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5月26日 星期四

神秘河流(Mystic Rive)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演員:西恩‧潘(Sean Penn)
   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
   凱文‧貝肯(Kevin Bacon)
美國 / 2003年 / 137分鐘
禮讚:200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獎
三個一起長大的男人,在河流邊解決糾纏彼此的恩怨情仇 …

◎ 劇情簡介     

  戴維‧鮑伊、吉米‧馬肯、以及西恩‧迪范三人是同在一條街長大的,這一日三人在街上打曲棍球,但戴維卻被兩名歹徒騙走,歷經四日的拘禁,受盡性虐待的戴維才被救出。

  二十五年後,吉米的大女兒凱蒂與兩名女伴在酒吧內狂歡,正巧遇上了戴維。而當戴維回家後卻滿身鮮血告訴妻子瑟萊絲他遭受搶劫,且在激烈反抗後他可能打死了劫匪。但第二天卻沒有男人死亡的消息,反而是凱蒂的屍體被發現在樹林內。

  接手這件案子的是三人之中的西恩,他與助手包爾斯慢慢查到凱蒂曾與男友布蘭登相約到賭城,但布蘭登卻通過了測謊。而包爾斯將矛頭指向戴維,因在戴維的後車廂內發現了與凱蒂相同的血跡,西恩雖然反對,但卻也無可奈何。

  吉米在十六年前曾因搶劫而入過獄,他決定在警方找到兇手之前替女兒報仇。原本已變成點頭之交的戴維卻因安慰吉米而慢慢找回以前的友情。吉米要他的手下薩維吉兄弟協助尋找兇手。戴維的妻子瑟萊絲與西恩再娶的妻子安娜貝絲是堂姐妹,瑟萊絲不時過來安慰吉米夫妻,同時也慢慢對自己丈夫在案發那天晚上負傷回來的事起了疑心。她惶恐地向戴維詢問,但戴維傷心地提起小時候的遭遇,瑟萊絲根本不了解丈夫,反而認為戴維是殺死凱蒂的兇手,於是她偷偷地向吉米洩露了這種想法。

  西恩從子彈彈道查出是老雷哈理斯所有,而老雷是布蘭登失蹤的父親,於是西恩又將布蘭登抓來問話,這回布蘭登否認有槍,但神情卻慌亂不已。另一方面吉米設計將戴維騙到河邊,要他承認是兇手,同時吉米也透露以前因受老雷陷害,出獄後就是在同一地點殺老雷滅口。吉米騙戴維說如果承認是兇手就饒他一命。戴維除了承認那晚他打死一名孌童症者之外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承認殺死凱蒂,結果被吉米殺死丟入河中。

  西恩終於查出殺死凱蒂的是布蘭登的弟弟及一群青少年,他們只是慌亂中而槍枝走火,當西恩告訴吉米時,吉米才知道他已闖了大禍……。

◎ 劇情分析

  在慣用特技與特效的好萊塢影片中,「神」片依舊以傳統的拍攝手法,全然依靠演員的演技詮釋,並成功地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剖析攤現,算得上是近年中成績不錯的一部佳作。

  三名在同一條街道成長的小孩代表的是一種相同的起點,如果沒有發生那件誘拐孩子的事件,三個小孩的未來命運是必須重寫的。在戲劇的領域中「事件」往往是帶動劇情起伏最大的關鍵,但現實生活中不也正是如此嗎?吉米和戴維都曾經激動地反問,如果被歹徒誘拐上車的是另一個人,那麼當下的因果關係是截然不同的。  

  受到孌童症的歹徒摧殘,使得看起來身形高大又喜歡棒球的戴維心靈上不時處在恐懼之中,就算是最親密的妻子也無法了解究竟。原著丹尼斯‧藍翰(Dennis Lehant)正是將主題訂在人類複雜的情緒中,譬如恐懼、背叛、謀殺等等,透過一條會說故事的河來敘述人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分分合合,在同樣的街道(場景)中卻有完全不同的成長方式。戴維的苦難使他的靈魂始終禁錮在地窖深處,吸血鬼與狼影的威脅讓他永遠停滯在廿五年前受難的時代。是心靈被扼殺的當下;其實也是悲劇的開始。當人格被扭曲而無法平復之際,世界上所有的視覺焦點都會變形的。

