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瑪莉亞的孩子(Son of Maryam)**

導演:赫米.傑貝里(Hamid Jebelli)
演員:雷飛克.德格貝里恩(Rafik Dergabrillian)

   默生.費沙芬(Mohsen Falsafin)
   海迪.南沙德(Hadi Nainizaden)
   史耶阿里.默罕默德(Seyed Mohammadi)
   伊姆列.圖利(Imre Thuri)
伊朗 / 2004年 / 69分鐘 / 普遍級
禮讚:伊朗兒童影展最佳影片 / 最佳劇本
   開羅兒童影展最佳影片
   東京影展 / 印度影展 /美國影展 / 拿大影展 / 法國影展 / 義大利
   影展等多國影展觀摩片
 他的媽媽在他出生時就過世了,使得他對地方教堂裡的聖母瑪莉亞像情有獨鍾,並 …

◎ 劇情簡介     

  拉曼的母親生他之後就死了,他一直沒見過媽媽的容顏,而離住處不遠的天主教堂老神父就曾告訴他說:聖母瑪莉亞與拉曼的母親長得十分神似,從此拉曼就非常喜歡上教堂,尤其喜歡痴痴地望著聖母瑪莉亞。

  拉曼是個乖巧的孩子,他的功課好而且平常還得挑羊奶給一些客戶,以貼補家用,而神父也是他的客戶之一,這一日他發現神父在挖井,神父告訴他說:他許多信徒會回來這兒,需要挖一口井。有時神父會出遠門,也會將教堂交給拉曼照顧,神父感嘆以前有許多人會來教堂,最輝煌的時期還蓋了兩座教堂,但現在人愈來愈少了。

  又有一次神父為了將十字架安放在教堂尖頂上,卻從老舊的木梯上跌下來,幸好回教的穆斯林要拉曼好好地照顧神父,因為他認為世人都是「神」的兒子。

  神父口中喃喃地說:如果喬治能夠來就好了…。原來喬治是神父的弟弟,他也是一名神父。於是神父拿了一個電話號碼要拉曼到電信局打電話,但電話接通後,那一端卻說是公共浴室。雖然打錯了,但卻白白損失了一百五十六元。

  拉曼不敢告訴神父,只好想辦法,見羅素開車到哥蘭城,於是委託他找喬治神父。拉曼這才安心地在半路觀看小朋友卡山的割禮,但也看到羅素的車子半途拋錨被托吊車拖回。

  拉曼這下心急了,眼看神父病情愈來愈惡化,於是他決定自己前往哥蘭城。奶奶在獲得穆斯林長老同意後這才准許拉曼住在教堂,也叫拉曼的好友大伍一起陪他。這一夜拉曼作夢夢見神父過世,遂於天亮前就急急上路。

  拉曼攔了一輛油罐車到了哥蘭城,但卻誤闖了東正教的教堂,神父指引教堂的方位,但雖有許多神父主持各種儀式,但卻無喬治這個人,拉曼認識了騎腳踏車的瑞米,瑞米之母帶他到另一教堂,果然見到在院子祈禱的喬治神父。喬治急急開車探望哥哥,因病情嚴重於是即刻將神父送到城裡醫治,並將教堂鑰匙交給拉曼。拉曼與大伍替神父作了許多未完的工作,當他們挖到井水時,喬治神父回來了,但卻也告訴他們老神父去世的消息。

◎ 劇情分析

  早期的伊朗在巴勒維國王的時期,因與西方世界保持某種的親密聯繫,天主教在這個國家是受到許可與尊重的。但經過柯梅尼時代的統治,開始仇視西方世界後,天主教自然會受到排擠與沒落。如今應該也是一個轉捩點,所以這部以宗教相容的影片能夠拍攝,絕對是一種相當有趣的線索與訊息。

  老神父在歷經信徒逐漸離去之後,他依然相信有朝一日信徒都會回來的,甚至他獨自一人開始掘井,以備不時之需。最終老神父去世了,但挖通井的卻是信奉回教的拉曼與大伍。這條線是導演刻意安排的符徵;也體現了回教是如何地包容其他宗教的胸懷,雖然拉曼的奶奶每每向穆斯林長老請示,也獲得許可與諒解,但依稀可以見到一般民眾在違反穆斯林教義的同時是多麼的惶恐與不安。

