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導演:尚.保羅.哈本諾(Jean Paul Rappeneau)
演員: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
   安妮.布荷雪(Anne Brochet)
法國 / 1990年 / 12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1991年度第16屆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等十項大獎
描述西哈諾是位文學修養甚高的劍客,他暗戀表妹羅珊,卻自慚於大鼻子的醜貌而不敢表露心跡…

◎ 劇情簡介     

  西哈諾不僅是軍團中劍術的佼佼者,同時他的才華出眾,尤其文學造詣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只是因為他的鼻子長得特別長,因而自卑不已。也因為如此,就算他一直暗暗愛慕著表妹瑪格達,卻也不敢有所表示。

  瑪格達也是一名女作家,其實她最欣賞的男人是必須具備文學素養的,而一票追求她的男爵與子爵她都看不上眼,倒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上了軍團裡的一名軍官克里辛,只是克里辛空有美男子的外表,卻對於寫情書與男女對談的素養一點概念也沒有。

  西哈諾在得知表妹仰慕的對象時,心中其實相當沮喪,但為了表妹,他反而替克里辛操刀寫信,果然引得瑪格達芳心大悅。而西哈諾依舊遊戲人間,常常故意招惹那些看不慣的子爵,然後一邊吟詩一邊決鬥,當然也一邊戲弄子爵,而每次回到隊上,西哈諾總是最受歡迎的人。

  瑪格達對每一封情書都相當感動,於是提出想見面的渴望,西哈諾怕見面後會失望,遂寫了許多應對的台詞要克里辛背,但克里辛拒絕了。最終克里辛還是到瑪格達的陽台外朗誦,詞窮之際由西哈諾接詞,瑪格達終於將克里辛當作她所盼望的人,西哈諾要克里辛爬上去吻瑪格達,而他自己則落寞離去。

  奎希伯爵為了阻擋瑪格達與克里辛的婚事,遂將克里辛調往戰場,瑪格達傷心不已,她要求表哥西哈諾在戰場也要照顧克里辛,西哈諾也只能答應了,不僅如此,每個晚上西哈諾都為瑪格達寫情書,並隻身闖過敵營出去送信,有時甚至每夜一兩趟來回,而這件事終於被克里辛發現了,此時法軍被西班牙軍隊包圍,不僅食物缺乏鬥志也漸失,此時瑪格達帶麵包師闖過敵營,帶來食物也帶來了士氣,只是瑪格達發生意外被敵軍抓走,克里辛冒死去救她,身上帶著西哈諾寫的信,不幸身亡,而瑪格達為這封信更加堅定對克里辛的愛。

  瑪格達一直住在教堂,十四年來西哈諾每天都來看她,但這一天他遲到了,因他遭人以陷阱陷害,但依舊趕到為瑪格達朗誦,瑪格達此時才發現真正寫信給她的是自己表兄西哈諾,只可惜西哈諾已嚥下最後一口氣。

◎ 劇情分析

  「大鼻子情聖」是根據法國浪漫主義戲劇家埃德蒙.羅斯丹的名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所改編。事實上西哈諾是一名真實的人物,在法國是婦孺皆知的,包括這部電影已經是第八次被搬上大銀幕了。

  真實的西哈諾生於一六一九年,死於一六五五年。影片中敘述他可以在與人決鬥時背誦詩篇或創作詩歌,並在擊敗或殺死對手的同時完成或朗讀完詩作,在記載中並未有這麼神奇的紀錄;也不曾有過他曾為人寫過情書,但真正可以肯定的是他幾乎是最早期的科幻小說作者,在十七世紀就有了創舉,比起現代的科幻小說作者足足早了二百年以上。

  或許是出自舞台劇的原因,許多的情節都是依附在這個舞台戲劇元素來呈現。譬如在暗夜中為瑪格達朗讀詩篇,但當瑪格達渴望熱吻之際,卻由克里辛上場替代,這種弔詭而令人矛盾的畫面是相當令人動容的,事實上這也是本片最引人入勝之處。

  愛情是獨佔的信條相信是每位戀人的原則,但西哈諾空有滿腹的才氣與戰場上的勇氣,這般文武雙全的人卻因碩大而長的鼻子而自卑不已。雖然他極力愛慕著女作家也是他的表妹瑪格達,但因自卑似乎也只能將這份情感壓抑在心靈深處。

  愛情的互動其實牽扯太多的元素,也許只有某一種頻率相通的時刻,一切都在當下俱足,外在的美醜是附帶的條件之一,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人的外表與男女之別依唯識學的角度而言,是因過去世「習氣」使然,習氣會讓人在不同的時刻作出不同的決定,而這份決定就成為習氣種子深藏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之中,而當你重新投胎時阿賴耶識便會以累積的種子習氣找到因緣父母,在懷胎十月後出生的小孩雖有全新的六識,但過去世的習氣不僅尚在,第七識末那識也會根據過去的習氣再度作不同的決定,而這也正是輪迴的主因。

  西哈諾的文才武略當然也來自過往的習氣,他可以肆無忌憚地面對任何環境與挑戰,唯獨面對鍾愛的表妹時他就全無招架之力。這在唯識學也是可以解說的,只是就電影的角度我們只能將之歸納在戲劇衝突上,這種兩個極端的性格,讓西哈諾這個角色變得更為立體;也就是西哈諾縱然傳奇,他也是有血有淚的正常人。

  類似西哈諾這種人才其實很多,但寧可將才華頂替別人去追求自己心愛的人,這幾乎是絕無僅有了。因此「大」片這個故事之所以受到歡迎,自然是好奇於這種別於常態的認知,而最後在生命的盡頭才使得真相大白,觀眾在感嘆之餘也有了一種俱足與滿意,畢竟世間太容易獲得的就不見得能顯示出其價值與真諦。

  瑪格達愛上克里辛是因其外表的俊秀,如果克里辛也一樣具有她最傾心的文學素養,這將是何等的幸福美滿?西哈諾非常深刻愛著瑪格達,如果能讓她感覺幸福,這不正是愛的至高表現嗎?雖說愛情的極致亦是在擁有著對方,但這也不見得是一項定律,於是西哈諾的抉擇替我們開啟了愛情的另一個方向,一種超然與寬容的愛變成西哈諾最獨特的愛情呢喃,只要那份執意的情意堅持在己心深處,世上就沒有了炎夏與寒冬,當你細心地卸除了外表的美醜將會發現,兩個心是如此的一樣與堅定。

  我們該怎麼看待所謂的「愛情」?現代的社會觀念與過去已經有了極大的落差,在人心變幻莫測的互動之中,雖也不離痴情與心碎;當然也有歡樂與共鳴,但其過程似乎是相同的,若無真摯地付出,豈能有甜蜜的果實,雖然最終落空者甚多,但這也是這個世上一種相當普遍的試煉,最終的獲得不見得是最完美的,也許在各自心中留下的點滴在日後懷念,不也是一件美事嗎?

