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
主演:娜塔莉·貝伊(Nathalie Baye)
   文森·卡索(Vincent Cassel)
加拿大 / 2016年 / 97分 / 普遍級
禮讚:評審團大獎
   凱撒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凱撒電影獎最佳導演
離開12 年不曾回去的家鄉,面對關係緊張一點就爆的家庭關係,還得找機會宣布 ...

◎ 劇情簡介     

  路易離開家鄉後獨自在城市發展,他成為知名的作家與劇作家,但因為他是一名同志,也就住到同志村中,但在認識知心友人後就搬離同志村,然而也在此時,他發現自己得了病,而且不久於人世,於是他決定回家鄉探視家人,並親口告訴他們這項噩耗。

  母親瑪汀當然很歡迎,但她略顯神經質。而妹妹蘇珊滿身刺青,也不斷吸大麻,但對這個哥哥卻很陌生。而哥哥安東的脾氣不佳,動不動就出口傷人,倒是路易從未見過的嫂子凱薩琳與他相當投緣,兩人相談甚歡。

  妹妹蘇珊要求路易去地下室參觀她的房間,蘇珊對路易充滿太多的困惑,蘇珊像自言自語訴說了她的惶恐不安,但路易卻沒有將自己的心事告知蘇珊,因為他覺得應該在眾人面前說出他將不久於人世。

  凱薩琳對路易也是陌生的,但兩人的談話充滿了理解,凱薩琳當然了解這個家庭,她反而有些擔心路易會在這個家庭受傷,她也無法知道,十多年前,路易為何單獨往城內發展,重要的是,為何在這段日子期間,他都不曾回來過?但路易似乎有難言之隱。

  母親當然最高興路易的歸來,但卻也不時埋怨,路易從來說話就是那麼少,就算寫明信片也是短短一句。瑪汀告訴路易,起碼他應該告訴蘇珊,可以去城市探望他,也許他也可以常常回來,瑪汀總是在抱怨中,又很快回復到她對路易歸來的喜悅。

  眾人在吃飯時,常因一句話的撞擊而中斷。趁著作甜點時,安東想去買一包菸,路易不置可否,但最終還是坐上安東的車。在車上路易說他其實提早到,但留在機場餐廳吃早餐順便看日出,這似乎激怒了安東,他認為路易沒有權利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最後甚至飆起車來,這使得路易也不敢對他吐實。

  回到家中,路易本來要說出心中的秘密,但安東又開始憤怒,這使得路易不得不表示他要走了。也許這是他的真心話,但卻引得安東更加不悅,甚至開始趕他走,路易似乎無語,只好默默離開。雖然蘇珊要開車送他去機場,但路易沒接受,他一個人孤寂的走向機場。

◎ 劇情分析

  本片改編自舞台劇,場景原本只在家中,但電影的改編,自然會增加更多的場景,像安東開車載路易去買香菸。你不禁會想,買一包菸需要開那麼遠嗎?但這情形在國外是常見的,提出這一點,只是為了讓大家可以釐清電影與舞台劇本的不同呈現。

  導演札維耶·多藍在十九歲時,就拍出令人驚艷的電影「聽媽媽的話」,現今應該也將近三十歲了。本片在影壇上引起兩極化的看法,甚至在宣佈得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時,遭到不少噓聲,但認真看待這部影片的呈現,其實感受甚深,個人認為應該歸功於原著舞台劇本的結構與力量。

  每個家庭似乎都充斥著許多不同的問題,真正的原因不外乎,自我的主觀意識型態太強,親情是天生的,但卻常因現實的變化與個人的認知而被摧毀,於是所謂的親情,就在彼此的吵鬧中瓦解甚至蕩然無存。

  路易為何在十二年前離家?也許鄉間的環境無法滿足他,他是想成為一名作家及編劇,所以必須到外面去領納多元的社會,家庭的溫馨,相較之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但更重要的是,路易是一名同志,雖然在他離家後的信件聯絡方式是以明信片短短數語,以及地址是同志村,家人當然會知道他是同志。但在離家之前,家人對他能夠了知嗎?在影片中並未提及這件事,但這跟導演有著極大的相似處,某種角度而言,路易要回家中宣告自己的死訊,也正是導演多藍內心自己的投射。

  這只是一種猜想,多藍也只是一種假設,因此為何要面臨死亡的真正原因,就被刻意忽略了。也許是愛滋病或其他癌症,但這也將留給觀眾自己猜想了。

  是因為路易的離家出走,而且不曾回過家的原因,才使得這個家變得相對冷漠與疏離?或者就算路易一直待在家中,難道這種人際之間的尷尬就不會發生?

  以路易的主觀鏡頭,一一地去面對他原生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立場與觀點,甚至只顧自己的呈現,而不在意或刻意疏乎對方的認知,是因為自己在路易離家後,變成一名受害者?還是因為路易在都市中發展成名作家,從而使自己掉入自卑的深淵?

  唯一與路易沒有衝突的是嫂子凱薩琳,從兩人對話中,顯現了彼此的相知相惜,相較於面對其他親人,就沒有任何可以責備的情緒。從凱薩琳這名腳色而言,不免讓人思索一個問題–家人總是比外人更難溝通。

  凱薩琳第一次見到路易,她在過往只能憑別人口中談及路易,對她而言,路易與丈夫安東相較是兩個極端,安東似乎永遠有說不完的牢騷,而作為妻子似乎從未反駁,當見衝突即將發生時,她總是藉故先行離開,這並非她懦弱,而是她懂得適當地分離這股衝突,也許在本劇中,她是屬於較理智的人。

  路易是否就不是理智的人?如果他不理智,就不會專程回來,宣告不久於人世的消息。但家人面對路易突然返家,心中的衝擊相當大,每個人似乎都在努力整理自己的情緒,以期重新面對路易,但也因為如此,每個人不知不覺中,又將自己的感受放在前面,或許因為疏離而自卑;或許因為曾經失去路易而惶恐,總之所有的情緒匯聚一起,而無法分清時,惡言反擊似乎是彰顯自己存在的唯一方式。

  安東相較於路易而言,兩人似乎有著比較上的差異,也許他內心也在吶喊,為何沒有像路易一樣離家發展,只落得如今在小鎮內當一名粗工,但就算他也離家,似乎也不見得會有什麼收穫。安東感覺不到這些,可是心中卻有著難以言喻的苦痛,應對這些難過,他唯有在語言交鋒上搶先,然後惡狠狠地羞辱對方,其實他也許並不想如此對待家人尤其是路易,但當下他除了讓情緒發洩之外,安東是無法再度控制自我的。

  母親瑪汀對兒子回來自然是相當高興,甚至顯得歇斯底里的神經質,但有時卻又顯得極端理性與冷靜。她分析也告知路易,最起碼他應該要告知妹妹蘇珊,讓她可以偶爾去找他,甚至可以多住幾天,畢竟他離家時蘇珊年紀尚小,對路易可以說是全然陌生的,但畢竟他們是兄妹呀!

  從母親的話語中,我們發現路易對家人也是冷漠的,猶如安東批評的,來信總是寥寥數語,甚至只有一句問候語,完全缺乏家人的熱情與溫度。路易究竟是什麼原因,而變得如此以冷漠對待親人?也許是現代社會氛圍的改變,使得個人更加自我起來。

  蘇珊其實也是個問題少女,她刺青、吸毒,安住在地下室屬於她自己的空間。對於路易她不知道說些什麼,但卻又對路易說了許多言不及義的瑣碎,從她懂事以來,這是她第一次這麼近地見到他,她固然高興,但卻也有憤怒與不安,這不像是一家人彼此該有的感覺,但這種複雜的情緒還是無端湧上。

  路易好幾次要說出此行的目的,但似乎要表達之時總會被人打斷,最後與安東爭吵中說了「我要走了」,也許是他真正對死亡的告白,但卻被安東認為路易又要離開,不免憤怒地指責。最終路易落寞地提起背包離去,也許十二年前他也是在類似的情形中離家?也許是,也許不是,總之每個人早已淹沒在親人的不諒解中而獨自哀鳴。

進擊的大媽(Woman at Wa)

導演:班尼迪克·艾靈森(Benedikt Erlingsson)
主演:郝朵拉·傑哈德(Halldóra Geirharðsdóttir)
冰島 / 2018年 / 101分 / 輔導級
禮讚:2018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單元SACD獎
   2018高雄電影節 氣勢首映
50歲的漢拉是名獨立自主的女性,表面上過著平靜而規律的生活,私底下卻是活躍的環保行動人士—居民只聞其名、不知其人的「高地救星」,孤身對抗當地的鋁製業對高地環境的 ...

◎ 劇情簡介     

  漢拉是冰島一名四十九歲的單身女人,平常參加合唱團,過著寧靜安和的日子,但其實她是一名相當執著的環保人士。在聽到中國即將到鎮上投資鋁鋼工廠,為了不使家鄉受到污染,頻頻向政府與冶煉廠抗議,但不受到理會,於是漢拉以弓箭射出鐵索在高壓電線上,導致失去電力後冶煉廠便蒙受極大的損失。

  警方似乎早有防備,開始追逐漢拉。漢拉避開種種追緝,幸好受到同樣來自艾維克的一名農夫之助,讓她開走他的汽車,而得以順利逃脫。

  冶煉廠的經理發表嚴重聲明,卻使警方誤抓了一名剛出獄的年青人。而漢拉此時接到通知,謂她認養女兒的申請已經批准,但必須要有另一名監護人,也就是她的雙胞胎姐姐阿莎。

  姐姐同意她認養烏克蘭的四歲小女孩,但姐姐表示,她正好要去印度的靜修院,因為知名的大師東尼納達,願意讓她去學習打坐、淨化心靈兩年。

  漢拉的破壞行動被稱為「山之女」,警方與政府並沒有退卻的打算,於是漢拉決定在去烏克蘭之前,再幹一件更大的。這一回,她將工具帶了齊全,用電鋸鋸斷鋼絲,但在最後一根時,電鋸卻沒有了電,於是她用鋼鋸奮力鋸斷,卻不慎被彈開的鋼索割傷了手,留下一灘血跡在地上。

  警方使用無人機開始追擊,漢拉早有防備,她不時躲入挖好的地洞,也潛入水中過河,更將一頭羊殺了之後,披上羊皮,而避開追擊。最終,她還是逃到農夫家中,農夫將近乎虛脫的漢拉抱至溫泉,讓她很快恢復體力,也用車載羊群,而讓漢拉躲在裡面,而逃過一劫。

  漢拉欲往烏克蘭,卻在機場遇上警方要檢視每個人的血跡而又撤回,但這回漢拉嘔吐不已,她也因而向警方自首,但中國已經卻步而撤資。

  姐姐來探監,她告訴漢拉,要去烏克蘭帶四歲的妮卡回來,而姐姐早就連絡農夫破壞高壓電,造成停電。兩人趁黑暗互換了衣服,使得漢拉得以離去。

  漢拉終於見到四歲的妮卡,她將帶小女孩離開四處淹水的烏克蘭回到冰島。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環保議題電影,由冰島的影后,號稱冰島的「梅莉史翠普」郝朵拉·傑哈德領銜演出。而這部影片的出發點,是中國欲與冶鋁鋼廠合作,而這將引發更多的汙染問題。照理說,這部影片應該會在中國禁演,但意外的是,中國竟然可以放行,究其原因,中國到冰島投資的議題,都是由冰島的官員提出說明,是屬於暗場帶過,應該不至於有太多負面的反應。

  漢拉已經四十九歲,雖然在政府單位中有其密友,負責提供各種資訊,這個角色份量不多,但多少也提供了戲劇當中的盲點。有趣的是,她晚上睡覺前,會把手機放在冰箱中,這應該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隱藏她的形跡,不讓她這名「山之女」的行跡曝光,其二可能是不願讓家中充滿手機的電磁波。這充份實踐了環保人士的精神與理念。

  漢拉允文允武,她平常是合唱團的指揮,但暗中對抗環保議題,更是讓政府始終追緝不到的高地救星「山之女」。在她得知中國外資欲來投資鋁鋼製業時,她知道這勢必會影響當地的環保。

  漢拉在抗議無效後,便決定採取破壞的方式,企圖逼迫外資撤退。於是在電影的第一場,便出現漢拉的行動。令人訝異的是,她並非使用先進的武器,反而是採用復古的弓箭,是那種在奧運會中比賽用的弓箭。這段畫面,在過去台灣的新聞局一定會剪掉的,因為怕民眾會依樣畫葫蘆,導致國內電力遭受破壞。但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箝制人民思想自由的掌控模式。以現今的社會觀念而言,從網路上學到的各種方式,往往超過漢拉的行徑,只是真的沒有人會去學漢拉的做法。

  這麼激進的漢拉,會不會在行為上是一條單行道?她考量的是儘量讓自己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家,因此很早就提出領養女兒的申請手續。這一點,便充分表現了女性溫柔的一面。

  因為延展出這一條支線,使得漢拉這個角色性格,憑添了更多厚度與力量。遠在烏克蘭的四歲小女孩,正在等待漢拉的救援,因為烏克蘭的戰役,使得女孩成為孤兒,這由尾場破敗的公車,以及公路淹水的情境,不難窺見一二。漢拉展現了母親的溫度,展開認養的旅程,使得「山之女」展現了女人另一種面向,而非只為環保成為鬥士的蠻幹極端的印象。

  冰島與挪威一樣,其祖先均為維京人,早年的海盜勇猛精神,自然會有著傳承,而古老的歷史,在影片提及的男女關係,是相當有趣的。也許是一種文化,也許當時的社會氛圍,男女關係就顯得複雜。因此救過漢拉的那位農夫,就半開玩笑地表示,既然老家是來自同一個地區,也許兩人之間會有著血緣關係。漢拉也半開玩笑的認為,農夫可能是她的表兄,就連姐姐後來去找農夫,幫忙策劃入監獄救漢拉時,也稱他為表兄。

  從這些半開玩笑的曖昧對話中,充份顯示了冰島過往的生活與歷史,從而顯露維京人血液中,流著堅毅的鬥志與剛猛。

  而這部影片最為特色之處,便是不時穿插兩組人物,不斷的出現。一組是樂隊,肩扛喇叭、手風琴以及大小鼓,不時配合著漢拉的心情,而變奏不同的樂風。但這是屬於暗場人物,雖然出現在畫面,但卻與劇中人物沒有過交集,所以可以用映象語言的詮釋,這個樂團的音樂,呈現了漢拉的心情其實與祖先的文化息息相關。

  另一組則是三位身著古時冰島服飾及花朵的婦人,她們也會在適當的時機出現,一樣沒有跟漢拉交集,但觀眾卻可以感受,像是祖靈的叮嚀與託付,不時喚醒漢拉的母性力量。從這兒的觀點,也可以探索到,早期的冰島社會,也許也是母系社會,而這一點,也正好呼應了,漢拉姐妹始終沒有嫁人的原因,因為從家庭的角度而言,女人永遠是家庭的重心。

  漢拉與姐姐互換身份而得以逃出監獄,從而去烏克蘭領養女兒,這段戲反而蓋過了環保議題的奮鬥,直接呈現了女性的生命力道。在烏克蘭,她見到了四歲的女孩,兩人共同在畫作上做了呈現,也表示了共組家庭的渴望。

  當破舊的公車拋錨在淹水的公路上時,漢拉抱起女孩涉水而過,而三名婦人竟也隨行而且不斷地歌唱,似乎在保護著漢拉維繫著母親的力量,這是一場令人驚嘆的安排,虛擬人物與真實世界相互聯結,但絕對沒有違和感,反而更加呈現一股訴說的力量。

  類似這種襯底影射的手法雖非獨創,但卻很少有人敢嚐試,因為觀眾不見得能夠接受或領情。以台灣觀眾而言,應該是如墜五里霧中。若是台灣導演敢於嚐試,說不定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姐姐為何心甘情願替代入獄,其實編導早就埋下伏筆,從事精神修煉的人,不管去印度或獄中,她應該都會閉目打坐,也許姐姐也會突然領悟,去印度也只是打坐,在獄中也是打坐,因為外緣一切虛妄,唯有專心領納真實心的存在,那世界就會成為一真法界。姐姐入獄前,必然是有這一番領納的。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2021年全年度(31部)總片單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 全年度影片均由黃英雄老師撰稿、講評 》

1  再見柏林(Goodbye Berlin)
2  圖書館戰爭(Library Wars)
3  今夜, 在浪漫劇場與你相遇
 (今夜、ロマンス劇場で)
 (Tonight, at Romance Theater)
4  穿越時空愛上你(Kate & Leopold)
5  為妳唱的歌(Song to Song)
6  香米小情歌(Basmati Blues)
7  日日是好日(にちにちこれこうじつ)
 (Every Day a Good Day)
8  小魔花(Little Joe)
9  多情動物(Endangered Species)
10  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
11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12  家戰(Custody)
13  巴哈旺大飯店(Hotel Salvation)
14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15  福爾摩斯:詭影遊戲
 (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16  媽媽的味噌湯 
 (はなちゃんのみそ汁)(Hana’s Miso Soup)
17  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18  阿嬤的小公主(감쪽같은그녀)(Little Princess)
19  放牛班的提琴手(Orchestra Class)
20  親愛的小孩(Son-Mother)
21  溫蒂的幸福劇本(Please Stand By)
22  今天也要用便當出擊
 (今日も嫌がらせ弁当)(Bento Harassment)
23  翻供(결백)(Innocence)
24  (Radiance)
25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26  寵物當家:雅夫愛相隨
 (ポチたまペットの旅)( Go, Masao!)
27  電梯男孩的奇蹟(The Lift Boy)
28  說不出的告別(Blackbird)
 29   瑪麗娜之橋(Marina)
30  帝國毀滅  關鍵十三分鐘(Elser)
31 聽風者之歌(Tramontane)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聽風者之歌(Tramontane)

導演:瓦切.布魯古鈞(Vatche Boulghourjian)
主演:巴拉卡特.賈布爾(Barakat Jabbour)
   茱莉亞.卡薩爾(Julia Kassar)
法國、黎巴嫩 / 2017年 / 106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2016年坎城影展的影評人週金軌獎
   2016克羅埃西亞普拉電影節特別關注獎
故事講述自少雙目失明,跟母親與舅父一起 ...

