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波拉.奧塔斯(Bora Altas)
伊達.貝斯科格魯(Erdal Besikcioglu)
土耳其 / 2010年 / 10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第60屆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影片
2011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土耳其代表
一段充滿靈性與掙扎的父子關係…
◎ 劇情簡介
小時候的約瑟夫常隨父親亞庫到森林中採蜜或擺設人造蜂巢,約瑟夫喜歡用手指挖蜜,那種感覺讓他無法忘懷。在學校他渴望得到老師的紅色獎章,主動要求唸一段課文,但老師卻要求唸另一段,這下約瑟夫唸不出來而變得結巴了。
在一次隨父親到樹林間採蜜時,父親卻因癲癇症而昏倒了,約瑟夫急急用河水救醒了父親。這一日隨父親到友人胡笙家,父親送胡笙兒子哈姆迪禮物,約瑟夫很嫉妒,在老師課堂上檢查作業時,約瑟夫強行交換,害哈姆迪受老師責罵,但第二天哈姆迪沒來上課,自知理虧的約瑟夫到哈姆迪家中送他一艘父親剛送他的帆船以示歉意。
父親獨自帶老鷹和那匹瘦馬入森林尋找蜂巢。每每在早上醒來之際好像感受到父親回來的氛圍,但很快發現那是一場夢。而在學校的另一間教室,約瑟夫聽到一個年輕女子在朗誦詩,不知何故約瑟夫便湧起一股喜悅的感覺。
母親四處問同樣在山裡採蜜的人,有人見過亞庫,這使母親放心不少,但母親問約瑟夫餓不餓?約瑟夫卻連牛奶也不喝。
母親告訴約瑟夫,她昨晚作夢,夢見三人去放蜂巢,看到一朵美麗的花,然後將花摘下放入皮包中,然後聽到馬啼叫聲。這讓母親和約瑟夫有不祥的感覺,因為亞庫並未隨馬匹回來。
母親問約瑟夫將來要作什麼?她說附近的古洛入了警校,約瑟夫卻不置可否。而母親告知貝奇叔叔要來過開齋節時,約瑟夫顯然有不悅的表情。母親最後表示要去找憲兵隊幫忙尋找父親的蹤影。
約瑟夫隨姨婆上山上的教堂,在這兒吃一碗奶與蜜的感受像在天堂,但約瑟夫卻獨自回家。而在開齋節時他與母親在跳舞的廣場不斷尋找,但就是沒有父親的蹤影,而當晚卻夢見父親從樹上跌下,母親傷心地哭泣。這回約瑟夫主動喝完牛奶,而在課堂上他雖口吃,但卻獲得老師最後一枚紅獎章,正欲回家告知好消息,卻發現警察來家中告知父親在卡勞庫朗出事,傷心的約瑟夫獨自一人回到林中大樹下,靜靜地睡著好像回到母親的子宮。
◎ 劇情分析
約瑟夫從小最喜歡與父親到森林中採蜜,當用手指挖蜜放入口中的剎那幾乎就是永恆的回憶。或許父親太疼他了,太過內向的約瑟夫不敢講話時,總是要他小聲地用氣音來發聲,但或許也是這樣使得約瑟夫要大聲唸書時就會顯得口吃。
約瑟夫的癲癇來自父親的遺傳,也許是因為這種在昏倒危急之際能彼此搭救而產生的特殊情懷,父子關係似乎永遠比母子關係來得融洽。所以當父親送約瑟夫同學禮物時,約瑟夫便嫉妒不已,甚至在老師檢查作業本時,約瑟夫大膽地將同學的作業本交換,這使得同學沮喪不已。
導演將孩童時期的點滴放置在電影情節中,看似薄弱的劇情,但將這些瑣碎的事累積起來,依然可以感受到強烈的風格與色彩。約瑟夫在學校的成績並不是很好,但父親卻常常鼓勵他學習。母親在這方面是較負面的。在「乳」那部影片中母親埋怨約瑟夫只是上學,卻永遠不知自己要幹什麼?在這部影片也曾提到鄰居小孩已入警校,其語氣自然也是希望約瑟夫應該投身生產行列,不能只是理想化。
但約瑟夫在學校聽到一名女人在朗讀一篇詩時,他的眼神頓時為之一亮,這個鏡頭徹底呼應了前兩部約瑟夫的性格。誠如導演所說的,不一定將三部曲的約瑟夫連結在一起,但他卻也不曾完全否認,雖然時序有了落差,但意義卻是可以連結的。