  為了滿足表妹的幸福,西哈諾幾乎是出生入死,冒著生命的危險越過敵營一天兩回,只為了讓表妹接到甜美的愛意與訊息,甚至這件事還是瞞著克里辛而獨自行事。

  克里辛除了文才略遜之外,其實也有其過人之處,他率性正直,對愛情也有著他執著的可愛,因此這層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就找不到任何一個負面人物了,要耕耘這樣的關係就需要更多的真情互動,然後直接呼應了人性,雖然這其中牽扯了許多謊言,但卻又讓人立刻瞭解善意謊言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因為在痴與傻、真與誠的呼應中,觀眾最是容易深入相融,也是最容易受到感動的。

  西哈諾這樣的角色除了惡人的毒計與陷害之外,是無法讓他就範與屈服的,因為他那顆執著要保護表妹的心是很難撼動的,正因為全心全力的投入,就形成一股高貴情操護衛的城堡,世上有什麼力量可以動搖這股真誠摯愛而無私之愛?雖然西哈諾明知自己最終剩下的只有心靈的苦果,但為了表妹的幸福,他無論如何都是甘願承受的。

  西哈諾最後在臨死之前被表妹發現真相,這是一次超脫的告白,也讓西哈諾自省到自己真正的尊嚴與價值。換句話說在愛情這條艱辛的道路上,他獲得了最終的肯定,而這份出自表妹的省悟與肯定,在當下取得了彼此心靈的共融。愛如果有許多種的解釋,「大」片其實也提供了一種最特殊的訊息。

囚徒末路(The Prisoner)

導演:尼克.哈倫 (Nick Hurran)
演員: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
   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
美國 / 2009年 / 28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10美國製片協會最佳影集提名
   2010美國製片協會最佳製片提名
   2009金衛星大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9金衛星大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美國電影頻道原創影集,首播創下收視新高,台灣DVD領先全球首發 全劇遠赴南非那米 比亞沙漠實地取景 好萊塢兩大巨星競飆演技 這是一個鬥智鬥勇的故事,也是兩個男人之間針鋒相對的故事。第一集:陌生訪客第二集:和樂融融第三集:臥底行動第四集:人造愛情第五集:真假6號第六集:棋高一著

◎ 劇情簡介     

第一集 陌生訪客   於2011/05/07放映

   麥克原本是紐約電腦分析師,在他決定辭職不幹後,突然在醒來之際,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沙漠中。更令他驚異的是他目睹一名老人被追殺,在臨死前他自稱是93號,希望麥克能到村子找554號。麥克將老人埋在沙漠之中,繼續往前行果然看見一個村子。裡面應有盡有,只是每個人都有編號,而大家似乎都認識麥克,只是不稱他為麥克而是6號。計程車司機147號載走6號,但他覺得詭異而跳車,不久便在餐廳內找到女侍554號,但女侍很惶恐甚至指93號以前是酒鬼。

  6號在路上遇見一名美女313號,原來她是村子的醫生,她說村子最高指導員是大老二(2號),而維護治安的人不斷逼問6號到山上做什麼?6號甚至也忘了自己是誰?他依稀尚記得一些夢中的片斷,於是他偷了計程車開出村子,但始終無法開出沙漠,6號突然想起之前似乎有個女人向他借手機兩人因而認識,但這些片斷記憶卻不見得對他有幫助,只依稀記得女孩叫露西。6號終於與2號見面了,也准許他到93號房內搜尋,但只有一個畫有鐘塔的紙張。832號終於承認她腦海中似乎有著自由女神的影像與圖畫,但懷疑是否真的有另一個世界,只透露秘密是要跟著高塔走,但不久一團光卻殺死了832號,6號卻始終找不到出口。

第二集 和樂融融   於2011/05/07放映

  似乎在夢境中麥克帶露西回家,感覺上這是一場標準的一夜情。而村子的最高領導人2號在豪華的家中用鑰匙打開保險箱,謹慎地取出黃、綠、橙三種顏色的藥丸然後放入沉睡中妻子的口中。6號被帶到弟弟家中與其家人會面,只是6號覺得納悶,似乎感覺到自己小時候曾到過海邊,只是弟弟史蒂文似乎早就被海水淹死了。

  露西問麥克為何要辭職,但麥克認為薩摩卡公司太邪惡,兩人雖無交集但卻有了一夜情。而6號與一名聽得到海浪聲的女人一起去尋找大海以證實除了村子尚有其他的世界,但只在沙漠中找到一個鐵錨。弟弟似乎也有滿腹的惶恐,偷偷告訴6號他其實不是弟弟,但不久就被光球所殺,雖也見到大海卻始終無法逃出。

第三集 臥底行動   於2011/07/16放映

  6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醒過來的,半路上也見到有人在玩機車飆車,2號要6號與909號搭檔臥底,徹查1955號。6號以假冒的老師身份問小朋友為何沒有1號?答案是這個村子沒有真正的領導人因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女醫師313約6號喝咖啡,但313不太願接近他,因為每個接近6號的人似乎都活不長久。6號發現1955在餐廳,於是給女學生一個任務監視1955,但其實女學生也是在監視6號。

  2號的妻子偶爾醒過來,高興地與2號吃肉捲,但見不到自己兒子1112號則有些沮喪。而1955發現自己睡覺之處被監看,遂拿刀自刎於監視器前。而6號似乎也隱約從露西口中知道一名主管寇蒂斯的景況,這使他有著提防。而女學生1100帶6號去找313,但半途卻遭光球併吞。

第四集 人造愛情   於2011/07/16放映

  村子出現了許多深不可測的洞,147司機的女兒掉入其中,而2號也發現是女學生1100監視他故殺了她,而2號也發現兒子1112與909是有曖昧關係,於是1112殺了909。而2號也為6號尋求一名適配的人415,是一名瞎女但卻長得像露西。事實上2號也不只一次詢問女醫生313是否喜歡他?313對2號不敢反抗但卻謹慎提防。1112號趁2號不在偷拿鑰匙偷了三種藥,他詢問313是何成份?313說一種是鎮靜劑,一種是迷幻藥而另一種卻驗不出成份。1712號問313詢問6號不停地說尚有其他世界,是否6號是瘋子?313否定了。

  313知道6號即將娶盲女,2號要她用針劑來控制,313決定以反相治療故意打錯藥,但卻早就被2號掉了包,6號欲娶盲女,313決定自動獻吻,果然使6號回心轉意。而313似乎也因為如此才逐漸知曉自己為了愛6號故意傷他的心,但樓頂上的爆炸也使得這場婚禮中止了。