◎ 劇情簡介     

  拉比是二十多歲的視障者,他有音樂的天賦,在視障學校帶領一個樂團,並即將到歐洲去演出。

  拉比由十幾歲的小孩塔雷克帶他去申請護照,但卻被發現其身分證是偽造的,當局並未逮捕他,只希望他去找鄉長再開一張出生證明即可。

  拉比很困惑,以此責問其母莎瑪,莎瑪只好說實話,謂當年在聖約翰醫院將他領養回來。但拉比造訪醫院,卻沒有莎瑪與拉比的資料,而一切線索均指向舅舅海善,但海善卻於此時失蹤了。

  拉比曾遇上來找海善的奧瑪,並談起亞洛茲與納比爾,而納比爾目前正在非洲。學校主管齊娜也因為警察來詢問,而問拉比發生何事?拉比表示他也不知情,拉比決定要去驗血,莎瑪不答應,此時才表示拉比是抱回來的,是在卡海雷亞一對夫妻死亡之後,海善將他抱回來的。

  拉比由拉茲德開車到南方的卡海雷亞,拜訪了當地的長老,但長老表示,這個貧困的小鎮從未發生戰火,也從未聽過有夫妻死亡的往事。

  拉比於是找到當時受海善資助的奧瑪,奧瑪這才透露,當年海善曾與小梅訂過婚,並透露納比爾並不在非洲,其實是在精神病院。

拉比先找到小梅,但小梅似乎不願再提往事,拉比也只好到精神病院找到納比爾。納比爾似乎也不願再提過去內戰的往事,但卻透露了當年發生戰役的小鎮瓦迪艾汀。雖然莎瑪一直打電話找拉比,但拉比卻將手機關機。

  拉比終於找到瓦迪艾汀,並找到年紀很大的納比爾老夫婦,當拉比說要找出真相時,納比爾夫妻入內商量,出來後坦承他們的兒子與媳婦在房內被槍殺,而唯一的孫子卻失蹤了。拉比此時似乎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世,但老
拉菲亞卻表示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不管孫子活著或死亡,都有其自己的世界。

  海善回來了,並為拉比帶回一本護照,他要塔雷克唸出護照的名字,那就是他的身分了。去歐洲應邀演出前,舉行一次演奏會,母親莎瑪與舅舅海善也都去了現場,兩人對拉比的演出都露出欣慰的表情。

◎ 劇情分析

  「聽風者之歌」敘述的是黎巴嫩的一名視障青年,他領導的樂團獲得歐洲的邀請,在他申請護照的同時,被警方察覺他的身分證是偽造的,甚至在鄉長與醫院之間的追索,竟發現他這個人從來不曾存在過,也就是他的母親也不是他的親生之母。

  拉比突然發現他的四周全部是謊言,真相原本很單純,但背後似乎有一股力量不僅掩藏了真相,也將拉比拉入一個黯黑的旋渦之中。

這部影片的背景,刻意顯得模糊而逃避,如果是黎巴嫩人來觀賞,或許可以了解一二,但卻也不見得這個背景是他們所願意談的。

  黎巴嫩的歷史可以遠推到五千多年前,但卻並未因為具有悠久歷史,就應該成為大國,在十六世紀時,曾被奧圖曼帝國統治,後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衝擊,也落入到法國的托管。在一次大戰前,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的統治,之後也成為阿剌伯帝國的一員。二戰時(一九四一年),英軍在法國部隊協助下,打敗了納粹扶植的傀儡政權,一九四三年黎巴嫩才宣布獨立。

  但在1975年至1990年期間,卻發生了基督教(45%)與伊斯蘭教(55%)的內戰,而敘利亞也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也控制了黎巴嫩的南方。一直到1989年才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內戰結束,2005年敘利亞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

  而這部電影,拉比的身世,正好就是發生在內戰期間。拉比的舅父海善是個相當有來頭的人,他從戰場上帶回拉比,但為何雙眼失明,導演並未明說,甚至都似乎已找到源頭,但人們卻選擇不去違逆,因為那是真主的意思,從這些語脈中,不難嗅出因為教義的不同,就算是熟識的人,都難逃最後生死鬥爭。

  臺灣最近與黎巴嫩被世界所討論,原因是中國揚言要把臺灣「黎巴嫩化」,這意思是藉著兩種主義思考,便能讓臺灣無法招架,從而自我崩潰,其一是宗教的分化;其二是宗族主義。

  宗教原本是人類心靈的慰藉之所在,當不同的信仰被提升到相互仇視與對立時,這是相當殘酷的。在逐漸被分化後,宗教變成了一種仇視的動力。而黎巴嫩的內戰使得這個國家幾乎陷於萬劫不復的慘況。

  另外所謂宗族主義,當然是以種族的自我膨脹,從而欲消滅不同屬性的人。其實這個世界之所以美麗,正因為每個族群,都能展現屬於他們自有的文化與思維,於是這個世界就變得多采多姿起來,設想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種文化,無法再受其他文化的影響,那會是多麼單調而乏味的生活?

  內戰之後很難界定誰輸誰贏?只有兩敗俱傷,甚至導致民不聊生。黎巴嫩原本是一個觀光勝地,羅馬帝國佔領期間,興建了聞名的大神殿,但如今卻不再有觀光客上門,有的只有內戰之後的斷垣殘壁,這將近十五年的內戰,是值得任何國家警惕的。

  為了隱瞞拉比的身分,海善為拉比造了一個身分證,在被警察發現時,竟然沒有因為偽造文書而當場逮捕。這表示警察當然知道箇中奧妙,如果真的介入其中,可能不僅自己官位不保,甚至有可能會被殺之滅口。因為這個國家發生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現象,而很多情形並非一個警察局長可以干預的。

  海善是戰爭時期的排長,但他卻是權力極大而且賞罰分明的,其中奧瑪因為開刀不時來求海善幫忙,而另一位同袍納比爾卻到了非洲。但事實上,納比爾在拉比的追蹤之下,卻在精神病院被找到。但納比爾並沒有精神病的問題,為何會住到精神病院?這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同袍之間有了思想上的衝突,但為了不擔負殘殺同袍的罪名,將納比爾軟禁在精神病院中。

  前面拉比的母親其實也被
在鼓裡,海善並未告知拉比的真正身世,只隨便講個小鎮的名字,沒想到拉比死纏爛打,不斷地追索,然後謊言一一被揭露,最後在納比爾提出一個瓦迪艾汀的村落,而這個最終的所在,得知了拉菲亞夫妻的慘案,因為其父告知,他的兒子與媳婦被槍殺在屋內,但其孫子卻不見了。

  這個時候似乎是水落石出了,但唯一的不同是,這位爺爺表示他的孫子眼睛並未失明,這提供了一種拒絕承認的態度。但這真的是一個好理由嗎?這必須回到爺爺的那句話,孩子會活在哪兒,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這名伊斯蘭教的老人,似乎對宗教戰爭引起的苦痛已經無力承擔,更何況,如果將真相真正攤在面前,這會是真正圓滿的答案嗎?老爺爺最後做了最明智的選擇。

  拉比似乎沒有得到真正他想要的答案,他的舅舅卻給了他一本護照。但這個護照會是他真正的身分嗎?拉比無法再度推敲,只有回到他的音樂心靈世界。在演奏的時候,母親與舅舅海善都到了,在黑暗中聆聽著黎巴嫩的音樂,前塵往事歷歷在前,但他們不同的心境自然有不同的心思,而這一切可能都要歸咎於歷史吧?!

帝國毀滅:關鍵十三分鐘(Elser)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
主演:布卡·克萊斯納 (Burghart Klausner)
   克里斯欽·佛里德 (Christian Friedel)
德國 / 2015年 / 114分 / 普遍級
禮讚:橫掃德國電影獎7項大獎提名
   榮獲德國導演獎最佳影片獎
   勇奪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製作大獎
刺殺希特勒失敗的真人真事…

◎ 劇情簡介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八日,已經崛起的德國納粹黨,在希特勒領導下,逐漸取得掌控德國的優勢。遂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酒館」舉辦慶祝大會,但因機場起霧無法昇降,希特勒提早十三分鐘離開,雖然引發爆炸死了四人,但卻讓希特勒逃過一劫。

  在邊界上抓到一名有共產黨胸章的人喬治‧艾爾塞。在經過拷問後,偵察長奈比認為並無什麼組織參予,但蓋世太保穆勒以及其上司,均以不能對希特勒交代而不作罷。於是他們抓來喬治的未婚妻愛莎,喬治為了不拖愛莎下水,遂開始有問必答。

  愛莎原本已經嫁給埃里希,而喬治在酒館內演奏手風琴,埃里希對愛莎極端粗魯,而愛莎卻與喬治一見鍾情,兩人感情發展甚速,有一天埃里希打了愛莎後去喝酒,喬治去探視她,兩人遂發生了關係。甚至最後生下了小喬治,只可惜小喬治沒來得及長大便夭折了。

  喬治的家被查封,不得不租用埃里希家的地下室,雖然方便二人偷情,但卻也被埃里希發現而引爆衝突。

  喬治有一群共產黨的友人,但紛紛被捕入獄,並分配到鋼鐵廠工作,喬治也在鋼鐵廠,順便照料友人。因為他始終不相信暴力,但隨著納粹逐漸地排擠猶太人,並用電影極力鼓吹納粹,這也逐漸使得喬治的觀點有了改變,他認為納粹在攻擊西班牙並併吞奧地利之後,波蘭將也會被波及,況且法國、英國已開始對德國宣戰,為了要阻止這一場浩劫,唯一的方法便是謀殺希特勒。於是他狠心地離開愛莎,一人單獨到慕尼黑,展開了謀殺的計畫。

  他將素材蒐集完成後,潛入會場安裝定時炸彈,只可惜十三分之差,使得希特勒逃過一劫,也使自己身陷牢籠。但就算喬治道出實情,蓋世太保亦不相信,最後畫圖取信於奈比及眾人,遂被關入特殊監獄內。

  一九四五年,奈比反而也加入謀刺希特勒的活動,只可惜失敗被捕,並處予吊刑。喬治知道這訊息,感嘆自己似乎也死期將至,果然不久就被槍斃了。而其死後幾天,這個特殊監獄就被盟軍攻克佔領了,戰後喬治的事蹟才被解密,並列為反納粹的英雄。

◎ 劇情分析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慕尼黑的一間小酒館,一群年青人在一陣討論後,突然有一人站上桌子開槍,宣稱德國的新時代來臨,這引燃了群起效尤,甚至引發了暴動,後來動盪平息,而這名年青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而這個事件稱為「慕尼黑啤酒館暴動」。

  納粹德國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也稱第三帝國,期間是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國內幾乎所有事務均為納粹所控制,並且實施軍國主義。納粹主義是反自由和民主主義,簡單地說,納粹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另一種形式。

  一九三三年一月卅日,當時的威瑪共和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為鞏固自己的權利,立刻宣佈其他政黨全部非法,並開始清除反對勢力,一九三四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遂將總理與總統位置合併成為一名獨裁者。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公民投票,正式定位希特勒為德國「元首」頭銜。

  希特勒為應付大蕭條,於是沒收猶太人的財產,以及赤色份子及神職人員的財產,大規模的軍事支出及混合經濟穩定了大規模的失業潮,尤其興建高速公路及其他公共工程,逐漸讓經濟恢復穩定的局面,這也是納粹政權開始受到人們歡迎的原因。

  種族主義是希特勒的一大敗筆,甚至搞起「種族生物學」這才逐漸引起人們反感。一九三八年納粹開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後又進攻波蘭,於是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八日,當時德國納粹已經開始在歐洲引起動盪不安,於是喬治·艾爾塞便利用定時炸彈安放在「貝格勃勞凱勒酒館」內,希特勒準備演講的所在,但因為機場起霧,希特勒提早十三分鐘離開,故爆炸時雖有人死亡,但希特勒卻毫髮無傷。

  喬治原本計劃從邊界逃往瑞士,但卻在邊界處被德軍捕獲,因為他的膝蓋受傷–這是跪著安放炸藥的證據,加上他的手提箱有許多可疑之處,於是由軍官奈比負責審問,同時也有一名蓋世太保穆勒在旁監視。

  喬治本來與愛莎可以組成一個甜蜜的家庭,共享天倫之樂,但他寧可冒這個大險,最終讓自己陷入無盡的苦難之中,這當然是因為他認清了納粹的本質,所謂「擒賊先擒王」,只有希特勒死亡,或許才能改變整個大環境。他的想法是對是錯?最終還是很難評估,但希特勒的內心反而是多疑而不安的。

  明明只有喬治一人所為,但希特勒一口咬定,必有一個背後的組織,因為他的掌權來自近乎政變的方式而奪取,其樹敵之眾是很難想像的。因此當奈比第一次偵查完畢之後,穆勒表示元首一定要追究出背後的主謀。

  這顯示了希特勒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在納粹掌權之後,德國是靠剝削別人而獲得資源,如果想要更多的資源,當然就必須向外擴充,如果談判不順利,那就以武力佔領,他的企圖是很多明眼人相當清楚的,因此消滅希特勒便成了許多地下組織的共同目標。

  希特勒豈有不了解這樣的道理,他對喬治的逼刑,就更顯出希特勒的惶恐與不安,因此喬治的案子就一直被延續下來。甚至到戰爭末期,奈比也加入了另一波反希特勒的行動,雖然行動最終失敗,位居高官的奈比也被判吊刑,這是何等的諷刺?

  納粹敗亡之後,喬治卻未獲得拯救,因為在幾天之前,喬治就已被處死了,這不免令人扼腕,然事實就是如此,喬治在戰後經過考證,才被追封為抗拒納粹的英雄人物,而愛莎最終也移居瑞士,並在之後有兩段婚姻,雖然她的最愛始終是喬治。

  為何會發生世界大戰?只因希特勒是個擅長演講的人,他激動的手勢很快就可以蠱惑人群,德國便在他的領導之下企圖統治歐洲與非洲。

  希特勒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共產黨雖是納粹所排斥的,但他卻先與史達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在最終還是掩不住真面目,開始進攻蘇聯。

  讓德國陷入困境的,除俄國之外,另一個就是英國。納粹對付英國因隔著海峽而無法大舉進攻,只能每天用飛機去轟炸,但這也無形中消耗了納粹的資源,所以說隔著一個海峽,若要採取登陸攻陷,那是相當困難之事。軍事專家表示,欲隔海登陸,攻擊者必須以將近二十倍的兵力才有勝算,這也是為什麼納粹始終不敢強行登陸英倫三島的原因。

  德國在戰爭後期,開始研究飛彈的概念,只可惜在當時只是初步的構思,如果飛彈先行研究出來,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會完全不一樣。

  蘇聯的「冷」也使德軍陷入苦戰,最終不得不撤退,而此時德國已露敗相,在諾曼第登陸成功後,一舉切斷納粹的供輸,並且很快就攻到柏林。

  喬治應該算是有先見之明的人,他的前置作業如果成功,也許會使得戰爭局勢改觀,只可惜他因之而賠上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名字卻名垂千古,一個人的價值觀在這個角度就有了分野,這是我們要思索的。

瑪麗娜之橋(Marina)

導演:史泰·康尼斯(Stijn Coninx)
主演:多納泰拉·菲諾基亞羅(Donatella Finocchiaro)
   伊芙琳·伯斯曼(Evelien Bosmans)
比利時 / 2016年 / 124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 比利時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美術設計獎
   榮獲 奧斯滕德影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
   榮獲 德國艾登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榮獲 世界原聲帶設計大獎 觀眾票選獎
貧困的樂天青年,生活在落後的義大利南方小鎮,他的父親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環境,決定舉家遷往比利時的礦場工作...

