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最美麗的夏天(A Summer Tale)*

導演:沃夫.瑪路斯(Ulf Meimros)
演員:薛爾.貝里屈斯特(Kjell Berggvist)
   雷貝卡.雪雅(Rebecca Scheja)
   史丹斯.索里斯(Stasse Soulis)
瑞典 / 2002年 / 87分鐘 / 普遍級
禮讚:法國雷昂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希臘奧林匹亞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童星及評審團特別獎
二個孤兒用愛情的力量融化了寄養家庭鐵漢父親…

◎ 劇情簡介     

  一九五八年的夏天,孤兒摩頓與安妮卡同時來到鄉間的寄養家庭。接待他們的是外冷內熱的王老五游英夫。

  游爸雖然不識字,為人處事卻極有原則,表面看來冷若冰霜,但其實是將感情謹慎地鎖在內心深處。游爸第一天告知二人很多生活規則,但調皮的安妮卡卻將枕頭塞入大時鐘內,以致第二天游爸第一次睡過頭。

  游爸在這個小鎮經營喪葬事宜,安妮卡半夜拉摩頓到停放棺木的地方,當摩頓睡在棺木時,安妮卡將棺蓋蓋上卻打不開,只好勞駕游爸來打開。

  游爸送二人到學校接受烏拉老師的教學,摩頓發現游爸與烏拉其實是很適配的一對,遂分別在對方面前提起對方的優點,果然慢慢引動了兩人的一番情緒。

  游爸的同學史溫來向游爸預定一副棺木,對於其妻離開他向游爸發牢騷,雙方不歡而散。這個晚上摩頓與安妮卡預備要逃離小鎮,卻在鎮內的餐廳中見到獨自喝酒慶祝生日而喝醉的烏拉。從美國應聘到餐廳彈鋼琴的黑人賈克與摩頓和安妮卡成為好友,招待二人喝果汁後送他們回游爸住處。

  游爸終於鼓起勇氣請烏拉吃飯,烏拉答應了,兩人到餐廳用餐,並隨音樂起舞。但這引起在另一桌吃飯的史溫不滿,要老闆制止二人跳舞,最後甚至強行阻止賈克彈奏鋼琴。這使得賈克開始反擊,雙方起了衝突。史溫要賈克滾回非洲,賈克憤怒離去。

  游爸不介意,邀烏拉回他住處舉行另一次的晚宴,並再度邀舞。當游爸向她求婚時,烏拉卻靦腆地拒絕了。另一方面摩頓與史溫的兒子起了衝突,使得兒童局的人認定游爸並不是合適的監護人,意圖將摩頓與安妮卡帶走。但已經與游爸有了感情的二人決議先行逃離,兩人在經過醫院時,竟然發現垂死的史溫表情痛苦不願兒子看到他的慘狀。

  當兒童局的人與警方在一間工廠的屋頂上找到摩頓與安妮卡時,游爸與烏拉也急急趕來。此時烏拉回心轉意願嫁給游爸,但在兒童局的人將摩頓二人騙下來後竟狠心要將二人分別送往不同處,最後游爸出面阻止,因為他決定正式收養摩頓與安妮卡。

◎ 賞析

瑞典曾經被評為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之一,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其社會福利的健全。本片正是建構在這樣的議題上,縱使是孤兒,寄養家庭也能提供一些家的溫暖與實質的互動。不管這樣的互動是否出於愛心,或者只是寄養家庭的一種義務,在這個難得的夏天中,不僅讓觀眾見識到瑞典這個北歐國家的燦爛陽光,更體驗到人性本然的善意與真誠。

  然而在物質不缺乏的環境中,觀眾似乎體驗到一股令人窒悶的冷漠與淡薄人情。因為政府在種種規劃的律條中清楚有了界線,人們便著力在法律的框內行事而成了習慣,慢慢地所有情的對待反而因為收歛而漸漸被遺忘了。

  兒童局的政府官員與警察都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最明顯的人。他們絕對沒錯,因為一切照章行事。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困擾與難處正好在另一個面向上,而這一點絕對無法在大人身上尋獲。摩頓與安妮卡的赤子年齡正好彌補了這個文明社會的一些缺失與缺口。因為除了硬性的律條,愛的薰染才是最令人期待的。