第五集 真假6號   於2011/09/10放映

  6號明知自己無法離開,他卻在街上大吼大叫,讓大家知道有另一個世界存在。但此時卻出現了另一名6號,假6號甚至侵入313房內吻她,被真6號發現,雙方大打出手,原來假6號是6號心中懷恨的另一部份。1112在夜店內被2號發現,2號非常生氣,他甚至把藏藥的鑰匙交給兒子,並告訴他其母這麼做是自願的。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啊。6號去找313,但不僅313不理他,村人對他敬而遠之,6號知道是假冒者所為,因為假6號以血跡寫上殺死大老二。2號除掉自己外衣到1127的雜貨店買違禁品香菸,雖然1127立刻密告但依然被逮捕。母親醒過來與1112相擁,母親告知作夢是艱辛的工作;1112則埋怨村子縱然衣食無缺,但村子卻沒有母親。1112決定到另一個世界,母親反對,他說那個世界只有某些人可以去。兒子生氣將鑰匙丟入沙漠之中,但突覺相當孤單。6號與假6號最後體認兩人是一體的,而1112也在此時又找回鑰匙。313終於找到一扇門,但裡面卻都是一些曾經監看過的人事物。

第六集 棋高一著   於2011/09/10放映

  麥克醒來,一名瞎眼者說車子在等他因為寇蒂斯要見他。而6號接到診所的傳票,6號與1112有了共識他們知道在這村子不被同化只有死亡,重點是如何才能把自己和大家救出去?

  麥克去薩摩卡公司見寇蒂斯,而他的妻子不僅是生化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博士的海倫。原來海倫她發現人的思想有多重的意識,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了殘缺的人,可以在意識中自我修復,從而找回失去的目標。而在村內的監視或保護都是修復的一種功能。但在村子內1112號卻用枕頭含淚悶死自己的母親,並上吊自殺。147司機似乎最終也不知自己為何而活?而6號他則極力想離開,雖然2號告訴他們都是囚犯。但麥克在現實生活中卻見到有精神病的莎拉,也就是313醫生。其實不管在村子或現實,他們都一樣一起在呼吸之中。

◎ 劇情分析

  一九六七年十月一日至一九六八年二月四日,在美國ITV電視台播出了十七集的影集-「密諜」。在當時是相當轟動的影集。台灣的台視則於一九六八年首次播出,並於一九七五年重播過。

  當時影集的主角身份被界定在諜報員,因向上級遞辭呈後卻遭人以催眠瓦斯迷昏,醒來後他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名為「村子」不明之地,此地只有入口卻無出口,而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號碼來作身份的區別。村中的主要領導者2號不時質問他辭職的理由甚至逼問他心中的秘密或情報,但6號堅不吐實,於是展開雙方的鬥智,從而發展出多線的戲劇呈現。

  四十年後的今天再度由美國有線頻道AMC重新翻拍攝製為六集的迷你影集。並於二O O九年十一月十五日首播。劇中的角色也由諜報員改為紐約電腦分析師,而電腦的背後意義也跟人的夢境更能貼切地相融與組合。但正因為影片中的情境,其實都是夢境中的組合,於是從傳統的觀影習慣便很難去閱讀這種變化萬千而不規則甚至缺乏邏輯的組合概念。

  首先我們必須先理解人為何會作夢?其實當人熟睡時眼耳鼻口舌意六識就會全部消失,而人之所以會醒過來,是因為七識末那與八識阿賴耶識尚在的緣故。如果七識與八識也離開,那此人就是死亡狀態。

  第八識阿賴耶識祂能接觸外面的五塵色法,但第七末那卻無法接觸外五塵的色法。第八識如來藏用我們的色身五根去接觸外塵相分,並由此變現出內相分,因此白天我們的六識心才能接觸到六塵,由此可知這個內相分六塵是由自己的色識心(第八識)變現的,而七識心才能接觸到並了知六塵,佛經稱為「內六入」。

  但五色根只是腦中的五勝義根,為何能攝取外面的五塵及了知五塵?其實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藉五根去接觸外塵,因八識也稱「色識」,祂是能跟物質、色法相應的識。因此睡覺時六識雖然全滅,但八識則是依然與外六塵相應只是一般人被五隂遮蓋而無法察覺。而作夢時則是過去世或今世第七識曾種下的種子被藏在八識之中,在某種機緣下由在夢境中展現。由於缺乏六識的思量,僅由分析性極劣的七識來作決定,因此夢境中始終都是跳躍式的呈現,而夢中的自己似乎也不覺得奇怪,只有在覺得有威脅之際才會有激烈的反應,甚至叫醒六識而驚醒。

  「囚徒末路」從某個企圖上來看,確實想要表現在夢中的多層方式與意義。因此創造了「村子」這個有入口卻無出口的世界。但看村子內的人全部以號碼來稱謂,顯示了人的平等性,(其實號碼的不同也是一種不平等也是一種分別),而村中沒有1號只有2號,這表示另一種平等的表徵,這樣的井井有條似乎反應了過去的共產世界,而村人共同制約的信條有著衣食無缺的富足,問題是「思緒」反而成了嚴重的致命傷。

  2號的妻子以藥物讓自己昏睡,因為她能在腦海中建構了一個她認為理想的世界。問題是這個世界在橫向與縱向連繫中其實是採取了極端的不信任,換句話說,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透過相互的監看與密告,而村子的表相安定的基礎也是由此而延展,這就失去了人最重要的自我性。不管從現實生命或哲學甚至佛學的角度,這種「自我性」絕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態度。

  佛學中的「本際」即是阿賴耶識,也稱為如來藏,每一種有情都有阿賴耶識,而每種生物的第八識都是相同而平等的,這樣的觀點即是佛學的真諦;也是宇宙生命的真相。如果在夢中會到一個「村子」,那必然是這個人自己這一生或過去世累積的性向與習氣,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或「相由心生」都是極佳的詮釋。

  有時在夢中我們的行為是最「赤裸」的,因為沒有六識的自作聰明,一切的行為便是最赤誠的呈現,若果有了一些妄念片斷,必然是習氣種子作梗使然,人在進入中陰身而即將投胎之前,常因這種習氣使然而使得妄境現前,自以為是的情境其實也透發了許多無常陷阱,一切都得捫心自問,自心是否心生顛倒?認妄為真?這些讓人來不及分辨的妄動,其實都是重新投胎的關鍵。

  「囚」片中海倫意圖以夢境來修復現實生活中的缺失與遺憾,就電影而言這是一個不錯而有趣的創意,問題是那個夢中的「理想國」其實也只是一種暫時的逃避,因為這避開了因果的定律。如果只是一味拋棄了因,那麼果將置於何地?事實上最後「囚」片也並未脫離這個範疇,理想終歸是理想,在生命的軌跡中絕對無法從中抽取而放大詮釋,「無始」的真諦看似難解,但對應著「當下」,絕對有讓人激盪而省悟的火花。

  村子是沒有出路的,這猶如佛經所云「三界」其實並沒有一個圍牆為界。6號的夢境緊緊攀住他的習氣,而在現實之中他太多的徬徨無依讓自己陷入了一個沒有出口的困境。如果仔細思考,我們今生在世不也是陷入了另一個沒有出口的世界村子嗎?

