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

導演: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
演員:達努塔.史丹卡(Danuta Stenka)
   珍.安吉列特(Jan Englert)
波蘭 / 2008年 / 117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波蘭奧斯卡「金鷹獎」最佳影片、最佳音樂、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
   獲邀2008柏林影展觀摩電影
波蘭的一萬名軍官被蘇俄部隊帶至卡廷…

◎ 劇情簡介     

  一九三九年,德國與蘇俄雖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德國卻舉兵從西挺進;蘇俄從東北方進軍,波蘭這個國家就在兩國逼壓之下近乎亡國了。

  所有的士兵雖然都被釋放,但軍官卻全都關進了軍俘營。安娜的丈夫安德烈是波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騎兵隊隊長,安娜趕在丈夫被帶往另一處營區安置前帶女兒妮卡見了最後一面,安德烈知道妻女需要他在身邊保護,但他身為波蘭軍官自有他應為國家盡忠的職責,於是安娜眼睜睜看著丈夫被火車運載而去,從此音訊全無。

  安德烈的父親楊是一位教授,德國人佔領學校後要與教授們研討,但沒想到一聲令下,校長與教授們全被送往集中營,而不久即傳來楊教授因心臟病死在獄中的消息。

  安娜在蘇俄開始搜捕軍官妻子時,一名蘇俄軍官向她求婚,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她們母女性命,果然在蘇軍來逮人之際,這名軍官雖然安娜不願嫁他,但他依然挺身搭救,安娜與妮卡這才急急奔往安德烈母親住處,婆媳二人堅定地相信安德烈尚在人間。

  此刻由德軍傳出「卡廷事件」,謂一萬多名軍官在卡廷樹林中遭俄軍屠殺,但始終不見安德烈的名字,但五年後原本在名單內的傑里中尉卻意外出現了,他現在已成為新波蘭政府的少校,他告訴安娜,因他將繡有名字的毛衣送給安德烈,故才誤傳他已死亡。傑里雖然資助了安娜一家人,但因昧著良心替蘇俄遮掩罪行,在酒吧喝完酒之後便舉槍自盡了。

  這期間也發生華沙示威事件,許多年輕人慢慢覺醒,若波蘭沒有自主權,他們註定要亡國。塔奇歐來投考藝術學院,但因其父也在卡廷被殺,他的履歷卻不願改為德國人所犯的罪行,加上他因撕了海報遭到追捕,雖然他剛認識了伊娃並約定隔天一起去看電影,但沒想到剛分手卻又遇見追捕,最終塔奇歐被車撞擊身亡。

  安娜接到卡廷事件的資料,她見到安德烈在日記本上的記載,終於還原了許多真相。一萬多名軍官也都是全國各行各業的菁英,全部未遭審判便被槍擊身亡,死後草草埋葬在卡廷的樹林中。

◎ 劇情分析

  任何人都知道戰爭的無情與殘酷,但在每個世代中戰爭似乎永不絕跡。是因為無窮的貪婪或慾望;或是永無止盡的野心使然?看起來這是一個相當清楚但卻又容易讓人困惑的問題。

  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大戰役幾乎都令歷史學家有著探討不完的議題與困惑,而在戰爭中的互動,使得人性受盡極度的摧殘。波蘭這個地大物博的農業國度,人文素養極高,而且又是歐洲的穀倉。只是波蘭的命運似乎命定的坎坷,因為他處在兩個強權國家的中間,他的國界幾乎常常被移動的,當德國向東擠壓時,波蘭就不得不讓出許多邊界的土地;而當蘇俄向西擠壓時,波蘭便也得在邊界土地上讓步以求自保,但當兩國肆無忌憚地侵奪之際,波蘭豈有不亡國之理?

  波蘭雖有兵力,但一向秉持和平理念,他們深知既然無力抗衡列強,頑抗只會徒增傷亡,這種另類的思考也是值得觀察與研究的,但這樣的理由造成列強的覬覦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導演在影片中刻意塑造了幾個角色,以他們的行為舉止起居作息來突顯波蘭人的人文素養與氣息。安德烈的父親是非常優雅的大學教授;而其妻雖處在戰亂,依舊有其高雅的行為風範。其他將軍夫人的風骨亦都傳達出波蘭人真正的特質。而這些面對人生的舉止行徑,其實就是波蘭人的「武器」。

  華沙的抗議事件雖然沒有具象地演出,但以塔奇歐與伊娃這對青年男女為藍本,我們不難看出導演真正的企圖,亦即在壓逼到極致後,波蘭人亦會有所反擊,而面對被扭曲的歷史,他們寧可選擇真相,縱然因此必須犧牲自己進入大學就讀的願望,但真理是永遠不能被抹煞與篡改的。

  傑里是個矛盾的角色,他原本跟隨安德烈,算是他的一名左右手,但他意外地被蘇俄收攏才得以活命。這一點似乎又是一個議題,就因為在妥協中才留存了一條命,而這一切的用意不就是為了建設新波蘭?但若沉溺在權勢之中,這留存的生命勢必會受到質疑,傑里每每想到死去的安德烈與自己此刻的心境作對照,心中出現的矛盾絕對是必然的,而真正面對自己的良知時,才是最難過而無法逃避的,於是從酒吧出來後,傑里毫不猶豫舉槍自盡了。

  傑里只是在世局動盪中其中的一個角色,他代表的是一種現象。每個人的機遇不同,也都必須去面對所有的試煉,於是由此展開了生命的各種面向。

  安娜是個勇敢的女性,她曾要求丈夫留下來保護她們母女,但明知不可為而要求,並非她無理取鬧,而是女人細膩的感受,使她預知了不幸的未來,無力的懇求只希望奇蹟的出現,但明知一切都是枉然,只能眼睜睜地望著載著丈夫離去的火車背影而傷痛不已。

  蘇俄軍官不時照顧安娜母女,甚至也向她直接求婚。他的用意雖然是為了保護安娜母女不會受到傷害,但安娜也有她必然的堅持。戰爭期間軍人的待遇總是較富裕的,在情非得已下委身下嫁有時也無可厚非,但卻牽扯到一種原則與態度的問題。這一點安娜有了她的堅持,也為她自己的生命作了最無愧無悔的交代。

  但這並非只是指個人的行為舉止,導演真正意有所指的是波蘭的「國魂」。如果因為國力不振而遭受外族欺凌,這只是一時的現象;但若每個人都喪失了原則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那波蘭會亡國則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了。導演適度地整合了一批人的個別線索,譬如為買弟弟的墓碑而賣掉自己金黃的長髮的姐姐,就算明知會受到阻擾,但毅然決然將真相以墓碑來呈現,雖然當夜墓碑便被敲碎,而她被帶入一間暗無天日的暗房,命運未卜,但這又有何妨,她的行為正是波蘭國魂的展現。

  歷史是有軌跡的,我們是否應該從這些軌跡中尋找到一些我們必須體認或學習的真相?還是戰爭是一場又一場的誘導?使我們一再地在這些泥淖中不斷地傷害人類,其實也是傷害著自己而不覺。

  歷史有時也會被埋藏而永無真相大白之日;歷史有時也會扭曲了人性,甚至造假欺矇世人。當德國指摘卡廷事件的同時,蘇俄也開始將一切罪刑推給德國。真相雖然只有一個,但現象卻是多得讓人分不清楚是非與原則。

  安德烈的那本日記是真相的告白,但當真相大白之後又將如何呢?我們將以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這一兩萬平白無故遭受槍殺的波蘭菁英?這種近乎滅族的舉止在很多國家都曾發生過,無非是統治者為了日後較易駕馭,因此大力鏟除社會的菁英,這些冤死的人除了一些職業軍人之外,都是社會的一流人才,當這批人被消滅後,波蘭起碼在二十年內很難出現能登高一呼的領袖人物。

  歷史引發的教訓是極端殘酷的,我們不解的是為何人類始終必須在這樣的衝突中殘害對方?現在世界村的理念是一種理想,但若遇上宗教與民族議題就又會出現更多的爭端。而現在的戰爭雖然可能異於其他之前的方式,但殘酷的本質則是不變的。但願此片能帶給一些好戰的人一些反省與醒思,將會是功德無量。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The Grocer’s Son)

導演:艾力克.吉哈多(Eric Guirado)
演員:尼可拉斯.卡扎列(Nicolas Cazale)
   可洛蒂德.艾姆(Clotide Hesme)
法國 / 2008年 / 99分鐘 / 保護級
禮讚:坎城影展等八項大獎影片
   尼可拉斯以本片獲得法國凱撒獎「最佳新人獎」
   的提名代表法國榮獲柏林影展
一輛流動店舖車馳騁在普羅旺斯的山間小路時…

◎ 劇情簡介    

  安端在一家飯店擔任服務員,但卻不受上司青睞,在獲知父親生病住院而無人照料雜貨店時,安端便辭掉了工作。為了讓女友克萊兒繼續上西班牙的函授學校,安端先向母親借了一筆錢。

  大哥方斯華已經結婚,但其實妻子蘇菲早就離他而去,方斯華不肯讓家人知道這番窘境。而安端回家後先將那輛店舖車修好,開始巡迴普羅旺斯的鄉間小道。

  安端發現這些鄉下老人實在難搞,有的有健忘症;有的積債不還,堅持以雞蛋換豆子罐頭,甚至連送瓦斯的工作也都落在他的身上。儘管如此,安端還是不太受村人的認同,因為安端不像其父那麼體貼。

  安端接克萊兒到鄉間居住,安端父母才知道克萊兒十七歲結過婚,二十二歲離婚,而在二十六歲時才想唸大學。克萊兒隨安端的店舖車出門,卻獲得村人絕大多數的認同,尤其克萊兒與獨居的露西安有了更深的交集,而也在露西安昏倒時送她去醫院。

  安端發現克萊兒與方斯華一起到河邊玩,這使得他相當憤怒,於是克萊兒託他郵寄的學校模擬考卷竟被丟棄在路邊,而當郵件被婦人撿回時,克萊兒非常生氣,雖然安端解釋不想讓她去西班牙,但克萊兒還是請方斯華載她去搭車而離開。

  父親出院後依然不忘十年前安端離去的爭執,父子倆不時有著爭吵。安端失望而沮喪地將之前克萊兒畫在店舖車的圖案刷掉,同時安端也逐漸受到村人信賴,他載露西安去髮廊,而露西安也將一間廢棄的屋子借給他使用。而安端在焚燒舊木料時,突然想起他答應一名女婦人順道到教堂為孫子祈禱。

  安端參與的事愈來愈多,不僅為村人分配剛出生的小貓;也幫克蕾蒙修理屋子,同時他也寄鄉村起司給克萊兒。安端在河邊發現哥哥方斯華投河自盡,因妻子不僅在外懷孕也要求離婚,安端正好救了他。

  終於安端把錢還給了母親,而此時父親鄭重表示希望他接管雜貨店,畢竟安端若離去,這些老人就無人照料了,而此時克萊兒又回到了鄉下…。

◎ 劇情分析

  曾幾何時,台灣早就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資訊的時代,就業市場講究的是密集的人際關係,不僅步調快速,相對地也使得人際之間變得更無交集。

  安端在大飯店服務,這是一個有趣的指標,因為服務業是與客人最直接的互動,理應從中可以體現一些人際關係的失落,起碼在表相的客氣中便能讓過去與現在的落差有些平衡的關係,只可惜安端就像一般年輕人的思緒一樣,他工作不全然是為了服務,而是為了糊口。

  不僅是安端如此,包括台灣的世代青年大部份都持這樣的心態,也許在人生初階的工作只是一種過渡,但認知的問題卻讓原本有條理的思維有了極大的偏差。「雜」片所呈現與敘述的主題正是在探討這種心態的得與失,雖然有些輕描淡寫,但卻也直接切入問題的癥結。

