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主演:勞勃‧華克(Robert Walker)
   法利‧葛蘭傑(Farley Granger)
美國 / 95分 / 1951年 / 輔導級
講述兩個在火車上偶然相遇的生人,喜歡幻想的富家子弟布魯諾,向網球手蓋伊提議了一個「完美的謀殺 ...

◎ 劇情簡介

  蓋伊是一名網球選手,他的妻子瑪莉安四處交男友,使得兩人感情生變,並且也議定下次見面時要辦離婚。這一日,蓋伊在火車上遇上一名富家弟子布隆。布隆一眼就認出蓋伊,並且道出蓋伊似乎有恨不得他妻子死的想法。於是提議兩人是否交換刺殺的人,由布隆去殺瑪莉安,而蓋伊去殺布隆的父親,這個建議為蓋伊所拒。但蓋伊的打火機因借對方點菸而落入布隆手中。

  蓋伊見了瑪莉安,才知瑪莉安不但不想離婚,還把他當搖錢樹,甚至也堂而皇之與其他男人出遊。但卻不知布隆已尾隨而來,就在瑪莉安落單時,布隆出手掐死了瑪莉安。

  蓋伊其實也等與瑪莉安離婚後,能與議員的女兒安娜結婚,如今又發生了命案,不免焦慮不已。但此時蓋伊接到布隆電話,說他已完成他的承諾,再來該是蓋伊去完成他承諾的時刻。因為布隆一向不願討好父親,覺得父親的存在對他是個威脅。

  蓋伊拒絕了,但布隆卻以手中握有打火機要脅,若不執行,他會將瑪莉安的死全推給蓋伊。布隆陰魂不散地跟著蓋伊與安娜參加宴會,甚至也在宴會中對著一婦人以試驗為由掐住其脖子,所幸布隆自己也昏倒才倖免於難。

  蓋伊雖提出他不在場證明,也找到了當時在場的證人海尼先生,但海尼卻表示不認識蓋伊,這反而使得蓋伊再陷入危境。

  蓋伊不得已,夜訪布隆之父,要告知布隆的陰謀,沒想到其父不在,布隆卻睡在其父的床上,布隆知道蓋伊背叛他,遂用槍威脅,蓋伊無奈只好退出另想辦法。

  蓋伊與安娜討論之後,決定要安娜幫忙先預訂計程車,然後在比賽完後,立刻趕往上次命案的遊樂場。布隆似乎欲將打火機放置該處,以便陷害蓋伊,讓他百口莫辯,而探員韓尼斯也與其他警員隨後追趕。

  終於在旋轉木馬處雙方遇見,展開一場生死決鬥,但因誤觸木馬開關,速度變得飛快,讓警方也無法插手,最後一名老員工鑽入底座按下按鈕,木馬才停了下來,同時在布隆手中發現了打火機,也還蓋伊清白。

◎ 劇情分析

  「火車怪客」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同名的推理小說,在一九五0年由緊張大師希區考克改編為電影,也許現在的觀眾對派翠西亞已經陌生,但之前的一部電影應該很少影迷不知曉,那就是「天才雷普利」,而這部作品也正是派翠西亞的作品。「火車怪客」應該是派翠西亞的第一部作品。

  「火車怪客」一開始換了許多編劇,包括偵探大師雷蒙錢德勒,但卻也因為彼此的創作理念不相符,不但換了編劇,希區考克也與錢德勒從此交惡而互不往來。這樣的例子其實在全世界都時有所聞,而這部作品到完成電影時,其實已經喪失了許多原有的韻味,其中最大的緣由是布隆與蓋伊的「特殊」感情。

  五0年還是相當保守的社會,若真的呈現了蓋伊與布隆之間的「愛意」,那很有可能最後會變成禁片,但若缺乏這份特殊的情感,就無法比擬出兩人的互動以及故事的發展。但最終希區考克選擇了放棄兩人之間的感情。

