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喬凡娜.梅諾茲歐娜(Giovanna Mezzogiorno)
路奇.洛.卡西歐(Luigi Lo Cascio)
義大利 / 2005年 / 11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5年威尼斯影展中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特別獎'、年輕世代電影獎最佳義大利影片獎
Wella Prize獎最佳女主角' (Angela Finocchiaro)
羅馬市電影獎最佳影片
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6年義大利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等7項提名
女主角喬凡娜梅諾茲歐娜勇奪2005年威尼斯影后代表作
3座義大利電影獎最佳音樂
話題性、爭議性皆十足的《誘禍》(Don't Tell)探討親密關係間,彼此信任的最大限度,看到過世父母親的照片,總覺得曾經有段被遺忘的歷史…
◎ 劇情簡介
莎賓娜原本想當一名演員,卻改行當電視配音員。她與演員男友法蘭柯同居,但在半夜時常作著惡夢。莎賓娜與一名學姊艾蜜莉雅過從甚密,這多少包含了一點同情,因為艾蜜莉雅自從二十歲之後就目盲了。莎賓娜固定時間會去探望她,這使得艾蜜莉雅更加依賴她。
莎賓娜的同事瑪莉亞與丈夫分開了,因為他結交了一名相差將進三十歲的年輕女子,這讓莎賓娜無端生起一陣的不舒服。莎賓娜整理著已經去世的父母照片,總覺 得這黑白相片中有著她曾經遺忘的歷史,而她的惡夢似乎也跟這段遺失的過去有關。於是她打電話給住在美國的哥哥丹尼爾,期望由他的口中得知一點有關過去的訊 息。
為了莎賓娜要去美國,艾蜜莉雅有著被冷落的孤單。莎賓娜要瑪莉亞每天去探望艾蜜莉雅,沒想到遭受婚變的瑪莉亞在艾蜜莉雅身上獲得安慰,兩人展開一場同志情誼。
丹尼爾很高興妹妹到來,頻頻為她介紹他任教的學校風光,但就是絕口不提過去的往事。莎賓娜發現丹尼爾似乎與他自己的兩個兒子不甚親密,甚至不敢擁抱自己的孩子。而莎賓娜其實已經懷孕,臨行前並未告知法蘭柯,甚至預言法蘭柯會有新的女人,為此兩人吵了一架。
事實上法蘭柯在演電視劇,一名女演員十年前就與法蘭柯一起試鏡,此次同台演出,自然頻頻示好,有天晚上女演員主動上門,於是法蘭柯在極力節制後,依然還是與女演員上了床。
正巧是除夕過年,丹尼爾全家請了很多同事到家裡跨年,在煙火中嫂嫂安妮高興地說一切都過去了,這激起了莎賓娜瘋狂地質問丹尼爾。
丹尼爾終於坦言,小時候父親曾經對他性侵,直到他稍為長大後才用菸盔缸砸他,並威脅父親若再犯將會殺死他,但母親反而要求丹尼爾不可說出去,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不久父親生病死亡,臨死前懺悔地表示,他也曾性侵過莎賓娜兩次,這兩次造成了莎賓娜夢中深沉的魅影。
莎賓娜回到義大利,男友坦言他的不忠,而莎賓娜似乎也有了她自己的抉擇。
◎ 賞析
很多人認為別人都無法了解自己的心意;但我們應自問:我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自己?
