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

導演:湯瑪斯.魏龍楊森(Tomas Villam Jensen)
演員:尤李基.湯姆森(Ulrich Thomsen)
   尼古拉.雷卡斯(Nikolaj Lid Kaas)
丹麥 / 2006年 / 88分鐘 / 限制級

禮讚:丹麥年度票房前3名
   榮獲丹麥奧斯卡提名
不管電影中的導演克勞斯是否就是影射拉斯,但在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辯證中其來有 ...

◎ 劇情簡介     

  患有躁鬱症又喜歡打人的東尼被法院判定每個月有五個小時與兒女相處的機會。東尼當然很珍惜這段時間,向弟弟借了西裝也預訂了「哈利波特」的電影票,但因車子拋錨而錯過,只好在隔壁廳欣賞藝術導演克勞斯所導的電影「凶手」。

   但因情節太過血腥殘暴,孩子們沒看完就跑出來,東尼向戲院討回四百七十一克朗,那是他的損失,院方不同意,東尼憤而砸破玻璃窗並被關到拘留所內。被律師 保釋出來後,東尼假冒臨時演員意圖討回他的錢,正巧在影片訪問詩人約翰納時,詩人卻暴斃了,新銳導演克勞斯很生氣與東尼起了爭執,不小心將東尼從高台推 下。

  全身骨折的東尼住進醫院,東尼要律師提出的條件是讓他共同編導新戲。克勞斯與沛夏克不得已只好答應。但克勞斯的劇本被一一否定後,克勞斯要東尼三天內寫出一個劇本,否則就照原訂計畫拍攝。

  東尼在女友克拉拉及弟弟的幫助下,果然完成了「愛的大爆殺」這齣劇本,克勞斯的女友佩妮拉也逐漸對東尼示好,甚至在廁所內「獻身」,這使得克拉拉黯然離去。

   由於手法完全不同,克勞斯故意亂拍一通,尤其在剪接時更是故意惡搞,因為他要讓東尼掛名導演的影片一塌糊塗;也要讓背叛他的佩妮拉嚐到失敗的滋味。沒想 到影片首映時,影評的反應極佳,甚至有人認為克勞斯故意隱身幕後,以假名成功地詮釋了疏離與拙劣的本質。這讓克勞斯啼笑皆非。

  東尼的前妻唐雅暗中向東尼訴苦,謂男友佛瑞雖是藝術家,但一直拿捏不定,其實已到了破產的邊緣,這讓東尼有無限的感慨。

  在走出首映會時,克勞斯還給東尼四百五十克朗,並說還欠他二十克朗。東尼堅持的理念終於獲勝,他驅車前去克拉拉家中向她示愛,克拉拉答應了。

  東尼與克拉拉帶著兒子和女兒去動物園,但什麼動物都沒看到,東尼的老毛病又復發,他去找園方的人要求退票,眼看紛爭又將展開,長頸鹿卻適時出現而化解了爭執…。

◎ 賞析

   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在九五年發表「逗馬九五宣言」而名聞國際,卻很少人知道丹麥的主流電影公司諾帝斯克(Nordisk)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 史,或許就是為了慶祝一百週年,遂特別拍了這部幽默的喜劇作品,而這部諷刺的喜劇片也真的未曾讓人失望,甚至也由此而對丹麥電影改觀。

  患有躁鬱症又有暴力傾向的東尼原本是個負面人物,但在編導陰錯陽差的編排中,不僅發揮了戲劇長才,也呈現了另類天真的善良本性,而這部喜劇電影便依仗這些人性的元素,開始了戲劇的另類解構。

   不管電影中的導演克勞斯是否就是影射拉斯,但在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辯證中其來有自。每一位創作者都會有自己的考量與原則,嚴謹地說,誰也無法提出完全 令人信服的論點。藝術影片雖放置更多的人文思考,但某種層級確實也離現實太遠,使得許多觀眾無緣或無法領納;而商業電影充斥聲光影極致的渲染,大大滿足了 觀眾觀影的空虛與企求;正因為商業電影簡單易懂,反成了膚淺的代名詞。

