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奧萊斯雅‧魯林(Olesya Rulin)
喬許‧丹斯格(Josh Danziger)
美國 / 86分 / 2011年 / 輔導級
蜜莉和諾亞是從小到大的青梅竹馬,在相戀後卻面臨被迫分離的命運。 幾次,他們從朋友身上看…
◎ 劇情簡介
諾亞在病床上躺了兩年,因為長期臥病的緣故,使得他腦中一片空白,只聽人說他經歷了一場大火,而他的父親死在這場火災之中,而諾亞是唯一的倖免者。這使得諾亞感受更大的沮喪,昏迷後的後遺症,使他腦中呈現完全一片空白。
但諾亞從隱微中殘餘的一絲記憶,慢慢浮現一些訊息,首先他在酒吧中遇見了泰迪,對泰迪他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也因為這樣的聯想,他在腦海深處也逐漸浮現一位女孩的倩影,但只要認真思索,女孩的影像就會消失無蹤。
諾亞再次回到醫院複診,這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自己的病歷紀錄,原來他有「誘發型妄想障礙」,而跟他有一樣類似病史的女孩,正是潛意識中浮現的女孩愛蜜莉。於是諾亞決定尋找愛蜜莉,企圖從中尋找線索來填補腦海中的空缺。
原來諾亞與愛蜜莉是一對青梅竹馬,兩人感情甚佳,只是他們似乎具備了預知能力,在他們眼中出現的幻影,到最後幾乎都會實現,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倆人便被視為異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紛紛與他們切斷連結,唯恐被他們看到任何幻影,而最終噩運臨身。
更令人扼腕的是,原本是一對美好的情侶,也因為這樣而遭受強迫分離。於是諾亞誓言一定要找回愛蜜莉,以便尋回屬於他的過去。
問題是當兩人再度相逢之際,會不會一如以往一樣,再度從朋友身上見到幻影,而使得眾人再度噩運臨身?
事情的演變似乎早已註定,接踵而來的噩運,使得身邊的朋友不斷地提出抗議,但諾亞不相信這些噩運是因為他與愛蜜莉帶來的,他與愛蜜莉也勇敢地提出抗辯,但現實的壓力卻有增無減。
或許這些議題有著更多的討論空間,愛蜜莉與諾亞似乎也必須開始認真考慮兩人分手的可能,但若不分手,卻也揹上自私的罪名,面臨這樣的抉擇,使得諾亞與愛蜜莉心中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如果真心相愛,那兩人為何不能廝守在一起?
◎ 劇情分析
在佛法的法義中提及,修行至三地以上者,將會「不修神通,自有神通」,這是屬於心量與見地的問題。所謂神通即是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等,尤其宿命通更是能知過去、現在與未來種種的因果關係。很多自認為神算的人都會有其算命的根據,但這與神通不同。
「詛愛」的立足點是從醫學觀點進去的,「誘發型妄想障礙」其實也只是精神醫學上的一個名字,只因在臨床上有過這樣的病例,故將這個病取了這樣的名字,以供醫學上討論之用。
其實精神科有許多的現象都是屬於神經系統,無法像某個器官可以明顯看到與對應,故大部分的醫師也都只能以鎮定劑或舒緩神經的藥劑來處理,畢竟神經是相當複雜的,歐美人士常備的「阿斯匹林」基本上也是相當有效的解熱鎮痛藥,現在經過醫生的實測,阿斯匹林尚有溶解血栓的功能,故覺得胸悶時在送醫前,大部分的人都會先服用二顆阿斯匹林,只是阿斯匹林對東方人而言,較傷胃,這是較大的缺點。
「詛愛」探索的雖是屬於罕見的精神疾病,但因能預先看見即將發生的幻影,而事後這些幻境竟然都會一一實現,就當事人而言,是否應該將幻境的事告知對方?這是一個難以決斷的事。
如果將幻境告知,最後真的發生,那發生悲劇的人不會認為你有「神通」,他會認為是「詛咒」。
但如果你有了幻境,然後因為怕人有什麼說詞,從而將這些幻境埋藏在心中,但在最後竟然發現一切都是真實的,這樣難道自己心中不會難過?
但就算「誘發型妄想障礙」有時會發生幻境的現象,但你真的能保證這些幻境真的會發生嗎?這對當事人而言是相當矛盾與痛苦的。更何況諾亞也在經歷一場火災之後,過去的記憶卻成為一片空白。
故事用倒敘的方式使得情節有了懸疑與張力,透過角色的追索,我們也慢慢進入諾亞的內心世界,像「剝洋蔥理論」一樣,情節彰顯出真相時,正是戲劇的結尾,但在開放性結局的佈局中,我們卻多出了另一種傷感的情懷,畢竟人生中有許多在現實中無法用常態解決之事,有時陷入這種困境之際,也正是面臨抉擇的臨界點,有時我們能善用這種應付困境的態度,在人生的試煉中反而能找到一種新的方向。
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用正面的思考去面對各種困頓,因為人生在不同時期接踵而來的困擾,都是屬於過去累世的業識,不管善或惡,每個人都必須要直接去面對的,很多人不相信因果關係,但其實這觀點雖屬佛法,但其實都是真實義。
有時我們會做夢或在打坐中有了一些現象,這其實是第七識末那識的過去產生的業識或習氣種子。當然也許也會有對未來所即將發生的事作了預言,筆者曾兩次夢見出了車禍,於是刻意換車,但最終車禍還是發生,只是夢中的騎機車婦女變成一名中年男子,而撞的角度則是略顯偏差,但其實與夢境中的車禍大體上是相同的。
但有時有許多的夢境並不會發生,有趣的是愈是「快樂」「愉悅」的夢,發生的比例極低,甚至可能性並不高,想想不免令人沮喪。
看見幻境確實會對諾亞產生極大的心理影響,人類很多的心理情境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生活。譬如面對一種重要抉擇之際,在最後決斷時,必然會從幻境的堆疊中重新考量。這是人的心靈困境,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並在最終時作出決斷的時刻。
如果所有的朋友或親戚都視諾亞為不受歡迎的人物,如果你是諾亞會作何種選擇?也許諾亞帶著愛蜜莉遠走他鄉,不再過問或理會那些幻境,說不定能解決他受另眼看待的窘境,說不定那些病症也會自動迎刃而解。
佛法的參究有時也會有些幻境出現,但這是因人而異的。一名到深山打坐修鍊的和尚,在即將入定前聽到外面一棵大樹倒下的聲音,他自己告誡:此乃魔考,於是繼續打坐,但不久之後,又聽到倒下的第二棵大樹聲。和尚雖然訝異,但依然堅定告訴自己:這是魔考。終於在他又即將入定時,第三次的大樹倒下聲再傳到耳祭,和尚這回再也忍不住起身推門而出,誰知門外的森林紋風未動,和尚不禁慨歎:「我又被魔騙了。」
心在作抉擇的同時,一定會面臨兩種心境:好與壞、善與惡,等等兩極的抉擇,這都會面臨善惡抉擇而衍伸的習氣種子與業識種子,故在作抉擇的同時,其實是一種修行的執行。但面對善惡並非擇善固執便是真諦,其實應該不思善、不思惡,再返觀自性才是真諦,這是六祖慧能告訴慧明的法語。問題是甚麼是返觀自性?而自性的依據又是如何?這是一個大哉問,也是佛法中最重要的第一義諦,知者乃是真實義的菩薩。
「詛愛」是一部不受重視的電影,其中要探索的醫學真諦我們無法參與,但其背後的因果關係,卻是每個人息息相關。謹藉著這部影片傳達一點「唯識學」的概念,希望有緣人能夠領納而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