  其實在火車上真正吸引蓋伊的,是布隆鼻子上的一顆即將爆漿的青春痘,或許沒有這段,兩人便不會交談,故事當然也無法進展。

  蓋伊的性格也有缺點,碰到了解他的粉絲,便不斷地埋怨自己的妻子,這正好給布隆有機可乘,因為他雖然是富家弟子,但早已不耐父親的嘮叨。

  因此這兩個男人,應該說在精神領域上都有缺陷的。就算內心有事要向人傾訴,也不必找個陌生人去攀談。蓋伊的妻子確實帶給他無比的打擊,也許向人傾訴是一種很好的發洩方式,但或許兩人相當投緣,才會造成這件事情的後續。

  然而這牽扯到兩個男人的內在心理層面,正是個好題材,但電影卻志不在此,故事中的布隆被塑造得更為邪氣,也是極端的聰明,他所設計的總是早蓋伊一步,甚至能夠從容地滲透到宴會中,使得蓋伊與女友安娜心中不免有了更大的壓力。

  其中在宴會中演安娜的妹妹芭芭拉,其實是希區考克的女兒,但她並非是憑著父親是導演而獲得這個腳色,而是她的演技確實極佳,我們感受到的恐怖不安氣氛,都來自芭芭拉的反應。反觀安娜就沒有芭芭拉的出色表現,畢竟那個年代的女主角憑藉的都是天生麗質,不管在任何地點,華麗的衣服總是不離身,與現代的新寫實主義自然有極大的不同。

  布隆這個腳色在電影中變得極為神經質,而這種極端聰明的人使盡腦力讓人慌張失措。或許是這種偏激的聰明,就足以策動一連串的恐怖事件。他喜歡掐人脖子,這似乎也是一項重要的線索。先是俐落地掐死了瑪莉安,導演用掉下的碎鏡片,製造了一個令人驚恐的畫面,這正是希區考克迷人之處。

  而這副眼鏡自然也就延展到芭芭拉,因為她也在眼鏡的背後有著相同的驚慌。觀眾很容易對比出命案的連結性,雖然戲劇最後反而是在宴會中,對著一名貴婦人下手,在玩笑中幾乎取了她的命,但布隆卻無端地昏厥了。

  在這個角度來看,希區考克企圖將恐怖的元素與精神分裂連結,但問題是,並未在布隆的精神狀態中,作較具體的表現。雖然不失為一項道理,但卻有薄弱之嫌。

  打火機在路邊的人孔蓋掉入,布隆最後伸手去撿,這自然是引燃觀眾的緊張,但第一次掉下都很困難撿拾,那掉入落差更大的下層,最終還是讓布隆撿到了。這個畫面除了讓人緊張之外,也較缺乏說服力,若兩層之間落差不要太大,那最終拿到則較能讓人信服。

  布隆這個腳色由勞勃華克演出,這是他在銀幕上,第一次有這樣不一樣的表現,偏執狂本來就好發揮,但勞勃華克卻將這個腳色,演得相當入骨傳神,表現是影片中所有人之最。

  法利葛蘭傑演出的網球選手,在時空的出沒中,有些令人困惑的連結。但原著中他並不是網球選手,而是一名建築師。兩者之間職業的差距很大,或許是網球比賽更能增加一些戲劇感吧?

  在一九五0年的水準來看,雖然也仰仗更多片場搭景的場景,但若以水準來看,無疑也是一部極佳的作品,而且也是希區考克眾多作品中,較為人常提出討論的一部。

  安娜的戲坦言之是相當薄弱的。她與蓋伊認識時,蓋伊尚未離婚,但當蓋伊提出離婚遭拒時,她並沒有較特殊的表現,尤其她那任議員的父親,似乎也都只是人牌演員而已,這是當時劇本無法給予較全面的兼顧。若以現代的觀點重拍,恐怕戲劇效果會截然不同。

  事實上,原著小說中除了「火車怪客」之外,「天才雷普利」似乎也是同性戀作為主因,而讓戲劇有了更深的延展,希區考克雖有當時社會背景的考量,但確實也掩蓋了原著中許多的精華。這是相當可惜的。

  平心而論,「火車怪客」依然能列為電影的經典,除了原著之外,希區考克更是個主因,如果對照一九五0年台灣拍出什麼樣的影片,就能體會到這種論說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