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6年8月29日 星期二

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

導演:歐瑪‧南姆(Omar Naim)
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
   蜜拉‧索維諾(Mira Sorvino)
加拿大 / 2004年 / 105分鐘 / 保護級
人死亡之後,專業的剪接師會將往生者的一生剪接濃縮成類似電影的長度,在追悼會上播放給死者的親友觀賞…

◎ 劇情簡介     

  在未來某個年代中,人死後會由記憶剪接師把往生者一生中的回憶重新剪接,在追思會中播放,然後接受親友的懷念與緬懷。

  艾倫是在記憶剪接師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幾乎將所有時間放置在工作上,常在剪接中將死者不堪的過去刪掉,所剩的都是正面的記憶。雖然有點違背自己的良心,卻常告訴自己,這樣做只是代替上帝赦免了他的罪行。

  事實上艾倫會如此地封閉自己,是因為小時候與一名玩伴路易在廢棄的房子內玩耍,路易不小心掉下凹洞,血流滿地而亡;艾倫嚇壞了,急急逃逸而去,未告訴任何人。

  艾倫最近接到班斯特的案子。班斯特是「天眼」剪接公司的重要成員,一羣反對植入記憶晶片的團體期望拿到班斯特的記憶晶片,在公開他的不堪記憶後希望能喚醒世人不要再植入晶片。

  艾倫基於職業道德當然婉拒。事實上班斯特曾經性侵害自己的女兒,其妻子極力隱瞞而不願讓這些醜聞曝光,但在此時艾倫發現自己小時候也被植入晶片,只是雙親突然暴斃來不及告訴他。

  艾倫知道自己被植入晶片是違反了記憶剪接師的信條,於是為了隱瞞,他也像那些反對植入晶片的嬉皮一樣,在頸上刺青。但此時他的女友發現,艾倫在剪接她車禍死亡的男友記憶晶片時,早已將她摸索清楚,女友荻拉遂憤怒離去。

  一次意外中,艾倫將班斯特的晶片摔壞了,一直在追蹤他的費屈在他工作室搜尋不到晶片後,遂失望離去。而艾倫在班斯特的記憶中看到了長大的路易;最後才由班斯特的女兒伊莎口中得知,路易是他的老師,只是一年前去世了。

  艾倫在同事幫助下,利用自己的晶片記憶再回到小時候的場景,才發現路易身邊的紅色液體是油漆而非血液。艾倫雖解開心中之結,卻遭費屈及另一名殺手圍殺,因為他們知道艾倫看過班斯特的記憶晶片,那麼艾倫的記憶晶片一樣可以使世人對「天眼」公司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 劇情分析

  本片是年輕的黎巴嫩導演歐瑪.南姆在好萊塢第一次大展身手的作品,由於羅賓.威廉斯的參予以及吉姆.卡維佐的錦上添花,使得本片在演出之後有了不少的回響。

  1977年三月份的讀者文摘中文版曾以書摘刊登了一篇穆迪醫生所寫的「臨床死亡」經驗報告。曾拿過哲學博士學位的穆迪在北加羅來納州東部某大學教書,一名學生曾與他討論其祖母動手術時「死過」而又復生,而這些「過程」與穆迪之前認識的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曾告訴他「死」過的經驗完全一樣,於是在1972年他又回學校攻讀醫學學位,後來在一個醫學會上做報告,詳盡歸納了許多人死後復生的情形,而這些死過的人有個共同的經驗,那就是會遇上一團光,這團光影會與當事人溝通心意,並為當事人展現他生平回顧的全景,並問他:「你這一生中所做所為,自己覺得滿足嗎?」

  很多看過穆迪這篇書摘的人,大部份都會受其影響並改變人生的思維,所謂上帝的審判就是透過自己心識的呈現,是任何謊言都無法掩蓋的。

  本片把原本「上帝」的工作提早交給了記憶剪接師;既是人為,則必然會有虛假。艾倫的原則是他刪除了死者過去不為人知的卑劣,好比外遇、性侵子女、毆打家人等等,因為剪接完成的「善」的表現,是要給尚活在人世的親朋好友看的,透過這些影片的過程,起碼對尚存活的親友有著安撫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而言,不難發現人生中許多的制約雖有一種正面的作用,但其實也包含了太多的虛偽與卑劣的隱藏,隱惡揚善一直是自古留下的美德,卻也使得複雜的人性揹負了太多的重擔。

