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贖罪之路(Redemption Road)

導演:馬里歐‧范‧比柏斯(Mario Van Peeples)
主演:麥克‧克拉克‧鄧肯(Michael Clarke Duncan)
   塔琳‧曼妮(Taryn Manning)
美國 / 2010年 / 95分 / 輔導級

兩個截然不同的男人,透過藍調音樂,一同踏上了追尋靈魂自由的救贖之路…

◎ 劇情簡介     

  傑弗森‧貝利雖然唱得一手好歌,從小父親也教他彈過吉他,但在藍調與鄉村歌曲盛行的西部小鎮,貝利卻因不敢上台面對觀眾,故始終一事無成。

  貝利結識了當地混混波伊的妻子潔琪,兩人不僅有了婚外情,潔琪更慫恿波伊借錢給貝利。但貝利將錢拿去喝酒,雖然潔琪要求丈夫延期寬限,但貝利始終無法還錢。當波伊持槍來討債時,正好一名叫阿吉的黑人來找貝利,並表示貝利的爺爺過世了,他必須回罕茨維爾去繼承遺產。貝利不相信爺爺會留什麼錢給他,拒絕回九百多哩的老家,但因波伊追殺而至,貝利在危急中跳上了阿吉的車子,展開回鄉之旅。

  在途中,貝利打了一通電話給家鄉的前女友漢娜,漢娜有些驚訝但也不免惆悵。貝利也打給潔琪,但電話被波伊偷聽到,也知道他欲往何處。

  阿吉似乎迷路了,他們在路邊問一名目盲者,沒想到竟靠目盲者指引,兩人才再走回歸途。在一家酒館中,有人慫恿貝利上台,但他卻開不了口,反而遭人擊昏。第二天醒來到教堂內找不到阿吉,但卻與所有的民眾一齊大合唱,貝利似乎是第一次在眾人面前這麼大聲歌唱。

  途中阿吉談到自己已經戒酒二十二年,也與貝利大談藍調與鄉村歌曲。沒想到半路一輛超車的車上,掉下雜物砸碎了阿吉的散熱器,但阿吉選擇了原諒。在等待修車的同時,貝利談到自己的父親,他三歲時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在它十四歲時勒戒成功回來,但在一次車子損壞,而停在路邊等候時,竟遭一名酒後駕車的尤金哈里斯撞死。

  阿吉載他到家鄉的一家酒館中,有歌手現場駐唱,而老闆麥基維對貝利歡迎有加,貝利也約漢娜見面,她曾嫁給律師丹尼,生了兩個小孩,但卻個性不合而分手。這一夜,在眾人鼓舞下,貝利終於上台,背對觀眾獻出他第一次的演唱。而貝利從保險箱拿到一個字條,那是一張保管條,在取出厚重箱子時,才知道是父親生前留下的吉他,但他也發現,保管的婦人正是他的母親,而更意外的是,阿吉竟是以前撞死他父親的人,直到波伊找來,阿吉用生命救了貝利,而貝利也走出心中陰影,成為成功的鄉村歌手。

◎ 劇情分析

  美國的東、西文化差異是很大的,「午夜牛郎」就曾描述一名牛仔跑到紐約討生活,但卻始終只能在低階的社會生活中打滾。由此顯露出的文化差異是這部影片給人深刻的印象。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就非常欣賞美國那種壯闊、荒涼又無比悲愴的氛圍,他的名作「巴黎德州」正是這種感受中的產物。在「十分鐘前」的短片中,他取材的亦是美國西部的特殊風格。

  「贖罪之路」的背景氛圍雖然也放置在美國西部,但卻多提出了另一項特色。所謂的「藍調」與「鄉村歌曲」,正是在這種寬闊無垠的蒼茫中,延展而出的一種音樂文化。雖然歌詞中充滿了多層的無奈甚至無助,但也由此而展露另一種文化層次。而這種獨樹一幟的音樂,也曾經征服過美國甚至全世界,許多名歌至今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贖罪之路」另一項的議題,也放置在酗酒與吸毒這個層面。貝利因不得志不斷地酗酒;而阿吉,也就是尤金哈里斯,也因為酗酒而撞死貝利的父親,從而改變了貝利的命運。事實上,貝利是一個相當懦弱的人,在三歲母親因吸毒而離家出走,於是他將全部心思放置在父親身上,而當父親被酒駕的尤金撞死之後,他便無所適從,於是離開了他所愛的漢娜與家鄉,落魄在他鄉異地。

  貝利是以逃避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生命,他反而不像酒館老闆麥基維與尤金,他們也都曾經犯了錯,可是他們選擇了勇敢去面對並接受該有的懲罰。

  貝利以為,逃到一個沒人認識他的地方,就能擁有全部的天地,但他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斷地酗酒。雖然在音樂有著不平凡的天賦,但酗酒再加上生命不敢接受試煉,於是他自我沉淪而且愈陷愈深,甚至連上台面對觀眾的勇氣都喪失了。

  貝利在這種尷尬窘困中,只能利用他僅剩的男人魅力,他結識了波伊的妻子潔琪。潔琪也許真的欣賞貝利的音樂才華;也許她只是一時迷惑在慾望之中,她要丈夫借錢給貝利,希望他能組成合唱團的班底,日後能在音樂界中發光發亮。但貝利卻將錢全部買酒喝光了。

  貝利的生命,其實在此刻是一文不值的,尤其當波伊知道他無法還錢又染指他的妻子時,其憤怒是可想而知的。波伊這名腳色被描述為窮兇惡極,其實是不公平的,任何再如何溫馴的人,處在波伊的處境中,能不生氣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編導如此塑造波伊,當然是為了最後他持槍尋仇,在一陣忙亂之中槍擊了尤金‧哈里斯,或許所謂的「因果報應」,但這樣的鋪排,始終讓人覺得並非是天理循環。

  尤金哈里斯在戒酒後二十二年都能滴酒不沾,這是何等的決心與毅力?而這一切完全要歸功於教他認識字的酒館老闆麥基維。

  麥基維在年輕時曾失去摯愛的莎麗,他因此告誡貝利應該把握當下,很多事情尤其是感情,若不及時把握,很快就像流水一樣永不回頭。人沒有自艾自怨的權利,不管得失如何,都應該勇敢地去面對,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最起碼也應做一些彌補的表現。
   
  一路上,阿吉與貝利談到「藍調」與「鄉村歌曲」的定義,大部份都是丈夫回來之後,發現妻子已經離去,更糟的是也順勢帶走了他的家當。由此可以透視西部寬闊的荒涼,不僅只是在外表的情境;其實更是一般人的寫照。因此酗酒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抑議題。
   
  為何會喝酒成癮?正因為暫時借酒精的麻醉,讓自己以為可以遠離所有的不快,當酒醒之際,只好再度回到麻醉的世界,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當不再喝酒時,頓時失去所依,於是愈陷愈深,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境界,簡單地說,酗酒與吸毒雖然都是逃避現實,但真正的原因都是個性軟弱而導致。
   
  貝利在回到家鄉後,才知女友漢娜已經他嫁,並生了兩個小孩,但她雖然離婚了,卻依然努力艱困地活著,而她對貝利舊情難忘,但更難忘當年他的不告而別,這對漢娜而言是何等的傷害?編導將這段情節放置在後半段才出現,力道雖然較為薄弱,但最後的圓場收尾,倒也讓人不忍再去追究。但若採用雜敘法,將貝利心中的陰影,在前半段就不時出現漢娜的蹤影,或許會更有說服力。
   
  贖罪之路勉強可以稱為美國擅長的「公路電影」,但沿途中尤金的戲被包裝為「神秘」氛圍,觀眾明知道所謂的繼承一定與尤金有關,但在貝利說出撞死其父的肇事人名字同時,其實很多人都已猜測出尤金的背景,直到貝利見到那則舊的新聞報導,他才知道真相。
   
  尤金這趟旅程其實也會有太多的矛盾與掙扎,但因編導採用「神秘」調性,反而失去了該有的戲劇衝突與掙扎,尤金曾表示,一直想找機會,當面向貝利坦承錯誤與抱歉,但卻一直苦無機會,而在這緊要關頭,波伊出現了,尤金以死亡來詮釋他的懺悔,但其實入監時,尤金就已經得到了懲罰,此刻的死亡是良心的另一種懲罰。
   
  「贖」片充滿美國西方的精神與特色,甚至是困頓與桎梏,但不管情境如何,一切都必須由自己的心來決定未來的走向。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巴黎小情人(The Beautiful Person)

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里(Christophe Honore)
主演:路易‧卡瑞(Louis Garrel)
   蕾雅‧瑟度(Lea Seydoux)
法國 / 2009年 / 94分 / 輔導級

將十七世紀貴族之間的愛情故事搬到現代高中校園上演,兩男一女的三角戀情依舊無解,注定悲劇的 ...

◎ 劇情簡介    

  巴黎一所高中的男女同學各各散發著青春活力。馬提亞斯的表妹茱妮因母喪,在葬禮之後便轉到這個學校來,奧圖立刻被她那種憂鬱神秘的外表給吸引了,原本在課堂上要同學為他傳字條向茱妮示愛,但傳到亨利手上立刻又被退了回來。
   
  下課時,眾人慫恿奧圖直接向茱妮表示,大家以為茱妮會賞他耳光,但沒想到兩人立即在走廊上接吻,但第二天茱妮對奧圖的表現又像若無其事,這也使得奧圖如墬五里霧中。
   
  教義大利文的老師賈克‧倪慕不但年輕又帥,他不但在學校與女老師芙洛紅思有染,甚至跟女學生瑪莉也有關係,雖然瑪莉不肯放手,但倪慕卻明白向她表示兩人的感情已經過去。瑪莉心有未甘,但她畢竟是拿得起放得下,雖有怨言但倒也放得開。
   
  雅各擅長拍照,他為茱妮拍了一張,但卻在課堂上被倪慕撿到,雖然茱妮曾訊問他,但倪慕卻否認了。而在課堂上倪慕不時要茱妮朗讀義大利文的詩集,藉著詩中的情與意,兩人有時會從眼神交會出一些火花。
   
  不僅學生們彼此充滿愛的訊息,就連圖書館員涂農女士也曾未婚生子,並週旋在桑賽禾與艾斯涂維兩個男人之間,這也是全校師生都知道的事。
   
  倪慕原本要帶學生去義大利,但參加人數很少,加上茱妮也不去,倪慕乾脆就取消了這次的旅遊教學。
   
  茱妮一人在咖啡館聽音樂,她看著別的情侶相互擁吻,她的心境其實是忐忑不安的,此時珍娜將一封在電影院撿到的信交給茱妮,要她還給瑪莉,因為大家以為那是瑪莉向倪慕示愛的信。但是馬提亞斯很緊張,其實那封信是馬提亞斯寫給馬丹的,兩人同性之戀曾被亨利撞見還被拍攝恐嚇,馬提亞斯只好拜託倪慕假裝是他的信,而這反而使得倪慕與茱妮更加接近與相知相惜。
   