  吉米如何走入岔途並不重要,起碼他在墮落的行業中還能以愛與家人共享,他敢愛敢恨,處理事情永遠以他自己所熟知的那一套而且似乎一切順遂,直到他最疼愛的女兒被人殺死在樹林中。

  對吉米而言這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似乎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清楚真正的承受。這一點戴維小時候受到的傷害與吉米喪女之痛是併行的;但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尋找不到人際之間彼此的溫暖與關懷。或許是國情的不同,在面對各種困境時,影片的啟示是必須依靠自我的搜尋與掙扎。相同的道理在警探西恩的身上也能找到類似的線索。

  西恩在影片開始時妻子早已離他而去,但卻沒有人知道原因,一名面貌被鏡頭隱藏的女子常常打電話給他,但就是不講話。這說明了西恩雖是追尋真相的警探,但卻在感情世界中迷了路。導演在這個章節的詮釋略顯薄弱,但無非想告訴觀眾三個青梅竹馬的心靈困境,而不同的緣由當然必須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與克服。

  生命的成長過程永遠都是篇篇精彩的故事,人就是必須在這樣的歷鍊中破浪而出,問題是真正度過難關後,就能解決原本的問題與困惑嗎?這應該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吉米的性格使他誤殺了戴維,在一連串的悲劇中無端再增添另一項不幸,這是命運使然?或是人性本質?戴維有一句台詞講得很傳神:「傷害別人的感覺好孤獨,好像從此與世隔絕……。」這是他殺死孌童症男人後的有感而發,但這份的殺機卻無法與他受虐的心靈劃清界線。因為當年他幼小而受難之際多麼渴望有人來救他,而那個晚上他似乎看到過去無助的自己,於是激發了多年的壓抑竟然赤手空拳打死了那個人。

  問題是如果這是一種反射的心靈治療,為何反而使得事情愈來愈複雜?事實上戴維的心是相當善良的,但善良卻並未使他脫離受害者的位階。

  吉米與戴維是全然不同的類型,他機靈敏感,處理事情有條有理。出獄後知道陷害他的人是老雷,立刻毫不猶豫地殺他滅口,雖然是如此咄咄逼人的強勢角色,卻也無法避免成為受害者。女兒凱蒂被殺是一件不幸,他誤殺戴維不也使自己間接受害?

  生命中始終透發著許多無法解釋以及不可理喻的事件。靜靜淌過這個城市的河流似乎見證了一切,但河流卻也無法精確地道出生命的事實。河流並不神秘,它只是盡自身的責任與本分,靜靜地流著。

  「神」片雖未被歸納在偵探影片中,但全劇的過程進展卻能媲美偵探劇的懸疑。西恩的辦案過程中多少摻雜了與兩位青梅竹馬的情感激素,但值得一探究竟的卻是在戴維被誘拐回來之後,三個人卻幾乎不再往來,就算在街上遇見也只是點頭之交。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懷撞毀了原本堅固的友誼之牆?

  墨西哥影片「你他媽的也是(Y Tu Mama Tambien (And Your Mother Too)」提到兩名高中死黨一起與表姐出遊,最後三人嬉戲雜交,回來之後再也無法回復過去無所不在的情誼甚至形同陌路。這一點與「情」片的故事緣由有著類似情境。

  當某一件事情成為眾人的焦點但眾人卻又必須努力去遺忘時,這個焦點是永遠不會被思維剔除的;相反地,在共同的記憶一再發酵之時,勢必使人逐漸模糊自己。因為唯有如此才以為是忘卻過去的表現,於是人就變得愈來愈疏離了,也只有如此才能騙自己是真正在進行遺忘過去的努力。

  這也是這部影片中極欲要告訴我們的主旨 ── 當涉及某一種記憶焦點時,在人情的推諉下是注定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

  河永遠在流;事件永遠一再發生;人性永遠孤獨難解。讓我們靜心傾聽,下次河流會再訴說什麼故事吧!

