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遇見莉莉(La Petite Lili)

導演:克勞德.米勒(Claude Miller)  
演員:露迪芬.莎妮(Ludivine Sagnier)
   妮可.嘉西亞(Nicole Garcia)
法國 / 2003年 / 94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
   法國凱薩獎最佳女配角
影片的組成是畫面連接的敘述功能,其結構的多變也使得很多作品呈現不一樣的風貌與詮釋觀念,當然也由此產生了不同導演的理念與生命力…

◎ 劇情簡介     

  知名的女演員瑪朵邀請知名的大導演布利斯到鄉間農舍渡假,同行的都是瑪朵的親友。而瑪朵的兒子朱利安與當地的一名美艷少女莉莉有了激情的交往。因為朱利安也喜歡拍攝前衛電影,而劇中角色就是以莉莉為主角。

  眾人齊聚在寬闊的農舍中,並關閉了門窗,為的就是欣賞朱利安的作品。或許與一般電影不同,瑪朵幾乎沒看完就預備離去,母子倆為此有了激烈的爭論。

  莉莉離去時對布利斯極具好感,瑪朵看在眼裡,當然也給莉莉ㄧ些警告,但莉莉似乎有她自己的看法。吃飯時瑪朵也發現莉莉不請自來且纏著布利斯。而朱利安得不到眾人的掌聲,並且也發現莉莉與他漸行漸遠。

  朱利安約莉莉到外面,見莉莉心已向著別人竟憤怒地推倒莉莉後離去。而莉莉更進一步主動接近布利斯,不但吻了他,也要布利斯載她離開這個鄉下小鎮。當眾人發現真相時全家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中,而朱利安在半夜跑到瑪朵的房間訴說他的孤單,並要求睡在母親身邊。雖然如此,朱利安還是割腕自殺了,所幸被救活後,喜歡朱利安的珍瑪麗立刻取代了莉莉在朱利安心目中的地位。

  四年後朱利安決定要拍片了,而他的劇本正是四年前發生在農舍的過程,甚至於要求瑪朵及布利斯都要演他們自己,唯獨莉莉這個角色懸缺。朱利安決定以徵求的演員來呈現,但已經在影視圈混出一點名堂的莉莉立刻毛遂自薦,兩人在片場相遇,各自對對方有著好奇。但莉莉還是堅持要演莉莉這個角色,一開始朱利安不願理會,但莉莉一再糾纏,最終還是獲得了莉莉這個角色。

  在片場珍瑪麗帶著四歲的女兒來探班,雖然她也訝異莉莉的出現,但見影片拍攝得極為順利,遂也不再計較。於是這齣「夜未央」的電影重現了四年前的往事,透過虛擬的情節卻都是真實;角色扮演的卻也都是自己,於是演員們一時都難分真實與虛幻了。

  片子終於殺青了,眾人在興奮之餘,似乎也必須藉著影片的過程重新去檢視過去那段對愛的渴望以及人生無常甚至生活中常見的欺騙作另一番辯證,而由此又將陷入另一番真實與虛幻的爭執。

◎ 劇情分析

  繼「貝蒂費雪的世界」之後,法國導演克勞德.米勒改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作品「海鷗」而呈現這部「遇見莉莉」的影片。

  影片的組成是畫面連接的敘述功能,其結構的多變也使得很多作品呈現不一樣的風貌與詮釋觀念,當然也由此產生了不同導演的理念與生命力。

  本片的故事看似平板,但導演卻刻意地呈現戲中戲的手法,並期望藉此跳脫「海鷗」既定的框架。基於此,影片中在電視上出現的黑白畫面就變成另一層面的訴求。

  朱利安以莉莉為劇中人拍攝了一段實驗短片,這種情境與台灣的現況是一樣的。DV攝錄器材的普遍讓年輕人可以輕易地完成一齣戲,問題是年輕朋友的創作缺乏全面性的結構敘述,而偏向單獨的畫面,正因為劇情缺乏連貫與延展,故常常陷入喃喃自語甚至不知所云的窘境。這正是朱利安將影片呈現在行家面前的遭遇。

  瑪朵是知名的演員,她懂得如何詮釋角色,對兒子的處女作提出嚴厲的批判。這當然也是本位主義的思考。布利斯這位導演就真確地表示朱利安極具才華,這絕對不是場面話,而是他敏銳的觀察力察覺到一顆充滿動力的創作心靈,只是苦無宣洩管道。

