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告白(こくはく)(Confessions)

導演:中島哲也
演員:松隆子、岡田將生
日本 / 2010年 / 10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34屆日本影藝學院獎,也就是俗稱的"日本奧斯卡"
   最優秀作品:告白
   最優秀導演:中島哲也{告白}
   最優秀劇本:中島哲也{告白}
   最優秀剪接:小池義幸{告白}

誰殺了老師的女兒?血債血償的復仇授課,在結業式當天,1年B班的導師森口悠子,向同學們道出了一場驚人的「告白」。…

◎ 劇情簡介    

  森口悠子在學期結束前向同學宣告她最崇拜的老師櫻宮正義曾與她過從甚密,但懷孕後發現櫻宮得了愛滋,於是她決定將孩子生下,所幸女兒愛美並未感染,但愛美卻在二月十三日失足落入泳池內淹死,但經她不斷調查的結果,證明害死愛美的人其實是班上的兩名同學A與B。

  A其實是渡邊修哉,他被母親遺棄,而其母是位天才物理學家,修哉為了引起母親的注目,決定在結業典禮中引爆炸彈,但事實上炸彈早就被悠子放置其母辦公室,修哉雖按了手機開關,反炸死自己母親。

  而B其實是直樹,他被修哉嘲弄為失敗的作品,為了證明他能做到修哉做不到的事,當愛美又驚嚇又醒過來之際,他竟然將愛美丟入泳池中。

  悠子說為了報復,她抽取了櫻宮有愛滋的血液注入了學校供應的牛奶中,而修哉表面驚惶,但其實正中他的下懷,因為這樣更能引起母親的注目,而此時看清他心思的班長北原美月,她與修哉因同學的霸凌而接吻,但她相信悠子老師絕對不會這麼做,並且她每星期陪新老師維特去找直樹並送上課業進度。

  直樹自從得知喝了有愛滋的牛奶後便將自己關在房間內足不出戶。母親為了兒子拒絕維特與美月的造訪,但顯然直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最後竟然引發母子相殘,而其母竟死在直樹的刀下。

  修哉是個自命不凡的人,但美月卻也有其內心的一面,她曾仿效一位露娜希以各種毒藥毒殺自己的親人,但卻受到修哉的嘲弄,美月於是將內心得知的祕密指責修哉,責難修哉其實是戀母情結,這引燃了修哉的殺機,於是以鈍物擊斃了美月。

  其實悠子並未在牛奶中放置愛滋血液,她只是為了給他們一點懲罰,但沒想到修哉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不得以她才暗中拆了講台下的炸彈,但卻把炸彈送到修哉母親的辦公室,她希望修哉最終不會按下按鈕,沒想到修哉還是一意孤行,最終害死了自己的母親。悠子痛心地掐住修哉的脖子,當下有著復仇的快意,但卻在最後說了一聲:開玩笑的。

◎ 劇情分析

  透過悠子四歲女兒意外在游泳池溺斃,而在學期結束前由悠子的告白而產生連動的告白,有點「羅生門」的手法,但其中隱藏更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或許就是這種「剝洋蔥理論」的戲劇張力,使得本片在層層的展現中透發出懸疑而令人震撼的情節,甚至到最後將情節拉回一開始的「對決」,成功地表現了首尾呼應的連動,也使得本劇有了極高的評價

  其實「告白」的原著湊佳苗,是一名相當年輕的作者,一九七三年生於廣島,不僅獲獎無數,「告白」在二OO八年出版後受到極大的歡迎,一舉售出七十萬冊。而小說中技巧地分為六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神職者、第二章殉教者、第三章慈愛者、第四章求道者、第五章信奉者、第六章傳道者。透過這六個角度來呈現六個人的內在思惟與告白,從而將六種視角來拼湊一件事及六種生命的焦躁。透過每個人的敘述,逐漸讓森口悠子四歲女兒溺斃的死亡真相逐漸明朗。

