶生根三、四代的法國人,縱然因為戰爭的緣故逃回法國居住,但卻不見得會受到法國人的歡迎,雙方由此產生的矛盾情結,常使得許多悲劇不斷地產生與再現。

  「野戀」的背景正是戰爭最激烈的年代,但故事地點卻放置在法國普羅旺斯風光明媚的鄉間學校,從而帶出那個世代年輕人的感情糾葛與矛盾。

  正因為戰爭的不可預測,於是皮耶選擇了逃避。結婚只是一種過渡的手段,最起碼婚假就足以讓皮耶離開阿爾及利亞,而令人震驚的是皮耶是同時向三個女人求婚,只有這個新娘有回應,於是這就成為結婚的真正理由。如果婚姻只是為了逃避戰場的手段而缺乏相愛的元素,那這種婚姻真正的質感何在呢?

  皮耶的心態才是事件的重要關鍵,在婚禮中他像隻野獸般地侵犯著教過他的艾老師,艾老師的丈夫早年就離她而去,這與她是共產黨員似乎有著些許的關係,但這段戲似乎也透發了細膩但導演又不願深入挖掘的面向。

  野戀事實上也將主要情節放置在艾老師的女兒瑪依與賽吉、法蘭以及亨利之間的互動關係。瑪依與法蘭表面上看起來都是極為登對的男女朋友,只是兩人始終維持著單純的男女關係,表相上而言是遵守著分際,實際上法蘭的性向出現了問題。

  這所鄉間的住宿學校反而提供了這段同志的方便互動,但在這種年齡其實都很難給自己真確的答案,這一點從法蘭兩次去鎮上的鞋店拜訪卡松先生便略知一二,卡松年輕時是一名同志,但當法蘭向他告解並請求解惑之際,卡松只淡淡表示那已是常年久遠的事了。卡松這樣的表態是一種必然,但其真正的內心思維卻有著全然不一樣的詮釋。其一可以解釋卡松終於在逐漸世故之後,性向也逐漸向傳統看齊,這中間必然經過一些歷練與蛻變,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向社會價值觀作了妥協與屈服;其二是卡松早已受盡社會異樣的目光,這份壓力讓他無法自視,為了真正的生存,他必須以更壓抑的心情來看待法蘭提出的問題,不管如何,卡松的態度其實都說明了法蘭目前與日後必然會面對的困境。

  有趣的是,亨利來自阿爾及利亞,他的處境是極端困頓的,在學校中以近乎罷讀或自暴自棄的態度來面對;而在感情上其實他是一名異性戀者,但為了顯示或保護自我,刻意地在法蘭面前表示他對同性戀的認知與理解,這倒使得法蘭陷入心猿意馬中。

  法蘭在亨利的間接鼓舞中,與賽吉發生同性關係。但對賽吉而言,這是一種體驗,卻不見得是他真正的選擇,相較之下,法蘭不僅痴情,也始終是游離在感情困頓之中的迷失者。

  賽吉真正的目的當然是瑪依,這在哥哥皮耶婚禮時,他就企圖邀瑪依共舞而遭拒,雖然日後有好幾次的機會與瑪依共處,但瑪依就是無法從賽吉身上找到一些心靈的共頻。

  賽吉看待女人的方式似乎與其兄相去不遠,在哥哥皮耶戰死沙場後,賽吉便與嫂嫂伊蓮有了親密的關係,甚至賽吉也決定與伊蓮共組家庭終老一生,雖然最後伊蓮也覺得兩人並非適當的夫妻而決意分手,這也說明了「野戀」這部電影的主題 - 年輕人感情的不確定。

  在賀爾蒙最充沛的年代,年輕男女最興味的無非感情慾望的追逐,但在這股慾望的背後,幾乎很少人能夠清楚地分辨自己的決定。有一部份的莽撞;也有一部份探測,但這些都只是生命過程中的某些點滴,或許會在整體生命留下一些回憶,但絕對不是全部。

  在追索過程中有時會依仗著一種本能,但在幾次測試中,或許才能彰顯真正的面向與抉擇,這一點瑪依是受到感悟最深的人。

  瑪依有著年輕人的情慾追索,只是法蘭卻明白向她表示他愛上了賽吉。瑪依雖然困惑,但她其實內心也陷入了矛盾與掙扎,但她卻無法不作選擇地付出。亨利對瑪依不管是否真的用心,但就亨利與賽吉比較起來,亨利的獨特氣質,倒也是值得瑪依青睞的。

  瑪依讓自己作了初步的決定,她將自己獻給了亨利,但經過這份情慾的糾葛後,瑪依竟然才猛然發覺,她愛的依然是法蘭啊!

  雖然法蘭依舊徘徊在同性的追索中,但亨利和賽吉都無法給他任何的承諾,法蘭該用什麼態度來看待自己呢?這會是一時的困惑與迷失?或者這個世間尚有他尚未接觸的心靈世界?