  安端若一直在飯店工作,日後也許也會晉升到主管的位階,問題是,他是無心於工作的,也許只是為了糊口,安端始終無法把工作確定為一種自我的表現。換句話說若不能以生命的對等態度然後展現人生真善美的態度放置在工作上,你所服務的人群中是無法感受到你的誠意與存在的。就算你能忍辱負重,最後能終老於工作而退休,但顯然地你一生的工作便會毫無意義。

  安端也許不了解這樣的感受,但隱然有著一層的不安與躁動,於是在與主管有了衝突之後,便毫不猶豫辭職不幹了。改變是一種契機,雖然正巧也遇上了父親生病入院,安端是在百般無奈中才回老家看顧雜貨店。

  我們是以什麼態度來看待雜貨店?其實雜貨店存在的意義是因為生活中有著許多必須與需要。所謂開門柴米油鹽醬醋茶,若缺乏一些日用品,每個人都會深感不便而焦躁的。當然一般的年輕人可以自己開車到大賣場,一次將所需物品購足,但在國外許多老年人幾乎無力出戶的,於是每天繞著山路巡迴的店舖車就成了山中居民相當重要的生活指標。

  以前台灣的交通不發達,交通工具也不齊全,每天幾乎都有各種不同的店舖車巡迴各街道,因為時間相當固定,不同種類的貨品食物幾乎也都成為居民重要的生活指標。而安端的店舖車是包羅萬象的,不僅食材一應俱全,最後演變成送瓦斯、載婦人去作頭髮…。也正因為如此,店舖車便擔負了超越生意往來的意義,而真正的人文主意與關懷便由此開始。

  安端一開始是不受村人喜愛與歡迎的,因為他並非真誠地對待村人;也非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店舖車。所謂你要受人尊重,得先尊重自己正是這個道理。隨者時間的累進以及克萊兒的介入,安端的思緒慢慢與整個普羅旺斯的人情味有了相融與了解,於是村人漸漸接受了安端的店舖車,當然也間接接納了他的人。

  店舖車不是只有販賣日常用品與食材,而是一種人情味的薰染與傳遞,對這些孤單的老人而言,他們不見得渴望美食,而是一種關懷。我們將視野拉回到都會中的情境,其道理亦是相通的。一位客人到五星級飯店消費,美食固然是目的之一,但若他能感受到服務人員出自真誠的服務態度,那絕對是超越原先的美食計劃的。

  一名老人拿了豆子罐頭,但卻無錢支付,他要安端自己到雞舍找雞蛋,安端先前不能體諒,但慢慢發現雞蛋與豆子罐頭是不能以經濟價值來衡量的,正如人與人之間,你究竟應該以什麼態度去看待對方呢?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以自己的位階去看待衡量對方,這種極度落差的態度,極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解與衝突,這其中包括把自己界定在一個價值中,若對方無法等值相應,就不免流露出鄙視的態度。年齡有時也會有相同的景況發生。老年人自恃經驗豐富於是常以教訓的態度面對年輕人;而年輕人自恃時尚與前衛,自然也瞧不起故步自封的長者,其他的情形大體如此,每個人均抱著本位主義,也都期望他人應該與自己的思路一致,否則就無法成為溝通的知己了。

  店舖車在台灣鄉下依然存在的,只是販賣的種類沒有安端的多。而與安端對比的是哥哥方斯華,他的妻子早已離他而去,最後在外懷孕而回來要求離婚,方斯華於是以自殺來了斷自己,幸好安端救了他。方斯華的問題也是像那些村人一樣,他們不願讓別人分享內心的孤寂,卻又渴望外來的關注,但當關注失落時,就不得不採取極端而了卻自己的生命。

  安端原本以為自己也是在一種過渡期,沒想到漸漸深入後,他才發現自己整個生命早已投入了店舖車,但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若他一直死守在鄉下,那他最愛的人卻必須去西班牙深造,這是他無法接納的難題,於是他作了一件不能原諒自己的事,將克萊兒委託他代寄的模擬考卷丟棄,這不僅克萊兒不能原諒他,安端也為此自責不已。安端是愛著克萊兒,但處理的方式欠佳,卻精準地呈現了人性的自私。克萊兒當然知道這些緣由,於是在學業告一段落後,再度回到鄉間找安端。安端對生命的認知,贏得了克萊兒;也使得父親重新對他有了改觀,一部溫馨的小品,卻提供了真正的人文價值觀。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導演:佛瑞迪‧穆勒(Fredi M.Murer)
演員:泰歐‧蓋爾基 (Teo Gheorghiu)
   布魯諾‧甘茲 (Bruno Ganz)
瑞士 / 2006年 / 12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瑞士代表
   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
   瑞士電影獎最佳劇情片
   芝加哥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羅馬電影節「城市愛麗絲」單元觀眾票選獎
   美國電影學院影展、聖賽巴斯蒂昂影展、加拿大蒙特婁世界電影節
才華洋溢、精通鋼琴與股市操盤的小神童,企盼能在天空飛翔…

◎ 劇情簡介     

  維特是個音樂神童,但卻喜歡到工坊找木匠退休的爺爺,爺爺手工打造了迴力棒也教他許多飛行的原理。維特的爸爸里歐設計了一種「貓耳」的助聽器,但卻在提案中不獲採用。

  媽媽海倫很珍惜兒子的天賦,遂將原有的鋼琴老師換掉,由她親自輔導。但維特依然每天到爺爺那兒,這一天爺爺教他如何使用鋸子,海倫焦慮地趕來指責,謂維特的手是相當寶貴與重要,不能有所損傷,當然也告誡他不得碰觸任何危險的物品。

  里歐與海倫出外應酬,遂請大維特幾歲的女孩伊莎貝爾當保姆,沒想到兩人喝酒跳舞,竟然全都醉倒了。母親當下換掉伊莎貝爾,但維特卻執拗地表示,他長大後要娶伊莎貝爾為妻。母子鬧得相當不愉快,從此維特將自己鎖在房內足不出戶,他告訴爺爺他想當別人。

  在一個風雨之夜維特穿著蝙蝠人的衣服,站在屋頂上幻想自己也能在天際翱翔,結果一躍而下受了傷,但重要的是他逐漸智力退化,最後竟然要與低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事實上維特這樣的舉動只是企圖脫離母親制式的訓練,維特到唱片行買CD,只要他聽過的當代大師的演奏,維特都能如實地演奏。

  維特瞞過了父母師長,但卻無法瞞過爺爺,兩人此刻才有了新交集,爺爺也答應此生不得洩露維特的祕密。而維特也發現唱片行的小姐正是以前的保姆伊莎貝爾。

  里歐的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甚至老闆預備開除他,維特偷聽到父母的談話,悄悄地上網查看,於是他說服爺爺以他的退休金當資金並以沃夫博士為代號上網搜購納斯達股票,幾次操作後輕易賺到了龐大的利潤,這使得爺爺有了錢買了一架渴望的飛機,只是沒有飛行執照而無法真正駕駛。維特在父親被開除後去租了一間房子也邀伊莎貝爾晚餐並送她婚戒求婚,伊莎貝爾拒絕了。此時傳來爺爺從屋頂摔下最後身亡的消息。爺爺遺書中交待了真相,此時維特已成功地買下里歐任職的公司,並委任里歐擔任總裁。而維特偷偷上了飛機,開向住在古堡的鋼琴名師住處,展開他的音樂演奏生涯。

◎ 劇情分析

  有關天才兒童的成長過程,常因環境的不同,不僅有著奇妙的境遇,也充斥著許多的傳奇。但不管如何,這些智商極高的天才,其實在在都顯示出他們的過人之處與不平凡的視野。

  其實就某種角度而言,生命的本質都是完美具足的,但有太多刻意的造作便全變了質。維特雖是個天才,但就如一般小孩一樣,他也會有一些燦爛浮華的思維取向,他因保姆喜歡搖滾樂,於是他的思路也在同時有了轉變,甚至因此而愛上了保姆。

  這份「愛」是一種依賴的轉附,也是在維特小小心靈中自我的認知。嚴格地說,這是相當有自主性的見地,不管是否合乎世俗的認知,維特在這個角度中展現了不平凡的契入點。

  重要的是,這份執著並不因時空的轉移而有所改變,當他賺了錢之後,不僅買鑽戒也請伊莎貝爾吃大餐。就一般世俗的常理而言,似乎都無法認可這段姐弟之情的,但就算伊莎貝爾嚴詞拒絕,維特依然執著在自我的認知中。別忘了,這種肆無忌憚的狂想,正是「想飛」的隱喻。天才的思路是不容任何障礙的,也許終究無法達成,但路途的自我設定卻是必須全然自由的。

  曾經擔任木匠的爺爺是維特重要的啟蒙師傅,他要維特身體力行,動手作迴力棒,雖然不見得成功,但這是一個啟發與開始。於是維特的思緒騰躍在空中無盡地展露,這自然也象徵了維特的音樂天賦其實是鋪天蓋地般寬闊;也更具足潛力與能量。

  如果音樂天賦是與莫札特息息相通;那他的電腦與飛翔應該就是愛因斯坦的化身了。維特正是具足這兩種特質的神童,父母被世俗逼壓得喘不過氣來,相較於維特的從容不迫就顯得微不足道。而這之間的差異是父母除了生計的執著之外,是沒有其他多餘的思緒的。而維特其實也只比他們多了一份想飛的念頭。

  正因為人沒有翅膀,於是飛翔便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願望。飛翔是一種全然的自由,是超越現實的一種自在,有時不見得是必須具體地呈現,「想飛」的念頭其實就是很好的符徵。爺爺適時的啟發不僅維繫了維特對音樂的天賦,甚至在他日後成長過程中將因「飛翔」而增添對音樂生命的詮釋。

  天才應該是不會迷路的,但卻不應接受桎梏式的束縛。維特對制式的訓練是極端不適應的,他的思緒自己整理出一條合理而妥善的路徑,於是他藉著「飛翔」落地而讓自己回歸平凡。而這也使得父母漸漸放手不再以強制的方式而雕琢他。如果真的是天才,一出生就是一塊料,那又何必雕琢呢?

