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阿密‧古達(Amit Gupta)
主演:哈瑞許‧帕特爾(Farish Patel)
卡凡多‧吉爾(Kulvinder Ghir)
英國、印度 / 2014年 / 84分/普遍級
禮讚:入選柏林影展美食單元
講述位在英國的印裔家庭故事,色香味俱全的印度筵席混搭犀利笑點,看印度兩大總舖師互尬料理拯救家族危機! 擁有敏銳味蕾的夏琳妮, ...
◎ 劇情簡介
在英國倫敦附近的萊斯特,有個印度香達納家族,祖母的印度菜相當出色,也將所有佳餚寫成食譜。但在母親主導時,老是由老大拉基作前菜,弟弟賈基作主菜,以至在母親死後,將食譜一分為二,而兄弟二人也因許多誤會,而分別在對街開店,唯一能夠讓兩兄弟都疼愛的,只有拉基的女兒夏琳妮。
夏琳妮不僅味蕾敏銳,吃過也記得奶奶那時候的口味,她在倫敦唸法律系,也交了醫學系的男友馬克。兩人在論及婚嫁時,夏琳妮決定要擁有一個印度式的婚禮,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想藉這機會,讓已經失和的父親與叔叔,能夠一起進廚房,為她烹調好料理。
夏琳妮回來時,各送父親與叔叔一把廚師用刀,且都刻上他們的名字,但印度人的習俗,是在收取刀子時,要隨意給一點錢,否則容易「一刀兩斷」。
夏琳妮與弟弟普拉文,在路上遇見原本在賈基餐廳工作的常杜,竟然在替一名沙瑪的人工作,沙瑪表示他請很多高級師傅要重新開張,而且場面甚大,可以讓人舉行婚宴。但常杜表示,他是因為賈基生氣將他辭掉,他有妻兒要撫養,所以不得不在沙瑪這兒工作。
常杜偷偷表示,不希望夏琳妮來沙瑪這兒辦婚禮,因為沙瑪似乎向黑道借了許多錢,最近被黑道逼債甚急。夏琳妮於是向賈基與拉基表示她的想法,甚至賈基的太太莉露也一直規勸賈基,但兩兄弟都表示,絕對不可能去向對方道歉,眼看事情就要陷入僵局。
馬克主動來向拉基表示,要娶他的女兒夏琳妮,拉基當然很高興,也請算命師合了兩人的八字。而夏琳妮為香達納家族報名印度咖哩菜的比賽,由聞名的瑪德赫擔任評審,兄弟倆雖不同意,但看在夏琳妮的面子上,兩人同時參加比賽。第一階段也入了選,但在決選時,瑪德赫問兄弟二人為何分家,兩人在現場就吵了起來,而拉基也當場昏倒就醫。所幸馬克的同事為他診治,而只是虛驚一場。而在醫院中,拉基才解釋為何他要賣食譜,這都是母親疼愛賈基的緣故,而一切的苦也都由當哥哥的承擔,至此兄弟二人才再度復合,並為夏琳妮做了婚宴的美食。
◎ 劇情分析
雖然是印度片,而且以印度的咖哩飯作為戲劇主軸,但卻與寶萊塢的傳統印度片,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現。這個香達納家族是由印度移民到英國,雖然第二代依然以做印度菜為業,但第三代卻已經確實在英國落地生根。以夏琳妮為例,她就是在倫敦唸法律,也找了一個醫生的未婚夫。但夏琳妮似乎遺傳了家族中的一項特色,她的味蕾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祖母在世時的拿手好菜,任何一種味道都能重新喚回。
如果朝這個方向去發展,相信會有一種文本的強烈訴求,也更能從其中探索到更能令人思考的面向,與討論的議題。
本片建構在兩兄弟從小在母親的安排下,哥哥始終作前菜,而弟弟始終作主菜,某種角度而言,這是兄弟分工的團隊運作,但這也促成最後兄弟各持一半的食譜而分道揚鑣,從此形同陌路不相往來。
當然影片最後必須灑一點洋蔥,原來哥哥聽從母親的話,對弟弟處處忍讓,但基於自尊,兄弟兩人卻誰也不願對誰讓步,因此形同僵局。一直到馬克向夏琳妮求婚後,她才決定要藉結婚而促成父親與叔叔言歸和好。