  亨利則是註定要離開的,一場機緣讓他與瑪依有了關係,但就算瑪依決定託身於他,亨利在一段時間後,必然也會離開瑪依的。

  回顧每個人的年輕時期,不難發現就算以現在的經驗回頭去處理那時候的感情,其實依然會顯得無助而惶恐,泰西內以他近乎自傳的手法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與理智會成長,但感情其實始終不曾長大過。

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導演:雷尼.克萊曼(Rene Clemene)
演員:布麗姬.佛西(Brigitte Fossey)
   喬治.普如利(Georges Poujouly)
法國 / 1952年 / 8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195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52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電影
   1953年:奧斯卡榮譽獎
   1954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電影
描述了戰爭對小孩心靈的創傷,以及圍繞在成人世界之間的虛偽…

◎ 劇情簡介     

  一九四O年六月,德軍席捲歐洲,許多法國富人紛紛從巴黎逃往鄉下避難。小女孩波蕾抱著她的小狗小喬克跟隨父母開車逃亡,但因車子半途熄火,只好步行前進,不幸遇上德機空襲,父母慘死在槍林彈雨中。而波蕾被一對夫妻帶走,但半途波蕾又趁亂逃走,因為她要沿著河流尋找小喬克的屍體。

  半途中波蕾遇上比她大幾歲的米榭,因無路可去,只好隨他回農舍,但米榭的大哥喬治卻被一匹馬踢中而受傷。米榭的父母見波蕾可憐也只好收容她,但波蕾不知上帝是誰倒是讓這家人相當驚訝。

  波蕾喜歡教堂的十字架,米榭混入教堂偷十字架,卻被神父發現,不得已只好去墳場偷十字架,為的只是波蕾希望所有的動物死了之後,都應該有個漂亮的十字架,但因喬治後來身亡,米榭不僅偷了哥哥墳上的十字架,甚至連靈車以及隔壁古瓦家的先人十字架也偷走,米榭與波蕾在穀倉中埋葬了許多小動物,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墳場。

  古瓦家有個兒子弗宏西去當兵,這讓米榭父親始終抬不起頭,但沒多久弗宏西就逃回家中。這又讓他大大出了一口氣,事實上弗宏西與米榭的姐姐貝絲戀愛多時,兩人不時躲在農舍內偷情,米榭與波蕾雖然常遇見兩人,但似乎早已習以為常。

  米榭偷墳場十字架的事終於引爆開來,兩家的戶長大打出手,神父趕來化解,告之是米榭偷的,米榭不得已只好躲到穀倉閣樓睡覺,父親當然很生氣,但米榭不忍毀了波蕾天真的善意,死也不肯說出。

  終於警察找上門來,他們要來帶走波蕾去孤兒院,米榭向父親提出交涉,希望交出十字架,但條件是留下波蕾。父親表面上答應,但卻未依照承諾,依然將波蕾交給社工,於是可憐的波蕾便被帶走了。

  憤怒的米榭衝入穀倉內,將所有的十字架砸毀,並全部丟入河中。而波蕾被帶往一個車站,身上被戴上一個名牌,誰也不知道她將被送往何方?突然波蕾聽到有人在叫米榭的名字,波蕾趁無人注意時追入人群中,口中不斷呼叫著米榭的名字。

◎ 劇情分析

  任何一場戰爭帶來的不僅是人間徹底的毀滅,更是對人性極盡的摧殘。面對無情的戰火,是否能從煙硝味中體悟出一些生命的真諦?或者只是在仇恨中增添更多的魔魘?所幸人是會思考的動物,也擅長在傷痛與錯誤中尋求解決的面向,甚至以藝術的手法作對應式的排比,使得強烈的對比下讓人有著自我深思反省的能力。

  「禁忌的遊戲」(偷十字架的小孩)是一部廿世紀經典的名片,不僅在一九五二年獲威尼斯金獅獎,一九五三年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其他在世界各地影展中幾乎都得到極佳的評價。

  禁忌的遊戲把戰爭當作背景,從而將敘述結構拉回至小鎮的農村,原本純樸的鄉間卻也無法自外於戰爭的洗禮,他們努力地按照自己傳統的方式來生活,直到父母雙亡的波蕾闖入了他們的生活。小女孩天真無邪的直腸心,以最單純的視野觀點,在極端詭異又殘酷的世界注入了一種天真無邪,甚至在努力建構屬於小孩心中的天堂而與大人既定的價值觀有了強烈的衝突,於是透過這番對比,就著實諷刺了大人的世界與戰爭的愚昧。

  在清平時代,生命都會受到尊重,這是從善的薰染中出發,為求得世間的和諧,平等的彼此對待是一種必要的條件。但戰爭卻逼使得一個人必須拋棄過去對善的認知,執行過去不曾也不敢做的傷害人命的行為。設想一名被逼迫拿槍上戰場的神職人員或和尚,在面對敵人衝殺逼近的同時,他該如何使用手中已經上膛的槍枝呢?也許這永遠不會只有單一的答案,當矛盾產生時,最直接受到考驗的就是人性。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社會位階的不同,在面對抉擇之際,常會作出截然不同的決定。而其思考的面向當然會以自己的角度作出自以為是最正確的決定,但若真要深論,對於生命的真諦而言,任何的決定其實都與自家本心相違的。