  維特聽到巴哈的感召,而這也是從伊莎貝爾的唱片行開始,於是他又開始暗中習琴,「過耳不忘」的天份,讓他彈奏的曲子與唱片難分軒輊,若不是爺爺在工坊聽到,也很難分辨其中的真偽。

  維特的父親是設計人工耳朵的助聽器,這似乎也有著有趣的類比。換句話說,若非助聽器,父親就無法傾聽心靈的聲音。我們常常被無謂的雜音牽引著走,卻忽略了這些聲音在真相的對照下都屬於生滅虛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能聽到「無聲之聲」甚至「隻手之聲」,這種內在的寫照就非一般意境可以比擬了。

  維特是聽到心中深處的吶喊,於是他必須在琴鍵上尋求答案。此時音樂已不再只是單純的演奏,而是心靈真諦的詮釋。許多人常以為維特的這種現象讓人困惑與迷思,但這卻是至性的深刻表現,而天才也因為如此這般便被稱為天才了。

  維特若生長在台灣可能就會被埋沒並喪失音樂的天賦。天才並非只是為了炫耀,天才有其必然要接受洗鍊的路徑,坦言之,天才的生命過程,其實反而比一般人要顯得艱困而坎坷。但也因為必須面臨這些試煉,天才真正的可貴才能突顯而出。

  其實還是有些天才終其一生是沒沒無聞的,正因為天才的執拗使他必須作出孤獨的抉擇,而最終時勢比人強,就算天賦眩人,但卻終究埋入世態洪流之中。維特的例子算得上是幸運的,以電腦大玩股票而賺了大錢,若非這些錢,其後續結果就不見得是令人滿意的。

  究竟要如何教育一位天才的孩童呢?學校整體的教育顯然是無法滿足一位天才的兒童;那家庭教育是否就能完全展現?答案並不是如此肯定,畢竟這中間的變數是相當多元而難測的。

  這是一篇有著預言一般的故事;其中設置了孩童與大人世界的對立,但卻不脫離從孩童稚氣的目光中洗鍊而出。不管河流的彎道多麼崎嶇,最終河水都將又匯聚在大河之中。維特展露了他獨特的神童特質,也為觀眾作了最佳的示範,尤其當飛機起飛的剎那,不僅是維特個人,也是觀賞的觀眾心靈起飛的剎那。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
演員:卡洛.布蓋(Carole Bouquet)
   安琪拉.孟莉娜(Angela Molina)
   費南多.雷伊(Fernando Rey)
西班牙 / 1977年 / 10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77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美國國家評論獎最佳外語片、導演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
   197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改編劇本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凱薩獎最導演、改編劇本入圍
   1979西班牙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中年富商用耐心、癡情和龐大的財富想得到女子;然而女子時而天真、冷漠,時而熱情、殘酷…

◎ 劇情簡介     

  馬修法貝從塞維爾買了一張到巴黎的頭等艙火車票,同艙的旅客有一位帶著女兒的婦人,以及一名法官與侏儒。車子尚未開之前,一名打著赤腳的女人康琪塔在月台上似乎在找人,法貝要隨車人員給他一桶水,然後從車上將水倒在康琪塔頭上。

  火車開行後,眾人對法貝的行為相當好奇,法貝也順眾人之意娓娓道來…。有一天法貝家來了一名漂亮的女僕康琪塔,法貝興奮不已,要康琪塔在他臨睡前端酒送至臥室來,法貝不斷地挑逗她,但康琪塔不為所動,並在第二天就辭職他就了。

  三個月後法貝到瑞士,步行到公園卻遭到幾名年輕人搶劫八百法郎,因為他們是樂團但因經紀人落跑,故只要八百法郎作為回巴黎的車資。法貝未報警,而不久一樣是團員的康琪塔來還八百法郎,法貝又燃起興奮之情,問了康琪塔巴黎的地址。法貝回巴黎後迫不及待去拜訪,康琪塔母親表示其夫是軍人但自殺身亡,家境因此沒落。法貝常資助金錢,也購買民生用品,這其間團員中的吉他手常來找康琪塔,這一個月中法貝幾乎天天報到,但有一天再去時,竟發現給她一筆錢後母女竟已不告而別。

  法貝的表哥要他不要作非分之想,應該去旅行忘了這些不悅的事。法貝不以為然,在一家飯店中要離去時,法貝在衣帽間發現康琪塔是服務員,當下因法貝不斷與她講話而忽略了其他客人,康琪塔便被老闆辭退了。法貝邀康琪塔到鄉間別墅共渡時日,康琪塔答應了,但在房間內百般推拖,甚至不喜歡法貝妻子的相片。法貝猴急換房間,康琪塔表現一付冷漠,法貝甚至欲以強暴的方式佔有她,但卻發現她穿著一套難以解開的緊身束褲。康琪塔安慰他,她不僅是處女而且這一生只屬於他一人。但這其間法貝也發現吉他手不時偷偷來造訪,法貝生氣趕走他。

  表哥為法貝想了辦法,召警將康琪塔及其母驅趕出境,但卻又在宴會中遇見康琪塔,這回她要求一幢房子,而法貝也答應了,沒想到康琪塔竟當著他的面與吉他手男友作愛。法貝回租的別墅,康琪塔又來找他,這回法貝卻使用了暴力…。

◎ 劇情分析

  慾望是否能用言詞全然傳達與展現?這個答案當然因切入的角度的不同而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望的現象大抵可分幾種面向,譬如說情慾、佔有、權力、金錢、地位等等的追索。但這並非都是單向的延展,當慾望受挫之後,落空而焦躁的反應常常產生不一樣的變數。事實上慾望都是對立的,換句話說當慾望有了目標,而這個目標不管是否具有生命形態,都會有不同層次的互動拉扯。也正因為這種極具變數的碰撞不僅很難讓人預測後續的結果;從而讓人模糊了當初慾望的動機。

  「朦」片看起來是一名具有權勢的男人藉著位階的方便,期望以這些目前的優勢轉化為床上的征服。其實情慾的展現是相當正常而平實的互動,但若考慮到背後的元素,便必須夾雜更多的思考。以法貝而言,他要女僕康琪塔在他入睡前端酒到他房間,這個出發點是極為明顯的,在這個階段,法貝是高高在上的。問題是康琪塔並不是一般良善可欺的弱女子,她看似柔弱,但卻棉裡藏針,她的應對鋪設了一步步的陷阱。欲擒故縱尚不足以形容她的能耐,只可惜一開始法貝便陷入了泥淖,無法抽身也動彈不得,於是只能愈陷愈深了。

  其實男女在慾望的互別苗頭永遠無法分出勝負的,法貝被吊足了胃口,卻也激盪他更大的慾望,這時已不是一時的佔有,其背後的思緒就會包含更多的潛意識,只是第一道的關口都無法突破,這些潛意識自然也就必須暫時擱置了。

  這些連續不斷的互動,最終就會演變成相互折磨的暴力行徑。別忘了影片背後常常夾雜恐怖份子的暴力抗爭,若我們靜下心來分析法貝與康琪塔加諸在對方身上的各種舉動,你能說他們不是另類的恐怖份子嗎?在某種角度而言,他們其實還比恐怖分子更可怕的。片尾那一場爆炸是影壇公認最難解的謎題,布紐爾只是順著他當時的感覺決定用這種方式呈現,但這其實是相當明確地對慾望對待中的某種批判。

  男女在情慾上是可以相濡以沫相互共融的,但什麼原因又讓許多人陷入必須折磨對方才能了願的窘境?於是原本美好的事物,剎那之間就完全變了質,這一切當然都必須還原到慾望的本質,而慾望的背後卻又是自心的操弄,要真正理解這些緣由,絕對必須析解到這個層次才能理解一切的緣由。

  法貝與康琪塔第一次的見面其實就已分出高下,或者我們應該說沒有交集。法貝憑藉的是金錢與階級;而康琪塔依持的自然是青春美艷,這兩種面向的頻率是可以相通但也可以是風馬牛不相及,端看每個人的心態而定。當美艷青春與權勢位階逐漸靠攏之際,想當然耳這也可以是一樁美好的結合,別人無法說三道四,起碼當事人樂在其中。這個社會其實也多少有著這種傾向,而這一切就讓慾望不再是那麼單純。深究其中自然會勾勒出許多複雜的情愫,而這些思緒不見得連當事人都能明白的。

  康琪塔的美艷之中混雜了令人不可測度的深沉,看似逐步退卻甚至逃避,卻又似迂迴戰術包抄而來,法貝算是情場的老狐狸,卻也在這種虛虛實實中著了道。最後他採取了最原始的解決方式-暴力相向。但問題是在暗地裡揍得她遍體麟傷;大庭廣眾中灑潑冷水羞辱,卻都無法讓康琪塔卻步。康琪塔不願見好就收,是因為她慣常死纏爛打?或是她已完全看透法貝的罩門?依前幾次的例子,康琪塔把紅蘿蔔放在面前,法貝自然就在她的掌控。或者我們要懷疑這幾次的交手之後,法貝在康琪塔的心目中會不會起了些許的變化?如果一切都是虛假的做作,最終會不會假戲真作?康琪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乎也在一個關鍵的臨界點投下了一個變數,當然也就使得所謂的慾望變得更為複雜而目的隱晦不明了。

  康琪塔與法貝或許是個抽樣人物,但卻也明確地代表了人類的焦躁慾望。試想第一晚法貝成功地勾引康琪塔上床,之後延展的議題是什麼?從此法貝就心滿意足地安置當下?還是他會有永不止歇的慾望呢?或許只因是慾望的受挫,於是便激盪出法貝傾全力的注目,只是他遇上的是慾望的操弄高手,想來也足以令所有男人引以為戒了。

  戲劇中自然有許多相遇的巧合,但康琪塔的出現絕非如此,而是她有計劃的執行。其實稍為冷靜便不難嗅出康琪塔的企圖,只是身為當事人是當局者迷,就算他的表兄不斷地開導,他依然自我安慰地為康琪塔解釋。這或許與男性尊嚴有關吧!問題是這種得不到的目標反而促動法貝心中深處更複雜的慾望,這就不只是上床發洩慾望這麼表相的解釋了。

  戲中女主角以法國演員卡洛.布蓋飾演純潔可愛的康琪塔;由西班牙安琪拉.孟莉娜表現康琪塔的性感與狡詐。布紐爾曾對自己的妻子有這樣的敘述,他說與妻子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總覺得妻子好像另一個人,他認為女人不會只有一個樣子。或者應該說,我們用什麼心情去看待,妻子就會顯現你那種心情的樣子吧?!這是為什麼布紐爾在一個角色中採用兩個演員的原因。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越愛越抓狂(Kill Me Tender)

導演:拉蒙.雷那度(Ramon de Espana Renedo)
演員:英格麗.普比歐(Ingrid Rubio)
   亞伯托.聖璜(Alberto San Juan)
西班牙 / 2003年 / 96分鐘 / 限制級

愛情讓人心痛﹐不痛不散!活靈活現的黑色幽默﹐有著柯恩兄弟的影子…

◎ 劇情簡介     

  奈斯特是一名成功的麵包師傅,五十八歲這一年,其妻死亡後,陷入了難以言狀的寂寞。女兒與牙醫丈夫奧利歐特別為他裝了小耳朵衛星電視,誰知午夜的色情電影更令奈斯特近乎無法把持。

  瑪莉蓓的母親在奈斯特的麵包店工作,她希望奈斯特能僱用瑪莉蓓。誰知奈斯特一眼就愛上了瑪莉蓓。因為拗不過母親,瑪莉蓓接受奈斯特的晚餐邀請;而奈斯特向瑪莉蓓傾訴孤寂,希望她能嫁給他。

  事實上瑪莉蓓平常也接客,奧利歐就是她的客戶。她決定利用假日到四十公里外的巴塞隆納找姊姊安姬。安姬是一名SM性遊戲的妓女,她交了一名討債的老大班尼,一起吃飯時,班尼介紹了他的手下曼諾,沒想到曼諾與瑪莉蓓竟一起去討債,原先受盡屈辱的曼諾在瑪莉蓓幫忙下,竟成功地要到了債務。於是兩人就這樣成為眾人羨慕的一對情侶。

  曼諾賺了錢都交給自己母親,但母親是一名阻街女郎,把錢都花在吸毒,曼諾無計可施。瑪莉蓓在奈斯特說出他有心臟病後,終於答應嫁給他,因為條件是遺產全部歸她。曼諾也無計可施,因為他只能等待,等待奈斯特早日死亡。

  只是奈斯特蜜月歸來,不僅每天早晨保持晨泳,體能愈來愈好。瑪莉蓓繼續與曼諾偷情,卻被奧利歐派來的私家偵探逮個正著,偵探要求封口費,收了錢之後向奧利歐夫妻表示瑪莉蓓並無婚外情。這回換成曼諾二人沒耐心了,聽了瑪莉蓓的鼓舞,曼諾潛至海邊欲殺奈斯特,誰知晨泳上來的奈斯特卻心臟病突發,曼諾反而為他急救送醫。

