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
莎莉卡.艾普絲9Shareeka Epps)
美國 / 2006年 / 107分鐘 / 輔導級
丹唐雷恩.葛斯林飾)是一位才華洋溢、魅力十足的年輕歷史教師,他帶給班上弱勢的青少年學生們相當正面的改變,但他對自由社會崇高理想在現實生活中正逐漸被消蝕殆盡。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教室裡,他班上十多位大多來自問題家庭的十三、四歲黑人學生是他生活的最大意義與重心…
◎ 劇情簡介
丹曾經滿腔熱血懷抱過左派的社會主義理想,但隨著年歲漸長,發現事實並不完全如他所想,於是在他的理想逐漸消耗殆盡後,只能到布魯克林的貧民區,擔任中學的歷史老師。
然而丹卻常常不按牌理出牌,不按照原有的課程表上課,要學生一一上台報告黑人的民權運動。教務主任韓德森好幾次關切,但丹似乎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
丹同時也是籃球隊的教練,但他這一班成績始終不是很理想;更令他沮喪的是已經離他而去的前女友瑞秋偶爾會來學校看他,但丹知道她早有了對象,甚至已經論及婚嫁。
或許是一切都不如人意,丹逃避一切的方式是吸食古柯鹼。這一天丹在放學之後躲入女廁中吸毒,正感全身無力之際,被女學生德蕾發現了。德蕾牽起了他,並未 告發他,因為德蕾的父親早已拋棄她和母親,而其兄麥克也是因販毒而被關,處在這種環境中的德蕾自然對丹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當瑞秋手帶著婚戒來看他,加上籃球場上的黑人裁判不公,丹憤怒地用球砸裁判更用拳頭擊牆而受傷。現在只有德蕾了解他,但丹依然故我,甚至不與其他老師一 起用餐,而當他回家與父母及弟弟和女友聚餐時,總覺得彼此格格不入。弟弟的女友說了一個冷笑話,倒讓丹約了同校一名女老師到家中作愛,女老師在他房間內發 現一本格瓦拉.切的著作,遂對他有了疏遠的打算,第二天,丹的冷漠也使得女老師及早離去。
法蘭克頂替了麥克的販毒空缺,雖然偶爾施惠小錢給德蕾,但其實想訓練德蕾當毒品送貨員,丹知道了極力阻止,反遭法蘭克恐嚇。失意的丹半夜去找女老師,欲與她燕好,女老師拒絕,爭執中打傷了丹。
丹自暴自棄地躲在小旅館吸毒,沒想到送毒品來的竟是德蕾。德蕾見狀立即向法蘭克表明不再送貨而離去。當學校更換歷史老師後,德蕾立刻到小旅館找丹,而此刻的丹與德蕾似乎有了共同的體悟,丹剃掉了鬍子,與德蕾開始面對新的人生方向。
◎ 賞析
荒謬主義告訴我們過去所服膺的主義與理想,最終都將因無法實現而破產,而在極端失望的同時,又會衍伸出另一個新的希望,於是人就是一直依仗著無盡的希望而活下去。
許多人在畢業的同時,都會有無盡的抱負與理想,那股豪情壯志總認為伸展雙臂立刻可以擁抱全世界。而這股熱情終因受到現實的煎熬與銷融慢慢退失,從而也就慢慢重新認識了世界的真貌。
理想的破碎是極端殘酷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對一個人的成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透過一次徹底的洗鍊,在生命過程的跌跌撞撞中才能激盪出一番新的面向,從而有著正確的認知。
丹曾經有過意氣風發的時刻,但究竟什麼原因讓女友離開?丹似乎不曾有過審慎的檢視,反而採用逃避的方式。吸食古柯鹼也許可以讓自己暫時逃離不悅的現況,但當藥效過了之後,還是得面對原有的困境。