  死亡在波蕾的眼中是與成人世界不盡相同的,被埋在地底下只是為了不要淋雨,十字架的觀念則來自宗教世界或大人的世界。波蕾到米榭家中時,根本不認識上帝,這使得這一家人大為震驚。波蕾慢慢受到了薰染,開始認識了上帝,但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則是教堂的十字架。

  波蕾當然希望所有動物死去之後,都要有一個十字架,而米榭也被她影響了,其實兩人只希望建構一個只有他們兩人認知的「天堂」,這也是頻率相通的具體表現。當一個人在心中建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時,其實就真的有個那樣的世界存在。而這個看似虛擬但又真實的世界卻強烈對比了村莊不遠的戰爭。影片中沒有兩軍交戰的殘忍戰役,但意旨卻強烈地指責了戰爭帶來的殘酷宿命。

  驟然消失的空寂感常讓人措手不及,甚至難以承受,村上春樹的小說「東尼瀧谷」對這種感受描述得最為深刻,此時所倚仗的似乎也只剩下宗教了。「無常」並非只是用來安慰的話語,而是真確的訊息傳遞,由此深入體驗,才能理解呼吸與日夜輪替的真理。但對小孩而言,十字架這樣的表徵既是死亡的最終呈現,幼小的心靈便也不得不認真起來。

  為何教堂內的十字架必須如此富麗堂皇?而波蕾心愛的小狗就只能以薄薄的兩片木板交叉而成?十字架只是一種象徵,本無任何分別,但教堂內鑲寶石的十字架實在太令人動容了,波蕾幾乎是不經思索便直接喜歡上那個十字架,而為了讓波蕾高興,米榭甘冒被處罰的危險,潛入教堂內竊取十字架。

  於是我們慢慢發現兩名天真無邪的小孩開始向謊言傾斜,為了保有他們兩人的世界,他們必須隱瞞真相。不幸的是,波蕾最終必須被帶走,米榭不得不提出交換的條件,而父親為了解決眼前的困境,於是答應了米榭的條件,問題是父親也是說謊而違背了承諾,而米榭也憤怒地違背自己的條件說,憤怒地將所有偷來的十字架全部搗毀丟入河中。

  如果「謊言」變成了人在世上存活的必要條件時,這會讓人相當感傷的。這也正好顯現了人最脆弱的一面。「羅生門」表現了那裡有懦弱那裡就有謊言的題旨,而「禁」片則以較「溫柔」的態度來詮釋人生當中的不得不然,而使得謊言成為一種人與人對待的必然。

  但波蕾與米榭的說謊其實大部份依附在天真無邪的心思,他們理直氣壯地建構了自己的十字架世界,雖然那是堆砌與拼湊完成的,但比起烽煙四起的世界而言,那兒才是真正的天堂啊!而重要的是,他們的謊言是為了保護剛完成的天堂;也對彼此沒有出賣對方而有了榮耀,兩人看似無厘頭的行徑,其實反而是給世故的成年人上了最寶貴的一課。

  導演雷尼.克萊曼以本片奠定他國際級大導演的地位,而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崛起前法國最知名而成功的導演。在本片之前的一九四六年就以「鐵路英雄傳」在坎城影展獲評審團大獎以及最佳導演獎。

  而最值得一提的則是本片的吉他插曲,這首經典名曲「愛的羅曼史」是西班牙吉他大師拿西索.耶佩斯(Narciso Yepes)特別為本片而作,也由此風靡全球,並成為學習吉他的人必練的曲目之一。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歌劇紅伶(Diva)

導演:尚賈克.貝內(Jean-Jacques Beineix)
演員:費拉迪米.克斯瑪(Vladimir Cosma)
   吉姆.阿迪.利美斯(Jim Adhi Limas)
法國 / 1981年 / 117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82法國凱薩獎最佳新人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音效
   1983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
   1983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郵差偷錄下歌劇紅伶的歌聲,而指控犯罪的錄音帶陰錯陽差掉進他的郵袋中…

◎ 劇情簡介     

  吉兒是一名年輕的郵差,他最欣賞抒情歌劇天后辛西亞.霍金斯的歌聲。不管辛西亞在那個城市演唱,就算在德國慕尼黑,他也會從巴黎騎輕機車前往聆聽。
   
  吉兒利用一個精密的錄音器材夾帶入內,偷偷錄了辛西亞的天籟歌聲。在一次廣場送信途中一名女人將一卷錄音帶偷偷放入吉兒的機車行李箱,但很快就被兩名歹徒射殺。吉兒在唱片行見到一名越南女子艾芭偷唱片,他並未告發但也約艾芭去他住處聽辛西亞的錄音。艾芭深受感動,遂將帶子借回去給她的夥伴裝置藝術家高赫帝,高赫帝知道辛西亞從來不錄音的,果然有兩名來自台灣的中介商打電話來要買這捲帶子。
   
