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導演:片淵須直
主演:能年玲奈、細谷佳正
日本 / 2016年 / 132分 / 普遍級
禮讚:電影旬報最佳十大佳片TOP1
   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片
改編自河野史代同名漫畫的動畫電影
描述戰爭下平民的日常。主角鈴是一名普通女生,從廣島嫁到20公里遠的吳 ...

◎ 劇情簡介     

  一九三五年,念小學的蒲野鈴與父母住在廣島靠海的小鎮,除了上學也必須與妹妹小澄曬海苔,哥哥平常很兇,但長大後去當海軍,結果葬身海底。因為家窮,喜歡繪畫的小鈴鉛筆只剩一小截,同學水原哲送她一枝鉛筆,小鈴便替他畫了風景畫,以便小哲完成圖畫才能回家。

  一九三五年全家利用退潮時渡過對岸,奶奶切西瓜給大家吃,小鈴見年齡相仿的女孩,西瓜吃完了卻一直啃白肉,於是又端一些西瓜給那女孩。

  一九四三年相距廣島約20公里的吳市,有一戶人家北條,來替兒子北條周作提親,奶奶立刻送鈴子一套新和服,原來周作曾見過鈴子一面大為傾心,遂來提親,而鈴子還以為是水原哲家中來提親。一九四四年二月親事終於談成,而家鄉草津沿海也填平了,故海苔採收的工作便收工了。

  在吳市這個海港,可以看見日本的主力艦「大和號」,這龐大的主力艦可載二千七百人,而北條嫁出去的女兒径子,因丈夫黑村已經亡故,遂常回娘家並帶了女兒晴美,鈴子與晴美相處甚歡。

  戰爭已經如火如荼,鈴子聽到哥哥要一已經戰死,父母都投入後援部隊,她想回廣島,但卻搭不到車。所有的物品都是配給的,鈴子遂想起以前刈谷太太教她做的楠公飯,用少量的米膨脹數倍,讓大家驚喜連連。

  一九四四年六月聯軍開始轟炸吳市,所有的人都必須躲到防空洞。熱愛繪畫的鈴子跑到山上畫港口的美景,但卻被憲兵發現,把她當成間諜,所幸是初犯,故憲兵放她一馬,但全家卻對憲兵過度認真的態度,感到好笑。

  径子的夫家店面因戰事需要而拆除,但戰況愈來愈緊急,許多東西都必須在黑市中才能買到,在買完東西後卻迷路了,幸好遇上小時候吃西瓜的女孩指點才回到家,只是那女孩已淪為妓女。

  而在一次鈴子牽晴美去醫院探視公公病情,卻遭轟炸,晴美慘死而鈴子也失去了右手。原本以為自己不能再對夫家有所助益而要回到廣島,但受了周作的感動遂留下來,而此時廣島卻受到原子彈轟炸,小澄似乎受了輻射感染,但鈴子決定與周作共同渡過最困難的難關。

◎ 劇情分析

  影片的呈現常因切入的角度不同,而會有截然不同的面貌。一般而言,戰爭影片當然會著重在戰役的衝突,但本片卻反其道而行,將主觀鏡頭放置在,一名天真善良,卻又喜歡畫圖,但又容易陷入傻想的角色。

  從鈴子的目光來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民眾的生活與態度。從戰爭之前,鈴子在廣島草津的海邊,她必須採海苔然後曬乾,一切均與平靜的大海有關,如果生活就這樣持續下去,鈴子應該也是幸福的。

  任何一個民族的百姓遭遇到戰爭洗禮,絕對會是哀悽悲鳴,但本片透過鈴子的天真善良,不但淡化了戰爭的殘酷,也讓生命中另一股堅毅的精神完整呈現。就算在戰爭後期鈴子被炸斷右手,依然秉持著信念,與丈夫周作共同擔負起日後艱困的日子。

  這齣電影雖是卡通,但原著卻是河野史代的同名漫畫,這部電影的呈現,被日本文部科學省特別選定的作品,指定推廣的對象是青年、成人、家庭,尤其是針對少年階段的培育思維,本片有許多元素都是相當可貴的元素,就猶如「與狼共舞」,被美國國家圖書館列為永久典藏的作品一樣,因為印地安人與美國的複雜關係,在本劇中有著更完美的論述。

  換句話說,「謝」片不管是從電影或漫畫來看,都呈現了日本人的特質。在樸素的環境中,認命地堅守自己崗位,就算是女孩初長大,陌生人來提親,似乎當女兒的沒有說不的權利。而台灣早期的社會其實正是如此,這與現代的女人比較,實在有天淵之別。

  相當文藝的片名,而劇中人物也確實深具文藝氣息,在溫馨樂觀的條件下,讓劇情緩緩透過日常瑣碎的事而進行,看似不那麼重要,卻又是如此揪結每個人的心頭。

  水原哲其實是小鈴真正喜歡的人,當知道有人來提親時,小鈴還以為是水原家的人,但半途遇上水原哲,他用埋怨的口氣說提親的事全村的人都知道了。用這句責備的語氣來表示他的無奈和不滿,但事實就是如此,水原的父母常喝酒,當然也不會為兒子的婚事做主,更何況那時候的水原哲尚在學校念書。

  去當水兵後的水原哲竟去吳市拜訪小鈴,周作讓他睡在另一間,而且主動提出要小鈴送暖爐去房內,並希望他們以同鄉和同學的身份可以聊聊。果然水原哲此時才表現出他對小鈴的愛意,但此時的小鈴,卻發現自己不知在何時,已經愛上自己的丈夫北條周作。

  周作是海軍造船廠一個低階的員工,但他盡忠職守,生命中的目標是相當明確的,這種以廠為家,以國為家的精神,是台灣現代年輕人最欠缺的,甚至可以說對這種想法一點概念都沒有。

  而周作,甚至於他父母的行徑,卻都是日本最標準的典範。當戰爭物資缺乏之際,除了配給的物資之外,小鈴會以家庭主婦的身份擔起一家三餐,她替公公作的便當極為簡單,但卻是相當令人感動。因為很多野菜都是她到山上去摘的,如此便使得這個家庭似乎衣食無缺。

  小鈴還有一種會想得發呆的窘態,但這樣的行徑卻反而更令人憐愛,周作的姐姐是個麻煩人物,她自己的婚姻,因丈夫死亡,而與夫家爭奪房產而翻臉,自然對這個剛入門的弟媳有著防衛之心,但事久見人心,径子最終知道小鈴是難得的好媳婦,遂也對小鈴改變了看法。

  很可惜的是,小鈴牽著径子的女兒晴美,到山上去看軍艦時,遭到空襲,晴美當場死亡,小鈴的手掌也被切斷了。沒有了手的小鈴,如何再在夫家幫忙?這似乎是一段情感的大考驗,而在這個橋段中,周作與小鈴在路上相遇,卻又遇上空襲,他們兩人就躺在小水溝中相互擁抱,或許是歷經這些大的衝擊,鈴子才改變心意要繼續留在北條家。

  小鈴嫁到北條家時,便改姓為北條,這對一名年輕的新娘而言,是相當不習慣的,這似乎也意味著當時的小鈴與周作是毫無感情的。

  但傳統的媒妁之緣不都是如此?有趣的是奶奶在婚前就告訴小鈴,新婚之夜新郎一定會問妳「是否帶了傘?」妳要回答「有」,新郎會問「能讓我使用否?」妳要說「請用」。

  這是一種隱喻與象徵,但想想這種「暗語」的對話,無形中會拉近兩人的距離,在其他地方應該都不會有這些對話吧?男女雖然陌生,但名義上已是夫妻,半夜的過程不須人教,應該是都很自然會發生。

  戰爭末期,日本本土與台灣其實都遭受極大的傷害,空襲的砲彈將城市夷為平地,而廣島的那顆原子彈,使日本提早投降,但家鄉在廣島的鈴子,卻又有新的困頓等著她去面對。

  比小鈴更漂亮的小澄,雖然不時有水兵向她示好,但小鈴見到她時,小澄是虛弱地躺在床上,她的手臂已有輻射的感染,未來的生活會是一個難題,但這些似乎難不倒已經失去右手的小鈴,她不能再繪畫,但卻能讓生活在現實中實踐。

  這是一齣會很讓人感動的影片,正因為是卡通,許多更難表現的情境,反而更輕易的呈現,也許這是卡通影片的優勢吧?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盜命師(Pigeon Tango)

導演:李啟源
主演:喜翔、陳庭妮
台灣 / 2016年 / 95分 / 普遍級
禮讚:本片入選第22屆釜山國際影展
   「亞洲電影之窗」單元競賽
電子花車女郎金芭比為還清男友賭債,接受了非法 ...

◎ 劇情簡介     

  向地下錢莊借一百五十萬來賽鴿的小生仔,發現鴿子沒有飛回來,向女友金芭比埋怨,並將氣發洩在她身上。金芭比是一名鋼管女郎,賺錢有限,但此時小生仔卻因騎機車撞到修路的路障,當場死亡。

  葬儀社的人向金芭比表示,小生仔只是腦死,他的器官都還能賣到好價錢,為了還債,金芭比答應了,由一名叫麻六甲的人操刀取出肝與腎。

  事實在那隻鴿子「探戈」飛回的時候,被樹枝纏住,幸好在一個教會中的小妹「貓仔」將賽鴿救出,於是探戈又飛回鴿舍,只是當時小生仔在憤怒時將所有鴿子放出,如今卻只剩探戈一隻了。

  麻六甲與金芭比成了好友,他為「探戈」裹傷,而金芭比剩下一點錢,她決定要將所有的錢全押在探戈身上,如果探戈的品種如此優秀,那下次比賽說不定會贏回大筆獎金。

  金芭比去找賽鴿協會的理事長肉仁,他也是教會的傳教士,但他有一個隱憂,就是妹妹林百惠身體逐漸衰弱,但卻找不到一顆腎臟來移植。

  而另外一名即將退休的刑警楊開明,處心積慮要抓到一直違法的麻六甲,在一次聽到麻六甲正在摘取器官時,楊開明率手下趕至,但卻被麻六甲逃掉,雖然如此楊開明也逐漸掌握麻六甲的行蹤。

  肉仁經不起金芭比的哀求,又見探戈的條件極佳,最後答應幫助她,並為她購入一隻母鴿,這才能讓探戈有飛回來的慾望。但楊開明也找上肉仁,因為他也知道肉仁有一個亟待換腎的妹妹林百惠,只要盯住她,麻六甲遲早會現身的,只是楊開明時常流鼻血,原來他早罹患癌症卻隱忍不說。

  麻六甲決定帶金芭比回馬來西亞,但金芭比卻懷疑自己去那兒能幹什麼?此時貓仔主動要捐一顆腎給林百惠,但麻六甲卻不願活體摘取器官,但萬萬想不到楊開明在逮到麻六甲時,自己也命在旦夕,他知道肉仁若能取他的腎臟,那他的女兒貓仔就不必摘取器官了,林百惠終於換了一顆腎臟,但她永遠不知道是誰捐給她的。

◎ 劇情分析

  「盜命師」其實是一部企圖心非常強盛的影片,從結構而言,「盜」片放置了賽鴿文化、器官移植、鋼管女郎等元素,在現實的氛圍中顯現了不少的虛幻。

  「盜」片如果重新整理,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有人評論「盜」片常出現許多無厘頭甚至無意義的鏡頭?但這應該是一種誤會,角色中許多的內心世界是相當隱微曲折的,導演必須要轉換到角色的行為,也就是用相當具象的事件來呈現,另外所謂的內心世界,甚至是意識流的層面,其實就更難詮釋了。

  影片的剪接按照傳統,當然有其排次的,而這也正是台灣教電影的老師所推崇的。突然出現完全不相關的畫面,並非不和諧,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應該是相當合理了。

  人的思緒並非如同我們外表如此理性,腦海中時時刻刻都是妄念紛飛,在作定時甚至心猿意馬。在小說文字的表現上,可以用文字堆砌表達,但在影片中,卻無法用相同的方式來呈現。

  電影最可貴的是「映象語言」,一個畫面沒有文字、沒有對白,但觀眾卻能當下意會,甚至從而有更多的意涵延展。在歐美諸多影片,都能發現到這些例子,反倒是國片在這方面是相當薄弱的。這也難怪擅長心理學的導演要備受批評了。

  「盜」片中的角色安排應該都無問題。導致觀眾略顯不耐的原因是,角色的安排缺乏因果關係,楊開明這個老刑警的腳色,最後以「突變」的方式,變成貓仔的父親,而這也瞬間讓故事圓了起來。

  問題是楊開明為何一直放任女兒在肉仁的教會?這是必須以具體的方式來交待。或許這個大盲點能夠連結起來,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當然可能當時導演有拍,但最後太長,在剪接時無法併現,故在長度的考量上,便失去了許多枝節。

  台灣的賽鴿文化已經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從借錢來賽鴿而向黑道借錢,從而車禍身亡,為了還債,金芭比將小生仔的器官賣了,不但還債也結識了麻六甲,到這兒為止,這樣的故事設計是相當成功的。

  金芭比與麻六甲的愛情發展是缺乏過程的,也許多一點愛情的元素,金芭比才有資格說我願意跟你到天涯海角,但最終麻六甲依然被楊開明逮捕,這使得原本氣勢非凡的麻六甲失去了高度。

  肉仁的安排也是有許多可議之處,他一下在教會似乎是個傳道的人;一下又是賽鴿協會的會長,這樣的鋪排並無錯誤,但會讓人不能適應。更何況他也懲罰偷獵鴿子的人,而手下均稱他為「老大」,因此這個腳色是相當矛盾的。

  也許是多重的線索在收攏之際,必須有個人來承接與轉折,因此就選擇了肉仁。在最後肉仁其實也覬覦貓仔的腎臟,希望能挽回妹妹林百惠的性命。

  這段戲其實可以相當衝突與精彩的,但導演放棄了,他將主線人物轉向原本就不起眼的楊開明。若真的要如此編排,那在故事的前面就應該以楊開明為主線,以免後來變成頭重腳輕,而使得原有刻意營造的人物,失去了該有的光彩。

  金芭比的腳色,到最後以倖存的鴿子探戈在肉仁的資助下,將探戈訓練並再次比賽,楊開明向肉仁表示探戈的比賽他插股二成,這是黑道的行徑,但因 牽扯到金芭比的男友麻六甲,故肉仁似乎也無可奈何,這兒只能說是導演是根據台灣的賽鴿文化而做的鋪排。

  楊開明最後表示他早已罹患癌症,而他的血型與貓仔是一樣稀有的血型,這也表示他願意將求一死,而免除了貓仔必須失去腎臟之苦。

  這應該是故事安排最後的爆點與高潮,但因排次並不順當,使得原本構思極佳的劇本失去了應該有的原味,這一點是相當可惜的。

  男主角麻六甲的戲並不突出,最少應該提昇到與楊開明的對立,甚至肉仁也應參一腳,形成三角鬥爭的關係,而夾在其中的金芭比以及貓仔甚至林百惠也可以用對立的方式來呼應三名男角。

  但因為導演並未採取對應方式,使得戲明明在進行,但卻恰似在原地打轉,但不能否認的是,戲中的每一名腳色都有其內在的思維,這個層面是可以讓人感受導演的企圖與誠意的。

  「盜」片的攝影極佳,精準地將台灣的稻田拍得相當美感,倒也成為本片的另一項特色。但取名「盜命師」似乎不是麻六甲一個人可以扛起來的。也就是說對這名操手術刀的能手,似乎應該交代更多的過去,如何自醫學院被退學,或是從醫院退出,而他堅持的理念,不摘活體器官,似乎又在呼應最近發生的一些傳說中的事件,最起碼這應該也是一個議題。

  「盜命師」是一部可以討論的影片,並非全是「一無是處」,也有其更多的優點,也是值得學電影的人去面對與檢視的。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最後一堂課(The Final Lesson)


導演:芭絲卡‧布莎杜(Pascale Pouzadoux)
主演:瑪蒂‧薇拉隆加(Marthe Villalonga)
   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
法國 / 2015年 / 106分 / 普遍級
描述前法國總理利昂內爾·喬斯班母親兼人權鬥士蜜海兒·喬斯 ...

