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Benjamin Button)

導演:大衛.分奇(David Fincher)
演員: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
美國 / 2008年 / 12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2009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等十三項提名

成長方式完全相反的兩人要如何突破障礙,相愛相守?…

◎ 劇情簡介     

  盲眼的鐘匠師蓋托是一名視障者,在他接受為鎮上火車站製造一個大鐘時,他的兒子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犧牲了。於是蓋托製造了一個逆時針方向的大鐘,彷彿希望時間倒轉,他兒子就能因時空倒轉而恢復生命。

  卡崔娜颶風即將侵襲陸地,年老的黛絲在醫院中奄奄一息,她的女兒卡洛琳一旁照顧她。黛絲拿出一本日記要卡洛琳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班傑明出生了,但因為嬰兒長相像一名老頭,而且器官老化,於是父親將嬰兒放在諾蘭基金會的養老院前,被一名叫昆妮的女黑人收留。奇特的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班傑明不但沒有死,他奇蹟似地活了下來,而且愈來愈年輕也愈健康。

  小時候的黛絲常來養老院探望阿姨,很快地她與班傑明變成無話不說的好友,但卻也被黛絲的阿姨責備過,她認為班傑明這怪老頭怎能與黛絲小女孩半夜躲在長桌下?

  班傑明跟隨一名老婦人學了鋼琴,在一次外出時一名漁貨船的船長徵求船員,班傑明上船應徵而錄取,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麥克船長也帶他去酒吧,於是班傑明成了正式的船員,甚至他要求麥克在清晨時載他與黛絲出航。

  一九三六年班傑明十八歲了,他開始到各地去工作,但每到一個地方必然會寄明信片給黛絲。而隨著黛絲慢慢長大,班傑明似乎也愈來愈年輕,終於有一天在半夜聊天時,第一次吻了對方。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雀喜號被軍方徵召,一名叫丹尼斯的軍人覺得班傑明是可靠之人,遂將錢全部交給班傑明,希望在他死後能將錢交給他的家人,班傑明果然後來都替丹尼斯完成願望。

  一九四五年班傑明廿六歲,雖然再度遇黛絲,但黛絲卻拒絕了他。不久班傑明的生父巴頓來訪,並告知真相,原來巴頓生命已經走至盡頭,他希望兒子能回來接掌他的鈕扣工廠。

  黛絲在巴黎的舞蹈演出相當成功但卻車禍斷腿,班傑明去探望她,而兩人也生下了一名女兒…。此時卡洛琳才驚覺她原來是班傑明的女兒,而黛絲不能嫁給愈來愈年輕甚至變成嬰兒的班傑明…。

◎ 劇情分析

  在台灣歌仔戲的劇碼中有一齣令人難忘的戲碼:「楊令婆脫殼」。其大意是楊家將的老夫人每六十年會脫一次殼,變成十八歲的少女。這篇故事多少提供了人類恐懼老化甚至死亡,所以才會有如此奇妙的構思。

  「班」片以更奇妙的結構來辯證老化與死亡的議題,車站上的大鐘是個重要的表徵,其背後放置了一名父親的喪子情懷,也對死亡作了無言的抗辯與吶喊,但也意外造就了班傑明奇妙而近乎魔幻的一生。

  人從生到死亡這個段落佛家稱為「分段生死」,不管生死的順序如何都是一個階段。如果像一般人循序漸進,在四周的人都能彼此分享其同成長的樂趣,這不但有著共同學習的喜悅與競賽,從而體現一種成就與救贖的喜悅。但班傑明的生命歷程是截然不同的,當他出生時卻是一般人接近死亡的臨界點。因為一切都是如此的偶發,家人也不得不把他當作怪胎地丟棄。