  吉兒在請辛西亞簽名之際也順手偷了她的白色袍子,然後在阻街女郎中找到一名類似辛西亞的混血女子,要她穿上袍子與他作愛完成交易。但回家後立刻發現屋內的一切被搜索過。吉兒不敢待在家中,與友人交換機車,假借送花到飯店並將白袍還給辛西亞。辛西亞原本很生氣,但見吉兒如此的歌迷,反而留他在飯店內聽她練唱。經紀人西蒙受到中介商的恐嚇,怕錄音帶會被大量翻製,要辛西亞考慮灌唱片,但辛西亞認為那是勒索,斷然拒絕。
   
  另一方面分局長高薩波塔也讓手下在查案,但之前妓女娜狄亞被殺,線民康特也陸續被殺,女警只知有一捲錄音帶提供了安地斯犯罪集團走私歐非女子與毒品的證據。事實上娜狄亞是高薩波塔的情婦,分局長派出兩名黑道極力追索握有帶子的吉兒,幸好在危急之際高赫帝在拒絕台灣中介商後也及時救了吉兒,他要艾芭帶吉兒到一座燈塔內躲避休養,而他獨自一人找上高薩波塔。
   
  高薩波塔帶來一手提箱的黃金,但也在車中預藏炸藥。高赫帝走出時,台灣中介商以槍搶走錄音帶,但卻慘死在爆炸中。吉兒拿錄音帶想還給辛西亞,但被兩名歹徒劫持回家中,幸好
寶拉槍擊了一名,但高薩波塔也隨後趕到,他殺了第二名歹徒,並欲借刀殺人害死艾芭與吉兒,但高赫帝趕到將開關移走,分局長掉下樓底而亡。
   
  吉兒把音樂帶還給辛西亞,並在劇院內放給她聽,這是辛西亞第一次聽到自己的歌聲。
   
◎ 劇情分析
   
  複雜多線的敘述並提供了後現代主義中的多元辯證,「歌劇紅伶」不僅是後現代理念中實踐最得力的作品;同時也是法國導演尚賈克.貝內的成名經典之作。
   
  吉兒的居住之處拼湊了許多汽車的零件;拼湊正是一個八O年代重要的訊息。而相反的是裝置藝術家高赫帝他的屋內空無一物,僅剩的就只有浴缸與他嘴上的雪茄。這兩個場景是一個重要的對比與代表,而其他場景則陸續呈現這種對比訊息。譬如美麗的街道下是許多人丟棄雜物的排水溝,這也間接敘述了人的多重性格與複雜的心思與情緒。
   
  吉兒是一名騎輕機車的信差,但他的機車前面卻安置了世界最頂級的汽車羅斯萊斯的女神標誌,這不也正是前面所提的拼湊與解構嗎?其實吉兒到劇院內毫不掩飾他郵差的制服,正是這種的解構意象。過去到高級劇院內都是王公貴婦,每個人都必須盛裝打扮,而郵差的制服則提供了新世代的新訊息。過去傳統位階的藩籬被推倒了,歌劇不再是昂貴的奢侈品,甚至會出現後現代主義中辯證最激烈的「廉價與複製」。
   
  辛西亞堅持她的歌聲必須在音樂殿堂中才能聽到,但在科技的逼壓下,這份堅持勢必會逐漸退卻甚至瓦解的。導演將整部影片放置在這個當時新興的主義思考中,也在一九八一年再度掀起另一波的法國電影熱潮,「新新浪潮」是個有趣的名詞,但我們不能否認,一直到一九九八年世紀末之際,許多電影尤其是法國電影受到尚賈克.貝內這部電影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海上的鋼琴師」也有過類似的情節,天才演奏家卻無法容忍他演奏的琴音是從一張唱片中發出音符,就某種佛學的角度而言,這當然是意有所指,就算能無數地複製,但「本心」卻永遠只有自己自知啊!
   