2005年5月21日 星期六

情慾飛舞(Tango)

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
演員:馬可‧安吉‧梭洛(Miguel Angel Sola)
   米雅‧曼斯崔洛(Mia Maestro)
西班牙 / 1998年 / 115分鐘
禮讚:榮獲98年坎城影展最佳攝影獎
   榮獲99年西班牙哥雅獎最佳音效獎
   99年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榮獲99年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
遭到妻子拋棄的導演,愛上年輕貌美、卻是影片出資老板情婦的優秀舞者,於人生探索中創作出一齣精湛的探戈舞台劇…

◎ 劇情簡介     

  馬利歐受邀擔任歌舞劇「探戈」的拍攝,但身為舞者的妻子蘿拉卻要求與他分手。馬利歐心神不寧發生車禍致一腿受傷,但他依然懇求蘿拉回他身邊,可惜蘿拉表示已有心上人而拒絕。

  馬利歐遂全部精力放在影片拍攝上,他搬至片場內居住,而此時影片出資老闆安傑羅找馬利歐商談,希望能將他年輕的舞者女友艾蓮娜安置在舞劇中擔綱演出,馬利歐答應了。

  艾蓮娜的舞蹈天分很快就在舞劇中取得要角演出,蘿拉看得出馬利歐對艾蓮娜的情緒轉移,遂警告他不要沾染艾蓮娜,因為她的男友安傑羅是個可怕的狠角色。

  馬利歐找機會要與艾蓮娜談,但艾蓮娜反而要馬利歐請她吃晚飯。在餐廳馬利歐總覺得自己年齡配不上充滿青春氣息的艾蓮娜;果然馬利歐要求她晚上留下陪他時遭到拒絕。失望的馬利歐從餐廳的窗子望出,看見安傑羅的高級轎車將艾蓮娜接走。

  這個晚上半夜三點,馬利歐一人在攝影棚內獨處,他看見整排的舞者服飾,不禁將蘿拉與艾蓮娜兩個女人混淆了;但這似乎也激起了心中的另一番創作。他用大風扇吹向整排的衣服,於是隨風飄起的衣服就像舞者的律動。而在此時,馬利歐似乎看見一名熟悉的影子走入攝影棚,定睛一看,果然是他朝暮思念的艾蓮娜。艾蓮娜大膽地主動示愛,使得馬利歐受寵若驚,兩個人很快就融入在愛的火焰中。

  似乎受到艾蓮娜年輕生命的鼓舞,馬利歐的創作愈來愈有活力,他大量採用西班牙畫家戈雅的畫作為背景,詮釋了阿根廷這個國度的居民承受的驚恐與不安;因為在軍人主政的年代中,馬利歐就有許多友人無緣無故失蹤。但這樣的創作似乎受到安傑羅的干預,因為他躭心主政的將軍會不高興。事實上安傑羅也發覺艾蓮娜背叛了他,安傑羅苦苦哀求,但艾蓮娜不為所動。

  而在演出時安傑羅似乎也受了感動,激動地在艾蓮娜受到攻擊時大喊不要殺她。優美的音樂與舞姿使得一切恩怨情仇都融化在這場舞劇中。

◎ 劇情分析

  卡洛斯‧索拉與布紐爾(Bunuel)以及阿莫多瓦(Almodovar)是二十世紀西班牙三大導演,他曾以「血婚(Bodas de sangre)」、「卡門(Carmen)」兩度奪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誠如他一貫的作品般,「情」片也建構在他最擅長的三大特質之上,亦即寓言、夢幻以及象徵。馬利歐的導演角色讓我們很難區分是戲中或戲外的人物,在大量採用鏡子的反射映象中,觀眾更步入了一個美妙但又令人困惑的時空。在舞台與真實的場景中,觀眾逐漸步入充滿黃紅色系的背景中,呼吸著野性的力量以及慾望的糾葛。在全面施展的肢體語言中,享受了大線條的奔放;在眼神交會的剎那,體驗了情慾的交流;在陰陽交揉的纏擁中釋放出媚人的誘惑;在狂放的節拍旋律中分擔了鮮明的心靈跳動;在幻化耀目的燈光變換中,感嘆了人生的如夢似幻。就是這種多樣的感染力量,原名「探戈」的「情慾飛舞」展現了另類型態的電影成就。

  如同一般歌舞劇一樣,「情」劇的情節較單薄,但導演卻藉著戲中戲將舞台的發展與現實融為一體;或者說舞台上的點滴可能是現實生活的預告。但這些預後的真正結局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在全片的過程中,導演早以探戈的音樂與舞蹈詮釋了人類心靈的複雜慾望。