◎ 劇情簡介     

  年輕時曾擔任助產士的瑪德蓮,她已經九十二歲了,今天家人齊聚一堂為她慶生,沒想到瑪德蓮卻當眾宣佈,她再一個月後就要離開人世,因為她現在漸漸無法自理,即使是一件外衣,對她而言都是無比的沉重。

  瑪德蓮的兒子皮耶長期在中國經商,幾乎很少在家,但聽了母親的告白後,他第一個不能接受,甚至認為母親是不負責任,遂負氣離去。

  女兒黛安雖然驚訝,但她較能理解母親的想法,雖然她的丈夫正為開始經營餐廳而忙碌,而兒子麥斯原本要去澳洲衝浪,為此而將機票撕毀。

  瑪德蓮年輕時是一名社運份子,也是女權運動的支持者,她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只是希望自己直到生命盡頭都能有自己的尊嚴,甚至由此而彰顯對生命的熱情與智慧。唯一同意她的作法的,是常來照顧她的傭人維多莉亞。

  瑪德蓮認為自己沒有把意思表明清楚,希望能夠與兒子皮耶好好談談,但沒想到皮耶反而大發脾氣,他認為每個人都應活到生命盡頭,而與家人共度那些時光,而不是自己一走了之。皮耶激烈的動作使得瑪德蓮因恐懼而哭泣,皮耶更進到房間搜查,果然找到一大包的藥物。

  瑪德蓮依舊按照原訂計劃進行,她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配給親朋好友,在物件上都註記了名字。黛安逐漸體現母親的用心,慢慢傾向瑪德蓮的想法。

  而這一次,瑪德蓮因在浴室跌倒,最後躺在地上動彈不得,黛安一直打電話卻無人接聽,於是叫兒子麥斯騎機車載她去找瑪德蓮,所幸瑪德蓮尚有呼吸,叫了救護車送到醫院,這才挽回一條命。

  在醫院內的其他老人,其實也都與瑪德蓮有相同的想法。在出院後,瑪德蓮尿床的事,使黛安有更不一樣的想法,她幫母親洗澡,兩人偶爾也在浴缸相擁,她知道母親有一名情人喬治,遂開車載她去見最後一面。瑪德蓮也將決心告知喬治,喬治也只能傷感地目送她離去。

  終於到了她預定的日子,瑪德蓮利用不同的醫生開出的安眠藥,終結了她自己一生,而黛安也只能傷感地面對母親決定的這個時刻。

◎ 劇情分析

  依佛經的記載,我們此刻是賢劫,而賢劫會有千佛出世。第一尊佛為拘留孫佛,當時人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第二、第三尊佛的眾生最少也都有七萬多歲,釋迦牟尼是第四尊佛,人壽卻不滿百歲。而下一尊佛降世時,人壽又會回到八萬四千歲。

  人為何同樣面臨出生,但卻有不同的壽命與長短?這自然是與每個人的業果有關,然而生命不管長短,就是一個分段生死,人必須修行至十地,才能完全去除分段生死的種子,但這是近乎佛的世界,一般人恐怕很難體會,總是無法了解為何一個人此生並未為惡,但卻在年紀尚輕便必須面對死亡,因此便對生命產生了極大的抱怨與不滿,但要真正面對人生這些難題,似乎必須以超然絕對的心情去看待,否則永遠無法了解生命的實相。

  本劇中的瑪德蓮其實一向對生命樂觀,她從事助產士的工作,多少生命透過她的接引而來到這個世界,她應該是最懂生命的人,但在九十二歲的生日,卻宣佈自己的死期,突來的舉動自然引起家人的震驚與抗拒。

  大兒子皮耶的說法其實也沒錯,縱然年老力衰不也是要以家人為重?其實很多老人與瑪德蓮的境遇是一樣,只是因為不捨。捨不得今生的名與利;捨不得今生的眷屬與曾有過的愛戀。人總是得在面臨無常之際,才會猛然醒悟,萬般皆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瑪德蓮的身體狀況看似不錯,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體內的器官已經逐漸衰敗,於是在人世上的一切應對,便會出現窒礙難行,從而便失去了起碼當人的尊嚴,這是瑪德蓮堅持離去的主因。

  瑪德蓮的認知是知天命,人已至百歲已至極致,就算活過一百歲,若只是躺在床上,或在醫院佔據一張床,其實反而帶給這個社會無限的負擔,這反而是有損陰德的事。以台灣為例,因為醫術發達以及醫療設備的齊全,很多老人受到體貼的照顧,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慢慢地發生了一些現象。

  從病人的角度,許多人因健保的繳費,總有許多人以撈本的態度,幾乎賴在醫院。從醫院的角度,醫院也希望病人能住院看病,如此也能為醫院帶來更多收益。坦白說,這也是健保一直虧損的原因,甚至為了虧錢還加收二代健保,這是台灣的人文主義素養極低的原因。

  瑪德蓮的一生是簡樸而豐富的,她留下的東西都很簡單,但意義不凡,譬如她將女兒戴安小時候剪下的辮子保留下來,最後將辮子當禮物送給黛安,在台灣若是母親在大限來臨之際送她辮子,一定會相當失望的。

  瑪德蓮在現實生活中,她的兒子當過法國總理,而在她生命的尾端,都是女兒戴安陪伴的,也因為透過戴安細心的觀察,最後再將這些過程與細節寫成一本書出版,從而成就了這部電影。

  瑪德蓮的現象,在日後的台灣,也必然會出現。別忽略了台灣已經進入准老人國的階段,也許會有更多的人像瑪德蓮的生命態度,一定會倍數增加,到那時候,我們的家庭與社會該如何去面對呢?

  其實從宗教的立足點來看,自殺並不值得鼓勵,因為這是違背天命的。人在老年之際,自然年老力衰,因此許多病症會接踵而來,而這種讓老人面對病魔的糾纏,而以自殺為逃避的應對方式,這反而會導致後續更嚴重的業果。

  佛教是講求因果關係的,「生、老、病、死」本來是人生必然要接受的八苦之數,何況人的分段生死種子,也早就注定了人的此生壽命,而這些入世法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也許你欠了許多人的債,但也有許多人欠你的債,這種互對的業因,是必須以承受來化解的,自殺也許從現象界中是一種解脫,但依佛法卻是絕對不容許的。

  瑪德蓮的自殺,從電影的角度而言,似乎是一種名正言順的事,因為她不將麻煩帶給家人與社會,這未嘗不是一種功德性。但從另外角度來思考,瑪德蓮若帶給家人的麻煩,或許是因為家人欠她的業識因緣。如此自殺逃避,也就規避了這些業識,但此世若無緣成立,那麼在下輩子這些業果因緣依然還是要償還的。提到這個論點,只是提出宗教的論點,而且是一種實相正理,希望用平和的態度來加以討論。

  有些人在臨終之際,能夠安祥去世,這自然是極佳的現象,但一般人其實也很難有這樣的際遇,但面對老與病,還是必然要去面對,用最堅毅的態度去承受現象界中的必然,直到生命注定的最後一刻。這應該才是一種面對生命應該有的態度。

  自殺有另一種美化的說法稱為安樂死,其實瑪德蓮正是自己執行安樂死,這會是所謂的「善終」否?一般自殺的人,其實在後續都並不是很理想結果,也許我們無法預測日後死亡的去處,但生命應該著力在自然,若由道家思想也還是與佛法存在相同的看法。未來的社會也許會有類似新的觀念和想法,但或許還是得從了解實相生命的意義之後,才再作決定是較為理想的。

水之鄉(Waterland)

導演:史帝芬‧吉蘭哈爾(Stephen Gyllenhaal)
主演: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
   伊森‧霍克(Ethan Hawke)
英國 / 1992年 / 95分 / 輔導級
改編自葛拉罕斯威特經典小說
所謂的歷史,成了一種個人的記憶集合,而不再是早經遺忘的事實片段,這部改編自葛拉罕斯威特經典小說的電影,就是基於這樣的概念,成就了一段精采而迷人的記憶之旅…

◎ 劇情簡介

  一九七四年湯姆克利任教於匹茲堡的高中,他教的是歷史,但因學校經費不足,再加上另一名老師史高一直處心積慮想要取代他的位置。湯姆並不以為意,其實他已經面臨退休年紀,加上妻子因過去曾墮胎而導致無法生育,這使得他的家庭過去面臨的陰影一一突現。

  一名學生普萊斯一向善於數理而瞧不起歷史,或許是為了讓普萊斯能夠了解歷史的真正定義;也或許湯姆決定讓自己重新回到過去,而面對自己與妻子瑪莉的過往,於是湯姆便開始敘述了他的過去。

  小時候湯姆是住在英格蘭的東部,那兒有平坦的平原與河川,祖父是一名釀酒商,但祖母很早就過世了,有一次釀了一種一喝便醉的酒,而在一次火災中只救出了一箱酒。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酒廠被政府徵召用為傷兵的休養之所,另外也再給他另一棟較小的房子。

  湯姆青少年時代,與弗烈迪及幾個同學,約瑪莉在小河的旁邊,雙方約定要讓瑪莉看他們的下體,然後瑪莉也必須把下體現給他們看。但瑪莉後悔了,她附加一條件,就是誰跳水後最先回來的,才能看她的下體,弗烈迪不會游泳差點滅頂,而最先游回來的是湯姆。

  但此時湯姆一名高壯卻有些低智商的哥哥狄克表示也要參加,狄克的下體有些異常的龐大,看得瑪莉目瞪口呆,而且他可以潛水甚遠,然後一下子又游回來,但狄克卻沒什麼表示就離開了,只是將一條鰻苗放入瑪莉的內褲,讓她嚇了一跳。

  湯姆與瑪莉從此便每天在坐火車時在車上作愛,為了安撫狄克,湯姆並不在意瑪莉去接近狄克。瑪莉懷孕了,湯姆以為是狄克的,但瑪莉表示狄克因性器官太大而無法與她作愛,湯姆一時無法接受他有孩子的事實,畢竟他才十六歲,而此時弗烈迪卻淹死在河中,原來瑪莉騙狄克說孩子是弗烈迪的,於是狄克用酒讓弗烈迪喝,然後將他淹死,瑪莉似乎無法原諒自己,以跳躍的方式讓自己墮了胎。而湯姆的母親早逝,但臨死前卻將藏有十二瓶酒的木箱鑰匙交給了狄克,而這其中卻透發了一個秘密。

◎ 劇情分析

  什麼是「歷史」?湯姆的答案是每個人都活在歷史中,但這並未解釋歷史真正的定義。

  當我們剛說完一句話時,那句話就已經變成歷史。而所謂的過去,每個人都有數不盡的酸甜苦辣,這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亂倫、背俗甚至謀殺,而這些事件的延展,都是人性中最複雜的隱瞞。

  歷史在影片開頭是與數理產生辯證的,歷史在普萊斯這名自以為是的學生眼中,是已經過去的事,若果一味地追求再也喚不回的歷史又有何用呢?相反的數理卻必須窮畢生精力去追索,因此數理便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一個屬於過去,另一個屬於未來,那個重要一看就相當分明。湯姆受到普萊斯的挑戰,於是他將自己的歷史毫不隱瞞的緩緩道來。

  影片採用了現實與過去近乎重疊的手法,並倒敘回學生時代對性尚是相當好奇的年代,男女生均相當好奇對方的生殖器。只要能窺看一眼就足以滿足,但這份滿足卻是另一種成長的開始。

  瑪莉與湯姆雖是同學,但女生自然更成熟一點,包括湯姆在內的男同學,都被瑪莉耍得團團轉。坦言之,瑪莉對性的認知,是遠遠超過這些小男生的,因此當湯姆的哥哥狄克也要參加游泳時,他那碩大的生殖器,卻令瑪莉震撼不已。

  這一個階段對性的敘述是多層面的,瑪莉選擇與湯姆交往,在表面上她是聽湯姆的話,去安慰一直都沒有人理他的狄克,但其實應該也是受到某種的誘惑,瑪莉在懷孕後,湯姆就以為是她與狄克有的,此時瑪莉才說出真話,因為狄克的生殖器太大,故她不曾與他作愛。

  這看似混亂的關係中,其實是為了引出更多的不堪,人是複雜的,而所謂的複雜,必須依仗在法律與社會風氣中的對應,人為何要有倫常?當然是讓社會步出一條正規,在一切都有秩序的體制下,才有合理與和協的生活。

  但「性」的躁動,往往在不經意中,就瞬間瓦解了一切的規律。湯姆當時怎麼看待瑪莉?雖然湯姆也必須擔負一點責任,否則怎會引動狄克的妒意?若果瑪莉坦言告知,肚內孩子的父親是湯姆,那狄克會不會因為妒意,而像謀殺弗烈迪一樣,將自己的弟弟推入水中?

  很多事都是偶發的,但當逐漸變為常態時,情況往往會出乎自己的意料。弗烈迪的死亡是冤枉的,而因為警方的誤判,使得這件命案變成失足落水。

  但弗烈迪的死亡,卻使得湯姆與瑪莉揹上了極大的心靈負擔,過去在火車車廂內作愛的快活,反而變成極大的反諷。於是瑪莉開始自殘,直到流產為止。但十六歲的湯姆,實在也無能力處理這種事,但卻也使得瑪莉日後精神產生了異狀。

  事實上,湯姆承受的不堪,甚至要勝過瑪莉。這必須從湯姆的父親說起,在過去二次大戰時,他們的酒廠讓出來當作傷兵的醫院,而他們搬入了較小的房屋。或許是這樣的緣由,爺爺在奶奶死去之後,竟然與自己的媳婦有染,並生下了一個兒子狄克,或許是因亂倫而使得狄克顯得智能未開。

  這一段情節,也許原著小說會敘述較多的情節,但電影卻沒有較明確的交待。只是湯姆的父親,其實知道自己的妻子與父親有染,但這父親卻從不曾揭發這項秘密,我們無法得知湯姆的父親,是如何看待這件事?也許在遠離都會的水鄉,發生這種事的機率是很高吧?

