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他不壞,他是我爸爸(Hold My Heart)**

編劇:提格.威士特.迪森(Trygve Allister Diesen)
   柯納克里.金生(Knut Kristiansen)
導演:提格.威士特.迪森(Trygve Allister Diesen)
演員:喬根.藍賀(Jorgen Langhelle)
   維拉.盧迪(Vera Rudi)
   安得.烈.賀維(Andrea Brain Hovig)
挪威 / 2002年 / 91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挪威角逐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代表作
   德國渥茲堡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敘利亞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童星
   挪威國際影展最佳年度挪威電影銀牌獎
敘述一位愛女心切的父親在心碎的時候所做出的震撼舉動…

◎ 劇情簡介     

  哈洛因三年前涉入家庭暴力與性騷擾案件中,而被裁定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探視女兒,但每次哈洛都無法見到女兒麗莎,因為前妻希莉都以各種理由迴避了哈洛的探視。

  而這一天是哈洛母親的葬禮,哈洛滿懷希望麗莎能參加,但希莉依然以麗莎生病為由而婉拒。哈洛極端失望,在葬禮結束後,哈洛決定去探視麗莎,在學校終於見到女兒,原本只是想送她一項禮物,但突然決定將女兒帶走。麗莎極力掙扎,但哈洛強行帶她上車。

  希莉得知後,立即報警處理,一名女警官正好也是麗莎同學的母親,她介入調查,但總覺得希莉的行為反應有些怪異,似乎在逃避什麼。

  哈洛帶走麗莎的原因是希望能彌補這三年來對女兒的虧欠,但女兒由母親希莉得到的印象自然排斥哈洛,在逃跑中跌倒傷了膝蓋,血漬污紅了白色褲襪,在林中麗莎假裝要換褲襪卻趁機逃走,但很快就被哈洛帶回。

  哈洛帶她去買衣服,但麗莎一挑就是十幾套,甚至還想一件件試穿,哈洛只好拿一疊錢給麗莎要她自己日後再買,但條件是麗莎要換穿男裝,並買了一頂棒球帽戴上,但在半路,哈洛發現有車陣,遂上高地探視,果然發現前面臨檢,於是哈洛將車掉頭而行,並為自己戴上一支眼鏡,並將麗莎藏在後車廂內驚險地開車上了渡輪。

  哈洛離開前換開母親遺留的本田車,故能輕易逃過警方的偵查,但替他開原本那輛車去停放車站的管理員,卻發現車內有麗莎染血的白色褲襪,他原本非常同情哈洛,但此刻卻也覺得事態嚴重,於是報了警。

  警方開始在搜捕本田車時,哈洛也警覺到了,遂開車避警而入小路,不幸卻將車撞毀在湖邊。兩人不得已攔了一輛聯結車,司機霍格從交談中慢慢理解哈洛,車子來到加油站加油時,麗莎為了上廁所而被人發現蹤影,哈洛不得已搶開送報車帶麗莎逃逸,但不幸卻撞傷了霍格。

  哈洛帶麗莎到動物園,但警方卻已在門口將他攔住,哈洛要求給他三小時陪女兒在園內,警方也答應了,因為希莉終於也坦承之前對哈洛的指控其實都是偽造的,而麗莎也感受到哈洛其實是個好爸爸呢!

◎ 劇情分析

  會在一起結婚生子的男女,必然是有過一段彼此相知相惜的日子,然而曾幾何時感情不知不覺中已經慢慢走了味,曾經是自己深愛的對方竟變成欲去之而後快的仇敵,是什麼原因讓這種甜蜜的對待變成深惡痛絕?

  若真要追根究底,無非是人的心受到外在氛圍的影響而起了分別心,既有分別心,即有好壞善惡的比較。別忘了之前傾心於對方,不也是分別心嗎?因為迷惑於對方的優點,這是抉擇於「善」而捨棄了「惡」,但當過去的「善」轉換成「惡」的時候,人是否應該只是一味地歸咎於別人的轉變?