  被拋棄是一種失落,但反而是另一種新的契機。誰也無法對這樣的得與失給予正確的批判。當音樂響起,兩個充滿彈性活力的胴體交互纏擁之際,正是生命中一種短暫的交集。眼波流過是否曾看清對方的訊息?在當下的律動中迸發出的火花能否成為永恒?似乎沒有人願意去追索,因為協調的肢體動作以及音樂節奏早已透露了一切。

  馬利歐是個無法承受「孤寂」的人,當妻子蘿拉離他而去時,不但六神無主而發生車禍;在藝術創作上更是灰暗無力。艾蓮娜的出現像一劑鮮花的芳香,再度掀起馬利歐的動能,於是整齣舞劇的風格也有了新的面貌與突破。

  導演在這方面是意有所指的,他一貫的理念是以情慾結合「政治」作為主軸訴求。有時候壓力對一名藝術工作者而言反而是一種助益。艾蓮娜的男友安傑羅代表政治階層;相對而言,艾蓮娜的愛情抉擇其實不是那麼重大,反而是來自「將軍」的關切才是日後的危機。導演沒有為這段情節給予後續的交代,但卻留下令人忐忑不安的伏筆。

  艾蓮娜最後在舞台上挨了一刀,從表相而言是戲劇的演出,但在許多鏡子的環繞中不禁令人困惑,艾蓮娜腹中汨汨而出的鮮血會不會是一種預言?卡洛斯‧索拉不時在他一貫的作品中傳達出「死亡」的渲染與氣息,因為情慾與死亡始終是無法脫離的。

  馬利歐與艾蓮娜明知安傑羅是個可怕的壓力,但兩人依然選擇了情慾。如果把「探戈」放置在鏡子面前,映照出的應該是「情慾」的扭動,馬利歐與艾蓮娜作了共同的抉擇 ── 因為死亡尚屬未知;但情慾卻是活著不可或缺的感覺。或者應該說,正因為有了情慾才能脫離孤寂;也證明自己活著。

  「情」片巧妙地呈現阿根廷的重要國技「探戈」,其中有幾段舞作是相當高超與動人心弦的。而台灣的觀眾似乎也能從整片的結構上探知一齣音樂劇的拍攝與排練手法,因為就某個角度而言,「情」劇其實也可以歸納在紀錄片的範疇內,只是導演的手法高超而忽略了這個環節的真正意義。

  本劇的音樂值得一提,是阿根廷的配樂大師Lalo Schifrih的力作。透過他的音樂,有限的舞台立即變得無限起來。動感的音符流洩了心靈的快艇,也融和了燈光色彩穿越不同的時空。舞者踏著忽快忽慢的步伐,像極了人生的各種感受,不管碰撞到什麼音階,永遠都必須展現優雅的體姿;對於喜歡跳舞的觀眾而言,在悠揚的旋律中將能體會更多的動感詮釋。

  馬利歐曾自己比喻像一隻獨行的公獅,這透露了他那將老邁的惶恐,總覺得似乎是導演自己的真正寫照。因為他在八○年代初期就與妻子裘拉汀‧卓別林離婚。誠如他自己曾經說過:「結局已經想好了,但往往總在最後因感覺而改變。」這是藝術家的率性真情,總在適當的機會中吐露自己的苦悶與真言。

  艾蓮娜執意離開安傑羅的原因被界定在她不受男人尊重,問題是她是如何與安傑羅開始交往?或許只是為了往上爬而甘心當安傑羅的情婦?也許這之間有著太多的無奈,但導演似乎對這段情節低空掠過。如果這些猜測屬真,艾蓮娜的性格就必須重新評估,因為她與安傑羅應屬前車之鑑,日後誰能保證她與馬利歐的交往不會又歷史重演?