  如果制約與道德始終無法規範人性,那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種浮躁不安的心性呢?宗教或許是一條明道,但真正能從宗教發現生命真相者少之又少,有時宗教反而變成另一種偽善的工具。

  艾倫常常告誡自己之所以會隱惡揚善是因為他以上帝的名義赦免了死者。問題是艾倫不但不是上帝,反而是最需要上帝救贖的人。小時候的玩伴路易從高處跌下,艾倫將翻倒的紅色油漆誤以為是路易的血跡,於是驚惶失措地逃之夭夭。雖然搬離那個地方,但這段往事卻像攀藤一樣,緊緊地掐住他的心靈。

  艾倫雖然最後發現了真相,心情豁然而開,卻掉入了另一項人性的卑劣中。反對記憶剪接的人最後要殺艾倫,因為從他的記憶晶片一樣可以揭發班斯特的醜聞。這幾乎是個環環相扣的問題,費屈原本以五十萬元欲收買艾倫,最後竟然還是殺了艾倫,如果這是為了公義,那殺人之事又如何解釋呢?

  唯一能詮釋的永遠只有「人性」這個層面。許多人的行事考量往往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背離自己則謂之為惡;只有與自己是順勢而行才是同道。由這個基調看來,人的位階其實還是相當「野蠻」與「自私」。

  艾倫是個孤僻的人,以剪接器材為伍,鮮少有人能進入他的世界。這當然與他的工作看盡人間生命百態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終揹負了對路易的愧疚。然而艾倫卻也「自私」的以剪接的方便,認識了車禍死亡者的女友荻拉,雖然兩人有著情慾的互動,但艾倫始終是封閉著自己的感情,原因自然是他以職業的方便獲取了荻拉的芳心,當對方知道真相後,將會如何看待自己?

  拋開這些不談,艾倫是何其孤獨,他對荻拉的感情毋庸置疑,問題出在自己心中無法打開的結,很不幸的是,當荻拉發現時,還是無法原諒艾倫的。

  全片的構想極佳。其實應該還可以更為深入去探索一些問題,只可惜在劇本的鋪陳中有些後繼無力以致顧此失彼。如艾倫的同行一男一女的戲出現不少,但著力點卻相當模糊;就算是荻拉這位人人稱艷的女星,似乎也只是陪襯罷了。全片雖由羅賓.威廉斯挑起大樑,但冷面笑匠的技法在這部戲中反而不似過去的作品那麼令人動容,這些缺點應該歸咎於導演的經驗不足吧!

  人的一生是否真的必須以記憶剪接的方式留給後人,應該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所謂的成就與豐功偉績其實也是一個人必須做的事。因為剛好你在那個位子上,就應由你去完成,換成另外一個人相信也是能夠輕易達成使命的。

  我們從訃文中不難發現現代記憶剪接師的手法。每張訃文印的漂漂亮亮,裡面的文字千篇一律是對死者的歌頌,然事實果真如此嗎?也許「死者為大」的觀念一直左右著我們的道德思想,但當死者在面對那團燦爛的光影時,真否會如訃文表象所說的呢?

  每個人往生後,不管是作奸犯科或良善百姓,都會有「駕鶴西歸」、「往生極樂」的輓聯,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表象與內在之間的差異,不難發現,人其實還是喜歡活在虛偽或被欺騙之中。

  本片的原創性極佳,它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有更多面向的思維。觀賞此片,再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意義,應該也是一種收穫。

2006年8月6日 星期日

未婚妻的漫長等待(A Very Long Engagement)

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 Pierre Jeunet)
演員:奧戴麗.朵杜(Audrey Tautou)
   加斯帕德.尤利爾(Gaspard Ulliel)
法國 / 2004年 / 133分鐘
禮讚:2004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獎
世界大戰結束後,不相信未婚夫戰亡的 19歲女孩四處尋覓…

