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史蒂芬.雷(Stephen Rea)
米蘭達.李察遜(Miranda Richardson)
英國 / 1992年 / 111分鐘 / 普通級
禮讚: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英國影片獎
美國編劇協會最佳劇本獎
1992 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著故事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北愛爾蘭共和軍弗洛斯負責看管黑人喬迪,兩人在朝夕相處中產生友誼,弗因此漸漸覺悟並叛離組織去找喬的黑人女友戴兒,戴兒是一性感美女見面後驚為天人,但誰知她竟是…
◎ 劇情簡介
從英國到北愛爾蘭當兵的裘弟受到反抗軍組織的女成員茱引誘而被擒。反抗軍頭子彼得欲以裘弟交換一名被俘的同志,遂派福克看顧裘弟。福克心存善念,不忍裘弟帶著頭套,遂為他取下頭套並與裘弟相談甚歡。裘弟告訴福克,他有一女友黛兒在倫敦開美容院,並拿相片給福克看,希望若他不幸被槍殺後福克能去探視並轉達他思念之情。
被俘的同志遭槍殺,彼得欲以牙還牙,派福克槍殺裘弟,但福克心軟下不了手,裘弟趁機逃逸,福克隨後追趕,但正巧英軍的軍車攻擊而至,不幸撞死了裘弟。而此刻游擊隊基地也被英軍瓦解,福克以為同志全部罹難,遂以假身分逃至英國倫敦。
在美髮院中見到了黛兒,果然福克立刻被吸引了,但他也見到黛兒似乎活在一名叫戴夫無賴的掌控中,在一次見義勇為中,福克撂倒了戴夫,也開始跟黛兒約會,但每回黛兒總是為他口交,福克也不以為意。
直到茱也出現在倫敦,福克才知道彼得也逃過一劫,茱要福克殺黛兒,以便為死去的艾迪復仇。福克為了讓黛兒置身旋渦外,遂故意疏遠她,這使得黛兒更加不諒解。
福克在路中被彼得所擒,並要他將功折罪,按計劃在一處旅館前暗殺一名來嫖妓的老法官,福克應允,但暗中將黛兒帶至美髮院中,將她的頭髮剪短並穿上裘弟的衣服。黛兒以為福克厭惡她男扮女裝,於是當夜喝得爛醉並與福克回家,趁福克酒醉未醒,摸走了他的手槍。福克醒來一再解釋卻得不到黛兒的諒解。
另方面彼得與茱等不到福克,因時間緊迫,彼得只好持槍親自槍殺了老法官,但彼得也中彈身亡,逃過一劫的茱回頭找福克報仇,但找到時反遭黛兒槍殺。
福克道出裘弟被俘的情形,但黛兒卻始終下不了手,最後在警方上門前,福克說服黛兒逃去,並挺身扛下所有罪行。黛兒來監獄探監,福克講了蠍子與青蛙的故事,那是裘弟以前告訴他的。黛兒耐心聽著,她也期待福克可以早日出獄,那是她最大的心願。
◎ 劇情分析
西班牙名導演阿莫多瓦曾以「我的母親」大膽地揭露「第三性」的生命型態以及觀點認知,而「亂世浮生」則是在更早的時期以愛爾蘭與英國的長期鬥爭為背景,從中融入這一段令人震撼的性別錯置,在一九九二年那個年代是相當前衛與大膽的。
以一種堅定的執拗與詭異多變的手法,深刻地切入人性的肌理,從而展現強烈批判的手法,似乎是導演尼爾喬丹的拿手好戲。撇開北愛與反抗軍之間的恩怨,劇中的那段蠍子與青蛙過河的故事,前後各引述了一次,這不僅是戲劇學上重要的前後呼應的高超手法,而相同的排次卻在不同的時空中展露了不一樣的意義。
若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比較,亂世浮生的主觀意識是較為偏向北愛與英國的,雖然片中亦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英國的老法官浸淫於美色,並將結局設定在遭受反抗軍的槍殺。就戲劇電影的創作而言,某些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界定,常常是很難拿捏的。但整體而言,「亂」片的呈現是令人相當動容的。
