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傑姆‧科恩(Jem Cohen)
編劇:傑姆‧科恩(Jem Cohen)
演員: 瑪麗‧瑪格麗特‧奧哈拉(Mary Margaret O'Hara)
鮑比‧桑默(Bobby Summer)
奧地利 / 2012年 / 107分 / 輔導級
禮讚:瑞士盧卡諾影展正式競賽片
國際同盟藝術電影獎
這部電影強調「安靜」,並以緩慢且細膩的行進方式引領觀眾和劇中人一同探訪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和維也納這座古城…
◎ 劇情簡介
住在加拿大的安,因接到住奧地利表妹病危的訊息,只好向人借錢買了機票急赴奧地利。
表妹已經昏迷不醒人事,並住入加護病房中,暫時停留在奧地利的安只好每天四處去參觀這座城市,其中最吸引她的是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
安認識了在美術館擔任警衛的約翰,兩人一見如故,為了讓安可以每天到美術館參觀,約翰特別為她申請了一張入館的通行證。
約翰下班後有時也會陪安去聖約瑟醫院探視她的表妹,但表妹一直昏迷不醒形同植物人,安一時也不知該如何,但因路途迢遙,遂暫時留在維也納。而這段期間安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藝術史美術館。
館方收藏了哈布斯王朝數百年來所收藏的藝術珍品,透過美術館解說員臨場解說了布魯哲爾的畫作「前往髑髏地」、「農民婚禮」等詳細的創作意旨。
有時候美術館卻空無一人,整個空蕩蕩的空間,只有掛在牆上的畫作,或者是來自古埃及的古物,呈現出一種靜謐的詭異。
約翰在閒暇之際也喜歡觀賞每一幅畫,每一次的觀賞都會在畫中發現一些新的線索,他也將這些發現與安來分享,兩人雖然年過半百,但透過對館內的繪畫作品,兩人有了更佳的默契與互動。
約翰年輕時曾經是一位搖滾樂團的經紀人,也有一些其他領域的工作,但對於當一名美術館即將退休的資深警衛而言,卻是他最愉悅的經驗。
安與約翰提到畫中裸體的畫作,從道德觀點,是會受到有色眼光的看待,但從藝術的觀點而言,裸體是無罪的,因為人只是多加了一套衣服,影片中有一段刻意讓來參觀美術館的人全部裸體呈現。
因為有了這座美術館,於是人便從藝術中,重新開始檢視自己居住的這座城市。安也不時去參觀黃昏市場,維也納有她的優雅也有她的真實。在安與約翰去參觀地底洞後,約翰接到醫院的電話,安的表妹已經辭世,而安也在即將不久返回加拿大,結束這段維也納的旅遊。
◎ 劇情分析
「美術館時光」算是一部類紀錄片,或者說是劇情紀錄片。如果沒有猜錯,這應該也是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置入性行銷的宣傳影片。
維也納的城市之美是世人皆知,這座城市的音樂也是舉世無雙,但若談到美術館,大家都會想起法國的羅浮宮,相較之下,維也納的美術館便鮮少人能夠知曉,這或許正是「藝術史美術館」願意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因。於是為了拍攝這部影片,編導設置了一段故事,安從加拿大到維也納探視表妹的病,從而展開與約翰的一段友情,而透過兩人的互動,也如實地展現維也納最真實的一面。
「美術館時光」其實不止是一部紀錄片,它透發了人存在的孤獨與寂寞,有時是可以用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抒發了隱然的情感。問題是這些作品的呈現,真的能被現代人解讀?人類潛藏的情感世界有許多是無法詮釋的,因為很多因素的影響,有時只剩下一些符號可以傳遞。一名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其實也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於是便在畫作上留下了許多議題讓後人解答。
「美」片處處充滿了孤冷的調性,這也有編導刻意的詮釋,安獨自一人前往維也納,但要探視的表妹已經陷入昏迷,這種無法溝通的困境更令人沮喪。而整座城市她除了表妹便無其他親人,在處處都是陌生人的環境中,安算是極度孤寂的。
約翰的一生也許談不上風光亮麗,但在即將退休的警衛生涯中,這也讓他品嚐了另一種孤寂的滋味。每天面對那些前人留下的作品,他必須以一種寧靜真誠的態度去面對,才能在透發「孤冷」的作品中找到過去作者的熱情與訊息。
安與約翰也因為彼此的「孤冷」而在一次的機緣下,兩人有了相互取暖的條件。這是一種「現在進行式」,人與人之間在透過語言或文字的交換,從而取得相互的理解與共鳴,但面對美術館中的畫作呢?