◎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意大利陷入了蕭條不景氣,很多人紛紛到比利時當礦工,薩瓦多也隻身前往,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妻子伊妲、兒子洛可與女兒萬達接到比利時,但到達後才發現礦工的環境極差,就算家屬的住所也是極端惡劣。

  洛可到學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但等到要再接受更進一步的教育時卻被拒絕了,理由是礦工的孩子只能當礦工。但洛可卻不願入坑,於是他去學汽車修理。

  小時候,洛可就喜歡雜貨店老闆的女兒海蓮娜,他曾花錢買棒棒糖請她吃,長大後的海蓮娜,被父親安排與富婆的兒子何納交往。在一次修車中,忘了替何納的車子加機油,導致車子拋錨,這使得洛可失去了工作。

  洛可喜歡手風琴,為了參加比賽,必須換一台一百二十貝斯的,雖然母親暗中資助,但依然不夠,賣手風琴的老闆是意大利人費歐奇,遂以低價賣給他。

  在比賽中洛可得到第一名,獎金一千元,但父親的礦區發生災變,這是一九五六年,共死了二百六十二人,其中一百三十六人是意大利人。

  洛可向修車廠借場地練團,其中司特是鼓手,賈斯是吉他手,克勞斯是薩克斯風手,而修車廠的老闆兒子蓄博是貝斯手。他們晚上在小學同學傑奇開的酒吧演奏,因為要租各種器材,所以沒賺什麼錢。而洛可因沒有演唱證而被罰款,不得已,洛可只好走黑市買賣,終於有了一張表演證。在演唱中,看見何納帶海蓮娜來酒吧,臨時看到「瑪麗娜」三個字,於是當場即興創作了一首歌。

  這首歌感動了東尼布魯諾,於是約第二天去錄音,而當夜海蓮娜與何納爭吵,海蓮娜遂來找洛可,兩人站在橋上躍入河中,並在一艘船上裸體相擁,賈斯來接洛可,而讓海蓮娜獨自回去。但第二天錄完音,警方卻控告洛可強暴海蓮娜,後來知道是何納所為,因為他是未婚夫故不起訴。在走投無路下,洛可又逢父親腳受傷,正欲入坑挖煤時,卻傳來唱片熱賣的消息。

  最終洛可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唱,而他的歌也成為世界的名曲,洛可於一九八九年逝世。

◎ 劇情分析
    
  五0年代意大利歌手洛可葛蘭(Rocco Granata)當年以一首瑪麗娜(Marina)風靡全世界,他原本是意大利人,從小隨父親到比利時挖煤礦,但對音樂相當著迷的洛可,憑著一把手風琴,不畏惡劣命運的挑戰,最終獲得成功,導演以傳統式的手法,重新詮釋了洛可的故事。

  意大利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後國內一片蕭條,為了生存,很多人選擇到比利時挖煤礦,但卻得忍受二等公民的待遇。但為了養活一家人,薩瓦多先行出國,而後再接妻子及洛可,洛可的妹妹萬達也就順理成章在比利時受教育。

  鎮上的雜貨店是傑奇開的,小時候的洛可在見到傑奇的女兒海蓮娜之後,就非常喜歡她,用他自己的銅板買了棒棒糖,然後再送給海蓮娜。雖然洛可並不知道他喜歡的女孩子叫什麼名字。

  一開始,薩瓦多只簽三年合同,但真正時間到了,就算回意大利又能做些什麼?於是不斷地順延,入礦坑挖煤似乎是薩瓦多的不歸路,而他甚至也希望洛可繼承他的衣缽,當挖煤工人。

  但生性樂觀又喜歡音樂的洛可,卻直覺自己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父親似乎也拗不過他,只好將手風琴又從盧奇諾的手中買回來。因為洛可要參加狄恩馬丁模仿才藝大賽,但只有八十個貝斯的舊手風琴,實在很難發揮,所幸賣手風琴的老闆是同鄉,而且又見洛可極富音樂天份,遂將120貝斯的名牌手風琴Stradela半買半送給他。

  有了最好的手風琴,洛可如虎添翼,果然在才藝大賽中奪魁,當時也受到經紀人東尼布魯諾的賞識。但薩瓦多卻不贊成兒子搞音樂,不得已洛可只好去修車廠學習修汽機車的技術。

  薩瓦多與妻子伊妲出門時,很多人都認識伊妲。原來為了貼補家用,伊妲暗中為其他挖煤工人洗衣服,這使得薩瓦多覺得沒面子,夫妻倆免不了一番爭吵。

  海蓮娜長大後與富家子何納訂婚,兩人開車來保養,洛可忘了加機油導致汽車拋錨,洛可也失去了工作。一九五六年比利時發生了史上最大的礦災,死了二百六十二人其中二分之一是意大利人,而薩瓦多幸好逃過一劫,雖然入院治療,但胸部已染矽肺症,時常咳嗽不止。

  戰後的年代,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困頓的。五0至六0年代的台灣也是一窮二白,要找個工作真是談何容易,而能夠工作的無非是奉獻自己的勞力。父親是礦工,當然他不敢有什麼奢望,也只希望洛可也去當礦工。

  但五0年代,意大利首先意圖突破僵局的,其實是電影。縱然外在環境不理想,但總必須找出一條可行之路,在種種考量中,電影工作人員找到了突破點,他們揚棄了攝影棚,完全取材於四周的「貧困」。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的電影為「新寫實主義」,其膾炙人口的作品,便是聞名全世界的「單車失竊記」。而這股風潮影響了六0年代的法國電影,河左岸派與筆記派為主的潮流,甚至影響了七0年代的台灣,只是台灣改了一個名稱「健康寫實主義」。

  這也表示,在最黯淡的時期,正是開創新時代的契機。六0年代的自由主義思潮,不僅開始影響美國,歐洲自然也受其影響。洛可的興味正好與時代的脈動相結合,但應該說,他的天賦與他的思慕在聯結之後,靈感突然湧現而出,他不知道喜歡的女孩叫海蓮娜,只見旁邊的物件有了「瑪麗娜」的名稱,當下以轉嫁的方式,將海蓮娜作瑪麗娜的連結,於是出自內心的傾慕與愛意,即興地創作了「瑪麗娜」這首聞名全世界的名曲。

  這首歌當然被東尼布魯諾發現,於是他要求洛可與他的樂團,到錄音室錄下單曲。只是錄完之後,東尼似乎又感覺風向並非他的想像,所幸洛可憑著自己的毅力及團友的努力,將唱片鋪在各地方寄賣,結果引燃了聽眾的喜愛,也開創了洛可的傳奇世界。

  洛可與海蓮娜半夜在橋上的裸體相擁,這一段導演刻意保留了一些神祕,究竟兩人有沒有發生身體與身體的連結,由觀眾自行決定。但吃味的何納卻趁海蓮娜落單時,強暴了她。

  警方由「推論」認為強暴犯是洛可,甚至逮捕了他,而這些事情並未詢問海蓮娜,當然事後再度獲得澄清,但何納因為是海蓮娜的未婚夫,故不予起訴。

  這個事件無非是在探討移民的困頓,似乎所有的犯罪絕對與外來移民有關,抱持這樣的認知是狹隘的偏見。以台灣現今有許多的外來新娘,政府不但極力為她們舉辦各種輔導,而在民間也不曾聽聞有任何不公平的對待,我想這應該是台灣相當引以為傲的風尚與態度。

  洛可終於到卡內基音樂廳演唱,這是每位成名歌星的榮耀,而他的歌聲以瑪麗娜為名,放送到全世界的電台,他成功的走出了父親一度以為的困頓,他也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音樂世界。

  諾可的故事,其實可以帶給很多人一番期許,尤其這種概念是不分時代的,在任何時刻都有人有許多的夢想,但夢想不會無端而現,一切都要靠自身的努力,當然必須加上一點愛的動力,成功之日是可以期待的。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說不出的告別(Blackbird)

導演:羅傑‧ 米歇爾(Roger Michell)
主演: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
   山姆‧尼爾(Sam Neill)
美國 / 2019年 / 98分/普遍級
禮讚:2020金馬影展影迷嘉年華單元 暖心選映!
   凱特溫絲蕾催淚新片,百變女王蘇珊莎蘭登內斂動人演技,蜜雅娃
   絲柯思卡真情流露,兩位奧斯卡影后首度同框飆戲,激出觀眾眼
   淚影中文主題曲【模樣】大Q秉洛 感動獻唱
劇情在敘述一位罹患漸凍症的媽媽, ...

◎ 劇情簡介     

  保羅是一名醫生,他的妻子莉莉得了漸凍人的絕症,莉莉要求在與家人過完聖誕節之後便安樂死。於是邀請大女兒珍妮佛與其夫麥克,當然還有他們的兒子強納森。

  一直較為叛逆,而且失去聯絡一個月的二女兒安娜,也意外地回來,不但她的出現令人意外,安娜是一名女同志,她也帶了「室友」克里斯回來。

  但令珍妮佛最意外的是,母親的大學同學伊莉莎白似乎也不請自來,但礙於情面,原本的家人聚會雖多了一個外人,似乎也只能接受了。

  眾人圍在客廳,但卻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慨,只好談論著桌上的鮮花,珍妮佛不但作了一個蛋糕,也送莉莉一對放鹽、胡椒的小罐子。莉莉接受了禮物,但卻顯得有些尷尬。

  麥克與珍妮佛在房內也談論,送兩個瓶罐實在太小氣了。但事實上,一時之間也不知該送些什麼東西,倒是對伊莉莎白的到來頗有微詞。因為她從母親與父親去倫敦或其他地方觀光時,總會帶著伊莉莎白一事,珍妮佛大膽推測,父親與伊莉莎白可能有私情。

  姐妹許久未見,兩人在外面有了一番對談,但卻誰也影響不了誰,因為長大之後,每個人都有獨立自主的觀念,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除了拍全家福相片之外,也同時想起大學的荒唐生活,除了強納森之外,其他人都嚐試吸了幾口大麻,使得氣氛有了些許的緩和。

  當安娜得知母親莉莉竟然要自行安樂死,而荒唐的是父親保羅就是一位醫生。安娜向克里斯表示,她要去向警方告發,一時之間使得家庭氣氛又陷入僵局。

  珍妮佛果然提出異議,她並指責父親與伊莉莎白有染,沒想到莉莉主動表示,是她要求伊莉莎白這麼做的,因為當她離開後,希望保羅還有個好友閨蜜能夠照顧他,這使得眾人目瞪口呆。

  終於過了聖誕節之後,莉莉從保羅手中接過一杯透明的藥水,在與眾人擁別之後,勇敢地喝下那杯藥水,半晌就離開了人世。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討論與呈現「安樂死」的影片。這種議題不只出現在這部電影,過去法國與西班牙都曾經有類似的題材,而之所以會引起更多的討論,因為「安樂死」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是無法被承認的,也就是說安樂死不管理由如何,都是違法的。

  不僅法律禁止,任何宗教也並不鼓勵安樂死,而很多患者,禁不住在最後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那有幾個理由,其一是無法或不願承受病魔的折磨,其二是躺在床上甚至近乎植物人,為了不想連累親人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毅然決然地以安樂死結束自己生命。

  另外自殺當然也是這個世界所不容許的,想想生命究竟從何而來?生命的到來必然有其緣故,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習氣種子」與「業緣種子」,一個人的降生當然還有多重的原因,但那屬於道種智的層次,不宜在此以文字做世俗的呈現。

  人的長相為何都不一樣?這當然是由自己「決定」的,根據自己的習氣個性與業緣,才有今世的長相與遭遇,因此最後老年時,有的人無病無痛地在睡夢中逝去,有的卻必須在病床上與病魔掙扎多年,最後在極度痛苦中離開人世。為何會有這些差異性呢?

  我根據佛法中的說法來詮釋,那是我們累世中造了業,也許今生都不曾有負於人,但過去造的業會存在阿賴耶識中,不會有任何的差遲。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其他宗教人士的抗議,甚至告上主辦單位,這也是為何我這麼長的時間,都不曾來總館上電影講座。但這是屬於我個人的見解,如果不同意就當作沒這回事,畢竟現在社會,你可以不喜歡別人的論點,但我卻自認為該作自己該有的見解。

  莉莉得到「僵直症」,這種病症到最後都必須依靠別人,換句話說,莉莉也是很有主觀的見解,她不願連累丈夫與兩個女兒,在經過與醫生丈夫討論後,決定以安樂死來完結自己的生命,甚至為了讓丈夫不會孤獨,還要大學的閨蜜伊莉莎白替代自己來照顧丈夫保羅。

  這樣的安排似乎相當妥善,符合天理、人情,唯一是違反國法。同時她也不曾思考過對家人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而言,家人尤其她的兩個女兒,更是無法接受。

  生與死就像一個環,找不到什麼是頭?什麼是尾?但也並非全然無解,只因我們被一念無明煩惱所遮障,也無法了解無始無明背後的真諦。所以在這世上發生的很多事,我們都無法用世俗法了解,若欲了解真義,就必須去領納出世間法的第一義諦。

  保羅身為醫生,他也同意妻子的決定,因為他知道妻子的狀況只有愈來愈糟,最終甚至會喪失自己的尊嚴。在第一場莉莉起床之際,她堅持要自己下床穿衣穿鞋,這是一種毅力的表現,試問莉莉如何能忍受病症演變到最後的難堪?

  也許死亡並非大家傳統的認知,只因為我們對死亡不了解,當然更無法了解「生」的過程與真義,也許因為宗教的議題,使得這個生死議題變成完全不同的詮釋,而我對宗教的認知是:某種角度,任何宗教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的用法不同,而產生許多的誤解,而且這是不值得一談的問題。

  珍妮佛是大姐,她嫁的丈夫麥克似乎也沒什麼見解,倒是保羅與孫子強納森談到奧德賽與羅卡。羅卡是西班牙知名的詩人,他的遺作「灰燼」對當時的佛朗哥政權做了全力的抗衡。可惜在三十六歲時,就被佛朗哥政府抓到一座山谷槍殺而亡。羅卡和聞名的畫家達利以及後來有名的導演布紐爾,是書生學院的同學,布紐爾先到美國,後又居住在墨西哥,直到七0年代才回西班牙,而達利也早就到巴黎拜畢卡索為師,從而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創作大師。兩人往國外發展,卻逃過一劫,只有羅卡英年早逝。

  生命正是如此的多樣化,生命的長短並非專一的抉擇,因為你想長壽,不見得能如願,若毫無所思,卻是有人渡過百年大關安享天年。這並非是我們每個人可以預料的,唯一可以知道的是,不管壽命長短,最終分段生死到來,還是不免一死。如果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不妨從這個角度來面對死亡,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而之所以謂之為「關鍵」,那是因為每個人在面對死亡之前,總會有不斷的試煉,生、老、病、死是人生四大苦,(其實有八大苦)因此是每個人要去面對的。

  現代醫學對人類的病狀,還有許多無解的地方,雖然醫學上發明了更多的藥物,甚至更多的醫療器材,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甚至雷射。似乎增加了醫療的層次,但反而喪失了醫生的診斷能力。古代中醫的「望聞問切」的功夫,幾乎已經很少在醫生的診斷上重現過。

  台灣的醫療體系是不容易讓病人死,但卻依然治不好病人的疾病。因此台灣的平均壽命已經到八十三歲,這是短短幾年就到達的。而現在也在推行不願插管的聲明,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看法,終究要死,何必勞師動眾白忙一場?但若是為了逃避病症糾纏,而以安樂死來了結自己的生命,其實從各種角度而言,都是值得討論的。

電梯男孩的奇蹟(The Lift Boy)


導演:強納森‧奧古斯丁(Jonathan Augustin)
主演:莫恩‧汗( Moin Khan)
   妮拉‧馬蘇德( Nyla Masood)
印度 / 2019年 / 107分 / 普遍級
禮讚:入選美國德州達拉斯南亞電影節《三個傻瓜》演員阿里扎勒誠摯推薦,感人程度更
   勝《三個傻瓜》《心中的小星星》年度必看的印度溫馨勵志喜劇。
世界最大拖曳機廠商馬恆達集團總裁馬辛卓推薦電梯乘載著不是重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生就像電梯,起起伏伏,時高時低…

◎ 劇情簡介     

  寇納許是孟買銀河華廈的電梯服務員,他希望唯一的孩子賴朱能考上醫生或工程師。但賴朱始終在建築繪圖這一科被當掉,在第四次補考又沒過時,正巧寇納許心臟病發作送醫治療。

  為了養家,賴朱只好去替代父親的職務,每天早上去六樓找業主蘇扎莫琳拿鑰匙,並必須擔任清潔的工作。一開始,賴朱相當抗拒,甚至不願換制服,但在認識四樓的拉塔與其女兒「公主」之後,他的工作熱忱逐漸高漲起來。公主知道賴朱補考未過,而公主也不喜歡母親為她安排的明星之路,兩人逐漸有了默契。

  在莫琳的影響下,賴朱也學會了不能偷懶,而且更應積極面對自己的生命。莫琳因為要去買東西而叫不到嘟嘟車,賴朱便用他的速克達機車送她去,兩人同時在海邊欣賞夕陽,莫琳才道出當年她留學英國,在遇見蘇扎之後,兩人陷入熱戀,在結婚後回到孟買定居,直到去年蘇扎去世。莫琳並帶賴朱去蘇扎墳前獻花,同時也帶他去教會的教堂祈禱。

  母親菈西蜜認為莫琳在引誘小鮮肉,故告誡賴朱要儘量遠離莫琳,父親寇納許出院後,偷偷告訴賴朱,從他開始念天主教中學又上大學的經費,其實都是莫琳贊助的,她希望賴朱能成為工程師,但顯然賴朱是讓人失望的。

  賴朱在知道真相後,反而追問莫琳為何要幫助他?同時表示自己不見得喜歡當工程師,因為他真正喜歡的是當藝術家,甚至可以開班授課,而在同時,賴朱才發現莫琳其實是一名畫家。

  莫琳在了解賴朱的困頓後,便自行買書閱讀,然後開始教賴朱如何製圖,在莫琳的激勵下,賴朱展現從未有過的學習態度。而在補考的前兩天,賴朱的好友尚恩告知,有一名教授只收六萬元就保證一定過關。父親與母親也決定賣掉首飾湊齊六萬,甚至尚恩也願提供六萬元,但被莫琳所否定,她認為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在補考後莫琳卻去世了,她的喪事由尚恩提供,以最隆重的方式為她下葬,而那棟豪宅也留給了賴朱。於是賴朱開起補習班,四樓的密斯崔與尚恩也都開了他們最有興趣的補習班。

◎ 劇情分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對子女的期許。在早期的台灣社會普遍貧困,如果孩子能夠唸書,不免都期待兒女能成為醫生。這個概念,應該來自於日據時代,日本人不希望台灣人唸政治甚至法律,但卻鼓勵多往醫界發展,這也使得台灣的醫生出了幾名相當傑出的人士,甚至在醫學史上留名。

  印度人口眾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便產生極大的競爭,沒錢的自然無法上學,一輩子淪為社會的底層人物。有辦法的就進入英語學校,然後相準兩個較容易出人頭地的大學前進,也就是日後能當醫生或工程師。

  賴朱雖然念了工程學系,但始終都卡在製圖考試這一關無法通過,自然也就無法畢業。並且創紀錄地第五次補考,究竟第五次有沒有通過?本片導演採用開放式的結局,真正的答案並未明確,觀眾必須以連續的事件連結,才能瞧出箇中三昧。

  賴朱的父親寇納許,在心臟病突發送醫後,賴朱又正巧第四次補考未過,於是他必須暫時頂替父親的職務,擔任電梯服務員。早期台灣的百貨公司與大飯店,均僱用電梯小姐,後來就慢慢淘汰了。

  「銀河華廈」是屬於印度的高級豪宅,等級應該屬於台北的「帝寶」,只是印度的交通相當亂,因此這棟大樓似乎沒有呈現地下停車場的畫面,偶爾出現的私家車就突然出現,顯然是不得不採用的方式。