  然而布利斯的觀點有一半也是當時氛圍逼壓而成,亮麗的莉莉不時睇望渴求的目光,已在男女關係打滾多年的布利斯如何能拒絕呢?瑪朵顯然是最了解布利斯的,但她也只是口頭略為警告,其實在這個議題上她始終是沒有發言權的。這也是為什麼朱利安知道莉莉隨布利斯到巴黎後,瑪朵也只能無奈地安慰失戀的朱利安。

  莉莉這個角色是充滿了野心與企圖,她善於勇敢地在適當的機會呈現自己,於是很快地如願以償地在巴黎成為閃亮的明星。就一個人的向上奮鬥這個角度而言,莉莉的行為雖有缺失,但卻無法全力苛責。若非如此,莉莉終其一生恐怕只能待在小港口終日與父親四目相對吧?

  發現朱利安具有藝術才華,為何不能肯定莉莉也是表演的天才呢?在實驗短片中她毫無懼色地呈現;在現實中她也盡興地展露,甚至為了跳脫困境,她迷惑了身經百戰的布利斯,如果說這也是莉莉的表演手段,應該也是不為過的。

  這一切在四年後又有了新的辯證。莉莉雖已成名,但當她知道有一位新銳導演要開新片時,她立即打聽到導演正是朱利安,而她也毫不猶豫地再演一次戲,不管透過什麼劇情,莉莉始終都能為自己演好該演的戲。

  「重新呈現」是一種真實與虛幻的矛盾與組合,我們生命過程中很難有機會特定某一段過程重來一次,而當真正重新呈現時,兩個時光的心境是否會全然一致呢?這是非常有趣的。布利斯在拍戲中必須與莉莉接吻,這顯然是當年莉莉與布利斯離開時有過一段交往。而當這段情已經冷卻之後,如今又必須攤在陽光下再次呈現,其表相也許可歸咎為演戲,但內心的吶喊是否也能輕描淡寫?

  挖掘過往的記憶真是令人情何以堪,朱利安為何將自己的傷痛變成一種呈現?是一種記憶的緬懷或是刻意的惡作劇?其實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因為在有限的歲月時光中若能把握機會去呈現任何可能,都是義不容辭的舉動。這樣的觀念更加緊密地與現代社會思維連結。當影片殺青之後再回頭返觀,過去的恩恩怨怨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沉溺於悲傷也許是一種表達,但更多的人會抉擇以更勇敢的姿態繼續邁步前進。人的性格也許是薰染而不變的,但那又何妨?莉莉堅持的性格,我們又能對她提出什麼批判呢?她的價值觀早在拍攝實驗電影時就一覽無遺,從莉莉身上,我們是否也應該推斷瑪朵當年是否也是如此呢?生命是不斷地宣染與接替,那個時空有莉莉這樣的角色,那過去以及未來莉莉都不會消失的。

  在農舍渡假時,親友中的醫生是個有趣的角色,他四下偷情,但一興奮卻又猛流鼻血;而當情婦要求他私奔時,卻遭醫生一頓責備,情婦也只能暗自傷心地流淚了。這些情節也間接呼應了主線人物的感情困頓,而這般沒有解決能力的方法,似乎也正是一般的常態。

  然而醫生對藝術的觀點反而更為敏銳,他不只是口頭欣賞,亦能就藝術觀點提出一些見解,這也難怪朱利安會讚嘆他:「你才是藝術家。」

  雖然如此,這也呈現了人生的某種苦悶、困頓與無奈。而這正好是契訶夫在「海鷗」中所敘述的十九世紀末俄國鄉村中產階級日常生活與人物的寫照。

  原著中男主角的願望是當一名劇作家;而本片導演將他改為電影導演,也因為這樣的改變,後半段就有了一種新的戲劇動力。米勒導演在這個議題上似乎意有所指,在眾多角色的互動行為中,多多少少是米勒的親身體驗,或者說見多了眾生相而領悟在電影的環境中所必然具備的一些要素吧?

  「遇」片曾在二OO五年坎城影展獲得金棕櫚獎提名,可見這般全新的敘述手法受到肯定;也再一次讓我們瞭解到一名導演不能墨守成規,否則其作品很快會失去它的魅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