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慾望城市(State And Main)

導演:大衛‧馬默(David Mamet)
演員:莎拉‧潔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
   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
美國 / 2002年 / 105分鐘 / 普遍級
 
在小鎮拍攝電影的這段過程直接碰觸了人世間的名利與慾望 ...

◎ 劇情簡介     

  原本要 在棚內搭景拍片的外景隊因為劇名《老磨坊》的主景可以就地取材,以便節省經費,因而移師佛蒙特州的小鎮沃特福,但到了小鎮之後才發現,老磨坊早在一九六○ 年時被一把無名火燒得精光。編導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女主角克萊兒發現導演要她露兩點,她死也不肯屈從。但若多增加八十萬元的片酬,她則會考慮;否則隨時可 能走人。

  男主角鮑伯‧巴林傑是個見獵心喜的人,一住進旅館之後,立刻勾搭了年輕的女侍卡拉。一次喝醉夜遊,鮑伯開車撞斷電線桿而翻車,編劇喬‧懷特正好路過,為了不節外生枝,鮑伯要卡拉趕快獨自離去。

   編劇懷特要修改劇本,卻找不到打字機,後在一家老書內找到一台,店主安妮慫恿他買下;兩人因對戲劇有共同的喜好,逐漸有了一絲的愛意。但安妮被聘為打字 員時,興沖沖地去找懷特,卻遇上光溜溜的克萊兒在房間內勾搭他,雖經兩人極力解釋而釋懷,但安妮也因此而與未婚夫道格宣告分手。

  道格懷恨在心,結合市長預備不讓這齣戲繼續在小鎮拍攝;同時也在酒吧聽說到車禍的目擊者正是編劇懷特,於是依法欲逮捕鮑伯;這得懷特介於兩難之中,因為作了偽證而使得鮑伯被捕。

   導演華特與律師馬提急急找來現金八十萬元,此時市長因宴客外景隊的人,卻無人赴會,使得市長與夫人覺得有失面子,於是在妻子示意下,市長也打電話報了 案,州警很快趕到,但那八十萬元很快就派上用場。原本欲揭發鮑伯與未成年少女上床的道格,受不了八十萬元的引誘,在接受電視訪問時,口氣轉為歡迎之意,於 是一場大災難終於平息。

  編劇懷特在安妮的幫助下,完成了劇本的修改,這使得克萊兒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演戲;目睹鮑伯與克萊兒上床而改變供詞的卡拉也得到了情緒的舒解;原本受阻的外景隊又快快樂樂地取景拍攝起來。但始終很少人知道這短短幾天夾雜了多少的心性卑劣與慾望,這齣戲才得以開拍。

◎ 賞析

  一個人從出生之後接觸到六塵就開始了這一世與環境周遭及人與人之間的對待,在傳統的價值觀鞭策下,每個人不斷地抉擇與追索,美其名追尋生命的高峰;但既有高峰必有谷底,於是這兩個極端的對立就變成眾生不斷輪迴與煩惱的原因。

  其實這個世界一直是動盪的,當然也必然提供了相對的靜。因為既然有了抉擇,那分別心必由此緣生。其實這種分別心不見得不好,若能在定力極強的景況下反觀自照,真相就會由此發生與證見。

  一齣戲從電影劇本的前置作業到最後結束,其實本身也是一種動力的凝結,只是因為相對的因子相當複雜,必須從各種層面去探討才能分出它的梗概。

  就戲劇而論戲,從劇中人物來看,每個人都是焦躁不安的;編劇執著地創作《老磨坊》的主景,想必是他過去的記憶,透過故事的再現,期望能讓劇中人毫髮無傷地再現;當他遇上從事小劇場工作的安妮之際,個人的頻率剎那因相識而相通,於是慾望便轉化為柔情與愛意。

