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林清介
演員:梅芳、金塗、章永華
台灣 / 68分鐘
養兒防老是一般人的社會價值觀,在崇尚孝道的東方國度中,奉養父母絕對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事情的演變卻往往不如人所願…
◎ 劇情簡介
金水嬸每天挑著雜貨擔子在小村中叫賣,雖然村中的人老嫌她的東西貴,但金水嬸依然和氣地對待村子裡的大大小小。譬如說村人都不捧場,但她還是免費送麻餅給一直跟在身邊的小孩。
村子的人都說金水夫妻好命,因為他們三個兒子不但都已成家,且都極有成就。這一日到城裡探望兒子的金水回來了,但臉色卻相當難看,因為金水為兒子曾標了一些會,但卻得每個月去向他們拿會錢,而這一回,竟然每個兒子都使出拖字訣,不是說沒錢就是找不到人。
金水當晚吃不下飯,也不洗澡就上床躺著生悶氣。金水嬸為了安慰他頻頻為他按摩消消氣。而半夜下起了雨,屋頂漏水滴在床上,金水嬸拿了臉盆接著水,心中不免也倍感淒涼起來。
旺嫂來收會錢,金水嬸ㄧ時拿不出錢,雖然尷尬但依然希望旺嫂能夠寬限幾日,旺嫂雖然答應但口氣愈來愈差了。金水嬸找兒子阿和,但阿和不在,其妻阿秀回來,卻推說沒錢,金水嬸見兒子家中還請人來打蠟卻推說沒錢,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拿著媳婦給她的二百元落寞地離去。
金水嬸去銀行找大兒子阿盛,阿盛是銀行經理,見母親來卻不太高興,要她從銀行後門離去。金水嬸不但受了屈辱,也沒拿到錢,而回家後才知道心直口快的金水竟然與人發生口角,身體不適而看了醫生,醫生為他打針後才緩緩睡去。
經不起阿蘭的催討,金水嬸再到基隆找兒子,但依然是白跑一趟。這一夜金水傷感極了,他嘆息道:兒子都是假的,只有妻子才是真的。而當晚金水頭痛不已,金水嬸急急找來三叔公,但卻回天乏術了。
三個兒子都回來了,但也沒表示什麼,喪禮一結束,三人分別離去。不久月里也來要錢,被逼得不得已,金水嬸竟向月里跪求。而第二天金水嬸失蹤了,大家都以為她是逃債,但沒多久,所有債主都接到掛號信,裡面是金水嬸到城市賺錢還他們的。而這一切都是阿國到廟裡時遇上金水嬸才知道真相的。
◎ 劇情分析
養兒防老是一般人的社會價值觀,在崇尚孝道的東方國度中,奉養父母絕對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事情的演變卻往往不如人所願。
是因為時代脈動變了,金水嬸的三個兒子才變成相互推諉的不孝子嗎?事實也不盡然,攤開古代的歷史,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我們似乎只能說這是人性的自私了。也有人說今當父母與子女是因為前世相互欠債的緣故,你可以相信但也可姑且聽之,不管如何,金水嬸遇上的家變不會是第一次,以後也絕對會發生。
金水嬸挑著雜貨擔在村野中叫賣,這是早期台灣鄉下社會的景象,也從中透發了一些訊息。金水嬸在村人的眼中是最幸福的,因為三個兒子在都市中事業有成,但他們夫妻依然刻苦耐勞,不想依靠兒子,或者也可說賣雜貨是寄託而且還可鍛鍊身體呢!另外作者似乎也要告訴我們金水嬸就是靠挑這擔雜貨擔才造就了三個兒子現在的成功。而如今三個兒子對父母的不聞不問,就增加了情節的對比性。
男人對金水嬸的觀點並不佳,原因是金水嬸賣的無非是女人家的私用,這種在男人看來可有可無的東西其實都是浪費的,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一開始導演會安排一場捕魚郎阿旺拒絕金水嬸的推銷,並且在她離去後狠狠咒罵的原因了。
然而賣雜貨也突顯了金水嬸她敦親睦鄰的善意,這是傳統的台灣鄉下人的價值觀。村子內外老少很少有不相互認識的,全村人就像是一家人般地對待。有時相遇還會大聲問候。反觀現今的人,住在同一棟大樓甚至是對面的人見面也是不聞不問,這種差異性似乎也透發了一些時代性與人性的轉變。
也許金水嬸是因為替兒子標會,也不得不如此游離在村人之間。但當兒子拒絕再付會錢的時候,金水嬸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立即產生動搖。雖說人性本善,但牽扯到自己利益之際,很多的人際關係會立刻有了變化。也讓人察覺原來所謂的人際關係竟是如此的脆弱,不僅村人如此,自己親生撫養長大的兒子不也是如此?
