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愛情誓言(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導演:艾力.候麥(Eric Rohmer)
演員:安迪.吉雷(Andy Gillet)
   史蒂芬妮.克萊恩可(Stephanie de Crayencour)
法國 / 2007年 / 105分鐘 / 保護級

禮讚: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競賽片 
阿絲特蕾認為賽拉東對愛情三心二意,傷心之餘下令將他逐出家園…。
失去愛情的賽拉東覺得人生已無戀求,於是對阿絲特蕾發下重誓:
他將自絕於湍急的河水中… ...

◎ 劇情簡介    

  一對牧羊的男女賽拉東與阿絲特蕾已經私訂終身,但在一次舞會中,一名迷戀賽拉東的女子在舞後吻了賽拉東,這一切被阿絲特蕾看見了。

  憤怒的阿絲特蕾離開了,並發下重誓兩人永不再見。傷心的賽拉東只好跳河以求一死,似乎唯有如此才能顯示自己的真情與委屈。但賽拉東卻被一群女神救起。

  意外的是俊美的賽拉東也讓這一群女神傾心不已,不僅愛上了他,也不准賽拉東離去。

  另一方面的阿絲特蕾不免感嘆人心為何如此善變?或許是賽拉東不再出現她的面前,讓她暗地心碎不已。而賽拉東在女神的城堡中亦是悶悶不樂,這引起了另一女神蕾歐妮的注意,於是趁無人注意的機會,蕾歐妮將賽拉東帶離那個城堡。

  蕾歐妮帶賽拉東至一座樹洞中居住,表示願意以兄妹之情相待,同時也安慰賽拉東應該耐心等待,期待誓言的魔咒被解除以便與阿絲特蕾相會之日。蕾歐妮每天帶食物給賽拉東,賽拉東雖然心中不願意,卻也只能默默承受,他向蕾歐妮要了一支笛子自娛以打發時間。

  為了解決賽拉東的困境,蕾歐妮向她的叔叔求援。叔叔是一名大祭司,正巧有個儀式要舉行,屆時將會有戲劇的演出,祭司要賽拉東粧扮成他女兒以便混入女伴中,屆時若是見到阿絲特蕾也就沒有違背誓言了。

   賽拉東在古代祭祠的原址上蓋了一間半圓形的祭堂,果然在祭典之日引來了所有的牧羊人,當然也包括了阿絲特蕾,久未相見的兩人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賽拉 東雖男扮女裝,卻難掩飾對阿絲特蕾的思慕之情;而阿絲特蕾面對這名酷似賽拉東的嬌艷「女子」,不僅昇起了對賽拉東的思念,也對這名祭司的女兒好感不已。

  由於參與祭典的人太多,故所有女人都擠在一間,但祭司女兒身份特殊必須獨睡一床。這一夜喬裝女子的賽拉東情不自禁偷吻了阿絲特蕾,這使得她驚醒過來,但賽拉東早已逃之夭夭。

  最終阿絲特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漸漸與賽拉東這名假女子有了親密關係,從而打破了誓言。

◎ 賞析

   以現代的愛情觀念似乎很難去想像第五世紀時歐洲的情愛觀念。不似近代的謳歌讚嘆,卻直接呈現對青春肉體的歌詠,一種與憧憬期盼連結的過往心靈,因為候麥 所導演的這部「愛情誓言」,讓人打從心靈昇起那個懷舊的年代。愛情的詮釋自然都有著固定的調性,但每個時節都有其背景延展的思考,從而造就了一種只屬於那 個年代的氛圍,本片的欣賞角度必然得從這個區塊進入,才能理解這齣候麥大導演八十七歲封刀之作的本意。

  候麥亦屬於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中重要的成員,他寫影評更寫小說,喜歡將自己的作品改編而拍成電影。在晚年他選擇了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杜爾菲的經典鉅作「阿絲特蕾」,將時空帶回五世紀的男女情愛互動。

  若以平常的觀點來探索,觀眾自然會覺得影片缺乏戲劇應有的張力,甚至某些情節的轉變有些不知所云,因為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對待,在現代的觀念中是荒謬而令人難以接受的。

