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娜古兒.葉絲卡(Nurgul Yesilcay)
漢娜.蘇古拉(Hanna Schgulla)
德國 / 2007年 / 116分鐘 / 保護級
禮讚: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德國教授為了年邁父親所包養的妓女前去土耳其尋找她的女兒 …
◎ 劇情簡介
奈賈是
土裔的德國大學教授,其父性好酒色,在私娼中找回一名叫葉塔的土耳其中年婦人,供給她吃住及費用,以滿足他的慾望。奈賈對葉塔有著一份子母的情懷,兩人之
間相處還算愉快。葉塔告知她是家中排行第七的小妹,但因政治的原因,丈夫在故鄉馬拉許不知緣由被槍殺,只好流亡到德國;她心中最掛念的則是尚住在土耳其的
女兒艾坦。
在一次酒後爭吵中,奈賈的父親衝動地推了葉塔,沒想到葉塔受到 撞擊而死亡。父親入了獄,奈賈發誓不再認這個父親,並決定回土耳其尋找葉塔的女兒艾坦,並願資助她完成大學。但尋找甚久均無著落,奈賈在逐漸回歸家鄉的文 化中受到薰染,於是頂替了一家專賣德文的書店而準備居住下來,並且在佈告欄上貼著尋找艾坦的尋人啟事。
事實上艾坦在土耳其參加反對抗爭的行列,也曾被捕,藏了一把槍在一間屋頂上。由於她不敢相信任何人,也不敢吐露藏槍之事,於是同黨都視她為眼中釘,艾坦 走投無路,不得已逃亡到德國。艾坦到德國受到男同志的剝削,甚至暗示她可以賣淫來還債。艾坦躲入大學中,幸運地遇到了夏洛特。夏洛特不僅請她吃飯,也帶她 回家,兩人很快有了一段同志之愛。夏洛特的母親蘇珊娜雖然不以為然,但依然尊重女兒的決定。一次遇上警車臨檢。艾坦因沒證件而入獄,夏洛特為她申請政治庇 護被拒,不久便被遣送回土耳其。而夏洛特毅然辭別母親,隻身來到土耳其,並到獄中探視艾坦,艾坦趁機告知藏槍的地點。夏洛特無處可居,正好遇見奈賈的房間 出租,便這樣安頓下來。但夏洛特到地圖指引之處找到那把槍之後,一羣小孩搶了她的皮包,夏洛特追趕到時,小孩竟舉槍殺了夏洛特。
奈賈的父親出獄了,但被遣送回土耳其。夏洛特的母親蘇珊娜趕來土耳其,想住女兒住過的房間。蘇珊娜告訴奈賈,三十年前她曾來過伊士坦堡,只是沒想到這回是以這種方式回來。奈賈受了感動,知道父親住在海邊,於是有一天他要蘇珊娜替他照顧書店,開著車往海邊而去…。
◎ 賞析
六祖壇經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是一段惠能與惠明對話的明心公案。
我們先不論如何明心,在現象界中的善與惡,究竟該如何界定與看待呢?這絕對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畢竟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觀點來詮釋自我,但這註定會與其他人的觀點相互衝突,於是紛爭接踵而來,善與惡的界定也就開始模糊起來。
也許有人會感嘆這世上之所以紛爭不斷是來自一種對立,佛家亦將之列為修行的必要對待。舉凡種族、宗教、男女、貧富、貴賤、其他的各種比較都很容易讓人起了一種貪、瞋、癡。「天堂邊緣」雖然不是從宗教的角度來度量,卻也如實地在許多情節氛圍中放置了這些人性的因子,
奈賈的父親不見得是壞人,他只是性好漁色,在喝酒爭吵中失手讓葉塔喪命了。就某種角度而言,他是孤單而寂寞的,他的人生體悟極為貧乏,以為在漁色之中便能獲得永恆,但沒想到這樣的認知讓他的生命步入了幽深的谷底,終其一生很難能再度從心靈上獲得解脫。