美術館中的每幅畫都是經歷一些年代,我們是否嚐試著遙想當年畫家落筆之際,他們心境之所在,思維的角度?在他完成作品的剎那,這幅畫即成為永恆。但這個永恆卻必須要我們用心去領納,正因為作品是如此遙遠,於是我們便必須要更用心才能作互動。
一幅畫如果無法被欣賞,這個作品也將陷入「孤冷」當中。當所有的參觀人潮退去,每一幅畫雖然在美術館中佔有一個獨屬的空間,但畫作與畫作之間卻永遠無法溝通與互動。而在每座城市中人來人往的,其實這些人也是相當疏離的。
但真正的世界並非如此,因為在各種因緣際會中,人與人之間必須要做適當的接觸,從而慢慢發覺人存在的本質。而更進一步則是當人與這些古畫碰撞的時刻,也必須用一種熱情去發現過去畫家所留下的線索與訊息。於是在那當下,所有的一切生命真相便有了顯示。
若就論美術館的畫作,那維也納所呈現的城市各種姿態,不也都是一種畫作的表現。雪兀自地下著,它只是呈現,似乎試圖與人溝通,但卻必須遇上有心人。正如美術館的畫作,也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去面對,在欣賞中以心交心的方式,才能讓那幅畫的精神活了起來。
一種「接觸」,是一種開始,也就像生命有了開始,既然有了開始也必然會有結束。人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安來維也納是為了探病,但表妹一直昏迷不醒,不僅無法溝通,而最終表妹辭世而逝。
人的壽命是有其限度的,也許你喜歡一幅作品,但當人生命結束時,畫作卻有如永恆一般地安置在美術館的位置上。留置在該有的位子上,等待一些有緣人的欣賞,期待後面的人給予新的禮讚。人若能以這種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或這座美術館),立刻會知道甚麼是謙卑。
安和約翰就像一個人面對一幅畫一般,也許有時安是畫,約翰是人;有時約翰是一幅畫,安是個觀察者。兩人透過彼此心中的分享,細數著生命的瑣碎,但其實卻是生命的真相,正因為誠摯地打開心胸,就更能滲入對方的肌理,毫無忌憚地分享彼此的歡悅或哀傷。誰說生命之間的互動,不是一幅巨大的作品?
「美術館時光」其實透過一些畫外音的輔助,彰顯了美術史上的精華點滴,而透過美術的渲染,而能讓人在「死亡」這個議題上有了傾洩的面向,從而在困頓中能藉著藝術而走出哀痛。
以台灣為例,在平常的日子能夠去到美術館參觀的人,其實是相當幸福的,幾乎很多人受困於工作的壓力,每天忙得暈頭轉向,怎麼還有閒情逸致去美術館參觀?更何況是以一整天的時間全耗費在一幅畫作前?
台灣許多年輕朋友也喜歡拍紀錄片,但其實這部「美術館時光」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模式,雖然不一定要以「類紀錄片」的方式來呈現,但這種低成本的模式若能找到一個特定的單位來合作,其作品反而會更有厚度的呈現,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很多戲劇的呈現,也都有其截然不同的表現。「美術館時光」看似平淡,但卻有他既定的人文精神存在,是一篇令人激賞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