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窮得只剩下錢(AMAL)

導演:里奇‧梅塔(Richie Mehta)
主演:寇爾‧普瑞(Koel Purie)
   納瑟魯丁‧薩(Nascerruddin Shah)
印度 / 2007年 / 104分 / 普遍級
禮讚:多倫多國際影展
   舊金山亞美影展 評審團大獎
   美國電影學院達拉斯國際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德國寶萊塢電影大獎 最高榮譽「德國之星」
   聖芭芭拉國際影展 最佳獨立電影
   洛杉磯印度影展 最佳影片
   維斯勒國際影展 菲利普波索斯獎 最佳男主角
   加拿大吉尼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邁阿密電影節
失去謀生工具後,暗戀阿默多時的普嘉伸出援手,用「嫁妝」為名購買一只新的化油器,讓他修好一台中古嘟嘟車,重新營業。 然而此時一位律師找上了門,阿默才發現之前載過的 ...

◎ 劇情簡介     

  印度的嘟嘟車可以在街道上鑽來鑽去,收費也較計程車便宜,但很多司機都不按表收費,時時都會在下車時,司機與乘客大吵一番。

  阿默庫瑪的父親維傑留下一輛嘟嘟車給他,原本有更輕鬆的郵局工作等著他,但他寧可每天載固定的小孩上學,也載一名叫普嘉塞特的女子去載貨。因為他不但會照錶收費,有時也會不過份計較小錢,因此很多固定的客戶都樂於搭他的嘟嘟車。

  這一日,他載到一名脾氣暴躁的老人,途中老人咳嗽,阿默拿喉糖給他吃,下車的車資是四十七盧布,但老人說只願給三十七盧布。阿默不僅不計較,老人最後給他四十盧布,但阿默堅持要找他三盧布。

  老人原來是一家大飯店的老闆,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在茶館內吟唱了歌調,也寫下最後的遺囑,交給薩普娜律師來執行。

  薩普娜召來老人G‧K‧賈蘭的兩個兒子維維與哈里西,但知道要找到另一個人之後才會公佈遺囑。哈里西憤怒離去,而維維則因負了很多賭債,老大塔庫薩伯再給他延長還債的日子,但卻要加重利息。

  維維找到父親生前最信任的人蘇瑞許,蘇叔竟然哭泣埋怨,以前賈蘭曾對他說我的就是你的,但如今卻未曾在遺囑中留下一毛錢給他。維維立刻和蘇叔談條件,謂只要時間到,找不到阿默,那就必須執行他們兄弟二人來繼承,到時他願意給他財產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

  蘇瑞許在幾天中就找到了阿默,但卻也感受不到,賈蘭願意從財產撥三億盧布給他的理由,但他在幾天思考後,覺得他依然要忠於賈蘭,並告知維維,他們之前的協議取消,沒想到心急的維維竟然殺了蘇叔,並棄屍在野外。

  薩普娜找不到蘇叔,只好自己出馬,在一連串的追索質問下,原來他每天都載阿朗的兒子古諾,於是請安麗塔將他留住,阿默看了遺囑之後並未置可否,趁薩普娜去講電話時偷偷離去。外面小女孩向他要錢他也給了,女孩又說她沒紙,於是他把遺囑就這樣送給女孩,然後瀟灑地開嘟嘟車離去。

◎ 劇情分析
    
  印度的影片,這幾年能夠陸續在世界影壇發光發亮,除了原來的電影工業「寶萊塢」外,其實還是有電影人的新思維與製作方針,看得出是很多人才的匯聚,最終才有好的作品出現。如「貧民百萬富翁」、「美味情書」、「三個傻瓜」等,都各有它的獨到面向。

  「窮」片雖然是印度片,最起碼是在印度拍攝,也談論到印度的貧富差距、文化的落差以及表相的交通困頓。但導演其實是加拿大籍的印度裔,他根據自己哥哥蕭恩‧梅塔(Shaun Mehta)創作於二00二年的短篇同名小說,改編為電影。

  印度人是全世界最會冥想的民族,這個國家雖然宗教林立,但在思緒紛雜之中,還是出現了一名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常與人的現實面有著層層不可分割的關係,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影響了每個印度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

