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尚皮耶‧亞諾斯(Jean-Pierre Ameris)
主演:伊莎貝拉‧卡蕾(Isabelle Carre)
愛莉亞‧娜芮娃(Ariane Rivoire)
法國 / 2014年 / 95分 / 普遍級
禮讚:改編自真人真事 冬日最撼動人心之作
盧卡諾影展廣場大獎,萬人催淚推薦!
榮獲法國凱撒獎最具潛力女演員提名
有如法版「海倫凱勒」比《走出寂靜》與《聽見天堂》更勵志感人
描述充滿愛心的修女與被視為野蠻的聾啞女孩,一起走出寂靜與黑暗的故事…
◎ 劇情簡介
十九世紀末的法國鄉下,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又盲又啞又聾的女兒,夫妻倆對這女兒瑪莉不知如何教養,不得已只好送到專門照顧瘖啞兒童的修道院,但院長也沒有這種經驗而拒絕。
但修女瑪格麗特卻主張收留她,遂獨自前往那戶人家,帶走了小瑪莉並用兩個環索套在兩人手上,以免瑪莉會因激烈反抗而逃走。雖然在半路上發生爭執,但瑪格麗特依然將她帶回修道院。
瑪莉新到一個地方,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除了盲目亂跑之外,也只能爬到樹上。瑪格麗特相當有耐心地上去,讓瑪莉用手去觸摸她,也在她下來之後,讓所有修女排成一列,讓瑪莉嗅與摸,因為這是她唯一能夠與外溝通的方式。
瑪格麗特有時也會塞住自己雙耳,以及掩住雙眼來體會瑪莉的心境。這一日她帶瑪莉去水邊,瑪莉似乎是第一次用手去摸到水,高興得用手潑著水,而瑪格麗特也將瑪莉最喜歡的一把小刀交還給她。
第二天早上卻不見瑪莉蹤影,原來她跑到牛舍在摸牛,於是瑪格麗特拉她的手開始教她手語。回程的時候又看到一台手推車,於是把瑪莉放入推車中,瑪莉似乎從不曾有過那麼高興。
雖然瑪莉也慢慢學會一點手語,但其他瘖啞小孩欺負她目盲,所幸瑪格麗特及時趕到為瑪莉解圍,同時也警告其他小朋友,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兩個多月過去似乎都沒有進步,但瑪莉卻能安靜的坐在澡盆中洗澡,也換穿院內衣服,但為了梳頭也著實費了極大的功夫,最後瑪格麗特利用睡覺時替瑪莉梳頭,這才慢慢使她習慣也學會了手語的技巧。
瑪莉開始也穿襪子和鞋子,走到庭院享受下雪的滋味,而在教會她刀子的手語後,瑪莉進步神速,瑪格麗特也請她的父母來,見到瑪莉的改變,父母都高興的流淚而相擁。但瑪格麗特本身有疾病,在去養病時瑪莉又故態復萌,於是瑪格麗特教她有關死亡的訊息,終於使瑪莉漸趨成熟,也能幫助其他類似的盲友。
◎ 劇情分析
當一個人出生之後,便沒有視覺、聽覺,甚至舌頭也無法說話,在六根中只剩鼻根、身根與意根,她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就是你掉入到黑暗的虛空,但起碼你還能聽音辨位,但因為一出生就陷入這種被黑暗與寧靜的虛空所籠罩,這也難怪瑪莉的性情如此激動,因為她對一切的環境是全然無知而恐懼,她的反應絕對是一種必然。
片頭開始,瑪莉坐在父親的馬車上,她讓清風拂過她的臉龐與髮絲,她可以感覺到生命在皮膚的感受中,體現了一種從未經驗過的奇蹟,似乎是第一次的微笑,猶如春天綻開的花朵,瑪莉當下與宇宙全面連結,她的思緒引導著內在心靈做全面的感知。
似乎這樣的接觸,才能找到生命的契機,問題是,父母卻無法天天用相同的態度,來讓瑪莉坐在馬車上閒逛,大部分的時間瑪莉是被閉鎖的,她的靈魂無法開啟另一扇與大自然連結的窗,於是她似乎只能藉著怒吼,抗拒上天對她的不公平。
