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小澤征悅、菅谷梨沙子
日本 / 2006年 / 103分鐘 / 普遍級
禮讚:第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從小就夢想當老師的小澤征悅,第一次當老師就被派任到鄉間的森林小學,特立獨行的她不給學生功課只希望學生們放學後回歸真正的自己…
◎ 劇情簡介
三輪.元一直渴望當小學老師,因為他小時候父親經商失敗而離家,母親亦棄他而去,幸好老師的照顧使他渡過難關,促動他想成為老師的願望。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歷經三次的考試,三輪終於被鄉下的一所小學錄取了。這所學校的校史已經有一百三十年之久,全部都是木頭的建築。三輪一開始遇上調皮 的學生,甚至面對問題均顯得措手不及,更令他難堪與頭痛的是三十三個學生的家長共六十六人,因為他們均針對自己孩子的有利之處對三輪提出要求,這使得三輪 疲於奔命但只能忍氣吞聲。
同學中有一名叫比加里的女孩一直顯得沉默寡言,三輪欲關心她,女老師七海則告訴三輪,謂比加里的母親癌症去世,父親酒後會打人,故被其姨婆收養。
一次野外教學中聽到鄉民提及過去滿天螢火蟲飛舞壯觀的場面,三輪於是與同學們約定培育螢火蟲,以期恢復過去的景觀。但面對的是河川的汙染,以及鎮公所得到一筆經費欲將河川水泥化。
為了讓螢火蟲能有個棲身之所,三輪與小朋友發動連署,雖然不懂法令,但最終還是完成連署,鎮長似乎也不敢得罪鎮民,於是與校長商議,謂到明年六月若螢火蟲無法飛上天際則將開始動工。
事實上學校方面對三輪培育螢火蟲的舉動相當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怕培育若是失敗,對學生的打擊是相當殘酷的。三輪不忍讓學生失望,遂以自己的職位為賭注,若培育失敗,他將辭掉工作。
比加里受到三輪的影響也對培育螢火蟲熱衷起來,甚至認為當螢火蟲昇空時,最想念的人就會出現在自己面前。基於這種理念,比加里比起其他同學更認真地培育螢火蟲,甚至為了在河川撿拾螢火蟲幼蟲的食物螺貝而差點忘了回來。
終於到了第二年的六月,鎮公所的重機械已經再度駐進河川,但始終見不到一隻螢火蟲,眾人正感失望之際,先是一隻,繼而天空飛滿了螢火蟲,而比加里似乎也見到了媽媽,三輪似乎也見到了老師。
◎ 賞析
宇宙萬物的存在似乎有著既定的道理,曾經存在的東西一定有其淵源與理由;某些物種與現象的消失則提供了我們必然要去思考的面向。
小時候螢火蟲幾乎是夏天的現象之一,但現在的小朋友恐怕所接觸的螢火蟲都是從卡通電影上才看見的,這對小朋友而言是何其失落與遺憾。
或許基於一種反省吧,許多影片都以螢火蟲作主題並賦予某種程度的詮釋,也從而構思了令人心動的電影與故事。本片的創作出發點也不脫離這個思維。
三輪曾在小時候曾受到老師的幫忙與啟發,受惠的心情完全轉移到一種傳承之上。片尾螢火蟲飛舞在小鎮的上空,三輪的老師告訴三輪說:因為完成了這件事,三輪就變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師了。
也許本片的故事有些老套,但放置在親子教育與兒童心理的課程研討上必然有更多的討論空間。同樣在學校受到困頓與挫敗的三輪與比加里,共同將培育螢火蟲的 動力放在企盼見到最思慕的人這個區塊上,因為以螢火之光轉幻成連結內心的期待,故事的調性才能回歸到人的角度上。由此人的心靈受到螢光的指引與薰染,螢火 蟲的生命動能也與人性有了連結與詮釋。
小鎮上的老人講起小時候看到滿天飛舞的螢火蟲並非是神話,但那份已經流逝的景象因為地形的改變、水質的汙染與生態改變而一去不回,追根究底都是人為的破壞,但在這功利的社會中,有幾個人會去注目這些問題,從而為這社會作出一點貢獻呢?