  瑪莉蓓與曼諾得了遺產,但偵探又來恐嚇,瑪莉蓓透露偵探人財都要,曼諾氣不過,遂找偵探理論,衝突中曼諾殺了偵探。而瑪莉蓓透露她因父親欲強暴她而開槍殺他。沒多久瑪莉蓓失蹤了,失蹤前告知奈斯特的女兒,其夫奧利歐每星期都會找她,而導致夫妻二人離異。曼諾繼續經營麵包店,有一天他帶了一盒蛋糕去拜訪奈斯特的女兒,於是兩人從對方發現了真愛。

◎ 賞析

  這個社會用什麼態度與目光去看待剛死了妻子卻多金的五十八歲男子?奈斯特每天到海邊晨泳,這使得他的體能始終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正因為具足了這些條件,俗稱「六旬老翁」的奈斯特便有了不一樣的生命動力。他繼續賺錢,當然也跟一般人一樣渴望情慾的滋潤。事實上奈斯特不僅渴望女人的撫慰,而且將目標放在年輕如同他女兒一般年紀的瑪莉蓓。

  很多人會將奈斯特的行為與想法戲稱為「老不修」,這是從道德與禮教的角度來看待。我們不妨從奈斯特自我的觀點來詮釋,便會找到許多這個社會一直不願談論的中年或老年心態。為何中國一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以八十多歲的年齡迎娶不到三十歲的妻子會被稱為美談,而這會是一個普世的價值觀嗎?答案並無單一的結論,畢竟這樣的配對抉擇與每對婚姻傳統的認知是有差距的。但顯然人們對此的判斷卻是以男人的「成就」來界定的。

  位高權重的古代皇帝後宮佳麗上千,卻從無人以道德或禮教去加以批判。奈斯特雖然不像古時候的皇帝,但恰好擁有「多金」的條件,以他的角度思考,是否會甘於此生就此沉寂流逝?一種挽留夕陽美景的心態於焉產生,雖然明知自己有心臟病,卻願意以自己的全部來換取年輕女人胴體的慰藉。

  奈斯特這種抉擇是相當果決與勇敢的,明知社會將會以不屑或看笑話的態度來看待他,但起碼奈斯特只願忠實於自己的感覺,無怨無悔地為對方付出全部;哪怕明知瑪莉蓓的行為與自己格格不入,但他要的不是「愛」,而是青春的芬芳與氣息。

  瑪莉蓓或許是因為環境的關係,很小就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天生本錢來營生,這與她的母親及姊姊都有連帶關係。每星期一、三都會在她自家臥室接客,奈斯特的牙醫女婿奧利歐就是固定的客戶。瑪莉蓓不僅以「性」來賺錢;也享受性的愉悅;更以此來駕馭男人。

  基於這樣的觀點,瑪莉蓓最終與奈斯特的結合則是一種必然。如何認定生命的核心與價值觀,在每個人的思索角度與不同的年齡都有極端的差異,「各取所需」應該是兩人極佳的寫照。就像一份契約等著雙方去履行與實踐,雖然各懷鬼胎,但表相的婚姻關係便延續了下來。人們關注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因為大家都清楚瑪莉蓓的動機,而奈斯特也盡掀底牌,就算因此而心臟病突發死亡,他也願將財產全部留給瑪莉蓓,因為這是他即將邁入六十的年紀自認真確的認知。

  曼諾是個一事無成的人,卻與瑪莉蓓看對了眼,曼諾也許活得很不實在,但對於瑪莉蓓卻是一片真誠,甚至最後眼見奈斯特愈活愈勇壯,遂起了殺機。但在海灘見奈斯特心臟病突發,不但放下石頭,且為奈斯特在送醫沿途中不斷地急救。這使得奈斯特的女兒相當感動,也種下了兩人日後的姻緣。

  曼諾從一名討債公司的小腳色,慢慢成了麵包店的經營者,這段過程是全劇最具正面意義的。曼諾獲得的不只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一種踏實的自我。失掉瑪莉蓓雖令他傷感沮喪,但一開始瑪莉蓓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曼諾開始時的生命形態是極端不穩定的,因此他最渴望的絕對是一個「家」,但瑪莉蓓為了錢先與奈斯特共組一個家,曼諾所採取的行動是等待,等待一個人的死亡是多麼不確定的事,但曼諾思索的方向一直以瑪莉蓓為主,他認為這是通往家必然的過程。

  私家偵探的出現是人性貪婪的另一種表現,奧利歐與妻子得不到岳父遺留的遺產,於是請私家偵探蒐集瑪莉蓓外遇的事實,沒想到偵探兩面通吃,但最後也因貪慾而亡。這段情節暴露了瑪莉蓓駕馭男人的手段實在高明,雖然偵探的死亡有些咎由自取,但若不是瑪莉蓓謊稱偵探人財俱要,相信曼諾也不會如此魯莽行事的。

  而這也是一個心情的分野點,瑪莉蓓也許走得突然,但對曼諾而言卻多了另一層深思的空間,從而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起起伏伏,在生命迷霧中終於理出一條明確的道路。在得與失之間永遠像平行的軌道,失去的必然會從另一個面向得到,只是攤在檯面上的卻不是表相的等值,必須是從心靈感受中才能真正體會的。

  人世間充斥著太多不合情理之事,原因是每個人都無法適確地安置在自己該有的位置上;在追求與失落之間,心緒便有了不一樣的顯現。每個人若都從自我的角度來看待,將會因為不能盡如己意而有失落之慨,其實這會是一種常軌運作的結果,而使得自己有太多情緒起伏的往往是自己「心」的轉變。

  瑪莉蓓也許不是眾人想像中的壞,只是一種本能的存在,面對社會上極端複雜的各種面向,對她而言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生存,為了讓自己往上爬,瑪莉蓓發現以傳統的生命對待失效後,遂自己理出一條駕輕就熟的道路,而這是慢慢影響塑造瑪莉蓓的關鍵。

  世界上的萬物永遠處在對立與分別之中,這種特質成就了世界,也延展了生命,但其實這些面向更像一個大熔爐,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番測試與恩典。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
演員:亞利安那.亞蘇提(Adrina Asti)
   秋蓮.貝撒烏(Julien Bertheau)
義大利 / 1974年 / 99分鐘 / 輔導級
榮獲:1975義大利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超現實主義大師布紐爾牽出一個又一個藕斷絲連的故事…

◎ 劇情簡介     

  翁希與艾蓮的兩個女兒法蕾熙與薇虹妮在公園嬉戲,一名中年男子送她們幾張名勝風景照片,但翁希夫婦看見這些建築物卻大為驚訝,認為這些畫面有太多性的暗示,不僅將女兒大罵一頓,也將女傭開除。但從此翁希睡覺時半夜一點鐘發現有郵差送信送到臥室;也有雞直接走入;更離譜者竟然還有鴕鳥也在房內逛街。

  翁希去看醫生,醫院的護士因欲回家探望生病的父親而向醫生請假,醫生准假後,護士便開車回鄉,但在半路往阿戎頓的路因崩塌而封閉。不得已護士只好暫時住進一家鄉村旅館。

  旅館內有幾名來自聖喬瑟夫修道院的神父,也有一對跳佛朗明歌舞的男女。神父們帶聖母像入護士房間為其父祈禱,然後以聖物為籌碼打起橋牌。此時來了一對看似母子的男女住進旅店,其實是外甥與舅媽一齊私奔,舅媽一直故作矜持,但外甥楓司瓦被一對男女請到房內喝酒,同時也順便邀了護士與四位神父,但喝了一半,這對男女卻在隔壁房間脫衣服,女人以皮鞭打著男人,這種變態的舉動嚇跑了眾人。

  楓司瓦回房後,原本矜持的舅媽此時竟然脫光衣服期待與外甥作愛。第二天,護士開車離去,旅店中一中年教授要求搭便車,護士將他載到市中心讓他下車。教授走入警察大隊為一班警察上課,可是警察任務繁多進出教室相當頻繁。教授授課中提到他受邀晚餐討論到全世界的人每天排便一千噸,說完他就跑到廁所大吃牛排。

  兩名警察攔下去看醫生的理查,開了紅單後,理查在醫院內當醫生告知他有腫瘤時忍不住打了醫生一拳。回家後他與妻子接到女兒艾莉葉失蹤的消息。急急趕到學校,校長點名明明有艾莉葉,大家卻視若無睹,連受理報案的局長似乎也無視艾莉葉的存在。而在大樓上四處槍殺路人的貝納雷法瑟明明被判死刑,卻被當庭釋放。署長到酒館認識長得極像姊姊的艾絲黛,卻又接到姊姊從墳場打電話來。署長半夜撬開棺木卻被警方逮捕,但被送至部長那兒後才被釋放,兩人一起到動物園,卻聽到一群高喊打倒自由的人,然後槍聲大作…。

 劇情分析

  以「輪舞」的方式接力演出而串聯互不相關的情節,在二OOO年伊朗影片「生命的圓圈」(賈法潘納西導演)獲得金獅獎的認可。但在一九七四年布紐爾便以「自由的幻影」作了一次最佳示範。

  承襲著布紐爾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自」片依然有著許多夢境的並現與指射。夢境與現實最大的差異是夢中我們缺少了意識的辯證能力,因此許多似是而非的情形便讓人啼笑皆非。由於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知女兒艾莉葉失蹤的消息,於是每個人都可以跟站在身旁的艾莉葉講話,但卻又可以漠視她的存在。布紐爾不僅以夢境詮釋了他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也著實在人生的荒謬舉止提出了嚴苛而強力的批判。

  自以為身處在文明時代的社會菁英,在布紐爾眼中其實是偽善媚俗的,譬如艾莉葉的父親為了到城市看病卻被警察攔下狠狠開了罰單,警察的執法態度比起在上課時作弄或輕蔑教授就顯得做作而諷刺了。而醫生也是一樣,面對病人得了腫瘤幾乎都是一付應付的態度,難怪理查不悅地賞了醫生一巴掌。

  艾莉葉假性遺失這件事,透發了這個社會的中堅份子自以為依循著一種認知的體制來行事,但在僵化保守的對待中,一切都以表相化為前題。看看局長責備艾莉葉謂我們問你時你才可以回答…就不免可以了解布紐爾的詭計而會心一笑了。

  序場中是模仿西班牙繪畫大師哥雅(Goya)的畫作「一八O八年五月三日」的畫面,但影像敘述的卻是一八O八年西班牙的托雷多市,當時法國的拿破崙軍隊槍殺一群反叛者。其實在一九三七年西班牙內戰時,布紐爾也拍了一部政治宣傳紀錄片「西班牙37」。以上攏攏總總的序幕開啟了布紐爾對獨裁者甚至體制僵化的人們作了有系統的反諷與批判。

  並不完整的情節代表的是人處在這個世上許多的盲點,不僅令人困惑也似乎無力解決。但這種景況又是時時刻刻與你同在,現實中的困惑在夢境就比較容易解決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每天面對的點滴其實也不是完整的,當焦聚放置在某個目標時,其他的就無法兼顧了,這是存在的一種困境。而夜晚在夢中則更加無奈,因為夢境往往也都是跳躍呈現的,一些不相關(或者有相關)的現象像流水般呈現,而面對這些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影像,其實更加凸顯人的困境。以為能在夢境作些什麼,其實幾乎都缺乏前因後果的邏輯,但就算你聰明過人,卻也無力逃避這種缺乏意識的應對,因為此刻只剩意根末那識及本心阿賴耶識,而夢境中的意根的功能就是分別與決定,而這樣的現象就可以了知為何夢境中總是如此這般的無厘頭。

  布紐爾崇尚佛洛伊德的心理學,他也極力否認宗教,但這一點卻也讓他建構出的認知更加符合佛學之路,真正的三轉法輪經典並未有偶像崇拜之說,一切都以「心」為主軸,從而生出十八界的人生。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正是這個道理。雖然如此,布紐爾依然對心的詮釋始終停留在現象的辯證中。

  打散原有的戲劇結構,轉而以神秘而雜亂的並現,企圖尋找到心靈的自由,這依然是心外求法,渺不可得。當然導演也有其所本,其片名指涉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宣言」,也與他在一九六九年另一部電影「銀河」中的台詞有關,「我的自由只是幻影。」而自由與幻影之間該如何連結或者原本就是水火不相融?

