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
威爾‧法瑞爾(Will Ferrell)
美國 / 2006年 / 113分鐘 / 普遍級
禮讚:榮獲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原創劇本」
這是關於一個叫做哈羅維.克里克的人,還有他的手錶的故事…
是一部文學興味極高,劇情又感人的電影,全片以一個小說家的旁白敘述片中人物的一舉一動…
◎ 劇情簡介
哈羅維.克里克是個稅務人員,生活規律,每天以精準的作息表過日子,心算技巧不但快速高明,也幾乎從無差錯。同事們幾乎不用計算機,只要轉頭問他,答案馬上揭曉。
這幾天哈羅維突然覺得被一個女人的聲音所跟蹤,不僅影響了生活的步調,也讓他陷入惶恐當中。同事戴維在分案時給了他一份烤麵包師的資料,這個案主安娜去年欠稅百分之七十八,因為她以欠稅來表達對政府濫用公款的不滿,當然對上門來催稅的哈羅維不會有好態度。
另一方面女作家凱倫的創作陷入瓶頸,出版社派了一名女專員彭妮來幫助她,以期能早日交稿,凱倫模擬了各種情境,也到各地身歷其境以增加靈感,最終她決定要讓她書中人物哈羅維死亡。
哈羅維似乎聽見凱倫的叨叨不休,卻無可奈何,只好去找精神科醫師,醫師判定他有精神病,但也覺得他的狀況特殊,遂介紹他去找文學史專家希爾伯特教授,經過分析,教授列出十名可能的作者,但尚需時間印證。
哈羅維在車上遇見安娜,兩人依然沒有交集,但哈羅維職責在身,兩人約定晚上再當面查帳,安娜請哈羅維吃餅乾牛奶,哈羅維第一次感受到一種口慾的美味。安 娜告訴他原本她唸哈佛法學院,但因喜歡作麵包甜點而輟學。臨別前安娜欲送他一些餅乾,但哈羅維堅持給錢,這引得安娜相當不快與掃興。
凱倫的聲音愈來愈強烈,哈羅維乾脆什麼都不做,請假在家,但公寓的牆壁還是被建設公司誤拆了。哈羅維乾脆搬去與戴維同住,同時也想起他有許多願望未完成,譬如說他一直要買一把吉他,也想參加太空夏令營。
哈羅維似乎看清真相了,這回他帶了幾包麵粉去找安娜,安娜家中正好有一把吉他,兩人感情有了快速進展。哈羅維從電視上發現女人聲音正是凱倫,透過稅籍資 料找上出版社,果然找到凱倫,而入門前正巧都是凱倫小說的情節。凱倫認為唯有哈羅維死才是她最佳作品的呈現,哈羅維真的為了救一名小孩被公車撞死,但凱倫 最後修改了結局,哈羅維又活了過來。
◎ 賞析
一位作家正在寫的小說人物與情節,在某個角落真的有其人其事與小說情節同步發生嗎?