  在一次上課中,被人發現倪慕與茱妮狀至親密,這使得奧圖沮喪跳樓身亡,而馬提亞斯與亨利也在教室打架,最後上了警察局。倪慕辭掉教職再回來找茱妮,沒想到茱妮第二天就遠走他鄉了。

◎ 劇情分析
   
  高中與大學是人生最燦爛青春的時光,雖然在這段時空中是最矛盾與掙扎的,但也是因為生命的多樣性,各種面向便顯得更多采多姿了。
   
  在台灣的高中生,雖然也與世界其他的同齡男女一樣,他們努力駕馭著青春難馴的悸動之心,但大部份的時光,都被升學的壓力給剝奪了。相較於法國這部影片,顯然法國的高中生是來得更加成熟的。
   
  茱妮因為母喪,而讓自己掉入難以回復的焦躁,於是她選擇離開,到達另一所高中。換換環境或許是轉換心情的好方法,但她忽略了,這個世界任何地方都充滿著各種法界實相,換句話說,各種地方的呈現都也是生命另類的詮釋,不管到了何處,每個人都必然會在生命各種面向中,有著不同的試煉,而每一種的結局,就是對自我的詮釋,不管是逃避到何處,過程也許是不相同,而最終的答案永遠是一樣的。
   
  奧圖雖然害羞而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但其實這正是他的特色。與花名在外的年輕義大利文老師倪慕相較,兩人正好是兩個極端。而茱妮在面對這些不同的感情對待,新的矛盾心情又油然而生。
   
  看似多愁善感而令人無法親近的茱妮,其實也是渴望感情的滋養,故當奧圖在眾人逼迫下,直接向她表白,茱妮立刻擁吻了他。但她依然提防地逼問奧圖:是為了得到她才向她示愛?由此可知,茱妮在別的環境,似乎也曾經歷過類似的遭遇。
   
  兩個青春的生命碰撞在一起,彼此摸索著感情的停泊港灣,但一切都尚未有出航的準備,何來港灣可以停泊?這其實正是年青生命最不穩定的地方,然而這似乎是一段必須去經歷的過程,若缺乏這段感情的功課,如何去給自己未來的生命打分數呢?
   
  咖啡館的老太婆妮可說她已二十三年沒舌吻了,這倒是一件值得玩味的話。換句話說,妮可年輕時也有過她的青春歲月,但當青春逐漸遠去,生命便需要從其他層面來詮釋了。妮可以過來人的身份,睇望著這些時常來光顧的高中生,她不僅了解這些年輕的生命;更了解這位風流的老師。
   
  倪慕可以說是處處留情的,與女老師的感情似乎棋逢敵手,已有年歲的女老師當然在意倪慕的移情別戀,但她也知道,倪慕每天面對這麼多充滿青春氣息的女孩子,她勢必終有退位的一天,但她淡定看待這件事情,就算學校學生都知道這件事又有何妨,感情原本就有開始,所以也必然有結束的一天。
   
  這一點茱妮倒也有相同的認知,她知道倪慕對她情有獨鍾,但這是開始的激情,假以時日,當倪慕又遇見令他心動的女人,分手就成為另一種必然。雖然在這當口,茱妮也對倪慕動了情;或者說是迷惑在他瀟灑的氣質中,而在這之前,她也感受到奧圖的老實與善良,於是心中的矛盾就這樣自然湧現了。
   
  自始至終茱妮始終是矛盾而難過的,兩個不同的男人,似乎都是她精神上所需求的,但兩隻手如何同時擁抱兩個靈魂呢?
   
  茱妮其實在某種角度是可以解釋她的糾結,但在感情世界她反而是迷航的,要不然,也不會不進去上課,但卻癱軟在教室外面。她既無法離開倪慕,但卻又不敢入內上課,正是這種糾結使她進退維谷,而也由此種下了奧圖自殺的原因。
   
  奧圖是無法承載這些感情的挫折與失敗的。他選擇了人生最差勁的逃避方式─自殺。而這似乎也影響了茱妮與倪慕之間的感情調性。
   
  茱妮選擇了逃避,但這是因為她痛苦無法面對奧圖的死亡;但其實她更無法面對倪慕。然而在倪慕為其表哥馬提亞斯與馬丹的同性困擾時,因為她對倪慕的誤解而反而對他有了歉疚。
   
  於是當倪慕再度出現時,兩人狂奔至一家旅館,在這密閉的空間中,導演堆砌了幾個姿態不一樣的鏡頭,兩人在壓縮的情感中,有無在此作了宣洩?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但最後茱妮的離去,倒也訴說了一些強烈的可能。
   
  倪慕放棄了教職,當他勇敢地向茱妮表達一切時,茱妮其實已經無法接受了,或者是因為善良的奧圖躍樓自殺,而讓她無法走出困頓,於是她答應第二天再度與倪慕見面,但最終卻爽了約。
   
  茱妮究竟會去那裏?無人能夠知曉,但卻是另一次的逃避。第一次因母親之死;這一次因奧圖之死,似乎她是一個跟死亡永遠分不開的女人,但其實也是她過於沉溺於情境的後續情懷,而影響了她的抉擇。
   
  這是一部高中生的愛情電影故事,顯然與台灣的高中生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學校的體制與教學方法不同;學生的學習面向與生命態度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看似一篇難解的感情三角習題,但在社會道德規範中似乎有著另類的對比,多愁善感的茱妮;善良純情的奧圖以及帥氣風流的老師構成了這一篇不同以往的電影。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孤雛淚(Oliver Twist)

 由 簡麗彬 老師 撰稿

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
原著作者:狄更斯(Charles Dicknes)
演員:約翰.哈瓦特.戴維斯(John Howard Davies)
   奧利佛羅伯特.紐頓(Robert Newton)
英國 / 1948年 / 116分鐘 / 普遍級
禮讚:
強勢問鼎2006奧斯卡金像獎
   一場生命的歷險,一個永恆的奇蹟…
一名因為不倫戀情而懷了身孕的女子,在倫敦近郊的救濟院中偷偷生下了一名男孩後,黯然離去

◎ 劇情簡介     

  一個閃電打雷下大雨的冬夜。一位年輕女子蹣跚地走在荒涼的路上,來到一處工場的休憩室待產。聽到嬰兒的啼哭聲。她親了嬰兒的臉頰,不久就離世了。奧利佛瞬間成了孤兒。產婦頸上的一條項鍊是孩子身份唯一的線索。陪產的費格米太太把項鍊取下占為己有。奧利佛在教區救濟院漸長。九歲受了洗。生日當天,教區的助理員賓伯和舍監肯尼太太帶奧利佛去見教區的理事們。隔天,奧利佛就到皮喀歐肯區一處工場工作。孩子們的伙食很簡單,是一碗燕麥粥和一點乾糧。而管理人員的伙食是一桌的佳餚。這些孩子們全看在眼裡。孩子們抽籤決定由其中一人去表達他們的訴求。不巧由奧利佛中籤。

  理事們感受到壓力,刊登一則廣告,想以五磅賣掉奧利佛。棺材店的老闆蘇華柏利先生要了奧利佛。晚上奧利佛睡在滿是棺材的店裡櫃台下。不禁打了一個寒颤。索性把手中捧著的燭火吹襲…。老闆覺得奧利佛臉上有股哀愁,非常耐人尋味。就讓奧利佛於喪禮上走在前頭引領隊伍前進。看在諾亞眼裡很不是滋味…。

  一天,諾亞在洗刷地板,費格米太太病奄奄的表示想見奧利佛,隨即昏倒在地。費格米太太請人找來肯尼太太,交待了奧利佛的身世之謎後就斷氣了。一天,諾亞故意以挑釁的語氣問奧利佛,談談你媽媽吧!諾亞不懷好意的批評奧利佛的母親,兩人扭打起來。奧利佛當晚被老闆狠狠的修理了一頓。隔天天未亮,奧利佛收拾好簡單的物品後就逃走了。

  奧利佛終於來到倫敦。被達吉盯上。就跟著達吉走。經過倫敦橋,來到一處簡陋的住處。他們的首領是老菲吉。是竊盜集團的大老。一日,查理、達吉和奧利佛一起出門「辦事」,鎖定一位在書攤上看書的老先生:伯朗洛。達吉失風被發現,三人狂奔,奧利佛被迎面而來的一拳,重重的打在臉上。被帶到警局審問。奧利佛不支倒地。書商急忙來到警局作證。謂不是奧利佛偷竊,而是另一個大男孩偷的。伯朗洛先生備馬車送奧利佛到家中照顧。在管家百德威太太的照料下,很快的恢復了體力。。

  菲吉要南絲喬裝至警局探聽有關奧利佛的事。菲吉擔心他們的那些不法勾當有可能曝光而被波及。大夥全搬離了此地。

  摩克斯來找菲吉。菲吉建議他再回到工場。摩克斯跟蹤工場主任賓伯來到一家酒吧。想探聽有關奧利佛的事。在利誘下,賓伯安排了肯尼太太和摩克斯見面。肯尼太太把唯一的證物—一條項鍊給了摩克斯。

  一天伯朗洛先生找奧利佛到他書房。奧利佛看到牆上一幅美麗女子的肖像,看得出神!伯朗洛委託奧利佛送書到別處。半路中奧利佛被南絲和比爾撞見,矇騙過路人的圍觀,把奧利佛又押回菲吉那兒。南絲為了保護奧利佛,當面和比爾和菲吉有言語和肢體衝突。

  伯朗洛等不到奧利佛後,發出了「尋人啟事」。菲吉把它撕了下來。走到一家酒吧。菲吉看到比爾和南絲也在一旁喝酒。南絲瞥見菲吉和摩克斯進到秘室,也偷溜進去聽,不料被菲吉酒吧的朋友瞧見了。事後菲吉託達吉跟蹤南絲。報酬是一枚閃亮亮的金幣。

  南絲和伯朗洛見面的事。在菲吉和達吉轉述下,比爾怒火中燒,認為南絲背叛了他。回到住處,盛怒之下,一棒把南絲打死了…倉煌中逃走了。

  第二天中午伯朗洛依約赴會,卻苦等不到南絲和奧利佛。住處外面有人高喊:殘忍的謀殺!今早稍早時分,一位年輕婦人被比爾慘無人道的活活打死。伯朗洛聞訊隨警方趕到現場,證實南絲遇害…

  外面貼上了公告:通緝比爾、摩克斯等人的告示。

  兩位男士押著摩克斯去找伯朗洛。伯朗洛怒斥摩克斯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企圖毀滅唯一能證明奧利佛身份及出生事實的證據。

  賓伯和肯尼太太被傳喚到警局。伯朗洛帶著摩克斯到警局對質。賓伯主動和摩克斯打招呼。摩克斯轉身想逃走。終於真相大白。摩克斯被收押。賓伯和肯尼太太也因此丟了差事。

  比爾用繩子綁了一塊大石頭,企圖淹死小狗,狗一溜煙逃走了。比爾氣得把石頭丟向河邊。

  警察押著摩克斯找人。撞見了比爾的那隻狗。伯朗洛大聲呼喊著:「是那隻狗,跟著那隻狗!」 

  比爾跑到菲吉的住所,要求提供躲藏和喝酒。聽到狗吠聲,比爾開了門,卻見小狗後面跟著一群警察和民眾。達吉開窗喊救命。菲吉手握著蠟燭,心中膽怯,直往後退。比爾拿著繩索帶著奧利佛到屋頂去,準備逃走。菲吉被捕。比爾到了屋頂,拿著槍頂著奧利佛要他把繩索套在煙囪上。煙囪旁的一個瓶柱脫落,咚的一聲掉到水池裡。眾人齊呼:「比爾!」奧利佛急喊:「救命啊!救命呀!」

  有人朝比爾開了一槍,他滑了一跤,繩索繞頸而死。奧利佛獲救。大家紛紛把帽子摘下,興高采烈的飛舞著,歡呼勝利的一刻!