  其實自由或自在一直不曾離開每個人的本心啊!若非執意向外追尋,何來幻影之說?但這之間的辯證正好是哲學方面的議題與思考的方向,亦即在兩者之間的擠壓才能在藝術人文中迸出火花。

  「荒謬」是布紐爾刻意披上的彩衣,因為在這個極度不合理的現象中你才能真正去面對所謂的「合理」。但也許這世上原本就從未有過合理的事,因為合不合理其實都是人在世上約制而成。為了去說明兩種極端,所以導演以不經意的並置與機遇,企圖達到嘲弄與批判的目的。

  抽菸又以聖物為籌碼的修道人,還有沉溺在變態性愛的男女,甚至私奔的不倫之戀,這世上看似循規蹈矩,但其實卻充斥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荒謬。但若以當事人而言,這會不會是他們高舉自由大旗的藉口?許多自以為是的觀念與思惟常常是以自由為前導,但事實上反而卻傷害了自由的本質。究其原因不外乎放置太多的心神往外追逐,這是布紐爾在本片呈現的主旨精神,從而讓觀眾在觀賞之餘也深切地自我省悟觀照。

  教官在課堂上舉例說明他參加宴會的情形,吃飯與拉屎被放置在一起討論,這應該是我們常常不經意的一些念頭,只是始終不大願意將兩者合併思惟而已。有趣的是在餐桌前的女人不管從那個角度看,女人裙子總是往上拉,然後秀出將露未露的誘惑。這是布紐爾的幽默了,其實他的意思是當見到女人的裙襬與大腿的結合,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一股希望裙襬往上移的躁動。

  你是否有著了布紐爾的道?而這其實正好可測試你自己的心是否是自由?或者心也只是在自由中變成幻影。

狂情錯愛(Faithless)

導演:麗芙.塢嫚(Liv Ullmann)
編劇: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演員:妮娜.安德瑞(Lena Endre)
瑞典 / 2000年 / 150分鐘 / 普遍級
禮讚:西班牙雅哥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不倫戀的故事,映照麗芙烏曼和柏格曼兩人之間的情感往事…

◎ 劇情簡介     

  一名獨居在海邊的老人常常幻想著與一名女演員瑪麗安對話,透過語言的辨證與敘述,老人似乎有了靈感,但也逐漸掉入過去的追憶。

  瑪麗安是一名劇場演員,她的丈夫馬可斯是知名的音樂指揮家,兩人育有一名九歲的女兒伊莉兒,原本和樂溫馨而充滿了愛的家庭因為他們共同的朋友劇場導演大衛常常造訪而增添更多的愉悅。

  但在馬可斯出外指揮表演時,大衛與瑪麗安在感情上有了微妙的變化,並在一次同時到巴黎的二十一天中同居在一間鄉村旅館中。回來之後瑪麗安似乎想要結束這段不正常的關係,在巴黎時就曾有這樣想法,但在哥本哈根的機場忍不住又與大衛纏綿難分,這自然增添了回來之後想分手的難度。瑪麗安與大衛一直浸淫在激情中,沒想到兩人在大衛的屋內被馬可斯逮個正著。

  馬可斯提出離婚的要求,並且堅持要擁有女兒的監護權。雙方各聘律師進行法律訴訟。馬可斯曾邀瑪麗安出去,提出若兩人發生肉體關係,他願放棄女兒監護權。大衛察覺有些問題,遂追問瑪麗安,瑪麗安一五一十對大衛說,善妒的大衛生氣地指責,因為當時瑪麗安已經懷了孕,大衛認為這將使肚中孩子蒙羞。

  瑪麗安痛苦極了,瞞著大衛偷偷把肚裡的孩子拿掉;大衛知道後沒有責備她,兩人反而像在患難中的朋友般緊緊地相擁在一起。

  官司終於有了定案,女兒歸瑪麗安;馬可斯雖然有探望女兒的自由,卻始終不曾聯絡。瑪麗安打電話給馬可斯,馬可斯這才邀女兒到他住處吃飯,但同時也向女兒提出一件可怕的計劃。馬可斯要自殺,希望女兒也陪他去;伊莉兒答應了,但到約定的日子卻反悔了。馬可斯在萬念俱灰之下仰藥輕生。而馬可斯的女性密友瑪格麗塔送他到醫院急救但回天乏術。而瑪麗安與瑪格麗塔見面後才知馬可斯早在多年前就與瑪格麗塔有了婚外情。

  大衛到外地拍戲,回來時也與片中的女主角有了糾纏,失望的瑪麗安將大衛趕出家門,但不久瑪麗安也溺斃在水中,一切的情愛恩怨就這樣消逝了嗎?

◎ 賞析

  由瑞典國寶級大導演英格瑪.柏格曼親自編劇;而由柏格曼的演員前妻麗芙.塢嫚所執導的「狂情錯愛」是一部直探人性深處並徹底翻掘慾望糾葛的佳片。

  故事的啟端是一名老人在寫東西,並和一名女演員對話,觀眾很快會發覺女演員與老人是處在不同時空的人物,由女演員瑪麗安的獨白並適時地融入過去回憶的場景中,讓觀眾見識到舞台劇的魅力。

  人的情慾始終是躁動不安的。表象上一切似乎平順無浪,但那是因為道德與社會規範使得人必須理智壓抑那份妄念。當機緣成熟之際,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自然,於是原本壓抑的因子就會在瞬間傾巢而出。而當慾望如氾濫的洪水之際,一切體制的人為規範都會被滔滔大浪捲走。

  瑪麗安的家庭相當圓滿,有個女兒伊莉兒;而她與丈夫馬可斯不但恩愛,而且床第之事又極度和諧。這樣完滿的條件為何依然讓瑪麗安出軌?

  欲探究「狂情錯愛」這部影片似乎應該從這個令人困惑的角度來觀察,而這一點也正是編導極力欲詮釋的複雜人性。當情慾駕馭了一切之後,這個由男女親密關係構成的世界就會變成兩人心目中的唯一。於是所有的考量與思維都再也脫不出這個窠臼。由於這種自私的世界幾乎容不下其他的想法,陷在其中當然會更加鞏固他們辛苦建立的新城堡。

  問題是這個新城堡的元素其實也是取擷於過去的舊城堡,如果看不清這個盲點,勢必會引燃第二次的重建計畫。大衛與瑪麗安在巴黎獨處偷情的二十一天中,應該是一種情慾的引燃。瑪麗安之前甚至認為她與大衛上床是不可能的事,但她卻因早就在自己內心深處刻劃下大衛的情感烙印,以致當訊息出現時,她甚至表現得比大衛更積極,率先在巴黎安排了住處。

  討論瑪麗安的議題應該以她的主觀意識來探討。她是一名演員,時常在舞台上扮演著劇中人物,是否這也是一種可能的思緒延展?徹底而真實地在現實生活中扮演一次在戲中只能點到為止的劇碼?

  人性其實是相當複雜的,若能直接詢問瑪麗安她究竟真的要什麼?相信她也無法真確回答。情慾是一種建構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妄念。也許我們會緬懷過往一些令人悸動的交錯,從而寄託於未來的想像;為了聯結這前後的虛無,於是人就必須依靠當下接觸的體溫才能證明自己並未曾在過去與未來中迷失。殊不知以為當下的愛撫與擁抱便是掌握一切,其實反而在縱情之刻卻是最徹底的迷失。

  馬可斯是一位國際級的音樂指揮,但他的心性卻也不時釋放出屬於野獸的狂暴撕裂。在床上對瑪麗安的狂暴佔有;又在爭奪女兒監護權時,訛騙她上床並以放棄監護權為餌,在在說明了人類自以為美好的音樂其實也始終無法對人性改變或薰陶。而大衛卻也以另一種方式讓瑪麗安陷入另一種困頓中。

  大衛是一位不負責任的人,他拋棄了過去的家庭,性情憂鬱古怪而善妒,並且一直遊戲於女人堆之中。這兩名瑪麗安的男人似乎共同透露了令人不安的缺失,我們不免會問。男人是否都如馬可斯與大衛一般?答案似乎永遠沒有一個準則,因為這兩個男人與瑪麗安一樣,他們都不清楚自己真的要什麼?正確地說,不應該以男女來區分,而是必須界定在「人」的角度來探索。

  慾望在某些角度而言應該是一項動力,擁有它,享有它,會是一種共融的動力,生命也會從這項動力中展現不平凡的際遇,甚至是可歌可泣的過程。問題在於當人陷於完全佔有的自私本性時,將會使得原本美好的動力開始變質,甚至會慢慢在獨佔的領域中,因為去抗衡新產生的糾結而走向另一種毀滅之道。

  在海邊寫作的老人藉著不時出現在他面前的瑪麗安,讓他的回憶一段段地浮現在眼前,卻無法挽回最後瑪麗安的生命。說老人在寫回憶錄或者是這部電影的劇本均可,卻不能否認是老人的懺悔。

  我們有許多的理由肯定老人是大衛,更可能是柏格曼自己的寫照?不管如何,人的一生中似乎永遠無法脫離這般在情慾操弄下的彼此傷害。而這些傷害在某一種意義來說就是一種試煉。

  馬可斯最後選擇自殺當作生命的終結;而令瑪麗安意外的是此刻她才發現馬可斯早有一名情婦瑪格麗塔。這一點可以將馬可斯與大衛,甚至瑪麗安與瑪格麗塔作一比較。馬可斯早知道妻子與大衛有染,但他始終將這件事定位在一種無可避免的激情,他希望也相信兩人的出軌很快會因激情退失而結束。但顯然馬可斯的估算是錯誤的,瑪麗安與大衛不但沒有激情退失,反而是變本加厲,而這一點馬可斯游離在兩個女人之間的態度與觀念是不一樣的,如果由瑪麗安與瑪格麗塔二者作比較,自然就相當清楚了。

  本片運用了大量的對白,透過劇情的鋪陳夾雜過去與現在的追憶,於是一部介於虛與實且錯綜複雜的情慾電影於焉誕生。

  柏格曼解構了劇中人物的性靈;也建構了自己在老年的重新回憶與省思。

駭客任務(The Matrix)

導演:華徹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 Brothers)
演員:基努‧李維(Keanu Reeves)
   勞倫斯‧費許勃恩(Laurence Fishburne)
   凱莉‧安‧摩斯(Carrie-Anne Moss)
美國 / 1999年 / 136分鐘
禮讚:4項奧斯卡技術獎

人類科技發展到極限的驚世寓言?《駭客任務》複雜的龐大世界觀到底說了什麼?

