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導演:羅賓.席維卡(Robin Swicord)
演員:馬麗亞.貝羅(Maria Bello)
   艾蜜莉.邦特(Emily Blunt)
美國 / 2008年 / 113分鐘 / 普通級

古諺說: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歡迎加入珍奧斯汀小說研讀會,在字裡行間看人生讀愛情酸甜蜜....

◎ 劇情簡介     

  裘恩琳的狗兒死了,她的好友們都盛裝參加了這場葬禮。而裘恩琳小時後在女童軍營認識的席維雅,她的女兒艾莉嘉是女同志,而此刻丈夫丹尼爾因有新歡而提出分手的要求,這讓席維雅生命幾乎陷入困境。

  為了化解席維雅的生命難關,裘恩琳發起了一個讀書會,規定參加的人都只能讀珍.奧斯汀的作品。除了裘恩琳與席維雅之外,艾莉嘉也參加了,而布納朵雖是年紀最大的,但卻與珍.奧斯汀一樣不曾結婚,另一位已經結婚但年紀最輕的璞娣是與裘恩琳在電影院看午場電影而認識的。

  除了五位女士之外,因看上裘恩琳而主動要求參與的是一名參加科幻小說研討會的格利。格利為了參加讀書會乾脆買了珍.奧斯汀的作品全集。

  裘恩琳的本意是要將格利介紹給席維雅,希望藉由兩人的交往可以減輕丈夫離去的苦痛。但格利卻與席維雅始終勾不起一絲絲的火花。

  璞娣在書店無意中看見學校的十八歲學生崔恩在書店打工,卻也常和女友親熱,這也引起璞娣的慾望衝動。崔恩不只一次主動搭訕,但璞娣認為自己一則是老師;二則又是有夫之婦,所以一直強忍著慾望,縱然有機會與崔恩獨處依然強烈地抑住自己的情慾。

  艾莉嘉常外出惹了許多麻煩,這一回她去跳傘扭傷了腳,但卻不敢讓父母知道真相。讀書會持續進行,珍.奧斯汀的六篇小說也陸續被討論著:「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山莊」、「愛瑪」、「諾桑覺寺」、「勸導」,而似乎每個人都從書中腳色找到了與自己相符的情境。

  艾莉嘉因女室友康琳有新歡而分手,但卻在醫院認識了華人女醫師。丹尼爾也與新歡分手了,他又急急回頭想與席維雅復合。而璞娣終於按捺不住,她與崔恩約在汽車旅館,雖然內心很掙扎,但最終還是去赴約了。格利的姐姐凱特出面後,裘恩琳這才對格利改觀,開始接納他的感情。就連布納朵也在圖書館的聚餐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伴侶。

◎ 劇情分析

  珍.奧斯汀(Jane Austen)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一八一七年七月十八日逝世於漢普郡的溫徹斯特。父親喬治.奧斯汀是一名牧師,與妻子共孕育六子二女。在兄弟中的詹姆斯與亨利均從事神職,而弗朗西斯與查爾斯則進入英國海軍。珍與她的姐姐卡桑德拉關係最為密切,二人曾以書信聯絡,現在許多研究珍.奧斯汀的學者大部份依據的就是這些被收藏的信件提供的許多素材。卡桑德拉也是畫家,她為珍.奧斯汀所作的畫像現在保存於倫敦的國家肖像館內。

  珍.奧斯汀的作品主要是關注鄉紳家庭中女性的婚姻與生活,雖然她終生未婚,但卻能以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風趣活潑的文筆呈現,就連二十世紀代表性的女作家吳爾芙都對她相當推薦;而傳說邱吉爾也常將珍的作品放置床邊每夜嚐讀;現代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也是相當崇拜的,國內知名導演李安似乎也是珍的書迷,故才拍了理性與感性這部電影。

