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最後一堂課(The Final Lesson)


導演:芭絲卡‧布莎杜(Pascale Pouzadoux)
主演:瑪蒂‧薇拉隆加(Marthe Villalonga)
   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
法國 / 2015年 / 106分 / 普遍級
描述前法國總理利昂內爾·喬斯班母親兼人權鬥士蜜海兒·喬斯 ...

◎ 劇情簡介     

  年輕時曾擔任助產士的瑪德蓮,她已經九十二歲了,今天家人齊聚一堂為她慶生,沒想到瑪德蓮卻當眾宣佈,她再一個月後就要離開人世,因為她現在漸漸無法自理,即使是一件外衣,對她而言都是無比的沉重。

  瑪德蓮的兒子皮耶長期在中國經商,幾乎很少在家,但聽了母親的告白後,他第一個不能接受,甚至認為母親是不負責任,遂負氣離去。

  女兒黛安雖然驚訝,但她較能理解母親的想法,雖然她的丈夫正為開始經營餐廳而忙碌,而兒子麥斯原本要去澳洲衝浪,為此而將機票撕毀。

  瑪德蓮年輕時是一名社運份子,也是女權運動的支持者,她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只是希望自己直到生命盡頭都能有自己的尊嚴,甚至由此而彰顯對生命的熱情與智慧。唯一同意她的作法的,是常來照顧她的傭人維多莉亞。

  瑪德蓮認為自己沒有把意思表明清楚,希望能夠與兒子皮耶好好談談,但沒想到皮耶反而大發脾氣,他認為每個人都應活到生命盡頭,而與家人共度那些時光,而不是自己一走了之。皮耶激烈的動作使得瑪德蓮因恐懼而哭泣,皮耶更進到房間搜查,果然找到一大包的藥物。

  瑪德蓮依舊按照原訂計劃進行,她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配給親朋好友,在物件上都註記了名字。黛安逐漸體現母親的用心,慢慢傾向瑪德蓮的想法。

  而這一次,瑪德蓮因在浴室跌倒,最後躺在地上動彈不得,黛安一直打電話卻無人接聽,於是叫兒子麥斯騎機車載她去找瑪德蓮,所幸瑪德蓮尚有呼吸,叫了救護車送到醫院,這才挽回一條命。

  在醫院內的其他老人,其實也都與瑪德蓮有相同的想法。在出院後,瑪德蓮尿床的事,使黛安有更不一樣的想法,她幫母親洗澡,兩人偶爾也在浴缸相擁,她知道母親有一名情人喬治,遂開車載她去見最後一面。瑪德蓮也將決心告知喬治,喬治也只能傷感地目送她離去。

  終於到了她預定的日子,瑪德蓮利用不同的醫生開出的安眠藥,終結了她自己一生,而黛安也只能傷感地面對母親決定的這個時刻。

◎ 劇情分析

  依佛經的記載,我們此刻是賢劫,而賢劫會有千佛出世。第一尊佛為拘留孫佛,當時人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第二、第三尊佛的眾生最少也都有七萬多歲,釋迦牟尼是第四尊佛,人壽卻不滿百歲。而下一尊佛降世時,人壽又會回到八萬四千歲。

  人為何同樣面臨出生,但卻有不同的壽命與長短?這自然是與每個人的業果有關,然而生命不管長短,就是一個分段生死,人必須修行至十地,才能完全去除分段生死的種子,但這是近乎佛的世界,一般人恐怕很難體會,總是無法了解為何一個人此生並未為惡,但卻在年紀尚輕便必須面對死亡,因此便對生命產生了極大的抱怨與不滿,但要真正面對人生這些難題,似乎必須以超然絕對的心情去看待,否則永遠無法了解生命的實相。

  本劇中的瑪德蓮其實一向對生命樂觀,她從事助產士的工作,多少生命透過她的接引而來到這個世界,她應該是最懂生命的人,但在九十二歲的生日,卻宣佈自己的死期,突來的舉動自然引起家人的震驚與抗拒。