◎ 劇情簡介     

  湯姆生‧安德斯是一名電腦設計工程師,夜晚卻以尼歐的代號在網路上與一名叫莫斐斯的人連線。

  這一日莫斐斯通知尼歐將會有警察來抓他,果然俱成事實。尼歐雖按莫斐斯指示逃走,但卻因懼高而放棄。尼歐抓走後接受盤問,但警察還是將他放走了。莫斐斯再度連絡尼歐並約定見面。

  在莫斐斯的指引下,尼歐進入莫斐斯的太空船艙內,並得知這個世界其實已被巨大的電腦「母體」(Matrix)所控制,人不再由人體出生,而是透過母體孕育。而一些碩果僅存的人類躲在秘密基地「錫安」,隨時準備消滅母體而恢復世界以前的舊觀,前提是必須等待一名救世主的出現。

  尼歐接受了程式的植入,立即通曉各項武術,但他依然不相信自己就是眾人等待的救世主,莫斐斯與崔妮蒂帶尼歐去見「祭師」,而祭師提供的指示卻需要尼歐自己去體驗與實踐。而這次的行動中,因塞佛暗戀崔妮蒂並厭倦單調的反抗軍生活,於是在船艙內殺了道瑟並出賣眾人,所幸綽號坦克的操作員殺了塞佛才救回眾人,但莫斐斯卻來不及逃走而被電腦人擒住。

  尼歐想起祭師的預言,於是他要求獨自回到虛擬的世界欲救回莫斐斯,崔妮蒂堅持同行,於是兩人全副勁裝闖入莫斐斯被關的大樓。尼歐與崔妮蒂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駕直昇幾救出莫斐斯,但莫斐斯與崔妮蒂先後回到太空船艙內時,尼歐又被電腦人纏上了。

  尼歐與電腦人單打獨鬥,但總不是電腦人的對手,甚至最終被電腦人開槍射殺身亡。在船艙內的崔妮蒂這才對著尼歐的身軀表示她是多麼地愛他,甚至不顧母體派出的機械蟲已攻入船艙,崔妮蒂吻著尼歐,這些舉動立即喚醒了虛擬世界中已經死亡的尼歐。

  尼歐醒來後看見的影像與以前完全不一樣,他相信自己就是救世主,於是又與電腦人展開另一場決鬥,這一次尼歐有如脫胎換骨,在地下鐵車站內打敗了電腦人而平安地回到船艙內。

  於是尼歐開始了他的新生活,領導反抗軍對抗無所不在的敵人──母體。

◎ 賞析

  「駭客任務」在電影史上算得是相當重要的作品,除了將電腦的位階提昇到操控人類思想與生命之外;更結合了東方武術及三D動畫的技術,成就了電影在映象美學中展現了另外的力與美。

  「駭」片可以探討的論點是多面向的,好比說從電腦延伸出的科技以及對人的關係,未來的互動發展有其嚴肅的一面;當然也會有樂觀的看法,但若從「佛學」的角度切入,其實也是一項有趣的嚐試。

  當電腦進化到可以「製造」人類時,這幾乎是一項可怕的夢魘,但必須從不同的視界來看待,才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接受母體(Matrix)給予的幻境程式,當然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享受牛肉的滋味,心靈上有著音樂的撫慰。然而你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一切,其實全部是「母體」安放的程式。在佛學的觀點亦然,當人出生後,隨著生命的本源阿賴耶識夾帶著累世薰染的末那識接觸到六塵之後,立刻有了六根及六識。而六根與六識是因為觸動外緣後在心中起了思維作用,但其實這些感受都是虛幻不實的,因為當我們昏睡或死亡之後,這十八界的感受會全然消失的,而剩下的只有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等待下一次的機緣,然後再次投胎,再生出新的六根與六識,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即是所謂的「輪迴」。

  「駭」片的本質並不脫離唯識學的基本架構,但卻以科學的角度在生命的議題中放置了「母體」這個世界的操控者。其實仔細深思後往往會感覺在冥冥之中看似有著秩序與規律的宇宙應該有著一種「主宰」,否則世界與宇宙怎麼會如此令人驚嘆呢?許多人忙碌一生後根本沒有機會思索到這個問題,但卻一定會在心中浮現過類似的困惑。人究竟從何處來?「我」又是誰?為何在無盡的宇宙中「我」此刻會在這兒?當然也有許多人究其一生的努力卻依然尋不到答案,也許在臨終之前會見到「真相」,但很快又進入「中陰身」的世界,於是「真相」也只是瞬間接觸,但隨著業風轉幻,真相又變得模糊而遺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思索到這個問題時,總會有似曾相識但卻又好似隔著一層布簾的感覺。

  《雜阿含經》卷九中提及:「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這意思是所有的六覺意識心,當然也包括離念靈知心,皆是從第七末那識與法塵接觸的因緣而後才產生,也開始了這個「人」的一生。但這個人如果晚上入眠熟睡,其六識又完全消失,只留「意根」(即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因為意根的存在,這個人才會再從睡夢中醒來,否則即為「死人」矣!

  不只睡眠,其實死亡、昏厥甚至打坐入無心的定境,亦只是「六識」暫滅而不現,但若有外緣依然會立刻出定,亦即再現六識。然而這樣的修持卻與生命真相的追尋有著一段距離,因為六識是「依他而起」,此屬斷滅之法,因此並非生命的真相,也就是真實之心,如果要覓得真實之心卻也不能拋棄六識分別心,因真實心本來自在而遠離一切境界,謂之為「根本無分別心」,因此執著真我與假我均落斷常,唯有在藉著意識心能分別之體性,在中道中不拘於分別的執著,才能覓得實相心阿賴耶識。

  「駭」片中的塞佛執著於牛肉的美味,因此他與母體妥協與輸誠,出賣了「錫安」的同志。雖明知那是個虛幻的世界,但人性潛藏的慾望終究令他再度沉淪退轉。其實人類的世界正是一個幻境,莊周夢蝶的故事說明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嚴謹地思考過這個問題。莫斐斯與同志進入虛擬的世界中,也是透過電腦進入人腦中而交織的「夢境」,因此我們會開始思索何者為真?何者為幻?就戲論戲,這樣的安排極具戲劇張力與具象效果,但編導努力建構的「佛學」意境就逐漸遠離了。

  尼歐是莫斐斯認定的「救世主」,但這必須透過許多測試與考驗,最終才能真正確認他的身份。這一點倒像是取材於西藏密宗尋找轉世的喇嘛事跡,將之應用在戲劇的情節上是相當有趣的。

  尼歐的腦中植入「武術」的程式後,立刻就變成了武林高手,但尼歐與別人似乎更高一層,因為有歷經幾次的試鍊後,尼歐就變成了可以閃躲子彈的高手。在三D動畫中這些情節提供了視覺效果,但我們應該探究尼歐究竟是以什麼條件比別人出眾?究其原因就是他累世積存在末那識的流注種子。尼歐雖然是前救世主來投胎,新的六識使他暫時迷惑於虛幻的世界,但潛藏的流注種子卻不會失落,在機緣成熟之際,過去練就的習氣與成就又會漸漸上手,雖然這些並不影嚮到「實相」,因為衪從無始以來就一直是本來的面目,這是唯識學與禪宗密意中的真諦,只可惜「駭」片中對這方面的訴求可能受制於對佛學的真正了知或解悟,而有所疏漏。

  「駭」片除了映象的快感與視覺效果之外,提供了人對生命存在的意義追索,不管你願意面對,或選擇逃避,人最終都必須去面對這個嚴肅但又親切的生命本質。

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 - Hanami)

 由 簡麗彬老師 撰稿

導演:多莉絲.朵利(Doris Dörrie)
演員:艾瑪.魏波(Elmar Wepper)
   入月彩(Aya Irizuki)
   漢娜蘿.艾爾斯納(Hannelore Elsner)
德國 / 2008年 / 122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08年柏林影展競賽片

   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雙料大獎
   「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服裝設計等三項大獎
   代表德國角逐2009年奧斯卡
本片取材自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顯然地是德國相當知名的女導演多莉絲.朵利向小津致敬的一部作品,劇情敘述一對夫妻鶼鰈情深的感人故事…

◎ 劇情簡介    

  魯迪和妻子杜莉一直住在德國南方的一個美麗小鎮「阿爾高伊」﹙ Allgau﹚。夫妻倆過著恩愛恬靜的生活。有天杜莉從醫生處得知魯迪身罹絕症,決定對丈夫隱瞞實情。杜莉很惶恐,不知道沒有魯迪陪伴的生活如何走下去?

  其實,杜莉想去東京找小兒子卡爾。不過魯迪卻不表贊同,魯迪覺得有的是時間,杜莉因此有些許的失望。因為在內心深處杜莉一直有個心願,渴望在櫻花盛開的季節裡觀賞富士山的美景。

  於是,魯迪和杜莉決定先到柏林找大兒子克勞斯與女兒卡洛琳。大兒子育有一雙稚齡的兒女,但夫妻倆似乎忙得不可開交,無暇帶兩老外出遊覽。孫子也因房間被祖父母佔用而顯得不習慣。

  女兒卡洛琳是一名女同志,對其父母是又愛又恨。她總覺得父母最疼的人是小兒子卡爾。因此杜莉談及卡爾的事時,她終於按捺不住的對其母發飆。但離去時,杜莉還是擁抱了她。卡洛琳事後覺得有點懊惱。幸好,卡洛琳的室友法蘭抽空開車載了兩老繞了一下柏林。

  魯迪和杜莉二人後來決定到波羅的海海邊旅遊。有一天魯迪早上醒來,竟發現一直為他憂心的杜莉,已在睡夢中去世。

  兒女知悉後,趕來參加杜莉的葬禮。之後,兒女們很快的回到工作崗位。

  魯迪回到熟悉的家,面對一屋子的冷清,不禁悲從中來。晚上獨自一人躺在床上,把杜莉的睡衣放在床側,又思念起杜莉。

  這一日,魯迪終於決定帶著杜莉的衣服到東京,魯迪最終明白了妻子杜莉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櫻花盛開時到富士山前舞蹈。

  魯迪決定重新認識他的妻子,盡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她的心願。
 
  到了東京,小兒子卡爾來接機。卡爾表示他的工作相當忙碌,不經意的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回到卡爾住處,卡爾拿出一堆遙控器丟給老爸,就忙著回公司。老爸欲言又止。

  經過了適應階段,魯迪嘗試著獨自外出走走。這一日在公園內遇見一名「舞踏」的年輕女舞者,女舞者小優敎他跳舞,而魯迪也做了杜莉敎他的高麗菜捲請小優品嚐。

  這一老一少在交談互動中,慢慢有了默契。一天清晨天微亮,魯迪到小優住的帳蓬找她,小優應允魯迪陪著杜莉一起去富士山旅遊。但等了好幾天富士山始終躲在雲層中不見蹤跡。
 
  終於等到一個晴朗的天氣,富士山先生終於掀開害羞的面紗。魯迪喜出望外,天微亮時,穿著杜莉的睡袍,來到湖邊面對著富士山翩然起舞,完成了杜莉的心願。舞作完,魯迪也倒地身亡。

◎ 賞析
 
  深受日本大導演小津安二郎影響的多莉絲.朵利,本片即取材小津「東京物語」的部分枝節。

  「東京物語」是小津1953年的傑作,時隔近60年,有關家庭和兩代之間的話題,從人性而言還是大同小異。這種差異性,也不因東西方而有太大落差。

  魯迪和杜莉是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妻。杜莉為了魯迪放棄她最喜歡的「舞踏」藝術。只因魯迪不喜歡。杜莉的喪禮後,在餐廳,魯迪曾語重心長的對其兒女說:「她為了你們和我,犧牲了大半人生。」大媳婦不以為然的說:「她不會覺得那是犧牲。」

  什麼是「犧牲」?值不值得?有沒有必要一昧的為對方設想?以對方的好惡為標準?得失之間,只有當事人最清楚吧?!

  只是若因著「愛」而無怨無悔的付出,那又另當別論。如果付出的同時,對對方沒有任何要求和期待,就沒有失望、遺憾或者後悔吧!

  這樣的對待,想必彼此也比較沒有心理負擔。

  至於親子間要怎樣才能長期維持良好關係?