  伯朗洛牽著奧利佛的手回家。百德威太太語帶哽咽地說:他回來了,先生!我就知道他會回來!

◎ 賞析

  本片是由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nes 1812-1870)的原著小說《孤雛淚》改編而成。此片是由英國大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所執導,雖是黑白片,但片中悲喜交織、高潮迭起,更加深了它的可看性。
  
‧ 孤兒奧利佛&邪不勝正

  奧利佛一出生就成了孤兒。若非孤兒,一般人很難想像箇中滋味吧!?就算是孤兒際遇也不盡相同。奧利佛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誠屬不易。吃不飽睡不好。小小年紀就得一早到工場上工。還得擔驚受怕。在棺材店睡在陰森的櫃檯下面,對一個才九歲的小孩真是一大考驗。逃走後走了七天到倫敦,舉目無親下,得面對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卻遇上了竊盜集團的菲吉。又是另一番試煉。所幸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和天使:伯朗洛先生、百德威太太和善良的南絲,在警民合作下,犯人被繩之以法或自食惡果,因此奧利佛才得以脫困重回伯朗洛和百德威太太的羽翼和保護中。在愛中學習和成長。這也是奧利佛幸運之所在。(當然囉,比爾那隻聰明的狗,也功不可沒)

‧ 遇見菲吉

  初到倫敦,對一個小小孩來說,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找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和最起碼的溫飽了。遇見菲吉對奧利佛來說,是另一個更嚴苛的考驗。進去容易,脫身難。

‧ 巧遇伯朗洛先生

  奧利佛巧遇伯朗洛先生,感覺冥冥中早有安排。還好在審判過程中,書商出面澄清,才洗刷了奧利佛的罪名。而奧利佛也本著良善、不欺不貪的個性贏得伯朗洛的信任。

  有一回,伯朗洛問奧利佛長大後是否想當個聰明人寫書,成為「作家」?他說他寧願看書或做個賣書的人。奧利佛的回答突顯他是一個踏實又務實的人。伯朗洛直覺他倆會成為「好朋友」。因為伯朗洛發現他對奧利佛興趣之濃厚甚至勝於他自己呢!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三人擠不擠(Drei)

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
主演:大衛‧史崔索(Devid Striesow)
   塞巴斯提安‧舒波(Sebastian Schipper)
德國 / 2009年 / 114分 / 限制級
禮讚:第67届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賽門與漢娜是一對交往許久即將要步入禮堂的情侶,在雙方不知情的情況下,兩人皆與亞當發生戀情,就在此時漢娜發現自己懷孕,到底誰才是孩子的父親?…

◎ 劇情簡介     

  漢娜是節目主持人,嫁與藝術工作者賽門。而這一日,賽門因臨時有事無法去看舞台劇,正巧漢娜遇上曾在演講中與其激辯的科學家亞當。於是漢娜向亞當借了手機聯絡到賽門,也同時將票與亞當一起欣賞舞台劇。
   
  賽門的母親得了胰臟癌,沒多久就去世了,而同時賽門似乎也有身體的病變,詳細檢查後才知是睪丸癌,最後必須拿掉一顆睪丸。而他在醫院時卻一直找不到漢娜,因為漢娜在球場上又遇上了亞當,不但在球場為他打氣加油,甚至在賽後又與大家去喝酒慶功。
   
  漢娜在亞當送回之前到了他的公寓,兩人立即像乾柴烈火般地作愛,直到第二天回去,才知道賽門住院手術,漢娜內心愧疚不已,便一直在醫院陪著賽門。
   
  但事實上,醫院內照顧賽門的護士露絲費雪正是他以前的女友,露絲並透露,當時她曾懷了賽門的孩子,但因當時他心中只有漢娜,故動手術將孩子拿掉了。賽門有些埋怨,甚至有些不敢相信當時孩子若不拿掉,如今都已經有十七歲了。
   
  賽門在泳池內游泳認識了亞當,兩人競泳一番,賽門輸了,但亞當藉口說要看他少了一顆睪丸的景況,最後為賽門手淫。賽門沒有拒絕,反而相當享受。後來賽門不斷地去泳池找亞當,但始終未獲,直到第二次兩人再度見面時,這回賽門的困惑在與亞當有了同性戀的實際性愛後,這才確定兩人都是雙性戀。
   
  在一次畫展中,漢娜與賽門同時看到亞當,兩人嚇得分別躲到廁所內,雖然逃過一時的尷尬,但兩人依然無法忘情對亞當的愛,只是兩人始終不知道,外遇的對象竟然是同一個人。
   
  直到有一天漢娜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急急忙忙去找亞當,但亞當堅持不開門,因為裡面是全身赤裸的賽門,但漢娜不管逕自衝入,這才發現兩個夫妻都愛上了亞當。
   
  漢娜去醫院檢查,意外發現竟是雙胞胎,甚至她實在分不清楚,孩子的爹究竟是誰?而賽門始終愛著漢娜,兩人有了妥協之後,終於決定一起去找亞當,於是三人便一起生活在一起…。

◎ 劇情分析
   
  加拿大曾經以一部「愛你的五種方法」,詮釋了最後二男一女的另類性愛觀念。湯姆提克威的「三人擠不擠」似乎如出一轍,也將焦距放在這個議題上。
   
  社會的節奏與變化雖然幻化萬端,但一定有軌跡可尋,換句話說,愈來愈多的類似答案,絕對有其逐漸衍伸的脈絡可尋。
   
  異性戀雖然是社會上公認的主流,但近年來,同性戀出櫃的例子愈來愈多,可見這件早已存在的事實,是必須被認真看待以及重新思考的。更甚者,雙性戀的意識形態也必然會被認真考量的。
   
  賽門因為得到睪丸癌,雖然開刀取出一顆,但事實上並不影響性慾。但在潛意識中,他或許會因為失去了一顆睪丸,而覺得自己喪失了男性雄風,因此作了可笑的動作,譬如吐口水在保險套內,以便讓人知曉他尚有性能力。但這種表相的行徑,正好突顯他內在的不安,然而這也都只是一種聯想而已,最後在亞當為他手淫之後,竟然還是能噴出大量的精液。
   
  有趣的是,這樣的舉動,賽門並不承認是同性戀,提出這種解說,也只是顯現他的渴望,於是在雙性戀的亞當引領下,賽門開啟了同性戀的幸福樂章,從此樂此不疲。很戲劇化的是,亞當也在一個機緣下認識了漢娜,並且以異性戀的角色與漢娜打得火熱。
   
  湯姆提克威給影片的片名是「3」,顯然是直截了當挑明所謂「三人行」的呈現,當然意義不只如此,三代表三個主角、三段結構、三種觀點與三角關係。這樣的關係,在過去是被認定為荒謬的,甚至是違背善良風俗的,但透過三個人的關係,我們就必須嚴謹地重新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世界。
   
  有些男女,在歷經長年的互動之後,隨著歲月的摧殘,不免會漸失新鮮感,所謂「七年之癢」就是這般的詮釋,雖然不盡然全部都會如此,但幾乎也是個常態了。
   
  有些夫妻,為了改善這樣日漸疏離的關係,於是以各種「角色扮演」來提昇夫妻之間的興緻,這原本是一件可行之道,但往往因變本加厲,而導致相互的出軌。在享受婚外情的激盪的同時,當然也會重新檢視「性」與「愛」的問題。現在許多前衛人士聲稱,「愛」與「性」是可以分開的,也就是過去的作愛步調可以全新改變,「性愛」純粹是彼此的歡悅,只是當下的快樂接觸,而「愛」是可以被提昇到另一種的心靈對待,於是在家庭中可以喜悅地對待家人,但在外面卻以另一種放蕩的姿態而存在。
   
  這些現象在許多社會學家早有了預言,而且很多的事實也都真的與預言相吻合。如果這是未來的趨勢,而我們確實也無法逃避的話,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呢?
   
  當漢娜發現賽門背叛她,而與亞當在一起時,她是多麼驚愕與失望,但她可曾想過,她自己也背叛了賽門而與亞當在一起。會有外遇純粹是慾望不滿足嗎?顯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如果外遇偷情不全然是慾望不滿足,那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主因?
   
  漢娜最後發現孩子是雙胞胎,這是否有可能,分別是賽門與亞當的孩子,就猶如「春天的杜鵑」這部影片,拉普女人分別與芬蘭士兵與蘇聯軍官發生關係,到最後,她認為這兩名男人,分別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不管你的認知如何,確實一時也無法為這團迷霧找到答案。
   
  賽門與漢娜立刻分手,但孩子最後反而成為三人和好的潤滑劑,這一點,在現今的台灣,恐怕還是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主要是,賽門與漢娜的家庭,必須硬生生地被強行介入,從理字上來說,亞當似乎佔盡了便宜。但坦言之,當真正論及所謂的感情世界時,這種感受幾乎是不會被否定。
   
  賽門之所以成為同性戀,尚有一名關鍵人物,他的母親在癌症死後,竟化身為有翅膀的天使,母親在告誡中,不斷勸慰賽門,要勇敢地去嚐試用不同的方式愛人。難道這也是促成賽門成為同性戀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人在尚未投胎的前一刻是「中性」的,直到決定入胎的剎那,才決定了人的性別。再加上後天的教育與體制的儀軌,於是所有的規範便這樣被界定了。
   
  也許已經到了物極必反的階段,傳統的一夫一妻制,開始受到嚴苛的挑戰,但這種轉變,無法改變一夫一妻制,也許兩名男人或兩名女人的婚姻,會受到憲法保障,但三人行的變奏曲,或許還是有待世人從不同角度去檢視,雖然不盡完美,但必有其可取之處,否則怎麼會有這種情境發生呢?
   