  也許是因為母親在生下湯姆後不久就去世了,而這樣也許較能讓父親盡快忘卻這些令人難堪的事,而湯姆在母親去世前,親眼目睹母親將一把鑰匙交給狄克。那是在火災中唯一從酒廠救出的一箱,那種特殊的釀法,使人一喝便醉的酒,倒也成為狄克謀害弗烈迪的利器。

  湯姆說出了過去的真相,而在最後的環結又解開時,也就是狄克得知他是爺爺與母親所生的孩子時,狄克竟脫光衣服跳水自盡。

  湯姆的歷史似乎包含了人類所有的不堪與不幸,但這會是巧合嗎?在歷史與數理的辯證中,並不是要表現出誰是誰非的答案,應該只是一種「呈現」。

  呈現看似籠統,但卻是真實與殘酷,人類是否穿上太多為裝的外衣?而使得人際之間顯得井然有序?但在黯黑的人性深處中,卻蘊含了更多令人忐忑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甚至都是反體制的。

  為何在反體制的任性行為中,會使人在誤入其中之後,無法自拔地一再陷入?因為這也是屬於人類歷史中的一部份,不管你喜不喜歡,但卻無法否認身體中普遍存在這種因子。

  一切已經發生的歷史也許無法改變,但卻能從檢視中得到反省與教訓,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那段肆無忌憚為愛揮霍的日子,但每個人的過程會不一樣,而結果卻都必須還原到歷史上。

  湯姆為普萊斯上了一門歷史課,當然也為每位觀眾上了另一堂歷史課。「水之鄉」的內涵厚度,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出端倪的。

2018年藝術電影總片單(84部)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1  上流曖昧(Le Beau Monde)
2  路易的第9條命(The 9th Life of Louis Drax) 
3  當女人真好(About Adam)
4  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
5  騙子(Les Menteurs)
6  天聲男孩(Boychoir)
7  母親(母べえ)(KABEI-Our Mother)
8  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9  托尼(Toni)
10  蒙特婁戀曲(NightSong Mobile Etoile)
11  會計師(The Accountant)
12  寂寞愛光臨(Not Here To Be Loved)
13  穿白絲綢的女人(The White Silk Dress)
14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15  星際過客(Passengers)
 16  印度總舖師(Jadoo)
 17  啼笑姻緣路(Marriage Italian Style)
 18  愛的自由式(Welcome)
 19  拆彈少年(Land of Mine)
 20  臨終信託(終の信託)(The Terminal Trust)
 21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
 22  顧問先生有問題
 (The Complexity ofHappiness)
 23  驚魂契約(When the Bough Breaks)
 24  我的老爸喵星人(Nine Lives)
 25  開麥拉狂想曲(Living in Oblivion)
 26  絕不留命(Peril)
 27  人命派遣經理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r)
 28  窮得只剩下錢(Amal)
 29  岸邊之旅(岸辺の旅)(Journey To The Shore)
 30  我的女兒卡琳卡(Kalinka)
 31  再見橄欖樹(The Olive Tree)
 32  地獄(Inferno)
33  我是妳的眼(Heartstrings)
 34  聽我,看我,告訴我(Marie's Story)
 35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Turn Around)
 36  蘇珊夫人尋婚計(Love & Friendship)
 37  雲裳風暴(Prete-A-Porter)
 38  紐約愛情拼圖(Chinese Puzzle)
 39  雙面艾莉絲(Complete Unknown)
 40  十年(Ten Years)
 41  愛無止盡(Head-On)
 42  分貝人生(Shuttle Life)
 43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
  
(人のセックスを笑うな)
 (Don't laugh at our romance)
 44  綁架(The Keeper)
 45  原罪青春(Ball in the house)
 46  權力過程(The Will to Power)
 47  今夜星光燦爛(Falling Sky)
 48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49  南方少年(الصبي الجنوبي)(Mosafere Jonub)
 50  我的美麗爸爸(Lola Poter)
 51  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
   (Oscar and the Lady in Pink)
 52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53  罪愛(A Reason to Live)
 54  無罪證明(남부방년)(Proof of Innocence)
 55  愛情陷阱(False Confessions)
 56  雙面謎情(The Misplaced World)
 57  北之螢(北の螢)
 58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59  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
 60  瘋狂的果實(狂った果実)(Crazed Fruit)
 61  奧瑪的抉擇(Omar)
 62  不思議女人(A Fantastic Woman)
 63  交換心人生(Heal the Living)
 64  陽光只在這裡燦爛(そこのみにて光輝)
 (The Light Shines Only There)
 65  異形:聖約(Alien: Covenant)
 66  神偷Nono (The Zigzag Kid)
 67  麥田書香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Moon)
 68  哈利,親愛吾友
 (Harry, un ami qui vous veut du bien)
 69  與男友的前女友密談
 70  B咖的幸福劇本(Wish I Was Here)
 71  沉默茱麗葉(Julieta)
 72  兩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
 73  萬能鑑定士Q : 蒙娜麗莎之瞳(モナ・リザの瞳)
 74  推銷員之戀(Hedi)
 75  暴風雪中的白鳥(White Bird in a Blizzard)
 76  魅惑紅底鞋(Louboutin: Top of the Heels)
 77  壁花女孩夢遊中(Girl Asleep)
 78  裁縫師的美麗人生(繕い裁つ人)
  (A Stitch of Life)
 79  流浪摩洛哥(Exit Marrakech)
 80  我偷窺,所以我存在(Pretend I'm Not Here)
 81  復活之謎(Risen)
 82  震盪效應(Concussion)
 83  水之鄉(Waterland)
 84  最後一堂課(The Final Lesson)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震盪效應(Concussion)

導演:彼得‧藍德斯曼(Peter Landesman)
主演:威爾‧史密斯(Willard Carroll "Will" Smith Jr.)
   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
美國 / 2015年 / 122分 / 普遍級
禮讚:提名記錄: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傑出電影女配角
   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傑出電影
講述一位在匹茲堡的腦神經科學醫師Omalu在2002 年幫前匹茲堡鋼鐵 ...

◎ 劇情簡介

  班奈‧奧瑪魯從奈及利亞移民到美國,雖然尚未拿到美國籍,但擁有六、七個博士頭銜的班奈,卻以醫生的資格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擔任法醫的工作。

  這一日送來的屍體,是匹茲堡美式橄欖球隊員最優秀的馬可‧韋柏斯特,班奈發現馬可的死並非如此簡單,他要求上司丹尼准許他剖腦檢視,但一向對班奈沒有好感的丹尼以經費不足而回拒,班奈不得已只好自費將切片送往有關單位檢查,結果發現了一種因頭部重力撞及之後的後遺症,使得這些球員在五十歲之前便得到失憶、焦慮甚至會想自殺的念頭。

  班奈將結果送到權威醫師史蒂芬‧迪卡斯基那兒,然後取名為「慢性創傷性腦病症」並以班奈及史蒂芬再加上一向最支持他的另一上司西瑞‧奧契醫生聯合掛名,並發表在醫學期刊上。

  這篇報告引起美式足球聯盟的緊張,一度恐嚇班奈要出面澄清自己的報告有誤,但班奈此時認識女友普魯瑪,並且已經結婚。懷孕的妻子鼓勵他應該當自己,也不應屈服在財團的威脅下。

  班奈不斷接到恐嚇的電話,而妻子開車也遭受跟蹤,雖然最後成功擺脫對方,但肚中的孩子卻胎死腹中。足球聯盟更採取另一項極端,聯邦調查局找上西瑞醫師,控告他使用公家的傳真紙以及其他微不足道的罪名,企圖迫使班奈能夠撤銷他發表的報告,但西瑞不妥協,而班奈也只好賣掉自己辛苦建造的房子,欲往加州的洛迪鎮,在這兒他也在聖瓦郡找到法醫的工作。

  原本在球團工作的醫生朱利安,雖然他堅信科學的理念,但他身在球團中卻無力伸展。原本要去的公聽會也取消班奈的出席,不得已只好將資料交給朱利安,但聯盟的執行長保羅‧塔格掌控了所有與會的醫師,結論一面倒地表示那個理論是錯誤的。但也在同時,退休球員中陸續有賈斯汀、泰瑞朗以及戴夫的相繼自殺,才使得亞特蘭大獵鷹隊球員伊斯特林與數千位退休球員,向聯盟提起訴訟,2016年最高法院判定聯盟應以十億美元補償金給退休人員,也提供一億作為科學研究之用,當然也還班奈的清白。

◎ 劇情分析

  以西方世界為首的資本主義,在整體而言是一個尚稱有規律的社會體制,但卻也隱藏許多不為人知的缺失,但所謂的缺失也並非全是缺點,在聚集一個商業利益成為無懈可擊的結構時,這個由資本主義所圈養成就的龐然大物,絕對會反過來吞噬整個資本市場。

  此時這個龐然怪獸反過來會掌控所有市場的一切,就算其中有許多有害人體的現象,卻無法用傳統的法律、道德來約制,因為那個時候的法律與道德,早已被這個體制所吸納並成為其中之一員。

  在七0年代時,所有的煙草生產廠商,其實早就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他們與廠內聘僱的科技人員均簽有保密條款,不得洩漏出吸菸會致癌的訊息,但隨著更多病人罹患了癌症,同時也有許多醫學文獻證明吸菸有害健康,於是一些正義的律師,結合了一些背叛保密條款的科技人員出面作證,經過長久的訴訟,這才讓所有的菸商提供了十多億美元的賠償,這是一個相當有名的案例故事。而那位科技人員雖擁有博士頭銜,最終也只能留在小學教書,而在鬥爭期間,好幾次差點遭受暗殺,幸好每次均化險為夷而保住性命。

  「震盪效應」所爆的也是一個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另一隻怪獸「美式足球聯盟」。坦言之,美式足球是美國人的最愛,尤其在「超級盃」的渲染下,那已經成為美國強大國力的象徵,其經濟效益是絕對超乎想像,以匹茲堡的鋼人隊,甚至被譽為是拯救匹茲堡這座城市,最偉大的貢獻者與救星。

  正如前面所言,匹茲堡的美式足球聯盟因提供星期日的比賽,使得匹茲堡的人為了觀賞球賽,而有了精神上的寄託,隊中的好手個個被球迷奉若神明,影片一開始,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馬可‧韋柏斯特,在數萬現場觀眾及電視機觀眾狂熱吶喊中,馬可享受了受人注目與景仰的光采,也說了一句令人動容的名言:「球員只要完成球賽,不管勝負,我們都是贏家。」

  很不幸的是這位家喻戶曉的足球明星,卻在不到五十歲時自殺身亡。而從馬可的死亡連結到從奈及利亞來美國求發展的醫生班奈‧奧馬魯。

  坦白說,擁有六、七個博士學位的班奈,就算他是人類中的天才,但若沒有美國這個龐大的資本市場提供他的舞台,班奈也會變成無用武之地。

  但就論原則而言,班奈以「科學」的角度堅持要解剖馬可的腦部,也就由此而發現,這些美式足球員雖然有著極佳的保護裝置,但每次頭盔的撞擊,依然還是會出現問題,透過研究,每次撞擊都好像有近百公斤的撞擊,在年輕時也許尚能抗拒,但長久下來,就會出現頭暈、躁動、幻聽甚至失憶而有自殺的衝動。

  過去並沒有那麼嚴謹而堅持的法醫,以致這些不到五十歲的運動員陸續發生事故卻沒有受到注目。以班奈的地位,其實還是無法將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上,因此便結合美國的神經科權威史蒂芬‧迪卡斯基,再加上一直支持班奈的主管醫生西瑞‧魏契,以三人的名義發表。

  就科學的角度而言,這篇報告絕對是正面的,因為這正好也說明了,陸續自殺的退休球員真正的死因。但從另外一方面「美式足球聯盟」卻感受到這篇報告有如一把利刃狠狠插中聯盟的心臟。

  很多不能說的秘密,也因為這篇報告而逐漸曝光,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球隊的醫生朱利安‧貝爾斯,誠如朱利安對班奈說的,球場上運動員受傷,他的任務是要讓球員能夠立刻上場繼續比賽,因為球隊需要他,觀眾更需要他,基於此,許多的即刻治療就只能是表相的包敷,況且這種頭部撞擊的損傷,是無法早期就診斷出來,就算醫生最依賴的磁核共振也無法檢測得出。

  朱利安一則不忍球員繼續受到傷害,在短短五十歲前便失去性命,從這個觀點來看,他是絕對支持班奈的,但從另一角度來審視足球聯盟,這個組織養活了十萬人,如果聯盟因之而瓦解,那造成的社會衝擊絕對不可小覷,而再從觀眾而言,匹茲堡這個城市曾經面臨經濟毀滅,但每個星期鋼人隊帶給他們的歡樂,使得這個城市面臨了一種新的契機。

  問題是以醫生的角度,他們都必須堅守一項曾經發過誓的原則與信條,朱利安若偏袒球團,便違背了當初要當醫生的守則。

  美式足球聯盟的勢力當然相當龐大,也有他們一向的處世原則,何況班奈尚未成為美國公民,因此以為稍加恐嚇,他便會退縮,從而撤下他發表的報告,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班奈是不畏強權,而寧可堅守醫生信條的人。於是他們找班奈的主管西瑞開刀,調查局控訴西瑞的罪名是相當可笑的,而西瑞也因快要退休,所以並不以為意,他反而是擔心班奈的處境,也許他會失去工作,並導致他日後申請公民的阻礙。

  影片中班奈也娶了妻子,並建立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家,而他的許多堅持都來自妻子的鼓舞,雖然過程中他們也失去了一名嬰兒,但所幸正義最終都能獲得彰顯。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復活之謎(Risen)

導演:凱文‧雷諾茲(Kevin Reynolds)
主演:約瑟夫‧范恩斯(Joseph Fiennes)
   湯姆‧費爾頓 (Tom Felton )
美國  / 2016年 / 108分 / 普遍級
打擊耶穌那些少數卻熱心的門徒,以證明耶穌的復活是一個 ...

◎ 劇情簡介

  羅馬軍團在指揮官克拉維斯領軍下,攻下了耶路撒冷,並將傳說中的彌賽亞以及另外二個人釘在十字架上。另外兩人傳說是犯了竊盜罪,故被打斷腳骨,但克拉維斯似乎感受到這名拿撒勒人有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慈愛,在閉目前一直看著克拉維斯。

  在放下十字架後,克拉維斯也允許拿撒勒人將這名叫耶穌的人葬在石洞中,但因許多信徒傳說耶穌將會復活,當地的提督彼拉多立刻要求克拉維斯徹查,務必將最近死亡的人通通挖出來檢視。

  克拉維斯半信半疑,但也將石墓的入口封閉,並繫上粗繩蓋上封蠟,並叫兩名士兵顧守。但兩名士兵趁夜喝酒到不省人事,第二天早上不但粗繩被扯斷,封印及墓石被打開,而耶穌的屍體不見了。

  耶路撒冷沸沸揚揚地傳著耶穌復活的訊息,彼拉多因為不久羅馬皇帝即將到來,他要求近日內必須讓這件事水落石出,並無論死活找到耶穌。

  克拉維斯找到馬大拉的瑪利亞,但有股神秘的力量驅使他放了瑪利亞。彼拉多又派一名副指揮官加入搜捕,果然在一處民宅內似乎有所獲,但卻找不到人。克拉維斯單獨找到一間屋子,發現耶穌、瑪利亞及十一個門徒都在,但他卻阻擋了副指揮官繼續搜捕,副指揮官雖然困惑,但還是帶回搜索隊伍。

  此時耶穌突然不見了,眾門徒均相當焦急,突然想起耶穌曾說他將前往加利利,於是眾人也就冒著危險而前往加利利。此時的克拉維斯感應到耶穌的一股令人臣服的神秘力量,於是留書出走,也隨眾門徒一起前往加利利。而因猶大的出賣,羅馬軍團也整軍隨後追趕。

  幸好有克拉維斯的軍事常識,躲過大隊人馬的追捕,但卻被一名小兵逮到,克拉維斯不畏懼的表現了信念,反而擒住小兵但卻又放他離去。而在加利利的海邊,他們抓不到魚,耶穌在河岸出現,於是在另一側捕獲大量漁貨。耶穌要眾門徒到世界各地宣揚他的理念,然後在一陣光之後又消失了。克拉維斯獨自回去,中途在一戶人家的招待下,他以指揮官的戒指當作食宿費,然後從容離去。

◎ 劇情分析
    
  歷史上常說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三天卻又復活了。但就是沒有交待當時的耶穌屍體究竟放置何處,而後又是如何復活?