  大兒子皮耶的說法其實也沒錯,縱然年老力衰不也是要以家人為重?其實很多老人與瑪德蓮的境遇是一樣,只是因為不捨。捨不得今生的名與利;捨不得今生的眷屬與曾有過的愛戀。人總是得在面臨無常之際,才會猛然醒悟,萬般皆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瑪德蓮的身體狀況看似不錯,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體內的器官已經逐漸衰敗,於是在人世上的一切應對,便會出現窒礙難行,從而便失去了起碼當人的尊嚴,這是瑪德蓮堅持離去的主因。

  瑪德蓮的認知是知天命,人已至百歲已至極致,就算活過一百歲,若只是躺在床上,或在醫院佔據一張床,其實反而帶給這個社會無限的負擔,這反而是有損陰德的事。以台灣為例,因為醫術發達以及醫療設備的齊全,很多老人受到體貼的照顧,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慢慢地發生了一些現象。

  從病人的角度,許多人因健保的繳費,總有許多人以撈本的態度,幾乎賴在醫院。從醫院的角度,醫院也希望病人能住院看病,如此也能為醫院帶來更多收益。坦白說,這也是健保一直虧損的原因,甚至為了虧錢還加收二代健保,這是台灣的人文主義素養極低的原因。

  瑪德蓮的一生是簡樸而豐富的,她留下的東西都很簡單,但意義不凡,譬如她將女兒戴安小時候剪下的辮子保留下來,最後將辮子當禮物送給黛安,在台灣若是母親在大限來臨之際送她辮子,一定會相當失望的。

  瑪德蓮在現實生活中,她的兒子當過法國總理,而在她生命的尾端,都是女兒戴安陪伴的,也因為透過戴安細心的觀察,最後再將這些過程與細節寫成一本書出版,從而成就了這部電影。

  瑪德蓮的現象,在日後的台灣,也必然會出現。別忽略了台灣已經進入准老人國的階段,也許會有更多的人像瑪德蓮的生命態度,一定會倍數增加,到那時候,我們的家庭與社會該如何去面對呢?

  其實從宗教的立足點來看,自殺並不值得鼓勵,因為這是違背天命的。人在老年之際,自然年老力衰,因此許多病症會接踵而來,而這種讓老人面對病魔的糾纏,而以自殺為逃避的應對方式,這反而會導致後續更嚴重的業果。

  佛教是講求因果關係的,「生、老、病、死」本來是人生必然要接受的八苦之數,何況人的分段生死種子,也早就注定了人的此生壽命,而這些入世法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也許你欠了許多人的債,但也有許多人欠你的債,這種互對的業因,是必須以承受來化解的,自殺也許從現象界中是一種解脫,但依佛法卻是絕對不容許的。

  瑪德蓮的自殺,從電影的角度而言,似乎是一種名正言順的事,因為她不將麻煩帶給家人與社會,這未嘗不是一種功德性。但從另外角度來思考,瑪德蓮若帶給家人的麻煩,或許是因為家人欠她的業識因緣。如此自殺逃避,也就規避了這些業識,但此世若無緣成立,那麼在下輩子這些業果因緣依然還是要償還的。提到這個論點,只是提出宗教的論點,而且是一種實相正理,希望用平和的態度來加以討論。

  有些人在臨終之際,能夠安祥去世,這自然是極佳的現象,但一般人其實也很難有這樣的際遇,但面對老與病,還是必然要去面對,用最堅毅的態度去承受現象界中的必然,直到生命注定的最後一刻。這應該才是一種面對生命應該有的態度。

  自殺有另一種美化的說法稱為安樂死,其實瑪德蓮正是自己執行安樂死,這會是所謂的「善終」否?一般自殺的人,其實在後續都並不是很理想結果,也許我們無法預測日後死亡的去處,但生命應該著力在自然,若由道家思想也還是與佛法存在相同的看法。未來的社會也許會有類似新的觀念和想法,但或許還是得從了解實相生命的意義之後,才再作決定是較為理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