  傳統的男女二人組合,是否會真的被全面解構?這是有待考驗的,但我們似乎也不盡然,必須去全面否定三人行的行徑。難道三人行是一種絕對的完美?畢竟那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許,到了識破彼此的真偽之際,三人行也會立刻解構的。
   
  任何型式的成因,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兩人如此選擇,我們必須完全尊重。因為這個世界最可貴的正是尊重別人。每個人都有選擇他們要如何過日子的權利,別人是無由置喙的。「三人擠不擠」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另類思考的空間。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烈火摯愛(Inch'Allah)

導演:昂娜伊斯‧芭波‧拉法雷特(Anais Barbeau-Lavalette)
主演:艾芙琳‧布荷許 (Evelyne Brochu)
   莎賓娜‧奧札尼 (Sabrina Ouazani)
法國 / 加拿大 / 2012年 / 102分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13年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她是希望的象徵,卻成了爆炸性的存在!年輕的加拿大醫生克蘿伊至巴勒斯坦難民營照顧病人,與難民漸為同一陣線的 ...

◎ 劇情簡介     

  一名巴勒斯坦的女人過了檢查站後,走到一家咖啡廳前,突然引爆炸彈,造成重大傷亡。
   
  克羅伊是加拿大一名女醫,她自願進入巴勒斯坦,以便為成千上萬的婦女看病。而晚上,她則經過檢查站,與以色列的邊界女兵艾娃同住一幢公寓,有時則到附近的夜店狂歡。
   
  蘭德快生了,她的孩子早已取名卡米,但以色列士兵還是不時入醫院檢查,蘭德生氣地說,她肚內就有自殺炸彈,以色列士兵也只能一笑置之,不當作一回事。
   
  這一日,有巴勒斯坦遊擊隊攻擊屯墾區,結果造成一人受傷,但克羅伊很生氣,為何那些屯墾區只有一人受傷,便受到世界輿論的注意;但在巴勒斯坦中有一名男孩子死亡,卻始終不受重視?
   
  克羅伊的樓下室友艾娃似乎也有一些相同的看法,她很不喜歡「境管」這個工作,但這是她應盡的義務,她無從逃避,卻也不得不身陷其中。
   
  有時因為以色列士兵過度干涉,也導致醫院無法開張,克羅伊只好請所有的病人離去,而克羅伊每到晚上,只好與加拿大的母親「視訊」,也彼此相互報訊以慰相思。
   
  艾娃其實也不是那麼仇視巴勒斯坦人,她甚至託克羅伊轉交蘭德一條口紅,蘭德不置可否,但內心還是多少存有一絲的感激。
   
  蘭德的哥哥開了一家影印店,但其實真正影印的,都是聖戰死亡的烈士,克羅伊雖然知情,但卻也不四處張揚。
   
  在檢查站,每天也會遇上許多怪異的事,譬如有人故意不出示文件,他認為這都是他的故鄉,這也會引起極大的騷動,遇上火爆的軍官查克,他甚至會直接挑明說,將這個人給斃了。這些事使得艾娃相當沮喪,她不時抱怨,她寧可坐辦公室也不願在檢查站。
   
  在一次動盪中,剛出生的卡米死了,這帶給蘭德相當大的打擊,於是蘭德決定採取最極端的作法。在早上蘭德哥哥接到電話後,行動變得詭異,而下班後蘭德經過了邊界檢查站,沒多久,在一家咖啡廳面前,蘭德便引爆了火藥,於是另一場悲劇又發生了。

◎ 劇情分析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根據聯合國「181號決議文」,決定原屬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建立為兩個國家,一個是長期流離失所的猶太國家;其二,是尋求民族認同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但因為以色列人以較少的人口,卻獲得較多的土地,這使得阿拉伯國家聯盟相當不滿,再加上宗教的議題差異,使得這個區域始終紛爭不斷。
   
  最有名的應推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先發制人地對周邊國家動武,制止了敘利亞、約旦與埃及的開戰意圖,俗稱為「六日戰爭」,這也使得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西奈半島以及戈蘭高地。
   
  一九七二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上,巴勒斯坦武裝民兵挾持了以色列奧運代表團為人質,最終所有人質全部死於非命,也使得以色列從此展開一系列的報復行動。
   
  而在一九七八年,以色列與埃及簽署「大衛營協定」,不但同意將西奈半島歸還,並同意一九四九年劃定的巴勒斯坦自治區。而為了打擊藏身於黎巴嫩的巴勒斯坦組織,也造成一次貝魯特難民營的大屠殺。
   
  一九九三年,以色列總理拉賓以及巴勒斯坦的主席阿拉法特,簽署「奧斯陸協議」,以色列才逐步地撤兵,撤離移民區,巴勒斯坦以自治形式成立「過渡時期政府」,眼看和平曙光乍現,但企圖讓兩邊和平共處的拉賓,卻在一九九五年被一名激進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所刺殺。
   
  二00五年以色列撤離加薩走廊的以色列移民,在二00七年,哈瑪斯組織也就是更激烈的巴勒斯坦組織取得控制權後,以色列便對加薩走廊進行海陸封鎖,一直到二0一一年。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除了違反奧斯陸協議,不斷開墾並移入新猶太移民,更在二00二年開始,興建寬50公尺,高8公尺的圍牆。
   
  以色列人由於安全與戰略的考量,不斷地驅趕住在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大量的巴勒斯坦人都被驅趕到圍牆之外,但工作時,這些巴勒斯坦人卻又必須過境到以色列境內工作。於是每天在經過檢查站時,在確認身份時時常發生衝突。若遇有衝突,以色列會立即封鎖檢查站,不讓巴勒斯坦人進入。
   
  面臨生產的蘭德正好遇上封鎖無法過境,雖然勉強在車上生下卡米,但終究嬰兒還是死亡了。這正是這部影片最後悲劇形成的主因。
   
  從加拿大去的女醫生克羅伊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原本應該都不存在的,孕婦生產這是多麼神聖的工作,醫生的職責自然是要幫助小生命的到來,但戰爭的變數,卻使得事情有了極大的變化,這絕對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而是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新仇舊恨,若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除了「憎恨與仇視」之外是沒有其他理由可以替代的。
   
  以檢查站的艾娃而言,她曾託克羅伊送一條口紅給蘭德,這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餽贈,原本是一種很自然的心意表現,當然蘭德也接受了,克羅伊甚至也為她塗上了口紅,這是一種人際之間的情誼與友愛,但當檢查站突然有了狀況時,艾娃奉了軍令,當然也無法放蘭德到以色列境內生產,於是原本建立的薄弱友情,在瞬間立刻就瓦解了,代之而起的卻是一種深仇家恨的大屠殺。
   
  蘭德的哥哥伊瑪,其實是巴勒斯坦遊擊隊的一份子,這一點克羅伊是相當清楚的,只是她以一名外來的加拿大人,是不能用任何感情介入的。因此晚上,她只能在以色列這邊的夜店喝酒尋歡,但任何的行徑卻都無涉於政治。因此當她見到伊瑪的影印店,印著女人以自殺炸彈攻擊的相片時,兩人是心照不宣的。
   
  這也表示伊瑪是相信克羅伊;而克羅伊也絕對不會出賣伊瑪的。這樣因設立圍牆與檢查站,而造就的矛盾實在令人不安,一切雖然是出自安全的考量,但這安全其實有著因果關係的。只是如此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以及國際政治勢力的介入,相信原本很容易思考與理解的精神,就變得更為複雜了。
   
  影片將蘭德自己當做人肉炸彈的過程,切成前面序場與後面的結尾,試圖讓影片完成前後呼應的情節魅力與功能,但中間的情節從那座圍牆開始,不免讓人觀察到人生的苦難與無奈,是什麼緣由,必須用這麼高又長的圍牆來分隔,從而造成不同的生命型態與命運。
   
  圍牆的兩邊,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為何會有這樣的區分呢?雖然在宗教上有了極大的區野,但大部份的原因,卻全都是人為的操弄,或者應該說,以種族延續的正當理由,來成就政治現實的掌握。當然這樣的說法,絕對不是指單方面的。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土地爭執,其實只是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但為何在「停火協議」中的劃分界線中卻有著「埃及佔領區」、「約旦佔領區」?這些國家不是為了幫助巴勒斯坦?但在談判的後續,往往出現了令人感到突兀的結果,這一切絕對是國際政治上的考量吧?
   
  本片與「烈火焚身」的製作團隊都是相同的,連續兩部影片的背景,關注到巴勒斯坦的近年景況,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台灣的處境比巴勒斯坦有利得多,但在某些困境是相同的,也許那天,也會有一部,有關台灣這番困境的電影出現,我衷心期待著。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我親愛的偏執狂(NUTS/OUF)

導演:顏‧寇迪翁(Yann Coridian)
主演:艾力克‧艾爾莫西尼(Eric Elmosnino)
   蘇菲‧昆東(Sophie Quinton)
法國 / 2013年 / 85分 / 輔導級

浪漫的愛情=嚴重的強迫性精神病!他不神經,是愛情在發神經!…

◎ 劇情簡介     

  馮思瓦與安娜同居多年,也生了二名小孩,但馮思瓦卻因為行為偏激,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沒多久馮思瓦被放出醫院,他的行徑依然乖張而不可思議。他可以一個人躲在紙箱內一整天,但卻無法參與妻兒的化妝遊戲。

  馮思瓦的家庭也是一團亂,父親年紀一大把了,但卻樂於網路交友,雖然已經有了一名女友薩賓娜。薩賓娜洗澡時,有時也會故意在馮思瓦面前裸露身軀。馮思瓦已經四十一歲了,雖然以前喜歡繪畫,但如今卻沒有任何目標,就連看心理醫生的錢都是母親給的。
   
  馮思瓦渴望與當老師的安娜復合,但安娜卻始終避不見面,不僅如此,就連舅舅或其他人都拒他於千里之外,在路上遇上舅舅克斯提翁,他也只是塞二十五歐元給他,但連一句話也不說,因為馮思瓦過去曾威脅要跳樓,甚至放火要燒大樓。
   
  倒是有一位富有的寡婦喬瓦娜對馮思瓦不錯,雖然她也有另一位男友馬西莫,但馮思瓦依然鍾情於安娜。有時馮思瓦會回母親那兒暫住,但終究還是再去找安娜,雖然孩子們看在美食份上接納了他,但不久又與安娜吵了起來。這回他又跑到窗外的五樓欲跳樓。
   
  馮思瓦又被送入精神病院了,安娜雖然也去看他,但卻沒說半句話,母親倒是與喬瓦娜的男管家卡德瑞一起去探視,但反而激怒了馮思瓦。在院內馮思瓦認識了一名胖護士索薇與瘦護士索哈薇,但安娜並非全然不關心他,有時半夜入病房,將馮思瓦未吃完的東西吃乾淨。
   
  馮思瓦的病房讓出來給一名更嚴重的病人,這名病人比馮思瓦年輕,但始終都不想講話。有一天,這病人無預警死了,這讓馮思瓦相當愕然,因為他不相信病人為何會死在精神病院。不久心理醫生赫雪來看他,而當赫雪離去時,索薇告訴馮思瓦門沒鎖,於是他順利走出醫院。
   