  仔細思索你每天所追索的是什麼?僅是在六塵上面不斷地攀緣,就算你已擁有全世界,但夜晚睡覺豈不又全部落空?但這並不表示你要完全放棄外塵的追求,相反地,你可以了知要滅除一切法也應了知一切法無常故知一切法為空。但一切法卻也是道場,因知諸法空故。也就是說一切法與第八識如來藏同在,也是從如來藏所生。

  心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十八界,無五隂,無無明,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這充分顯示了生命真實義的標的。夢境只是七識的顯現,面對世間的五欲,我們可以從世俗法的蘊處界去觀察其無常,但同時也可現觀蘊處界乃從如來藏所出生,而這第八識是「無我性」因祂從不在六塵中有所傾動,卻也不妨覺知心在六塵中的攀緣。囚徒是否自囚,觀眾應在觀影之後有所領納才是。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謎樣的雙眼(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導演:璜恩.荷西 坎帕奈拉(Juan Jose Campanella)
演員:里卡多.戴林(Ricardo Darin)
   蘇里達.薇拉彌爾(Soledad Villamil)
阿根廷 / 2010年 / 13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坎城影展評審獎

一個懸而未解的秘密,一段埋藏三十年的往事...

◎ 劇情簡介     

  一九七四年一名叫莉莉的小學老師剛結婚不久,在自家中被人姦殺,但調查開始不久,即遭當局勒令終止調查。二十五年後,書記官班哲明想要寫回憶錄及小說,遂向他的上司檢察官艾琳借了一部老的打字機,而這部打字機的A鍵其實早就壞了,到現在依然沒有修好。

  雖然已經快進入廿一世紀了,但阿根廷的司法依然有許多為人詬病之處,兩名被捕的人士一再聲稱被刑求,並欲向上申訴,但顯然無濟於事。

 班哲明與艾琳檢察官提及了廿五年前的姦殺案,艾琳當年憑著直覺就斷定被捕的高梅茲就是凶手,因為從高梅茲看她的眼神中似乎透發了強烈的獸性。但遺憾的是高梅茲是當局培養的線民,雖然班哲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與他的助手巴布羅在足球場上找到高梅茲並將他繩之以法,只是沒多久高梅茲就無端被釋放,甚至還帶槍故意在電梯內堵住班哲明與艾琳,雖然她是檢察官但確也無可奈何。

  班哲明無意中在車站遇見莉莉的丈夫莫拉雷茲,他認為只要在車站總有一天會遇上凶手高梅茲,只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卻始終不見人影。他們共同思索出人的共通性也就是本性,終於歸究出「嗜好」的結論,高梅茲最喜歡足球,而最終也在足球場上找到了高梅茲。然而這件事也引起了法官之不悅,艾琳與班哲明似乎也感受到一股死亡的威脅。

  果然這一天班哲明的助手喝醉酒卻不願回去,只好暫時睡在他的房內,而這個晚上幾名槍手衝入,助手知道自己劫數難逃,遂先將班哲明的相框蓋住,接著槍手毫不猶豫地殺了他。

  班哲明心灰意懶,加上他一直也不敢對艾琳真誠表白,在一九九九年時他到鄉下找莫拉雷茲,但意外地是莫拉雷茲並不熱衷追索,班哲明離去後總覺得有些不妥,於是利用夜晚再度潛回他的農莊,果然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原來莫拉雷茲在退休後將高梅茲擒到農莊,預備將他囚禁到死,而高梅茲竟痛苦不已,因為從不曾有人跟他講話,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劇情分析

  改編自薩契瑞(Eduardo Sacheri)的小說「秘密」(The Secret)的「謎樣的雙眼」,在二O一O年打敗了來勢洶洶的「白色緞帶」、「大獄言家」等強片,勇奪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這是阿根廷幾十年來首度獲得奧斯卡大獎的肯定。

  「謎」片引用雜敘法,將一件廿五年前未了結的命案,藉由即將退休的書記官班哲明欲寫回憶錄而重啟當年的過往,甚至最終讓人發現一個令人錯愕的結局。這不僅是本片的賣點,但也從而突顯了一名執著的丈夫,為了妻子無端被姦殺卻無法為妻報仇的憤怒。但處在那樣的亂局,一切的法治形同虛設的國度,當律法無法為人真正主持正義之際,似乎唯有以自己的方式才能懲罰凶手,這樣的結果才是讓人喟嘆與難過的。

  凶手在犯案初期立刻被追捕到案,檢察官艾琳從對方一副色瞇瞇的眼神中很快就知道這位叫高梅茲的人就是凶手。問題是這名嫌犯不僅立刻就被釋放,甚至還故意拿槍堵住班哲明和艾琳,雖然這只是一種恐嚇行徑,但在國家法院內就更加令人對這法治的質疑了。

  只因為高梅茲是一名國家培養的線民,因為寧可讓這件案子變成懸案,也不能將維繫政權相當重要的「黨工」繩之於法。艾琳就算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律系畢業而回國任職的檢察官,似乎也是對這樣的景況無可奈何。坦言之,若果真正觸犯了當局,就算是背景有美國撐腰的艾琳依然還是無法自保的。

  戲劇從這兒再度延展至艾琳與班哲明之間的矛盾關係,艾琳算是班哲明的長官,或許是一道早已形成而看不見的牆壁阻擋了兩人,班哲明就是極端愛慕卻也只能將這份感情壓抑在內心深處。編導在這個區塊上採用了一個相當具象的手法來呈現。一部老舊的打字機A鍵已經不能使用,而他作夢時從半醒半睡中在床頭櫃上寫出「TEMO」(我恐慌),而在最後他突然想起了那個不堪使用的A鍵,於是用手寫加上A的字母變成「TEAMO」(我愛你)。

  這段情節有點「偶像劇」般煽情,但似乎也有了呼應的效果。如果艾琳當年能從高梅茲看待女人的眼神中看出他是姦殺案的凶手;難道她無法從班哲明的眼神中瞧出對她的愛意?答案其實是肯定的,只是如果一個人刻意隱藏,必然會在神色中閃爍矛盾與不安,這反而更容易讓人掉入一種困頓與遲疑,於是雙方都將躲在位階背後而將真正的情感收藏起來。

  人的社會位階雖然是一種必然的施設,但往往最容易成為一種阻礙。但如果位階之間有著相融的眼神相互呼應,這道有形或無形的牆很快就會瓦解的。問題是,人很容易自欺欺人,在極度刻意隱藏感情的同時,表現在外面的神色最容易令人混淆,班哲明面對艾琳如此;面對莫拉雷茲不也正是如此?