  不一樣的環境住著不一樣等級的人,雖然人出生是平等的,但貧窮與富裕自然是一番業緣。而住六樓的蘇扎莫琳正是留學英國的高級知識份子,她是一名繪畫藝術家,而這棟大樓應該是屬於出租的方式提供房客租用,當然也有可能是住戶買斷的。導演只在影片中表明莫琳是業主,而且她也負責僱用電梯員。

  賴朱開始代班,自恃是個大學生,當電梯員豈不是大材小用?但時勢比人強,每位住戶眼睛都長在額頭上,豈會將他放在眼裡。

  有一名叫公主的女孩對賴朱印象極佳,兩人也很談得來,但公主的母親早年拍過一部廣告,日後自己無法完成明星夢,卻將願望放在公主身上。但其實公主不止一次表明,她不喜歡演藝事業,這就呼應了賴朱的內心世界。賴朱其實喜歡藝術,他更喜歡教學,當工程師究竟好不好?從尚恩的身上可以得到答案。

  尚恩與賴朱是同學,但他早就考上工程師,也常出差去英國,但卻始終沒有女人緣,也許是他太胖?也許是因為工程師的工作太單調,但尚恩站在同學的份上,卻一直鼓勵賴朱再接再厲。

  事情的轉折點在於寇納許終於把真相告訴兒子,原來他能夠去上英語學校,學費都是莫琳出的。而莫琳之所以願意幫助賴朱,則是他是個善良的孩子。導演只用一個鏡頭便道足了一切,當年輕的莫琳與丈夫蘇扎在電梯內傷心哭泣時,小小年紀的賴朱,卻用他手上的棒棒糖安慰了莫琳,雖然沒有交待莫琳為何傷心?也許她剛得知她不能生育?這當然是一種猜測,但卻也能連結莫琳願意資助賴朱的學費。

  莫琳曾要求賴朱陪她去市場買菜,兩人也一起在海邊欣賞夕陽美景。在在顯示莫琳在丈夫去世之後的孤單,而賴朱自然就成為她心目中的家人。

  在得知賴朱製圖考試不過時,莫琳先買書自修,再配合她繪畫的本質,將一切的製圖全數教導了賴朱,有趣的是,此時原本要結婚的尚恩,女友又跑了,而他得到一個管道,只要給教授六萬元,立刻可以通過考試。尚恩甚至願意將結婚基金無償讓賴朱去完成這件事。

  賴朱與父母討論後,母親也決定將首飾變賣,以便讓賴朱能夠過這重要的一關,但莫琳卻表示反對。而這也正是本片的主旨:不必在意結果,重要的是過程。

  於是賴朱便隻身赴考,這一次誠如其父所說,從不曾看過他這麼認真,但就在考完之時,賴朱準備去赴莫琳與公主的比薩大餐,其父卻告知莫琳已經死亡。而寇納許一家人便擔負起莫琳的後事。

  在選擇葬禮費用時,尚恩力排眾議,堅持用最高的價錢辦這場葬禮,這表示賴朱並沒有向尚恩借六萬元去賄賂教授,他遵循莫琳的教導,不必在意結果,而是堅持過程。

  莫琳最後的繪畫遺作「希望」,畫的正是賴朱,這種不著痕跡的作法,正表現了將遺產全數贈予賴朱。於是母親搬入莫琳的房子,父親則繼續擔任電梯員,而賴朱則擔任起業主。

  有趣的是賴朱如願地開課教導小孩子英文,就連四樓的房客密斯崔,也開始在大樓內教授自己最喜歡的空手道。而尚恩也發現自己當工程師並不快樂,於是他也參與了開課的教授。

  人一生中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必因為世俗的看法而將就一切,從而讓自己被束縛,這應該是最快樂的事。賴朱的一點小善意,卻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像童話般的故事,還是帶有某些哲理,而更拉近人的生活困頓與理想。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寵物當家:雅夫愛相隨(ポチたまペットの旅)( Go, Masao!)*

導演:大谷健太郎
主演:香取慎吾、廣末涼子
日本 / 2012年 / 95分 / 普遍級
轟動全日本的超級明星狗「雅夫」,與主持人松本的真實故事終於躍上大螢幕!

◎ 劇情簡介     

  松本秀樹原本與一名美國黑人一起搞喜劇相聲,但搭檔在美國接了一檔戲就回美國了,留下松本一人,只好委身在經紀公司等候通告。

  有一天,一個地方電視台要拍一個特殊的節目,需要一名男演員帶一隻狗,四下去探訪有養狗的人士。專門租借狗的公司,提供了一隻最靜默的拉布拉多犬雅夫,因為這隻狗一直租不出去。而製作公司也因為便宜,也就選了松本與雅夫。

  然而剛一開始,不但松本狀況連連,就連雅夫也不聽使喚,甚至撞翻水果攤,製作公司也只好將水果全數買下。

  松本有一交往多年的女友,雖然很愛松本,但見松本一直沒有什麼出息,不免也有怨言。剛好哥哥來找她,表示父母留下的一間旅館,需要妹妹回去接管,因為哥哥忙著做直銷的工作,且樂此不疲。在經過一番溝通無效後,女友只好含淚離開,松本也傷心不已,但又無可奈何。

  或許有很多的陰錯陽差,雅夫的魯莽與松本原本搞笑的個性,使得節目收視率大增,從地方性節目遂變成全國性的節目,於是雅夫的名氣愈來愈大了。在一次狗兒的競賽中竟然奪魁。這下更引起全國的注目,但也在此時雅夫突然倒地不起,急急送醫之後,才知雅夫已經得到了癌症,這使得松本傷心不已。

  松本帶雅夫去一家孤兒院訪問,發現了一隻黑色的小黑。小黑原本要與議員的公狗配對,這使得眾人相當失望,但後來議員的狗兒子與其他母狗交配,加上小黑也一直不理議員的狗,於是松本又帶雅夫去找小黑,兩隻狗真是一見鍾情,後來生了幾隻黑狗與白狗。

  松本無意間看見旅館登出女友的婚紗照,於是在結婚日帶雅夫去旅館,希望能向女友告白。沒想到打亂了婚禮,也讓新郎落入泳池中,這才發現不是女友要結婚,而是女友的哥哥要娶妻,但混亂的婚禮卻也引起更大的發笑噱頭,再經過報導後,更引起全國對雅夫的關注。最終雅夫難敵病魔摧殘,靜靜地走了,但松本也與女友復合了。

◎ 分析

  原本是日本東京電視台的電視影集,在透過濃縮以及重新編排之後,完成了這部「寵物當家」的電影。松本這個腳色,電視版與電影版是由不同的演員來演出,當然看過電視版的觀眾,很容易將兩者作個比較,但是主戲還是在「雅夫」這隻狗身上。

  在影片中,可看見雅夫不斷地出狀況,因為狗無法像人一樣,真的很聽話地去執行,有時無法按照指令去完成。電影圈內就流行一句名言:「動物、兒童與白癡」是最好不碰的題材。

  但「雅夫」影集中很多弄得很糟的場面,其實大部份都是經過設計完成的,這自然必須要有訓練有素的動物來配合,而雅夫正是屬於這種專業的狗明星,才能在影片中發揮戲劇作用。

  松本是一名時運不濟的藝人,他的工作在台灣稱為相聲,相當有名的電影導演北野武也曾經是日本相當有名的相聲演員。然而松本在搭檔離開回美國後,他立刻陷入了低潮。消極地成為臨時演員,而處在一個尷尬的過渡時期。這顯示了松本是一個不知變通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他也是一個相當堅持的人。

  松本的女友家世不錯,兩人交往多年,女友一直都能容忍松本在影視圈的低劣表現,因為她相信,松本有一天會如他所說的必有成功之日。

  只是女友突然必須回去承接一家旅館的業務,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如果松本放棄自己的演藝事業,然後跟女友回去一起經營旅館,應該也是另一種轉機。但從男女平權運動而言,男人也有其自尊心與個性的堅持,於是兩人含淚地分手。

  除了狗明星的表現之外,這一段的分手應該是全劇最精彩的部份。廣末涼子看起來比過去更年輕,演技更上一層樓,這也呼應了香取慎吾的哀傷。這種「人包戲、戲包人」的模式,在電影界是有很多相同的例子。

  狗的演出為何能在日本,甚至世界各地造成轟動?可能與現代男女寧願不生小孩,而去領養一隻狗或貓來當寵物有關。當養狗變成一種風尚時,自然能得到影視圈的青睞。當一個男人牽著一隻狗在外蹓躂時,就很容易與另一名牽狗的異性攀談,因為有了相同的話題,而這也就很容易在這冷漠的社會中,興起一股聯繫的熱情。這不知是現代社會的喜訊或者是悲哀。

  雅夫在與松本日日相處之後,自然會產生相知相惜的情感,節目似乎也就變成全國性的節目,製作費增加,節目當然就愈精彩。

  雖然是一隻狗,畢竟還是要以人性的角度來詮釋,所以雅夫在孤兒院看見小黑時,兩隻狗就惺惺相惜,雖然小黑早已被指定與另一名有錢人養的狗有了「婚約」,這使得松本相當失望。

  這種常在人際之間見到的情節,竟然也應用到了狗的感情世界中,這是相當有趣,但也會讓人有些啼笑皆非。有些名狗極為重視血統,往往在獸醫的媒介下,刻意培育純種而優秀的下一代。

  這表示說,不同種的狗交配出來的就不是純種,若是將這種理論運用在人類上,似乎又說不通,因為很多的黑白混血,其實都是在運動界相當出色的運動員。當然人與其他動物不會常常被混淆而談的。

  雅夫最後雖然留下了後代,但卻也罹癌而亡,這使得松本傷心不已。狗的壽命超過十歲就已經是老年了,更何況還有各種病症侵擾。因此雅夫雖然是一隻狗,但其實已經人格化了,我們不妨把雅夫與松本當做是一對相聲演員,究其結果,這一狗一人的相聲演員,其實更勝過當年松本與美國搭檔的演出,而主力的出擊並非松本,而是雅夫這隻拉布拉多犬。

  雅夫過世前,曾與松本找到女友的旅館,因為松本從報紙上得知女友要結婚了,因為報上登出女友身穿白紗的禮服。這自然開始觸動松本一直隱藏在內心世界的哀痛,於是他帶著矛盾的心情找到那家旅館。

  正當新郎要為新娘戴上婚戒時,雅夫似乎比松本更加心急地撲上前,使得新郎與新娘全都落入游泳池中,這才發現新郎是女友的哥哥。

  闖了大禍的雅夫,其實正好又表現了最後一場的演出,透過攝影師的鏡頭,雅夫又在節目上表現了令人發噱的情節,從而引發了更高的收視率。

  然而戲永遠無法一直不斷地演下去,在一個適當的機會中必須無奈地終止,猶如每個人的生命一樣,都必然有其光輝燦爛的時刻,但也必然有燈暗落幕的時候。雅夫的死亡,也許因為下一代的出生,而使得精神有了延續,同時雅夫的魯莽卻也促成了松本與女友的重燃感情,日後我們無法斷定,但起碼在情感上,雅夫為松本作了重大的貢獻,雅夫應該死而無憾。

  大鬧婚禮這場戲,是電視影集中沒有的,在電影中掀起一場大戰而改變了關鍵,是電影美學絕對會遵守的,由此也演繹了另類的有情關懷。總之要拍屬於貓狗的影片是相當困難的,在台灣就一直很少有人敢去嘗試的。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
主演:班·維蕭(Ben Whishaw)
   柯林·法洛 (Colin Farrell)
希臘 / 2016年 / 119分 / 輔導級
禮讚:評審團獎 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評審團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
是2015年的歐洲科幻反烏托邦黑色幽默愛情片
未來社會中,單身有罪,一群單身男女被關進酒店,他們必須在45天內找到伴侶,失敗者將變成動物流放森林…

◎ 劇情簡介

  大衛是一名建築師,其妻不知何故與他離婚了,在這個屬於未來的世代,若淪為單身漢就是一名失敗者,因此就必須進入特殊的療養旅館45天,若在期間能認識另一半,就能搬入雙人房,甚至有爭執時,也能配給一名女兒以做為感情的調劑。

  大衛認識了另外兩名單身男性「羅伯」與「約翰」。而他進入旅館時,帶了一隻狗「鮑伯」,因為若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再度結婚,就會被送入手術室,變成他想要變成的動物。鮑伯就是這樣變成一隻狗。

  要找對象似乎要找有某些相似的景況,譬如約翰看上一名剛來會流鼻血的女子,於是他每次與她約會,都會用重力撞擊自己鼻子,表示兩人有著相同的景況,於是兩人很快住入雙人房,只要再去遊艇住一星期,就能回到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

  一個喜歡大衛的女人曾向大衛表達愛意,但大衛婉拒了,女人於是跳樓自殺身亡。而大衛看上了一名短髮的女人,兩人一起在按摩浴缸中發現彼此是天生一對,於是兩人住進雙人房。然而兩人雖有作愛卻沒有感情,而短髮女子卻殺了鮑伯。大衛哭了但不敢承認,短髮女子於是揪大衛的衣服去見經理,但幸好女侍暗助,而用麻醉槍迷昏了短髮女子,並拖她至手術室把她變成動物。

  大衛逃到樹林,卻遇上了一群反抗軍,這群人在樹林也有規則,男女不准調情,也不能接吻,否則會被刀子割爛嘴唇。

  女侍也無法忍受旅館制式洗腦的日子,她其實與森林的女領導有聯絡,時常供應女領導一些日用品。有一名女人有些近視的毛病,而大衛也是,於是他藉此開始追求近視女,並常捕兔子送給近視女吃,在發覺另一男人也送近視女兔肉時,大衛生氣質問,所幸這男子並未近視,大衛這才放下心來。但在去拜訪女領導父母時,近視女與大衛情不自禁的相擁接吻,這激怒了女領導,於是騙近視女去醫院,並弄瞎了她的雙眼。大衛慢慢訓練近視女習慣視障者生活後,便帶她逃離森林,而為了與近視女有相同的景況,於是大衛也將自己弄瞎了。

◎ 劇情分析

  被稱為鬼才的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這回以跨國資金第一次拍攝英語影片。投資者有英國、希臘、法國、荷蘭與愛爾蘭,而導演也沒有讓投資者失望,在坎城影展中拿下評審團大獎,並在歐洲影展中拿下最佳劇本獎。

  這是一部虛構的,反烏托邦的黑色科幻電影。其時空是指在未來的某些時刻,人類的生活在逐漸僵化之後,便把婚姻制度視為完美而無懈可擊的現象,正常人必定是一男一女的生活,如果婚姻出現了裂痕從而離婚,那單身的人必定要被送入到特定的旅館中,在這兒四十五天之中必須找到另一半,在透過考驗後終於結婚,才能回到正常的社會繼續生活。

  有趣的是,旅館內常常以行動劇表演單身的危險;而若是夫妻兩人一起生活,則在一方危急之際,另一方能給予適度的援助。

  這種屬於人性的問題,竟然必須以教條式的方法來為眾人洗腦,看起來實在荒謬,尤其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配對,那就會被送入手術室中,將之變成他自己想變成的動物。譬如不善言辭的羅伯,就渴望變成鸚鵡,這是極度的心靈反差,而約翰看上一名常流鼻血的女人,為了追求她,每次都在約會前用重物撞擊鼻子。

  然而這又觸犯了另一條律法,就是說謊。但就算看似有規律的社會,人依然無法臣服在荒謬的規則中,畢竟來自內在的自性反應,那才是一個任何體制都無法侵犯的所在。然而在這個世界中,單身而說謊,則是會被送入手術室中,將之變成動物。

  人類不也是動物嗎?也許人類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無法如願的心願,很多人都希望變成貓或狗,也許是因為貓狗是人類的寵物,不必在日常生活中擔驚受怕,也不必負擔什麼責任,所以成為大家的首選。

  大衛進入旅館時,就帶了一隻狗「鮑伯」,大衛一直稱鮑伯是他哥哥,這表示鮑伯也離過婚,也在四十五天中無法完成再婚的願望,於是他被變成一隻狗。

  大衛看上的短髮女子,他們有著某些的同好,如泡按摩浴缸,於是兩人很快住進雙人房,但短髮女子與大衛其實並沒有感情,這也相當諷刺了這種荒謬的體制,因為兩人也許都想利用對方而早日離開旅館。

  但短髮女子似乎志不在此,她狠狠踹死了鮑伯,大衛流淚被發現,並極力表示自己沒有哭,但短髮女子便將他揪往經理室,因為這樣短髮女子就可增加住宿的天數。這不正是一種仇恨的鬥爭嗎?而在我們當今的世界上,不也處處充滿這類的劣根性。

  許多人當然也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於是逃亡進入森林中,而旅館內的人會分配到一把槍,並配二十發的麻醉針,只要射昏一名逃脫者,就能增加在旅館的住宿天數,這近乎是血腥動物的相互攻擊,但在這個體制下,一切都是屬於正常的。

  大衛在殺死短髮女子後,也在林中變成逃脫者,很快地就加入這些脫逃者的陣容。但這又是屬於另一個社會體制,在這兒不能談戀愛,就連接吻也會遭利刃割唇,與旅館的體制相較雖然不同,但卻又是另一種違背人性的環境。原本在旅館當女侍的女人,也投身到森林中,她與森林的女領導原本就認識,以前常常偷一些日用品送給女領導,甚至偷了門卡突襲女經理與她丈夫的房間。

  女領導要丈夫殺了女經理,丈夫為了自己的生存,竟然真的開槍,但卻是空槍,這無非說明了極度標榜夫妻體制的社會,是極度脆弱的。然而兩個看似相反的社會,其實還是漏洞百出。

  我們必須探索的是,究竟是社會體制影響了人?還是人自己創造了這些體制?其實各種因素都有,而最終都會牽扯到人性的問題。人性之所以常常主導人的行為,正因為是相當的複雜與多變。佛法中曾提及人性的由來,並非孟子的本善也非墨子的本惡,而是累世的行為,導致有著每個人各自的習氣種子。

  基於此,在面對一件相同的事時,每個人所要面對而做出的決定都不會相同的,其原因當然是來自個人的習氣種子,於是人就變得更複雜了。

  人也是動物,但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很多動物不會屠殺同類,但只有人類的心性才是最可怕的,不僅會陷害同類,更甚者,國與國之間不也不斷研發武器,企圖去消滅另一個國家。請注意,要打敗甚至毀滅一個國家,這表示將會毀滅多少同類,但遺憾的是,竟然從來就不曾有人會從這個角度作出批判。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動物中應該是最可怕的動物,但人類卻不自覺。像大衛就曾表示,他如果要變成動物,他的選擇是龍蝦。因為龍蝦可以活上百歲,而且永遠有性生活。大衛的想法顯示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某些缺陷,因為人類除了性生活之外,也還必須有彼此的關懷與安慰。但龍蝦就比較自我,可以隨心所欲地過自己的日子,這種選擇是相當有趣與值得思考的。

  「單」片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影片,未來的世界會是如此嗎?這表示人類的思緒,走入了一個不見底的深淵,而永遠無法回頭。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光(Radiance).