  馮思瓦知道安娜躲在喬瓦娜家中,過幾天她就要調去杜林,於是馮思瓦決定帶她去一個他也不曾去過的地方,然後告訴安娜:「如果沒人在這兒接吻,那這個角落有何意義呢?」

◎ 劇情分析
  
  中國醫學將人的情緒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面對不同的面向,自然會有不同的情緒對待。有些人的反應會比常人更加激動,甚至在事情都尚未發生之前,就已經作了預測的反應,醫學上將之歸納為焦躁不安,或者強迫官能症。
   
  愈是心思細膩的人,愈容易有這樣的症狀與毛病,所謂鑽牛角尖便是此類的寫照。馮思瓦年輕時喜歡繪畫,這表示他是一名相當細膩的人,或許無法從一些小細節中跳脫,最終導致精神錯亂而被送至精神病院。
   
  所謂正常或不正常,究竟是用什麼標準來界定呢?以安娜班上的小男生為例,小小年紀常常傳紙條向老師示愛,並將情書放置在老師的信箱中,我們是否會因此,而判斷這名小男童心智不正常,而將之歸納在精神病呢?顯然這是有待商榷的。
   
  再談談馮思瓦的父親年歲不小了,他不但有一位年輕的情婦薩賓娜,甚至也分別在網站上,與其他國家的女人互通訊息,那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名老人呢?若以正常人的態度而言,其父是否也屬精神上有所缺失呢?這當然是見仁見智的說法。
   
  馮思瓦對安娜一往情深,但他卻也有一紅粉知己,寡婦喬瓦娜雖也有崇拜者,但她卻反而對馮思瓦情有獨鍾,這似乎又是人際之間一項難題。
   
  現代社會的人間互動,似乎比起過去,有更多的複雜對待與互動,或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更多複染糾葛,於是關係便變得更為多樣。原本單純的單行道關係,都可能蛻變成多樣化的對待。於是原先已界定好的關係便開始變質,從而變得多層面向而習以為常。
   
  以安娜和喬瓦娜原本應該站在敵對的立場,但在這種複染多變的關係中,兩人竟能成為相濡以沫的好友,彼此相互鼓舞與激勵。
   
  整部影片提供了未來的世紀預言,男女關係甚至家庭關係都是會有極大的變化的,而這些變化,變得讓人際之間,更具多元與更多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所有的人際觀念會起了極大的變化。
   
  或許已經開始解構了傳統認知的人際關係,於是社會的現象便起了極大的轉變,從現今的觀點來看,其實每個人幾乎都有瑕疵的。過去認知的家庭價值觀勢必重新來檢視,在新舊之間的比量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極大的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性的真正來源,其實正是人類在慾求不足之後尋求的另一種出口。
   
  若依馮思瓦的標準而言,其他人似乎也都兼具入精神病院的資格。但為何只是馮思瓦必須進入精神病院?主因只是他的困頓藉用憤怒來詮釋,除了這一項元素之外,其實馮思瓦與眾人並無差別的。
   
  醫院內兩名護士也不遑多讓,瘦護士索哈薇與馮思瓦共享香煙,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的雷同;而胖護士索薇的問題是她無去處,否則她早就離開醫院了。馮斯瓦正因為索薇的通知,才得以逃出醫院。但回頭檢視這幾位醫生與護士,他們不應該說是醫院內的主導者,而應該說是他們也是精神病院的患者。
   
  也許這個世上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兼具著「瘋狂」與「反瘋狂」兩種性格。其實在某種層面的考量來看待,人正因為具備了這兩種正反的元素,生命才能算是完全俱足的。
   
  馮思瓦以較積極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情感,但這被認為危及生命安全。於是他又進入精神病院。然而這反而使他離安娜愈來愈遠,雖然他之前曾經鑄成大錯,也因喋喋不休讓親人逃之夭夭。但這一切不也正是,他想向安娜作完整而真摰的呈現,威脅要放火燒樓也許只是一種手段,但卻絕對不是他的本意。
   
  在安娜出國之前,馮思瓦趕上了會她一面的機會,若非安娜對他依然舊情難忘,她斷斷不會再出面與他相會的,而在這之前,安娜其實也是記惦著馮思瓦,在夜晚入院探親,並且將馮思瓦沒吃完的食物全部吃光。這是一種真愛的隱喻,也是兩人最後復合的契機。
   
  然而全劇的精華,卻濃縮在馮思瓦最後的那句台詞上,他連自己的目的地何在都不知曉,但安娜肯跟他一起去,這也充分顯露了部份心思。
   
  目的地只是一種象徵,是一處他們不曾知曉之地;也是從來無人知曉之地,而在這個看似無意義的所在,馮思瓦卻賦予了這個地方一個新的意義,馮思瓦說:「若無人在此接吻,這個角落就失去了意義。」
   
  安娜就因為這句話而大受感動,於是她決定不再出國,願意留下來與馮思瓦共渡餘生。只要在適切的時間,說出一句令女人感動的話,就能贏得美人心。
   
  由這個例子來看,就直接否定了馮思瓦的精神疾病,反而是這個社會被突顯的病狀。也許每個人都有他的優劣點,但卻不能立刻歸併在精神失常之中。

  精神失常與否是永遠有待商榷的,也許真正該入院的反而是醫護人員,因為他們原本就住在那兒不是嗎?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鄉村的有機老師(The Country Teache)

導演:布登‧史拉馬(Budden Slama)
主演:蘇珊娜‧比若絲卡 (Zuzana Bydzovska)
   帕沃‧里斯卡 (Pavel Liska)
捷克 / 2009年 / 116分 / 輔導級
禮讚:捷克奧斯卡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獎
   多倫多影展、威尼斯影展、香港電影節觀摩片

一位天資聰穎的老師,深深迷戀十七歲男孩,他們的關係將為週遭的人,帶來什麼樣的風暴?…

◎ 劇情簡介     

  彼得‧歐德納是一名相當出色的自然科老師,他原本在布拉格的私立學校,但卻突然跑到鄉下的小學教書,校長憑經驗預測彼得一定出了什麼狀況,否則怎麼會到鳥不拉屎的鄉下教書?但為了尊重彼此的隱私,校長自然也不好過問。
   
  彼得果然是個中高手,憑一個蝸殼就可以詮釋蝸牛的生命過程,甚至何時受過傷也都有線索可尋。學生們都學得興緻盎然,甚至有些家長主動要求彼得代為購買顯微鏡,彼得也樂於為他們服務。
   
  這一天,彼得睡在牧草堆上,正巧瑪麗與兒子拉達來取牧草,雙方認識後,彼得便在閒暇之際去瑪麗家幫忙,而拉達則與年輕的女友芭拉打得火熱,兩人不時在牧草堆上親熱。而村中一名中年男子約瑟夫不斷地向瑪麗示愛,只可惜瑪麗並不接受。
   
  彼得有時也住在瑪麗家中,在瑪麗追問下,彼得這才坦言他的女友又結交了男友,最終奉子完婚。而瑪麗也表示丈夫也遺棄了母子二人,這讓她傷心不已,因為傷得很重,說什麼也不願原諒丈夫。
   
  彼得與瑪麗躺在牧草上,他講了爺爺為眾人鑿開巨石的故事,而瑪麗則趁勢想吻彼得,但彼得卻拒絕了,於是彼得尷尬地回自己住處。
   
  彼得回布拉格探視父母,母親表示只要他願意回來,她就將職位讓給他,但彼得卻向母親承認他是同志,母親震驚,但其實父親早就知道,於是父母也只能鼓勵他交個男友。
   
  瑪麗要彼得教拉達功課,但拉達卻情願打電動。而彼得前男友假冒督學來學校找彼得,因彼得拒絕與他復合,於是前男友在晚會上將芭拉灌醉,帶她回彼得宿舍,而彼得反而阻止拉達入內,而第二天前男友用車子載走了芭拉。然而彼得其實愛上了拉達,而夜晚情不自禁觸摸拉達,這讓拉達氣憤不已,並離家出走去找芭拉。
   
  滿懷愧疚的彼得決定為瑪麗鑿開井中巨石,傷心而回的拉達與瑪麗一起為母牛接生,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人性包容的曙光。

◎ 劇情分析
   
  天生萬物都有其自然的天性,雖然可解釋為與生俱來,但真正的緣由,卻是因過去累世的習氣使然。彼得對自然科學有獨到的見解,而他也由此而來詮釋自己同性戀的根由。
   
  由於全世界的意識形態愈來愈進步與開明,過去被鄙視的同性戀,均被壓抑至檯面下,而不得見天日,雖說如今已經到了法律可以認同的地步,但依然還是有許多的父母無法接納兒女是同性戀的事實。
   
  彼得的父母都是相當優秀的學者,或許兒子的一切與未來早就在他們的策劃之中,但當兒子承認自己是同志時,父母的震驚還是可以理解的。此刻父母該如何面對日後的家中成員對待?這個議題雖是前言,但卻也是整齣戲的主旨精神。
   
  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獨特的,社會雖有約定成俗的固有條件,但卻不應該因此而扼殺個人的思緒自主。或許每個人的抉擇都會或多或少而傷害了週遭的人,但這是一種絕對的必然,此刻,我們都要冷靜下來,重新思索這種全新的面對,而「包容」便是最重要的元素了。
   
  彼得講過一個故事:爺爺替眾人鑿開了巨石;而最後,他也像爺爺一樣,為瑪麗鑿開了,她先生沒有完成的井中巨石。這樣的前後呼應的手法,讓戲劇的結構獲得了絕對的統一,也使得原本極為平淡的故事多了許多厚度。
   
  彼得是崇尚大自然的人,他也由此而來詮釋同性戀的線索,沒有對與錯的問題,一切必須順從自然的規律,在青春與渴望中,摸索自己情慾的去處與靠岸的港口,然而,一切似乎無法全然如他所想;因為自己的獨特,也必須尊重他人的獨特。
   
  瑪麗對彼得的求愛受挫;彼得向拉達的示愛也失敗;而約瑟夫向瑪麗示好亦遭拒絕;前男友向彼得要求復合也遭拒;而拉達向芭拉表達真意時,芭拉卻反而離他而去。
   
  這是一個相互追逐的世界,因為慾望而開始想要獲得,但在一番追逐中,得與失是很難用常態來衡量的。如果無法全面獲得,甚至失去所有,我們該怎麼去反應呢?瑪麗說丈夫變心離去這大大傷了她的心,若仔細思索箇中緣由不難發現,世上的一切現象都在一種迴旋之中,我們像坐在旋轉木馬上,歷歷在目的情境很快就飛逝而過,也在這不是那麼確定的真實中,我們開始有了抉擇。問題是必須去確定,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是一種真義?
   
  慾望是人生中的必然。因為只要活在六塵三界之中,必然去面對抉擇,而慾望有時是一種誘導,但卻是不折不扣的抉擇,不管成功或失敗,有時這會是一次試煉。拉達在剛開始與芭拉交往,或許只是青春慾望的索求,但他卻心中早有一些自知之明,甚至主動求去,但當芭拉真正要離去時,卻反而讓他陷入無法自拔中。
   
  拉達同時也遭受彼得的騷擾,他認為是奇恥大辱,或許也是這一種刺激而轉化為動力,才使他毅然決然到布拉格尋找芭拉,然而此刻,芭拉已經在自己的生命位階中,尋求到另一條出路。
   
  芭拉在學校唸書繼續求學;與拉達不喜歡唸書的情況,將使兩人日後漸行漸遠,這也是為何,芭拉斬釘截鐵告訴拉達,不屬於她那兒的原因。
   
  拉達受到了挫敗,但卻沒有被打倒,於是在沒有錢的窘境中,他毅然用走路的方式回到家中。看似落魄,但不也是增添他在試煉之後的果決?
   