  每個世界都存在著貧富的問題,這是從大的方向來看,若我們縮小到自身來看待這件事,不難發現每個人心中的躁動與不安。

  當我們一帆風順時,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反之,當我們一無所有時,又該用何種態度,來看待這個現實的世間?這樣的事,問年輕人大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當生命走到盡頭之際,很多的想法便較易趨向明朗而真確。

  其實這一切,應該是與自身的反應與投射有很大的關係。阿默是用什麼態度來經營他的嘟嘟車?隨緣罷了。但這兩個字卻不見得那麼容易被人所接受。試問那一天不是隨緣?每天醒來,我們都會面臨六塵,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我們很難不起任何分別。有所分別,即是有所揀擇,也就有了善與不善之分。

  不管如何的選擇,我們的本心阿賴耶識便會執藏這些善惡種子,這也間接地成為我們輪迴的主因。六祖惠能所說:「不思善,不思惡,反觀自性」正是這種在人世間真正的修行。問題是如何才能反觀自性。

  阿默從不與人爭,就連一輛廢棄的嘟嘟車,他都希望鄰居帕旺能修好,甚至告知車子不能發動的原因,但化油器在印度是相當昂貴的,帕旺當然希望徒手能修好嘟嘟車,若不是普嘉塞特出錢買化油器給阿默,阿默似乎也只能去郵局上班了。

  去郵局上班應該比開嘟嘟車輕鬆許多,最少在社會地位較易受到尊敬,但這絕對不是阿默所考量的,他執著的心,一直放在幾個每天都必須去接送他們的客戶身上,這並非是收入的關係,而是有關「信諾」的問題。

  當最後阿默知道自己會得到三億盧布的遺產,他並沒有欣喜的任何表情,他唯一的掛念是,五點與客戶有約,既然有約,那就必須徹底去完成。

  G‧K‧賈蘭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刻,他開始自我反思,他思考的方向是更龐大的生命意義,這個世界究竟為你做了什麼?或者你曾經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如果思緒能夠如此地縝密思索,世間的所謂錢財便不足以道了。殊不知佛法中要見道者必須先斷三縛結:(一)我見、身見,(二)疑見,(三)戒禁取見。

  我見和身見都能從阿默身上看到,當然這不是所謂「佛法電影」,阿默的行為詮釋絕對應該從人性的「善」來詮釋,但阿默相當難能可貴的是,他就算為善也不欲人知。

  相傳達摩見到梁武帝,武帝表明自己五里建一大亭,三里建一小亭,實在方便天下行人,他問其功德如何?達摩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一再誇示自己的功德,而這正是我見、身見未斷之凡夫,當然與達摩「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宗始祖之見地有天淵之別,而這也是兩人沒有繼續互動的主因,這是相當可惜之事。

  賈蘭縱然賺盡天下財,但臨終之前才能領悟阿默還他的三盧布,其實勝過他留下給阿默的三億盧布,但真正的體認是不能有「數」的,只要有數的區別,那必然落入在現象界中。

  賈蘭也許是最了解自己兒子的人,他在生命的尾端,兩個兒子卻從來不曾有過任何的關懷,在得知父親死亡之後,卻急急趕來看遺囑,這不像阿默開父親留給他的嘟嘟車,車上始終掛著父親的相片以及他的名字。

  這種感恩的心是無法做作的,如果心中沒有這種念頭,那也無法促動阿默一直開嘟嘟車的念頭,因為這還是有一種緬懷的思念,由此來對照賈蘭的兩個兒子,其意旨不顯自明。

  陷入賭局困境的維維,不但滿身是債,也許賈蘭早就知道的,他不是無力阻止,而是將人生看成流水,有些人潺潺而流;有些人湍湍而急,但各順其意,就算勉強也無濟於事。賈蘭最後在茶店吟唱的民謠,歌詞甚是值得省思,但其實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

人的一生何其苦短  但這並非是極度享樂的最佳藉口,每個人都有自己該面對的面相,但不管會面對什麼,請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聞而不嗅」、「嚐不識味」、「觸而無感」、「思而不想」來自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