導演:河瀨直美
主演:永瀨正敏、水瀨綾女
日本 / 2017年 / 101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短片 感動搬上大銀幕
   勇奪馬來西亞電影節最佳新銳導演、男演員
等四項大獎    
以口述影像員這個職業為題,再度捕捉人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逐漸流失光影的你,讓我看見了更多景色…

◎ 劇情簡介     

  尾崎美佐子是一名為視障者口述電影的弁士,她在電影的對白之餘的空鏡處,按照秒數寫出一些文字,並親自錄音傳達給視障朋友,從而使視障朋友能夠完整地聽完一部電影。

  美佐子的女老闆智子為了精益求精,遂請許多視障者來試聽,並請他們提供意見以便修改。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當然反應也並非一樣,於是便有幾種反應:「主觀描述」、「畫蛇添足」、「逃避退切」之說。

  視力已經只剩0.5的中森雅哉,之前是一名知名攝影師,他以一臺老式的相機(Rolleiflex)拍出許多佳作,但現今視力只剩一點微光,中森就不客氣地批判美佐子以過度的主觀敘述手法,從而使得視障者失去自己想像的空間。

  美佐子似乎受到極大的打擊,所幸在智子的安慰下,這才再提起勇氣從新撰寫口述文稿。而中森與一群朋友喝完酒回去半路不慎跌倒,他掙扎起來前,感覺有人拿走他的古董相機,他很快就察覺,拿走相機的人,就是一位也是攝影師的朋友,中森摸索到友人家中,憤怒地與對方拉扯,原先不承認的攝影師,最終無奈地交出那臺相機。

  美佐子的父親已經不在,唯一的母親住在鄉下由左鄰右舍照料,而在家中美佐子拿到一張父母曾在山林高處眺望夕陽的相片。論技術這張相片拍得並不高明,但美佐子似乎感受到,這張相片似乎在訴說著什麼?只是她目前無法體會罷了。

  美佐子曾經請教她要口述的電影導演,因為有很多的情節她無法詮釋,尤其有關生死的問題。導演毫不客氣地指出美佐子因為太年輕的關係。

  美佐子似乎也想了解視障者的心境,遂與中森一起外出吃飯,中森在橋上為她拍下一張模糊又失焦的相片送給美佐子,因為這是中森一生中最後的作品。中森詢問是否能觸摸她的臉龐,因為中森也感受到美佐子炙熱的感情。美佐子的母親失蹤了,眾人都找不到,美佐子想起了那張相片,她穿過森林終於找到母親,原來已至生命盡頭的母親,最終懷念的還是夕陽的光,美佐子體認到生命的真諦,重新錄製了那部電影。

◎ 劇情分析
  
  弁士的產生在一九二0年代的默片時期,在有聲電影出現後便式微了,而臺灣則在五0年代又使得弁士文化再度掀起熱潮。原因是國民黨遷臺之後,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欣賞一部西部片時,演員講的是英語,而字幕打的是中文,問題是當時大部分的觀眾都受日本教育。為了解決這種尷尬的困境,於是戲院便多出一個人手–「弁士」。

  弁士於每一場的影片放映時,都會坐在觀眾席最後的放映室一端,以臺語來解說劇情,有趣的是明明是悲劇,但透過弁士戲謔的口吻,觀眾反而哄堂大笑。這應該是本片所說的過度主觀的敘述。

  弁士文化在臺灣大約歷經十年後才慢慢消失,而在鄉下則維持十五年之久,從此以後便很少人知道什麼是弁士文化了。

  筆者在二000年接受臺北市政府市立圖書館委託,開始在各分館做電影講座。也就是在觀賞電影之後,以編劇或導演的角度,來分析所觀賞的電影。這也影響了日後在各圖書館籌辦電影講座的風氣。

  但在巡迴到啟明分館(專為視障朋友設立的圖書館)時,這才發現有許多視障者也喜歡「看電影」,當場立刻決定以當年的弁士模式,為視障者口述「天堂的孩子」。第一次的口述,將自己的感情放入,差點在結尾時落淚,但一回頭看觀眾時,這才發現有四名視障者掏出手帕拭淚。

  由於一次的成功經驗,啟動了日後開始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置在口述電影上。但以空鏡撰稿的方式只適合國片,而個人又偏好歐洲片,於是便採取小時候所得到的訊息,而開始口述電影,並且將之錄成音檔存放於檔案中,方便視障朋友隨時都能上網搜尋聽賞。如今已錄製完成的音檔已有九百多部之多。

  口述電影與口述書本有極大的差異。文字的閱讀速度可以由自己決定,但電影是經過導演的剪接而成,每一個畫面都有剪輯的用意與技巧,有時是順述法,有時是倒敘法,有時是複雜的雜敘法,對明眼人而言,應該不成問題,但透過口述便是一大考驗。

  電影的特質是映象美學,也就是映象語言,而其分類更是複雜,有時是某件事的交織;有時是一物的象徵,更有的是影射,而這些都必須由弁士在適當的時機說出,並在不影響情節的狀況下做出口述。而這方面,有時不具備編劇或導演素養的人,就算是明眼人,也一樣會忽略而輕輕帶過,那這樣的口述,就有可能像美佐子被批判為口述太過平淡的原因。

  究其原因也是本片的主題於焉而生,要口述電影並非只是照畫面的呈現而敘述,在其背後必然有其另類的詮釋,這也是為什麼戲中的導演對美佐子說了一句:「妳太年輕了」的道理。

  一樣的事物放置在每個人面前都有安置的所在,但每個人的見解,都會因為生命的不同領納,而有不同的感觸。如果美佐子一直沒有交往的對象,她如何去敘述一部面臨死亡以及慾望的電影?這也是為何美佐子突然吻了中森的原因之一。至於慾望到底是什麼?並非只有簡單男女互動便足以呈現一切。日本片「感官世界」以及「失樂園」若要詮釋則可能必須去探索到人性與獸性之間的連結,這絕對不是年輕的女孩子,可以去透過自己的心靈,而就能完成的弁士任務。

  生與死的問題當然也是大哉問,但並非沒有答案,我們可以透過哲學思考甚至宗教的法則(如唯識學),就能窺見一二,從而在詮釋人性的生死變化,並展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生死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美佐子解釋的那篇故事雖然只有片段,而最後男女從沙丘上滑下,此刻正是生離死別之刻,在死亡的前一刻,我們究竟想抓住什麼東西呢?

  許多自命不凡的人,在這當下其實是孤立無援的,縱然身邊有許多親友,但面對死亡的卻只有孤獨一人,於是在這個時候,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即將成為過往雲煙,唯一的只有心念問題,而這又牽扯到真心與妄心之間的抉擇,在心存一念的當下,在世間究竟會留下什麼最值得記憶的東西呢?

  美佐子對父母並不了解,因為父母有他們曾經擁有的生命,縱然美佐子以為是在照顧母親,但母親在生命尾端最想看見的,是與丈夫曾共享的夕陽之光。直到美佐子想起相片,這才在森林的高處找到母親,也一起眺望了夕陽之光。由此當然更能了解視障者內心最企求的也是「光」,但若視障者已經無法恢復,那弁士就必須以同等心取得與視障者的頻率相通,這樣的口述當然等於是為視障者點燃了心中的一束光。

  中森當然也察覺到美佐子改變的感受,而這份感受更燃起他的鬥志與激情,他將老相機丟入海中,從此勇敢地面對上蒼給他的一切,因為美佐子已經像他心中的一團光,於是他說了一句銘言:「妳不用追逐我,也不用找我,我會走向妳,所以妳站在原地等我就好。」

  以弁士來講述這部有關弁士故事的電影,將會是一番挑戰,也是一樁有趣的事。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翻供(결백)(Innocence)

導演:朴尚賢
主演:申惠善
、裴宗玉
韓國 / 2020年/ 111分 / 輔導級

內容講述母親被懷疑在葬禮上的米酒裡加入農藥,導致許多人死亡,而身為律師的女兒要為自己的母親翻供…

◎ 劇情簡介     

  安泰秀過世了,很多人都來吊喪,包括市長秋仁懷都來參加,四五個人聚在一起喝酒,不久通通中毒並死了幾個人,而秋仁懷晚到喝得少被送入醫院急救。而安泰秀的妻子蔡花子承認是自己在酒中加入農藥。

  安泰秀遺留一名弱智的兒子安鄭秀,但其實尚有一名大女兒很早就離家。女兒安貞仁,此時已經是一名幹練的律師,她在電視上發現母親犯下謀殺重罪,遂立刻趕往家鄉天市。

  貞仁發現為母親辯護的律師,似乎刻意避開很多問題,在她提出糾正後,律師辭職了,於是貞仁便承接為母親辯護的工作。而過去的小學同學阿勇已成為刑警,這提供了貞仁在偵查中很多方便。

  貞仁到獄中探視花子,但花子似乎陷入錯亂中,不認得貞仁是自己的女兒。貞仁開始從家中探索,發現有一張一群男人在海邊的合照,包括了市長及自己的父親,還有其他是這次命案被毒死的人,也從一本存摺中,發現有一些不明的匯款紀錄。

  馬路上,貞仁遭受到不明車子的故意衝撞,所幸逃過一劫,透過阿勇調來監視器,發現是方正煥公司施工的卡車,方正煥也是相片中的一人。貞仁去找僅剩的姑丈,姑丈提及當年安泰秀經營的砂石場,其實之前是一名叫任春友的,但春友卻溺斃在湖中,而安泰秀接掌砂石場後,有人告知砂石已剩不多,不如到隔村的山谷去開採黃金,但其實到最後才發現根本是個的騙局。但此時秋仁懷已經選上市長,似乎也無可奈何。

  而當年貞仁會離家出走,因為小時候她揹弟弟摔倒,導致鄭秀撞到頭部而成弱智,從此安泰秀便視貞仁為眼中釘。其實最早是花子與春友交往並有身孕,春友落水死亡,花子也跳水自盡,但被安泰秀救起。而花子有一天無意中聽到那些男人談起謀害春友之事,這才恍然大悟,故在安泰秀告別式中毒殺眾人。貞仁為了追索真相,從司機車上找到一張地籍圖,這才知道秋仁懷主導,要建一座娛樂場,但市長提出他並未列名其中,貞仁指出現在所有人都是其妻李順子的家人,而母親其實是真凶,貞仁教導鄭秀套口供,將真凶推給已經死去的安泰秀……。

◎ 劇情分析

  韓國片「翻供」是改編自一件真實的毒殺慘案,但與本故事相似的只有毒殺的情節,真實的案件是一件父女的亂倫事件,被其母發現後,女兒便用氰化鉀加入「馬格列」米酒中毒殺母親,並以誣告的方式與警方鬥智,在韓國引起很大的風波。

  最近二十年,韓片一直在台灣有著極佳的票房,除了政府大力贊助之外,編劇人才輩出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台灣並非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但缺乏交流的平台,因此產生導演只喜歡導自己編的戲,而優秀的編劇作品,很難獲得青睞,最終便成為各自為政的局面。

  「翻供」的情節相當複雜,但只要抓住片頭一個人不斷地沉入水中,了解箇中緣由,再往前追索便柳暗花明。另一點是參與的人物眾多,若不了解人物表,便容易顯得混亂,因此為了幫助觀影者能更快地掌握劇情,將人物表分列其後。

  沉入湖底的人是安貞仁的親生父親,而以秋仁懷為首的那群人,分別是安泰秀、黃方英、池德英、崔奉秀、方正煥等人,而這些人又聯合起來欺騙安泰秀,在安泰秀走投無路時,又大舉併吞湖邊的幾筆土地,以利遊樂場的開發。

  「翻供」嚴格來說,更像日本早期的推理劇,明明兇手已經自己承認行兇,但透過律師不斷地將線索拼湊,真相便水落石出。而「翻供」最大的賣點,是一心為母親脫罪的貞仁,最後發現母親是真凶,她要如何扭轉乾坤,最終將罪衍推給死去的安泰秀?

  事實上安泰秀也是貞仁的殺父仇人,但卻也是她的養父,而泰秀要求花子跟他,也為他生下一個兒子鄭秀。但貞仁揹著鄭秀跌倒,後導致鄭秀變成低能兒。泰秀會如何看待這名養女?不斷被霸凌的貞仁當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覺得她自己的不小心導致弟弟成為弱智。這一切的情節都是被埋伏在深處,直到貞仁為了替母親平反,才慢慢揭露了過去的恩怨。

  以前都演女配角的申惠善,這回挑大樑與影后裴宗玉合演母女。申惠善演的律師可圈可點,但似乎欠缺了什麼。小學同學阿勇的戲不多,但若能換成小生型的扮相,應該也會帶給情節上很多的助益。

  其他的腳色扮相都是不怎麼上鏡頭,尤其市長這個角色如果換成老生,更能增顯他的謀略,但選角並不完美,也許是基於經費的考量,這並非局外人能了解的。

  抽絲剝繭的情節是觀眾的最愛,而這類影片其實會分成兩種,其一是:一開始觀眾就知道兇手是誰,但劇中人物並不知道,於是觀眾便用旁觀者的立場,看看主角要如何破解真相。過去聞名的電視影集「檀島警騎」所採用的就是這種型態,因觀眾有了主觀意識的參與,於是也造就了極高的收視率。

  另外一種就是:觀眾和主角在開始都陷入了迷霧中,於是觀眾便隨著主角向前探索,在步步為營中,不斷地遭受困頓與危機,但最終偵查出真相時,也正是戲劇結束的時刻。「翻供」採用的正是這種風格。

  然而因為牽扯的人物眾多,而導演推出秋仁懷這名市長為代表,其他的共犯大都以暗場的方式帶過,這樣的處理方式,當然會讓觀眾如墜五里霧中,加上其節奏極快,若有些情節一時思索不過來,當然會讓觀眾覺得這是一部很難理解的影片。

  以市長的權力暗中炒地皮的情節也算合理,但卻不能說有過人之處,倒是安泰秀與安貞仁之間的恩怨情仇,最終卻無法有正面的衝突,因為一開始安泰秀就已經死亡,但隨著電影的追索,倒也讓觀眾在心中浮現出,人性的卑劣與善惡的衝突,直到最終時刻,觀眾反而更能思索過去發生的陰謀,從而彰顯了正義的光明面。

  花子的腳色是極端痛苦的呈現,為了砂石場,她的男友任春友被人推入湖中而亡,這是一個開端,但自以為是一名獲利者的安泰秀,沒有想到會陷入同夥的謀算中,這種計中計是推理劇當中最常用的,「翻供」不但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夾雜了人倫之間的恩怨情仇,從而導致在瞭解真相時,不僅現出了殺機,同時也讓自己陷入了精神錯亂的情境中。

  其實花子在獄中不認得自己的女兒,這一點是有待商榷的。花子的關心似乎太過著重在兒子鄭秀身上,照理說,當她瞭解任春友是遭丈夫這群人陷害之後,她應該會更加關懷起她與春友的女兒貞仁。或許在一片混亂中,她刻意地逃避故意地遺忘,而這一點如果確認,那她的「不想認」就有更複雜的心靈表現。

  導演選擇花子對女兒的遺忘,其實是比較容易處理的,這樣安貞仁便能以更獨立的方式,執行律師的辯證與蒐證。某種角度而言,其實也是為了突顯腳色性格而採取的敘述方式。

  「翻供」是一篇很燒腦的電影,也是觀眾可以挑戰自己觀影的能力,在觀賞完畢後,重新組合結構,就能理出頭緒,應該也是一樁樂事。事實上,台灣能寫出這種多層次劇本的人也並不多見的。

今天也要用便當出擊(今日も嫌がらせ弁当)(Bento Harassment)

 

導演:塚本連平
主演:篠原涼子、芳根京子
日本 / 2020年 / 106分 / 普遍級
日本Ameba冠軍部落客真人真事改編!讓千萬日本人又笑又哭的療癒電影!
真人真事改編。 征服不了的叛逆期女兒就用便當一決勝負吧! 如何跟叛逆期的小孩溝通?傳紙 ...