  沒有任何一人會是完美的贏家,這個世上原本就不需要分出輸贏的。因為一切都會循序漸進,時間到了,自然會有該有的現象,母牛懷胎滿月就會生產,於是新的生命就誕生了。正如與彼得有一帘之隔的老太太,在時間到時,生命便無聲無息地消逝,這些現象是不用解釋的,因此本該而有的生命運作,是永不停歇的。
   
  每一段的生命歷程,也許都會有迷失的現象,但這也並非是一件壞事。由此可以印證,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面向缺失,沒有任何一人會是完美無缺的。但重要的是,在得意或失落之際都不要忘記,從慾望的牽引中,其實也必然會有延展出的責任問題。

  慾望如果是一種獲得,但在獲得的背後,就會襯托出責任的問題。彼得在這方面是不及格的,因為當遇到困頓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但就算逃到天涯海角,責任並不會因此而消失。這也是彼得在本片中最後得到的訊息與啟發。

  爺爺是他一生最敬佩的人,而最後,他也如是地完成爺爺之前所做的事,於是在這瞬間,他也就找到了歸屬的問題。這也是為何原本已辭掉鄉下教師工作的彼得,又主動向學校申請復職。

  彼得這回勇敢地面對學校老師說出自己是同志,雖然招來異樣眼光,但同時也開啟了大家不太願意去面對的問題。畢竟同志議題已經被世界所接納,許多國家,也都在法律上承認同志的婚姻合法化,既是如此,那還有什麼條件,必須去以有色眼光看待同志這個議題?

  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又是有緊密的人性思考,「鄉」片是一齣值得深思借鏡的影片。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獨生子(一人息子)

 由 黃美鈴 老師 撰稿

導演:小津安二郎
編劇:小津安二郎、池田忠雄、荒田正男
演員:飯田蝶子、日守新一、笠智衆、坪內美子
製片:松竹大船
日本 / 1936年 / 87分鐘 / 普通級
故事敘述守寡的母親為了培養獨生子從信州的鄉下前往東京念中學,賣掉了祖傳的土地及房屋…

◎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23年日本中部的信州這個鄉下地方,當時,良助母子相依為命,生活非常的清苦。獨生子良助對媽媽說了謊:因為擔憂一定要花很多錢,所以沒有登記學校上中學的意願調查。但對聰明的良助一直有很高期望的大久保老師前來家訪時表示:非常的認同媽媽作出送良助上中學這樣的決定。大久保老師深信現在的社會男人要多唸書才會成功,他經常把東京掛在嘴邊,也很想去東京學習,不願意繼續待在鄉下。老師離去後,媽媽立刻氣急敗壞的興師問罪,惡狠狠的賞了良助一個大巴掌,怒目相向:我哪有錢供你上中學?

  真的去東京的大久保老師說得對,現在的社會沒有學問是不行的。幾經深思熟慮的媽媽其實對良助有著殷切的期許,她決定讓兒子繼續升學一圓東京夢,咬牙籌措了學費,毅然賣掉了祖傳的土地及房屋,自己則前往紡織廠當女工。良助滿懷願景,如願以償的到東京上中學,卻殊不知媽媽恩重如山,為了讓兒子將來出人頭地,心甘情願的犧牲了自己。

  1936年良助已經二十七歲,也該成家立業了,因此,媽媽來到東京探望兒子,卻冷不防地發現良助早已結婚生子。良助晚上在東京夜校教數學,收入拮据,媽媽突然從鄉下來,只好到處跟同事借錢,並特地抽空帶她去看電影,以及到淺草寺、雷門寺、上野公園和九段下散心。媽媽還拜訪了久違的大久保老師,竟意外發現連當年豪情萬丈的大久保老師也為生活所逼,早早放棄了理想,改行炸「吉列豬排」。

  良助帶著媽媽參觀東京垃圾焚化場,走累了,兩人席地而坐促膝長談。良助認為自己實在沒有什麼成就,很擔心媽媽因而失望,而且有點後悔來東京。想到媽媽這麼辛苦工作供自己讀書卻一事無成,想必媽媽很生氣。媽媽驚訝人生才剛要開始奮鬥的兒子竟然是這樣自暴自棄打退堂鼓的消極想法。良助無心上課,心中充滿了對前途的矛盾與悔不當初,早知如此當初又何必來到東京。

  這一晚,媽媽輾轉難眠,心情沉重的思索著良助失志消極語重心長的告白,完全無法認同兒子的茫然懦弱與自艾自憐。這時候,良助突然醒過來,發現媽媽不睡覺。媽媽老婆心切,希望還年輕的兒子絕不可就此放棄。但良助認為在人才輩出的東京就算怎麼努力也沒有機會。媽媽則一以貫之意志堅決的曉以大義:不可以這麼快就下結論,我從來沒有放棄,一個女人要供兒子到東京讀書並不容易,你怎麼可以這麼懦弱?即使只是很少的人但也是有人在東京成功的,相信你也會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良助的太太溫柔體貼,自動把唯一的和服賣掉,好讓良助帶媽媽出遊,結果卻因為鄰居小孩阿富遭逢意外被馬弄傷,而緊急贈與鄰居作為醫療補助金。在阿富的媽媽最無助的時候,善良體貼樂於幫助別人的良助立刻跑過來幫忙,及時伸出援手提供醫療費用,也幫忙照顧阿富的妹妹,這一切的一切良助的媽媽全都看在眼裡,不但給予良助極高度的肯定,同時也深以能擁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驕傲。

  媽媽還是喜歡鄉村生活,回信州鄉下去了。自認為高不成低不就無臉見江東父老的良助,尤其不願意讓媽媽看到自己如此落魄的樣子,心情始終開朗不起來,心中充滿了無力感。媽媽留了紙條跟錢給孫兒買東西,良助受到媽的精神感召與鼓舞頓時士氣百倍,決定要好好讀書取得中等教師資格,到那時候再請媽媽來。太太不禁感動的哭了,而天真無邪的小嬰兒卻依然不知人間疾苦的兀自香甜的熟睡著。

◎ 賞析
  
  「親子關係一建立,便開始了人生悲劇的第一章。」——這是一句非常古老的日本諺語。但觀賞了《獨生子》之後,將之改為「親子關係一建立,便開始了人生喜劇的第一章。」也未嘗不可。小津安二郎的首部有聲電影《獨生子》,主題充滿了對家庭的關懷。良助的媽媽是一位意志堅決自立自強的女性,一個女人供兒子到東京讀書並不容易,她雖執著的期望兒子功成名就,但更讚賞兒子的善良體貼樂於助人。

  良助不愧是媽媽深深引以為傲的好兒子,因為他跟媽媽一樣的心中有願景,這一點打從他小時候即可一窺究竟。明知一定要花很多錢,小小年紀就絕頂聰明的良助卻早已胸中別有一番風景——懷抱著東京夢,未經媽媽同意就擅自向校方登記志願到東京繼續上中學。但卻也因為有著很高的自我期許而對自己僅能屈就於一名夜校老師一事感到更加的沮喪與難堪。儘管東京臥虎藏龍,但媽媽一語驚醒夢中人,年輕意謂著旭日東升,豈能妄自菲薄?嬰兒總有長大的一天,則暗指努力以赴終有所成。

  片中對於「我會成為偉人」,其實有所解構再建構——先作出顛覆性的批判,然後再重新賦予全新的詮釋。功成名就家財萬貫光宗耀祖是社會上一致認同的世俗目標,但媽媽說:或許你不富有反而是件好事。不可否認的,同理心一般很難在享盡榮華富貴的人身上被引燃,一如天真無邪的小嬰兒始終不知人間疾苦兀自香甜的熟睡著。醉過方知酒濃,母子相依為命的良助成長於窮困的童年時光,體察民間疾苦早已深深融入良助母子生命的本質當中,這不就是所謂的生活教育嗎?

  在大師導演行列中,非常明顯小津安二郎是日本古典電影美學的代言人。就像內涵豐富作風簡潔質樸的一位低調藝術家,看似通俗平凡家族倫理主題的作品,卻往往是最繁複的現實素材,而這些素材之於小津安二郎,一如亮麗的粉彩灑落在畫家水平垂直交錯而素雅的線條上,相見恨晚的影評家理論派們自此也找到了靈光乍現的光影。

  小津安二郎敏銳的觀察深切體現了日本現代化過程中日漸喪失的日本傳統美之可貴與日本傳統倫理之溫柔寬厚。他的名作常暗指戰後的流行風尚或時代流轉中的徬徨與茫然,看似封閉的故事結構卻微妙的開啟了一扇窗通往現實生活中,為世代交錯憑添一縷像鄉愁般遙遠而甜蜜的淡淡憂傷。電影裡的生活感動力來自小津安二郎他對日本現實細節的掌握。一般日本庶民的家庭陳設空間模式幾乎成了他作品的家庭空間標記。電影中的日本傳統倫理及日本傳統美被視為小津安二郎作品最迷人之處。

  戲劇從乍看暗淡平凡絲毫不激動的平靜畫面內化為無聲無息的創痛與波濤洶湧的生活事件,非悲非喜,只是平常心,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禪意吧。小津安二郎自己說過:如果你不表現人性,你的工作就毫無價值。不需通過戰爭災難或個性掙扎來體現,小津安二郎的「人性」就淡淡的保留在尋常生活的鏡頭中,帶著淡淡的哀愁與無能為力的荒涼而學會了面對與接受。我們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往往會感受到一股淡然而成熟的寂靜力量。他對人的透徹常是一語中的,卻也經常夾雜著老頑童式的戲謔與韌性。

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由 林苑芳 老師 撰稿

編導:威廉·凱利(William Keighley)
演員:埃羅爾·弗林(Errol Flynn)
   克勞德·雷恩斯 (Claude Rains)
美國 / 1937年 / 118分鐘 / 冒險 / 普遍級
發行公司:華納電影公司
長相像得不可思議的愛德華都鐸和年輕的湯瑪斯肯迪,被捲入皇室陰謀和醜聞中...   