似乎是為了能夠讓印度菜有上伸展台的機會,最後來場比賽,兄弟連線,最終打敗強敵,拿下第一名的榮銜。這場比賽,也使得兄弟有機會,將心中的感受說出,最終才能獲得對方的體諒,以致誤會冰釋。
故事縱然老梗,但只要放置一些新元素,照樣能引起觀眾的注目。本片的顏色其實相當飽滿,除了食物的顏色之外,衣服的顏色也似乎在傳遞印度的服裝特色,尤其夏琳妮最後決定的新娘禮服,應該說是令人「驚艷」,只可惜婚禮這一場被省略了。
印度原來曾被英國殖民,許多高級知識份子應該都會說英語,但這也不見得是全部。印度的四大種姓之外,還有更多的「賤民」,這是所有印度電影都不太願意去碰觸的。
如果觀眾仔細看,就會知道賤民的皮膚相當黝黑,而上層的婆羅門就顯得白皙一些。其實種姓制度是一個必須廢除的制度,但許多願意嘗試的人,到最後都嚐到失敗的滋味。就像古代的封建思想,雖說在現在似乎已經革除,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若是既得利益者,這樣的思考依然是四處可找到痕跡的。
如果將這種人與人之間對待的社會問題,濃縮在一個家庭中,其實也很容易找到類似的情節。人性的弱點是自私的,每個人總希望能擁有更多,這也造成一個家庭,在父母雙亡之後,兄弟姐妹失和,就算表面和氣,但若有過財產的紛爭,心中總有著太多的不悅。
這種情形並非只是偶發,可以說是普遍存在我們的社會,許多自稱為知識份子的人,爭起財產可一點也不手軟,但卻從未自問,究竟自己是為這個家奉獻了什麼?這應該是我們自稱為禮儀之邦的人,感到慚愧的。
一本食譜一分為二,這代表了一種無情的撕裂,這其中夾雜了多少的恨意,導致兩兄弟在同一條街上開店,相互廝殺的結果,似乎誰也得不到好處。好在夏琳妮在兩家都吃得開,這在影片中並未說明原因,但可能是夏琳妮的味蕾都記得祖母曾經做過的菜,兩家的主廚都需要夏琳妮的修正,這無形中便成為已經分裂的兩家之間的橋樑。縱然有些難以說服,但應該勉強可以接受。
反派角色沙瑪,卻沒有充足的戲讓他發揮,因此也就無法構成一股壓力。這可看出,腳本出現了極大的缺失,這也使得這部電影,都是以「想當然耳」的方式進行,就連馬克的戲,也顯得七零八落。而這些缺失,其實還是可以修正,只是修正後再拍出來,都會是截然不同的修正,甚至也早已逾越了原本的故事架構。
每個國家都有引以為傲的美食,印度的咖哩是印度人的最愛,泰國也不遑多讓。在台灣的便利商店,便有許多微波食品,就是屬於咖哩系列的飯食。在飲食方式逐漸改變的現在,許多人也逐漸能嚐到真正的咖哩飯,雖然不是那麼道地,但畢竟也是一種另類的風味。
很多人以為超商的國民便當,沒有什麼值得誇耀,但有許多從日本來台灣旅遊的學生和旅客,都曾反應很喜歡國民便當,這可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其實在台灣的印度料理,也有許多專門店,但嚐過之後沒有想像中的好吃,總覺得味道重了一些,再加上一些薄餅也是偏鹹,但就不知電影中的道道美食,是否真的是如此令人垂涎欲滴?
在英國比賽印度菜,當然規模無法盛大,也就是其本質的厚度會偏於狹隘,想想若是在全印度比賽的結果,那絕對是完全不一樣的。
嚴格地說,這應該已經不是一部標準的印度影片,雖然所有的元素齊備,但因城市背景的關係,使得本片便侷限在一定的規模之中,而無法更強烈地呈現由「印度」發想的故事,這一點是較為可惜的。如果說這部影片傳達什麼訊息,我想應該是真正的親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