◎ 劇情簡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之際,五名來自不同區域的軍人因忍受不了戰爭殘酷的煎逼,以自殘的方式傷害自己的手,希望能獲得離開戰場而得一線生機。殊不料軍法審判中,反以逃避戰役而被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方式則是將五人解除武裝,將之棄置在兩軍交戰的中間地帶,沒有食物以及武裝的情況下,五人的生命頓成風中殘燭。

  五人之中的二等兵馬涅克的未婚妻瑪蒂德在戰爭結束後的1919年雖曾接到馬涅克的死訊,但瑪蒂德一直堅信未婚夫一定還活在人世,因為她相信如果馬涅克真的死亡,她一定會有感應,而她的直覺告訴她,馬涅克尚活在世上的某一角落,於是她以父母遺留給她的一點遺產當作聘請私家偵探的經費而展開一連串的追索。

  刁傑曼是一名偵探,因他有一名小兒麻痺的女兒,於是對也是小兒麻痺的瑪蒂德極度同情,在幾乎不支經費的情況下為她展開調查。

  許多證據顯示當時 「黃昏賓果」這個戰場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如五人之中的巴士多與班傑明之間就有著一段故事。班傑明為了早日離開戰場,希望巴士多與妻子有染並期望再生下第六胎,如此他即能退役。但妻子不但未懷孕,反引發了班傑明的嫉妒…。

  五人之一的安奇因在戰場自承是義大利人,反遭法國軍人槍殺。戰後安奇的女人丁娜在不同的場合中陸續殺了這名軍人以及當時的戰地指揮官,原因是法國總統曾下達命令特赦這五人,但指揮官卻暗中將這份命令撕毀。丁娜雖然報了仇,卻也被逮上了斷頭台。在丁娜被處決之前,瑪蒂德將安奇留下的項鍊墜子交給了丁娜,裡面有張字條要丁娜不要為他報仇,可惜慢了一步,但丁娜卻了無遺憾地從容服刑。

  瑪蒂德從種種跡象以及當時戰場上的同袍陸續現身解謎,終於知道馬涅克被其中一人救出並交換陣亡士兵的名牌,而在醫院時被陣亡士兵的父母領回並安置其家中,只是瑪蒂德找到馬涅克時,其養父母已經身亡,喪失記憶的馬涅克很高興認識了瑪蒂德,兩人似乎又啟開了一場重新來過的愛情。

◎ 賞析

  什麼樣的情節與故事才能最真實地反映與呈現真正完美而動人的愛情?在龐雜的電影中,本片傳達了另一種可能。以戰爭的殘酷為背景,卻技巧地以對愛情堅毅的信念來呼應,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向開始有了較勁。而瑪蒂德那股無人能及的毅力使得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她的那份執著來自與未婚夫從認識開始就堅定不移的全然信賴。

  全片也呈現了戰爭的實況與殘酷,透過數位技術的協助,使得戰場更具殘酷而真實,從而更確實地擄獲了觀眾忐忑不安的心;也更進一步在內心檢視戰爭的表相及人必須深思的問題。

  戰爭與死亡全面解構士兵的心靈,在戰場濕濘的壕溝內,每位戰士思索的不是殺敵,而是如何離開戰場。如果「愛國」的情緒是被依附在軍法的制約下,那這個結構必然存在太多的假象,一旦面臨重大衝擊而必須重作抉擇之際,這個結構很快就會瓦解。

  戰場上的恐怖與喪失人道呼應了瑪蒂德對愛的堅定與執著。瑪蒂德在戰後才展開了她自己的另一場「戰爭」。她為尋找真愛而戰;她為追求真相而戰;她為彰顯自己的毅力而戰。於是瑪蒂德的這場戰爭終於打敗了原先的戰爭,也成就了這段動人肺腑的愛情。