  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耶穌必然真有神通,佛經中的詮釋,菩薩若修三地,不修神通自有神通。相傳達摩傳法東土,也曾以一葦渡江,而後開其棺,卻發現並無屍體,只留一草履。

  雖然這些都屬於傳說,但事實上卻留給眾人更多的疑團。美國哥倫比亞公司便以聖經中的傳說,虛構了克拉維斯這名腳色,從而演繹這段歷史公案。

  過去很少有影片會直接將耶穌的影像具象化,因為不管由誰來詮釋,似乎都離「道」甚遠。影片中的主題是「信念」,這是籠統的說詞,但其實是與「心」有了更深的交織,若真正體會到「真心」,其實時間便不存在,而人便沒有了生死。這一點很多宗教其實都是相同的信念,只是有的還有更深的詮釋。

  當找到自己的「真心」時,世上所有的一切就不值得一顧了,指揮官原本的願望是回到羅馬,擁有更多的財富然後安享天年。但當他慢慢感受到,耶穌身上所散發的慈愛的力量時,便有了新的體悟。

  人世之間的愛是可以傳遞的,但在佛學上這還是屬於見聞覺知,也就不是常住本有的真心。若要真正詮釋這段復活,禪宗公案倒有許多類似之處。但因並非辯證,便不再多言比較。

  耶穌憑著一股博愛的信念,堅定地給予自己與他人無比的信心,縱然身處在惡劣環境中,並不會讓自己陷入困頓,反而因為具足的信念,使得自己的身心與世界變得愉悅與歡樂起來,此時所遭遇的若是死劫,其實也不會有任何的驚惶。

  這樣的境界,門徒們告訴指揮官,耶穌是無所不在的。而這句話,與佛是通十方法界的說法,其實是一致的。耶穌並未帶給門徒們財富與地位,反而在受盡鄙視的低階社會中,他們覺得一切俱足。

  重要的是耶穌說他死後會復活,而這使得信徒們相當期待;也使得羅馬統治階層起了極大的恐慌。也許有太多的巧合,或者耶穌具有復活的能力,但這三天耶穌究竟去了何處,卻依然是個謎。

  神蹟就是神蹟,一向很難被平常的人所理解,也許耶穌真的是傳說中的彌賽亞,而耶穌之所以會受到羅馬人的忌憚,因為他的行為實在與傳說中的彌賽亞太相似,因此羅馬人對於這個來拯救世人的「王」,必須將他除之而後快。

  事實上猶太教的看法,認為耶穌並非是彌賽亞,而猶太教的人堅信他們自己的彌賽亞終有一日會來拯救世人,至今依然尚在等待中。

  克拉維斯崇尚的是戰神,他在戰場出生入死,沒有一種信仰,有時也會感覺膽怯,但當他面對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並沒有像對待其他兩人一樣,這應該是一項關鍵,另外兩人被矛刺中側身而亡,但對耶穌的不發一語,克拉維斯似乎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威嚴或慈愛,這與他一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所秉持的信念,完全背道而馳。

  當一名慣戰沙場的將軍已經失去動力殺人之刻,其實這名將軍早就已經死亡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為人的本份。心中湧現的只有祥和愉悅。克拉維斯面對追蹤而來的士兵說:今天這兒不會有人死亡,這是何等的信念才會讓這名殺人不眨眼的指揮官有了如此大的轉變?

  克拉維斯決定棄職離去,這表示他將放棄原有的一切希望,完美的家園與富裕的人生,此刻竟然比不上心裡頭的那片寧靜。

  這一點,導演在詮釋上是與過去許多人的詮釋,有許多不同之處,因為直指人心中的真實義,才有可能發現人生確實的真諦在本心,外在一切的現象(佛經稱為六塵)其實都是虛幻的。

  但真正要體現這樣的感受,卻非三言兩語即能成就,也就是沒有原本的善念,並不時資助別人(資糧位)還要有強烈的定力並且產生慧力,如此才能真正體現那份真實義的真諦。

  耶穌顯現了幾次奇蹟,也就是突然不見,但卻比眾人早一步到達加力力,這其實並非不可能,佛經就指出,修至三地的菩薩不修神通自有神通,只是一般的修行菩薩,並不會刻意以神通來示人。

  這部影片還是因為牽扯到宗教的議題,故明明在故事中要詮釋的事,卻反而一筆帶過,而這名虛構的克拉維斯反而成了耶穌的替身,他的改變不正是耶穌降生世上的真正目的嗎?

  最後天亮時,耶穌要門徒向世界去傳遞他的訊息,但這是何等艱鉅的工作,電影也只是蜻蜓點水一般掠過,這使得劇力削弱很多。

  而克拉維斯並未隨門徒同行,他走向自己新的認知之路,耶穌的復活使他得到了見證,但真正的見道卻是讓他發覺自己內在的實相心。

我偷窺,所以我存在(Pretend I'm Not Here)

導演:奧利維耶‧賈漢(Olivier Jahan)
主演:傑若米‧何涅(Jeremie Renier)
   约翰·雷森 (Johan Leysen)
法國 / 2000年 / 120分 /限制級
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拒絕和人溝通的少年, 用自己方式證明自己存在, 他在 也不在...

◎ 劇情簡介

  或許是父親死後,母親又與荷內住在一起,艾力變的憤世嫉俗,於是變得更為自閉。他從荷內的衣櫃內發現了望遠鏡,正好供他夜晚偷窺對面大樓的鄰居,不但偷窺,也會寫信放在對方的信箱,這使得許多鄰居人心惶惶。

  在學校有一名美麗的女子瑪莉主動攔住他,要請艾力喝咖啡,但艾力啥話也不說,立刻逃之夭夭。而這天艾力發現歷史女老師似乎有問題,遂隨後跟蹤,他認為歷史老師與同學卡林有曖昧關係。

  在家裡艾力會為母親海倫按摩,而荷內也在母子面前表示他對海倫的愛意,這使得艾力憤怒離去。這一日艾力的姐姐卡洛帶丈夫西蒙與兒子洛伊回來,事實上卡洛也非常擔心艾力的自閉,而荷內也帶艾力去吃中國菜,雖然他自己並不喜歡吃,但依然無法獲得艾力的認同。

  艾力在母親工作的地點,發現母親與年輕男子的合照,於是偷拿一張放入懷中,在荷內發現艾力偷拿他的望遠鏡時,兩人發生嚴重衝突,艾力為了反擊,拿出那張相片,荷內立刻沮喪不已。

  艾力跑去向姐姐求援,但他依然以自以為是的態度來面對一切,甚至推倒小洛伊,姊姊與西蒙憤怒地將他推出門外。

  艾力在酒吧中遇見歷史老師與男友湯姆,歷史老師法碧安喝醉了,竟走到艾力面前挑逗,但湯姆一直覺得艾力很面熟,果然發現他就是偷窺狂,甚至也曾去按艾力家門鈴,這使得艾力感到危機逐漸逼近。因為湯姆也在他家放了一封信,嘲弄艾力的偷窺為何沒有下文?

  荷內與海倫不斷地爭吵,但荷內早已把相片撕毀,也不願說海倫在外有男友的事,艾力覺得自己闖禍,便離開家中,而荷內也離家在旅館內住了三天,並賭錢輸了三千元。

  艾力走向對面大樓,直接表明他對法碧安的愛慕,而法碧安不能接受,反而湯姆卻吻了艾力,然後艾力也走向法碧安並吻了她,三人便過了一個3P的夜晚。而第二天荷內因爭吵而死亡,艾力於是走出了自閉症,與瑪莉發生了關係,想起過去的種種,他唯有放聲哭泣。

◎ 劇情分析
    
  嚴格地說,這是一部「戀母情結」的電影。也許父親的死亡,帶給艾力無比的打擊,如果父親沒死,母親與父親的恩愛那是必然,而艾力自然也會沐浴在這種幸福的餘暉之中。

  從母親的角度而言,她需要第二春,荷內能給她情慾的幸福,又能付房租維繫這個家,她無法了解兒子的感受,只能從艾力為她按摩時感受到舒適與幸福。

  從艾力的角度而言,這正是本劇要探索的主題,他的感受是母親被一個男人佔據了,於是他自絕於這個家庭的任何關連性,他不再與人溝通,這使得家人都認為艾力出了問題,但卻無人能知曉,究竟問題的癥結點在何處。荷內也一直在討好艾力,但似乎無法獲得善意的回應。對艾力而言,他將自己桎梏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唯一的出口便是從荷內衣櫃內偷來的望遠鏡,從偷窺的舉動中,他發現了生命的另一出口,這兒有更豐富的人生對待,每一種對待都是生命的交集。

  這些深奧的道理,艾力當然無法了解,但戀母的這個情懷,卻慢慢轉移到歷史老師法碧安身上。於是他開始跟蹤法碧安,甚至他懷疑同學卡林跟法碧安有親密的關係。

  艾力發現這些秘密,表面上是驚喜的,但他不清楚這其實是「戀母情結」的延伸,而愛戀背後真正的緣由與真義他是無法了解的,甚至最粗淺的愛慾模式,他也是完全在摸索之中。

  瑪莉這條線的出現有些勉強,猶如瑪莉後來的獨白,她是認為艾力的酷與獨來獨往相當性格,這才深深地吸引著她,但如果長期以往都是這樣的對待,任何人也都是無法承受的。

  瑪莉是個相當活躍的人,但卻始終沒有其他追求者出現,這點有些牽強,或許瑪莉也是個相當自我的人,於是在個性相投的契合上,才能找到感情的共鳴。

  問題是艾力一直困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唯一的抗拒就是荷內,他認為只要激怒他,荷內一離開,母親那時候才真正屬於他。但他從來就不曾為母親探索過她的內心世界,母親尚風韻猶存,這使得荷內愛戀不已,但母親愛不愛荷內呢?其實答案是肯定的。

  艾力在母親上班的地方,發現母親與年輕男子的親密照片,但其實這也不能證明什麼?也許在這個日趨複雜的社會,偶爾的情慾交流機會甚多,但似乎這也是未來的趨勢,在男女自覺的平等上,許多的現象也許我們現在尚無法接受,但 日後必然會變成一種那個時代的文化的。

  艾力報復的手段是將相片交給荷內,果然荷內一下就被擊潰了。於是荷內離家三天,並賭博輸了三千元,這是他的一種反擊嗎?由此可見荷內確實是愛海倫的,而海倫的耽心其實也是愛的呈現,她顯得無比焦慮,而艾力卻反而有一種復仇的快感。

  但當父母越吵越兇時,艾力顯然是手足無措的,而他此刻更面臨過去偷窺的事被法碧安的男友湯姆發現,然而他的想法是相當單純的。

  法碧安的年齡當然要年長許多,但在偷窺過程中,艾力卻逐漸將焦聚從母親轉移到法碧安身上來,故他到對面大樓坦承他的偷窺時,法碧安是相當驚訝的。雖然法碧安常與一些年輕的男學生有著互動,但對於艾力的單刀直入,卻一時也無法消受。

  但探索這件事之前,不妨談談法碧安與湯姆作愛時卻喜歡開著窗戶,這又是另一種的情慾釋放,現在網路上,不是有許多人喜歡裸露身體供大家觀賞?對當事人而言,未嘗不是另一種的慾望呈現,若非發現信箱內艾力寫的信,他們絕對不會拉上窗簾的。

  而因為這個訊息,使得湯姆對艾力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偷窺的連結,以及自己上門的表白,湯姆毫不猶豫吻了艾力,而這似乎也是給法碧安的訊息,很快地三個人便完成了3P的儀式。

  很多人在這個地方產生困惑,或甚至質疑 3P之後呢?當然是艾力從自閉的世界走了出來,而此刻他也才能開始接納瑪莉釋放的愛意。

  片尾艾力的哭聲是一種艱困的回憶,也是從困頓中走出的明證。當一個階段結束後,我們再度回首,始終都有不堪回首的感慨,而艾力的感慨就是用哭泣來呈現。

  這是齣青少年的成長電影,「戀母情結」始終是潛伏在每個人隱幽的深處,畢竟那兒是我們的來處,很多的事在成長之後,自然會有完滿的答案,但若身處在青少年時期要去解釋這些,反而會讓自己迷失而困頓。

  偷窺其實也是人類潛意識中一種被隱藏的行為,因為不懂因此好奇,因為好奇更想了知,欲要了知,所以偷窺。在這過程中,我們會獲得什麼答案?是一種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還是只是主客觀不同的見解?這是一個不會有相同答案的問題。

  正因為不會有相同的答案,得到的結果就會完全是獨一無二的,這個世界如此奇妙,正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於是便有了每個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生命也因之而可貴了。

流浪摩洛哥(Exit Marrakech)


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
主演:薩繆爾‧施奈德(Samuel Schneider)
   歐路奇‧圖科 (Ulrich Tukur)
德國 / 2015年 / 123分 / 輔導級
禮讚:多倫多影展正式入選
   華沙影展 德國慕尼黑影展 好評不斷
唯有自我放逐,才能找回遺失的自已…

◎ 劇情簡介

  快要過十七歲生日的班,在放暑假前,校長布魯爾找他到辦公室,除了責備他的操行因毆打教職員而有了缺失,並因他發表在校刊的兩篇文章大大鼓勵他之外,也希望他這趟暑假會到馬拉喀什,在旅途中應該仔細的體現人生。

  班的父母已經離異,母親莉亞是大提琴手,要從德國去巴黎演奏。而父親是一名劇團的藝術總監,現在去摩洛哥演出,班搭飛機去找父親亨利霍夫曼,亨利正在排戲無法接機,但派了司機去接他。

  班因為喜歡坐車搖下窗戶,但司機卻將之鎖死,他一怒之下便下車走路到劇場並與亨利相會。其實亨利已經再娶並生下一名女兒寶拉,班因患了糖尿病,必須時常測血醣並自行打胰島素,而劇場的演職員為他準備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生日派對。

  班認識了兩個當地人,雙方很投緣,並相約第二天騎機車去見識真正的摩洛哥。在酒吧內,班認識了一名女子卡莉瑪,卡莉瑪希望與他性交易,但班拿二十歐元給她並希望她趕快回去睡覺,但卡莉瑪反而帶他去吃東西,然後帶班回家,但兩人只止於接吻而未發生關係。