  這雖然是煞風景的推測,但就劇中角色的設定而言,觀眾有權作任何解讀的。歐美一些高文化水平的國家常對學生開設「媒介教育」,其意正是希望觀眾在觀劇的同時,應具備自己獨特的思考與觀點,不應受到創作者的誘導。提出有關艾蓮娜的「預後」推論正是這樣的用意。

2005年5月14日 星期六

不知不覺愛上你(Nenette et Boni)

導演:克萊兒‧丹妮絲(Claive Denis)
演員:愛麗絲‧胡莉(Alice Houri)
   葛萊哥里‧柯林(Gregoine Colin)
法國 / 93分鐘 / 1996年
禮讚:盧卡諾影展金豹獎
被父親帶離家多年的妹妹未婚懷孕回來找邦尼幫忙,如何對待呢?…

◎ 劇情簡介     

  波尼‧帕馮是一名十八歲的青年,父親早年與母親離異後帶著妹妹妮妮離去。母親死亡後,父親與妹妹都未曾回來參加葬禮,波尼高中未畢業就接下親戚留給他的披薩車賴以維生。

  波尼居住在母親遺留給他的房子倒也樂在其中,他對附近麵包店的美艷老闆娘情有獨鍾,不時以她為性幻想的對象,在家裡也養了一隻兔子當寵物。

  這一日,妮妮突然來找他,波尼故意裝作不認識,但妮妮卻以藏在門邊的鑰匙入內,波尼第一次生氣地趕她走,但妮妮告訴他說她懷孕了,波尼雖然不動聲色,但卻也急急帶她去私人診所檢查。

  醫生告訴妮妮已超過墮胎的時機,希望她能將小孩生下來,並開了證明以便免費到醫院生產。原來寄宿在學校宿舍的妮妮與一群男女狂歡後才珠胎暗結,由於不清楚孩子的父親是誰,因此對妮妮來說,孩子的父親甚至孩子在她心中都是不存在的。

  這件事妮妮的父親並不清楚,但他卻跑來波尼住處找妮妮。波尼對父親棄家遠去又未回來參加母親喪禮的怨恨尚未化消,所以拿著槍阻擋父親入內。然而畢竟是父子,父親在第二次買了一堆吃的來看波尼,波尼雖然要他把東西帶回去,但卻也了解了父親離開的原因。父親指陳母親將心力放在兒子身上而「性」趣缺缺,然而波尼反而不悅地將父親趕了出去。

  妮妮答應社工人員願意以「未婚媽媽」專案生產,小孩則由醫院直接送給領養家庭。但妮妮心中卻不好受,她告訴波尼:將小孩生下後會殺死他。波尼生氣地打了妮妮兩巴掌。

  妮妮趁波尼睡覺時以各種藥水浸泡,甚至喝了清潔劑,無非想殺死肚中的孩子,幸好波尼發現將她從浴缸中救起。終於到了生產期,妮妮自己到醫院內產下一子,而波尼一直心神不寧,於是他擱置了披薩生意,到市場買了一束劍蘭,並將槍藏在其中,闖入了醫院內。波尼以槍強迫護士將妮妮生下的孩子交給他,而這一切的結果好像也是妮妮心中的期待呢!

◎ 劇情分析

  克萊兒‧丹妮絲是法國影壇相當受到注目的女導演,她擅長處理人思緒與行為的矛盾偏差,從而顯現了人在生命中的困境與掙扎。

  本片將視覺焦點放置在X世代的空茫中,在對一切都滿不在乎的揮灑中,導演以不同的面向敘述了新人類的生命觀點。而這一切還是得從人類的各種本能談起,畢竟「活著」的現實(入世)觀點都是建構在各種感官與慾望之中。

  波尼面臨父親的拋棄與母親的死亡,他從茫然慌亂中慢慢調適到一種「母性」的還原與依偎。麵包店的老闆娘已生了了三個孩子,但風韻猶存。波尼以她為性幻想的對象,雖然在日記中寫下充滿性暴力的文字,但其實這是對母親的真正依戀。

  波尼從小就被母親全面呵護著,雖然影片中未曾以具象事件來表現,但父親的對白中讓我們清楚母親因照應孩子而忽略了床事,以致父親才離去而另結新歡。父親與波尼在這個事件上是兩名競爭者,而波尼正是勝利者。然而父親卻帶走了妹妹妮妮,這也使得父子又回到潛意識的爭戰中,而這段糾葛中波尼就是失敗的一方,一直等到妮妮懷孕回來找他,波尼才顯現勝利的契機。

  這樣的潛意識心理絕對在道德社會中無法覓尋,但在複雜的心性流向中卻攀滿全身,就算有時清楚地呈現一個路徑,我們也往往因為道德的約束而自動退卻甚至逃之夭夭,但是潛意識的心靈卻不因為我們的逃卻而遠離,反而步步進逼令人窒息。