  就像一個人倒著走路看起來有些詭異,但最終他還是會走完該走的路途。問題是迥異於常人的生命敘述,猶如兩部交錯的列車,僅在匆匆交會之後便愈離愈遠。如果這是班傑明的命運,也必然是他一生最大的苦楚。當他剛獲得黛絲的愛之際,卻也是他開始遠離她的第一步,望著自己愈來愈弱小,再也無法與相愛之人有著匹配,這種痛苦絕非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這會是上帝的惡作劇嗎?還是真正在人生路途上的一種奇蹟?序場上鐘錶師的喪子之痛也許是某種的牽連,但一切卻都無法脫離既定的分段生死。隱約中我們似乎見識到上蒼對戰爭的控訴,但也間接地突顯了人的脆弱與無奈。

  若是班傑明出生之際其母沒有因難產死亡,相信他的命運也會完全改觀的。因為母愛將會承載一切,就算剛出生的班傑明多醜,任何一位當母親的絕對不會嫌棄鄙視,就連收養他的昆妮不就是展露天下最溫馨的母愛之情,班傑明才得以存活下來。

  除了班傑明的主線倒敘之外,導演也利用外在的颶風壓力,營造呼應著整個情節;透過一本日記,也慢慢地透染了卡洛琳的身世,而黛絲後半段被隱藏的情節也隨著日記的敘述而有了剝蕉的效果,這是極為高明的手段,也足見編導的用心與功力了。

  「班」片透發了趣味性與不尋常,而每個人原本都是在不尋常的期待中降生;也在不尋常的不捨中離開人世。而生與死的問題都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以黛絲的角度來看班傑明最是奇異,或許也正因為她承受了常人永遠無法經歷的,所以她對待生死的看待便顯得更從容不迫了。

  當班傑明與黛絲真正在愛情有了交集之際,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地天經地義,殊不知這一段電光石火很快便會煙消霧散,而這樣的分離卻是在奇蹟之中透發著令人驚恐的不安。班傑明知道自己即將到來的蛻變,他更清楚每日的變化會帶來什麼樣的痛苦,他不僅無法承諾在愛情之後照顧自己的妻子兒女,相反地,他慢慢地在最終反而會變成妻女的負擔。

  黛絲勇敢地承擔這一切,她撫養著慢慢變成嬰兒的班傑明,像一位母親餵食著自己的幼兒,在那當下,曾經是她丈夫的影像應該像千層攀葛緊緊纏栓她的心頭。但她唯一能做的卻是勇敢地迎接,這個畫面讓人驚愕不已,使得傳統的母子餵食畫面頓顯詭異而震撼,尤其當嬰兒期的班傑明最終死在黛絲懷中之際,更是令人有天旋地轉的暈眩與不安。

  「我們注定要失去親人,否則怎麼知道他對我們多重要?」這是在劇中一句相當感人也極富哲理的話。佛家早就把「離別苦」當作人生八大苦。或許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詮釋這正是人生的某種試煉。一個人單獨地來;最終也必然單獨地走。因為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正因為如此,在分段生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便是彼此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機緣。當我們從一個人身上學得什麼,必然會對這個人產生懷念,當被懷念的人離去後,我們的感觸會更深刻的,同時也會在那當下感受到那個人對我們的重要性了

  「生」如果是一種喜悅;那「死」也就沒有理由當作悲痛了。班傑明逆轉了生與死的順序,雖然其結果都是相同,但刻意展現的過程卻是另類的詮釋。透過整個時代的變遷,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最終面臨颶風的威脅,黛絲選擇在那個忙亂的當下離去,她似乎感召了班傑明那份特殊的現象,一切從容不迫,令人肅然起敬,但若果還有機會再來一次,相信黛絲一定不會後悔的。

  班傑明的故事是一種啟示,但人生不可能如此逆轉,因為這種後續帶來的衝擊與影響的層面都是相當寬廣的,有時不見得你孑然一身就不會拖累他人,而世間的種種常常是環環相扣的,而在這個基調上不難發現人真正存在的本質與真諦,而班傑明與黛絲甚至與女兒卡洛琳而言,他們永遠無法體現夕陽餘暉中的天倫之樂。從這個角度來說就很難界定何者為幸何者是不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