   鮑伯是男主角,卻是沈溺在情慾中最嚴重的人。他特別喜歡年紀小的女生,且樂此不疲;雖一再出事,但總有電影公司為他摃下一切,更增添了他在情慾中的沈 惀。這篇故事由他而起,為了一圓電影編劇的夢,在導演和製作人威逼下作了偽證,所幸後來有了自責與反省,甚至要自首以圖補救。

  但事情的演變總是快速得令人目瞪口呆,一切都建立在各人的慾望上。女主角克萊兒是個老少通吃的花痴,不但勾引編劇,亦與鮑伯有染;也因為鮑伯無法令她高潮而大聲爭吵,使得原本不願聲張的卡拉立刻改變主意,直指鮑伯欺負她;於是事情又陷入了另一段的紛爭。

  在小鎮拍攝電影的這段過程直接碰觸了人世間的名利與慾望。在面臨重要抉擇之際,每個人的抉擇似乎完全不一樣,但基點卻完全以自我為基礎。譬如執行製作在片場完全無心工作,只一心掛念他的妻子正要生產,其他人亦都如此。

  市長與夫人正經八百地準備了晚宴,卻不知外景隊早已陷入兵慌馬之中,豈有心情前來赴宴。感覺受到屈辱的市長與夫人立刻通知州警,使得情勢更加危急。諷刺的是安妮的未婚夫原本欲公報私仇,最終還是屈服在大堆的鈔票之中。

   如果這是所謂的「各取所需」,那剩下的原則又在何處?慾望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有時我們是必須依仗著心中那股慾望才能激盪能量。但過與不及常常是人類 常患的毛病,當這種判斷力逐漸喪失之際,人性的真誠必然受到極大的考驗。有時人會為了五斗米而折腰,但最終善良的本質卻也是不容忽略的。

  本片以喜劇的手法貫穿整體結構,不外乎是導演要極力淡化這種人性卑劣的一面。其實人生要求的不多,正如編劇懷特見到安妮玄關有個吊籃椅,他要求能坐一坐,在輕輕搖晃中眼前的事物不覺動了起來。這種感受是很易讓人有超脫的想法與頓悟的。

   劇中的導演是相當固執的,為了堅持自己的分鏡,要求鏡頭從圓窗推入;攝影師為了完成使命,硬生生地以石頭撃碎上百年歷史的彩繪玻璃。這是一個讓人心痛的 畫面;美其名為了藝術,可以也必須犧牲一切,但這是有待商榷的。一名好的創作者的創作泉源絕對來自心中的能量,外在的氛圍絕對可以重新思索而作另類的呈現 與變化的。本片以諷刺的手法突顯了一些導演的無知與自大。

  如果外景隊不來 這個小鎮,相信這個小鎮會一如往常樸素而乾淨。但外景隊的介入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形式以及全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唯一不受侵擾的是安妮,她依然堅守著那間舊 書房,繼續排練她的舞台劇。雖然受到拍片影響,所有鎮民都被請去擔任臨時演員而使得排練甚至演出取消,她卻仍然樂觀地為編劇打字。

  如果懷特不來這個小鎮,相信最終安妮依然會離開她的未婚夫道格。道格最終在接受電視訪問時,對著鏡頭大談社區和諧與人性的善意;諷刺的是他手上的手提袋內裝著的正是接受賄賂的八十萬美元呢!

  人性原本就是併存的。本片中並不刻意去批判某一個人,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在人性呈現上作了抉擇而表現了善與惡。但我們不能以此自我安慰。其實善惡的對立是一種現象;當我們能夠冷靜以對,就會發現超越善惡當下才是生命真諦。若果如此則是「道」之現矣!

   本片不見得沒有放置這些形而上的道理,端看各人的生活與體驗。完成一部電影只是一個過程,生命正好是所有過去的過程所組成,未來也必然如此。一段的過程 無法斷定一個人的成與敗,因為這些都是試煉與測試;但其實也非上帝的測試,如說是「自己」的測試,我們將有什麼可以看的呢?

  這個劇本的場景相當集中,其實也應該是一個極佳的舞台劇本。喜歡的朋友不妨嘗試著作另類創作,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與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