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稚子驕陽(It All Starts Today)

導演:貝特杭.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
演員:菲力蒲.托海頓(Philippe Torreton)
   瑪麗亞.碧塔麗西(Maria Pitarresi)
法國 / 1999年 / 114分鐘 / 普遍級

禮讚:柏林影展費比西獎
   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巴塞隆納影展最佳外國男星
   法國盧米埃影展影帝
   於2000年時參加台北金馬國際影展
出身礦工家庭、在父親暴力陰影下長大的丹尼爾,後來成為一所幼稚園的校長…

◎ 劇情簡介     

  丹尼 爾.勒菲是法國小鎮的幼稚園園長,但因為政府一再緊縮開支,兒童福利局開始刪減幼稚園的補助,加上學生家長因經濟蕭條而失業,很多人無法繳交營養午餐的費 用。不僅如此,女學童拉蒂夏的情況更慘,她的父親失業,外出接臨時工而無法回家,母親則因家中供電被切斷而不斷酗酒,甚至將拉蒂夏及一名嬰兒丟至園內而狼 狽離去。丹尼爾不得不讓助理凱西開車送兩名孩子回家。

  丹尼爾據理力爭向督學提出抗議,但督學以經費有限自然無法應允,不僅如此,丹尼爾也因此得罪了兒童福利局的人,督學藉一次視察之便,不僅語帶玄機地嘲弄丹尼爾一番,並在考核成績上,給了丹尼爾最低分,氣得丹尼爾想辭職不幹。

  丹尼爾與一名餐廳老闆的女兒法蕾莉同居,法蕾莉有一名男孩何米亦就讀這個學校。一個寒冷的早晨,丹尼爾與其他老師回到學校後發現,學校的設備被入侵者毀損,唯一值錢的攝影機亦被偷了。警方很快地抓到兩名不良少年,但供出了何米也參予其中。

  憤怒的丹尼爾打了何米一巴掌,從此何米不再與丹尼爾講話;事實上法蕾莉也對丹尼爾的父親頗有微詞,因為他一直不喜歡法蕾莉,這似乎是兩人心中的盲點,但誰也不願提及,似乎就怕變成引爆點。

   丹尼爾請拉蒂夏的父親翁希開了一輛吊車到學校展示,由翁希向同學們解說,獲得相當大的共鳴,小朋友異常興奮;這使得拉蒂夏覺得好驕傲。但貧窮的情況並未 改善,甚至因訴訟而必須繳交龐大的費用。丹尼爾想幫忙卻使不上力,最後逼得翁希的妻子以安眠藥讓兩個孩子服下,自己亦隨後自殺。

  這件事衝擊了每個人,丹尼爾更加沮喪不已,與法蕾莉有了衝突,卻也使得丹尼爾與何米言歸和好,使得政府開始注意到缺失所在。

  法蕾莉決定以自己的藝術創作放置在幼稚園中,她帶領小朋友從事色彩的創作,在園遊會上展現了歡欣與光明氛圍。在那種美好的氛圍下,丹尼爾作了重要的決定,就是向法蕾莉求婚。

◎ 賞析

  一個小孩的成長過程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當然也得從學校獲得完整的訓練與薰染,最終才能完成小孩的人格培育,從而讓生命有了更燦爛的展現。

   事實上完成小孩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常常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我們從加拿大的顧爾德以及馬友友這兩位廿世紀重要的音樂家來看,可以發現他們的父母對於造 就孩子的成長過程,幾乎都是一手包辦的;換句話說,如果完全只借助學校的教育,顧爾德可能無法成為偉大的鋼琴家;馬友友能否在大提琴的世界成功立足,恐怕 會是一個疑問。

  但世上並非所有小孩都會像這兩位成功的音樂家一樣幸運,大 部份的孩童都是按部就班地從幼稚園開始,最後完成大學學業。故整體而言,學校教育對一般學子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影片中的丹尼爾.勒菲正好是學子啟蒙的幼稚 園園長,相較於台灣而言,男性的幼稚園園長真是天方夜譚,而像丹尼爾如此賣命地奉獻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老師更是稀有動物。