  「歌劇紅伶」當然不是從這個角度來探討,電影中的意旨在探索愛的內外黏纏,這種矛盾的情懷其實連自己都無法解釋的。但如何就「歌聲」會與「愛慾」纏黏不分?表相上看起來是意念紛飛,但明心的菩薩們則不僅沒有困惑,反而會有會心的微笑。
   
  法塵是虛幻的,但我們卻無法離開六塵而聲稱見道,換句話說,人都必須在這個世上不斷地承受薰染,若能由此而了悟沒有分別心的體現,即知歌聲與愛慾的必然結合,其他從眼耳鼻舌身中互動的意向,大體是相同的。
   
  吉兒對待辛西亞更是義無反顧的直心,他從未想過世間法的規則,譬如偷竊、侵權等法律責任。當歌聲揚起,剎時便與天籟融為一體,為了心目中的偶像,他可以騎輕機車翻山越嶺,這份真摯的誠心徹底感動了辛西亞。事實上最後一幕辛西亞站在舞台上第一次聽到自己的歌聲,這是有趣的見道「公案」,其厚度絕對夠資格列入「景德傳燈錄」的。
   
  多線經營也是後現代主義的現象之一,分局長這條線其實是通俗而常見的,但「音樂」稀釋了這份通俗,而兩捲錄音帶也夾帶了全然不同的面向。一捲是天籟的歌聲;一捲是告發犯罪集團的罪狀。從外表看,錄音帶的表相是一模一樣的,但卻必須在機器中播放後才能顯示其真正的本質。這樣的類比,我們從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中見到了什麼真相呢?
   
  吉兒對辛西亞的崇拜逐漸變成「愛」;而辛西亞也在另類的接觸中慢慢發現一些生命的盲點,而這個面向也逐漸驅動著她對吉兒不同的看法。導演在處理這個區塊時是刻意小心與模糊的。畢竟這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思潮變化常常連自己也會感到意外的。若說吉兒平常的工作是為人傳遞愛的訊息,如今一份愛的信息由吉兒親自送到她的面前,辛西亞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呢?最後一幕中兩人似擁非擁,似拂未撫,但卻也不離內在的靈魂呼喚,任何人在這種情境中幾乎都很難逃避的。
   
  這個世間真的就像後現代主義中所說的重疊而又疏離?尚賈克.貝內努力塑造了愛的訊息與痕跡,卻又迫不及待用力抹掉所有的線索。若無任何感動,辛西亞如何會留置吉兒在飯店房間過夜?雖然吉兒是睡在沙發上,但這種訊息必然留存太多的延展性,就算辛西亞無視吉兒真愛的存在;卻也無法否定他的專摯。
   
  於是兩個相互吸引的心靈因為歌聲而逐漸發現彼此的存在,雖然吉兒偷錄了她的錄音帶,但從某個角度而言,不也直接證實辛西亞的獨一無二嗎?
   
  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在短時間內很難分辨的,拿著槍的人究竟是歹徒或警察?分局長是人民保姆或是毒犯與人口販賣者?也許這正是現代人生命的困境。我們活在這個現象中,其實卻全面被現象所困惑。城市除了提供某些便捷,還能提供什麼元素呢?
   
  高赫帝這位不修飾自己的藝術家,卻在關鍵時刻變成一名救贖的俠客,角色的矛盾互換也直接提供了更多讓人思索的空間,正因為這些種種的元素拼湊重貼,於是我們看到了現象中的自我。結局不一定是救贖,有時反而是另一種新的辯證的開始,而這種讓時間以螺旋狀的方式回到原點也是後現代的另一種特色呢。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阿輝的女兒(Vicky’s Blind Uncle)

導演:辛建宗
演員:林復生、鄧筠庭
台灣 / 2010年 / 普通級
一部由真實盲人主演的開心電影…

◎ 劇情簡介     

  阿輝的姐姐因丈夫生意失敗逃到大陸,她受不了債權人催討,只好將女兒小琪交給弟弟阿輝暫時照顧。阿輝是全盲的視障者,卻也不得不答應了。

  阿輝白天唸法律課程,晚上在盲人按摩院替人按摩,他帶小琪去麥當勞吃漢堡,阿輝也請教路邊女人如何替小女孩綁頭髮,他也教導小琪打電話要加國碼才能打到大陸給媽媽。

  小琪要去溜直排輪,但教練面有難色,原來小琪已經積欠兩萬元的學費,阿輝與教練打賭若他勝則學費全免,教練故意放水,阿輝要求再比一次,沒想到堅持運動家精神的阿輝撞到欄杆摔出場外。

  小琪不想洗澡,阿輝便一邊彈鋼琴給她聽,於是小琪就高興地洗澡了。小琪說她喜歡游泳,阿輝便表演高空跳水給小琪看,沒想到違反泳池規定,在救生員的規勸下,阿輝道了歉也答應不再犯錯。小琪的媽媽在電話中告訴小琪,小時候的阿輝上廁所翻倒紅藥水,害每個人臉上的紅色藥水好幾天洗不掉。

  離媽媽答應的二個月回來的日子只剩兩天,卻有兩名來要債的歹徒到學校想抓小琪當人質,反被阿輝以柔道制伏,將二人交給警局後,警官一直誇獎阿輝真是柔道高手。回去後接到一封視障運動大會的比賽邀請,這勾起了阿輝過去的往事,他告訴小琪當年他參加比賽被對手摔出場外而受傷,但也認識了護士婷婷,兩人感情日增並有了愛的結晶,但卻遭受婷婷家人反對被迫分離,他唸法律就是希望自己爭取女兒的監護權。