  其 實事情不需要這麼涇渭分明的區野,每一種型態的電影都應該有其動力與能量。高明的創作者是否可能將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併融呈現?既體現了藝術的寬厚本質; 亦兼具了商業票房與娛樂價值。然而顧此失彼,魚與熊掌永遠在考驗著電影工作者,本片就是在這種論證中提出了一些可能性,雖離現實較遠,卻也不失事理人情。

   克勞斯挾著在國外得獎的態勢,執意要完成他的三部曲創作。事實上他得的獎項都是一些安慰獎,票房也奇慘無比。但他依然執意繼續拍下去。克勞斯堅持的理由 其實也沒錯,畢竟創作者若無自己堅信的理念與想法,那他的創作就會缺乏獨特的風格。創作之可貴在於創作者的原創與堅持,而克勞斯自然是秉持這樣的原則繼續 完成三部曲。

  問題是電影是需要資金匯注的龐大工業,在商言商,若票房奇慘 而無法回本,投資者日後一定會卻步的。理念與現實之間,往往需要重新面對與妥協。得獎是一種榮譽,但真正的電影絕對是要拍給當地的人看的,如果與你住一起 的人對你的電影不感興趣,那世上還會有誰想觀賞你的作品呢?

  克勞斯因為誤 傷了東尼,而東尼生氣的理由是他花了四百七十一克朗卻看了不知所云的電影;為了找回公道,他去應徵臨時演員,不幸被克勞斯從高台推下,摔斷了骨頭。為了不 被提告求償,克勞斯只好答應東尼自己寫劇本當導演,從來不曾搞過電影的東尼憑什麼完成一本劇本而又拍成電影?很簡單!他拍攝的都是生活中的合理點滴,再加 上他躁動不安的動能全部轉化為槍械互鬥的發洩,呈現在畫面上的是隨著除惡務盡的快意,使得觀眾(或者東尼)受到精神上的安撫,走出電影院也似乎了卻了原本 的心靈烏雲,就像突然受到鼓舞的落魄人,重新再度走上重建的康莊大道。

  東 尼的堅持是極其可愛的,他可以聽從律師的建議,狠狠敲克勞斯一筆,但他只要求讓他參與編導,在某種角度而言,似乎也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而起碼在人性這個角 落絕對是站得住腳的。他的前妻之所以離開他,也許因為他暴躁易怒,但她崇尚的藝術生活,看似心靈全然的洗禮,與代表現實的東尼有者天淵之別,但最後前妻的 藝術生活抉擇是全面破產的;而東尼腳踏實地的力爭上游,獲得最圓滿的結局。

  人生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自己的戲要定位在什麼樣的風格,都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也許會在半途中感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但身為導演的自己,絕對要為自己所導的戲負完全責任。

  結局的好壞見仁見智,堅定自己的信念是首要之務,卻也必須與周遭氛圍相互連動,在獨立自主的生命見解中自然不能與社會脫節,否則生命的詮釋應放置在何種端點?定力不夠者反而更易迷失了。

  東尼的遭遇是在喜劇中被放大的效果,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毫無經驗的他在拍片現場中能夠如實分鏡而完成一部電影,幾乎是天方夜譚。雖然正牌的導演克勞斯為他作後製的剪接,但也是與現實有一些誤差與認知的。

   商業電影為了取悅觀眾,固然有許多超越現實的情節,在嬉笑怒罵中活躍了觀賞的濃度,因此片尾中情節仿效好萊塢相當賣座的影片「追殺比爾2:愛的大逃 殺」,連女主角穿的黃色連身運動服都是鄔瑪舒曼的服裝,這是一份揶揄與反諷;但亦是自嘲與反省,世上沒有全然的對或錯,只有呈現的當下。

  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趣味喜劇;同時也兼具商業與藝術之間的爭辯。片尾東尼拿回了四百七十一克朗,這雖然是堅持的成果,但也僅是一次電影的表現罷了。電影的型態之爭不會因為這部電影而改變,因為多樣化的人生才是華麗生命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