  全片其實更多著力在遠古世代的田園風光,牧羊人與天人構成的簡單結構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為單純,相對的,人與人之間尤其男女的情愛互動也就更為簡單而直接了。七情六慾固然是男女之間的必然元素與因子,但那個時代雖然單純,卻似乎更加敬畏天,也更加尊重自己的承諾。

  以候麥拍片的功力與智慧,當然會有令人欣慰的詮釋觀點,在這麼簡單且無衝擊性的故事中,導演為了呈現原著那股優雅唯美的氛圍,似乎也只能將過程直接轉化到電影中來,過多的設計與渲染,恐怕都會讓小說原有的面貌徹底改變甚至消失。

  呈現當然也可以作精細的分列,在二度展現中更能傳遞了創作者的心靈符號,從而有了更新的企求與延展。最少在改編的過程確定是如此的,但本片卻完全搜尋不到這樣的軌跡,於是我們更加確定候麥在晚年的這部作品中反璞歸真的意義。

  黑澤明晚年拍的「夢」似乎也有這樣的現象,他不再玩弄鏡頭,也揚棄了在意旨與情境的渲染,只是規規矩矩地敘述了一篇故事,而且是一篇幾百年前的小說原著,他不想讓觀眾有太多的期待,只是希望觀賞的人能夠與他一起咀嚼一份純真的處子之情。

   亙古不變的愛情再度被歌頌與讚嘆,但在守舊之中卻無聲無息注入了「雌雄同體」或「男扮女裝」的奇幻現象。中國的戲曲或台灣的歌仔戲中,小生大都是女人所 裝扮,為了維持男人的俊秀,這似乎是唯一的一條路。但相反的,男人裝扮成女人時,卻意外地讓人發現,假女人比真女人有時還來得更嬌艷。近代許多人熱衷於反 串似乎在遠古時代就已兼具了這些奇特而複染的情愛觀念。

  阿絲特蕾是個平凡 的女子,這有什麼可以在文學與電影中加以歌頌呢?其實正因為她的質樸與對愛情的堅定,在某種角度中卻又呈現了人性的弱點,於是一個平凡人的樣板出籠了。阿 絲特蕾所代表的正是千千萬萬世間的女子,雖然情急之中無意間為自己設定了魔咒,這份咒語反變成自己的試煉。

   唯一可以跳脫試煉的是女神;如果心中有了愛,必然有了得與失,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心靈的衝突,這段天人與凡夫的互動中似乎有著一些並未完全被釋放的訊息。 在這種當口上,必須為愛情作一番抉擇似乎是不聰明的。候麥在意的是年輕時代曾經有過的一番夢想與期待,尤其當思維碰觸到神祕而遙不可及的過去,愈是不屬於 自己可以掌握的空間氛圍似乎就更能誘導出那份黏膩的男女期待。

  也許我們也曾寄情於古典的「白蛇傳」或「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中,雖然是一種幻境的期待,但至終都是永遠不可能實踐的願望。候麥正是基於這種心境,到生命尾端自然會將這份感受放置在電影中,以免最後帶著那種無法實現的困頓離開人世。

   從大方向而言,遠古世紀的田園風光充分透析了一種現代人欠缺的生命與風情。導演似乎十分在意這種優雅的環境與氛圍,生活簡樸到只有牧羊人這個行業;因為 唯有這樣生命就已經具足,其他的是與大自然的共融,不必在意夜晚的燈紅酒綠;也不必擔心白天的車水馬龍,如果可以選擇,我們將會如何抉擇呢?

  正因為生活的單純,愛情便毫不受到干擾地成為唯一。雖然也必然地夾雜一些人類的劣根性,譬如嫉妒、佔有與背叛。導演揚棄了現代觀點而以忠實自然的風格來呈現,自然會陷入一種必然的困境。好比說觀眾接受度的問題,這也是本片最受詬病的主因。

  顯然的,候麥早已洞悉這些問題的存在,故將焦點全都放在那個時代的男女測想之中,阿絲特蕾自然地在陽光下裸露大腿與渾圓胸部,完全不因這些裸露而令人備感突兀,正是候麥大筆揮灑的心境。也許無法更細膩地傳達男女內心的吶喊或細語,但這絕對是候麥的刻意吧!

  「愛情誓言」看似簡單,卻能讓人體驗一名八十七歲老導演的最後叮嚀;他的語重心長放在寧靜的背景與單純的愛情對待,一切都在不言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