◎ 劇情簡介     

  香織的丈夫車禍死亡之後,她獨自扶養若葉與雙葉兩姐妹,因為還要繳房屋貸款,香織不得不四處兼差,若葉高中畢業後自己搬出去獨立生活,而此時,也正是雙葉要念高中的時刻。

  香織居住在東京外海的八丈島,人口只有七千五百人,有高中但沒大學。

  雙葉在這個年齡似乎是叛逆期,不知為何而開始不跟香織講話,也不准媽媽進入她的房間,這使得香織相當頭疼。

  香織想到一個可以跟雙葉溝通的方式,每天很早起床為女兒作造型便當。當雙葉打開便當時,不但自己嚇了一跳,也引起同學的起鬨與興趣。雙葉知道母親故意逗她,遂負氣地將便當吃個精光,而同學們從此每天都很期待,雙葉的母親究竟會為她作什麼造型的便當。

  香織與若葉白天一起在食品店上班,晚上又在阿通居酒屋幫忙,也結識了一群婦人,每天都交換如何照顧叛逆期小孩的經驗。香織為了每天便當的花樣,絞盡腦汁,但真的讓人嘆服,甚至把日本搞笑藝人也變成她便當的素材,但這反而更激起雙葉的反抗。

  雙葉在學校遇見了一名太鼓社團的達雄,對他不免產生異樣的情愫,雖然聽說另一名同學紗耶若也喜歡達雄,雙葉只好將這份情感隱藏在內心深處,每天一人跑到山坡上望著大海寫詩自娛。但在一次回家途中與母親相撞,使得香織撿到筆記本,也從而得知女兒已經慢慢長大了。

  終於到了快畢業的時候,達雄表示他要去東京進修太鼓,希望能夠將太鼓發揚至國際,雙葉此時才知自己竟然沒有目標,決定先寄履歷去東京求職,但卻沒錄取。在達雄搭飛機去東京前,雙葉在同學鼓勵下,作了一個便當要送給達雄,沒想到紗耶若捷足先登,雙葉這才死了心。

  太過忙碌的香織,因缺血而無法使力,雖然住院,但她決定一定要為雙葉作最後一個便當。於是從醫院逃出,花整個晚上,作了一個特大號的獎狀便當。雙葉在那剎那立刻感受到母親的愛心,不禁放聲哭泣,而便當也獲得同學的讚賞,雙葉與眾人分享,而最終雙葉也在東京找到工作,她要展開屬於她自己的生命旅程。

◎ 劇情分析
    
  本片是由真實故事所改編,根據「阿米巴」部落格每天敘述的故事,成就了這一部感人肺腑的催淚電影。而故事的背景,就在東京外海的八丈島上,人口七千五百人,也屬於東京的管轄,但因島上沒有大學,不管要深造或找工作,大部份的人在高中畢業後,都會朝東京去發展。

  本片敘述雙葉從高中入學開始到畢業的三年中,或許是因為叛逆期的關係,雙葉幾乎不願意與母親講話,一般父母遇上這種事總是難免發脾氣,但這不但會使得情況更糟,甚至無法挽回珍貴的親情,畢竟在這個年齡的男孩和女孩,其實是無法自省自己的行為。

  香織是相當堅毅與樂天的女人,雖然丈夫早年就因車禍而死亡,但她努力地早晚工作,負擔起家中的生計。大女兒若葉似乎問題不大,也相當懂事,在高中畢業後便搬出去獨立自主。但二女兒雙葉就像沖犯了煞氣一樣,只有母女二人的房子,卻不願搭理對方的呼喚。

  「溝通」如果出了問題,那這個家豈不顯得死氣沉沉?雖然有人說,只要過了那個叛逆的時期,一切都會恢復原狀,但香織卻在心思困頓中尋找出另類的溝通方法─以造型便當挑戰女兒的叛逆。

  便當是日本一個相當奇特的文化,在世界各地幾乎沒有便當文化,台灣因受日本統治五十年,也承襲了便當文化,但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必再帶便當,因為有營養午餐,再加上便利商店林立,便當可以在店內買到,當場加熱就有一餐熱騰騰的午餐。

  然而便當文化在日本似乎永遠沒有停歇的現象,相反地反而發展出所謂的「造型便當」。透過精心的雕琢,將當下的日本現象與文化,裝置在便當的菜餚中,間接地呈現了作便當的人當時的心情。

  在「送行者」這部電影中,父親與兒子各自在河邊撿起一顆石頭送給對方,而那顆石頭正好呈現了贈送者的心情,不必言說但都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情,日本人將之稱為「石文」,這跟本片中便當的造型有著異曲同工的相同詮釋。

  用特殊便當與女兒試圖溝通,香織雖說作起便當是駕輕就熟,但她為了照顧家計必須日夜工作,然而為了不放棄女兒成長的過程,堅持每個清晨早起,就是要為女兒作一個特殊的便當。因為女兒不跟她說話,香織也只剩下這條與女兒溝通的管道了。

  雙葉看到母親竟然把日本的搞笑藝人,用海苔剪出人形當成菜餚,當下是震驚的,但她如果真的抗拒,可能就不會吃便當,或者只吃一半。但雙葉回應母親的是「故意」把便當吃個精光。

  這應該是屬於第一類的溝通,再來就必須考驗香織了,因為便當是每天都要吃的,總不能一種式樣一成不變地樣板呈現,這樣香織的企圖就失敗了,如果雙葉唸高中三年,那香織就必須作出一千個以上的便當而不能重複,對家庭主婦而言,這是何等困難之事,但香織努力地蒐集資料,然後將之變化成為造型便當。

  香織的舉措其實已經可以稱為藝術家,雖然只是個便當,但香織卻以「詮釋」的角度,讓便當有了新生命。如果說造型便當是為了女兒雙葉,倒不如說是香織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求到另一種出口。

  為了創作,香織必須更用心地尋找靈感,然後才能創造出新的作品,不但讓雙葉暗中嘆服,香織其實也活在另一種生命的動力中。

  不斷勞累的結果,使得香織倒臥在大雨中,所幸被雙葉發現而送至醫院,但香織知道,尚有一個最具意義的畢業便當,等著她去完成。這促使她偷偷離開醫院,費了一個晚上,為雙葉作了一個「獎狀」的便當。這是整齣戲的最高潮,雙葉的叛逆堅持,也在這兒徹底地被擊潰了。

  影片中的重要元素愛情,本片並沒有缺席。於是塑造了在東京的一名單親父親,困頓地與兒子互動,於是在部落格中向香織請教,也在香織的應允下學習作造型便當。而兩人透過部落格的交織,香織在感情上是有波動的,雖然並未用更大的篇幅交待,但意思到了即可,何況若篇幅太多,會搶了母女之間的戲份。

  姐姐若葉這條線,其實也是刻意淡化的,如此編導便能集中火力放置在香織與雙葉之間的便當大戰,而這也使得在最終時,能夠將角色的感情爆發而出,也造成了極戲劇化的催淚效果。

  雙葉的感情世界也是淡化甚多,雖然暗戀了三年的達雄在離開八丈島到東京之前,雙葉也作了一個便當意欲告白,但卻也發現一切只是自己自作多情,達雄早就有了傳說中的女友。

  但雙葉從這兒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沒有方向,從來不曾規劃自己的未來。尤其在高中畢業後,若不是去東京念大學,就是尋找在公司就業。第一次的應徵並未錄取,因為她無法說出自己想作什麼?第二次竟然是以喜歡吃而錄取,因為透過一千多個造型便當,雙葉似乎也更加成熟而懂事。最後香織與若葉趕到碼頭,但船已開走,這也是相當催淚的情節,能將便當拍成電影,應該也只有日本這個國家了。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溫蒂的幸福劇本(Please Stand By)


導演:班·李文(Ben Lewin)
主演:達科塔·芬妮(Dakota Fanning)
   艾莉絲·伊芙(Alice Eve)
美國 / 2018年 / 93分 / 普遍級
★ 好萊塢天才女星達科塔芬妮繼《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後又一動人新作!
★《型男飛行日誌》《鴻孕當頭》製作團隊全新打造,感動程度更勝《奇蹟男孩》!
從小患有自閉症的溫蒂,父母雙亡後被姊姊送到特殊教育的教養院,一段即將改變她一生的旅程就此展開…。

◎ 劇情簡介     

  溫蒂是一名自閉症者,在父母雙亡之後,由姐姐威爾卡照顧,姐姐在生了孩子後,便無暇照顧蒂蒂,只好將她送入專門照顧自閉症患者的專門機構,偶爾也到麵包店工作,但也只是做最簡單的工作。就連她生的女兒露比也不敢讓蒂蒂抱,害怕溫蒂會因此而傷害露比,所以只有給溫蒂看看露比的相片。

  在溫蒂腦海中,一直迴盪著過去的電視影集「星際爭霸戰」的情節:寇克是船長,但溫蒂卻非常欣賞另一名腳色史巴克。他是外星人瓦肯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也由史巴克慢慢構思出一篇劇本。

  正巧洛杉磯派拉蒙影城徵求「星際爭霸戰」的劇本,截稿日是二月十六日下午五時應送達,於是溫蒂便決定自己搭車送至洛杉磯。但機構內的一隻小狗皮特,原本就與溫蒂形影不離,堅持要隨她去。不得已只好將皮特放在一個籃子內,但車子走了不久,皮特就要小便,被司機發現後,以車上不能攜帶寵物為由,半途將溫蒂與小狗趕下車。

  溫蒂在一家商店,先是一名女人來搭訕,知道她要去洛杉磯,遂答應載她同行。沒想到女人的男伴將她皮包內的錢拿走,然後逃之夭夭,此時距洛杉磯尚有230哩。

  前行中溫蒂又遇車禍,被送入醫院,但溫蒂一直惦記著截稿的事,遂趁醫護人員不注意,便帶皮特急急逃離醫院。

  但在逃走中劇本卻散開來,溫蒂來不及撿回便逃走了。而機構主管史卡蒂與兒子山姆開車趕到,山姆認出那是溫蒂的劇本,便將之收撿,而姐姐威爾卡也趕到,她們判定溫蒂一定是要去洛杉磯派拉蒙公司,在報了警之後,立刻驅車趕去。

  當溫蒂正愁該如何在截稿前到達時,看見兩名警察,溫蒂拔腿狂奔,但在警察的安撫下,溫蒂才安定下來。在通知了史卡蒂母子與溫蒂的姐姐後,他們也趕來會合,山姆並將丟失的劇本交給溫蒂。

  溫蒂在截稿前送達劇本,最後雖然沒有入選,但她實現了自己的生命的另一出口,終於能走出自我,她要求能否抱抱小露比,姐姐毫不猶豫答應了。

◎ 劇情分析

  所謂「自閉症」是因為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大部份發生在情緒、語言或非語言的表達產生困難,甚至在社交上的互動產生障礙。

  本劇中的主角溫蒂似乎是在心靈上築起了一道心防,她的內心世界卻是深具邏輯與推理,就猶如她深愛的電視影集「星際爭霸戰」中的大副史巴克(船長是寇克上校)史巴克的耳朵尖長,挑高的眉毛表現了瓦肯人與地球人混血的特質,他不擅笑容,因為瓦肯人已經進步到揚棄感情甚至外在的影響,但卻擅長推理與邏輯。

  而史巴克就成了溫蒂心目中的唯一,看似漠然於週遭,但卻是有著條理的思考,也由此溫蒂便以自我的觀點為史巴克寫了一個劇本。

  筆者教導編劇三十年,在學員中,能夠寫出一齣九十分鐘劇本的人,一定是邏輯結構相當清楚的人,換句話說,能完成九十分鐘劇本的人,才能稱為編劇。二十世紀蘇聯的天才導演塔可夫斯基,在影壇中只界定他有七部作品,但事實上他在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壓路機與小提琴」雖然只有四十七分鐘,並且獲得紐約影展首獎,但卻不被影壇列入他的年表。

  溫蒂能夠寫出符合電影公司徵稿條件的劇本,這表示她的思緒是相當有結構性的,這呼應了所謂「自閉症」,其實是世人對其尚有許多盲點,甚至錯誤的認知。

  溫蒂的想法是一條單行道,為何她沒想到用郵寄的?在國內很多徵稿的收件日期,其實都是以郵戳為憑,換句話說只要在截稿日寄出,都算符合條件。

  但溫蒂的想法就是很單純,她要在截稿日前送到洛杉磯的派拉蒙公司。其實整部影片,並非是溫蒂的劇本最終得以實現,而是從自閉症機構出發,在中途遇上太多的挫敗,突顯了溫蒂封閉的心靈世界,對照了人性的卑劣與紛擾。

  在對照之後不難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互動,其實充滿了更多的算計,難怪瓦肯人的進化是捨棄了情感,而增加了邏輯與推理。這也說明了,為何溫蒂獨獨青睞「星際爭霸戰」中的史巴克,為何他會被溫蒂提升到她心中成為最完美的主角,這當然是有絕對的呼應連結關係。

  溫蒂有一名照顧她的姐姐是她的幸福,姐姐在雙親過世後,毅然挑起照顧她的責任,但當她結婚後有了女兒露比,在無法兩頭兼顧下,只好將溫蒂送到專門照顧自閉症的機構。所幸院長史卡蒂及兒子山姆相當照顧她,知道溫蒂在寫劇本的也只有山姆,也因此在醫院外溫蒂丟失了許多頁的劇本,由山姆為她找齊,並在最後關鍵時刻可以及時送達。

  但更重要的是,溫蒂不再是永遠躲在溫室的小花,她面對外在的環境,記取了過去所學的一切,譬如紅燈不能過馬路,於是等到綠燈時,她稍作猶豫,然後勇敢地在綠燈時走過馬路。

  面對硬體的設備,她慢慢克服了,但對於隱藏在人的內心險惡,卻不是她所能應付的。但不妨稱這為試煉,就算不是自閉症的人,不是也常常遭受訛詐嗎?很多的惡事都是臨時起意,那對開車的夫婦,也許同樣面臨困境,見溫蒂善良可欺,於是搶走她的財物。

  溫蒂寧可為了小狗要尿尿,而遭受趕下車的困頓,就司機而言,這是規定,而就溫蒂來說,一切合乎自然才是她的法則。

  在上車之前,她並不懂要搭長途巴士應到一定的車站,站在公車站旁,不斷地詢問,卻沒有司機願意開口指引,最後遇上一名較樂天的司機指引,溫蒂才得以買票上車。而這也突顯了,溫蒂的內心世界,其實是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有極大的差異的。

  這段將近三百哩的旅程,可以算成是一部公路電影,而走完這一段路的一切遭遇,以及溫蒂從中的內省與反思,便成了這部影片的主旨思想。

  自閉症患者若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隨著年齡增長,其症狀是愈來愈嚴重的。然而溫蒂因為投送劇本而出走,卻是真正地走出自我封閉的心靈世界。導演最後讓溫蒂可以擁抱自己的姪女作為意象的詮釋,便顯露了溫蒂從自閉症中走出。

  有些人並非自閉症,但卻懶得與他人互動,這被稱為孤僻的人,其實反而是看盡人世冷暖,甚至更進一步能體認到真心的本質。很可惜,這樣的人,依然是被社會所排斥的。只因為一般人無法了解實相的真義,說穿了真實心是不會講話卻能說話的。

  「溫蒂的幸福劇本」應該是一齣相當精采的影片,雖然有些情節應該發展,卻因為剪接的關係而消失,但不至於影響太大。

  本劇的女主角達科塔·芬妮,在五歲時就是出色的童星,曾被史蒂芬.史匹柏讚賞為「擁有史上最佳條件的天才女演員」,在本片中再度證實了她的實力。在小時候與她合作過的影星有湯姆.克魯斯,丹佐.華盛頓,並在影集「急診室的春天」、「六人行」中演出,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不管如何,本片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新的考驗。

親愛的小孩(Son-Mother)

導演:瑪娜茲.莫哈瑪迪(Mahnaz Mohammadi)
主演:拉哈.霍達達里(Raha Khodayari)
   瑪罕.納西里(Mahan Nasirir)
伊朗 / 2019年 / 90分 /普遍級
最錐心的分離,能否換來最後的相聚?
這是伊朗第一部以國家遭受國際經濟制裁為背景,描寫底層人民悲苦生活的電影…

◎ 劇情簡介     

  萊拉是一名寡婦,育有一子阿米爾以及一名尚在襁褓中的女兒。為了養家,她在鐵線工廠上班,但因為不景氣,陸續有許多女人被辭退。

  萊拉也被叫到主管面前,主管問她為何不坐公司的交通車上下班?工廠內有著對萊拉不利的傳言,萊拉只能說是因為不順路。

  事實上是司機卡贊對萊拉不斷地追求,但面對嚴苛的社會觀念,萊拉一直閃避卡贊的追求。原來卡贊是一名鰥夫,而且也有一名年齡與阿米爾相仿的女兒。

  卡贊不死心,委託在瘖啞學校工作的老婦碧碧前來說項。其意是萊拉若直接嫁給卡贊,那社會對她的任何指責自會不攻自破。唯一的麻煩是阿米爾,因為依當時伊朗的風俗,萊拉若再嫁,已經懂事的阿米爾是不能隨母親嫁過去。碧碧為了阿米爾尚在就學,希望能幫忙把阿米爾轉到她服務的瘖啞學校。

  萊拉似乎走投無路了,她被工廠解職,只因為她不參加員工的抗爭,何況小女兒在幼稚園的尿布錢她也付不起,最終只好答應嫁給卡贊。

  萊拉帶阿米爾到學校,但因證件不足而被拒絕,此時碧碧技巧地出現,說是認識萊拉,可以先留下孩子,容萊拉十日內補件,阿米爾得以留在學校。

  阿米爾被暗示他是個聾啞生,因會讀唇語,故安排在唇語班。阿米爾一直渴望母親會在十日後來接他,但他失望了。半夜另一名年紀比阿米爾還大的學生對他說,他的母親也說要來接他,但已經過了幾年,他的母親一直不曾出現。阿米爾決定半夜逃出,這位年長的少年替他找到從鐵窗出去的路。

  阿米爾躲在卡贊的交通車上,希望由此能見到母親,但卻被卡贊發現,卡贊向他道歉,並用手機秀出他與萊拉及妹妹的相片,表示其母生活很安定。卡贊表示再過幾年他長大了,就可以去找萊拉團圓。

  阿米爾傷心地逃走了,他感覺被整個社會所遺棄,所以只好再回去瘖啞學校,繼續過著聽不到聲音,講不出話語的日子,唯一的渴望是母親不知何時會出現在他眼前。

◎ 劇情分析

  伊朗的影片曾經以乾淨簡潔的手法,在台灣引起極大的迴響。如「天堂的孩子」、「白氣球」、「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等影片,這應該歸功於伊朗導演阿巴斯,他主導了一個青少年基金會,透過基金會培育了許多人才,尤其是賈法潘納希,但也因為批判性越來越強,賈法潘納希的「生命的圓圈」雖獲得金獅獎,但卻無法領獎,至今連同十多位的導演均被軟禁。