  小琪去找婷婷阿姨,但她已再嫁又懷孕並轉告她無法再與阿輝續前緣。小琪不忍舅舅傷心反而騙他說婷婷會帶女兒君君前去比賽現場。小琪要同學毛毛假冒君君與阿輝相認,但阿輝送她的小熊毛毛不滿意,還將自己說成被父親苛刻對待的孩子,匆忙中阿輝發現君君是毛毛冒充的,他黯然無語。但也激起小琪的傷心,因媽媽尚未找到爸爸,她無法如期歸來。阿輝決定棄權,因為他知道自己若再受傷,便無人來照顧小琪,而小琪似乎也在阿輝身上找到她一直不曾擁有的父愛。

◎ 劇情分析

  以視障朋友為演員並安置在男主角的位階,是國片中絕無僅有的,這也使得「阿輝的女兒」這部戲顯得不一樣起來。

  有趣的是阿輝雖然兩眼雙盲,但一般人能做的,他幾乎都辦得到,透過這部影片讓我們充分了解到視障朋友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感情生活,或許有些紀實的味道存在,但卻也不影響本片的戲劇結構。

  姐夫因經商失敗,不得不將小琪交給阿輝撫養,原本自己照顧自己都有些困難了,如今又多了一名小一的女孩,這難免會讓阿輝陷入從未有過的紛亂。但就如「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一樣,阿輝冷靜地重新調整步伐,雖然依舊維繫原有的生活步驟,但更努力地將自己投入與小琪有任何相關的互動,好比說他從未幫女孩子綁頭髮,於是他在路邊請教了一名路過的小姐,阿輝在影片中藉著導演設計的情節,逐段地展露了他的才華。鋼琴優美的奏鳴不僅讓小琪愉悅地洗澡,也更豐沛了本片的厚度。

  讓視障者擔任戲劇主要的角色,絕對有其先天上的困難,若調度不得宜,影片的調性將會受到極大的考驗。「阿」片在這個面向似乎放置了很多心力,當極動與極靜碰撞在一起時,整合的功力就是導演展現才華的時刻。阿輝在許多視障者做不到的地方他都能適時表現,這也恰到好處地敘述了阿輝與小琪的互動過程。

  小琪媽媽將小琪交給阿輝的第一天,或許再製造一些小琪「不就範」的具象情節,讓阿輝增添更多的困境,或許會使得情節有著更多立體的呈現。

  有趣的是,小琪到學校對同學說,是她在照顧阿輝,雖然是童言童語,但在戲劇結構上恰巧也變成了弔詭理論。換句話說,表相上阿輝照顧姐姐的女兒;但末了不也是小琪照顧阿輝嗎?為了讓阿輝與他自己的女兒君君相會,小琪直接找上了婷婷,然而婷婷早已再嫁,甚至也已大腹便便。

  處理這個角度的情節,導演應該是煞費苦心的。如何在這段情緣中放置一個平衡點,讓兩邊在擺盪中依然不失義理人情,這是一項困難的任務,若是處理不得體,就有可能種下失敗的因果關係。導演在這段情節中運用了蒙太奇的交疊鏡頭,交待了兩人認識的過程以及懷孕的喜悅,但最後婷婷便因家人反對而被迫分開。然而這段情節也是阿輝苦讀法律系的原因,因為他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回對女兒的監護權。也許這一個段落就足以書寫成另一篇精彩的劇本,只是導演著重在阿輝整體的生活呈現,焦聚無法集中放大在這段值得挖掘的情境上。

  「巴黎我愛你」是法國以十八篇五分鐘的短片集錦而成的佳片。其中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執導的「聖丹尼斯」中的男主角也是一位盲胞,或許因為只有五分鐘,湯姆.提克威將情節放置在兩人的感情激盪中,女主角是位女演員,她因自己在排戲時讓路過的男主角以為她被囚禁而急待援手。但更高明的是,女演員的每段話幾乎都讓觀眾甚至劇中人分不清是真實或是戲劇的虛構。

  雖然「聖丹尼斯」與「阿輝的女兒」所要敘述的結構完全不同,但在相同的元素中,觀眾就能從不同的導演詮釋中獲得不同的啟發,而這正是戲劇創作的魅力所在。

  「阿」片導演也擅長運用情境伏筆與呼應,當小琪知道婷婷不想再見阿輝時,小琪根本不敢告訴阿輝,她怕對舅舅會造成極大的傷害。而在學校她看見同學毛毛喜歡演戲,遂動了出人意表的念頭。以毛毛假冒君君的身份呼應了前一場毛毛的表演,確實將虛與實的交糾作了無盡的推衍,就劇本的角度而言是相當精彩的。而毛毛最後不喜歡阿輝所送的玩具熊,這才使得整體事件曝光,當然也由此而引燃了阿輝與小琪的衝突,也將戲劇帶向另一個高潮,從而扭轉了阿輝與小琪兩人對彼此的認知與看法。

  「阿輝的女兒」似乎也算得上現在流行的景點「穴場」的參予者,適度的幾個長、中、近景的鏡頭呈現了台北一O一大樓的外觀,現代都會的宣傳其實也都是以這種方法作連結。前面提過的「巴黎我愛你」更是城市行銷中的佼佼者,十八部獨立的情節電影,正好呈現了巴黎市十八個區塊。如果我們來籌拍「台北我愛你」,你會選擇台北市那個區塊呢?

