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員:史考特.麥柯洛維茲(Scott Mechlowicz)
尼克.諾特(Nick Nolte)
美國 / 2004年 / 120分鐘 / 普遍級
奧運體操選手丹米爾曼是大學裡的風雲人物,他擁有人人稱羨的完美體能、優秀的學習成績、家境富裕,然而卻在每個晚上都被惡夢驚醒…
◎ 劇情簡介
柏克萊
大學的體操選手丹尼是美國未來奧運會吊環奪得金牌最有希望的人。但他仗著運動天賦,每天游離在酒色之間。好幾次作惡夢,夢見自己摔斷了腿而半夜驚醒。有一
次夢醒後到附近加油站附設的商店購買零嘴,在這兒認識了一位有神奇武功並且充滿智慧的老人。丹尼戲稱他為蘇格拉底。
丹尼與朵莉上過床,這使得朵莉的男友湯米相當不悅,兩人在酒館中吵成一團。當朵莉再來找丹尼作愛時,丹尼卻好像見到蘇格拉底就站在床邊,嚇得將朵莉推下床;於是丹尼再度去找蘇格拉底。這回一位叫喬伊的女孩作了兩份餐飲給蘇格拉底及丹尼。
丹尼眼光離不開喬伊,但蘇格拉底教示了丹尼吃東西應細嚼慢嚥才能體驗其中的美味。丹尼在站樁的測試中慢慢喪失了原本的信心。蘇格拉底表示若丹尼敢勇敢地開發自己的心智,他才答應收他為徒。
這期間另有一名馬鞍選手凱爾摔斷了骨,丹尼心中起了「有利自己」的念頭,但又慚愧不已。當蘇格拉底約他在溪邊見面之際,丹尼還是不能忘懷爭取馬鞍選手的慾望;蘇格拉底二話不說將他推下溪中。
好幾次丹尼在夢中似乎見到了另一個充滿慾望的自我,最終丹尼似乎有所醒悟,掙扎中將另一個自我從高塔上推下。縱然如此,丹尼在體操上的表現愈來愈差,教 練對他相當不滿意;丹尼決定放棄蘇格拉底。果然重新拾回酒色生活中,成績又恢復從前。但第二天起床晚了,急急騎機車趕到學校,因闖紅燈而發生車禍,大腿骨 跌斷十七處。醫生宣告他終生無法再成為體操選手。
拄著拐杖的丹尼不甘心, 喬伊適時出現為他治療心病。丹尼要求教練等他八個月,他一定要參加奧運會的選拔,但教練拒絕了。丹尼打碎過去的獎座,回到加油站找蘇格拉底;在其教導下悟 出一些生命的真義。蘇格拉底最終要丹尼重回體操隊,雖教練已向奧委會刪掉丹尼的名字,但丹尼最後關頭的表現令教練大為嘆服。在出發參加選拔賽路過加油站 時,才發現蘇格拉已不知去向,而丹尼以「當下」的體悟表現在雙環的選拔上。
◎ 賞析
本片改編自丹‧米爾曼(Dan Millman)的自傳小說。丹是世界級彈簧床錦標選手、史丹福大學體操教練、歐柏林學院教授、及武術輔導員。
丹在一九六六年之後,因為外在的光環與榮耀並無法為自己的心靈尋得安置之所,經明師指引後,轉而以身體的鍛鍊與心靈的互融互攝取得共融,在世界各地主持與推廣他的「和平勇士之道」。
中國武術的呈現在武俠小說與這部電影中被提昇到許多超越想像的地位。蘇格拉底瞬間站在屋頂,讓丹尼驚訝不已;因為這超越了一名體操選手的認知。如果一名 體操選手都認為不可思議的現象,那對一般人而言就更神奇了。不管原著或電影都不曾對這個「現象」提供了明確的答案,只誘發丹尼初期對蘇格拉底的好奇。
不管從武術的角度或佛學的觀點,這樣瞬間到達屋頂的現象都有待商榷。武術的鍛鍊對輕功的敘述是「跑牆」,亦即以快奔的速度上牆三步之後再藉單手舉住頂 端,瞬間腰力翻爬而上,故大約一丈高的牆對彈力好的人在瞬間「躍」上是可能的;而佛學則有神足通,但非得修練至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獲得。
本片並不是從這個角度切入,雖然丹尼處處被許多蘇格拉底所展現的「現象」所困惑,但原則上還是在結構中按部就班地接受試鍊。丹尼當一名體操選手的動機無非是在比賽中獲得金牌;但這種「得」的強烈心態更呼應出「失」的落寞,這也是佛學中的真諦──不分別心。