  第二天班再去找卡莉瑪,沒想到她正要回老家,班送她去搭車卻不願下車,而與她一起去老家泰宏。班偷了父親的一條項鍊送給卡莉瑪,但卡莉瑪的家人似乎不歡迎班,在長輩到達後竟動手毆打卡莉瑪,並將他們趕出家門。

  卡莉瑪只好去找她在拉巴特的朋友伊莎貝,但此處只能收容女人,班就這樣被趕走了。班甚感委屈,就連測血醣都覺得心好痛苦,此時一名年輕人賈凡主動搭訕,要帶他四處觀光,條件是要三百歐元。

  班的父親報警尋人,在那兩名友人幫助下,才知班已到了泰宏,亨利於是開車去找人,並透過記者發佈相片,果然在「滑沙」的沙漠中找到,父子兩人才開車回來。沿途中有衝突,也一起抽大蔴、下棋,亨利讓班開車,但卻在後來亨利開車時翻覆,先醒過來的班在路邊攔車,將亨利送往醫院而救了他一命。班經歷這些事,也把牙套取下,他似乎真的長大了。

◎ 劇情分析
    
  德國女導演卡洛琳‧林克過去曾以「何處是我家」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構思十一年的故事「流浪摩洛哥」其實有許多是她的親身體驗。

  在檢視現代家庭的結構時,我們會發現現代與過去有了極大的改變,但不管怎麼改變,家的本質精神是不會變的,而要面對的絕對是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在這段尷尬的年齡中,遇見了什麼樣的遭遇,也許都會影響他的一生。一名當老師的人,必須要有責任,在這個時期給予特定的學生一些適當的建議。

  校長布魯爾知道班是個有天份的學生,但因擔任劇團藝術總監的父親,與大提琴演奏家的母親早已離異,而在暑假中班必須去摩洛哥與父親會合,也許旅行會是一次令人永遠難以忘懷的生命階段,布魯爾送他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並引用書中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布魯爾也鼓勵班,也許應該交個女朋友,這或許是讓一個男孩變成大人的關鍵;這樣的教育方法,也許是值得台灣很多老師可以參考的。

  因為父母的離異,很多西方未成年的孩子都必須東奔西跑,也許很辛苦,但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正好也是拓展他們視野的最佳機會。

  班的父親亨利常年在國外執導古典戲劇,在演出後,一名記者向亨利提出疑問,為何會想把西方的戲劇,強行加諸在摩洛哥這個窮困的國度?這其實是一個殖民心態。摩洛哥除了大城之外,其他幾乎無人會欣賞「艾米莉亞」,就算能夠進去欣賞,那又有多大的文化傳遞效益?

  這個問題,亨利其實是無法回答的,亨利一直沉溺在戲劇領域,而在呈現過程,令他滿足的不一定是戲劇,而是戲劇背後的人事交織,許多女演員或許會主動向他示好,於是亨利便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天地,他自得其樂在其中,雖然他又娶了另一名妻子,並生了女兒寶拉。

  班對父親是極為陌生的,換言之,有無亨利對班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屬於這個年齡的班,要的是有自己決斷權的自由。司機將門窗鎖死,使得班情願自己走路,而且走路也更能接近這個陌生的國度摩洛哥。

  班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他必須時時檢測血醣,並自行施打胰島素。這種疾病並未使得班在這場的冒險之路退卻下來,反而更加激盪出他善良的心靈。

  一群小朋友圍著他指指點點,於是他將攝影機借他們,也將外套送給一名年紀較大的小孩。因為這樣的情形,他在德國是無法看見的,於是他以直覺作了他自己的決定,這種心靈的轉變,其實也是成長的開始。

  亨利在前妻莉亞的叮嚀中,夥同劇團的人為他慶生,而且蛋糕不是班不能吃的巧克力,但這只是一種儀式,班的感動還是有限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剛認識的兩名摩洛哥青年,他們相約要去探究真正的摩洛哥。

  夜店內有許多男女在舞蹈,但這只是表相而已,因為裡面的女子都是妓女。從這個看似被音樂舞蹈籠罩其內的夜店,正是貧窮的摩洛哥另一個寫照。

  卡莉瑪主動來搭訕,但班似乎尚未作好準備,他寧可給卡莉瑪二十歐元,並希望她立刻回去睡覺。但這種舉動似乎也混雜了些許的殖民主義心態,也徹底地呈現了摩洛哥的極端窮困,這與亨利的古典劇場,無疑的是一種強烈的對比。

  班與亨利在飯店泳池內的一場戲,亨利游泳速度還是贏了班,這顯示他寶刀未老。但旁邊的妻子一直詢問是否有人要游泳,這也充分顯示,亨利其實很努力要當一名好爸爸,但無疑他絕對不會是一名好丈夫。

  班開始探險的那個晚上,也是他開始成長要離開父親的時刻,卡莉瑪認為二十歐元太少,但依然接受了,雖然班表明他不會與她上床,但卡莉瑪卻帶他去餐廳吃東西,而窗外的流浪漢也對卡莉瑪咆哮,這當然是一個矛盾的情境,因為明知摩洛哥女人與外國男子在一起是怎麼回事,以宗教的立足點,他們會有譴責的聲音,但問題是很多鄉下的家庭,卻都是靠女人在外掙錢,才能有起碼的生活。

  卡莉瑪帶班回到她的住處,也點上蠟燭,但班卻只是與她接吻,畢竟他還帶著牙套,這也是他尚未成年的象徵。而第二天回去亨利責備為何不回他電話,但班似乎我行我素,在他大開眼界之後,所有焦聚都已經放在卡莉瑪身上了。

  沒想到第二天他去找卡莉瑪,正逢她要回老家,班毫不考慮就跟她搭巴士回到鄉下,班在這兒拿下了他的牙套,也與卡莉瑪第一次發生了關係。但卡莉瑪的長輩趕到時,竟然毆打她,原因當然是宗教上不容許女人帶男人回家,但卡莉瑪一句話的回擊竟使這些男人無話可說,因為這個家都是卡莉瑪寄錢回來的。

  但卡莉瑪還是被趕出家門,她與班去找伊莎貝,而此處卻無法留下班,班又開始獨自流浪,並在嚮導賈凡引領下去「滑沙」,這應該是他最奔放的時刻,但父親也在此刻找到他,父子之間的地位互換是一場車禍,班救了亨利,這也使得班更加成熟地對待「家」的認知。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裁縫師的美麗人生(繕い裁つ人)(A Stitch of Life)


導演:三島有紀子
主演:中谷美紀、黑木華
日本 / 2015年 / 105分 / 普遍級
禮讚:日本奧斯卡影后 中谷美紀 V.S. 柏林影展新科影后 黑木華
   跨世代演技派氣質女星,首度同台競飆演技
她是日本最講究西服織工的裁縫店店主,即使面對時代變遷衝擊,但為了親情、愛情、與顧客滿足的笑容,她對美麗的堅持,始終如一…

◎ 劇情簡介

  繼承祖母裁縫店的「南洋裁店」第二代店主市江,被一家百貨公司的業務員藤井看上她的手藝,認為如此完美的手藝放到百貨公司,一定會造成銷售狂潮。因此藤井每天都來裁縫店,但市江似乎不願意開拓新的市場,她只願為過去外婆作過的衣服加以修改,這使得藤井相當為難,但他依然每天到裁縫店報到,以期市江有朝一日會有回心轉意的時刻。

  市江似乎除了作衣服之外,什麼事情都不會做,泡紅茶請藤井,茶葉卻放多了,但藤井也不敢多說什麼。這一日,小雪帶來一件她母親的衣服,請求市江為她修改,市江毫不猶豫地修改,沒想到原本身材矮小的小雪,在穿了修改過的衣服之後,竟獲得無數讚嘆。

  也有一位太太送來一塊布,那是她先生結婚前送她的,但丈夫死了,她竟然一直沒有機會做成衣服。市江對奶奶留下的客戶,都會極力照顧。

  市江有一個理念,她希望她做的衣服是可以穿一輩子的,而且堅信衣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情,果然藤井就在街上看見小雪,穿著市江修改過的衣服,自信滿滿地與男同學談笑。

  藤井有次要請市江喝咖啡,但市江推說那家咖啡店的咖啡不好喝,但其實她常常獨自一人,到這家咖啡店內,叫一盤起司蛋糕,然後滿足地一口又一口的享用。

  藤井有次去書店,買了許多有關最新的縫紉技巧的書,他看見市江也在另一端,遂主動送市江一本書,希望能喚醒她一些新觀念,但市江還是拒絕了,她說買這麼多的書,會分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這一日一名老爺爺中田來訪,他因年紀愈來愈大,衣服也漸漸不合身,故每年參加「夜會」之前,他都必須來修改衣服。而這件事當然落在市江身上,而市江也都沒有讓他們失望。藤井也接受了邀請,這是必須滿三十歲才能參加的,每個人在此沒有煩累,而且能夠展現真正的自我。

  藤井似乎了解市江的用心,於是自行申調到東京的傢俱部門,但這會是他最後的決定嗎?而市江是否也會一成不變地作她想作的事?後續尚有發展……。

◎ 劇情分析
    
  在過去很多的行業都是手工的,包括男人的西裝非得要到西裝店訂做,女人的衣服大體上會找自己喜歡的裁縫師,自己先買一塊布,再請裁縫師量身訂做,就連女性的內衣亦然,家中若有女兒初長成,媽媽就會帶女兒到裁縫師那兒量身材,然後作出一件獨一無二屬於女兒自己的內衣。

  後面工廠林立,許多的西裝或女裝都由工廠來生產,不管高矮胖瘦,他們都有不同的尺寸供你試穿到滿意才買。因為如此,過去傳統的手工業,尤其西裝店的裁縫師,幾乎全部改行,這是一個時代大趨勢的改變,不管任何人都無法抗拒這個大環境的趨勢的。

  「裁」片出自日本的漫畫,作者把女主角作裁縫的心,能提升到近乎神格的境界。正因為是手工,更能將自己的內心,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以極致的工藝與材質完全貢獻在作品上,這時候的裁縫師,已經不是一般的裁縫師,而是人人尊敬的神。

  市江的基本理念是:「做一件可穿一輩子的衣服。」但這可分成兩種詮釋,第一,能穿一輩子的衣服,一定是令人愛不釋手的好布料,而能勇敢都一輩子穿一樣的衣服,我想這要有相當的自信與勇氣。第二,要穿一輩子的衣服,這顯然是另一種害怕改變的現象。

  現代女孩子的衣服是多樣而多變的,裁縫師的理念固然不錯,在後現代主義中,有許多的拼湊而重複,於是過去許多想像不到的情形,讓這個多變的社會掀起更高的浪潮。

  藤井看上了市江的手工技巧;希望她能量產而與百貨公司達成合作,但市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裁縫師?她沉醉在外婆過去那種精湛細膩的手工,而當這作品再度回籠之時,可能必須要修改,於是她便延續了外祖母傳給她的手藝,也因為如此,市江取代了志乃外婆的地位,而成為這群過去客戶心目中的神。

  其實若市江接受藤井的要求,自己也參與裁縫的集體行動,那細膩的手工勢必會在自動化中慘遭淘汰,也許這正是她最擔心之處。

  市江的穿著自然有不同凡響的品味,看見這個衣著不凡的女人,應該可以立刻猜到她的來歷。然而市江除了作衣服之外,她什麼事情也不會做,市江自然也感受到這一點,而這也更增添她摒拒外界的另一項理由。

  然而市江在接到藤井的委託時,她的內心會不會起任何的波瀾?一個老式的裁縫店,面對時代驟變的百貨公司,兩者相較之下,會不會有愈拉愈遠的差距,相信市江有過這些檢視,但問題是,她的傳承已經不能回流到現代工業的生產,因為她的手藝已經是一種藝術。

  或許基於這一點,市江斷然拒絕與百貨公司合作的任何可能,時代巨輪一切以機器作主軸,就算有短暫的合作,日後還是會黯然退出,橋本西裝店更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藤井發現他無法說服市江,而他事實上也逐漸被市江所同化,在無計可施之下,藤井向公司請調到東京賣寢具的部門,但在這個地方服務,卻永遠感受不到市江那種久遠的細膩藝術。這當然也使他陷入兩難,因此他又回到了神戶。

  而藤井的妹妹雖然不良於行,但在一次機緣下,遇上了市江。市江主動向她提及作婚紗的念頭,果然這次的實驗證實,市江並非只侷限在古老的傳藝之中,因為其實她也酷愛現代最先進的頭飾設計。

  關於市江的改變,影片中作了兩次的呈現,第一是市江決定將裁縫店的工作室位置作了極大的改變;第二是她非常自賞的起司蛋糕卻讓她感覺完全走了味。其實並非是蛋糕走了味,而是她自己的心已經有了極大不同的改變而不自覺。

  這部影片沒有提到感情的問題,然而仔細思索,其實從頭至尾,藤井與市江的感情是有極大的變化的。這並非是兩人註定日後必定要結婚,以市江而言,她的女神地位要被打破,那是極度困難的,然而這樣的若有若無,才能夠讓讓漫畫無止盡地延展下去。

  片尾藤井在參加妹妹的婚禮之後,他用跑的會是要去那兒?這一點應該留給觀眾自己去猜,總之裡面的線索甚多,再加上背後那兩名女人的推波助瀾,情節的發展是可以期待的。

  市江把裁縫工作室作了改變,這是她改變的開始,也許她並不會完全放棄過去專業的工法,但如何再走下一步,應該也是必須思索的。

  日本是個有潔癖的民族,但卻也是感情相當豐沛的文化呈現。市江是否是神並不重要,而是她該如何去面對即將而來的感情。她自告奮勇為藤井的妹妹作了一套婚紗,這是一個開端,不會是個結束。

  但不管有沒有準備好,既然踏出那一步,那就是一種決心,市江如此,藤井不也是如此?日本的影片愈來愈不受年輕人青睞,原因是調性愈來愈慢,但內涵卻愈來愈深,這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的。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壁花女孩夢遊中(Girl Asleep)

導演:蘿絲瑪麗‧梅耶(Rosemary Myers)
主演:哈里森‧費爾德曼(Harrison Feldman)
   班瑟妮‧懷特摩爾(Bethany Whitmore)
澳洲 / 2015年 / 77分 / 普遍級
禮讚:獲選為柏林影展世代單元開幕片
   2016年台北電影節台灣首映。
   澳洲電影及電視美藝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
迎接15歲生日的女孩葛莉達,就在她想抗拒成長時,一座神秘 ...