  波尼對老闆娘的性幻想不只詮釋了青少年的性苦悶與青澀衝動,一種毫無緣由的傾瀉慾望固然顯示了年輕生命的動能,但卻透露了剛離開子宮不久而對子宮迷戀的窘境。導演以波尼左手撫抱兔子,右手自慰的畫面以及妮妮低頭看棉被中凸起的身孕,清楚地傳達了這種瞹眛而難以言說的人性矛盾。

  生命的起源來自於兩性的交歡,而這種根源則來自於「性」。但「性」並非單指男女交媾;其總義能涵蓋眼、耳、鼻、舌、身、意的滿足。而這六種慾望雖說各自有獨立的觸緣,但卻也能相互串聯而併向呈現。當某一項感官發生缺失之際,另一項感官則會增強以彌補喪失的慾望。譬如說波尼對老闆娘的性幻想在無法(其實也是不敢)真正實踐滿足之際,只好轉移到身(觸)的感官刺激。波尼在街上遇見老闆娘,兩人到咖啡店內聊天,或許是波尼記惦著妹妹的困境;也許也是幻想與實際的差距,波尼有機會一圓性幻想的美夢,但反而陷入惶恐慌亂之中。波尼唯一能發洩的是以麵糰的搓揉加上意識的想像(意與身),完成了這一段「性愛」的儀式。

  導演在這一場戲中的背景音效是女老闆娘的喘息聲,自然在電影中傳達出創作者的表達與企圖,也將全片的調性調整在莫名的情緒衝動與內在心靈的解碼中,留下明確的符號與線索。

  波尼對妮妮的情感除了兄妹之情外,其實也透露了另一種悸動;相反地妮妮對波尼亦是如此。當波尼將妮妮趕出臥室脫衣而睡時,妮妮卻又逕自入堂睡在波尼身邊。波尼沒有再趕她,早晨時,導演特別拍攝了兩人的睡姿。這使人聯想到越南導演陳英雄的電影「夏天的滋味」(又名垂直日光),妹妹老是偷偷跑到哥哥的床上睡,並不時暗示兩人像一對夫妻的情節。

  波尼發現妮妮躲在浴室內以各種消毒藥水欲殘害肚中嬰兒時,奮力撞開門而將她抱起,在雙方裸體的接觸中,波尼的表情是複雜而耐人尋味的。原本潛藏在思緒底端的慾望,在剎那間全然被撩撥開來。但因為導德的規範又將這種情懷加以壓抑,而使得這種撞擊的火花不得不另外尋覓出口,於是波尼決定必須以自己的地位去取代小時候喪失的父親位階,雖然他無法清楚地解釋,但其實這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修補。

  波尼的不安穩情緒透露在那隻兔子、槍以及新買的咖啡機上。兔子的溫馴詮釋了另一方的掌控,但也因為這是屬於暗室的自我滿足;也就更暴露了波尼在真正性愛的無知與慌亂。槍當然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徵。(長條法國麵包也是),拿槍嚇退父親也是一種地位爭奪,最後以槍到醫院搶回妮妮生的孩子也是一種男性的行為表徵。咖啡機則是另一層的聯想依戀,如果與麵包相結合,舌頭的慾望就能全然滿足,而第一個喝到咖啡機沖泡咖啡的人正是妮妮,這自然是導演的弦外之音,雖然不涉及情慾,但卻精巧地傳達在表相之內的矛盾難解思維。 

  妮妮對波尼亦是相同,兩兄妹從彼此的憎惡逐漸體會到彼此是這樣密不可分地需求對方。兩人的行為永遠與內在潛意識的感受背道而馳,這也是為什麼當妮妮知道波尼搶走嬰兒後她臉上露出神秘微笑的原因,因為這一切的結果正是妮妮潛意識的期望呀!