  莫拉雷茲在面對妻子被人姦殺之後,也感覺到司法的不公與無力感,於是他採取了常人無法做到的行為方式,以私刑來懲罰凶手。在案發後凶手被放走後不久,莫拉雷茲就申請調職,但卻從未告訴任何人他的去處,因為他將凶手高梅茲逮到並囚禁在鄉下園莊內,廿五年之中讓高梅茲獨自在一間囚室中而且不曾對他講過任何一句話,這也是為何當班哲明發覺有異再度轉回農莊之際,高梅茲近乎瘋狂地哀求要莫拉雷茲起碼與他講講話。

  任何人都看不透莫拉雷茲的眼神,當然也猜不透他的動機與心思。因為他新婚不久便面對如此的鉅變;法律在讓人失望之後,莫拉雷茲似乎只有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收斂,而將心思全部放在復仇這條路上。

  班哲明在最終見證了莫拉雷茲對妻子的愛之後,突然也從對方眼神中發現了那種堅定與執著。於是他也逐漸能夠從反省之中反觀自我,為何廿五年來始終讓自己的情感懸在飄搖的空中,或許他自己與艾琳都極力地隱藏這份企求吧!?

  「謎」片能在奧斯卡金像獎中大放異彩,相信有著某些的政治意涵是重要的元素。阿根廷雖然號稱民主,但其實許多亂象從七O年代到廿世紀末都是讓人為之側目的。而號稱民主國家的老大自然不能放棄這個「批判」過去時局的影片,藉著過去的政治氣息造成的人類傷痛的故事敘述從而肯定電影之中批判了政治的偏差,真是一石二鳥之策。

  事實上「謎」片強烈地反映了阿根廷二十多年來的政治現實,在阿根廷這個國家放映時,票房極端亮麗,是該國有史以來賣座第二高的,這不僅反映了阿根廷的民心轉變;也間接呈現了這個國家的某些改變。這一點也不得不欽佩奧斯卡金像獎雖有著美國主流社會的意識型態,但卻也有著他們對世局的某些貢獻。

  刻意地將時空任意穿插,也製造了許多的懸疑,為的是直接呼應出最後讓人驚異的農莊囚禁事件。這兒又延展出另一種的矛盾與弔詭,莫拉雷茲私設刑房雖然無奈,但在法理上也是犯罪的,而這個撞擊點勢必在每位觀眾心中產生思緒的激盪,這也是為何這部影片讓人覺得精彩之處。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


最近這部電影的放映時間、地點:113年6月23日(日)14:00 於北市圖 王貫英分館
王貫英分館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2段265號 TEL:(02)2367-8734


提供市民、公務員認證

導演:米克.戴維斯(Mick Davis)
演員: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
   艾沙.齊柏斯汀(Elsa Zylberstein)
美國 / 2005年 / 127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參展
   2005年Satellite Award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2005年Satellite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畫家莫迪利亞尼的真實人生改編
畢卡索是他的勁敵,而他的愛情與人生是場悲劇…

◎ 劇情簡介     

  莫迪利亞尼一八八四年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的里窩那,父母皆為猶太人,但家中雖然貧困父母依然給予孩子們良好的教育。莫迪原本想成為雕刻家,二十二歲到了巴黎時雖生活潦倒,但也結識了一群藝術家,其中包括擅長經營的畢卡索。

  莫迪結識了美術學院的學生珍妮,兩人同居後珍妮生下一女,但珍妮的父母不贊同莫迪的猶太血統,一直要珍妮離開莫迪,甚至以強迫的手段將嬰兒抱回,預備找機會將女嬰送入孤兒院,因為珍妮的父母認為莫迪根本沒有當父親的資格。

  莫迪的畫一直賣不出去,珍妮去找經紀人希波,甚至去要求畢卡索在畫展中能讓莫迪掛上一幅畫參與展出,並且擅作主張送給畢卡索一幅莫迪的畫作。

  繪畫沙龍即將舉辦一次比賽,頭獎獎金相當誘人,但莫迪不屑參加,畢卡索也不參加。而莫迪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醫生檢驗出以前的肺結核尚未完全痊癒,醫生甚至斷言莫迪活不過今年。

  莫迪不以為意,繼續抽菸喝酒,而在得知珍妮為了讓自己的畫能在畢卡索畫展中展出,竟答應擔任畢卡索的模特兒,憤怒的莫迪寧可不參展,甚至將自己的畫當場摔破。並與畢卡索有了口角紛爭。

  莫迪到珍妮家中探視自己的小孩,但卻被珍妮父親趕出家門。許多友人紛紛鼓勵莫迪應該參加比賽,而此時珍妮之母來通知,其父已將女嬰送往孤兒院。

  畢卡索以自己車子載莫迪到別墅見一位印象派的前輩雷諾瓦,而老年的雷諾瓦似乎最能體會莫迪對繪畫的狂熱。莫迪我行我素地為女孩畫肖像,但其母抗議脖子畫得太長,莫迪將畫贈給女孩瀟洒而離去。

  最終莫迪與畢卡索都報名參加沙龍比賽,每位畫家均各出奇招,莫迪以偷來的藍絲絨穿在珍妮身上,並以她為模特兒,那時珍妮已懷胎九個月,那幅展現懷孕的喜悅與期待的畫作立刻獲得沙龍的肯定,只可惜那個晚上莫迪壓力過大到酒館喝酒卻沒有付帳而遭追打,隔日死亡,而珍妮亦在第二天也跳樓身亡。

◎ 劇情分析

  談起畢卡索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若提起莫迪利亞尼,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或許正是這種緣故,本片在台灣的片名譯為「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純粹是為了商業性的考量,因為英文片名Modigliani根本不曾把畢卡索算進去。換句話說,這部電影應該是莫迪利亞尼的傳記性電影。

  畢卡索能很快在廿世紀的繪畫界出人頭地,除了他的天分與時運之外,更應歸功於他的經紀人妻子歐加,而歐加後來改嫁給達利,則也成為達利成名的關鍵,也是達利一生中最無法割捨的人。如果莫迪也娶了歐加,也許他的命運會完全改觀,不過這只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因為莫迪利亞尼這種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在出生的那一刻,早就註定了他的結局。身為猶太人變成他的原罪,但這不僅不影響他的才華,反而更加狂放不羈地將色彩揮灑在畫布上。

  就算歐加看上了莫迪利亞尼,應該彼此也不會有任何的火花。莫迪利亞尼看上的女人是當時尚在美術學院上課的珍妮,兩人很快就有了結晶,問題是珍妮的父親無法同意女兒嫁給猶太人,於是這件事就這樣被擱置起來。莫迪利亞尼毫無忌憚地遊戲人間,雖然他相當窮困,但他依然浸沉在酒精與香菸之中,甚至最後也染上毒品。

