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我的快樂婚禮(Old New Borrowed And Blue)

導演:娜塔莎.雅西(Natasha Arthy)
演員:西西.貝比.柯努森(Sides Bab Knudsen)
   比昂.凱曼(Bjorn Kjellman)
丹麥 / 2003年 / 90分鐘 / 普遍級

禮讚:2003年洛杉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2003年卡羅維瓦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比昂
凱曼)
   入圍2004年巴黎電影節競賽片
   榮獲美國電影展評審團大獎
   捷克卡洛威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
   巴黎電影節Grand Pix提名
   丹麥金項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待嫁新娘凱特琳是個幸福小女人 ...

◎ 劇情簡介     

  凱特琳終於要和約拿結婚了,一切都按照當地的風俗進行著,但她遲遲不敢告訴自己的姊姊媚特。

  媚特曾經與湯普生交往,而湯普生也曾經與凱特琳有過一段情,湯普生開始逃避複雜的心緒,於是孤身前往肯亞放縱自己。媚特一直痴痴地等待湯普生回來找她,卻因精神焦躁不安而進了療養院。

  凱特琳擔心傷害人,因而講話拐彎抹角的習慣又復發了,明明是到醫院要告訴媚特婚宴的訊息,但因害怕會傷害姊姊,改口說要送她一付隨身聽。

  以為一切都已就緒的時刻,湯普生突然來訪,凱特琳雖然訝異,但和約拿還是熱情地招待他。湯普生自告奮勇煮了難以下嚥的非洲菜,三人爛醉如泥;隔天醒來,凱特琳發現她竟與湯普生睡在一起。

   為了參加婚禮,凱特琳陪湯普生去買禮服;這當中凱特琳接到醫院來電,謂湯普生檢驗報告中證實是愛滋病,但希望湯普生再去檢驗一次。凱特琳不敢對他明言, 遂騙他說檢驗報告一切如常,這激盪了湯普生的心情,放懷地重燃生命的火花,不僅摟著凱特琳大跳其舞,甚至也買下一條狗,也以自己買來的拼裝飛雅特載凱特琳 四處辦婚禮的瑣碎事。湯普生告訴凱特琳說,如果他發現自己有愛滋病,會將早已準備好的安眠藥全部吃下。

  凱特琳為了要在婚禮中有一些藍色的東西,遂買了一些藍色藥丸,沒想到這些毒品讓她與湯普生放浪形骸了老半天,而這樣的感覺卻讓凱特琳回溫了過去她與湯普生的那段情。

   媚特似乎也知道湯普生回來了,每次打電話,凱特琳總是敷衍她,終於有一次湯普生拿起凱特琳的手機接聽。媚特證實了男友從非洲回來,卻也給自己心頭罩上一 層陰霾。凱特琳的女友們送婚紗給凱特琳,卻始終等不到她;約拿則忙著體驗好友為他準備的「告別單身漢」的派對…。湯普生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向凱特琳告 白,而凱特琳在教堂上掙扎不已,最後她終於在承諾之前轉身奔出教堂,嚇傻了全部的親友;而媚特也由隨身聽的音樂中走出了自我,離開了醫院。

◎ 賞析

  號稱「逗馬宣言」第三十二號作品的「我的快樂婚禮」,維繫著逗馬十戒的信條,呈現了與主流電影有著極大差別的意識形態與手法,也讓觀眾對電影有了全然不一樣的認知。

  凱特琳的角色塑造得相當成功。她是一位無法當機立斷的人,這並非她優柔寡斷,只因她怕傷害別人,於是原本決定的事到頭來都會改變主意,然後再編排另一個謊言來騙別人,也安慰自己。

   從不好的角度來看,凱特琳是意志不堅決的人。臨時決定的事往往讓事情更趨複雜,也讓她自己落入很難轉圜的困境;但從好的角度來看,凱特琳可以說是相當善 良的人,因為她會替週遭的每個人設想,深怕他們會因為她的某種決定而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但顯然的,很多事情不見得都會有相同的價值觀,因此我 們很難從單一的角度來評估真正的人性,而這樣的面向也就呈現了這齣戲真正的意圖,從而展露了戲劇延展的力量,也豐沛了情節的多樣化。