曾幾何時,許多人開始以毒品侵蝕自己的靈魂,是自知無望而正式向現實妥協或投降?還是以這種殘害自己的手段當作報復或抗議社會的手段?也許連自己都無法 思考到這些問題。吸毒只是一種宣洩?!於是乎整個世界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便沉淪在這樣有如夢魘蓋頂的氛圍中,不只個人受到殘害,整個社會也都因為毒品的氾 濫而付出極高的成本。
丹到黑人社區的中學教歷史,這似乎是導演刻意錯置的 安排,論及膚色問題並非刻意挑動人種的傷痛,導演若有心導正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安排丹的女友是黑人,顯然的在這個區塊上還是有些困境難以釐清的。雖然片尾 丹與德蕾同坐在一張沙發上,我們看得出丹似乎已經走出了心靈的困頓,但這是否意味著這兩人之間的未來充滿歡樂與共融。誰也不能否定這種可能;但似乎誰也沒 有肯定的答案。
丹與德蕾能夠交心是因為毒品的關係。德蕾的哥哥販毒入獄,其背後的緣由雖不必明說,卻很容易產生共同的頻率。而兩人面對社會龐大的體制,似乎同時有著無盡的掙扎與失落,但縱然如此,仍必須勇敢承受。丹如此,德蕾更是如此。
丹在這個社會的位階僅剩的是傳遞一點黑人民權運動。這是他這位歷史老師的職責,但過度專注在這個領域上便會有失偏頗,這也是學校不見容於他的一個原因。 但另一個角度而言,丹的左派思考也激盪了某些學生對歷史的偏愛,甚至最終以相同的原因而考上大學。但如果這些只是界定在理想的執行,丹當然完全是不計後果 的,也就是說曾經相濡以沫的信念縱然無法實現,卻得在適當的機緣中完成傳遞。
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自覺份內的工作完成後,又會縮回那逃避的空間自怨自艾。正因為如此,丹其實早已脫離社會的常軌,雖然偶爾還是得借用常軌中的模 式,丹對於弟弟與其女友正是抱持這樣的態度。他探詢兩人的交往景況,但適用在弟弟與女友之間的笑話,不見得適用於丹自己。
丹留著鬍子正是這種象徵,是標新立異也罷,與眾不同也好,總之丹就是用這種方式去呈現自己,也間接地解構自己甚至四周的一切。然而丹其實是有選擇權利 的,他可以更積極地投入社會運動。但丹似乎欠缺一絲犧牲的勇氣,只能讓自己化作一絲幽魂飄盪在古柯鹼的煙霧中。於是他自己養的貓都活活餓死了,這對照於他 的民權教學不也是相當諷刺?
丹原本想寫一本書,但觀眾永遠不知道他的素材是什麼?因為自始至終他都無力提筆,這不也是理想破產的鮮明寫照?
如果生活已經像被摔角對手以絕招緊緊鎖住時,丹該如何面對呢?妥協或屈服?抗爭或逃遁?丹面對這些困頓基本上是無力抗拒的。他像個小孩般固執地吵鬧或撒野,但遺憾的是外在環境卻不會改變;仔細論斷,必須改變的卻是丹自己。
就像水流一樣,當前面有阻礙物時,水流必會繞道而行;人亦復如是。如果理念是行不通的死路,那就必須改變。人為何必須改變?如何改變?改變之後的信念又是如何?這正是本片最重要的一些主旨思考。
德蕾看見丹落入毒品的深淵中,而丹自己則在德蕾面前無奈與無助;這是一個心領神會的共頻,而當德蕾再度前往旅館找丹之際,救贖就已在兩人之間悄悄散佈開來。此刻所有的理想都重新有了界定,就在雙腳踏實地站穩地面的每一刻,其實都是理想的展現。
人生的面向何其廣?一種面向的思索如何能代表全部的人生?但生命也不盡然是那麼複雜,在思慮不及的同時若能有著另一番的徹悟,從而由不同的角度中再次揚步前行,未嘗不是令人讚嘆之事。
當老師也會犯錯時,是不必大驚小怪的;因為老師也是人啊!重要的是犯錯之後的自我救贖是否能如實地回到正途才是應該注目的焦聚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