  游爸這位文盲一輩子待在他的故鄉,雖然大家看不起他,他卻有自己的人生觀。正如他的名言:「總有一天等到你…」,因為鎮上過世的人都得向他訂購棺木,在這個基礎上,觀眾似乎更能體會游爸這名腳色對生生死死的看待反而有了更不介意的人生觀;小路上一個凸起的路面,開車經過時都能因汽車的彈起而自得其樂。正確地說,游爸是反體制的,也就是說文明所衍伸的僵硬並沒有讓游爸陷入困境反悠遊其中。

  或者可以說游爸保有赤子之心,雖然表相上一絲不苟,但那是為了應付這個社會的規章。當安妮卡與摩頓到達時,三個赤子之情當然會很自然有了交集;雖然剛開始有一些紛爭,但時間的考驗自然能試煉出人生真正的意義。

  游爸一開始要兩名孩子洗冷水澡、早晨六點起床、吃飯要有規矩。一切的規章看似有條有理,卻充斥著冷漠嚴肅與寂寞疏離。因為這個社會的人相信,只要按部就班,一切都會趨於完美。

  然而這種冷硬的生命態度是與游爸的潛意識相背離的。其實因為游爸沒念過書,也就是思想沒有被僵化,無法獨立以潛藏的熱情來抗拒這個嚴肅的社會,因此只能委曲求全,甚至痛苦地承受與接納。摩頓與安妮卡的到來使得游爸的潛意識有了激烈的撞擊,如果這兩名孩子不曾到來,游爸是否有機會作出抗拒體制的舉動?答案雖然不肯定,但只要有愛便是一種動力。而這部影片的動力則是摩頓與安妮卡的出現。

  游爸面對任何事都隱藏在肚腹中,這也是他一直當王老五的原因。但若說他全無熱情卻也不是,因他沒事時總在房內自學交際舞;在地上排著鞋印紙板,然後依紙板腳印起舞,正是他情感熱力的表現。面對任何人,游爸始終是低下的。同學史溫幾乎是騎在他頭上講話,但游爸一點也不介意;面對兒童局的官員,游爸更是唯唯諾諾,因為他必須將那份屬於自己的赤子之心隱藏在內而不能被他人發現。正因為這種人生觀,也就更技巧地在故事中使得這名腳色起了極大的對應,導演的真正意圖也就有了落實的呈現。

  然而單一的人卻是寂寞的,就如摩頓與安妮卡早就嘗遍孤單的苦楚,現今發現彼此的互動是一種連綿的愛,於是兩人決意再也不願分開。烏拉與游爸也都是如此,其實他們應該早就發現對方的存在,但始終缺乏一個共同的焦點。因為兩人一直將情感埋藏在心坎深處,畢竟文明的條理中早已將情感的呈現逼至陰暗角落,甚至永遠隱而不視。

  鬼靈精的安妮卡與摩頓扮演了紅娘牽紅線的角色,但就另一個層面而言,當然也是摩頓與安妮卡自己心中的渴求與寫照。

  片中出現一名黑人鋼琴演奏家,出場相當有趣。畢竟北歐國度是較少有黑人的,但問題是為何文明的瑞典餐廳還得千里迢迢從美國請來賈克?這是值得觀眾省思之處。

  音樂代表心靈的釋放,而以清教徒自律的瑞典社會,是否已經喪失了音樂的自主性?雖然從七○年代的ABBA合唱團開始到最近,瑞典始終是世界上第三大音樂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與英國。但一九五八年這個時空卻是必須重新去看待的。

  史溫大罵賈克,並且不惜以種族歧視的惡毒語言來相向,這必然也是導演勇於探討的另一個議題。但賈克草率地離去便喪失了原本設定這個角色的力道,殊為可惜。唯一的連結是他手臂上的刺青,使得安妮卡與摩頓也模仿地在自己手臂上刺青來傳達不願忘記對方的堅決態度。