  聖母像在這部電影中被平民化了,聖母變成每個人的「母親」,尤其從未見過生母的拉曼更是將所有的想像全部轉移到聖母慈祥的臉龐上,就連目盲的大伍,他也希望用手去感受聖母的長相。或許是透過這種對異教的好奇與神往,也就更增添了無比的戲劇力量。

  大伍雖然目盲,但他卻有一副好嗓音,當他吟唱「叫拜文」之際,令人蕩氣迴腸。但這並不表示叫拜文完全束縛了大伍的靈魂,因為宗教的神聖不是完全建構在威嚴之上,只要值得關懷的就不能退縮,如此才是真正的宗教的精神與意旨。

  拉曼從小失去母親,但他的父親卻依然賣力地工作,然而另外一名男子在妻子過世之後,一直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四處埋怨他無法工作,村人只好安慰他只要有適當的人選一定會介紹給他當妻子。於是男子便一味地等待,在電影結束前他依然還是抱著希望在等待呢。

  有一點像另一部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戲劇型態。因為老神父拿錯電話卡片,白白浪費了一百五十六元,內疚的拉曼明知這不是自己的錯,但他卻決定必須為神父完成這個願望。

  但在歷經羅素車毀而回之後,拉曼真的無計可施了,於是他不得不親自到哥蘭城一趟。這也是這部戲的下半段,呈現了伊朗熱鬧城鎮的風貌。而在這兒拉曼認識了與他同年紀的瑞米。

  瑞米的母親是一名天主教徒,而她的家境似乎不錯,但也突顯了瑞米的浮華性格,他最嚮往的是結婚的場景,似乎有著一股想立刻結婚的衝動。其實這是刻意設計的場次事件,因為獨自走向庭院的拉曼在找到喬治神父時才能彰顯這股營造的氛圍。

  喬治在影片第一次現身時是跪在院子內的聖母像前,他在祈禱,但為何事而祈禱呢?其實這些是不重要的,導演刻意地彰顯天主教在城鎮四處林立,甚至連東正教亦有熱鬧活動的彩排,透發了伊朗的宗教自由;也相對地讚嘆了穆斯林對外教的包容與寬大。

  雖然如此,導演當然也不會放棄推介穆斯林的精神,前面提到的叫拜文是其特色,而刻意安排的「割禮」則是屬於生活中的習俗,雖然卡山嚇得逃走,但也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

  拉曼這名腳色是導演將所有伊朗的救贖精神凝聚而成的代表。他的父親與祖母都盡情地在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他們信仰虔誠、待人和善而誠實。而拉曼功課極佳,他最大的願望是將來成為一位醫生,然後在村子裡開一家醫院造福鄉民。


  這樣的願望也點出了鄉下缺乏醫生的窘境,像老神父從梯上摔落,但卻無醫生照顧或醫治,畢竟神祇只能救贖人的靈魂,卻無法醫治人的身軀。如果村子內有一名現成的醫生,也許老神父也不會因此而死亡吧?!因此拉曼成為醫生的願望變成了影片中最重要的依尋,透過拉曼種種善意與作為,其實包括日後他成為醫生的預言早就被拓染成真。而這個期許或許才是導演真正的企求吧?!縱然處在天使之間,但若無照顧病人的醫者,病人的身疾如何才能獲得拯救呢?

  喬治找到了,但他也只能將老神父送回城鎮內,這段期間喬治還是將教堂的鑰匙交給拉曼,這自然有著「傳承」的意味存在,雖然最終喬治回來又拿回了鑰匙,但這段時間拉曼與大伍完成了老神父生前無法完成的事。導演在這兒的弦外之音就相當清楚了。

  拉曼獲得穆斯林長老的許可才能住到教堂內,長老甚至用很慈祥的聲音告訴拉曼:應好好照顧神父,若有其他需要幫忙之處可以告訴他。

  但拉曼並沒有這樣做,拉曼是一個願意承擔一切苦難的人。從伊朗的影片中,我們會發現這樣地默默承受一切苦難似乎是一種美德;也似乎是穆斯林在宗教上極致的詮釋了。

  沒有強烈的重大事件;也沒有任何戲劇噱頭,但依然本著慣有的樸素元素,忠實地體現了貧困但滿足的伊朗鄉村社會生活。他們永遠知足善良,也樂於助人,也許上蒼不見得特別眷顧他們,但誰說物質世界才是一切呢?看似平淡無奇,但卻也有許多值得深思的一齣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