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

 導演:米克.戴維斯(Mick Davis)
演員: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
   艾沙.齊柏斯汀(Elsa Zylberstein)
美國 / 2005年 / 127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參展
   2005年Satellite Award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2005年Satellite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畫家莫迪利亞尼的真實人生改編,畢卡索是他的勁敵,而他的愛情與人生是場悲劇…

◎ 劇情簡介     

  莫迪利亞尼一八八四年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的里窩那,父母皆為猶太人,但家中雖然貧困父母依然給予孩子們良好的教育。莫迪原本想成為雕刻家,二十二歲到了巴黎時雖生活潦倒,但也結識了一群藝術家,其中包括擅長經營的畢卡索。

  莫迪結識了美術學院的學生珍妮,兩人同居後珍妮生下一女,但珍妮的父母不贊同莫迪的猶太血統,一直要珍妮離開莫迪,甚至以強迫的手段將嬰兒抱回,預備找機會將女嬰送入孤兒院,因為珍妮的父母認為莫迪根本沒有當父親的資格。

  莫迪的畫一直賣不出去,珍妮去找經紀人希波,甚至去要求畢卡索在畫展中能讓莫迪掛上一幅畫參與展出,並且擅作主張送給畢卡索一幅莫迪的畫作。

  繪畫沙龍即將舉辦一次比賽,頭獎獎金相當誘人,但莫迪不屑參加,畢卡索也不參加。而莫迪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醫生檢驗出以前的肺結核尚未完全痊癒,醫生甚至斷言莫迪活不過今年。

  莫迪不以為意,繼續抽菸喝酒,而在得知珍妮為了讓自己的畫能在畢卡索畫展中展出,竟答應擔任畢卡索的模特兒,憤怒的莫迪寧可不參展,甚至將自己的畫當場摔破。並與畢卡索有了口角紛爭。

  莫迪到珍妮家中探視自己的小孩,但卻被珍妮父親趕出家門。許多友人紛紛鼓勵莫迪應該參加比賽,而此時珍妮之母來通知,其父已將女嬰送往孤兒院。

  畢卡索以自己車子載莫迪到別墅見一位印象派的前輩雷諾瓦,而老年的雷諾瓦似乎最能體會莫迪對繪畫的狂熱。莫迪我行我素地為女孩畫肖像,但其母抗議脖子畫得太長,莫迪將畫贈給女孩瀟洒而離去。

  最終莫迪與畢卡索都報名參加沙龍比賽,每位畫家均各出奇招,莫迪以偷來的藍絲絨穿在珍妮身上,並以她為模特兒,那時珍妮已懷胎九個月,那幅展現懷孕的喜悅與期待的畫作立刻獲得沙龍的肯定,只可惜那個晚上莫迪壓力過大到酒館喝酒卻沒有付帳而遭追打,隔日死亡,而珍妮亦在第二天也跳樓身亡。

◎ 劇情分析

  談起畢卡索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若提起莫迪利亞尼,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或許正是這種緣故,本片在台灣的片名譯為「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純粹是為了商業性的考量,因為英文片名Modigliani根本不曾把畢卡索算進去。換句話說,這部電影應該是莫迪利亞尼的傳記性電影。

  畢卡索能很快在廿世紀的繪畫界出人頭地,除了他的天分與時運之外,更應歸功於他的經紀人妻子歐加,而歐加後來改嫁給達利,則也成為達利成名的關鍵,也是達利一生中最無法割捨的人。如果莫迪也娶了歐加,也許他的命運會完全改觀,不過這只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因為莫迪利亞尼這種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在出生的那一刻,早就註定了他的結局。身為猶太人變成他的原罪,但這不僅不影響他的才華,反而更加狂放不羈地將色彩揮灑在畫布上。

  就算歐加看上了莫迪利亞尼,應該彼此也不會有任何的火花。莫迪利亞尼看上的女人是當時尚在美術學院上課的珍妮,兩人很快就有了結晶,問題是珍妮的父親無法同意女兒嫁給猶太人,於是這件事就這樣被擱置起來。莫迪利亞尼毫無忌憚地遊戲人間,雖然他相當窮困,但他依然浸沉在酒精與香菸之中,甚至最後也染上毒品。