  莫迪利亞尼在一八八四年生,死於一九二O年,短短三十六歲的一生讓人不禁唏噓,但他獨特的繪畫表現技巧在他死後獲得了極大的肯定,他所畫的肖像人物,大部份都像戴了面具一般的平板,而且幾乎都無眼珠,僅以杏仁形狀來呈現,尤其在拉長的脖子及歪斜的臉龐,恰如其分呈現憂鬱與優雅的併現。

  莫迪利亞尼與梵谷一樣,在他生前幾乎不曾賣過一幅畫,因為他絕不妥協的個性使得他離這個繪畫的「市場」愈來愈遠,甚至最終是由潛意識地反抗整個社會,因為這個社會早就搶先一步遺棄了他。一九一九年在倫敦的畫展應該是唯一較大的場面,只可惜當時尚為保守,因作品中有太多的裸體,因此畫展被迫取消,而這次的展出卻連一幅畫也不曾賣出。

  相較於畢卡索則不同,他幾乎都已能掌控市場的脈絡,他是繪畫市場的天之驕子,縱然如此,他卻感受到莫迪利亞尼帶給他的威脅。但畢卡索也絕非小器之人,在某種角度而言他是有心要幫助莫迪利亞尼,但不免也會想到若莫迪利亞尼一出頭,自己豈不是會喪失許多光芒?

  或許就是在這樣矛盾的情緒中,每次兩人見面總是不忘以各種羞辱的方式來貶低對方,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不讓自己落入泥淖。畢卡索自然也是有其天賦的,但當他看見莫迪利亞尼那種強烈詮釋的畫風是他這輩子從不曾到過的面向,雖然畢卡索走的是屬於他自己的詮釋,但瑜亮情結的產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有什麼樣的方式比在畫家的畫布上畫上自己的作品更能有效而具體地羞辱人?畢卡索狠狠地掌握住這個機會,也給了莫迪利亞尼一個近乎致命的打擊。但若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這也凸顯了畢卡索的小氣,若這件事不是編導自己為戲劇張力而刻意的設計,那我們不禁會對畢卡索的為人重新評估,雖然這無損於他作品的偉大與價值。

  莫迪利亞尼其實是打不倒的,因為他原本就什麼都沒有,因此就算再重大的打擊也不會讓他再喪失什麼。也正因為莫迪利亞尼都已經在谷底了,畢卡索的舉動就令人困惑而不安了。因為唯一可解釋的是畢卡索早就把莫迪利亞尼當作可怕的對手。

  有趣的是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一同趨車去拜訪另一名畫壇耆宿雷諾瓦。當時年歲已高的雷諾瓦詢問莫迪利亞尼是否瘋了?這是有趣的問題,因為如果一名畫家不夠積極而狂熱,每天近乎瘋狂地作畫,這絕對無法成為一代宗師的。不僅畫壇如此,其他的領域也都是一樣的。繪畫也許需要一點天資,但若沒有後天的努力,日後要成功則無異緣木求魚。

  莫迪利亞尼真正的作品並不太多,但每天在筆記本上的素描,幾乎都達一百張。唯有這樣的底子才能在真正創作之際展現過人的才華與創意,這一點任何畫家都不例外,莫迪利亞尼亦復如是。

  最後莫迪利亞尼與畢卡索在沙龍舉辦的比賽中一較高下。畢卡索以「立體派」呈現了一種新創意,而莫迪利亞尼則以懷孕的妻子作模特兒而獲青睞。此刻並非是誰畫得好,而是必須從畫作的精神來探索。

  莫迪利亞尼最擅長以紅色來處理他的線性風格,從而創造出極佳的色感。而比賽畫作中的珍妮則穿了寒色色系的藍絲絨,但最重要的是此刻珍妮已經懷了第二胎,畫作中的珍妮不再是橢圓形的眼睛,而是第一次出現了眼球,其實這是有典故的,莫迪一向喜歡橢圓形的東西,因此眼睛就直接以灰白來呈現。他第一次以珍妮當模特兒時,也是在眼睛上留白,並告訴珍妮說日後兩人若相識相知後再補上眼珠子。而最後參加沙龍展的珍妮就是畫上了黑眼珠,只可惜也完結了他的一生。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時尚女王香奈兒(Co Co Chanel)

導演:安妮.芳妲(Anne Fontaine)
演員:奧黛麗.朵杜(Audrey Tautou)
   亞力山卓.尼維拉(Alessandro Nivde)
法國 / 2008年 / 110分鐘 / 保護級
時尚界不朽傳奇Coco Chanel真實故事躍上大銀幕……

◎ 劇情簡介     

  一八九三年,香奈兒與妹妹住在孤兒院中,她最期待父親來探問她,只可惜父親早就娶了另一女子另組家庭。香奈兒在孤兒院長大後,在服飾店內謀得裁縫師的職位,晚上則與表姊愛德莉一起在酒館中獻唱,由此而獲得一些小費,只是香奈兒面對酒客總是疾言厲色,這使得酒館老闆將她開除了。

  在酒館中愛德莉結識了莫里斯,而莫里斯答應要娶她,於是愛德莉便放棄了演唱機會。落單的香奈兒不得已只好去找帕頌。帕頌有自己的莊園,見到香奈兒來並未表示很歡迎,只答應讓她住兩天,甚至莊園內舉行派對時,要她躲起來,香奈兒一時走投無路,只好一切吞忍起來。

  香奈兒在莊園內自行練騎馬,甚至自己修改衣服成為騎馬裝,這倒引起帕頌的注目。於是在一次賽馬派對中帶她出席,而在派對中香奈兒遇見愛德莉,聽她的口氣似乎與莫里斯的好事將近,只是依然有著一點小小的阻礙尚待克服。

  在莊園的另一次派對中,帕頌要香奈兒唱歌,而她也發現另一彈琴的優雅紳士波伊似乎對她相當注目。波伊甚至向帕頌要求能載香奈兒到外地旅遊兩天,帕頌似乎有些妒意,只能對波伊說不要玩弄香奈兒。

  波伊與香奈兒一起到多維爾海邊,兩人感情進展相當快速,香奈兒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一個可靠的對象,誰知波伊回英國後立刻娶了煤礦老闆的女兒。香奈兒雖然很失望,但很快就決定不再依靠別人,要由自己獨立自主,而愛她又內疚的波伊也回來出了資金讓香奈兒在巴黎開設了一家帽子店。

  由於香奈兒獨到的審美觀念,她以簡單出眾的品味很快就引領了一股風潮與時尚。雖然她與波伊尚維繫著關係,只可惜波伊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喪生了。