  就連「親愛的小孩」這位女導演瑪娜茲.莫哈瑪迪也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而不止一次遭受逮捕入獄。原因當然是宗教與社會的禁忌是伊朗的禁忌,但為了與西方世界接軌,女性的權益是電影導演極力要挑戰的,至今為止似乎還不怎麼樂觀。

  傳統也許是一種美德,但若不合乎時代,那就必須重新檢視,問題是這種意識型態的新舊鬥爭,牽扯到男性尊嚴的失落,而掌權者都是男性,對於女性的現代思維當然會極力抗拒的。

  以前的伊朗男女搭公車要分成兩個車廂的,而單獨的女人若沒帶身份證立刻會被抓入監獄,但只要有男伴一切問題都不存在了。

  寡婦與鰥夫都被視為不祥,「天堂的顏色」中敘述一名中年男子欲娶村婦為妻,男人因為曾經喪妻,必須付出更多的聘金,而且也必須將目盲的大兒子送至一名雕刻師傅那兒學藝。但很不幸的是,男子的母親突然逝世,被認為不祥,因此女方便將聘金退回,拒絕了這段婚姻。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但可見伊朗這個國度,稀奇古怪的風俗習慣實在太多。當然以台灣早期的風俗,也是令人瞠目結舌,所幸這幾年民風大開,很多的古怪風俗就慢慢消失了。

  一名寡婦要獨力扶養兩個孩子,又必須拋頭露面去工作,她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但為何兒子不能嫁過去?因為風俗,根據什麼緣由卻無人能說清楚。但因為無法違背,這使得阿米爾掉入被拋棄的命運。

  碧碧這名老婦人,就是靠這種矛盾,而賺取再嫁女人每個月給她的一些錢而生活得有滋有味。只為了讓寡婦可以擺脫不能帶兒子再嫁的陋習,她要阿米爾變成一名瘖啞人士,雖然知道是違法的事,但某種角度也替萊拉解了圍,但卻讓阿米爾陷入萬劫不復。這部影片並非探索誰是誰非,但卻直率地點出卑劣的風俗與人性的低下。

  碧碧將小孩技巧地帶入瘖啞學校,阿米爾絕對不是第一個,而一切似乎都被設計好了,校長與老師們表相說得冠冕堂皇,但其背後不再追究,必然與碧碧是共犯結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群共犯結構倒也替伊朗解決了很多風俗引起的困擾。

  但誰會從阿米爾的角度來思考呢?一名學長的遭遇與阿米爾相同,他一直期待母親能夠再來帶他回去,因為母親承諾過,但隨著時間增長,便稀釋了他的希望。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位學長便已經完全斷絕母親會來帶他的期望。

  也許阿米爾的逃離瘖啞學校,在外所經歷的一切,正是這位學長曾經的經歷。導演故意不拍出學長的長相,但其實正是阿米爾的寫照。

  當看到卡贊給他看「全家福」時,母親確實笑得很燦爛,妹妹似乎也活在新爸爸卡贊的父愛中,這一切是美好的,可是為什麼風俗規定男孩子不能隨母而嫁過去?為何原生家庭的親情必須被撕裂?

  看到那個畫面,阿米爾似乎被現實震醒了,也許他應該更加懂事的重新來看待這個世界。此刻阿米爾瞬間成長了,他懂得很多說不出的道理,在得與捨之間他作了一個決定。

  阿米爾回到了瘖啞學校,因為他的身體還不夠成熟,就猶如那位學長一樣,他必須暫時棲息在這個似乎被人遺忘的所在,從而慢慢成長。

  萊拉嫁給卡贊也許是真的很幸福,她同時也不必拋頭露面為生活三餐打拼,但她真的不會思念兒子阿米爾嗎?導演在這兒隱藏太多情節,這也是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質。第一段以萊拉的觀點來呈現,第二段再以阿米爾的角度來詮釋,最終在阿米爾的目光中,似乎看到萊拉從遠處急奔而來。她的表情似乎已說明了一切。

  萊拉嫁給卡贊後,似乎又進入了另一種的社會體制的壓迫,身為人妻已經沒有權利再去探望兒子,透過碧碧與卡贊的約定,每個月固定給碧碧一筆錢,這樣全家就能獲得安定。這是身為女人的萊拉,在山窮水盡時唯一的選擇與出路。

  思念是一種必然,何況是自己懷胎十月所生?但萊拉無法抗拒龐大社會體制,這像一個從天而降的圓罩,猶如她必須不時身搭的黑衫頭罩一樣,永遠無法翻身,甚至近乎窒息。

  本片的批判甚多,雖然沒有牽扯到宗教,而只是專注在社會風俗上的陋規,但卻已讓人扼腕感嘆不已。也許這是阿米爾與萊拉母子的生命過程必須去承受的試煉,但不管如何,其呈現總是讓人感受到為人的許多不堪。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放牛班的提琴手(Orchestra Class)

導演:哈希德.阿米(Rachid Hami)
主演:凱德·莫拉得 (Kad Merad)
   薩米爾·蓋斯米 (Samir Guesmi)
法國 / 2017年 / 104分 / 輔導級
禮讚:入圍2017威尼斯影展與釜山影展「世界電影單元」
電影描述小提琴教師西蒙如何以音樂安撫躁動的學童,並帶領他們向上的目標…

◎ 劇情簡介     

  西蒙是一名四處演奏的小提琴手,在四處巡迴演出的空檔,得到一份到國中教小提琴的差事。從無教學經驗的西蒙萬萬沒想到,這群放牛班的學生,竟然調皮得令人無法忍受。

  西蒙開始還是耐著性子教,甚至發現窗外有一名叫阿諾的黑皮膚男孩,不斷地從窗戶窺伺。西蒙問他願不願意學小提琴,阿諾點頭,於是這個班上又多了一名學生,只是阿諾比起其他同學都來得認真。

  阿諾的媽媽認為阿諾學琴實在太吵,不准他在家中拉提琴,阿諾不氣餒,爬上屋頂去練習,屋頂變成他自己的天地,而他的提琴技術也愈來愈佳。

  然而班上的學生如:薩米、麥迪、阿布、魯貝、瑪莉、馬特、奇庫等人不僅上課心不在焉,甚至吵鬧不休,這將西蒙逼得與薩米發生衝突。

  阿諾的母親邀請西蒙到家中吃飯,她來自象牙海岸,使得西蒙嚐到了異國料理,母親問西蒙是否有孩子,西蒙原來也有一名十五歲的女兒。

  阿諾常常問母親:他父親去哪兒?但母親的回答永遠是「不知道」。也許阿諾只是她年輕時不懂事而懷孕,但男人卻早已不知行蹤。

  西蒙原本不想教了,因為有一個團邀他四處巡迴演出,學校請他來的老師責備他如此不負責任,而西蒙似乎也感受到自己為何這麼容易被打敗?

  於是西蒙親自登門去向薩米的父母道歉,當家長瞭解西蒙的用心時都非常感動,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學了小提琴似乎有了改變,於是反過來全力支持西蒙。

  教室的電氣爆炸了,無法使用被迫停止練習,但家長們很快找到一個場地,各盡其職地將之整修為練習的場地,而使得樂團得以繼續。

  西蒙帶大家去別校參加合奏練習,同學們在比較之下,才知道自己要更加努力。眾人在阿諾的領導下,發奮努力練習。終於到了演出的日子,西蒙帶大家從後台進入,在出場面對觀眾時,阿諾也獨奏一段,台下的家長都相當感動,在熱烈的掌聲中,西蒙與學生都上了寶貴的一課。

◎ 劇情分析

  法國在十年前,曾以一部「放牛班的春天」,橫掃全世界的票房將近新臺幣一百億。其後擔任戲劇主軸的合唱團,也曾來台灣演唱過,是當時一部相當成功的電影。或許基於這個理由,於是便有了「放牛班的提琴手」這部影片。

  小提琴是一種穿透力極強的樂器,高昂卻又溫柔並濟,台灣很多家長希望下一代選擇學習樂器的對象,除鋼琴之外就屬小提琴最多。

  前蘇聯廿世紀的天才導演塔可夫斯基,在電影藝術學院的畢業作品以「壓路機與小提琴」當作他的畢業作品,這部彩色的四十七分鐘作品,竟然在紐約影展得獎,不但展露塔可夫斯基的才華,同時也將小提琴的輕與壓路機的重作了強烈的對比,更從中呈現了對比之下的人文氣息與人性批判的風格。

  劇中七歲的小朋友,從出生後便被註定為日後的音樂家,因此每天的功課必須自律地練習好幾個小時。提這個橋段,是為了比較「放牛班的提琴手」,他們從未曾拿過小提琴,卻在一段時間內就上台去表演,這似乎在某些的情理上有些瑕疵。但所幸這是一種弦樂團,合聲在一起便能產生共鳴的美感,而特別有天賦的阿諾,還表現了一段獨奏,猶如「放牛班的春天」那位最調皮的男主角最後必須獨唱,從而感動更多的觀眾是相同的道理。

  放牛班當然在台灣也是很多,在升學主義的逼催下,各學校為了錄取率的攀昇,均採用菁英班,而不喜歡唸書的,當然就歸納到放牛班,這是當時大學尚未開放的時期所產生的亂象。台灣自開放私立大學的招生後,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唸大學,但卻又遇上當時的少子化,故反而讓很多大學招不到學生,這應該是當時的教育政策始料未及的。

  法國因為以前在非洲殖民,故有許多外來的民族,除了東歐之外,最多的就是黑人。本片其實也多少帶到一些法國當今的社會現象。在巴黎只要提起你住什麼區,大概都可以知曉你的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

  像阿諾一直不曾見過父親,他的母親來自象牙海岸,未婚懷孕而生下阿諾,因此母親回答阿諾父親何時回來,她也只能回答不知。這種孩子其實很容易墮落的,所幸阿諾對小提琴音樂極有天賦,而正巧也遇上西蒙這位伯樂,這才使他的生命有了安頓與方向,其他頑皮得不得了的青少年,似乎也在相同的感召中尋找到新的認知,不僅如此,孩子們的家長,也都在相同的音樂氛圍中,重新認知自己孩子的潛力。

  學音樂是需要興趣與天資的。但還是需要一份毅力與辛苦的鍛練。一開始對這一群被放棄的學生而言,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隨著不斷的衝突,造就了雙方面的認知。以西蒙而言,他從未曾想過「放牛班」的小孩竟是如此頑劣,雖然惹了他生氣,但卻也帶出另一條線,原來西蒙也有一位十五歲的女兒,而他因四處演奏的緣故;很少與女兒相聚,在西蒙的眼中,女兒其實也是叛逆的放牛班。但從女兒的角度來看,也許西蒙才是「放牛班的父親」。

  這是一條相當重要的副線,可惜限於篇幅,導演在情節中僅簡略帶過,殊為可惜。而西蒙的單親家庭來呼應阿諾母親的單親家庭,失去了另一半,如何將孩子養大,也許是當今社會一種現象,而且也是很多人必須去面對的另一個議題。

  另一種對應當然是這一群放牛班的青少年,從放蕩不羈到逐漸尋找到小提琴的奧妙,也許不是真正的精準,但須西蒙卻為他們的生命,開啟了另一條嶄新的道路。這應該是一個極大的變數,也正是這部電影的主旨思考。

  音樂被稱為四度空間的藝術,社會上不是流傳著一句「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生命面相有了尋找到的出口,於是音樂變成能撫慰心靈的媒介,間接地影響到人的個性與作為。當一群幾乎被社會遺棄的青少年能夠站上舞台,憑著小提琴的技藝獲得台下觀眾如雷的掌聲,這對於這群青少年的影響何其廣大。

  以前筆者曾被邀請至新竹的中途之家,希望教導演出一齣戲劇,而我提出先帶他們到台北看一場戲劇,期望他們先獻出自己對別人戲劇的掌聲,以便期待日後別人也會由台下給他們的掌聲。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卻無人敢擔保這群青少年從新竹與台北的來回中不會逃跑,因此計劃便夭折了。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感覺有相當多的遺憾,因此必須了解,這種特殊教育,也要水到渠成的。

  對於法國的學校,能夠為放牛班的學生,每個人提供一把小提琴,是相當令人羨慕與驚訝的。在台灣的音樂班學生是否能享受相當的資源,是令人懷疑的。但我們不作一種比較,應該是當成目標;如果日後每位學校的學生,都能在學校擁有一把學習的提琴,絕對是會影響這個學生日後的生命方向。

  「放牛班的提琴手」以樂器當作戲劇的主軸,在世界影壇上也是少見,雖然歸屬於勵志電影,但在台灣並未掀起多大的討論,殊為可惜。現代的年輕人思緒已被電動玩具與網路遊戲所霸佔,這份屬於人文素養的故事題材,似乎只能留在特定的場合討論與觀賞,但這也是我們必須努力去執行的。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阿嬤的小公主(감쪽같은그녀)(Little Princess)

導演:許家承
主演:金秀安、羅文姬
韓國 / 2019年 / 104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登韓國電影票房首週新片冠軍
是一個,除了在孫女面前以外,都很強大的阿嬤。 會管教孫女,也會大方地,溫柔疼愛孫女的阿嬤;有一次在學校,某個有錢 ...

◎ 劇情簡介     

  末順老奶奶一人獨居,這一日,社工東光帶著小女生羅公主,又揹著小妹妹羅珍珠來找末順老奶奶。沒想到,竟然失手打碎了自己女兒孝先的骨灰罈。

  公主反而安慰奶奶,她的母親是一位好媽媽,就算知道也不會生氣的。

  公主去上學,老師安排她坐在宇嵐的旁邊,這引得富家女黃淑相當不悅,日後便處處與她作對,而社工東光託公主帶情書給女老師;不管怎麼刁難,東光逆來順受,終於答應兩人一起吃晚餐。

  黃淑故意找碴,沒想到被公主用頭撞了鼻子而流血不止。診所內有打疫苗,公主揹了珍珠去打,聽到隔壁的女人要為自己小孩自費打比較好的疫苗。這引起公主注意,她堅持醫院也要替珍珠打貴的疫苗而與醫護人員爭吵,這引起女醫師的注目。

  公主與阿嬤去買過期的飯捲,雖然有點酸酸的,但兩人都惜福吃完,結果兩人都拉了肚子。為了獲得免費贈送的紙巾,公主去大賣場偷貼在商品外的贈品,結果被店員發現了,但阿嬤也加入戰局,謂是她主謀,搞得店員無可奈何,遂將她們放了。

  公主因為沒有體育服,只能待在教室,她發現同學京淑的皮夾,遂將之偷走並藏匿在外面,事情鬧到家長都來了,阿嬤又與京淑的母親吵架甚至拉扯,宇嵐此時將皮夾拿回,謂京淑自己掉在外面,事情才有了了結。

  公主與奶奶玩「天衣無縫」的遊戲,果然套出自己與這個家庭根本沒血緣,而是孝先與其父結婚時就已經有她,所以勉強算是繼女。奶奶當然知道,但公主表示她永遠是這一家的人。

  奶奶日漸失智,她問公主能不能自己帶珍珠一起生活,奶奶有時會失蹤,又遇上珍珠罹患血小板症候群,只要不小心碰傷就很難止血,女醫師與丈夫醫生兩人商量,要收養兩個孩子,並將珍珠送往美國霍金斯醫院治療,而老奶奶被送至療養院,但因時日無多又回到家中,公主也離開醫生家,陪奶奶走完最後一程。長大後的公主成為攝影家,在展覽會場中遇見已經痊癒的珍珠。

◎ 劇情分析

  除了父母之外,對我們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奶奶和爺爺。因此世界各地,有關隔代教養的文化,就成了許多小說的素材。「阿嬤的小公主」正是這種緣由中,由韓國的小說家完成的作品。之後才由電影公司改編,成為影視方面的表現。

  其實韓國片這幾年一直在臺灣很賣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劇本相當扎實,這一點,臺灣與之比較始終略顯單薄,這也難怪韓片能在國際影壇發光發亮,甚至三不五時會來臺灣大撈一筆,如「與神同行」、「屍速列車」,足足賺了臺灣好幾十億。

  如果秉持這種想法而來看待「阿嬤的小公主」,可能會有一點失望。其實本片所設定的線就有好幾條,奶奶得了阿茲海默症,她痛苦的不是自己的病,她擔心的是讀小學的公主,如何一人養育尚在哺乳階段的妹妹珍珠。

  而珍珠又因得了血小板症候群,不能輕易受傷,一旦受傷流血便很難止血,何況在韓國也不一定能治癒這種病。另一條線則是苦命的公主,她其實並不是奶奶的女兒孝先親生的,嚴格地說,應該是男人之前留下的繼女。

  這件事,編導創造一種逼迫對方說出真相的遊戲「天衣無縫」而得到證明,這反而使得奶奶相當難過。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為什麼要她介入這個家庭悲慘的命運中?

  「家庭」這個主題也在這樣的衝突中於焉誕生。公主年紀雖小,但認知卻是非常清楚與堅定,她與這個被病魔纏身的家庭毫無血緣關係,但她卻希望要有一個家庭庇護她,孤獨的她已經一無所有,如果沒有一個表相的家,那豈不是更尋找不到自我的方向?