  電影採用原著中每個章節的敘述者都由第一人稱「我」來敘述,透過主觀意識型態的詮釋,很多的事情便從一種現象逐漸混濁甚至讓人無法分清虛與實。然而真相卻只有一個,但「告白」可貴之處在於將所有焦聚拓染到六個人身上,這在超越事件之後更令人不得不要直視最複雜的人性。

  探索的層面也極力在檢討「有罪」與「無罪」的辯證,這是一個相當吊詭的議題。當事者大部份會從無罪作基點,然後展開無窮的辯白,有趣的是這種告白並非千篇一律的,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方式,如遺書、回憶或獨白的陳述,使得這種「多視野」的敘述觀點變得更動人心弦,觀眾接受一種告白之後,常因第二種告白的出現而動搖與懷疑,於是真相便愈辯愈模糊了。但其實這正是作者刻意設置的陷阱,為的就是製造終局之際帶給觀眾震撼的效果。

  日本是個極為推崇推理小說的國家,每年收入排行榜最高的前十名都有推理作家的名字。「告白」雖然不曾標榜推理噱頭,但實質上其情節鋪陳還是難以脫離推理的手法。只是混雜更多的人性激辯罷了,或許是這些緣由,使得本劇才能在人才輩出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並獲得相當成功的讚譽。

  告白這部電影涵蓋的面是多面向的,作者企圖心相當強,或者應該說是面面俱到,除了母子關係、師生關係甚至同學關係從而也探索了教育體制。有趣的是在法律制度中幾乎全被劇中人所掌握了,也就是說悠子女兒的死,其實牽扯到謀殺的問題,但劇中卻全然由各人辯證來斷定罪與罰,於是一切的法制便消聲匿跡了,代之而起的是各人的復仇與懲罰。

  這或許是日本社會的一個現象,但顯然在台灣我們也看到這種情形慢慢浮現。青少年的早熟讓他們提早接觸獨立自主的概念,但有時這也容易誤導錯誤的思維而將之導入不可收拾的路徑。

  戀母情結是日本許多小說與電影情節慣常使用的手法,「告白」似乎也難脫這方面的議題。戀母情結往前推衍,便是母子關係。直樹與修哉這兩名被悠子列為害死女兒的凶手,其背後母親在他們的份量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修哉因母親的離去,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並吸引母親對他的注目,不惜犯下引爆炸彈的罪刑,所幸這個隂謀被悠子發現並將炸彈放在修哉的母親桌下。結果修哉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害死了自己的母親。

  嚴格地講這似乎就是單親家庭引燃的議題,但若探索的觸角更深入,則將探索所謂的戀母情結。十三歲是個尷尬的年齡,他們看待所有事不見得清楚有條理,但因資訊的新穎,許多新觀念使他們自以為是風尚的領導者,加上因尚未成年,就算犯罪殺人也將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是在告白之中最常被引用的話題。或許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這些青少年漠視法律人倫,最終害人害己,這一點是必須用更嚴謹的態度來檢視的。

  修哉的母親在角度上是個重要的焦聚,但導演幾乎以背景人物來處理,也就是主觀鏡頭全力著墨在獨白自敘的角色中,也成功地詮釋了告白的宗旨。但修哉或許也因此對所謂的戀母情結並未成功地表現,因為這個真相最終是由悠子的口中來敘述,自然就削弱了戲劇的張力,但這也是另一種的戲劇型態,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至於直樹則是純粹從天真與溺愛中,誤入了人性的偏差,母親過度的護短卻不知一步步掉入悠子設計的陷阱中,換句話說直樹最終是被悠子逼入死角,從而變成弒母的凶手,母子關係發展至此,不僅令人困惑與卻步,也不免讓人重新審視日本的現代倫常是否已經完全脫軌?

  如果人世間彼此的對待都是一種表相的儀式,那麼我們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呢?六個章節都是一種生命面向,你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卻也必須承接延展而後的試煉與衝突。從「我」的角度認真地檢視過往的一切,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會有一份「告白」。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