  「阿輝的女兒」中的姐姐原本答應去大陸兩個月後就回來,但顯然負債的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導演雖然只是用電話交代,但也技巧地呼應了阿輝在知道自己已經完全失去君君之後的心情。失去了君君,但卻獲得了小琪,也許真正的君君若來相認,也不一定能比得上小琪的貼心。經過兩個月的磨合期,小琪獲得了一位爸爸;而阿輝也得到了一位女兒。

  人際之間的相處不論親疏,都貴在真誠地對待,阿輝殘而不廢,更能真確地以喜悅的平常心來對待周遭的一切;小琪面臨家庭的困境,小小年紀卻也勇敢地面對所有困頓氛圍,舅甥二人就在相同的頻率中互補有無,也共同去應對迎面而來的挫敗,從而在心靈互動中轉敗為勝。

  「阿」片是一部引人深思並值得觀賞的一部國片,也期望導演下次有更精彩的作品與觀眾見面。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折翼天使(All or Nothing)

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
演員:提摩西.斯帕爾(Timothy Spall)
   雷斯利.曼維爾(Lesley Manville)
英國 / 2002年 / 128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2坎城影展入選
   2002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男主角提名
   2003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女主角
丈夫開計程車、妻子在超市當收銀員,兩個子女過於肥胖,幸福似乎已離他們遠去…

◎ 劇情簡介     

  菲爾是一名無線電計程車司機,他與潘妮認識後就同居在一起,雖然生了女兒瑞秋與兒子羅瑞,但兩人都像菲爾一樣肥胖。潘妮的大姐嫁給菲爾的同事阿朗,並育有一女莎曼,莎曼一直沒有工作,卻渴望男人的愛,她喜歡的男人是表姐堂娜的男友傑森,而堂娜的母親就是潘妮的二姐莫琳。

  傑森與堂娜有了關係,但堂娜表示她有身孕時,傑森反而生氣離她而去,莎曼卻趁虛而入與傑森發生關係,但當她知道喜歡她的奎格在胸口上用刀劃上S刀痕時,莎曼卻有了相當的感動。

  菲爾工作並不很積極,每天都睡得很晚才起床,每星期為了繳無線電租金常向女兒和潘妮調頭寸,潘妮常常半夜一人睡不著,坐在陽台到天亮,雖然女兒在養老院當清潔工,她自己在超商當收銀員,兒子則好吃懶做,這個家的經濟始終沒有起色,就連三姐妹想周末到酒吧喝一杯都顯得困難。

  菲爾有時會載到許多奇怪的客人,甚至無錢付帳的人都有。而阿朗運氣始終很背,他開車常常不小心撞車,也只能自掏腰包修理,加上妻子卡洛酗酒如命,這個家似乎也陷入了困頓。

  這一日菲爾載了一名離婚的富有女商人,兩人在車內的談論更讓菲爾沮喪,突然他發覺妻子不知何時開始似乎已不再愛他了,因為在家中幾乎彼此都沒有交集,於是他關掉無線電與手機,獨自一人將車開往海邊沉思,但就在此時胖兒子因踢足球而引發心臟病,幸好莫琳發現,要卡洛打電話叫救護車,但卡洛手足無措,莎曼正好回來才打了電話,並通知潘妮。

  潘妮打電話連絡菲爾卻始終連不上線,幸好阿朗有空載潘妮到醫院,但半路又發生車禍。潘妮到了醫院,也連絡上菲爾,女兒瑞秋也趕到了,一時氣氛相當尷尬。當晚菲爾痛定思痛,決定以後要早起認真賺錢,但他也埋怨潘妮離他愈來愈遠,瑞秋也適時提醒母親,潘妮終於體認到一個家庭的和樂必須建立在信賴與愛甚至被愛之中,第二天去醫院,羅瑞的病情似乎也有了起色。

◎ 劇情分析

  認何一種體制衍伸的社會問題幾乎都無法脫離或徹底解決貧富不均的現象。我們常在許多文章報導中看到許多的名詞「藍領階級」、「白領階級」、「粉領階級」,雖然在背後有其社會現象的詮釋與分類,但其實也正好區隔了社會的階級與貧富的現象。

  任何的生活方式,都必須具備「希望」,如果連這種近乎空中樓閣的想像都無法落實,生命的動力何在呢?人在社會中力爭上游的重要條件是教育,但麥克.李擅長描繪的藍領階級卻為我們拼湊了一個中下階層的家庭範例,也由此提供了觀眾更多的思維與檢討空間。