父親知道約瑟夫不喜歡喝牛奶,往往在他被責備之前替他喝完,這使得約瑟夫相當開心。但在最後得知母親作夢,夢見父親死去時,約瑟夫只好乖乖地自動把牛奶喝完。這像個儀式般完成了生命的某一個階段,也是三部曲中導演一直在詮釋的主題。
「卵」、「乳」、「蜜」是土耳其人三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而「蜜」代表的是一種人生的滋味,透過這份味覺的啟發,每個生命都必須認真去感受,縱有高貴貧賤之分,但當甜蜜入口之際,每個生命的感受卻是永遠平等的。
這種老掉牙的孩子成長過程其實要詮釋得另類是相當困難的。編導揚棄了說故事的本能,卻大膽地以「詩」的調性慢慢拼湊出光影的魔術,也完整地拼湊出「人」的完整性。正因為約瑟夫有著各種缺點,所以他才是人,否則他沒有缺點就是神。他渴望得到老師的紅色獎章,自告奮勇卻栽了跟斗,從此唸書便成了口吃,好在老師似乎懂得孩童心理,最終還是將紅色獎章頒給他。
然而這個獎章卻必須呼應父親死亡的訊息,世間永遠充斥著這般的殘酷。母親自從父親入山採蜜未歸,便一直四處打探,但答案總是不太確定。在這之前約瑟夫曾經以祈禱的方式希望能早日見到父親,隔日好像真的夢境實現,但真正起床時,父親依然沒有在家。
真實與夢境有時會被刻意模糊,而這更能直接反射母親或約瑟夫的心境。父親因附近的蜜愈來愈少,故必須到更遠的地方採蜜,約瑟夫曾提出一起同行的要求,但父親卻說母親需要約瑟夫照顧。雖然是一句勉勵的話,但卻也都符合男人成長的規則與程序。
約瑟夫在課堂上犯的錯誤,他也像個大男人一樣去同學家探視哈姆迪,並且將最心愛的帆船送他以為賠罪。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情節映照了生活中的必然,而與約瑟夫的漸漸懂事,其實他父親的生命也點滴在流失,也在這個時候,母親更關懷地詢問約瑟夫是否有寫功課?並且要他去雞舍中拿了三顆蛋,當然也叫約瑟夫要喝牛奶。
當母親儘量朝好的方向去設置時,她的內心其實是更加惶恐不安的,當常理逐漸偏失並隨時間逐漸累積的同時,人的信心也相對地在消滅,但維持一個希望卻是最後的手段,母親那個很美的夢境,其實是潛意識的反射與期待,只可惜到最後現實畢竟是現實。
其實「蜜」片最可貴之處是以約瑟夫的主觀意識來呈現,所以大人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變得好像被過濾網過濾一般,沒有世俗的勾心鬥角與詐騙心機。一切的罪行都不超過約瑟夫課堂上的過失,於是影片就顯得更加透明起來,這也使得觀眾有了全然不一樣的觀賞態度與思考。
父親的死亡被安排在序場,這是一種宣告與預言,將最重要的情節放置前面公開,會使得情節喪失魅力嗎?起碼在本片是沒有這種缺失的。正因為那是既定的結局,於是更能對應約瑟夫的行為以及母親的焦慮。當走在路上有人請約瑟夫代為問候其父時,約瑟夫莫名地高興起來,因為起碼這表示在別人心目中父親依然健在。
母親告訴約瑟夫開齋節叔叔會來,約瑟夫便顯得相當不悅,這段情節也有必要與第二部曲的某些情節相連結,畢竟這些隱藏的情境關係到日後母子的分離。
或許三部曲透過三樣食物告訴我們生命的形式,但也只是在某個面向是相同的。畢竟每個人的本性與個性不同,當外在環境有了改變之際,每個人直接的反應絕對會完全不同的。猶如約瑟夫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後,他只能跑入林中睡在大樹的根部。當一切事物的核心完全攤開的同時,人唯一能做的似乎只有靜默地接納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