  台灣的版本是九十三分鐘,但外國版本有一百一十分鐘,因此可能有些鏡頭被剪掉而致某些情節不明。如騎機車的兩人為何槍殺父親?麵包師與妻子之間的關係……。雖然有些瑕疵,但依然讓我們欣賞到導演冷洌沁人的影片風格,在朦朧的迷幻中透發出一種無奈與迷醉,是一部值得看兩遍以上的影片。

2005年5月7日 星期六

美國料理(American Cuisine)

導演:尚伊佛斯(Jean-Yves Pitoun)
演員:傑森.李(Jason Lee)

   艾迪.米契爾(Eddy Mitchell)

   伊蓮.雅各(Irene Jacob)

法國 / 92分鐘 / 1998年

科林斯想追隨父親成為名廚,遠渡法國拜名廚波耶為師,是否能如願以償?…

◎ 劇情簡介     

  羅倫‧科林斯的父親是一名廚師,但在他十二歲時父親就離家出走了。雖然如此羅倫從小還是受到美食的薰陶,立志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位名廚。

  為了籌措學費,羅倫加入海軍成為艦上廚師,很快地又昇為將軍的專用廚師,但因受不了長官無理的挑剔而起爭執,羅倫遂因毆打長官的罪名被勒令退役。

  羅倫受同事米勒的介紹,前往法國迪戎,因當地一名國寶級的大廚路易斯‧波耶正好缺副手。羅倫興沖沖趕去,但波耶正好與美食評論家發生爭執,連帶地也將剛到的羅倫趕了出去。羅倫沮喪之際正好遇上來法國打籃球的美國職業好手,他們送他一張球賽入場券。羅倫觀賞球賽時發現波耶也來坐在他身邊。經羅倫指點,波耶押了迪戎隊勝,果然贏了一筆彩金。波耶感激他遂邀他回去並作了菜請羅倫吃,但卻希望羅倫吃完後趕快回美國。羅倫表達欲跟他學藝的決心,波耶似乎受了感動,遂答應在新副手來到之前羅倫可以留下。

  剛開始羅倫的速度趕不上,還不時受傷掛彩,但慢慢地也能夠符合波耶的要求。有一日波耶要羅倫陪他去市場,沒想到為了魚新不新鮮,波耶竟跟人打起架來,羅倫上前幫忙,兩人急急逃回。但波耶的女兒嘉貝兒責怪羅倫,甚至希望他趕快離開。當天晚上波耶竟裸體在廚房作菜,嘉貝兒及姑姑不得不求助羅倫。波耶告訴羅倫說他妻子在嘉貝兒四歲時就死了,他很想念她,這樣的交心,使得兩人更接近了。

  嘉貝兒感謝羅倫與父親昨晚的交談,但隔天一名被誤為美食評鑑家的人到餐廳來,波耶親自下廚,但沒想到竟是查稅員,這使得波耶相當惱火,在見到查稅員帶罐頭食物入廚房時,憤怒地打傷他,然後將自己鎖在冰庫內。為了應付客人,由羅倫指揮作菜,甚至有客人點了他自己創作的一道「酸奶油醬龍蝦義大利水餃」,而點的人正是美食評鑑家。

  羅倫受到空前的好評,但也暴露了非法打工的身分,而嘉貝兒也感染了羅倫的真誠,兩人終於要結婚了,而波耶也將這家法國著名的餐廳交給兩人經營。

 劇情分析

  中國與法國均號稱美食冠天下,兩者都曾經將餐飲廚藝用不同的面貌推介給全世界,電影正是表現的手法之一。

  「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是飲食電影中相當難得的作品,而本片雖然不似芭比盛宴全套法國佳餚的展介,卻從廚師的心靈感受與愛情的觀念帶出法國廚藝的境界與風貌。

  羅倫從小就受父親的薰陶,對美食的世界有著相當深的感受。而在他十二歲時父親卻離家出走,這帶給羅倫相當大的刺激,他曾恨過父親,但卻無法放棄與父親相同的天賦。導演並未對這點糾結提出一些詮釋,以致這段說理有些模糊。唯一可以呼應的是嘉貝兒的父親波耶也是最終離開餐廳;而波耶的父親也是如此。

  一名國際的大廚最終都採取「離家」,這究竟是要透露什麼訊息?難不成在一生所追求的美味之外,從中參透了可貴的玄機?