  魯迪的小兒子卡爾,一回喝醉酒,魯迪攙扶著他回到卡爾在東京的寓所。卡爾酒後吐真言,對其父有諸多怨言。覺得魯迪小時候根本沒有顧及他及杜莉的需求。魯迪一輩子都躲在辦公室裡,是全家人關注的焦點。末了,卡爾還用嘲諷的口氣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其實魯迪並不喜歡吃蘋果。

  儘管卡爾已成年,但是心中的遺憾還在…。

  一天清晨,魯迪起了大早,穿著圍裙,切著小黃瓜,興高采烈地為卡爾準備三明治當午餐,卡爾微笑以對的出門上班。臨出門前魯迪又遞一個蘋果給卡爾。老爸還是那句老話:「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只是當天下班回來,卡爾還是原封未動的把蘋果再放回餐桌上。

  有一回,魯迪從超市買回一顆高麗菜,他想做杜莉的拿手菜-高麗菜捲,他和卡爾一起吃著高麗菜捲,卡爾終於忍不住,很感傷的哭泣…。

  卡爾:「我好想媽媽,我盡可能的逃到這麼遠來,好讓我自己不要過分依賴她。結果看看我到了哪裡?一個她最想來的地方,而現在她卻再也來不了。」魯迪:這裡沒有蒼蠅。我連一隻蒼蠅都沒見過。卡爾:你說的對!

  卡爾應該可以感受老爸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吧?!雖然這種關心來的有點遲,不過,老爸願意改變、學習和付出總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或許以前魯迪幾乎沒有真正動手做過一餐呢!

  某天卡爾出門上班後,老爸打開垃圾桶幫忙做分類,掃掃地後就開心出門了。他習慣在卡爾家一樓門口外,草綠色欄杆上,用一條小手帕在上面打個結做記號。

  這一天魯迪顯得自信多了,走到開滿櫻花的公園,欣賞著美麗的櫻花,突然停下腳步,把大衣掀開,露出了杜莉穿的天空藍毛衣和一件黑底白圓點裙子,脖子上戴了一串黑色串珠短項鍊,口裡喃喃地說:「杜莉,這是獻給妳的…」

  為何杜莉在過世後還能讓魯迪念念不忘,並願意去完成她的心願?杜莉自有她的魅力在,生前她的生活重心一直以魯迪為重,魯迪在杜莉遽世後,或許因著虧欠,而有所行動吧?!

  在開滿櫻花的公園裡,遇見年輕的「舞踏」女舞者小優,對魯迪來說,就如同天降甘霖般。是什麼吸引了他的目光?自然是杜莉熱愛的舞踏表演。小優的舞作創作原點是她對逝去母親的思念,印象中只剩一支粉紅色的電話。魯迪遠遠的看著,看得入神…。

  一天夜裡,卡爾下班回到家,正跟姊姊卡洛琳講電話。卡爾不知老爸在外面的小陽台上,一逕地對卡洛琳抱怨老爸帶給他生活上種種的不便…。覺得快被老爸逼瘋了,不知該拿他怎麼辦?

  他沒有時間陪老爸。真的被老爸弄得很煩。卡爾也為老爸的一些行為感到擔憂。因為魯迪把全部的錢都帶來了還帶了杜莉的衣服來…。

  卡爾覺得老爸沒辦法面對,而卡爾他覺得自己也沒辦法面對。因此,要求卡洛琳來東京帶老爸回去。

  話沒說完,卡爾驚覺老爸在一旁。嚇壞了!支支吾吾地說:「你在那裡多久了?」魯迪心平氣和的說:「再讓我多待一陣子就好,拜託!」卡爾:「好…當然…對不起,不好意思…。」父子倆互相擁抱了一下。

  那一刻的擁抱,盡在不言中!我相信卡爾的本質是善良的,只是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生活上難免受到或多或少的衝擊和不便。尤其是東京這個高度工商業化城市,卡爾整天在很小的辦公室上班,連週末都要工作,永遠都在工作…。當卡爾回到家,會需要自己的空間。也因此當魯迪後來發現小優住在帳篷裡生活,好心的帶她回家沐浴,竟引起卡爾相當的不悅。

  這一日,大清早的,天未亮,卡爾還在沙發上睡著,魯迪輕輕地抓起卡爾的手輕撫著,悄悄的拿著行李,走出了卡爾的住所。魯迪來到了小優的住所。小優從帳篷探出頭來,看到坐在一旁長椅上打盹的魯迪,她一把拉住魯迪的手,握在掌心中。魯迪醒了過來。魯迪:「我太太想要去旅行,妳要陪她一起去嗎?」小優答應同行。

  他們搭著火車來到一家旅店。但等了好幾天富士山始終躲在雲層中不見其真面目。

  終於一個清晨,富士山露臉了。天微亮時,魯迪攬鏡自照,塗上白白的粉和厚黑的眼線,穿起杜莉的睡袍,在湖邊面對著美的不得了的富士山翩然起舞。那一刻,彷彿杜莉與他相融在同一身軀。他心滿意足了。因為他同時完成了杜莉的心願。舞作完,魯迪也倒地身亡。就如同櫻花般燦爛,一瞬間卻消逝無蹤,完全無法留住它們。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影武者(Kagemusha).

導演: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演員:仲代達失(Tatsuya Nakadai)

   山崎努(Tsutomu Yamazaki)
日本 / 1980年 / 16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日本十大賣座影片第一位曾獲1980年《电影旬报》十佳獎第二名
   第33届戛纳國際电影節(1980年)金棕櫚獎
   入選日本名片200部之一
16世紀日本戰國時期,權傾天下的傳奇人物幕府將軍武田信玄替身影武者的故事…

◎ 劇情簡介     

  日本十六世紀戰國時代群雄並起,武田信玄獨力對抗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信玄正舉兵圍攻家康的一座城池,守城者管沼頗有智慧,在頑抗中不時要人在城牆上吹奏笛子。而信玄的得力重臣也是長年擔任替身的大臣信廉在經過一個刑場時,發現一名被處死刑的囚犯長得與主公信玄極為神似,故推介給信玄擔任影武者。

  信玄為了聽城牆上的笛音,卻被狙擊手一槍中的。在臨死之前交待必須隱瞞死訊三年,然後大舉撤兵。而這名影武者原性不改,夜晚欲偷貴重之物逃逸,沒想到誤開棺木見到信玄屍首,眾臣原本欲殺他滅口,但信廉卻主張放他離去。影武者在湖邊見三密探目睹棺木沉入湖中,卻又急急回來報訊,眾人欲趕他,但影武者反跪下來欲擔任替身。信廉這才發佈消息沉入湖中的是獻給湖神的酒。

  大軍撤回大本營,影武者以信玄的身份瞞過眾人,但卻無法瞞過孫子竹丸,為了彌補這個缺失,影武者慢慢與竹丸頻繁的互動而取得信任。信廉在侍妾欲留下陪伴時表示主公受傷不能與女人同房。但影武者卻也不免時時刻刻四下張望,尤其美麗的侍妾在不遠處經過時。

  家康一直對信玄的死高度懷疑,於是故意派兵攻打二俁城,在主持會議中,影武者被信玄長子故意請示是否出兵?所幸影武者要其按兵不動。但卻不時傳來有人背叛而投奔德川家康的消息。

  信玄的長子勝賴雖明知父親已死,自己又不能作主,甚至信玄生前指定的繼承人跳過他而指名他的兒子竹丸。基於這些怨氣,勝賴不再理會眾大臣的決意,自己帶兵攻打對方城域。但為了保護勝賴,只好由影武者以指揮官的身份帶領風林火山四軍在背後督軍。

  影武者端坐指揮台,敵軍不斷地放槍,一些死士不斷地護主擋子彈而亡。最後勝賴終於攻破高天神城,但勝賴不悅,他知道敵人是被其父陰影嚇退的。

  三年終於到了,影武者也因騎馬墜地而被侍妾發現是假冒,於是信玄死訊便傳開了,眾臣將影武者趕走。勝賴擅自攻打長篠,眾臣無力阻止,只好追隨,但也感嘆武田家即將滅矣。

◎ 劇情分析

  日本的戰國時代因豐臣秀吉之後的沒落,各地諸侯紛紛崛起,也造就了許多英雄人物。本片當中提及的三個人武田信玄、德川家康、織田信長都是獨霸一方的風雲人物。

  領導者之所以會成為領導者,除了機運之外,絕對有其個人的魅力與個性。有人以一隻杜鵑鳥為例來形容這幾位領導人物的風格與思維:「如果杜鵑鳥不啼,而要聽牠啼,有什麼辦法?」織田信長會以武力強迫牠啼;善於說服招攬人心的豐臣秀吉則會想盡辦法逗牠啼;而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牠啼。」

  由這個小故事來對照「影武者」中的角色,自然就極為鮮明而傳神。只是黑澤明將本片的主要樞紐放置在武田信玄的身上,也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日本戰國時代的起落。由於臣子對君主的絕對效忠,使得領導者更具有絕對的重要性,正因為有了這層的因果關係,如果領導者深具謀略則戰場上攻無不克;反之就算臣子絕對忠貞,但領導無力,就足以毀掉一個國度。

  影武者其實就是替身,導演將主觀鏡頭放置在這名因竊盜而即將處死的人,他或許是已將生命豁出去,故敢於冒犯而說出真心話,這反而受到武田信玄的青睞,於是開啟了影武者的生涯。然而原性不改,影武者打算有機會就撈一票然後走人,但沒想到卻發現武田信玄被刺身亡。在這段情節中增添了影武者心境的對比與轉變,從不甘擔任影武者到最終跪地請求讓他留下,這種改變的面向,豐沛了戲劇的厚度。

  由這個緣由,「影武者」很快地就以心靈應對的自我衝突來展現,影武者在過程中慢慢肯定了自我;但在某種角度也喪失了另一個自我。從一名即將被處決的死刑犯慢慢變成一國之君,這樣的機遇與改變絕對是每個人都很難適應的。但竹丸這名幼童慢慢認同了影武者是真正的爺爺-武田信玄;而冒牌的信玄也不得不努力進入竹丸的心靈世界,換句話說影武者取得了信玄的地位也同時在竹丸的身上投下更多的親情呵護。

  這種虛虛實實的對待中,人生許多的倫常與價值觀起了微妙的變化,知道或不知道實情的人來看待這件事,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人應該是信玄的長子勝賴。由於勝賴是諏訪國被信玄所滅後僅剩的王室所生,信玄對他有著顧忌,故將王位指定給勝賴的兒子竹丸,這自然會引發勝賴極度的不悅;其二是信玄的才略是各方所忌憚的,而勝賴固然無法青出於藍也苦無機會來表現,如今明知父親已死亡,卻又得臣伏在一名賊子身上,這對勝賴而言都是無法接受的。

  或許是急欲表現,也犯下了兵家大忌冒然出兵,若不是影武者以信玄身份前往督軍,勝賴說不定早就死於高天神的戰役,而最終攻下了高天神這座城,勝賴自己也清楚,敵人是被其父的陰影所嚇阻導致最後的失敗。這些因素更讓勝賴一直想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生命出口,這也是為什麼在信玄的亡故消息曝光後便急欲出兵,因為唯有用實力才能證明他並不是依附在父親的羽翼之下。

  然而勝賴忽略了他面對的兩個敵人是一剛一柔的天下英豪,尤其德川家康的隂柔絕非勝賴所能招架。信玄之弟信廉有自知之明,當他無力阻擋勝賴出兵時,不禁感嘆武田家從此滅矣。雖然如此,這些明澈透心的重臣卻沒因此而離開武田家,幾乎全部投身在戰場中一盡為人臣子的道義與忠誠。