  香奈兒繼續在巴黎以獨特的服飾設計,以及香水引領著時裝界的風騷,雖然過程中也會有著挫敗與困頓,但她都能以一己之力化解,她不僅在事業上創造了屬於她個人的王國,最重要的是,她終於走出這個以男人為主的社會偏見。

◎ 劇情分析

  不知什麼緣故,這陣子突然吹起了一股有關巴黎時尚界的名人香奈兒的故事風。本片是由法國女導演安妮.芳妲所執導的作品,加上最受歡迎的女星奧黛麗.朵杜領銜主演,原汁原味的法國風,自然會有不同的展現。

  或許是這個緣故,導演較偏重在女人的自我角度,從而去探索香奈兒的心靈困頓。一名從孤兒院出來的十八歲小女孩能夠在極端惡劣環境下打出自己一片天地,這是相當令人敬佩的。廿世紀初期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階段,女人在社會的地位依舊是受到輕忽與漠視的,何況香奈兒的母親死後,其父將她們姊妹送入孤兒院後便不再聞問。但香奈兒並未因此而沮喪或自暴自棄,相反地,她不僅在男女感情世界中理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頭緒;更重要是在事業上也創造了傳奇。

  香奈兒從一九一O年開始在巴黎開設女性頭飾與帽子後,一直到一九七一年逝世為止,她旗下的品牌包括時尚名品、化粧品、香水甚至高級腕錶以及高級珠寶,不僅在巴黎引領風騷,甚至在全世界的據點多到數不清,從而成就了一個時尚王國。縱然世人對她的評價總是有著兩極化的看法,但這不但無損她的地位,反而更增添許多的神祕色彩而令人著迷。
值得一提的是,香奈兒在本片的許多行為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以她與帕頌的感情為例,導演如實地呈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困頓,但卻也巧妙地讓香奈兒開拓了自己的生命方向。

  香奈兒在被酒館老闆趕走後,帕頌雖為她介紹到另外一家酒館,但卻未遭錄用,而此際愛德莉又因結識莫里斯而退出,落單的香奈兒頓時走頭無路。她毅然決然主動去找帕頌。帕頌這個遊戲人間的花花公子其實是沒有將香奈兒放在心上的,因此第一次見她來訪,竟告訴香奈兒只能住兩天。對香奈兒而言,這是何等的屈辱,但她卻忍了下來,人在屋簷下豈能不低頭?

  香奈兒可貴之處在於她觀察之敏銳與天生的審美觀念,不僅如此,她還能將之運用在生活之中。譬如她認為當時女性戴的帽子過多的花飾簡直是一種負擔,她自行設計的素淨圓帽顯得更為落落大方。當時淑女配上帽子是一種時尚,而香奈兒能巧妙地掌握社會的脈動,則是她成功之道。

  其實香奈兒的成功史也是一段新女性主義的標竿。她的一切舉止對廿世紀的女性都是一種啟示與示範。所謂的女性主義不僅僅只是爭取男女的平等,更重要的是尚得執行真正的「自由」。如果當時帕頌像一般戀人般對待香奈兒,那麼她將因為浸潤在愛情之中而喪失了成就時尚事業的動力,也許她也會有著一番事業,但絕對不是世人眼中的香奈兒。

  香奈兒真正愛上的人是波伊,而波伊也許也是真實地愛上香奈兒。問題是最終波伊的選擇竟然還是以「事業」為重;或者也可以說他選擇了「門當戶對」的對象。香奈兒的出身讓她無法擠身名流之列,這是當時的社會陋規,但其實到現在這種情形依然是存在的。

  香奈兒退而求其次,她似乎也逐漸看清了世態的本質,她接受了波伊資金的幫助,因為唯有如此,她才有機會在巴黎站上自己的舞台。她收拾起因愛情失落的淚水,重新面對她生命真正的方向,帽子店是一個開始,同時也是時尚界的一種宣言。

  波伊車禍身亡,原本是一件令她沮喪之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失去了愛情反而使她更能專注在自己的天賦與興味中。換句話說,也就是香奈兒因失去了愛的束縛,讓她的心靈更能完全放任與自由,而這也正是女性主義中一種先決的條件,香奈兒默默承受失去愛情的苦果,但卻反而在自我的方向尋求到一條康莊大道。

  一個人從出生之後,其兼具的特質與才華是永遠不會被埋沒的。香奈兒出身貧困,但她憑著堅強的鬥智與意志力不斷地挑戰這個社會的禁桎,雖然一開始遇上極大的困難與挑戰,但她都能一一克服,這是以她個人最為人稱頌之處。

  安妮.芳妲執導此片將戲劇重心放置在香奈兒與帕頌與波伊之間的愛情互動,但為了更加突顯香奈兒的困境與個性,這兩段感情幾乎都沒有經過戲劇的美化與描述,看來也許更真實貼切,但似乎就少了那份黏膩與傷感。莎莉.麥克琳主演的「香奈兒」雖然片長三小時,但也是將重心放置在二男一女之間的互動,然而就戲論戲,莎莉.麥克琳的表現雖非正宗的法國風味,但以編導的成績而言,麥克琳的香奈兒更能打動人心,尤其情節更是發展到老年的香奈兒那種永不屈服的性格實在令人動容。

  若真要比較的話,應該不是導演的問題,而是編劇的呈現方式,使得兩部影片有了落差。就結構而言,「時尚女王香奈兒」就顯得單薄,尤其後面介紹服飾時尚的過程近乎以跑馬燈的方式,就顯得虎頭蛇尾了。

  一位傳奇人物有著兩種詮釋的方式,這會讓人刻意分出不同與差異,但卻無損香奈兒給世人的印象,畢竟香奈兒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齣好戲。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演員:馬斯.馮西多(Max Von Sydow)
   畢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瑞典 / 1957年 / 9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第10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十四世紀,戰亂瘟疫籠罩的黑暗時期,返鄉的騎士卻遇上了逗留人間的死神,為了拖延死亡 ...