  本片的羅倫與嘉貝兒的漸進愛情是一條主線,但波耶與蘇珊娜卻是另一條絕對不可忽視的副線,甚至可以大書特書並解釋前述廚師離家的原因。

  人類的各種本能感覺雖因器官相異而有所不同的功能,但最終卻都與「愛」有關。以飲食而言,面對美味的佳餚而食指大動,這種令人倍感幸福的衝動都是為滿足慾望的前期指標;當慾望獲得滿足之際,也正是感官刺激儀式的完成。而這種內在心靈與外在感官的全然融合絕對會影響到人的思維與想法。「芭比的盛宴」中,村人在飽食佳餚後竟然可以化解幾十年的怨恨,其原因正是由舌頭的感官滿足引燃了「愛」的至善因子。

  波耶相當愛他的妻子寶琳,只可惜寶琳生了女兒嘉貝兒後不久就死了。波耶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因為他只想到死亡的世界看看寶琳過得好不好。這是相當令人動容的表白,也詮釋了波耶雖為法國國際大廚,但性情卻怪異及脾氣暴躁的原因。然而卻無人知曉這些不安的躁動其實都是因為波耶失去了愛。或許波耶自己也了解對妻子的真情,導致在廚房內早就愛上女廚蘇珊娜而壓抑著自己。導演在這份情感的舖排曾不著痕跡地放置線索,細心的觀眾應該可以發現當蘇珊娜以數字推算誤以為羅倫是她的「真命天子」時,波耶在背後望著兩人的眼神是相當複雜而耐人尋味的。而當波耶住院時,蘇珊娜才發現她原來也早已愛上波耶,遂毫不猶豫地至醫院示愛。而這份愛的緣由正是兩人在廚藝中透過舌頭的全然滿足而延伸而出的。為了讓這份愛有著全新的生命與認知,於是波耶與蘇珊娜選擇離開那家舉世聞名的餐廳。

  羅倫在當兵時任將軍的主廚,女軍官米勒就被他的廚藝所迷惑,兩人對美食有一段精彩的對話,不管是真心或開玩笑,男女約會也被界定在對美味的執著與喜愛,也踏實提供了美食慾望與心靈之間的緊密關聯。

  波耶告訴羅倫,他與妻子曾在廚房作愛,而嘉貝兒也是在廚房受孕的,片尾導演也安排了羅倫與嘉貝兒在廚房作愛,這是相當標準的劇本模式,前後呼應的情節不但加重詮釋了劇中主旨,也讓觀眾感受到類比劇情的戲劇呈現。

  波耶作菜主張天然的湯頭而不喜歡人工調配料,這是一代大廚的執著與創作理念,但也提供人性的一種真誠。相較於其他行業,波耶也向觀眾展現了他的人生哲學。「這裡一切都是最好的!」這是波耶餐廳的準則,但這並不只是餐點上的美酒與佳餚,更多的詮釋則是波耶的創作精神與理念。

  查帳員的出現是本片令人發噱的情節。因波耶的妹妹誤以為是美食評鑑員,於是波耶親自上廚,但反而引來查帳的麻煩。而查帳員自己在廚房中吃罐頭食物,引起波耶憤怒的攻擊,因為罐頭食品是對講究廚藝的廚師一種極大的羞辱。從這個觀點也可以看出法國廚師是如何地以自己的職業為榮。

  波耶在廚房中指揮其他廚師作菜時,就像一名統率三軍的主帥般發號施令,而接到指令的廚師則必須高聲回應,以示確實接收到訊息。國內有許多五星級飯店也聘有許多法國廚師,但這些廚師最惱怒的是本地的廚師在聽到主廚的訊息時幾乎是不回應的。這一點確實有必要全面檢討,因為這牽扯的不只是廚藝的問題;甚至有關人文素養也必須全面驗證。

  嘉貝兒與未婚夫這段戲顯得刻意做作,如果是真的如此愛著對方,似乎不應這麼簡單就分手。這是因為嘉貝兒這個角色的塑造有了編排上的落差。她的裝潢設計師並無法在本片中提供太多的助益,甚至與未婚夫文森的醫生背景也沒有交集,因此這些位階的疏離,連帶地讓她與羅倫的交集也顯得較為勉強。

  整體而言,本片雖屬小品,但卻技巧地呈現了法國佳餚;更將美國的飲食文化切入其中,甚至有凌駕其上的意圖。波耶與蘇珊娜離去時讚賞「漢堡」就是這種企圖。事實上美食永遠無法分出高下的,因為舌頭的滿足必然引動內在性向,而各自對各種美味的肯定都將源自於內心的「愛」,而誰能為「愛」分出高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