  莫迪利亞尼在一八八四年生,死於一九二O年,短短三十六歲的一生讓人不禁唏噓,但他獨特的繪畫表現技巧在他死後獲得了極大的肯定,他所畫的肖像人物,大部份都像戴了面具一般的平板,而且幾乎都無眼珠,僅以杏仁形狀來呈現,尤其在拉長的脖子及歪斜的臉龐,恰如其分呈現憂鬱與優雅的併現。

  莫迪利亞尼與梵谷一樣,在他生前幾乎不曾賣過一幅畫,因為他絕不妥協的個性使得他離這個繪畫的「市場」愈來愈遠,甚至最終是由潛意識地反抗整個社會,因為這個社會早就搶先一步遺棄了他。一九一九年在倫敦的畫展應該是唯一較大的場面,只可惜當時尚為保守,因作品中有太多的裸體,因此畫展被迫取消,而這次的展出卻連一幅畫也不曾賣出。

  相較於畢卡索則不同,他幾乎都已能掌控市場的脈絡,他是繪畫市場的天之驕子,縱然如此,他卻感受到莫迪利亞尼帶給他的威脅。但畢卡索也絕非小器之人,在某種角度而言他是有心要幫助莫迪利亞尼,但不免也會想到若莫迪利亞尼一出頭,自己豈不是會喪失許多光芒?

  或許就是在這樣矛盾的情緒中,每次兩人見面總是不忘以各種羞辱的方式來貶低對方,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不讓自己落入泥淖。畢卡索自然也是有其天賦的,但當他看見莫迪利亞尼那種強烈詮釋的畫風是他這輩子從不曾到過的面向,雖然畢卡索走的是屬於他自己的詮釋,但瑜亮情結的產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有什麼樣的方式比在畫家的畫布上畫上自己的作品更能有效而具體地羞辱人?畢卡索狠狠地掌握住這個機會,也給了莫迪利亞尼一個近乎致命的打擊。但若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這也凸顯了畢卡索的小氣,若這件事不是編導自己為戲劇張力而刻意的設計,那我們不禁會對畢卡索的為人重新評估,雖然這無損於他作品的偉大與價值。

  莫迪利亞尼其實是打不倒的,因為他原本就什麼都沒有,因此就算再重大的打擊也不會讓他再喪失什麼。也正因為莫迪利亞尼都已經在谷底了,畢卡索的舉動就令人困惑而不安了。因為唯一可解釋的是畢卡索早就把莫迪利亞尼當作可怕的對手。

  有趣的是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一同趨車去拜訪另一名畫壇耆宿雷諾瓦。當時年歲已高的雷諾瓦詢問莫迪利亞尼是否瘋了?這是有趣的問題,因為如果一名畫家不夠積極而狂熱,每天近乎瘋狂地作畫,這絕對無法成為一代宗師的。不僅畫壇如此,其他的領域也都是一樣的。繪畫也許需要一點天資,但若沒有後天的努力,日後要成功則無異緣木求魚。

  莫迪利亞尼真正的作品並不太多,但每天在筆記本上的素描,幾乎都達一百張。唯有這樣的底子才能在真正創作之際展現過人的才華與創意,這一點任何畫家都不例外,莫迪利亞尼亦復如是。

  最後莫迪利亞尼與畢卡索在沙龍舉辦的比賽中一較高下。畢卡索以「立體派」呈現了一種新創意,而莫迪利亞尼則以懷孕的妻子作模特兒而獲青睞。此刻並非是誰畫得好,而是必須從畫作的精神來探索。

  莫迪利亞尼最擅長以紅色來處理他的線性風格,從而創造出極佳的色感。而比賽畫作中的珍妮則穿了寒色色系的藍絲絨,但最重要的是此刻珍妮已經懷了第二胎,畫作中的珍妮不再是橢圓形的眼睛,而是第一次出現了眼球,其實這是有典故的,莫迪一向喜歡橢圓形的東西,因此眼睛就直接以灰白來呈現。他第一次以珍妮當模特兒時,也是在眼睛上留白,並告訴珍妮說日後兩人若相識相知後再補上眼珠子。而最後參加沙龍展的珍妮就是畫上了黑眼珠,只可惜也完結了他的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