◎ 劇情簡介     

  布洛克和他的隨從在歷經十年的十字軍東征之後,開始返回自己故土,不僅慢慢發現當年參與這場戰役是令人沮喪的騙局,同時在回程中也遇上了十四世紀的瘟疫。在沿路上遍佈了屍體,而布洛克也發覺死神不知何時已經找上了他。

  布洛克似乎有著不甘心,他從壁畫中得知死神喜歡下棋,於是他主動要求與死神對弈,若他未輸,死神便不能取走他的性命。布洛克與隨從瓊斯繼續前進,他們遇見一個三人雜耍團,斯科特是團長,約瑟夫與瑪麗是一對夫妻並育有一個兒子邁克。而在小鎮演出時,鐵匠伯格的妻子莉莎主動勾引了斯科特,這引起了伯格找上約瑟夫意圖報復,所幸瓊斯正巧入內搭救。其實瓊斯之前亦發現了神職人員雷夫不僅當年騙他們東征,此刻更偷竊死去女人的銀鐲,瓊斯警告雷夫,若下次被他遇上將會採取激烈手段。

  布洛克在教堂中向神父懺悔,他訴說自己只要知識不要信仰,並認為生命是一場無意義的探索,但突然他發現窗子的另一邊不是神父而是死神。死神也探知布洛克下棋的手段,預言布洛克最終棋局必敗。

  布洛克目睹因瘟疫而使得許多人不斷地遊行並自我懲罰,甚至指稱十四歲的少女與魔鬼相通,布洛克明知少女無罪,但他卻是無能為力,在一場混亂中,瓊斯毀了雷夫的臉,而約瑟夫則趁亂中拿走銀鐲並送給妻子瑪麗當禮物,布洛克勸約瑟夫不要去南方瘟疫區,應該隨他去埃爾思諾,而斯科特與莉莎被鐵匠找到,莉莎立刻翻臉回到伯格身邊,為了不讓事端擴大,斯科特以伸縮刀自殺騙過了眾人並躲在樹上,但死神卻悄悄來到,鋸斷了大樹,於是斯科特便被死神帶走了。

  眾人隨布洛克繼續前行,瓊斯救了一名女子並使她跟隨他,而在半路終於見到十四歲被誣指為瘟疫源頭的女人被火活活燒死,而此際雷夫也得了瘟疫而死。

  約瑟夫終於看見布洛克與死神在下棋,他慌張地帶妻兒離開,直到布洛克找到妻子凱琳時,死神終於帶走了所有的人,而這個被約瑟夫見到的景象,似乎早就被畫在教堂的牆上。

◎ 劇情分析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謎題。有人終其一生探討死亡的真相而不可得,這不免更增添了死亡的神祕性。但反過來說如果死亡是如此明徹而清楚,對人生真的就有助益嗎?也許對許多人而言反而不佳。但這必須將了悟並實證生命實相的人排除在外,正因為這些明心見性的人了徹了生命真相,其生命態度絕對是與眾不同的。

  第七封印是伯格曼探索死亡議題的電影,其實也將宗教的七項原罪放置其中,從而來追索人生的困頓與死亡的恐懼,甚至對宗教的懷疑。
所謂七項原罪是一.慾念,二.嫉妒,三.驕傲,四.憤怒,五.懶惰,六.貪婪,七.饕餮。而古代書寫的文字是寫在蒲草紙或羊皮卷上,每卷可長至十公尺,捲成卷後再用泥土或蠟封好,謂之封印。經典中云:「唯有羔羊配開書卷。」這羔羊應是指基督而言。傳說打開第七封印時,即是世界末日到來,這世間會有絕大的災難,而最嚴厲的審判也將由此開始。

  「第七封印」影片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技巧地透發了七項原罪。事實上人從一出生後,前六識及第七識便不斷地攀緣作意,見到好的要占為己有;得不到的自然憤怒與嫉妒。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透過自我省思,七項原罪沒有一項會漏失。因此佛法中便以人生極苦為由,從小乘佛法中普現了解脫道。但事實上解脫道並非是究竟法,因為在滅掉十八界後進入無餘涅槃,但卻因不知涅槃中尚有「本際」存在,因此無法成就佛的世界。

  伯格曼有著生命的困頓與不解,但他對死亡儘管恐懼與懷疑,但對宗教基本上還是相當質疑的。首先從十字軍東征之後開始作了辯證與省思,騎士以高貴驕傲的情緒質疑自己的受騙,畢竟異教徒也應該有他們自容的思維與空間;何況對照一下神職人員雷夫的偷竊與種種卑劣的行徑,伯格曼的真正意圖便不難窺見了。

  瘟疫被視為世界末日的象徵,十四世紀近百年的肆虐使得歐洲變成黑暗大陸。也許這是「天譴」,對應一下當時人類的無知便不難發現,天譴的形容是恰當的。為了躲避瘟疫,許多人鞭打自我,期望獲得赦免,甚至將矛頭指向無辜的少女,就像祭典中的奉獻,犧牲十四歲少女的性命期望平息上蒼的憤怒,而身為騎士的布洛克縱然從少女的眼中見到恐懼,但卻也無能為力。如果十字軍當年所擔負的拯救任務是一場聖戰,為何卻無法拯救眼前一名無辜而無助的少女。

  布洛克也有著他的原罪,他只追求知識而不要信仰,並開始質疑生命真正的意義。或許這才是伯格曼的自我探索吧!殊不知追求知識到生命盡頭,依然無法令人滿足的。哥德的「浮士德」早已道出了這種窘境。縱然這一世學得無盡的知識,在生命結束時就會全面斷滅,真正可以讓心性「安住」的是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其實早已一切俱足在「本際」之中,只是每個人都因執迷在外六塵始終無法發覺罷了。

  「第」片看似上天下海的情節,但基本上還是依循舞台劇的手法,將死亡具象擬人化。布洛克面對死亡時依然有他的傲氣與不甘,所以提出了下棋的賭注。這與浮士德將靈魂與撒旦交換讓生命重來是異曲同工的。問題是死亡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若無生則必然無死,而無生無死的境界就是涅槃,只因吾人有了動念作意,必然會投生到因緣應許之處,而就在出生那一天起,就已逐步接近死亡,這是任何人的必然。

  有趣的是布洛克的棋藝依然不是死神的對手,他在棋局即將分曉之際,故意以手肘撞翻棋子,並對死神表示他忘了擺放的棋局,但死神卻輕易地讓棋局恢復原狀。因為死神看起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算你心中有任何的秘密,似乎也都瞞不了他。

  伯格曼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念作了另類詮釋。他讓布洛克在教堂中告解,但聽告解的人卻是死神,他的質疑是如果人是上帝的孩子,那為何上帝會放任死神認意剝奪人的生命?除非上帝與死神本來就是一體的。影片最後一幕是令人驚悚的,死亡成為人的宿命,在死神的召喚下,沒有任何人能夠例外,就像一條鎖鍊彼此相連,最終都無法逃離死神的掌控。

  維摩詰經中云:「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亦即在各種情緒意念中雖然不斷而存,但真心如來藏心卻始終不跟婬怒癡同在一起,若能如此現觀俱足,其實就能了知生命的真諦,而這也是佛學真正的意旨,縱令七原罪如影隨形,但都能體現真心的併存而同在,這是一個值得大眾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個世界會發生大的災難,這是這塊土地上的人共同的業種而成;經典中說此為「同分妄見」與「別業妄見」,換句話說,如果每個人的心識都是正面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將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呈現。

  許多人預測二o一二年是世界末日,會有這種預測自然也呼應了一些人心的紛亂,也許我們應該用正面的角度重新去思索,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回報我們另一種安詳而正面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