妄念紛飛似乎永遠是心靈意識的最精確寫照;每天接觸的法塵之中處處顯露著慾望的躁動,而這些像浪潮般襲來的衝擊常常是人自我試煉的臨界點。
原名「心中的野獸」的「誘禍」,以近乎懸疑推理的形式闡述了人性慾望深處的不安,但從而延展出的傷害卻令人更加驚悚而哀痛。
莎賓娜在錄音室內擔任女演員被強暴的配音,導演在此映照了她潛藏心中的那段不安,雖然小時候的記憶早已淡忘,但轉換成午夜夢迴的夢魘卻將終生縈繞。莎賓 娜憑著過去那些記憶的片斷始終無法完成腦海中的拼圖,而她與男友之間看似緊密的關係,似乎也透發著某種不確定。這一切的種種,其實正好都是人類最脆弱而不 敢去面對的面向。
社會的體制透過經驗,慢慢演變了「家庭與倫理」的關係, 這是一種約定成俗的共識,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整體的社會走向秩序。問題是,這純粹是一種表相的行為,社會規範與道德觀念有時很難約制一個人內在的慾望躁 動,在某種時刻,這些逾越體制的行為大部份都被隱藏在表相之下,以維持整體的和諧與規律。但問題是,這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只是暫時將一顆未爆彈埋在土堆之 中,視而不見反而加深這段挫傷,當這段傷害在某種時刻再度被揭露之際,反而將使問題更加嚴重。
「誘禍」的意旨除了欲望之外,「背叛」亦是一個焦距。為人師表的父親背叛了體制,背叛了家庭與妻子,更背叛了為人之父的位階與責任,反而將之轉化成為 「魔之手」,在侵害自己子女的時刻,他的妻子似乎唯有假裝不知道,因為她無力抗拒,就算抗拒而使得這個家瀕臨毀滅的後果,是她不願也不敢承擔的。於是母親 的種種考量也使她背叛了體制,背叛了她的子女,甚至背叛了她自己的良知。
導演將這一對父母的身份背景放置在「老師」的位階上,就更加突顯其諷刺的意圖了。世上最難克服的其實是自我的良知,在滿口仁義道德的同時,若是受到了慾望的誘惑,是否能夠泰然處置,這幾乎都是人永遠必然的一種考驗。
莎賓娜的男友法蘭柯其實也是真心愛著莎賓娜,但在她去美國之際,同一劇組的女演員找上了門,法蘭柯終究還是抵擋不了慾望的誘惑,當下背叛了莎賓娜。
莎賓娜的女同事瑪莉亞也是個有趣的例子,她的丈夫愛上了與她女兒同年齡的女孩,丈夫就是這般大剌剌地背叛了她,瑪莉亞似乎無計可施。透過莎賓娜的介紹,瑪莉亞與艾蜜莉雅展開一場同志的互動,這段情緣似乎都是在背叛之餘所延展的出口。
艾蜜莉雅對莎賓娜的那段感情,導演似乎刻意地模糊了,這或許只是為了讓莎賓娜這個角色顯得更為「乾淨」罷了。艾蜜莉雅認為莎賓娜的離去是有著「背叛」的元素存在,否則她也不會如此傷感。當然陷入孤單乏人照顧也是原因之一,但艾蜜莉雅的埋怨是相當表相的。
瑪莉亞在自我測試中,也「背叛」了自己的性向,於是她與艾蜜莉雅在相互尋求慰藉的同時,期望也能修補被另一人背叛之後的傷口。
丹尼爾小時候受了父親的騷擾,深受父母背叛之害,而這種心靈的殘害竟使他也開始背叛自己的孩子。他不敢去擁抱與憐惜,因為這些動作都與他小時候受到的屈 辱有了心靈的聯結。所幸莎賓娜到美國追索「真相」,也使得丹尼爾重新面對「真相」,由此勇敢地走出自我的陰霾,開始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子女。
莎賓娜在得知真相後,同時也得再度面臨男友背叛的真相。在一連串的面對與衝擊之後,莎賓娜面臨一個新生命到來的重新體認,從而必須去重新面對生命的抉擇。
在莎賓娜印象中父親永遠有兩種聲音,這是一個表相與深層併存的靈魂。莎賓娜始終不知佛與魔永遠是併存的;善與惡永遠都在一念之間。莎賓娜和丹尼爾都是在這種狀況下體認到生命的真諦,而世間的種種如此和諧並存,其實都不脫離體諒與關懷。
生命是一條看似漫長但也是短暫的路途,每個人在這條路上必然有著許多要學習的智慧與經驗,在不斷地自我認知的體認與醒悟,才有機會發現生命的真諦永遠是立在原地,靜候自己的發掘。不斷地受到慾望的驅使而往外追索,只是徒增更多的困擾與痛苦罷了。
人非聖賢,在生命路途中將會不斷地遭受測試,我們應該檢視的是自己的面對態度,以及應對在別人身上的反應。「寬以待人」應是一種善的極佳態度與方式,面 對過去的不堪,縱然長恨心靈又能如何化解?「原諒」雖然不易,但在生命終點卻是必然。莎賓娜的父親臨終之前的懺悔不正是一個極佳的寫照。
慾望可以是動力,但也會是一種沉淪。而這一切亦正是善與惡的真正詮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