◎ 劇情簡介     

  葛莉達快要十五歲了,正好隨父母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也進入了一所新的學校。正當她感到沮喪之際,一名叫艾略特的男生主動上前攀搭,兩人均表示願意成為對方的好友,但三名惡女也前來示好,並表示不要對艾略特有太多的好感。

這三名惡女是琥珀、碧玉與小藍,她們示意會將葛莉達介紹給其他男同學,並准許她們接吻,葛莉達虛以委蛇,這自然引起三人的反感。

  父親康瑞德是作地毯生意的,他與母親雖有爭吵,但最後決定為葛莉達辦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在學校幾乎人手一張邀請卡,這反而使得葛莉達相當難堪,艾略特很高興地表示,他一定要穿西裝赴盛宴。

  葛莉達的母親也為她買了一件淡粉色的洋裝,第一次穿上正式的女裝,葛莉達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明明是一種成長的表現,但葛莉達卻緊握著從小伴她長大的音樂盒不放。

  宴會開始了,琥珀、碧玉與小藍三人果然來鬧場,送她一捲錄音帶,裡面的對白極盡羞辱葛莉達,嘲弄她那尚未完全成熟的身體。

  葛莉達沮喪躲到房間內,艾略特要送她一個最特殊的禮物,那就是獻上他的吻,慌張的葛莉達嚴厲斥責艾略特,並羞愧地離去。

  葛莉達突然發現,在窗外森林中,有許多她感覺怪異的人物,大部份似乎是以前的布偶玩具,其中一名矮小的紙面人偷走了她的音樂盒,葛莉達隨後追去,但反而碰到一些詭異但不是如此熟悉的人。

  在追逐中,幸好有一名女子幫助她逃亡,並指示她必須找到一雙最小的手的人,葛莉達奔過樹林,也渡過一條河流。此時她又回到自己房間,卻遇見自己的法國偶像班諾崔魅特,班諾極盡挑逗之能事,但幸好紙面人將音樂盒帶回,而紙面人身軀下卻鑽出小時候的葛莉達,於是二人睡在同一床上,醒來她與艾略特互換衣服,也狠狠教訓了琥珀三人,於是葛莉達便成功地辦好了派對,也勇敢地邁入十五歲的年齡。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有關少女成長過程,在內心世界無法割捨童年時代的種種,從而以類似「綠野仙蹤」的奇幻冒險,並從中以音樂盒當作戲劇的臨界點,換句話說,十五歲若是一種成年的表徵,那麼兒童時期的音樂盒,豈不已經過時?

  少女與少男的成長歷程,大體上是相同的,這種變化是相當奇特的,身體的急遽變化,好像突然硬生生地將過去的我推出身體之外,擁有身軀的自我似乎一時也慌亂了手腳,陣陣從身心靈深處湧現的怪異舉動,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忙亂之中。

  葛莉達一直擁抱著小時候的音樂盒,因為那是從小唯一能與她對話的,問題是,音樂盒只剩小時候的記憶,但身軀明明已經朝成人的方向前進,於是青少年普遍的焦躁症,便在葛莉達的身心靈產生了矛盾。

  葛莉達從小的偶像法國歌星班諾出現在她房內,這是葛莉達的賀爾蒙開始作祟,相較之下,小時候的音樂盒是必需割捨的東西了。

  但葛莉達當然無法了解這其中的關聯性,那三名惡女代表的是成年的障礙,如果遇到勒索恐嚇,必須當下給予致命的反擊,一擊中的立刻將之打倒,而每個人似乎所遭遇的情形都不一樣,但反擊的精神與態度,是絕對一樣不能猶豫與妥協的。

  紙鶴也是一種成長的符徵,這齣戲原本是舞台劇,透過澳洲新銳女導演的詮釋,在詭異多變的場景中,豐富了一名少女成長的苦澀與慌亂,矛盾與不安。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截然不同,有些人以為從不曾發生過什麼奇特的事,然後一轉眼就長大成人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較容易善忘,許多小時候堅抱不放的東西,其實在不知不覺中紛紛拋棄了。

  葛莉達因剛搬家,所有的外交活動就全部停頓了,她開始躲回去她熟悉的童年,最少音樂盒是最強而有力的符徵,但這又與現實格格不入,外在的環境也不容許她退卻到她的童年。

  青少年的應對總是相當尷尬的,艾略特算是講話相當得體的,但他示愛卻使得事情變得更糟,葛莉達甚至用耳聞的訊息批判他是同志,雖然艾略特否認,但卻也無法彌補因為表達時機不對的錯誤。

  一切都因為父母為她舉辦的生日派對中更顯混亂,面對這些生面孔的人,每個人究竟抱著什麼態度來參與,葛莉達不但無法了解,反而更增添許多不安。

  對於過去,葛莉達還是不可能放棄的,因為她對於成年這個臨界點,既無法前進,只好回頭,因此她肆無忌憚地在樹林中狂奔。

  然而葛莉達面對的,是已經消失而永遠不會再回來的童年,在過去或許她尚能藉音樂盒安住在其中,但這回顯然跟過去不一樣。

  其實音樂盒就算奪回,其中的音樂早已不適合葛莉達。每個人的成長,自己很難察覺,端看這個人對待四週環境的反應,從對待與反應中就能察覺。

  葛莉達並非不了解這些道理,而是她一直緬懷過去的記憶,而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剛搬家,一下很難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朋友,於是她開始自我封閉。葛莉達抱著音樂盒躲在棉被之中,這正是一種清楚的象徵。

  十五歲的孩子開始也會有性的幻想,而葛莉達她心目中的法國歌手,很輕易地就變成她渴望的對象。說渴望,那是一種荷爾蒙逐漸增長的效果,內心的躁動卻無法像大人一樣有縱情的對象,於是導演安排了一種似真如夢的對應,法國歌手不斷地挑逗,其實都是葛莉達內心的呼喊。

  如果是如此,那艾略特的求吻,那豈不是應了她的心願?其實艾略特操之過急,渴望是一回事,但現實又是另一回事,何況這一切的描述,都是葛莉達內心世界的吶喊,因為她尚無法了解成長究竟是怎麼回事。

  森林中許多奇怪的怪人,這些都是葛莉達從小至今所遇到的恐懼、歡樂或各種情緒的表達。有一名女子來拯救她,正是她的主觀意識,她會教導葛莉達不斷地逃,究竟要逃去那兒卻沒有明示。

  其實這也是一種象徵,逃離當然是逃脫童年,過去不管曾經有任何對待,都不必回顧與眷戀,因為人無法回到昨日,而應面對的卻是明天。

  這是一齣相當成功的魔幻寫實電影,上半場幾乎毫無跡象,讓我們以為這是一部校園電影,下半場卻全然是變化萬端的夢幻情境。也許一般觀眾很難適應這種急驟的變化,但好好思索對照葛莉達的惶恐與她近乎夢境的呈現,許多的象徵與呼應便逐漸呈現。

  電影有許多的表達方式,許多創作者或學校教師刻板的見解,往往很難接受其他模式的藝術呈現。電影的表達若只有一種,那豈不是電影的悲哀?

  「壁」片在拍攝方面其實尚有許多可以討論之處,這些問題將來有機會再在其他影片討論。

魅惑紅底鞋(Louboutin: Top of the Heels)

導演:法麗達‧卡爾法(Farida Khelfa)
演員:布蕾克‧萊芙莉(Blake Lively)
   克里斯提安‧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
法國 / 2015年 / 52分鐘 / 普遍級
法國設計師Christian Louboutin(克里斯提安盧布登)設計的紅底鞋,成功擄獲全球女性的心,從皇室成員到好萊塢女星,人人都臣服於的腳下,更被無數名流 ...告訴你每個女人的夢想…

◎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有關高跟鞋設計師盧布登的紀錄片。

  盧布登的母親在四十四歲時生下了他,因為皮膚較黑,不像法國人,遂在小時候就一直幻想著去找他的原生家庭,甚至會想像自己可能是埃及人,甚至是其他國家的人。

  原本盧布登是替別人工作,但後來這種為人作嫁的心態,使他厭倦而離職。此時兩名好友遂告訴他在轉角處有一個店面可以租下開張,這兩名好友後來也成了股東,而重要的是他的品牌開張了。

  一開始並非做高跟鞋,而是小跟鞋,但著力在兩隻鞋子合併而產生的「愛」字。這種鞋款不但大賣,也使得盧布登成了製鞋界的名人。

  慢慢要打入時尚界的高跟鞋,必須與其他有名的品牌一爭長短,盧布登不但將自己完全投入,同時也聘請了許多專才,各自為高跟鞋盡心意。

  譬如聘請模特兒的展秀,甚至在她們已經穿上的鞋子上裝上亮片或結,這種變化多端的高跟鞋詮釋,使得世界的名人紛紛來購買,甚至因CNN主播的推薦,而被稱為CNN女孩鞋並名聞一時。

  盧布登當然也會提到高跟鞋的歷史,過去的高跟鞋都是妓女穿的,因為會發出「叩叩」的聲音,在博物館內甚至也是禁止的。

  世界上的歌手甚至更有名的淑女,因紛紛穿盧布登的高跟鞋為榮,相對地也使得盧布登的名氣如日中天,而這一切都是盧布登的堅持。

  盧布登提及高跟鞋細尖的腳後跟,要承受一個人重量,故常常有斷根摔跤的情形。但這一切盧布登均視為自然,因為腳後跟的浮起,使得女人的身形更顯阿娜多姿,走路的姿態也更優雅了。

  成功也許只是一個階段,盧布登如何維持自己的聲望不墜,他必須在隨時都推出不同的款式,有一名媛就坦言,她已經收藏盧布登的的鞋子幾百種,這麼多的鞋子會不會變成困擾?當然不會,那是一名藝術家在不同時節,利用他的創造力所引生的藝術。盧布登因作高跟鞋,於是他成就了高跟鞋的王國。

◎ 分析

  歷史上究竟何時開始有高跟鞋的出現,實在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西方最早的高跟鞋,是由男性來穿著,設計高跟鞋是為了騎士騎馬時,後腳跟可以勾掛馬鐙。而在東方,若嚴格來算,清朝宮廷中的女人所穿的花盆底,大概也可以歸納為高跟鞋。

  清朝的女人走路阿娜多姿、步步生蓮,但那是因為纏小腳的緣故,這種文化其實應該要徹底消滅的,因為殘害了女性同胞的身軀。纏小腳的真正用意,其實說法不一,但我認為是自私的男人將女人纏足之後,將來她就不會亂跑吧?

  在法國的許多古畫中不難發現,一般國王與王公貴族都穿高跟鞋,但這絕對不是為了騎馬方便,而是當時的巴黎四處狗大便,一不小心便會踩到,因此若穿高跟鞋,就算踩了狗大便,似乎也比較方便處理。

  高跟鞋已經被現代時尚界列為重要的飾品之一,任何名牌衣服,若非有高跟鞋的搭配,那似乎就不完美了。以人體工學而言,女性提高腳後跟,確實能令體態更優美,但實際而言,女人穿上高跟鞋實在辛苦,但卻沒有人因此而退縮,反而在不斷翻新的高跟鞋各種款式中不斷的追索,不僅時髦的女士們如此,現在的 趨勢是,設計師們也開始回頭來為男子的穿著設計紳士高跟鞋。

  有些男生因為身材矮小,但卻又從事演藝事業,為了能夠與人一爭長短,遂訂做了「恨天高」,其實就是男仕的高跟鞋,在舞台上最少能增加五至十公分,這自然也能帶給自己更多的信心。

  高跟鞋的款式極多,尤其鞋跟的變化相當多,如細跟、粗跟、槌型跟、方形跟,但高跟鞋現在幾乎通指女性所穿的,在時尚界中用高跟鞋來配襯或增強女性體態的線條美,而這在世界各地其實都有不同的詮釋或見解。

  高跟鞋的外型充滿了太多的造型,但用紅底作為基本配備,更增添了高跟鞋的藝術性、高貴性。再加上更多藝人的推波助瀾,於是高跟鞋便在時尚界變成不可或缺的一環。

  替高跟鞋裝上不同的裝飾,也算是一種詮釋,裝亮片使得高跟鞋在舞台上展現不凡的生命力,再加上許多不同的飾品,高跟鞋變得更為璀璨亮麗。當然也有許多特殊的訂單,更是造就了這個行業的高峰。

  曾有一陣子思考過牛仔褲上不了伸展台,因為牛仔褲無法搭配高跟鞋,但這種想法顯然是錯了,因為後來牛仔褲在時尚界大行其道,完美地與高跟鞋有了新的結合,甚至產生從未有過的魅力。

  到底是牛仔褲有了魅力?或者高跟鞋有魅力?還是兩者搭配在一起才產生的魅力?這其實應該是缺一不可的條件。總之,因為高跟鞋被普遍接受,似乎與女人發生不可分離的關係,於是高跟鞋就產生自己的生命力量,女人缺乏高跟鞋的烘托,便無法表現完整的美艷本質,因為高跟鞋已經掌握了自己的正確路途,也重新詮釋了高跟鞋在時尚界的影響力。

  盧布登是一名充滿活力的藝術創作者,他透過不同的實驗,研發高跟鞋的任何可能,每一次的呈現都讓高跟鞋有了重生的機會,無形中也提升了時尚人對高跟鞋的品味。記得以前菲律賓總統夫人伊美黛,她就曾經以擁有一千雙以上的鞋子而聞名,為何女人會如此的渴求更多的高跟鞋?就像衣服一樣,似乎永遠總是少一雙。

  許多細跟的高跟鞋,簡直就是藝術品的傑作,不管從那個角度欣賞,都是一項極品。女性的高跟鞋現在都流行尖頭的,而男性皮鞋就非常擅長做這種高級皮鞋,台灣曾派出許多製鞋師傅到義大利學習,但有關尖頭的板樣與製作,義大利始終不願透露,以免他們雄霸世界的製鞋技術被台灣取代,故台灣目前的鞋業,也只能走舒適的普及型,至於高檔的男性皮鞋及高跟鞋,只好暫時不作發展。雖然市面上偶爾會有許多看似義大利的皮鞋,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精密度與意大利皮鞋還是有段距離。

  女性高跟鞋其實還是可以與手提包及帽子、手套,變成系列產品。像美國西部的許多小鎮,他們的皮件就很多樣化,但走的是粗獷的系列,這與盧布登走的是全然的設計風截然不同。

  在中國如果真正要提高跟鞋的記載,應該可以上溯至東漢。當時劉熙寫的一本「釋名‧釋衣服」就曾記載在當時有一種「晚下」的坡跟式高跟鞋。現在最早出土的高跟鞋實物,是明代墓葬「定陵」出土,是明神宗孝端顯皇后之物,鞋底後部裝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長圓底跟,此外亦有供纏足女性穿著的高跟弓鞋。

  歐洲高跟鞋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三千五百年的古埃及,當時貴族均穿高跟鞋與打赤腳的平民區別,其他在古希臘的戲劇中,主角均會穿上高跟涼鞋,以用來與其他配角作區別,而古羅馬時代娼妓也穿高跟涼鞋,以便尋芳客可以辨識。

  高跟鞋其實在歷史上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盧布登的紀錄片雖談論不多,但依然能從中追尋許多的線索與面向,為現代生活做一番見證。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暴風雪中的白鳥(White Bird in a Blizzard)

導演:葛格瑞‧阿拉奇(Gregg Araki)
主演:雪琳·黛安·伍德莉(Shailene Diann Woodley)
   伊娃·葛林 (Eva Green)
美國 / 2014年 / 91分 / 輔導級
失蹤案背後的致命誘惑和真相,扣人心弦直到最後一刻…