◎ 劇情簡介     

  在西元一五三七年的倫敦都鐸王朝,寧靜的夜晚,突然有著放炮的聲音響徹雲霄,頓時民眾的歡呼聲充滿倫敦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王妃生了個男孩,民眾歡喜若狂大肆慶祝因為威爾斯王子誕生了,而國王也因為王妃生了個男孩,後繼有人而快樂了的飲酒作樂,並將孩子取名愛德華督鐸,在宴席中一位臣子諾福克公爵未飲酒,這件事讓國王非常不悅,並認為其不飲酒就有如背叛國家一樣,認為公爵居心可議。說完國王來到王妃房間,並告知王妃若不是她生了位王子,母憑子貴才得免除被逐出皇宮的命運,這讓聽到這話的王妃傷心不已。

  同一時間誕生在歐佛廣場貧民窟的男孩湯姆坎迪,出生時父親看到他說:他將乞討到60歲,說完湯姆的母親對他說:親愛的孩子就當今天晚上的祝賀鐘聲是為你而敲,說完小湯姆像似聽懂似的在母親懷裡安心著微笑睡著。

  十年後兩人都長大一個當街頭國王成天與一群孩子嬉戲,但是湯姆的父親卻認為湯姆整日嬉戲是不對的,他只是很現實的希望兒子幫忙家計*偷東西*,以滿足現實的衣食住行之所需, 對待湯姆是嚴厲的、粗暴的,訓斥他、打他,而讓湯姆得到撫慰的是神父的愛與教導練習讀書寫字,神父希望因為教他讀書而讓湯姆脫離貧窮,當神父看到湯姆身上的傷痕,憐惜的問是否被父親所傷,天真的湯姆反而替父親圓謊說是自己不小心而受傷,並替父親說好話。神父因而送湯姆一本聖經,希望他回家研讀,那是一本昂貴的書。

  湯姆將書帶回家閱讀時,父親看到非常不悅,並把書搶走準備拿去變賣,,並說如果讓他再看到湯姆閱讀就要將他的眼珠挖掉,為此湯母傷心不已。湯姆又走上街頭乞討,因為未乞討分文擔心父親又打他,在下雨的夜晚又累又渴,不自覺的走到皇宮門口,趁守衛打瞌睡躲到柱子旁椅子下乾爽的地方睡著了。

  皇宮內在生病的國王面前,哈福特公爵要求國王在國王死後讓他擔任愛德華的攝政王,因為哈福特知道王子不喜歡他,如果國王未指定王子一定會封諾福克公爵為攝政王,國王於是要求帶王子到他面前,告知自己即將死去,並將玉璽交給了王子,未來得及交代攝政王,愛德華就被帶出國王寢宮。愛德華進了自己寢宮,原來與自己一同玩樂的寵臣及同伴皆回到自己的處所,這讓愛德華有些失落,找了個暗門準備出去找同伴玩。

  這時禁衛軍隊長回皇宮,發現了在椅子底下睡覺的湯姆,正當在鞭打驅逐他時,被暗門出來的愛德華看到斥責了隊長一番,並將湯姆帶到自己的寢宮,並與湯姆談論宮外的一切事務。

  愛德華堅持湯姆與自己交換衣服,並發現湯姆長的與自己非常相像,堅持交換身分,臨走時並將玉璽藏起。之後,湯姆留在宮廷,愛德華則是努力逃離湯姆的父親的魔掌。此時,亨利國王去世,哈福特也確認湯姆不是愛德華而夥同禁衛軍隊長欲將愛德華殺害,愛德華在沒落貴族邁爾斯、韓登,的協助之下得以重返王宮。歷經多次冒險,愛德華在湯姆即將受冠冕之時要求與湯姆換回正確的身分,愛德華是規定的繼任國王。

  湯姆迫不及待地要放棄王位,但是貴族們不相信愛德華這個乞丐才是真正的國王——直到湯姆協助愛德華想起他在離開王宮之前,藏起的玉璽找出來後,才向眾人證明了自己是繼任國王。之後,哈福特公爵因奪取攝政王職位,欲將愛德華王子殺害的事件爆發,被愛德華逐出英國且老死不得回國的處罰,諾福特公爵則獲任攝政王之職,邁爾斯因為救了國王的性命,而獲晉升為爵士當禁衛軍隊長,但被邁爾斯拒絕,得到從此以後家族家人世世代代在國王面前可以平起平坐的殊榮。湯姆則獲得國王為了感激而賜予的「被監護人」的特許終身頭銜。並頒佈除去奴隸的條文

◎ 劇情分析  

  在古老體制的國家,大家都謹守自己的本分,不管是貴族是貧民,大家都僅守分際,但是還是有一群人默默的努力,藉由認字讀書,驅強扶弱,試圖改變自己生活的魔咒。延伸到現在還是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幫助別人,脫離苦難,片中湯姆的真誠、天真,與諾福克公爵,陰險狡詐未達目的絕不收手,互為對比。

  或許湯姆壞一些就可霸佔愛德華的所有一切,但是湯姆並未被飢寒起盜心的心思蒙蔽,反而真誠的幫助愛德華復位,這種愛德實屬難得。本片將人性的真、善、美、貪婪、私慾、己所不欲施於人,刻畫得淋漓盡致,從以往的片子內容到現在,真實的人生。

  有一個感覺就是:人性好像就是如此,千古不變。這就是”人”只是我們要當哪一種人就看我們自己的選擇。上天給大家的機會是公平的,端看我們自己要如何彩繪自己的人生。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由 李金櫻 老師 撰稿

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
演員:葛雷哥萊‧畢克 (Gregory Peck)
   艾娃‧嘉德納(Ava Gardner)
   蘇珊‧海沃德 (Susan Hayward) 
美國 / 1952 / 114分 / 普通級
禮讚:曾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及年度十大賣座影片
   1953年奥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布景(彩色片)(提名)
   1953年奥斯卡最佳攝影(彩色片)(提名)
本片根據海明威原著改編而成,實為海明威一生情海滄桑的真實寫照…

◎ 劇情簡介     

  美國知名小說作家-哈利史崔,帶著妻子-海倫去非洲狩獵時,不慎右腳受傷未及時治療,因而感染上壞疽,躺在帆布床上,在病痛折磨下,常發脾氣罵妻子,最後陷入昏迷幻覺中,往事歷歷不斷地在腦海中浮現。
   
  憶起立志要成為一個作家,第一任女友康妮無法忍受他的個性,離他而去。他叔叔-畢爾,告訴哈利,做一個作家必須要具備堅定無畏困難的精神。要如狩獵般,增廣見聞,並送給他一枝獵槍。
   
  他任職起記者時,被派至法國,在一舞廳結識辛西雅,二人結婚租屋定居巴黎一窮人區。         
第一本小說出爐了,哈利將出書獲得款項用於非洲狩獵旅遊。此時辛西雅懷孕了,她試探哈利的反應,哈利不想太早安定下來,辛西雅乃故意造成意外流產,配合哈利四處旅遊的計畫。但哈利對辛西雅懷孕未告知之事不悅。
  
  二人由非洲轉至西班牙觀鬥牛,哈利接獲一新職務,辛西雅認為哈利有離開她的意圖,乃率先不告而別,哈利心急如焚,四處尋找均徒勞而返。
   
  哈利名氣日盛,開始結交法國上流社會人士,其中一位女伯爵-伊莉莎白極喜歡他,其對哈利有佔有慾望,對其信件一一過濾,甚至將辛西雅寄自西班牙的信件撕毀,導致哈利離她而去。
   
  哈利至西班牙找辛西雅,因而加入西班牙內戰,在戰爭中找到辛西雅時,她已奄奄一息,未達醫院已回天乏術。  

  哈利的叔叔病危,臨終時交一封信當遺產給哈利,要等他過世後才可開啟看。

  某日在鹿特丹河岸邊,再次巧遇海倫。海倫對哈利一往情深,二人結婚並相偕至非洲狩獵,並探索叔叔遺產的謎語。   

  昏睡中醒來時的哈利覺得自已越來越接近死亡的邊緣,他告訴海倫,看樹上禿鷹越來越多隻,顯已聞到死亡的氣息;鬣狗整夜來來回回繞在帳棚外叫不停,牠似乎也感受到死亡氣味。

  海倫希望哈利別胡思亂想,仍悉心地照顧他,要他不要再喝酒,熬肉湯幫他恢復體力。

  天亮了,禿鷹飛走了,鬣狗也離開了,遠處傳來飛機飛翔的聲音越來越大聲,大家興奮地望著天空,等待飛機降落。

◎ 劇情分析

  本片係根據美國名作家海明威原著短篇小說「奇力馬札羅的雪」改編而拍成的電影,其實也是海明威一生情海滄桑的真實寫照。

  這篇作品被稱為海明威藝術上之一,主要是其故事通過睡夢中的和醒時的兩股意識流,相互交叉,相互轉化;充分地描寫死,反覆地對死的描寫採用象徵手法。

  導演開頭採用原著小說的楔子「冰雪覆蓋的奇力馬札羅山,海拔19710英呎,據說是非洲第一高峰,接近西高峰的山頂,有一具已經凍僵豹子屍體,沒有人知道,那豹子爬到這山頂來尋覓什麼?」。

  影片是以倒敘手法開始的,由作家哈利狩獵時右腳受傷並感染壞疽,躺在帆布床上,其第四任妻子海倫守護著,在生命垂危之際,他遙望遠處的雪山,看著樹上飛來越來越多的禿鷹,感受到死神正在向他招手,他要求喝酒解愁,並希望在救援無望時,海倫能砍斷他的腿或一槍斃了他,其認為破壞是為了求生;死亡本身並不重要,失敗慘死才心有未甘。海倫不同意,二人起衝突。他質問海倫是否知其發跡史,海倫稱不知,他頓間陷入回憶,道出其繁複傳奇的一生。

  他憶起第一任女友康妮對他極不滿,憤而離去的情境,畢爾叔叔當時在旁冷眼旁觀。對哈利立志當作家,給他一些忠告「真正的作家生活,正如狩獵是場對抗邪惡和無知的腦力激戰,艱辛、漫長、孤苦無依地尋求的真理,足以示人,懷抱的信仰,可以遵行,但值得追求追尋的,亦自有其苦悶苦難。不知你毅力是否堅定,操守是否穩固,無畏困難險阻,接受逆境挑戰。…你還青春年少,該多歷練見識及受教育。」由叔叔這些話,讓哈利瞭解一切成敗在自己。

  導演為表現哈利與辛西雃,賃屋居巴黎一窮人區的溫馨景象,描述塞納河左岸有一護牆廣場,在街旁的賣花女修整花朵紫色染液,使整個街道都淌滿了顏料。春日溫絢,孩童嬉玩,木炭店也賣酒,肉品店前金馬標幟輝耀,窗前則吊著血紅金黃肉品,和綠色店面的賣酒處有便宜好酒。二人住在一小公寓,哈利盡情寫作,辛西雅料理家務,此段期間哈利最快樂。

  在此,哈利完成了第一本書,寫出了他的志向及理想,該書定名為「失落的一代」。出版書所賺的錢,辛西雅希望買房子定居下來,哈利則想去非洲。

  到達非洲獵殺犀牛時,當犀牛從草叢中橫衝直撞過來,哈利心理乍時百感交集,犀牛最後在哈利正前方倒下,辛西雅則嚇出一身冷汗。    第一次在非洲狩獵,哈利覺得無時無刻都有新奇的感受。