  一所學校的運轉不管大小都有其難處與困擾,但公立學校更必須與上級的主管單位計較過招,還得與兒童福利單位的職員溝通,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幾乎很難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答覆。

   丹尼爾的父親是一名礦工,這帶給丹尼爾一些省思與感嘆。繳不出學雜費或營養午餐,丹尼爾似乎是最能感受的,於是他將更多的愛心放置在與學生甚至家長的互 動中。但只有愛心似乎也無法解決事情,這部影片就是在這個角度深入從而剖析探索法國教育界當今的景況,也相對地使觀眾能夠窺知表相亮麗的法國背後,其實依 然與其他國家有著類似的窘境與困擾。

  丹尼爾與法蕾莉是一對親密的戀人。法蕾莉年輕時曾生了一名男孩,但男友逃之夭夭,法蕾莉相當獨立的個性將兒子何米撫養長大,但這似乎變成丹尼爾的另一番衝擊。

   或許是好奇或是刻意想將法蕾莉從丹尼爾身邊搶回,何米竟偷了丹尼爾的備用鑰匙,夥同另兩名不良少年進入幼稚園大肆破壞。這引燃了何米與丹尼爾之間的衝 突。法蕾莉不獲丹尼爾父親的肯定,實質上雙方也一直不曾有過任何交集。本片在這些衝突中隨著剛性的情節慢慢釋放而出,不僅豐沛了本片的厚度,也在人性糾葛 中提供了若干線索與資訊。

  其實台灣在某些情境上是與本片有許多雷同之處, 譬如說經費的爭取以及教育單位的處理方式,幾乎是一成不變的。但丹尼爾在許多的面向中卻提供了台灣較為缺欠的教學熱情。他理直氣壯地向家長討營養午餐的錢 以及學費,但當他知道家長的困境時,似乎也只能將這些困擾變成自己的負擔了。

   拉蒂夏的母親不斷地酗酒,丹尼爾知道她家的窘境似乎只能盡力地幫助拉蒂夏。而拉蒂夏的父親翁希被邀請開大吊車到學校向同學展示,是一場極具重要教育的方 式,在台灣似乎不太容易看到相同的案例。當小朋友參觀完大吊車的運作情形後,在離去時每位小朋友對翁希報以敬佩的眼神,自然也使得拉蒂夏倍感光榮。

   然而這似乎不是一部對教育以及學校老師歌功頌德的影片。一次的小轉機還是無法讓這個破落的家庭起死回生,法國的官僚體制最終逼死了拉蒂夏的母親,並帶走 了兩個孩子。不僅凸顯了整體的國家運轉機構出現了令人不安的缺失;也使得丹尼爾掉入了從未有過的挫敗與失意中。丹尼爾不只一次表示離職之意,這並非是無的 放矢,而是心有所感。

  法蕾莉最終以剩下的色彩原料,夥同院童創造了色彩的 併現;更因為這次的活動引燃了家長的熱情參予,也許其意義不大,卻是一番新氣象的展現。在極度的失意與挫敗後,最需要一種激盪與勉勵。這些亮麗歡欣的畫面 絕對是導演的心中期許,藉者這次的大「和解」,前置的困頓剎那出現了晴空萬里;當然也為法國當今教育現象提供了一絲的新活力。

  丹尼爾就是在這種激盪下興起了向法蕾莉求婚的念頭。當一切在陽光下都是順理成章之際,世上還有什麼必須繼續隱藏呢?

  世上的任何階段或時刻,其實都充斥著值得挑戰的事項。該怎麼看待這些橫攔在面前的阻礙呢?也許繞道而行也是另一片海闊天空,但似乎會喪失了某種意義與啟發的力道。

   也許世上的一切不盡符合人意,但逃避現實總非正途,全片在這個角度中提供了最勇敢的素材,畢竟這樣剛硬的題材如何切題與深入,都是一般電影工作人員避之 唯恐不及的。但就如影片中的那些瑣碎的問題一樣,導演與丹尼爾作了相同的抉擇,面對這些令人頭皮發麻的問題,依然完成了一齣水準奇高的影片,確實是值得觀 影人聲聲讚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