◎ 劇情簡介     

  凱特在從學校返家後,卻發現母親好像穿戴整齊躺在床上,雖然覺得奇怪,但也不疑有他。在凱特十七歲時,母親未留片言隻語,也未帶任何衣物,便離家出走,經過三天後父親與凱特向警方報案,受理的警官是四十歲左右的西奧。

  凱特從此便常常夢見母親赤身裸體地躺在大雪中,但無論如何叫她總是不應。而這期間凱特與隔壁的費爾有了感情,雖然談不上愛,但凱特依然將自己的初夜送給費爾,甚至在她滿十八歲時,還主動去找心儀的警官西奧,西奧的床上功夫果然令她難忘。

  三年後的一九九一年春天,凱特到柏克萊念書,在這兒她雖然也交了男友奧利弗,但兩個人性格似乎格格不入。而在休假日凱特搭飛機回故鄉,父親開車去接她,此時依然沒有母親的消息,但卻一直作著母親陷在冰天雪地中卻無法回應的夢。

  凱特去修車廠找費爾,兩人的感情已經消失,在上大學之前凱特就曾懷疑母親是否與費爾有染,但費爾否認,凱特在家中見到母親在廚房,卻抱怨洗碗水太冷,結果又發現只是一場夢。

  父親介紹了他新認識的對象梅,凱特對她印象極佳,兩人甚為談得來,就連梅是否能住到家中過夜,都要經過凱特同意,凱特當然沒有異議。

  凱特與以前的同學貝絲和米奇在地下室喝酒,突然想到以前那個大冰櫃曾經因為插頭壞掉而使得魚肉腐爛,並發出噁心的味道。

  今天凱特突然有一種怪異的念頭,她一人獨自打開冰櫃,但卻上了鎖,她似乎記得號碼鎖的號碼,終於打開大冰櫃,裡面確實冰了許多食物,凱特開始將上面的東西清除,這時父親突然到來,他告訴凱特,母親失蹤他也心焦不已,但凱特若以為冰櫃有屍體,大可繼續尋找,凱特見父親都這麼說了,只好又把東西放回去。

  凱特回柏克萊念書後,才知父親康諾斯在酒吧自承掐死妻子伊芙,只因伊芙發現康諾斯與費爾有同性戀的關係,於是在制止她嘲弄聲中將她掐死。

◎ 劇情分析
    
  這是改編自女作家蘿拉‧卡西斯契科(Laura Kasischke)的同名小說。嚴格地說,這是一齣性意識覺醒的議題,女人在性愛的過程中逐漸地奪回主導權。藉由凱特從高中到大學的一貫性,從而連結了父親康諾斯與費爾的同志議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母親伊芙的失蹤,其實也是懸疑劇的形式,只是很少從警方的角度來推理,因此這些推理的元素就無形中被解構了。

  凱特以後設的手法,敘述身體荷爾蒙作怪,導致將自己的初夜獻給費爾,但費爾卻無法滿足她,因為費爾是雙性戀。

  母親幾乎也是在這個期間失蹤的,父親顯得沮喪而不知所措,而凱特這種青春期的女孩,其實並不特別關心母親的失蹤,因為每年離家出走的婦女或丈夫數目相當可觀,想當然耳母親因不愛父親,這足以證明她離家出走的動機。這也是凱特不是那麼關心的緣由。

  警官西奧的腳色顯得有些奇怪,他除了凱特與父親去報案的同時,有一些偵訊的對話;其他並未見他到凱特家中或附近查訪,他的理由也是用常態性的心理來評估這件事,絲毫沒有重視這件失蹤的案子。

  反倒是西奧與凱特的性愛,變成這齣戲最重要的情節,四十歲的男人與剛滿十八歲的少女之間的情慾,卻完全由凱特來主導。這似乎是很新的觀念,因為過去是由男性主導的情愛,如今的女性卻接手操弄,凱特急急將自己的初夜給了費爾,並非她是真的對他有著真情實意,而是為了自己可以肆無忌憚地投入激烈的情慾放射中。

  凱特事實上也是與母親伊芙不對盤,原因是伊芙知道丈夫的真相,而天真的凱特卻一直掉入這個難解的三角習題之中。母女的對立,使得凱特似乎與母親漸行漸遠,母親當然無法為她說出真相,而這也使得母女對立愈來愈緊張。

  母親失蹤三天後,康諾斯才與女兒凱特去報案,而在當下凱特就看上了西奧警官。而西奧警官閱人無數,當然很容易察覺凱特的心事,因此他分別給了凱特與康諾斯各一張名片,表面上是名正言順,但他心中其實還是有著更多的企圖,只是他身為警官,當然也必須有所保留,這也是他相當謹慎之處。劇中安排凱特是在滿十八歲才去找西奧,這自然是為了美國警察的形象,若凱特未滿十八歲,縱然凱特是自願,西奧仍然是犯法的。

  依現實美國而言,像凱特這般的女子,其實都在不滿十八歲前就有性關係,電影為了能夠上映,自然有許多方面的考量,但這也並不影響全劇的精神主旨,畢竟凱特就是那種未來女子(或現代女子)的代表。傳統中有許多是對人性的桎梏,凱特就是一個超越臨界點的代表。

  伊芙在劇中幾次將玉體展露在大雪中,畫面拍得極美,導演面對這兩位女主角,都讓她們發揮了極為稱職的演出,也許幾場的性愛,在一部電影中是屬於必須的條件,這也是好萊塢電影中相當重要的元素。

  伊芙這個腳色似乎較無著力點,因為她是必須隱藏秘密的人,半途中突然失蹤,固然詮釋了一些懸疑性與追索性,但伊芙要經營的腳色就顯得力拙,直到真相大白的那場被伊芙逮個正著的戲曝光,這也同時顯露了這個世上逐漸多元化的人際關係。

  或許基於嘲弄的難堪,於是康諾斯將伊芙掐死在現場,然後將屍體置入地下室的冷凍庫中,而這也是為什麼凱特會一直作夢,夢見伊芙裸露身子躺在大雪之中。

  一個人在死亡之後,立刻放置在冰庫中,其實因為皮膚尚未完全死盡,世界的記憶又是如此深刻,自然會將那種軀體的感受留置在記憶中。

  康諾斯表面是一個相當溫和的人,但在他的內心世界中,卻建構了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他其實可以疼愛妻子,而從容地享受同志之愛,只可惜這一切卻被伊芙識破,但他也必須維持在現實世界的假象,所以他必須大力地疼愛女兒凱特,這起碼可以讓他在現實社會中,擁有一份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

  凱特的印象中,她小時候常隨父親到公司,讓她意外的是,爸爸是受到公司所有女職員的青睞,面對父親在公司受到其他女人青睞,當女兒的,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也許是一種虛榮心作祟吧?凱特基本上是較偏向爸爸的,而母親伊芙也在這種情況下便成為只是煮飯、整理家務的家庭主婦,但伊芙會僅剩這種角色?若是在平常,也許她尚能忍受,但在知道丈夫與費爾的同性之戀後,伊芙幾乎是陷入絕望的。

  但伊芙要開始反擊時,反而受到凱特的質疑,伊芙不斷地穿著更暴露的衣服,試圖引誘費爾,她與凱特一樣並非真正愛上費爾,而是為了報復,只可惜她的抗爭並未獲得有力的支援,甚至產生了反效果,最後並為她招來殺身之禍。

  故事的主軸是以凱特的主觀鏡頭來口述,最後康諾斯是酒後失言而暴露殺妻的過程,但透過口白,顯然力道是弱了許多,這點是相當可惜的。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推銷員之戀(Hedi)

導演:穆罕默德‧班‧阿提亞(Mohamed Ben Attia)
主演:馬吉‧瑪蘇拉(Majd Mastoura)
   莎芭‧布茲威妲(Sabah Bouzouita)
突尼西亞 / 2016年 / 88分 / 輔導級
禮讚:獲選為第66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
   獲得最佳首部電影獎
   男主角馬吉·瑪蘇拉獲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他決定重拾夢想,來個成年人的叛逆…

◎ 劇情簡介

  海地是突尼西亞的一名汽車推銷員,因為汽車在不景氣中業績下滑,於是主管要求每位推銷員都必須在自己負責的區域親自拜訪。

  海地與卡安蒂在父母主婚下,再一星期就要結婚,但就算如此,主管依然不讓海地請假。母親凡事都為海地做主,大兒子阿罕很早就移民到法國,但從來就不曾回來,甚至也從未帶妻子與女兒莎拉回老家。

  但母親卻逢人就誇耀自己大兒子的成就,明明長得不像,但就是喜歡說大兒子與她長得神似。海地與卡安蒂見過面,兩人似乎非常滿意對方,海地三不五時便會開車約她出來見面,雖然這違背當地的風俗,但兩人也止於見面聊天而已。

  海地四處碰壁,心灰意懶下跑去海邊游泳,突然電話鈴響,海地狂奔到飯店內才接主管電話,因為這樣才不會被聽出他人在海邊。

  海地快速奔跑的舉動,吸引了在飯店擔任迎賓舞的蕾的注目。她訊問緣由,海地謊稱他母親跌倒,蕾好心地祝福,但海地隔一會兒又向蕾坦言,他是一名汽車推銷員,因怕老闆聽到海浪聲,故急奔到飯店內。蕾並未見怪,反而對海地有了極佳印象。

  夜晚蕾想到海邊游泳,海地想跟隨,蕾也答應了,原本未帶泳褲的海地忍不住下了水,兩人在海中有了愛的交織,強烈地狂吻之後,立刻回到飯店不斷地作愛。

  海底向蕾表示父親在去年四月過世,一切似乎顯得不一樣。而蕾是個不斷換飯店的飄浪女郎,因為她必須到各地的飯店表演,蕾也帶海地去參加一個特殊的派對,這使海地有了新的想法。

  海地回去找卡安蒂,問她未來可知自己要幹什麼?卡安蒂說結婚生子,這使海地對卡安蒂有了失望,他曾把畫作拿給蕾看,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畫家。蕾要求海地隨她一起到別的城市,海地坦言他明天就要結婚,但他願意隨她一起闖蕩。婚禮中缺了新郎,雙方不歡而散,而新娘的父親也因行賄被捕。海地回來拿護照,預備到機場與蕾會合,但在機場他卻又決定留在突尼西亞……。

◎ 劇情分析
    
  這部影片的背景是在突尼西亞,它在非洲的最上方,突尼西亞的西方是阿爾及利亞,東南方是利比亞,其地中海的海岸線有一一四八公里。

  突尼西亞曾經是迦太基的發源地與國家中樞,曾在最強盛時統治了西班牙與北非,以及地中海沿岸的零星地區,從而成為羅馬的強敵。歌劇中常以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題材,他曾一度要攻入羅馬帝國的首都,而後經過幾次戰役,突尼西亞陸續受到「汪達爾王國」、「拜占庭帝國」、「阿剌伯帝國」的統治,而更長的時間被「鄂圖曼帝國」統治。一八八一年法國開始在突尼西亞殖民,遂成為法國的保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義大利也佔領了突尼西亞,並爆發有名的突尼西亞戰役。一九五六年突尼西亞贏得了獨立,一九五七年宣告成立共和國。

  二00九年至二0一0年在各種評比中,突尼西亞在一三三個國家中,名列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十。茉莉花革命前都顯示它已經是開發中的國家,甚至可以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樣板。雖然二00八年的金融海嘯,並未對其經濟產業結構造成明顯衝擊,但卻重創了突尼西亞的旅遊業,當然也使其周邊產業受到影響。

  這部電影的主角海地,是法國進口汽車「雪獅」的推銷員,汽車銷售量不斷降低;還有蕾所服務的國際大飯店相當蕭條,這正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當然還有一個二0一一年發生的,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反政府示威,從而影響了這個國家陷入了更困頓的窘境。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卻極有層次地呼應了劇中人物的性格與自覺。海地的母親是掌控慾望相當強烈的女人,在她丈夫死後,她更是肆無忌憚,這其實在伊斯蘭教的國度中是較少見的。

  也因為這樣,她的大兒子阿罕到了法國娶妻生了女兒莎拉之後便不再回國。平常也絕對不讓妻女與母親見面,因為阿罕怕妻女再度落入母親的掌控中。

  二兒子的工作,似乎也都是母親依靠關係而才能上任,但當母親的卻永遠不知道,海地其實他最想當畫家,而他的幾幅畫作,也證實他確實有這方面的資質與天份。這更顯得汽車推銷並非他熱愛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推銷員是他相當厭惡的工作。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必須從自己的領納中找到自己的興味,在自己全然做主的情況下,由自己去面對自己的選擇,不管失敗與否,卻都必須是由自己的決定,這正是本片的焦聚。

  海地不回去參加自己的婚禮,這在突尼西亞這個國家而言,那是相當嚴重的情形,所幸新娘的父親因為行賄,而在婚禮第二天被捕入獄,這似乎也免去了這一件很難解決的窘境。

  海地聽從了蕾的人生觀,於是他也從新開始注目在自己未來的規劃。兩人預備一起搭飛機離開這個國家,但別忘了,海地與蕾一起離開,這畢竟並非自己的決定,因此最後真正的認知是他看清了這一點,如果他隨蕾離開,那豈不是也落入蕾的掌控中。

  當蕾知道海地雖趕到了機場,但卻不願與她一起離去,蕾對海地的決定其實是能諒解的,因此兩人相擁而泣,在彼此都能理解與諒解中,似乎讓兩人的感情 向前推了一步。

  海地在結婚日逃婚,母親氣得與阿罕找到海地住的飯店,阿罕也發現兩人在海邊,在這兒並未經過太多的辯證,母親掌控的慾望在瞬間瓦解了,在這一刻她了解她再也無法掌握海地,甚至她也必須要去面對,阿罕其實早已經脫離她的掌控的事實。

  母親依靠關係為海地找到卡安蒂這門親事。坦言說,這應該算是一次相當令人滿意的婚事,岳丈的政商關係良好,結婚後要安排海地去一家電纜公司上班,而卡安蒂的美貌也是無從挑剔,在相親的時候,海地與卡安蒂都是相當滿意對方的。

  母親曾拿著相片(阿罕)向來賓說,大兒子很像她,這意思是若果大兒子有什麼成就,那都是因為她這個當母親的功勞,但來賓們看了阿罕的相片後,似乎沒有一人同意母親的說法,只是礙於情面而不願說破罷了。但母親自得其樂的樣子,在在顯示了她的掌控慾。

  蕾這名在飯店跳迎賓舞的女郎,在阿剌伯世界會被視為異類,畢竟這是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所幸經過法國一百多年的殖民,民風較為開放,而她接觸的人來自世界各地,這當然使得她的感情世界極度奔放。

  坦白說,海地如果隨蕾出國,他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其實也是相當困難的,另外感情世界也會因易地而處,是否會有新的衝擊尚在未定之天。

  生命每到一個關口,似乎總是必須要做一番的抉擇,抉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所謂有得必有失,反過來說,有失必有得。蕾與海地在這段短暫的愛情路上,都勇敢地做了抉擇,不管這番抉擇是對或錯,只要是由自己決定的,那就必須自己承擔,看似凝重,但其實在心靈而言是自由的。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萬能鑑定士Q : 蒙娜麗莎之瞳(モナ・リザの瞳)