  本片的鋪陳應該足以成就五集的能量,導演似乎也有意朝這個方向創作,但最終必須以一集呈現時,便只好剪掉一些瑣碎的情節。譬如醫生夫婦因為曾經喪女,因此才願意資助珍珠到美國霍金斯醫院治療;同時也為公主準備了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而奶奶則被送至療養院。

  看起來一切的安排是如此完善,但奶奶的病症已至盡頭之際,院方將她遣送回家。在臺灣則是會送到醫院治療,因為若死亡在院內,恐怕會讓其他老人惶恐不安。公主得知這個訊息,毅然決然離開醫生舒適的家,從而前往陪奶奶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前面兩人的遊戲「天衣無縫」再度重演,這是電影美學中的佈局與呼應。雖然兩次呈現,但必定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意義。這種手法的應用,是能為劇本加分的,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劇本的創作中,這種伏筆與呼應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從「天衣無縫」中雖道出了公主的身分祕密,卻不僅沒有產生埋怨而分離,反而更增添了「家庭」的真正意義。而這個意義,就是公主以拍立得拍下奶奶與珍珠以及公主三人的合照,透過這張相片,其實已經述說了「家庭」真正的意涵。
  
  也因為主線的強調,必須削弱了醫師夫妻之前喪女的苦痛。不必去追索女兒的死因,五斗櫃上的女兒遺照,早已說明這個家庭表相上是快樂的,但背後卻也有一些生老病死的苦楚。
  
  人生正是如此,生命過程中有許多的快樂,但也必然有更多的苦楚試煉。這並不因為身價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每個人在不同層次中遭受極大的衝擊;相對地也會提供一些讓你感受溫暖的愉悅,佛法中比喻這個世界「堪忍」的意義是相當明顯的。
  
  女老師與社工東光的愛情似乎也簡單帶過,因為是副線,故只以點狀的方式點出,當公主長大,在國外學成歸國,並開攝影展時,他們兩人其實已經結婚。而醫生夫妻倆應該是公主的恩人,但對其敘述就顯得薄弱了。
  
  戲劇的結尾與高潮,是在展覽會場中兩姊妹的重逢。已經痊癒的珍珠與公主相擁,似乎要彌補這麼多年無法親自照料自己妹妹的遺憾,然而一切陰霾都已過去,未來美好的世界將由姐妹聯手出發。
  
  公主在學校的一篇作文在課堂上唸過一次,在奶奶臨終前也唸過一次,這當然也是另一種呼應法,而這種手法其實是最賺人眼淚的。
  
  本片正是企圖表現催淚的架勢,但可惜很多地方並未放大而帶過,許多的細節也因為剪接卡掉,故少了些許的交待,以致觀眾情緒很難連貫而下,縱然有些感動,但卻無法從心中湧現而出,這也是為何這部影片並未在臺灣以及其他地區造成熱賣的原因。
  
  片中許多情節都是負面的,如到超商偷取面紙,以及吃較便宜的過期飯捲,結果祖孫倆人拉肚子搶廁所。在臺灣若當天賣不完的食物,其實大都送給遊民。蔡明亮的「郊遊」中,就有父子三人拿著超商送的便當,三人坐在天橋上快樂的聚餐,比較之下,臺灣似乎比韓國要幸福多了。
  
  每一部影片都有其表達的手法與方式,我們必須以敬意加以欣賞,不喜歡的情節並非意指這部電影的失敗,我們應該著力在自省,究竟能從這部影片中學到什麼?這才是看電影的真諦。

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導演:是枝裕和
主演:阿部寬、樹木希林
日本 / 117分 / 2016年 / 普遍級
禮讚:2016 第29屆日刊體育電影大獎 最佳電影     
   第69康城影展 一種注目     
   芝加哥影展金雨果獎     
   2017 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攝影
影片呈現世間人在面對現實挫敗後的情感狀態。導演寄予無限同情與無奈的描述,不僅止於尋求自身 ...

◎ 劇情簡介     

  良多在年輕時曾以一部小說得到文學獎,然後堅持要走作家的路,可惜後繼無力,不但沒什麼收入,妻子響子屢勸不聽,兩人離婚並帶走兒子真悟。良多也只能每個月給響子十萬元,以換取與兒子真悟見面的機會。

  良多加入私家偵探社擔任抓姦的工作,雖然有些許收入,但卻都將錢花在賭自行車比賽中,沒錢時偷偷潛回家中動母親淑子的養老金念頭,但良多的姐姐也不時提防他。這回他回去找父親一幅「雪釣」的掛軸,從當鋪老闆那兒得知,父親死前早就典當過了,畫只是複製印刷品,只有盒子才是真品。

  良多發現母親淑子突然喜歡古典樂,後來才知母親有在良多小學老師篠田家中參加音樂讀書會。因為颱風來臨,良多幫母親在陽台搬盆栽,卻反而打破窗戶玻璃。

  今天是良多與兒子真悟見面的日子,但他一毛錢也沒,響子還是讓父子共渡一天。兩人一起吃摩斯漢堡,也買了一雙美津濃的球鞋送真悟。同時他也想帶給真悟一些希望,遂教他買了幾張彩券。

  果然在回淑子家中時,真悟因有了希望,答應奶奶若中獎要買一幢大房子,也一定要接奶奶去同住,奶奶感動不已,只希望真悟要記得自己講過的話。

  因為23與24號颱風接連襲擊,響子也到淑子家中欲帶回真悟。但淑子煮了拿手的味噌麵,讓大家讚不絕口,接著又因颱風來襲,要他們三人留宿,而且故意鋪床讓兩人同睡,響子原本不願意,但終究還是答應了。但在夜晚良多伸手去觸摸她膝蓋時,響子厲聲拒絕了。

  良多為了向真悟顯現他小時候的勇敢,半夜趁風大雨大時邀真悟去公園的八爪章魚溜滑梯內躲藏並吃零食。響子為了找兩人,遂也躲入不規則的圓洞中,就像一家人在家中團聚一樣。

  響子已經交了男朋友,良多以前也常常偷看他們去棒球場看真悟打球,但不管如何,響子似乎已經無法與良多回到從前。

  颱風過後,良多送母子二人回去,未來是一種未知,但似乎每個人都要各自努力。

◎ 劇情分析

  「比海還深」是導演是枝裕和二0一六年的作品,據說是導演在一次回家探望母親時,經過附近公園,看見小時候玩耍的八腳章魚溜滑梯,想起小時候在公園嬉戲的情境,從而得到的靈感。

  「比」片看似平淡,但導演暗中埋伏的線索就有多條。雖然颱風場景拍得失真,但卻是必要的元素,要不然無法表現出最後一場的家聚。在颱風夜中躲在圓洞中,看似有趣而安全,但卻是令人不舒服的。猶如響子說的台詞:「女人不是只有愛就能過活的。」

  每個人從出生後,就一直存在著無比的希望,買彩券不只是一種希望,但卻也是對人生便宜行事。有時會有想像不到的幸運,但人生終究是必須腳踏實地,努力去耕耘才會有收穫。良多年輕時得到一次文學獎,他心中便打定主意認為得獎便是他的人生。但事實是如果有文采而幸運只有一次,那反而會造成多大的難堪?

  導演舉一反三,良多的父親也是相當有文采的人,但終其一生就像他收藏的掛軸「雪釣」一樣是一件贗品,只有外面的盒子才是真品。就連寫字用的硯台也不值錢,但所幸他有一位包容他的妻子淑子。

  良多很多的行徑其實正是當年他父親的寫照,導演在這個角度上著墨很深,同時更呼應了第三代的真悟。真悟是小學棒球員,在獲得二好三壞球時,投手投出直球對決,真悟並未揮棒而被三振,響子的男友抱怨他不揮棒,良多事後也提問這個問題,真悟的回答是他想被保送。

  由此可知這祖孫三代前後的命運其實都是一致的。這是導演的另一種隱喻。也許人生的命運成就與個性有極大的關係,但若細細推想,便能了知人的命運大體是相同的,也許層次位階有所不同,但過程幾乎一致,每個人渴望成功幸福,這幾乎成了普世價值,雖然過程的領納不同,但對於世道中的成功定義卻是一樣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別人眼中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一面;當然也會有挫敗的一面。但誰會刻意顯現失敗的一面呢?尤其親情常常包庇了這些缺失,也極力去彰顯成功的一面。

  良多拿硯台去典當,但老闆說只值五千元,反而拿出良多小說的首刷品,要良多用毛筆親自簽名,當良多在磨墨時,他的表情就像擁有全世界,儘管此刻他的人生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一文不值。

  另一條線索是淑子住的是公家的老人公寓,有辦法的人當然可以擁有自己的大房子。而淑子對家裡任何一人都是寬容的,儘管家中窄小,但她多麼希望家人能夠與她作伴,就算知道兒女每次回來都是來挖老本的,但她始終沒有任何埋怨,最常說的是老人隨時會凋零的口語,顯然這樣的話語並無法讓年輕家人發覺。

  於是淑子參加了良多小學老師的音樂讀書會,甚至也提到尋伴的企圖,導演在此詮釋了現在全世界都會面臨的問題,那就是老人的孤寂。這個問題是相當明確的,但卻無法提出有效的對應。導演原本要將這個問題放大,但似乎會讓劇情過於飽滿,遂採用點到為止的方式,但也令人印象深刻。

  良多面對出版社要他改寫漫畫,因為面子問題而拒絕,雖然後悔,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看著可以輕易到手的入帳飛走。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得過獎的作家,這份頭銜無法為他帶來增益,反而成為心理的負擔。

  良多的姐姐看似是母親的守護者,但其實也是顧著她的權益,但她的觀點反而是冷靜而有力的。她勸良多說:「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真正成熟的大人。」這句話簡潔有力,卻也令人深思,這也是為什麼「比海還深」一直被許多人評為「文學電影」的原因。

  前面提過的颱風,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颱風可比喻為困頓或壓力,這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相等的,每個人對防颱的觀念與作法各自不同,但試煉都是一樣的。比喻來說,響子離開良多,她說不定也會替新男友生個孩子,但她其實也會有她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一點導演輕描淡寫,但響子日後遭受的情形,會不會就是淑子面對現在良多的景況?這一點其實是可以預設的。

  良多擔任私家偵探,拍到一名女人與男友上賓館,但卻反而又擔任女人的偵探,回頭尋找男方的出軌證據。女人說:「我的人生,到底是從哪一步開始走錯的?」良多將這句話當成他寫作的靈感之一,其實也可以說,良多是否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究竟是從哪一步開始走錯?

  每個人都可以思考這個問題,但當自己回頭追索,才會發現我們其實走錯的只有一次?每次面臨抉擇,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思做依歸?當時絕對不會想到對或錯的問題,這是必須要時間淬鍊的,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當你長智慧時,代表你已經踏錯許多步伐,而這些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比海還深」是一部令人回味無窮的電影,我常在想,如果這齣劇本放在台灣的劇本徵選會得獎嗎?這當然也是一種反思。導演的功力擅長把日本最平民化的題材作深層的探索,重要的他有一批好演員。(以此文向已經往生的樹木希林致敬)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媽媽的味噌湯(はなちゃんのみそ汁)(Hana’s Miso Soup)

 

導演:阿久根知昭
主演:廣末涼子、瀧藤賢一
日本 / 2016年 / 118分 / 普遍級
罹癌的母親與5歲的女兒的約定,透過一同製作料理延續了生命的能量…

◎ 劇情簡介  

  千惠二十三歲時,因為念聲樂必須去拜訪雜誌社,也因此認識了三十四歲的安武信吾,信吾利用她留下的資料,開始追求她。

  也就在此時,發現千惠的胸部有硬塊,並經醫生證實罹患了乳癌。千惠全家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中,但信吾毅然決然向千惠求婚。千惠的父親自己其實也被癌症纏身,看到信吾如此真心,遂答應了這件婚事。

  結婚不久,千惠竟然發現自己懷孕了。若決定將小孩生下,必然會加劇千惠的病情。當時的加山醫生並不太樂觀,因為她有遺傳的結締組織的病變。

  千惠最終勇敢接受化療,頭髮都掉光了,義工們送她一頂毛線織的毛帽,同時也買了一頂假髮。信吾的同事陽一也聯合同事,三不五時暗中資助信吾,雖然信吾已經戒菸,但卻也有意無意遞香菸給信吾,以減緩他的壓力,但好幾次都有因緣事件讓他徹底戒菸。

  千惠的父親也打電話給她,並說了狠話:「死都要把小孩生出來」,這更堅定了千惠要把孩子生下的決心。終於到了生產之日,費盡千辛萬苦終於生下了一名女兒,並取名為小花。

  這期間,千惠也去拜訪她的聲樂老師由希子,但在九個月後,小花開始不吸母親的乳汁。而信吾也聽從同事建議,去一座森林中向伊藤醫生求秘方,而夫妻倆也開始分房睡,因為千惠必須要有足夠的睡眠,這更增加信吾的壓力,但為了千惠他卻從無怨言。 

 
  信吾的父親,也不斷地將自己的養老金資助信吾,而此時醫院的醫生改為女醫片桐,她希望千惠看電視不要看到太晚,而陽一又暗中資助。千惠的父母從長崎來探望他們,但回去不久父親就入院並很快就亡故。

  醫院傳真給千惠,要她再去檢查,於是又展開化療。而小花已經四歲,千惠開始教她如何做味噌湯,就算姊姊志保來訪正與小花看繪本,千惠也不讓小花懈怠。

  終於要舉行演唱會,由千惠的兩位同學主唱,而千惠也穿禮服上臺高歌,但終究還是逃不過病魔折磨,但小花卻能以味噌湯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 劇情分析

  這是根據原著「小花的味噌湯」改編為電影,中國的翻譯是小花的味噌湯;臺灣則改為媽媽的味噌湯。而這樣的改變其實還是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究竟是哪一種方式較為貼近主題,這是見仁見智的。

  癌症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直困擾著所有的人,說聞癌色變並不為過。當被醫生宣告為癌症時,幾乎等同被宣告死刑一般。雖然視狀況而言,還是有經過治療後而依然存在世上的,但大部份都沒有那麼幸運,尤其遇到猛爆型的癌症,往往在發病不久就辭世,而這也會帶給眾人對癌症的恐懼與不安。

  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症狀,就猶如攝護腺癌是男性的專利一般。千惠原本是一名快樂積極的女聲樂家,但在發現乳房有硬塊時,便陷入了天人交戰。信吾正是因為前妻不想生小孩而離婚,而今千惠因乳癌勢必也不能懷孕,因為懷孕會增添癌症的擴散,但這回信吾似乎鐵了心,就算千惠不能生育,但基於愛情,他還是懇求千惠的父母,將女兒嫁給他。而千惠之父因本身也癌病纏身,他不但答應信吾的請求,甚至在知道女兒懷孕時,還打電話給千惠,並說了他的心聲:「死都要把孩子生下來。」

  很多事都由不得我們,尤其在癌症的侵擾之下,人的意志力往往會折損其半,甚至從而消極放棄求生的慾望,但如果意志堅定來面對癌症,常常會出現很多奇蹟,在醫學上其實也有很多類似的記載。

  千惠如果在得病之初便放棄希望,那就沒有後來的懷孕之喜;而懷孕後若無更堅定的心意,那也就沒有動力生下小孩;最後似乎是已經將生命用盡,但她卻必須給女兒留下存活的技能。

  味噌湯在日本是最普遍的湯品。日本女人做月子,也沒像臺灣的產婦,必須吃麻油雞,她們也只是喝味噌湯。這是他們既平常又是極端依賴的湯品。

  千惠與小花有了約定,雖然只有四歲,但小花必須學會煮味噌湯,也就是小花在學習自己做湯品,那她從此便有所依靠,對千惠而言,時間是不容許擔擱,自知來日無多,她唯一能給小花的,也只有讓她自己會做味噌湯,這也表示小花從此會自己照顧自己,千惠唯有了卻這個心願,才能放心離去。

  面對死亡是相當艱困的,千惠這個腳色從片頭開始的歡樂,直至片尾面對死亡,其心境的衝擊與起伏是相當大的,廣末涼子的表情一如以往,她的笑有著太多的神秘與迷惑,在笑容中原本就包含太多的苦澀與哀愁,不演自現,正好就呈現了,千惠在病魔折磨下的無奈,而且又必須勇敢去面對的神情。

  導演採用的調性是輕風撫過不留痕跡的處置方式,因此揚棄了更多的哀愁相向,讓千惠就顯得更加勇敢,而更獲得觀眾的愛憐與認同。

  「人生七成得意就是福」,這是千惠最終給自己的評價,衡量自己的一生, 從丈夫與父母甚至老師給予的支持,千惠卻是幸福的,更何況她也做了一般癌症患者所不能做到的,就是懷孕並順利生下了小花。

  這些合併起來是她生命的七成,那剩下的三成就是癌症與死亡了。其實生死本一家,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死亡的日期。佛家稱之為「分段生死」。只是人生總是不斷的歌頌出生的美好,但卻絕口不提日後的必然死亡。

  千惠最終因為「知足」而讓死亡得到解脫,如果死亡是一種必然,那該如何避開這個悲劇?其實就因為有死亡,然後才有新的出生;而出生之後也必然去面對死亡,這是一種循環與輪迴。但因教育體制的缺失,沒有人敢將這種生死學的觀念放入科教科書中,因此也讓所有的人對死亡有了困頓與不安。

  千惠生命的尾場,在導演的安排下,有了最燦爛的結尾,她穿著漂亮的禮服,在同學的陪伴下,完成最後一場也是唯一的一場演唱會。

  最重要的是,千惠上臺前,喝了小花為她做的味噌湯,就像成果展的檢視一樣,千惠喝了一生中最美味的味噌湯,然後滿足地面對她的死亡。導演當然為了調性的問題,連這一場「亡故」的戲也省略了,這當然是為了節奏的統一性,絕對不會有違和之感。

  本片的具象事件並不太多,雖然繞在乳癌的困擾,從而顯現千惠罹癌勇敢地懷孕又產子的過程,後面的主題是重點,但依然很平淡的敘述千惠要教小花煮味噌湯的過程。

  電影著墨在具象事件的表現是不變的道理,而本片卻一反常態地堅持自己的調性,唯一比較動態的,反而是信吾略顯誇張的喜劇表現手法,企圖來平衡如此苦悶的社會現象,這絕對是導演的用心。

  本片雖無法稱得上是令人讚嘆的佳片,但卻也是值得一觀的影片。腳色中的生命態度,正是很多人可能會面對,也是必須學習的。

  生命會有不同的面向來考驗人生,我們該在什麼時刻去面對不一樣的
現象,其實是一項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