「巧合」是人生的驚嘆,也是戲劇重要的元素。一九九二年筆者也寫過一齣「四次元的劇本」情節亦與本劇相仿,同時也在該年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因此對「口白人生」便有更親切的感觸了。
哈羅維之前的生命是相當規律的,時間都算得相當精準,究竟與他的職業有關或是工業社會的樣板宣示?逐漸物化的生活注定哈羅維是相當孤寂的。但他完全不在 意,因為他從來不曾碰觸過其他的對待;查帳似乎是他活著的目標,一切都建構在數字的堆疊,就連刷牙的次數也是有算計的,於是哈羅維逐漸掉入機械生活而不自 知。相對於哈羅維的則是率性的安娜。考上了世界頂尖的學府,但為了做麵包可以放棄學業;另外因看不慣政府濫用公款遂採取了拒絕繳稅的抗議。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也注定兩人一開始見面會有強烈的反彈與衝突。但衝突的背後其實還是有著反其道而行的見地,但這必須在兩人之間尋求到一種頻率相通。餅乾與牛奶是相當平實的食物,但透過口舌的薰染,哈羅維從舌頭的滋味開始認識安娜;這一次開啟了彼此緊閉的心靈。
有趣的是哈羅維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凱倫的筆下操弄著,但安娜卻沒有受到影響。也就是說當安娜與哈羅維見面時,並非是凱倫的安排,這應該是一種盲點但也能解釋為哈羅維的契機。
為什麼非要書中角色死亡才算得是佳作?死亡究竟傳達了什麼訊息?或者死亡在整個社會中扮演了什麼重要的關鍵?凱倫與文學史專家都認定若讓作品中的主角死 亡才是最完美的創作,這一切本來不會有任何問題,只是當牽扯到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之際,所有的看待就必須重新認定。凱倫自己曾經面臨那種身歷其境的寫作,來 電會響幾次、門鈴會在第幾次後才開門,然後活生生的書中人物便出現在她面前。
沒有什麼比這樣的景況更令人震撼了,自己以為只是憑空杜撰出的人物,沒想到世上真有其人,而且臉孔、髮型及身高個性完全相符。這種巧合不免讓人懷疑凱倫之前是否曾經見過哈羅維?但事實不然,否則這將使得情境失去了弔詭與神奇。
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我們不禁也會困惑,這世間有時真的像蜘蛛網一般相互牽絆;更相互影響了彼此的命運。凱倫的筆像一名創造生命的主宰,哈羅維的生命操 控在她的筆下。對待一名虛擬的人物應該是輕而易舉,因為那不牽扯到生命的存亡。小說家要千軍萬馬覆亡也是大筆一揮就完成,但這些快意恩仇畢竟只是文字遊 戲。當凱倫發現自己真的像法官或主宰的上帝可以操弄哈羅維的死之時,她只能讓哈羅維及文學教授來評斷,而兩人竟同時都贊成書中人物的死亡,哈羅維這也才心 甘情願接受即將死亡的到來。
綠色蘋果是凱倫想到的點子,如何讓哈羅維死得 相當戲劇化是小說家必須設計的,後來哈羅維果然也按照她的設計被公車撞死。但凱倫對生命有了重新思索之後,修改了小說的結局;雖然這讓文學教授略感失望, 可是凱倫無怨無恨,畢竟如果這樣可以不讓現實的哈羅維死亡,那才是她真正要的抉擇。
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操之在我,就算上帝也無權干涉,因為最終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由此而延展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如果凱倫執意讓自己的作 品趨向完美,代價卻得賠人一條性命,那這種抉擇的價值觀該如何認定呢?在愈來愈功利的社會中,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完成完美小說。若哈羅維真的死亡,那也沒有 直接證據可以指控她謀殺。但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是因為「良知」的界定。凱倫看清了這點之後寧可選擇讓書中人物活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反而是凱倫走出她自己的心靈困頓,因為她每次的創作都會有困頓,而解決創作瓶頸的方式就是讓書中人物「自殺」或「死亡」,因為這是 簡潔而便利更是聳動的表現方式。而這回她做了不一樣的選擇,這種從更高的「制高點」重新來看這個社會現象也是創作中一種極重要的主軸,凱倫扎實地掌握了這 種心靈關鍵,其實也恰巧豐沛了這部電影的主軸。
哈羅維是幸運還是倒霉?如 果他不是書中人物,終其此生,他永遠只是規律地活在生活與數字中,更別提後面能在危急中奮不顧身地救了小孩性命。這種捨己救人的情操是人間最難得的人性表 現。哈羅維通過了生命的測試,做了一個人活在世上應做的事以及責任,縱然死去,應該也是無怨無悔。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當面臨抉擇之際,我們是否能像哈羅維如此奮不顧身?不管這一切是一種注定還是自己當下的抉擇,生命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我們的選擇,因為選擇而產生意義,也能體現活存的真諦,畢竟一個生命不會沒有理由無端地出現,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