  全片的背景在一個夏天;當夏天結束時,便是所有人都該重新去檢視生命面向的時候,不管獲得或失去,這都是一段令人難忘的記憶。

預告 請按我

二手書之戀(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

導演:瓏.雪兒菲格(Lone Scherfig)
演員:詹米.西佛斯(Jamie Sives)
   安卓恩.羅林斯(Adrian Rawilns)
   雪利.韓德森(Shirley Henderson)
禮讚:西班牙瓦拉多利影展最佳男主角
   法國波爾多女性影展最佳女主角
丹麥 / 2002年 / 105分鐘 / 限制級
滿室書香的二手書店,兄弟二人愛上同一位女性…

◎ 劇情簡介     

  賀柏與韋柏是親兄弟,父親去世後將一間二手書店給了韋柏,但韋柏似乎心中埋藏了小時候對母親死亡的自責,不但無法繼承書店,更是時時刻刻鬧著自殺;於是賀柏便擔負起書店的業務,並就近照顧著韋柏。這一日韋柏又吞下大量的藥物並開了瓦斯自殺,在書店與一名女客戶艾莉絲談論書的價錢的賀柏在接到弟弟「告別」電話後,立刻飛奔回家,適時地搶救了韋柏的生命。

  艾莉絲是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瑪麗在醫院當清潔工,由於很累常常遲到。一日在醫院撿到一本書,次日拿到二手書店賣,沒想到賀柏不在,卻看到韋柏以電線上吊自殺,便急忙將他搶救下來。但一耽擱,上班又遲到了,這一回醫院的管理者再也無法容忍,將她開除了。

  艾莉絲到書店向賀柏告別,但賀柏經過幾次的接觸後早已愛上了艾莉絲,在相互擁抱的時候賀柏向她求婚,艾莉絲答應了。

  婚禮在一家中國餐廳舉行。原本與艾莉絲一起工作的蘇菲也來參加,她非常喜歡韋柏,只是韋柏因哥哥結婚反而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就在賀柏與艾莉絲慵懶地躺在床上時,忽然發現韋柏又躺在浴缸割腕自殺。賀柏與艾莉絲急急將韋柏送往醫院急救,雖然又救活了他,但醫院卻因韋柏一再自殺,拒絕韋柏參與分享小組。護士莫拉向韋柏示好,但遭到韋柏拒絕。

  賀柏常送韋柏到醫院故與醫生都很熟,醫生告訴他一個噩耗:賀柏必須留在醫院治療否則病情會更惡化。賀柏一心只顧著家中的韋柏,就算死也不肯就醫。事實上在這之前韋柏與艾莉絲已經有了關係,韋柏為了不讓自己愈陷愈深才找莫拉當作女友,沒想到反而引出賀柏的病情。

  聖誕夜賀柏回到家中,知道韋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於是交代弟弟好好照顧艾莉絲與瑪麗,然後坐計程車回醫院吞下以前韋柏沒吞完的藥…。

 賞析

  這是一部詮釋兄弟真情並從而再提昇為人性昇華的影片。編導在塑造賀柏與韋柏兩兄弟的情義相對中,技巧地注入了心靈成長的過往與未來,使得全片在實質的表現上有了更多讓人期許的基點。

  這一切應該來自小時韋柏聽從父親的話:在醫院的母親不能回家,如果回來即表示母親無法活下去。但偏偏母親常常一人穿睡衣溜回家,而正巧那是個下大雪的夜晚,韋柏半夜起床發現,卻不敢讓母親入內,反而躲入哥哥的被窩中。當第二天賀柏起床時,母親已經凍死了。

  韋柏不敢讓母親回家是因為害怕母親會死亡,沒想到反而造成母親凍死在門外;幼小的心靈中,這份死亡變成心中永遠不能承受的重,與他長大後隨時隨地想自殺有著重要的關連。正確的說韋柏一直尋死的理由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活,究其原因是母親的死使他對活著產生一種困頓。沒有目標,只有回憶與感傷。

  韋柏以「逃避」來顯示自己的不安。因為除了這樣作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來詮釋心中的忐忑。只是他並非真正想死,只是一種宣示與懺悔的行徑與手段罷了。如果玩真的,就不會吞下整瓶藥又開瓦斯後再打電話向哥哥「訣別」。