  非洲的夜晚,萬物此起彼落的聲音,令他既興奮又好奇,他要辛西雅一起靜靜聍聽感受,萬事萬物充滿飢餓、愛、恨、恐懼等現象;深覺大地是本奇妙的書,想寫的,它那裏全有。他更加肯定叔叔所言屬實,所以他認為既已立志成一作家,必須四處走走增廣見聞,而不能只是老蹲在家坐舒服椅子,啃他人的東西。

  哈利認為世界是一座市場,不以金錢而以時間交易,要有所得必有所失。辛西雅發覺自己懷孕了,但她看哈利總靜不下來,哈利強壯自信和她柔弱空虛成對比。他隨後想去西班牙看鬥牛,辛西雅怕失去他繼續隱瞞懷孕之事,並為配合哈利旅遊計畫,乃製造一意外流產,哈利甚不悅,這也引發二人分離的導火線。

  人與人間相處,彼此不坦白溝通,而以意測方式,主觀地認為對方不會同意,因此常不斷地以說謊掩飾或一再犯錯,這都是造成人與人間更疏離或夫妻離婚的主因。

  辛西雅在西班牙不告而別,讓哈利極為痛苦,不斷的藉酒消愁,到巴黎各街頭尋覓,常誤認相似辛西雅的路人,海倫就是其中一人。

  哈利名氣越來越旺,開始和法國上流社會人士往來,其中與女伯爵伊莉莎白過往甚密,伯爵藉由檢視哈利信件,來控制哈利,使其失去自我。甚至將辛西雅自西班牙寄給哈利的信撕毀,促使哈利覺醒憤而離去。

  哈利再至西班牙,找尋辛西雅,得知她幫紅十字會醫療救援部隊開車,哈利因而參加西班牙內戰。在某次戰役中,辛西雅被車壓倒,正巧被參戰的哈利找到急救她,但辛西雅已傷重不治。

  畢爾叔叔病危,哈利前往探望,叔叔問他是否繼續狩獵,他說目前生活過得很愜意,過著奢華、懶散、酗酒、勢利、傲慢和偏見的日子,覺得很滿意。叔叔不以為然,認為哈利已迷失了自我。他給哈利一封信謎語當遺產,目的要讓哈利由尋找謎語〈豹子何以上雪山而亡〉解答過程中,找回自我。

  哈利失去二個摯愛的人後,日日沉入於紙醉金迷的生活中麻醉自己,直到再次遇到海倫。

  海倫對他一往情深,同意和他再至非洲狩獵尋找迷語解答,未料哈利感染壞疽,連非洲土著卜卦都顯示大凶。他突然覺得受傷部位已無痛感,似已漸失去知覺;而周遭對死亡最敏感的禿鷹及鬣狗均虎視眈眈,直覺死神已在向他招喚,但他卻心有未甘,因為他還想寫出他所見及所經歷的一切,如今卻無法動筆,壯志未酬。

  海倫不放棄救他,想辦法切除其壞疽後,哈利再度陷入昏迷,冥冥中他覺得似進入一奇妙絕境,山頂上潔白的雪寬廣無垠。

皆月(ニューマスター)(Minazuki) **

導演:望月六郎
演員:吉本多香美、奧田瑛二
日本 / 2000年 / 113分 / 限制級
禮讚:2000年橫濱電影節最佳男配角
   2000年橫濱電影節最佳新秀

該片探討人與人之間、以及婚姻之間的疏離與關心…

◎ 劇情簡介     

  橋樑電腦工程師諏訪德雄與妻子沙夜子結婚後,因妻子想住獨棟的別墅,於是省吃儉用存了二千多萬元。但在一日回來後不僅沒看見妻子為他準備的咖哩飯;也找不到她的人,只發現沙夜子留下的一張字條:「大家都是月亮,無法再忍受所以要離去。」

  諏訪甚至發現妻子離家時也帶走了那二千萬,正巧小舅子花田明打電話來找沙夜子,諏訪據實以告,阿明遂帶姊夫去洗三溫暖,並由鈴子負責招待。諏訪無法射精,因為他沒有沙夜子就無法達到高潮。

  喝醉酒的諏訪在公園廁所內,被一名男同志糾纏,最後在拒絕後遭受攻擊。回去後,阿明看電視告知諏訪的大同土木公司倒了,也就是他最後依靠的退休金也泡湯了。

  花田明只好介紹姊夫到黑道少東那兒當一名電腦師,而黑道小弟很快就抓廁所的男同志狠狠修理他一頓。阿明問姊夫和姊姊做愛感覺如何?諏訪坦言很棒,阿明表示很高興他這麼說。諏訪獨自去找鈴子,這回得到愉悅的性愛,鈴子雖認為諏訪已經是個歐吉桑,但表示願意與他同居,阿明望望鈴子掏出在三溫暖該付的錢,然後強暴她。鈴子憤怒表示她不再從事三溫暖的工作,阿明諷刺她借貸的七百萬怎麼還?

  鈴子還是決定與諏訪住一起,而阿明反而向他們道歉,並一同前往一處養雞場,場主正是詐取鈴子七百萬的人,在要回一些錢後,阿明也動手將場主打成重傷,導致最後身亡,阿明也成了通緝犯。

  不久,小兄弟們也探知,沙夜子與私奔的道上一名兄弟高岡,會回故鄉探望其母,鈴子表示她也要前往,三人一起開車往金澤,也暫宿在民宿中。而高岡的父母也開了一間「皆月」的民宿,他們就在海邊紮營,果然等到高岡與沙夜子回來,在阿明與諏訪先後追逐中,終於制伏了高岡,並把錢搶回來分一些給兄弟,然後高岡由兄弟帶走。

  阿明去自首了,但他要姊姊沙夜子狠狠咬他,原來兩人也有一段情,阿明向諏訪道歉。而諏訪將錢全部留給鈴子,獨自離去,但鈴子拼命從後追逐,最後諏訪還是回頭與鈴子相聚。

◎ 劇情分析

  「皆月」原來是海邊一家民宿的名字,其意是:大家都是月亮。為何是月亮而不是太陽?因為太陽會發光;而月亮只能反射光亮。原本並不怎麼起眼的影片,正因為有了這番詮釋,於是影片就變得相當厚實起來。

  每個人在承載這個世界的壓力之後,很容易因為困頓而產生一些迷失,在得與失之間自我檢視之後,不免會發現自己的無助,此時就只剩下像月亮一樣的微弱能量,只能虛弱地反射出月光。

  如果像太陽可以自行發光發亮,這表示此人能量極強,對應一般人時,自然有令人稱羡之處。問題是這世上真的有「太陽」這種人嗎?透過檢視,每個人其實應該都只是月亮。

  諏訪在中年時,由媒人介紹而娶了沙夜子,兩人的性生活從浴缸中的表現而言是和諧而愉悅的,但或許是因為他生性膽小,長相並不出眾,更加上沙夜子在婚前有了一段超乎常情的戀慾,這絕對讓思緒沉迷其中的沙夜子,無法滿足於夫妻的現況。

  是什麼原因,讓沙夜子帶走夫妻的存款?是真的在性生活無法取得共融?其實那也未必,究其原因,應該說沙夜子是個慾望極強的女人,而這個緣由則是她與弟弟花田明有了一段不倫之戀,這段被激盪出的異色情慾,使得沙夜子像落入泥沼中無法自拔。與男藝人出走,也只是一種暫時的轉移作用,這無關乎愛不愛的問題,純粹是慾望的滿足與否。

  沙夜子其實自己無法理解,這種內心的掙扎與攪動,在內心深沉之處不時閃爍的慾動,雖然無法詮釋,旦她卻必須在外在行為上有著不經意的發洩。

  日本的異色文學在情慾的敘述是獨樹一幟的,禮教有時太過形式化,人類原始的本能常常被刻意壓抑,但自然的情緒自會導向該有的面向,而在對應的時刻,很多的情境都是因此而被隱藏的,這也是最後沙夜子在見到花田明時,關心地問他何時刺了青。

  花田明背後的刺青是有玄機的,密宗的雙修身法,這也直接挑明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密宗將性愛不洩當成「觸」覺中最高境界,先不論這樣的修持是否正確?但的確是六覺之中最令人難以抗拒的。

  花田明見到姊姊時,只要求姊姊狠狠在他肩上咬一口,這是另一次象徵的交媾;但同時也是兩人愧疚之餘的自我懲罰。不管慾望如何熾盛,在現實生活中最終也必須向儀軌降服,就猶如殺人必須接受法律制裁。

  花田明在沙夜子離家時立刻打電話給姊夫諏訪,其實這些情況都在他的掌控中。或許因為內疚或同情,但最主要還是他也難忘與姊姊的那段孽緣,基於相同的感知中,花田明帶姊夫去洗三溫暖,甚至要女人陪伴姊夫。這都是一種假藉與轉移作用。

  透過這些種種性格上的缺失,也就構成了「皆月」的主題。就鈴子的性格也是殘缺不全的,她的家庭遭逢鉅變因而流落風塵,原本以為,可從諏訪這位歐吉桑身上,獲得一筆錢來償還在債務,但沒想到諏訪的公司倒了,也就是退休金泡湯了。

  鈴子依然不肯離開諏訪,因為她開始沉溺在諏訪的愛慾之中而無法自拔。這似乎正是生命給我們一種玩笑式的宣示,什麼樣的組合才是真正令人心醉的滿足?世間對慾望的詮釋似乎永遠沒有一種固定的準則。

  縱然彼此有了婚姻關係,但其實在深究其中,更能發現彼此的疏離會日漸加劇,但疏離也許只是一種單向的詮釋,難道從此以後就老死不相往來,而不相互關心?其實那也並非必然。

  沙夜子拿走了諏訪所有的積蓄,她將慾望暫時投射在那名藝人身上,但顯然這樣的做法是違背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但沙夜子並不在意這些,因為她對一切都是模糊的,唯一有概念的應該只剩慾望了。

  人的動物性往往勝過人性的,而人性其實也都是被偽裝出來的。諏訪第一次與鈴子做愛,可能因為緊張或困惑,因此無法射精,但第二次時卻又是另類的表現,這也使得鈴子甚至是他自己都符合原始慾望的本質。此刻婚姻的體制早已拋至腦後,唯一的概念就是沉迷在對方的體溫與肉體中。

  「皆月」其實也不盡然全是缺點,起碼「皆月」也是誠實的,但儘管是反射別人的亮光而無法自己放射光明,但因為有時的模糊而讓人看不清楚。

  沙夜子背棄了諏訪;但鈴子卻如獲至寶,這樣的差異是否會讓人有所領納?諏訪最終將錢全部留給鈴子,也許這正是她最渴望的,但此刻鈴子的渴求,早已經自金錢轉移至慾望中,而諏訪起先的態度是如此堅決,但其實他的想法是與鈴子ㄧ致的。於是在卡車即將上高速公路前,他又匆匆下了車。

  這個世間所有的事永遠無法分出高下勝負,因為所有一切都只是試煉與過程。花田明入獄了,沙夜子將來何去何從?而諏訪與鈴子是否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這是有待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