 
導演:佐藤信介
主演:綾瀨遙、松坂桃李
日本 / 2014年 / 119分 / 普遍級
騙中騙的精彩對決…

◎ 劇情簡介

  凜田莉子高中畢業後到東京一家二手店上班,被店長發現她有驚人出眾的感受性,只要讀過或看過一次就能全部記起來,於是店長建議她開設了一間「萬能鑑定士Q」的店。

  有客人拿一張DM來要求鑑定,從有問題的DM她也去參加免費的用餐,但也發現為何廚師一直將食材利用各種有聲音的動作來呈現。莉子發現二樓是藝廊,她立刻趕上二樓果然藝廊已經遭竊,所幸在現場遺留一件最寶貴寶物,這使得警方推她參加法國鑑定蒙娜麗莎的資格。

  在法國的訓練中,由李察‧布萊特主持,雖然只有莉子與另一名美沙通過測試,但莉子卻因看了傳說中圖畫的字母而開始感覺不適,最後回日本後竟然完全喪失了鑑定的能力,鑑定所也被迫關門。

  角川雜誌社的記者小笠原也曾跟隨莉子去巴黎,期間也用DV拍攝了一些影片,他再去找莉子卻已不見她的蹤影,他開始研究用十二張牌如何來選擇真偽,最後發現李察‧布萊特根本不是訓練,反而是刻意迷亂莉子的判斷能力,而美沙根本就是與他們一夥的;莉子直覺即將會發生一場大事,於是與小笠原匆匆趕回。

  果然李察‧布萊特與美沙手上戴著訂婚戒指,原來美沙的父親是一名藝品商,但因販賣過一次贗品而身敗名裂,是由李察再度提拔他,並告知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其實早已失竊,那是發生在1911年,馬奎斯要水電工貝魯偷走蒙娜麗莎,但卻一直不曾去取化,而馬奎斯藉此賣出許多假畫,李察希望他們保有的名畫能再回到羅浮宮,而一向厭惡贗品的美沙更樂於完成這件事,何況她與李察也已私定終身。

  但沒想到李察偷走的是真畫,他的目的是向羅浮宮恐嚇一大筆錢。但隨後趕到的莉子與警方救了被綁的小笠原,但那幅畫已經被燒毀了,但美沙從中取出一根小鐵釘,那是她放的記號,這下終於了解她自己也只是李察的一顆棋子。警方也及時在橫濱港攔下那幅真畫,並逮捕了李察與美沙,而東京美術館也得以在既定的時間內展開蒙娜麗莎的畫展。

◎ 劇情分析

  「萬能鑑定士Q」是日本作家松岡圭祐撰寫的一系列小說,由「角川文庫」刊行。從2013年2月開始連載,至2017年3月結束。在十多個單元中,「蒙娜麗莎之瞳」是相當受歡迎的一篇故事,當時角川文庫就賣出了四百萬冊,這在出版界而言,都是相當傲人的成績。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達文西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他應法國國王邀請時,就從意大利隨身攜帶這幅畫,沒想到死在法國之際,這幅「蒙娜麗莎的微笑」便被留置在法國。兩國也曾經過多次交涉,但始終沒有結果,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大利是戰勝國,也許還有機會,但留在德國的機會最高。

  這幅畫最引人入勝的,當然是畫中女人的微笑,但本劇卻刻意將焦點凝集在女人的眼睛。而確實也有很多畫家,會將簽名隱藏在畫中的鈕扣,或人物的任何所在。增添了許多神秘的氣氛。

  許多名畫或許太有名了,很多人會不斷凝視畫中人物的眼睛,就好比兩人不斷的對視,久了之後必然會產生一種幻覺,好比從瞳孔中的光線反射,讓觀者以為畫中人物的眼睛中多了一道特殊而微細的光芒,如果再加上湊巧,觀者又生病了,這就不免以訛傳訛,當有人再度想觀凝畫中人物的眼神時,若突然又想起前面的傳說,這當然會對第二名觀者甚至後來的觀畫人,產生心理上的一些影響。

  莉子是一名極具敏銳觀察力的女孩,可以憑某一條線索便能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像福爾摩斯一樣,全然以推理的方式,倒退回事件的原點,而這也正是推理小說最迷人之處。

  但莉子的這份優點,卻被一群犯罪集團視為眼中釘,必須除之而後快,高明的犯罪手法,完全是鬥智而不鬥力,也就是不必透過殺人,卻能讓犯罪事實暢通無阻。美沙與李察‧布萊特合作的犯罪集團,便是以退為進,先錄取莉子為鑑定士,然後在訓練過程中,讓莉子一步步進入設計好的圈套。將莉子逼入思緒的死角,也就是讓莉子喪失鑑定的能力,然後就由美沙與李察上下其手,從容地盜走「蒙娜麗莎的微笑」。

  美沙與李察其實也是一個錯誤的組合。美沙因為自己父親從事藝品拍賣工作,但在一次誤將贋品當真品拍出後,名譽與事業完全掃地。但美沙一直無法忘情於古物的世界,在李察的協助下,她終於完成了藝術鑑定的最高學歷,但或許心存感激,美沙與李察也私定了終身,當然也合作了這一場的偷天換日的盜畫行動。

  問題是美沙參與行動的目的,是因為她痛恨贋品,因為在1911年的羅浮宮竊畫事件,傳說蒙娜麗莎已經被盜,羅浮宮為了瞞人耳目而以假畫懸掛。美沙希望蒙娜麗莎的真畫能夠早日回到羅浮宮,她的出發點其實是正確而讓人不得不佩服的。

  李察給美沙的訊息當然也是如此,而且他正是1911年名畫失竊事件主角的後代。但李察真正圖謀的是將真正的蒙娜麗莎佔為己有,並以此向羅浮宮勒索大量的金錢,當然美沙是一直被瞞在鼓裡的。

  莉子這回著了道,她喪失了原有的自信心,連犀利的鑑定能力都完全喪失了,她只好將「萬能鑑定士Q」的辦事處關閉,然後自己一個人躲到海邊。

  好在角川雜誌社的記者小笠原曾跟隨莉子到達巴黎,也從外側偷拍她們訓練的過程,然後自己以牌數干擾的方式混亂了莉子的鑑定能力。他急急將這發現告知莉子,這才使得莉子知道自己受了愚弄之後,反而立刻又恢復原本犀利的判斷能力。

  在與警方通力合作下,雖然攔到了美沙,但真畫卻已經被運走了,李察故意抓了小笠原,並在他面前焚毀了一幅蒙娜麗莎,這當然是要阻止警方繼續追索,但美沙從畫中找到一根鐵釘,她記得那是她在受訓時偷偷插入畫中的,既然有鐵釘,那就表示被燒毀的不是真畫,那真畫一定是被運出了。在美沙與莉子通力合作下,終於在橫濱港攔截到真畫,也將李察繩之以法。

  利用世界名畫玩弄了一齣戲劇與小說,這就不得不要佩服松岡圭祐。雖說都是一系列的小說,但大膽地取材與構思,這是值得台灣的小說家學習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假如這本小說是台灣的作家所創,甚至也有投資人願意投資,恐怕最終還是無法完成的。譬如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公信力足以讓羅浮宮答應攝影團隊進到羅浮宮拍攝?但日本在這方面是有相當份量的,因為他們真的進到羅浮宮去拍攝。

  推理的戲劇很迷人,但本劇有些關鍵還是只能用口述的方法,這點是較為可惜的,譬如李察的背景,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導致他後來不惜以身試法,卻只是為了勒索大量金錢,那麼他與名畫之間的故事或感觸究竟如何?這便無法交代了。

  總之帶著娛樂的態度來體驗這齣戲,絕對是一場值得的饗宴,但在太多贋品同時出現,這倒使我們對這名畫產生了另一種莫名的疏離。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兩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


導演:尚皮耶‧達頓(Jean-Pierre Dardenne)
   盧克‧達頓(Luc Dardenne)
主演: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法布里齊奧‧羅吉恩 (Fabrizio Rongione)
比利時 / 2014年 / 95分 / 保護級
禮讚: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凱撒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敘述一名突然被辭退的女工,只有兩天一夜的時間,逐一說服自己的工友同事們放棄獎金,以保全她的工作…

◎ 劇情簡介     

  在比利時的珊德拉在一家工廠工作,雖然罹患憂鬱症,但卻依然努力不懈的在工廠上班。她的先生也在工作,但因要付房貸以及兩個孩子的學費,珊德拉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工作,但沒想到星期五趁她不在時,工頭馬克卻要眾人投票,謂只要開除珊德拉,那其他十六個人,每人便能獲得一千歐元的獎金。

  接到這個壞消息的珊德拉,憂鬱症更加嚴重了,幸好同事中的茱麗葉與羅伯相當支持她,也為她爭取了星期一再舉行一次無記名投票,並獲得主管杜蒙的許可,杜蒙甚至表示他並不在乎這些瑣碎的事情。

  在丈夫瑪努的鼓勵下,珊德拉必須在星期六、日去拜訪每位同事,希望能獲得他們的支持,她知道是工頭馬克在主控,並在星期六再度警告每個人,謂珊德拉若不去職,那就在十六人之中有一人必須去職。

  在瑪努與茱麗葉的鼓舞下,珊德拉從星期六分別拜訪了同事朱里昂、喬可曼與凱達,但凱達不在,只好以電話聯繫。

  另外威利在後院,也找到了凱達、米埃爾與娜汀。但得到的回答幾乎一半會支持她,但也有一半的人因為家中有急用,必須依賴這一千歐元。像提姆心地就非常良善,他見珊德拉來找他,使他有機會解釋星期五的投票並非是他所願,既然有機會見面,他也不忍心珊德拉失業,遂答應在下星期一支持她。

  但也有一名年青同事與伊馮在一起,在感覺伊馮似乎有意要支持珊德拉,兩人立起衝突,青年將伊馮推昏在地,然後急急離去,反而是珊德拉與瑪努將伊馮救醒,這當然也使伊馮在星期一投票給珊德拉。

  終於在星期一要投票了,此時茱麗葉正好與丈夫離婚,珊德拉邀她先住在她家,投票結果八比八,珊德拉似乎少了一票,這才死心地準備物品要離開,但在此之前她也狠狠教訓了工頭馬克,馬克雖不承認但卻顯得心虛。就在珊德拉要離去前,老闆杜蒙表示,兩個月後有人合約到期便不再續約,屆時會讓珊德拉再來上班,但珊德拉拒絕了,她決定再去找別的工作。

◎ 劇情分析

  這是二0一四年由達頓兄弟執導的法語電影,由大卡司的瑪莉詠‧柯蒂亞主演,代表比利時角逐第八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瑪莉詠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並贏得當年雪梨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榮譽。

  「兩天一夜」故事其實非常簡單,瑪莉詠主演的女工珊德拉面臨裁員的命運,而她若失業,家中的房貸便會出現問題。幸好女同事茱麗葉為她爭取下星期一再度舉行無記名投票,來決定她的去留。

  除了原本就支持她的兩個人,珊德拉必須在星期六與星期天去說服每位同事投贊成她留下的票。

  珊德拉原本是要放棄的,因為她原本就有憂鬱症,不僅在看醫生治療,也天天吃藥。而公司內的工頭馬克一直視她為眼中釘,欲將她除之而後快。還有一個重大的誘因,而造成許多同事贊成將她辭退,那就是若開除珊德拉,每個人將獲得一千歐元的獎金。

  其實故事結束前,老闆杜蒙倒說出真心話,因為公司的工作量其實只要十六個人即可完成,那珊德拉不就是多餘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馬克為公司省錢的舉措,其實也是正確的。

  故事的主軸全放在珊德拉身上,雖然挨家挨戶去拜訪同事是丈夫瑪努的鼓勵,但珊德拉的意志力才是本劇中最大的情節衝突。

  人性的自私來自生活的困頓,這當然是相當有趣的辯證。有錢的人對一千歐元就不會放在眼裡?這也未必,沒錢的正好將一千歐元的獎金當作修屋或其他急用的用途,但其實也不排斥他們只是提供一個方式,以便可以當作拒絕的理由。

  如果這種現象是如此普遍,那麼歐洲一般藍領階級的人,就比台灣人顯得更為窮困了。一千歐元相當於四萬元新台幣,若對台灣的工人或其他各階層的人而言,要隨時拿出四萬元,應該不會那麼困難的。

  台灣早期的儲蓄率,是在世界相當有名的,而這也成為台灣目前經濟的基石,在經濟極度不景氣時,這些儲蓄便適時發揮了作用。譬如失業的年輕人在找不到工作前,是不是必須依靠父母的供養。

  若認真探討,台灣社會結構最花錢的這一代,其實大部分來自父母的錢。這跟外國比較下來是完全不一樣的,外國小孩在唸書時其實就已經擅長打工,而在成年之後更是絕少會使用父母的錢。但以台灣而言,其實有更多結婚生子的人,是必須依賴父母的。

  面對十多個並不很熟悉的同事,同時又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思考,珊德拉要面臨的是一種艱困的工作,工頭的咄咄逼人,並非只是出自簡單的厭惡或喜歡的問題,也不全然珊德拉對他的批評─是一名惡劣之人。

  如果十六個人能完成的工作,為何需要十七個人?資本家的盤算原本就精打細算。將來若所謂AI人工智慧的完成,機器人將全面取代人力,那時恐怕才是人類的另一浩劫。

  公司若有筆獎金,這表示公司是賺錢的,此時提出裁員似乎顯得牽強,因此工頭馬克是裁員的執行者,他必須也有條件掌握公司的成員,但似乎他也是代罪羔羊,因為老闆在珊德拉與茱麗葉的責問下,表示並無裁員這件事,甚至也答應了星期一舉行無記名投票,這意味著老闆杜蒙其實並不願背負資本家壓榨員工的罪名,而工頭馬克或許也是在他指使之下,才敢如此明目張膽地欲將珊德拉除之而後快。

  另一項原因是珊德拉患有憂鬱症,她去醫院看診,天天吃藥,這也是一項事實,一個公司如果容納一名有憂鬱症的員工,恐怕也會恐懼將來會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故欲將之裁員應該也是合理之事。

  於是全劇就在珊德拉四處拜訪同事,也從中引發了同事之間的議題。果然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一些問題必須解決,就現實的層面來看,這些拒絕的同事並無可苛責之處,而同情珊德拉的人,就是基於人性中的互諒與同情了。

  如果你只因多得一千歐元,但卻會使得一名同事失業,那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這個問題其實也適用在台灣的任何一家中小企業,當我們身陷其中而且必須做出抉擇時,是否每個人都會搬出一大堆的理由來搪塞?還是你會以人性中的良善來為同事留下一條生路?

  結果是八比八,珊德拉並未通過半數,故而她必須接受裁員,有趣的是老闆杜蒙要求她兩個月後再來上班,因為屆時會有約聘人員日期到期,珊德拉自然就能回來補缺,但這也意味著將有另外一人要面臨失業,於是珊德拉選擇了拒絕。

  珊德拉也面臨同事茱麗葉的離婚而無處可去,但她毫不猶豫要茱麗葉暫時住到她家,這種適時伸出援手的可貴友誼,正是本片的主題,人類為了生存,似乎太過專注在自己的立場,殊不知有得有失,這是一項必然的道理,放下身段有時反而更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珊德拉的再度出發,必然會是另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