裘弟被擒而意外結識了福克,在牽扯生命鬥爭的同時,透過善意對待與口頭的交談,裘弟和福克有了一種超越戰爭的情誼。如果不是立場對立,相信兩人必定會是一對知己的。
裘弟知道自己存活的機率渺茫,遂將自己皮夾內的女友相片告知福克,這是裘弟對黛兒真愛的表現,在生命即將結束前依然掛念著所愛之人,甚至要求福克在他死後到倫敦去探望她並轉告裘弟對她的愛意。
福克若不是因事件演變太突兀而走頭無路,他最終是否會到倫敦去找黛兒是個疑問。戲劇始終不偏離人生重要的元素。也許這是福克與黛兒註定的一段緣由,但「亂」片探索的焦點卻是在福克與黛兒的情感過程。
迫於無奈的福克來到倫敦,之前黛兒美艷的相片艷姿早已深印在他腦海。他以一個男人的本能一步步接近黛兒,也許他有自己色慾的動能;但也許真的是要實踐對裘弟的諾言。這一段他與黛兒是相互觀察的,而黛兒怪異與偏激的作為令很多人不解,因為她的性向是矛盾而痛苦的。就福克的角度是以單純的男女互動作為關懷,然而在裸裎相對的那一剎那,福克以「嘔吐」來反應這份震驚,這並非是福克刻意鄙視黛兒性向的迷失。與原本的期待落差太大時令他手足無措驚惶不定,這是從心理上的一種無言反擊,以確保他的男性尊嚴。
福克離開後卻反而感到相當不自在,因為他的粗魯行為無情地傷害了黛兒,他也知道黛兒之所以會這樣並非她自己的錯誤,或許只能說這是上帝開了她一個玩笑。
福克又慢慢接近黛兒與裘弟的死也有關係。從裘弟對黛兒的敘述,以及面臨死亡之前,他都還是如此惦念著她,裘弟與黛兒這段感情是福克之前完全陌生的,甚至如果之前就知道黛兒根本是男兒身,那福克說不定是嗤之以鼻的,但當福克發現真相時,他早已將自己的感情放置其中,當下會作出兩種極端的反應,似乎一時也無法說服自己吧?!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自然就是裘弟的影響,裘弟在被擒的那幾天與看管他的福克發展出一段知心交情,而裘弟的死亡雖非福克槍殺,但他從後追趕而致裘弟被軍車撞死,存著內疚與不安的心靈慢慢轉化為相融的個體。
導演在影片中一再以裘弟穿著白色的板球制服,強調了裘弟的影像早已深植在福克腦海中,就某種層次而言,可以說福克慢慢將自己化成裘弟;或者說兩人早已化身為一體。
一九九二年以這種手法來詮釋「同性戀」是相當驚世駭俗的。記得當年在電影院放映時宣傳的重點即是黛兒寬衣解帶之後的噱頭,但影片卻是打上馬賽克,自然也就失去導演刻意安排的意義了。
以現今的觀點而言,「亂」片依然是相當令人動容的,雖然北愛與反抗軍之間已經停火,但在這段解不開理不清的糾葛中延展出的同性戀議題還是有許多討論的空間。觀眾對福克的改變也許會持許多不同的看法,雖然福克尚在服刑,但最終的片尾卻給觀眾留下許多可以期待的可能,而這一點正是福克改變的差異與可能性。
同性之戀是否來自先天與本能?若果是,那福克的改變是值得商榷的。就情理而言,福克將會在矛盾存疑之中慢慢介入他與黛兒之間的愛情,這不僅完成了裘弟的託付;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也許這與當初的認知有些差距,但感情應該也會在慢慢廝磨中逐漸厚實。
猶如裘弟對福克的評判,他一語道出福克的善良根本不想殺人,這使得裘弟大膽地逃逸,而這份的善良也移植到他對黛兒的關照。若非是這份纖細的心靈,絕對難以建構後面的情節的。
同性戀在未來的時光中將會全面被接納,甚至合法化。「亂」片是繼「費城」之後以更大膽的敘述觀點提供了這個議題。人應該有他們自己選擇如何當自己的權利,而旁人也必須予以絕對的尊重。相較於其他人,黛兒這個角色是何其勇敢與堅強,這一點是值得獻上敬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