奈賈隨父親在德國落地生根,從事教授工作,但他與父親格格不入;反而因為從小失去母愛,對葉塔的入門有了一份的親切感。也許是一種彌補作用吧?他感覺這 個家終於趨於完整了,相對地,對於葉塔口中的女兒艾坦便也有了一份的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在葉塔死亡之後,奈賈放棄教職獨自回到土耳其,此舉只是為了實踐他 的諾言,找到艾坦並幫助她完成大學學位。
故事的敘述是分段而行的,觀眾在 觀賞到第二段艾坦偷渡到德國之後,知道她一直躲在校園中,白天假裝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但其實第一段奈賈在上課時,觀眾就發現教室最後面有位女生趴在桌上睡 覺。這兩段的時空是統一的,但觀眾的感受是震驚而讚嘆的。剎那間人生的各種際遇都輕易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一切的努力追索總不及這麼輕薄而不經意的巧遇, 雖然雙方沒有交集,反而更令觀眾扼腕嘆息。
命運的造化其實沒有對與錯,應該都只是一種個人必須去面對的過程,最終的答案也必然由各人各自詮釋與承受。
夏洛特是個感性的德國女孩,這與傳統印象中德國人的嚴謹有著極大的落差。或許是時代的改變,夏洛特以自己認知的生命形式接納了艾坦,這段同志之情是專執 而堅定的。夏洛特為艾坦的被捕幾乎付出了所有,不僅將自己帶入了死亡的不歸路,也牽動了她母親的另一段情懷。也因為蘇珊娜的出現,使得全劇的各種情節開始 向「和解」靠攏,面對女兒無端地死在他鄉異國,蘇珊娜唯有在暗夜中哭泣,在女兒住過的房間追憶她的氣息。但真正面對現實之際,蘇珊娜展現了寬容與原諒。生 命畢竟已經逝去,各種的哀痛於事無補,縱然有著太多的悲痛,人似乎也只能往前看。這是生命的重要法則,悲傷是情緒與過渡,不能深陷其中。
看似不起眼的一名老太太的生命觀點卻大大影響了奈賈。他一直將情緒留置在父親誤殺葉塔的那一刻,雖然父親已經出獄也被德國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並驅逐回土 耳其,但奈賈依然抱著不去看他的心態。但受到蘇珊娜的感召,奈賈在片尾終於驅車到了海邊,其後有無見到父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奈賈改變了心態。
「天堂邊緣」的主軸調性著力在人際的疏離與緊密之間的辯證,這一點是相當成功而令人動容的。但影片中也不乏一些批判的呈現,土耳其如此,其他的國家亦相 差無幾。不管從政治或人性上的考量,不難發現這個面向是極其卑劣與醜陋的。影片中幾乎不用批判的角度來呈現,只是輕描淡寫地呈現一些事實。土耳其若果如 此,別的國家其實亦相去不遠。
宗教的立意是神聖的,但多少人藉宗教之名而 遂己之願?這才是人性中最可卑的面目。葉塔身處異域,除了以女人的本錢維生之外,還會有什麼方法求生呢?但遭受自己的同胞恐嚇與勒索。艾坦逃到德國後向同 志借了錢之後,同志向她逼債,在無力償還下,同志竟暗示她以性交易來還債。這對所謂的「革命情懷」的熱情是何等的諷刺。
事實上,本劇依然以三段人物的遭遇作為情境鋪排;在最後整合出人文至上的關懷,每個人的「心」都可以無限擴大,也可以無限縮小。可以選擇仇恨,也可以選擇寬容與原諒。體悟至此,其實就能體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了。
「故鄉」究竟要如何看待?土耳其與德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都住過這兩個地方的人,其實回歸到原點時,故鄉隨時都在腳下。
奈賈也許失去了見到艾坦的心願,但那只是因緣問題。不曾在表相找到,但他的心早已有了依歸,這與找到艾坦是沒有兩樣的。好電影可以一再觀賞與閱讀,「天堂邊緣」正是這樣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