  「理性與感性」是珍於一八一一年完成的作品,當時是在兄長亨利的資助下才出版的,之後在一八一三年出版第二部作品,也是珍所有作品中最富盛名的「傲慢與偏見」。要談論珍的作品,這兩部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當時珍所處的年代而言,正是浪漫主義方興未艾之際,但珍的作品是不屬於這股潮流的,或者可以將她的作品歸納在新古典主義的風格。

  在「理性與感性」中,瑪麗安一直崇拜著作家司各特,而此人是真有其人,在珍的作品出版時,並未獲得很高的讚譽,但只有沃爾特.司各特對她的評價極高:「這位年輕的女士很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人物與情感,是我所見之中最高妙的。」或許是這份緣由,珍在一八一八年出版的「勸導」一書中,藉著小說中的人物再度對司各特表達對其作品的讚賞。

  推崇奧斯汀的人尚有麥考萊、柯爾律治、納博科夫,聽說當時還是英國攝政王的喬治四世在他所有的住所中,隨時準備一套珍的小說以供他閱讀,甚至因為喬治四世的要求,珍也把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愛瑪」獻給了喬治四世。廿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將珍視為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者之一,甚至有人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但也不盡然全部的人都對珍的作品感到興趣,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見解。比珍稍晚的英國女作家夏綠蒂.勃朗特就曾批評她的視野過於狹隘。而馬克.吐溫則更為尖酸刻薄地批判:「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珍.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

  過去曾經有位珍迷作家吉布林就曾經寫過一篇短篇「簡迷」(The Janeites),敘述了一些珍迷愛好者的故事,本片「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是作家凱倫.芙勒根據珍書中的角色特質,放置在六個角色中的一本原著小說,透過一個讀書會中每個人的感受與自身反應,巧妙地呈現了珍在作品中的角色再現,同時慢慢讓劇中人物甚至觀眾慢慢融入珍的小說人物之中。

  人生許多的選擇與對應其實都來自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面對生活氛圍的對應,人必須在當下作出許多的判斷與決定,而這決定卻是來自潛意識中的對應思考。

  裘恩琳為何將心思放置在狗的身上?或許有她生命的盲點,因此就算她見到心儀的格利,心中唯一的考量也只能是將格利介紹給剛剛失婚的席維雅。

  席維雅的丈夫丹尼爾突然提出分手的要求,這讓席維雅近乎崩潰,她並未犯錯,卻忽略了丈夫情色的追索,超越傳統道德的規範有時反而是更令人困惑與迷失的。或許是過去的年輕已經不再,於是必須以另一名年輕的胴體作為依循的指標,以這樣的思維作為思緒的反辯,於是丹尼爾以為自己又活了過來。但他疏忽了這只是一時的激情,還原到起始點之際就會發現席維雅才是他生命困頓的解決之道。

  生活中很多現象其實不必去解說,因為答案並非全然一致。生命可貴之處在於各自擁有的自我。艾莉嘉是一名女同志,父母似乎都尊重她的選擇,而艾莉嘉不斷地嚐試各種冒險,包括父母始終不知的跳傘,而這也使她扭傷了腳踝,但也因室友康琳有了新歡讓她痛不欲生,但在醫院中她又結識了華人女醫生,於是艾莉嘉又快樂地像隻小鳥。這樣的面向人生是不必追索真相的,因為這種情緒的薰染其實都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自己的認知的背後是在某種情況下就會依緣而深思的。

  璞娣是生活矜持與慾望的掙扎代表,這會是多少呼應了原作者某種深層思緒的原型?或者根本就是人永遠無法逃脫的慾望情結。與學生崔恩在汽車旅館幽會後,她依然去參加讀書會,這個對應中闡述了人性多層面的互動,愛與慾望此刻被區隔得相當清楚了。

  格利終於因為姐姐凱特的出現而獲得裘恩琳的認同,格利心目中的珍.奧斯汀也許是凱特的轉化吧!藉著珍的小說與讀書會,猶如三個姐姐對他的憐愛,或許這也是愛上年紀比他年長的裘恩琳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