為什麼當到銀行經裡的大兒子見到金水嬸去找他不僅沒有喜悅,反而要她從銀行後門離去?當然是一種自以為是的面子問題。大兒子將事業上的位階成就區隔了他成長的來處,說穿了這是自卑與沒信心的態度。沒有人會因為父母是簡樸的鄉下人而讓他失去銀行經理的職務。除了這種心態之外,就是不希望父母來打擾到他們此刻的家庭秩序,然而兒子們似乎忘了,將來他們自己的子女長大後,若以相同的態度對待他們,那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另一個兒子也是同樣的態度,有錢可以請人來為地板打蠟,但卻對金水嬸來要會錢頻頻喊窮。金水嬸真是情何以堪,但當她看清所有事實,不但沒有指責與怨言,反而吞忍了所有的悲痛隱忍回家。相較於金水嬸的丈夫就沒有如此沉得住氣了。但縱然暴跳如雷卻也無法改變事實,相反地使自己一命嗚呼。
父親的死使三個兒子都回來奔喪,看起來好似已斷線的血脈又被連結上了,大兒子也對會錢的事表示喪禮後會考慮,但這一切都只是一種表相,因為喪禮一結束,三個兄弟便紛紛逃之夭夭。依然留下金水嬸獨自去面對哀痛與債務。
這篇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金水嬸最終失蹤了,很多人以為她不堪債主一再催逼,殊不知是金水嬸在一番徹悟之後採取了勇敢地面對,她一個人到都市裡為人幫傭,然後將存下來的錢分別用掛號郵件寄給每一位債權人。而當每位債權人笑逐顏開時,卻無人知曉也無人願意探究金水嬸的錢究竟是怎麼來的,村人們依舊是那款只要錢還我就好的自私心態令人感嘆。
若不是有人在都市裡遇上金水嬸,這段過往可能都無人知曉。這樣的鋪排會不會是一種鄉村的全面解構?代之而起的是鄉村都市化?或者說早期的那股敦厚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使得人性的卑劣更加彰顯?
這段戲似乎也傾訴了鄉村的逐漸無力感,金水嬸若是一直在鄉下,相信必然無力償還所有的債務,也因為她到城市才能提供工作的條件,若果如此,那他早一點放棄那擔雜貨搬到城裡,也許丈夫就不會早死了。然而就理而言卻又不是如此,因為離開老家史中是許多老人的不願,生於斯長於斯,甚至最後落葉歸根,應該是在生活是練之後必然的認知與共識。就算搬到都是,應該也無法撫慰隱藏心中那股忐忑的靈魂吧!
金水嬸維持一貫作者的海港基調,雖然以漁港作背景,但有關海的敘述幾乎未曾著墨,亦即村人的生活條件與習慣幾乎看不出漁村的那股味道。
後面這一段金水嬸到成是賺錢的過程,因片長的關係而交代得過於匆忙。其實這一段可以融入全劇而讓劇情有更寬闊的條件。但整體而言,「金」片的結構以及作者要傳遞的精神與調性都以完整呈現,義是一部值得欣賞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