最終丹尼在慢慢體驗所有的真義後,當下專心一致,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全力在比賽中發揮。固然發揮了最大的潛能,卻不是佛學的真實之相。許多朋友以這部電影當作修習佛學的典範,其實是有待商榷的。雖然不能否認是修習佛法的過程之一,但終非究竟之道。
片中提倡的「勇士之道」其實與佛學有著極大的差異;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必須明辨深思。所謂「和平勇士之道」是丹‧米爾曼極力推廣的課程,源自四位不同心 靈導師的影響,分別是教授、大師、勇士修士、以及聖人。所謂「教授」意即理論、方法、與練習,是照明身心旅途上的好幫手;「大師」象徵的是臣服於神性的基 本路徑;「勇士修士」供的是有力量又實用的工具;「聖人」則是幫助我們回到現實,和其他也在尋找生命意義與方向的人分享自己的靈性體悟與生命智慧(以上摘 錄自原著的作者簡介──心靈工坊出版,韓良憶翻譯)。
基於此,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心靈的契合實踐是可以在生命的任何端點尋找到蹤影;任何人若能找到一個契入的法門或者有幸能獲得明師的指點,都能夠在此生有所體現。
只是人活在十八界之中,不斷地受到妄念的薰染,能否排除妄念而「淨念相繼」,是需要極大的毅力與發心的。許多人或許不認為有「因緣」的現象,但若缺此, 有時也會失之交臂。丹尼若非與蘇格拉底有緣,為何半夜會睡不著到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何故顯「異象」讓丹尼目睹?若果不是兩人之間有著「因緣」, 為何去加油站的人不是其他體操選手而是丹尼?
丹尼雖然接受蘇格拉底,但好奇的心態卻佔了一半。蘇格拉底幾次要丹尼在外面的廢車上面自我思索的思辨充滿了禪味,但若丹尼只是一味猜測,是否就能稱為「頓悟」?若非在當下受到「撞撃」,當下所獲得的反應是稱不上見道的。
丹尼其實是一面眾生的鏡子;面臨的困境以及沈溺於慾望中,都是人一生中的過程與寫照。如果幸運如丹尼,自有生命中的明師指引一條明路;但其實大部分的人 都是渾渾噩噩過了這一生;直到生命即將終結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生命意義就茫然終了一生。許多人或許明白這個道理,卻只能將這樣的惶恐無限往後推,因為總 認為這個日子始終離自己很遠。
也有人會抱怨遇不上明師,但其實明師一直在 身邊周遭呢。佛學雖高超深奧,卻不曾離開日常生活。以前一名居士為了學道,入川拜訪無際禪師,期望修得無上大法,途中遇一名老僧問其何往,這名楊姓居士回 答:「去參活菩薩」,老僧說:「與其找活菩薩,不如找活佛」,居士訝異問道:「何處有活佛?」老僧回答:「你回家時,看見有人披著毯子,倒穿鞋子迎接你, 那就是活佛」。於是居士反轉回家。當時夜已過三更,楊母睡中聽到兒子叩門聲,不及穿衣,匆忙中披著毯子,倒穿拖鞋趕來開門迎接;居士見狀,立即大悟。
這段古代公案即是明師,亦即當下真道。所謂當下固是如此,會讓定力增加;若慧力不足,仍無法見道。反之,慧力強、定力不足,亦是枉然。在「定慧等持」中,尚得有一番福德具足,尚稱因緣時節也。
本片的電影比原著多了一份簡潔,片尾提供了許多思緒的空間。片中許多對白與丹尼的領悟,可提供時下年輕朋友多面省思,算得上是一齣極佳的勵志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