  雖然我們不知道凱特琳之前與湯普生交往的程度;以及湯普生為何又與凱特琳的姊姊有著深層的關係,但這起碼透發了一個訊息-湯普生是個相當不穩定的人,起碼在感情這條路上,他是游離不定的,甚至當他無法去處理尾大不掉的感情之際,竟拋捨一切而到了非洲。

  以東方的道德與價值觀,凱特琳最終拋棄了約拿回到湯普生身邊,是相當令人難以忍受與接納的。但這正是一個自我認知的問題,北歐這個感情全然奔放的民族,自有他們有別於東方思考的生命觀;這點也正好是他們文化的特質。

  其實早期的「逗馬」作品,大部份將焦距放置在人性猥瑣以及道德的卑劣,從而對人性提出嚴苛的批判,本片則有了更進一步的視覺焦點,以輕鬆喜劇的手法,直接置入真愛的抉擇。

  一場即將走入教堂的婚禮絕對是經過當事人慎重考量之後的抉擇,但凱特琳對約拿的感情顯然是不確定的;若果如此,那凱特琳是否也因為害怕約拿受到傷害而答應婚事?既然害怕約拿傷心,那走入教堂之後才當下拋捨約拿,這樣的傷害豈不更大?

  湯普生的不負責任在這兒也被縱容了。媚特為了他而進入精神療養院,但當他回來卻不顧凱特琳的催促,表面上答應,但死也不肯去醫院看媚特,更何況他在非洲放縱自己染上愛滋病,猶如帶回爛攤子卻又要別人替他收拾一樣惡劣;令人驚嘆的是,凱特琳最終的抉擇卻一樣是湯普生。

   抉擇自己一生的幸福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但影片中凱特琳的決定其實只是決定了上半場,日後如何與湯普生雙宿雙飛便會變成相當嚴肅的議題。反倒是 媚特最終的決定才算是完整的呈現;她勇敢地走出自我,透過歌曲帶給她的療傷止痛,不僅走出了精神療養院,也走出了自己心靈的困頓。

  媚特的選擇難道就不是一件幸福與快樂之事?能夠當自己的主人從而勇敢開拓自己未來的道路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媚特反而是全劇中最勇敢的角色。

   約拿也算得上是位正人君子,雖然婚前與友人沉溺在「告別單身漢」的狂歡中,但畢竟這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風俗與習慣。而約拿每喝必醉的窘態,也許是一項缺 點,但這並不損及他善良的本質;別忘了他容忍湯普生從非洲回來在廚房煮菜之後的災難,第二天甚至要凱特琳留湯普生吃早餐,這樣好客卻有如引狼入室般,使他 在最後關頭失去了凱特琳。

  我們也不知道約拿與凱特琳是如何認識的,為何兩人的感情會進展到論及婚嫁的地步?難不成是凱特琳急欲在大海中抓住浮木而獲得倚托?因為唯有如此解釋才能讓凱特琳最終改變了自己的抉擇,但面對教堂的眾多親友,難道沒有一絲愧疚嗎?

   以現實的眼光尤其是東方的思想是很難介入與批判的。西方著重在愛情的看待,自然與我們的傳統思維有極大的差異。湯普生也許是懦弱的,但他與凱特琳憑著一 點靈知律動,重燃了那已成灰燼的乾灰;在尋求得一番的頻率相通之後,已經逝去但殘留愛的印記的那段舊情便很快又死灰復燃。

  丹麥的婚嫁保留了一些有趣的傳統,譬如要有一點新、一點舊、一點藍以及借來的四樣東西。也許無人能解釋這個風俗的由來,但編導卻技巧地將這四樣東西當作情節放置其中,因而豐沛了這齣戲的能量,也間接讓觀眾更能了解丹麥這個國家的文化。

  面臨抉擇時,我們究竟是要依循傳統認知?或是依照自己的決定勇敢地作選擇?其實答案是很清楚的。只是我們在傳統道德的壓抑中,似乎很難有石破天驚的抉擇。一個人會不會快樂,當然不是對照別人給自己的觀點,而是必須從自身湧現而出的感覺,唯有如此才配稱為真正的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