父母終歸無力來處理瑪莉這樣的孩子,就算用手語溝通她也看不到,大聲喊她卻也無回應,雖然失望,父母還是將她送往專門收容瘖啞人士的修道院。但卻遭到院方拒絕,原因是瘖啞人士尚有目視的能力,能夠看到對方的手勢,也就是手語。這是一個世界語言,純粹以手來比劃的另類語言,而瑪莉不僅瘖啞,其實她也無法目視,這對院方而言是從未有過的挑戰。
瑪格麗特這位修女,她本身就相當虛弱,那個時代的醫學並不十分發達,也許有檢驗不出的毛病困擾著她,但瑪格麗特卻不顧自己的困境,她主動向院長修女提出認養瑪莉的要求。
院長是持反對態度的,但出家人當然是慈悲為懷,如果有人願意做,那為何她要阻擋呢?就當作是一種嚐試或者是試驗,於是瑪格麗特出發去找瑪莉。當父母將瑪莉交給瑪格麗特時,她的反應是極為激烈的,她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也不知眼前的路途,是否會有什麼後果,這意味著瑪莉從出生之後,便一直生活在恐懼中。
用繩索將兩人的手綁套在一起,這才勉強將瑪莉帶回修道院。但這才是雙方真正衝突的開始,任何人接近她,瑪莉的反應都是相當激烈的,她並不想傷害任何人,而是她對這個世界根本完全無知。
由於瑪莉剩下最敏銳的感官就是皮膚,因此瑪格麗特在強迫她第一次在浴缸中洗澡,並為她梳頭之後,瑪莉開始感受到一種清潔之後的舒爽,而這份舒爽竟然可以連接到內心深處,也就是這種與水的接觸,讓她體驗了一種生命的「當下」。
什麼是「當下」?這是很多人曾向我提過的問題,我也常舉一個例子:當一個人用手伸入水中撈起一朵布袋蓮之際,那正是當下。事實上這樣的答案尚非完整,而是在手指碰到水的剎那,甚至手開始移動之際,那就是答案。這當然是佛學中很重要的「明心」階段,也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反應,但卻是一種「始覺」的開始。
瑪莉當然記住那次洗澡對水的印象,於是在湖邊的時候,她開始伸手去接觸摸水的感覺。能夠有深刻的體現,這表示她已經漸漸可以「理一心」,心中可以安定地承受一切,但不再有任何的惶恐,而瑪格麗特則趁勝追擊,她開始拉著她的手,教她手語的動作。
瑪格麗特為了讓瑪莉認識所有的人,請所有修女站一排,讓瑪莉用手去摸對方的臉頰,甚至聞她們的味道,也就是透過僅剩的器官,讓瑪莉真正認識到每個人,而有了向外踏出的這一步,瑪莉黑暗中的世界,也漸漸有了方向,而懂得溝通的方式。
瑪格麗特將這樣的喜悅,讓院長與其他修女分享,當然也請瑪莉的父母來分享,瑪莉穿著院內的衣服與鞋襪,她已經與整個人群融入為一體,她可以用手語向外表達,情感遂也得到宣洩。父母當下的感動與高興,那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但瑪格麗特因勞碌過度,不得不入院休養,而瑪莉在找不到瑪格麗特時,性情又起了極大的改變,因為她此刻還不算是真正走出自我,她太過依賴瑪格麗特,失去了她,瑪莉立刻六神無主,她認為是瑪格麗特為她開了一扇窗,而瑪格麗特的離去,似乎又將那扇窗關閉了。於是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瑪格麗特雖然在病中,但她聽到瑪莉的情形,她知道還必須去教導瑪莉另一種「生死」的課程。這種有出生必有死亡的不變道理,很多人是不願去碰觸的。但在高興慶生之際,我們是否要用更莊嚴的態度,去面對所謂的死亡?這不僅是瑪莉要面對的課題,更是瑪格麗特的重要議題。
瑪格麗特以自己的死亡,教會了瑪莉,瑪莉也開始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質,不管今生是否困頓,若果已然發生,那生命就已經開始。
瑪莉繼承了瑪格麗特的精神,也留在院內教導像她一樣的小孩,透過不屈不撓的精神,瑪莉與瑪格麗特才是生命真正的實踐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