  韋柏的心靈極度纖細,似乎像風中的蜘蛛網隨時都有斷線的可能,這份特質使得眾人以內疚的心情來對待他;父親過世後也將僅剩的書店留給他。哥哥在韋柏無法管理下毅然挑起這個擔子,承襲了父母的職責而照顧著韋柏。或許正是因為這份極需別人愛憐的特質,韋柏是極有女人緣的,幾乎周遭的女人都對他示意過,當然還包括了艾莉絲。

  就某種層面來看,韋柏的生命態度是不及格的,一再摧殘自我的人是個負數。但就前後對照與呼應來看待,這種轉變正是導演要詮釋的真正議題與主旨。純粹由中國人的人倫思想去看待難免格格不入,跳脫倫常思維而單就一個靈魂的救贖與成長,觀眾便能感受那份有如潺潺流水卻似洶湧大浪的隱然力量,順著這股力量,生命的真諦便悄然落在其中。

  艾莉絲的過去是模糊的,這應該是導演刻意的呈現。就像那書屋中的每一本書一樣,無法得知每一本舊書的主人過去;當然也無從追索。總之一本書就這樣出現在你面前,如果合意就接受它。艾莉絲跟什麼人生下瑪麗,其實不重要,反而因為瑪麗這個位階的存在,使得家變成一個完美的具象組合。因為一切都顯俱足,似乎不必探索或擔心未來的不安;瑪麗的存在就是生命現象的指標。這也是賀柏最後要韋柏承諾的重點。

  韋柏或許內疚不安,對於照顧艾莉絲故意以曖昧的語氣來顯現;但對於瑪麗的承諾則是堅毅的肯定。透過這種間接的連結,賀柏與韋柏完成了生命的交接,而當韋柏確定可以銜接這一切時,表示韋柏也脫離了自殺的困頓。而這個轉變正是賀柏一生努力的目標。

  人究竟應該選擇活著或死亡?這是很多人樂於探討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常因每個人的不同心境與遭遇而有所不同。先不論其他,不妨先看看生命如何誕生?雖然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所要的生命形態,但其實單就誕生這個當下而言其實都是相同的。在大自然中極其自然地展現生命,這已經是一種令人喜悅而追索不完的議題。人其實是無暇來埋怨生命的,因為注目當下,每一刻都是生緣處處呢!

  「人孤單時,有人作伴真好…」這句台詞似乎也道盡了生命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融互攝。也許在茫然不安中相互的體溫取暖,在在讓人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但這樣的詮釋依舊只是一種感覺而非究竟。畢竟體溫散盡之後是否會有更寒的冷冬?

  賀柏將屋中所有可讓韋柏自殺的物件全部收拾妥當,這包括了那些藥丸子。只是沒想到最後賀柏在聖誕夜向眾人告別之後竟然以那些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賀柏與韋柏在這個面向上幾乎是一個個體。前半段賀柏為兩個人而活;後半段與未來則是韋柏為兩個人而活。這樣的解釋是絕對超越倫常關係;也使得全片變成獨特而能扯動人心的作品。賀柏即將離開人世的當下,搖搖晃晃的神識中依然看見原本自閉的醫生終於提起勇氣向女清潔工蘇菲求愛。在賀柏即將告別人間的目光中,種種的一切都是那麼平和而令人喜悅,因為他已經完成自己心中的願望,他絕對是帶著滿足歡愉的心離去的。

  韋柏的生命幾乎是靠每個人的點黏拼湊而成。他最後一次在浴室中要自殺時遇上瑪麗。瑪麗問韋柏有沒有看過一本童書?韋柏放棄了自殺,為瑪麗在床邊唸述著,這個轉變是韋柏生命真正新的開始。

  書是一種作者心靈的呈現,亦是與讀者共融的過程。整間書屋中的藏書透過韋柏、艾莉絲與瑪麗按字母重新整理,於是這間二手書屋又開始了另一種生命。而這種生命形態其實正是另一個家的開始。

  人生在世是否真的如此孤單?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端看每人面對問題時的態度與認知。本片則在這個議題上也提供了一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