三輪在學校受到極大的壓力,因為學校擔心若培育失敗,學生見不到螢火蟲,將會有更多的失望,卻忽略了培育過程的重要。一名男老師偷偷感謝三輪,因為他的 培育實驗吸引了一些不來學校上課的同學,否則他還真頭痛若這些小孩最後失學,將不知如何面對學校以及自己的責難呢!但問題是:人都是自私的,縱然有這樣的 認知,三輪在校務會議上受到責難與壓力時,這位老師卻不曾仗義執言,畢竟他得保住自己的飯碗,相較於三輪這位剛出道的老師,為了理想而孤注一擲,在人品情 操的相較下,觀眾自然心中有一把尺來作見證。
母姊會那場戲是相當有趣的,每位母親的發言都是從小我的角度出發,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絕對是自己子女受到了不便或干擾,幾乎沒有家長願意就長遠的目標提出一些建言,也難怪三輪會感嘆他以為每班要應付的是三十三位學生,但最難纏的反而是六十六位家長。
老師的能力畢竟有限,如何能將所有的難處丟給老師?其實孩子的成長經驗中,家庭教育反而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禮節與人文思想與父母的一舉一動以及家庭氛圍 有著最直接的關係,但時下許多家長總認為學校應該擔任最大的教育腳色。雖然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有其道理,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絕對難脫干係的。
影片中的小學校齡已有一百三十年,似乎已經是一所古蹟學校,但從影片中觀察到這所學校保存得相當好,木材的建材,增添更多樸質之美。要是在台灣,早就改建為水泥樓層的建築。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所學校外在透發的訊息,也正好為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
螢火蟲是一種生靈的訊息,發光本身就是一種奇蹟與指引,但我們對螢火蟲都只放在美與光的層面上,其實牠與蜻蜓一樣,都是一種環保生態的指標。台灣過去幾 年因為大量使用農藥,蜻蜓幾乎都看不見了。所幸這幾年環保意識抬頭,到夏季時,偶爾還會看到蜻蜓。這部影片的片尾螢火蟲出現之前,鏡頭也拍攝到蜻蜓的蹤 跡,這正是宣告環保的重新培育獲得初步的成功。
全世界的螢火蟲有二千多 種,歷經產卵之後成為幼蟲、蛹、最後成為螢火蟲四個階段,而幼蟲期最長,大約要十個月,但成為螢火蟲只有二十天的短暫生命。成為螢火蟲之後,就得靠吸食露 水或花蜜為生。幼蟲時呈現蠕蟲狀,身體側扁或略現圓筒形,攝食時會分泌唾液把螺類、蝸牛或其他貝類麻痺,再分泌消化液把這些獵物的肉質溶化,並吸食獵物的 肉汁。
這也是影片中小朋友抓了一些螺類並將之搗碎的原因,因為他們小心翼翼提供螢火蟲的食物,只是在培育過程中也會有失敗的例子,這在人工與自然的類比上也是極為正常之事。
一般人對螢火蟲為何會發光非常有興趣;古時候有人為了晚上讀書抓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罐中,透過微量的光暈求學上進而被列為美談。科學家證實螢火蟲的尾部是 發光處,這發光器中佈滿了許多含磷的發光質與發光酵素,發光質在發光酵素的催化下,經過一連串的氧化及還原反應便產生了光。
小時候聽同學說螢火蟲是墳間人骨變成的,則屬無稽之談。其實螢火蟲發光的目的不外乎求偶與警戒,牠的存在因發光而顯得與眾不同,人不也是如此嗎?如何讓我們自己在生命中也像螢火蟲發光發亮,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