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夏日時光(Summer Hours)

導演:奧利佛.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
演員:查爾斯.貝林(Charles Berling)
   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法國 / 2008年 / 98分鐘 / 輔導級

敘述一段關於母親最後一個生日聚會,家人相聚的片段,短暫卻美好…

◎ 劇情簡介     

  住在瓦樂蒙老房子的艾蓮,今天正好是七十五歲的生日,大兒子菲德列克與妻子原本就住在巴黎,回來探視比較容易;遠在中國大陸的老二傑若米帶著妻子安琪拉回來了;住在美國尚未結婚的艾德玲是唯一的女兒自然也不能缺席。

   艾蓮年輕時丈夫去世後與其舅舅保羅展開了一場熱戀,房子內有許多是保羅在世時收藏的珍品,艾蓮常常有意無意地向子女談起身後這些古董以及房子的去處,但 子女們都不以為意。一場快樂歡欣的生日宴會結束了,子女們各自離去,諾大的屋子又只剩下艾蓮與女傭艾羅伊以及滿屋子的藝術品。

   毫無預警下,艾蓮突然去世了,於是三名子女以及親友齊聚一堂為艾蓮辦了一場莊嚴的葬禮。原本表示全不在意的女兒艾德玲立刻將母親曾提過要她帶走的銀盤及 一些陶藝收為己有,並堅持把保羅不曾公開的素描畫本帶到美國分批拍賣,這引起了奧塞美術館的行員不同的見解,畢竟保羅是法國近代藝術畫家中相當重要的人 物,但艾德玲若執意如此,奧塞美術館的行員亦無可奈何。

  對於這座老房子的去留,大兒子菲德列克堅持將母親的意思傳達給弟妹二人。艾德玲表示很快她就會與男友詹姆斯長住美國丹佛,就算保留房子,也很少有機會回法國。傑若米的事業重心幾乎已放在上海,也有意在上海置產,所以極需一筆經費,最好最快的方式則是將老房子出售。

   菲德列克與妻子商量之後,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畢竟維持與整修這座房子需要一筆龐大的經費,以他的能力似乎也無法維持,於是事情就這樣說定了。 老女傭離去前,菲德列克答應她拿走一件紀念品,艾羅伊選了一個藝術花瓶,她只記得艾蓮在世時房間若無插花,她會覺得毫無生氣,但她不知那件花瓶其實也是博 物館中重要的收藏。

  房子賣掉前,菲德列克答應女兒絲樂薇可以在老房子開舞會,絲樂薇帶男友理查在房子一端的池塘,似乎只能懷念老奶奶曾經住過的一些點滴了。

◎ 賞析

  兩代之間是一種傳承與延續,幾千年來的模式都不脫離這樣的互動。但時至今日因「全球化」的觀點,整體的傳統倫理觀念與人際關係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使得上一代處心積慮的計較與保存,面臨世代交替之際便起了設想不到的變化及截然不同的結果。

   養育孩子當然在父母的觀點來看都希望他們能夠有良好的發展,但某些角度當父母的都摻雜了許多自己預期的元素在裡面,期望孩子依順著自己的計劃與想法,因 為這些想法是父母經過一生中的經歷與經驗所得到的體現,兒女若能按照這個模式前行,最起碼是比較安全而不致受到傷害的。

   但一般父母常常忽略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自己的一生中除了兒童與成長期必須仰仗父母之外,出了社會不僅他們會有自己的路要走,甚 至接受與父母曾接受過全然不同的試煉。遺憾的是,大部份的父母總是將兒女當作是自己的延續,以致產生許多的爭執,一般人稱這種情形叫代溝。

   就算開明的父母能完全尊重兒女的獨立發展,但當父母面臨大限將至之際,依然會以自己的「希望」去影響兒女的未來。也許他們不見得能理解自己心中企求的原 由,甚至會認為按照他們的想法是一項最正確的決定。但當這些父母離開人世後,究竟會有多少的子女按照他們生前的想法去執行?

  將一棵樹的種子撒播在不同的空間,誰也不確定種子發芽後的成長會如何,可以預期的是樹會長大茁壯,卻不確定樹會長成什麼樣子。

   其實早期的農業社會甚至工業社會這樣的傳承問題並不很大,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使得許多人的工作地點必須離開自己的母國,從而在另一個國度定居;這個趨勢 便大大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決定與思維。「夏日時光」有許多的角度是在探討在這樣的趨勢中,一個「家」所面臨的衝擊與解構省思。

   艾蓮的二兒子傑若米因為工作地點在上海,顯然地,傑若米全家日後的生活重心會在亞洲,回法國的機會相當渺茫。女兒將在美國定居,三個子女便分散在全球各 地,這種情形在台灣也屢見不鮮,而這不只是一個單行道,以台灣為例,許多人移民歐美或中國大陸,但別忽略許多外籍新娘以及菲傭或大陸配偶,俗稱「新住民」 的這些人口其實也是「全球化」的另一種現象。

  死亡的議題可探討的層面甚多,本片放置的焦點是在艾蓮遺留的一些藝術品及她情人畫家的畫作,當然最重要的是那幢房子。艾蓮不只一次向兒子表示房子最好能夠保留,但事實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考量,最終房子還是得賣掉。

   對照著最後一場,孫女把握房子賣出前帶著一群同學到老厝開派對,這樣與艾蓮在世時全然不同的情境,其實早已有了對比與落差,也從中映現了「死亡」的真 相。尾場帶來的訊息是相當令人感傷的,不管保羅與艾蓮這段不倫戀,最終希望營造的是什麼?但面對滿屋子的孫子輩,他們在這個曾經被慎重謹慎對待過的空間詮 釋卻只是時下青少年的流行音樂交流,若保羅與艾蓮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呢?

  似乎應對了佛家所稱的「無常」了。世間沒有所謂的永恆,除了我們的實相心之外,其他都是緣起緣滅的。也許這有著太多的感嘆與無奈,但世事本如此,只是許多人無法看開罷了。

   遺物中有一對是名家的玻璃藝術品,大兒子答應女傭艾羅伊可以拿走一件紀念品,艾羅伊選擇了藝術造型的其中一只花瓶,於是一只被放置在奧塞美術館陳列;另 一只則被艾羅伊帶回去插花。這一段的詮釋正是文化與生活的關係,誰說藝術品一定得高高在上?難道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不能稱為藝術品?

   其實所有呈現「藝術」的表現都必然跟生活有關係,保羅留下的那本素描不也只是呈現他生前的周遭環境,透過他的視野焦點所呈現的美感世界?但相同的地方, 有的人急欲將之賣掉;有的人只想當成派對的場所。人生似乎總在這些輪動中一再地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也隱約地透發出傷感。

   上一代的亡故是否必然會引發下一代的日漸疏離?這個問題不一定有一個完整的答案,但其實肯定的機率是相當大的。因為喪失了一名凝聚者,於是各人便有了更 無束縛的自我意識。也因為如此,每位子女便開始以自己建立的家庭為考量的依據,分歧的觀點自然會愈來愈明顯。以住在美國的女兒艾德玲為例,她雖然回法國為 母親慶賀生日,也表現得並不在意母親留下的一切,但等到母親亡故,她立刻想到的就是母親答應要她帶走的銀器藝術品,甚至也堅持帶走保羅的素描到美國拍賣。

  只因她未來會長住美國,思考模式便完全不一樣。這不見得是多壞的事,只能說是這個世代中必然的現象。「全球化」的後續,外國如此,台灣亦復如是;這都是我們這一代必須去面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