  真正要深入這些問題也必須反觀自我心境的轉變,是否當外在環境開始不如我意時,心的「善惡」觀念又開始有了轉變?如果你能靜心地觀察不難發現:原來不管發生何事,河水始終是靜靜地流入大海;然後再進一步審視,河水之所以靜流不斷其實是你的「心」的碰觸。然而當一切都能如此明澈了知時,對世間一切的紛擾就會有不一樣的見地了。

  但在世間的世俗法卻有許多的人為障礙,這種約定成俗的體制存在著許多的人性缺失,雖然這是一種必要的約制,但在某種情況中,正義的體制卻常常將人逼至死角,哈洛的情形便是一例。

  親情無價絕非只是一句口號,但交惡的父母卻往往將親情慢慢轉移成為決戰的焦點,秉著自私的想法與慾望,認為擁有了孩子的全部,即是全面擊潰對方的手段,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提供偽證指控對方性侵害自己的女兒。家暴為法律所不容,這是現代社會一種進步的共識,在古老的世代,兒女幾乎是父母的財產,但這種時代已經逐漸遠去,然而殘留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佔有慾,卻始終像幽靈般地在周遭游蕩,希莉正是這樣的女人。

  其實希莉的心理是有問題的,當她激動時竟然拿斧頭砍樹;甚至打自己母親耳光。然而這種暴力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她與哈洛之間的延續,正確地說希莉日後的反思中有了心靈的落差,而她將這一切全怪在哈洛身上,也許她自認若非嫁給哈洛,她現在必定有更高的成就,但女兒麗莎已經出世,她選擇擁有麗莎來孤立哈洛,因為她認為讓哈洛見不到女兒便是對他的一種懲罰。為此希莉不惜以說謊讓哈洛陷入身敗名裂中。

  從希莉不讓麗莎參加奶奶葬禮就能看出,希莉早已將自己陷入極端的仇恨中。怪罪到每個認識哈洛的人,就算葬禮也刻意隱瞞,而這些心理的投射使得哈洛開始抗拒,也使他臨時起意而帶走了女兒麗莎。

  一開始麗莎對自己的父親是相當排斥與不安的,她無法了解大人的世界,但她卻受到希莉的影響,認為父親與奶奶都是可怕的人物,因此哈洛給麗莎奶奶的遺物時,麗莎立刻丟棄在地上。但隨著與哈洛的相處,她逐漸有了新的體認,最終與哈洛在林間將那些東西埋在土中,並插上十字架,這是彌補麗莎無法參加奶奶葬禮的遺憾,象徵意義大過實質,但在電影美學中,卻是令人相當動容的具象場景與情節。

  父女與司機霍格的相識也相當戲劇化,兩個大男人的剖心置腹讓心靈有了共鳴;也引導了觀眾與哈洛的內心世界有了相互融染,編導在這個段落的設計上是相當成功的,甚至當哈洛在加油站被發現,哈洛急欲逃逸,卻開車誤撞霍格,但霍格不僅沒有怪罪哈洛,頻頻為他喊冤,而哈洛打電話到醫院向霍格致歉時,每一位觀眾至此都已完全被哈洛所感動了。

  希莉的激動反而使得哈洛三年前的案子重新被檢視,女警官雖然鍥而不捨,但卻完全無法入戲,是較為可惜的設計,其他如希莉的母親亦然,都只是在臨門一腳直接地作對白的陳述,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戲劇鋪陳的調性問題,但「他」片卻不會因為這些小瑕疵影響全劇的結構與呈現。

  哈洛的特質是滿腔的執著,一心只想彌補對女兒的虧欠,他甚至不指責希莉過去刻意不讓他見女兒的惡意,在母親的葬禮中見不到親生女兒來參與,這是情何以堪?於是這促動了哈洛的動機,但也由此讓這齣戲藉這事件拓染開來。我們從這個基點去思索,這三年來哈洛事實上是忍受著冤屈不願或無從辨解起,但他依然遵守法律帶給他的約制,相較於希莉種種偽行,兩人的人格優劣便了然分辨,而這份認知便逐漸成為戲劇延展的共識,而麗莎的心靈轉變也是由此衍伸而出的。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課題,思索這些問題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父母疼愛子女;兒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但為人父母切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財產,要知道兒女其實都有其獨立的個體與思惟,日後的成長都是由他自己去擔當與面對的,我們能給予的也只是在他未成年之前的一些教導。而這些教導其實也來自父母之間的相互對待。

  離婚有時是不得不然的一種必要,但在處理這個議題上應更加審慎地考量彼此的態度給予孩子的心靈感受。「他」片在這方面自然有其弦外之音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