  影片中提到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合作的細節,織田拿酒給德川喝,但德川假裝不敢喝酒,織田面露不屑的神情,這多少減輕了織田對德川的戒心。事實上德川的隂柔尚表現在另一件事,在織田的脅迫下,德川為了千秋大業,竟然可以手刃自己妻子以取得織田信任,在中國歷史上似乎也很容易找出相同的事件與人物。而信玄似乎也好不了到那兒,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流放了自己的父親武田信虎;也迫使反對他侵佔今川領地的嫡子義信自殺身亡。政治人物為了權位幾乎是六親不認的。而信玄會流放其父,是因為武田信虎窮兵黷武、濫殺無辜、剛愎自用、不僅引起家臣不滿,更因猜忌信玄並欲立他人繼承家業。為了自保在家臣全力支持下,終於推翻了信虎並將之流放。

  織田信長則是另一種個性,他剛烈無比,某種角度而言他更具豪情,這也是為何在得知武田信玄的死訊後,竟情不自禁跳了一首「敦盛之舞」:人生在世五十年,人生世界一瞬間,人生不過南柯一夢,人生是幻境一場,生者無常終須盡。這種雀躍之情,一則狂喜天下即將入其囊中;二則是對武田信玄的敬意。畢竟他認為能阻擋他進兵京都號令天下的人只有武田信玄,殊不知其最大的敵人反而是對他唯唯諾諾的德川家康。

  一五七五年織田家在長篠城打敗武田家,並於一五八二年滅掉餘眾,但同年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遭受部下明智光秀突擊,在激戰後織田放火燒本能寺同時也失去蹤影。一五九O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完成日本大致的統一,一六O三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一六一五年德川打敗豐臣秀吉,從此展開數百年的幕府時代。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日正當中(High Noon)

 由 胡秀茹 老師撰稿

編劇:卡爾‧佛瑞曼(Carl Foreman)
導演:佛萊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
演員:賈利‧古柏(Gary Cooper)
   葛莉絲‧凱莉(Grace Patricia Kelly)
美國 / 1952年 / 8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195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配樂/最佳歌曲
   金球獎男演員、攝影、音樂、女配角
他們承諾六個月後結束彼此的感情,相約在帝國大廈長相廝守,但卻女主角的一場車禍意外,讓他們碰不到面,雖然是非常芭樂主流的橋段,但情緒累積到結尾, ...

◎ 劇情簡介     

一、風雨將至的南方小鎮

  小山丘上,2個西部牛仔眺望遠方且環伺著四周,他們正等待另1位夥伴到來,不一會兒,塵煙飛舞,只見這三位曾被南方小鎮警長凱恩繩之以法,名字分別為班米勒、米克斯及寇比之幫派黨徒已會合完畢,原來他們將回到離開多年的南方小鎮,去迎接首腦法蘭米克出獄並去找警長報仇,故3人沒有多加言語立即揚長著馬鞭奔馳而去。在他們趕往目的地也就是小鎮的火車站途中,已有部分民眾看見他們,由目睹者所出現驚訝的神情與火車站管理員立即離開崗位跑出去通風報信之倉皇舉止,已可嗅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味,因為即將有大事將在此南方小鎮發生。

  二、信念與愛情的拉扯

  這是一個陽光普照的星期天,也是南方小鎮警長凱恩任期的最後1天,他將於早上10點與信奉 Quaker貴格教派的美麗女子艾蜜在其辦公室舉行婚禮,在眾友人祝福下完婚並離開這個小鎮。不料,天不從人願,就在10點40分警長凱恩與艾蜜完成結婚儀式、卸下警徽並下定決心退隱山林,將保衛鎮民安全做為畢生信念與職志之使命感拋諸腦後時,他接獲火車站管理員傳達匪徒法蘭米克等4人出獄並將在中午12點前來小鎮找他尋仇之訊息,但充滿榮譽心和使命感的凱恩,即便眾人極力催促其和新婚妻子駕車離開,但是,凱恩最後還是選擇將馬車調頭重返辦公室並戴上警徽。儘管目送愛妻憤怒傷心離去,也明白將同時失去愛情與親情,凱恩仍堅持原信念留在小鎮迎接仇敵到來,這是多麼痛苦的煎熬與折磨啊?牆上鐘擺盡責的律動著,此時指針來到10點50分。

  三、四面楚歌的小鎮英雄

  凱恩原以為他為小鎮付出多年心血會為民所知,當今小鎮大難將至,鎮民應會和數年前一樣與他聯手抗敵,凱恩萬萬沒想到,先是與他同一陣線將法蘭米克判刑的法官,竟然是第一個逃跑叛離者,接著則是凱恩的朋友,朋友為逃避和凱恩見面而請妻子誆稱不在家;後來凱恩去酒館、教會招募支援警力時,也是處處踫壁更被酒館主人、教會牧師反唇相譏,尤其在教會中,鎮民你來我往激辯後,連原支持凱恩的朋友,為了金錢利益考量,也是選擇放棄力挺凱恩,還反過來要求凱恩趕快離開小鎮,不准凱恩連累鎮民及影響小鎮未來繁榮,於是,凱恩只能黯然走出教會。

  只是,對人性雖然失望但尚未放棄的凱恩,仍在小鎮上尋覓支持者,當凱恩走進他自幼祟拜的長輩友人馬特家中,向長輩訴其困境並請馬特陪他去車站,但遭受馬特的拒絕並給予如同潑冷水的結論,馬特說:你冒險犯難與強盜土匪抵抗,而陪審團又放他們回來殺你,如果你廉潔,就終生貧困,結果是孤苦的死在街頭,為的是什麼?一無所有!只是為了這顆星形警徽?我希望你不要回來自投羅網,我也不會陪你去車站去為你做什麼,因為你會擔心我,你會因此被殺,完全不值得!此時,凱恩澈底心灰意冷,失落的走出友人家門。

  另外,一直覬覦警長職位的副手哈威,為了謀圖警長職位,在日正當中未至前就與凱恩來場致命的械鬥,雖然最後凱恩打嬴哈威,卻也身受重傷,只是,凱恩無暇去療傷止痛,因為他十分明白,即使身遭眾人背叛,就算再無援孤單,為了保住個人性命與身為警長的尊嚴與使命感,他也要獨立奮戰到底。

  四、日正當中

  空無1人的街道上夾雜著熾熱的正午陽光,與警長凱恩孤單、瘦長身影相互交映著,此刻凱恩滴落眉間的冷汗,彷彿正為這異常安靜的南方小鎮佈局一場肅殺氛圍,隨著時間1分1秒流逝,就在凱恩走回辦公室和最後一位支持者求去的對話結束後,牆上時鐘的指針指向11點58分時,凱恩備妥子彈,放走拘留所中唯一犯人,再度走上街頭為小鎮作最後的巡守。終於,凱恩和法蘭米克等4人在街角相遇,槍戰開打起來。

  五、不如歸去

  在愛妻的機警協助下,凱恩贏了,只是,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小鎮?沒有正義、缺乏關懷,處處充斥著自私、冷漠與背叛,還值得再留戀嗎?不如歸去吧!因此,凱恩不再言語,僅以不屑的眼光掃過所有看熱鬧、袖手旁觀的鎮民,並扯下胸前警徽用力丟擲在小鎮街道上,駕車與他共患難的愛妻永遠離去...。

◎ 賞析

  曾榮獲奧斯卡男主角、編劇、音樂、最佳歌曲四項大獎,以及榮獲金球獎男演員、攝影、音樂、女配角四項大獎的「日正當中」(high noon)是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的指定典藏影片,在美國電影史中,曾有兩個西部片的鼎盛時期,本片就是其1,本片拍製於50年代(1952年),為美國自製西部片的成熟代表作,該片同時讓男主角賈利古柏榮登影帝;其2出現於60年代,則係以義式西部片聞名。日正當中拍攝於1952年,其片長雖然只有85分鐘,但是,十分難得的是,本片導演以「真實時間」搭配劇情(即電影中劇情所放映的每一分鐘,於真實世界的每一分鐘均能吻合,如影片開始出現第一個時鐘指針是在10點40分,等影片結束時剛好已過中午12時),堪稱世界電影史中之一絕,尤其男主角在影片中的臺詞並不多,劇情也非常的簡單,然而許多引人共鳴、發人深省之人性真實、晦暗面的刻畫,即使本片係黑白老片也已逾半世紀,仍讓人讚佩不己。是以,雖本人於30年前看過這部影片但卻讓我記憶深刻,所以,每當自己在生活上遭遇困境和挫折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劇中男主角孤寂無助但始終未曾放棄為信念奔走的影像,因而從中獲得啟發,也能再度打起精神、勇往直前。

  本片電影主題曲「High Noon」 (原名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也拿過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及主題曲的獎項,其實那時期的影片除音樂電影外並沒有用歌曲當配樂的風氣,故俄裔作曲家狄米崔陶姆金Dimitri Tiomkin為本片所作的這首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g,並不為當時觀眾所接受,因本片呈現的是一種肅殺氛圍,嚴肅緊張劇情搭配傳統民謠風的歌曲出現時,常引發觀眾哄堂大笑,因此在開始試片時,就曾被電影公司要求換掉這首「讓人討厭的蠢歌」。直到這首歌曲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及主題曲獎項後,電影才因主題曲熱賣而水漲船高,原名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g 的主題曲也改名為 High Noon 俾與影片相符,讓主題嚴肅且原不被看好之電影,成了賣座佳片,造就後來的好萊塢電影,均紛紛要求一定要用主題曲搭配電影來宣傳之行銷手法出現。

  在劇中,凱恩自幼祟拜的英雄偶像馬特對他說的那番話,終於讓凱恩確認了人性也有自私、晦暗與不堪,但是他沒有生氣和反擊。試想在我們一生中,是否也曾面對過好友的無情對待?親人的離去?同事的中傷?或部屬的叛離等等?倘若未曾有過,是因為自己幸福?幸運?還是根本沒有這個身分、背景和環境,所以我們的一生才會如此平淡無奇!如果有呢!當我們在承受痛苦和壓力的當下,我們的心態是如何?當我們失落、憤怒時所形之於外的言行舉止又是如何?是選擇採用激烈的報復?還是選擇默默承受或是黯然離去呢?此劇中,導演大量以近距離採景方式來凸顯每個人的心思與表情,其手法及用意就是要引發觀眾去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出現相同的反應或見過周遭人群有著雷同的行為與表情,雖然每個人承受壓力、痛苦的程度不一,而且成長背景也未盡相同,但是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人離棄或背叛的,只是,貪生怕死、自求多福、隔岸觀火、落井下石等也是許多人常持有的心態!例如凱恩屢屢被拒、艾蜜離開又回小鎮與凱恩並肩作戰之抉擇過程和轉折心情,以及正午時分槍戰發生前鎮民等看龍爭虎鬥之心態,在在都是繼古往開來,任何時空都可能出現的人心寫照!因為,這就是人性!

  個人常自問自省,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究竟為何?過去的自己在工作上為求圓融,總是吃虧退讓,在職位的升遷上也是不爭不求,甚至可以放棄原已確定屬於自己的科長職位,反去幫助一位極力哀求我為其向長官引薦與關說的同仁,雖助人不望回報,卻在事成之後連獲一句感謝都沒有的結果,並未影響我繼續忍讓、為人付出不求回報的心態,但屢屢縮小自己、放棄機會的結果,導致自己上半生總是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於是,被朋友利用、背叛的經驗就不會少過。近年,在不斷進修與學習變革中,已能瞭解人非聖賢,自私亦是天性,故過去心靈受傷所結成的痂已慢慢掉落,對於人性的負面也較能寬容,雖仍會生氣但已學會放下了,所以,現在的我正處人生的下半場的起始階段,期望自己能做一位仍然不求名、不求利,但要做一位具有影響力的善行者,因為,就算生命會在日正當中突然消逝,我也要讓自己至少在閤眼的那一瞬間,因生命沒有白走這一遭而綻放的笑容,可以留在日正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