  本片的故事原著作者是塞巴斯廷.賈畢索,小說完成於1991年。故事中五名被判死刑的自殘軍人各自有其故事結構,透過瑪蒂德的推理追索,不但呈現五人的故事背景,也完成了戲劇中的「剝蕉理論」,從而鋪陳了這篇史詩般大格局的故事。

  為了幫助觀眾釐清整個故事脈絡,應該詳細介紹這五人的背景,影片一開始也是如此透過介紹獨白,企圖牽動觀眾的觀賞脈絡與指引。

  第一名自殘的軍人巴士多是一名木匠,原有一女友薇若妮卡,當兵時剝下陣亡德軍的長靴,與拜把兄弟班傑明同一單位。由於班傑明不會生育,而前妻為他留下四名孩子,再娶的艾洛蒂也育有一子,於是班傑明要妻子與巴士多發生關係,以便生第六子時,他便能除役。只是妻子未懷孕,班傑明卻因嫉妒而與巴士多翻臉。當巴士多被放逐前線自生自滅前,班傑明要巴士多脫下長靴給他,因德軍若見長靴必懷恨其曾殺死德軍,巴士多必然無生機。

  第二名自殘之人是焊工法蘭斯,他以手握火燙的機槍管自殘,在被放逐時以灑尿嘲弄,遂遭槍殺。

  第三名以木頭子彈自殘的人是農夫班諾瓦,他被法軍抓丁而送至前線,在躲到地洞時巧遇被炸死的班傑明,於是冒充了身分也換穿了長靴。離去前救了瀕死的馬涅克,並為馬涅克換了殉職的德洛雪的名牌。

  第四名是義大利裔的安奇,他本在服刑,以上戰場來抵用刑期。安奇有一名紅粉知己──妓女丁娜,在他死後連殺幾人為他報仇。安奇在被放逐時因大聲高喊自己不是法國人而遭法國軍人杜維昱槍殺。

  第五名是不到二十歲的青年馬涅克,他在一次被敵人轟炸時逃過一劫,但身邊的同袍卻被炸成碎片。全身沾滿屍塊的馬涅克以手放置點燃的紙菸,引誘敵人開槍而自殘。

  瑪蒂德那份執著的愛,為了尋找未婚夫的下落,以登報的方式引得一些軍人的回應,透過這些片段的敘述,瑪蒂德慢慢組合了這些過去的殘酷。導演在片頭不時重複一句話︰「小心電話線」,這自然是有其意義的。

  在戰場上唯一能對外聯繫的就是有線電話,如果被人剪斷,那戰場上的一切就變成另一個全然不為人知的世界。全片以五名自殘的士兵作為樣板,以之延展了全劇的脈絡與精神;透過拼湊逐漸浮現了真相,也使得那份執著的愛更加透析了真摯與希望。

  要處理如此龐雜的結構是相當困難的。導演除了以快速的剪接手法之外,也夾雜了旁白敘述,這種手法當然有其輔助瞭解劇情的必然,但也呈現了女主角潛藏心中的執著與不安。瑪蒂德畢竟是人,有其固執堅定的一面,卻也同時有著抉擇之時的失落。瑪蒂德不只一次在做判斷時心中作了「自我打賭」,因為未知的事似乎誰也無法全面掌控,雖明知自我打賭是一種自我安慰劑,但為了獲取更多的信心,卻也只能樂此不疲。

  五名自殘的人其實本身的故事都能夠成就一篇完美的故事,而將之湊合在一起,自然能增加全片的寬廣度,從而落實了令人驚嘆的格局。再加上導演擅長的敘述手法,全片宛如在一首協奏曲中緩緩完成。瑪蒂德不時獨自吹奏著低音喇叭更恰如伴奏一般地渾然天成。

  三個M的字母以及信天翁的隱喻不只延展了推理的情節與意境,也連結了瑪蒂德與馬涅克的私密情懷。正如瑪蒂德對即將被送上斷頭台的丁娜說:她沒有勇氣完成丁娜殺人的舉動,但其實瑪蒂德經過千辛萬苦排除萬難終而找到失去記憶的馬涅克是更具超人的勇氣的。

  本片是2004年的作品,也是該年度少數令人難忘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