  菲爾體形肥胖,雖然以計程車為業,但卻有賴床的習慣,換句話說他並不是很敬業的司機,因此,他的業績始終無法更上一層樓,糟糕的是,每星期要繳的無線電台費用,都必須向妻女湊合零錢才能勉強應付。雖然這是不起眼的行為,但卻牽引著原本就已經飄搖不定的家庭。

  或許是遺傳吧?兒子羅瑞好吃懶做,整天賴在家裡,坦白說,就算有工作給他,羅瑞也都不適任的。女兒瑞秋也是其貌不揚,肥胖又不怎麼體面的外形,讓她只能在養老院擔任為老人清潔的工作。這一對兒女似乎都因肥胖而讓自己走向自閉之路。

  潘妮年輕時條件是不錯的,但她卻與菲爾同居在一起,或許是因為自卑,菲爾始終不曾向潘妮提過結婚的事,但菲爾年輕時自有吸引潘妮之處,譬如他會用盡方法逗潘妮笑。然而隨著歲月增長,兩人似乎被接踵而來的經濟壓力逼催得喘不過氣來,於是菲爾不再逗潘妮開心,而潘妮也開始覺得菲爾離這個家愈來愈遠。連帶的也將影響了下一代的瑞秋和羅瑞。

  潘妮的條件不錯,但她一直都是藍領階級的下一代,像她的兩個姐姐一樣,其實是不敢太過奢求的。大姐卡洛也是嫁給司機阿朗,但阿朗似乎總是時運不濟,因為三兩天就會撞壞車子,光是修理費就夠他沮喪了。而卡洛不斷地酗酒,女兒莎曼不僅不去找工作,也只能四處招蜂引蝶,其實就算她要找工作也會是困難重重。

  二姐莫琳閒暇時為人燙衣服賺外快,她是較理性的角色,但女兒堂娜卻出了大難題,她與男友傑森懷孕了,事後傑森似乎不願承認,莫琳便將全部的精神放置在關懷女兒身上。

  三姐妹偶爾會一起去酒館唱卡拉OK,但其實對潘妮而言,這也是相當奢侈的,但縱然經濟不佳,誰也不能否定休閒的重要性。雖然偶爾三姐妹會聚在一起,但似乎誰也不願先提出自己的困境,因為不必明說,英國的藍領階級彼此都心知肚明的。

  菲爾其實並非不認真開車,但他有時會載到沒錢的客人,菲爾也只能一笑置之,因為他認為生命如此無常,何必斤斤計較?直到他載了一名富有的女婦人,不同的位階與生命形態,讓菲爾有了深深的感觸,於是當天他關掉無線電及手機,一人獨自到海邊,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菲爾發現自己其實有多種的選擇。

  或許是經過了一番的思考,菲爾終於看清楚問題的盲點,但這同時他的兒子羅瑞因踢足球與人衝突而引發心臟病,但也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這個原本分崩離析的家,再度有了凝聚的共識與力量。

  菲爾獨自向潘妮傾訴的獨白雖然稍稍嫌長,但卻也恰到好處作了完美的收尾。潘妮在這場戲中被指責慢慢因失望而引發的情緒,她只知指責菲爾不善盡司機的責任,卻真的忽略了自己在家中擔任妻子的角色。

  羅瑞的心臟病發,事實上也是這幾個藍領階層的人相互合作才能讓羅瑞轉危為安。雖然阿朗為了載送潘妮而又撞車,但若是宿命阿朗又能如何呢?若是歸咎於運氣很差,阿朗似乎也只能認了。

  台灣的藍領階層其實也好不到那裡,甚至現今許多無法上大學的年輕人,為了學一技之長紛紛投入工廠,但其實工廠內的人與人對待,卻常逼使得這些年輕人投入幫派集團,甚至毒品的世界。而這種墮落其實是輪迴式的,一個家庭中若真的走向這樣的地步,兩代之間甚至三代之間都有可能受到極端的影響與衝擊。

  當情緒被累積到某種程度時,一切的焦聚便會另起爐灶,而嚴重者整個家庭便會出現可怕的衝突。要化解這一切,就必須要以「愛心」與「耐心」去面對。

  菲爾這個家庭是麥克.李提供的一個範例,但卻技巧地包含了許多藍領階級的苦悶與困頓。最終雖然導演也給觀眾提供了一些訊息與方向,但後續的問題並不是如此容易解決的。

  菲爾從此早起努力多跑幾趟機場,這應該對家庭的經濟有極大的幫助;兒子羅瑞在醫院開始吃魚,這也只是一個開端,問題始終橫攔在那兒,讓人進退不得。但這起碼是個轉機,透過這個自律的訊息,讓觀眾體認到一種天助人助的真諦。

  「折翼天使」是一種全新的敘述風格,揚棄了傳統的美學觀點,卻提供了一種新的美學境界,也使得本片的成就令人激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