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人命派遣經理(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r)

導演:艾朗‧瑞克里斯(Eran Riklis)
主演:馬克.伊凡諾(Mark Ivanir)
   吉拉.阿瑪戈(Gila Almagor)
以色列 / 2010年 / 103分 / 輔導級
禮讚:2010年亞太電影獎最佳男主角入圍 馬克伊凡諾
   2010年海法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馬克伊凡諾
   2011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天主教文化奬
   2010年盧卡諾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奬
一個工作的突發狀況,讓工廠的人力資源經理不得不踏上從耶路撒冷到羅馬尼亞的旅途,而過程中不僅曲折離奇更令人瞠目結舌! ...

◎ 劇情簡介

  耶路撒冷最大的麵包工廠,在下班時刻,突然傳來一張傳真,原來一名外籍女工,在一次炸彈攻擊中死於非命,女老闆是一名寡婦,她要經理去處理。

  首先記者搶先來拍照,但經理正與妻子分居,而且又始終無法完成對女兒的承諾,心中有許多糾結,於是對記者也未善意對待。結果第二天的報紙,寫著麵包廠不人道地對待死去員工。

  為了平息這些風暴,老闆要經理親自將屍體運回其母國羅馬尼亞安葬,以便獲得社會較佳的觀點。經理訪問了夜間主管,他坦承曾跟這名尤莉亞‧佩塔克有著較愉悅的交往,兩人常利用休息時間一起抽菸,但不幸後來被他妻子發現了,他只好將她解職,但還是瞞著公司讓她領乾薪。這也是為何在尤莉亞死後,在身上有一張麵包廠的薪水條,並使得記者苦苦追索。

  經理其實內心並不十分樂意,在認屍時甚至不看死者,但由她留下的鑰匙,終於還是找到她住的地方,但她卻改名為「露絲」。

  經理在房間內找到尤莉亞孩子的相片,這才知道,她在祖國羅馬尼亞有一個兒子。但老闆催促得緊,雖然無法去陪女兒跳芭蕾,也只有向她承諾,會趕緊回來再陪她去上芭蕾舞課。

  經理帶著棺木搭飛機往羅馬尼亞,記者也緊隨而行,他要做現場實況報導。在羅馬尼亞,受到以色列駐羅馬尼亞的女領事接待,她在到任的第一天,就將司機升為副領事,並成為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奔走下,很快就找到尤莉亞的丈夫,但丈夫收了經理給他的錢,表示兩人已經離婚,故無法簽收屍體,最後有找到兒子,但兒子不僅叛逆,而且未成年。

  於是經理把念頭轉到尤莉亞的母親,但她遠在一千公里外,不得已領事只好貢獻出那輛破的休旅車,在半路遇上大風雪,也躲入核爆的防空洞。第二天車子壞了,軍方提供水陸兩用戰車。好不容易到達找到外婆,但外婆一句話,卻使得經理又打消了原意,因為眾人都認為尤莉亞既然已到了以色列,那耶路撒冷應該是她長眠之處。

◎ 劇情分析

  全世界幾乎都有移民的問題,台灣現在正面臨另一次民族大遷徙與融合。第一次是荷蘭人,而後鄭成功帶來的軍民,清朝之後雖有海禁,但仍然有許多偷渡客到台灣來討生活。之後是日本統治五十年;接著就是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迄今。 而現在面臨的是南洋的外籍新娘,以及來自大陸的陸配。他們的下一代有將近三百萬之眾,可算是另一波的民族大熔爐,日後也會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羅馬尼亞這個原本屬於俄羅斯的附庸,在八九年蘇聯解體之後,國內也因為政治的複雜因素,而產生激烈的內戰。對於這個國度的人民而言,其實可謂災難連連,人民在難以為繼的困頓中,唯一的出路似乎也只有想辦法出國,期望在其他先進世界,能謀求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但對一名移民者而言,從各種角度而言,其實都是弱勢的。他們沒有像在地人一樣,從一開始就具備的資源,因此所謂的移民辛酸史,也就源源不斷地湧現。

  以色列這個國家在世界上而言,算得上是相當奇特的,他的四週都是敵對的國家,但卻也能充裕地應付自如,最重要的資源是控制了耶路撒冷這個聖城。

  這部電影當然也從這座城市談起,因為不時的炸彈攻擊,使得這座城市平添更多的不安與惶恐,但對於外來的移民,卻甘之如飴,因為只有在這兒,他們找得到工作,也帶給他們更多的生命動力。

  然而生命的面向有太多的可能,也許已經是步入坦途,但卻又突如其來的變數,使得尤莉亞的生命終結,原本的希望瞬間化為烏有。

  電影從這個角度切入,正是所謂具象事件的展現,在一個激烈的衝突之後,劇情卻不是要譴責恐怖份子的暴行,反而是商業的核心價值被質疑後,便開始一連串的修補,雖說將屍體送回母國,似乎是一項德政,但以尤莉亞的家人眼光來看,卻完全是不一樣的觀點。

  為何要離開原來的國度?因為那兒沒有什麼值得回首的,因此才選擇離鄉 背井。既然在異地他鄉遇見這種噩耗,似乎也是一種另類的命運選擇,到這節骨眼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既然已經決定移居到耶路撒冷,那死後當然也必須選擇耶路撒冷來埋葬。

  像一部另類的公路電影一樣,從耶路撒冷坐飛機出發,很快就到達另一個陌生的國度羅馬尼亞。這個近乎是全無生機的所在,像極地般的寒冷,使得放置在汽車屋頂上的棺木,顯得孤單而無奈。

  經理以慣用的手法,真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但也不全然是如此死板。大風雪中躲入軍中管轄的地下五層碉堡內,是防止核爆的所在,充份而踏實地保護了人的安全,但在此刻卻只是禦寒的所在。

  戰爭過去了,一切為戰爭所做的呈現,便成為令人啼笑皆非的裝飾。而水陸兩用的裝甲車,此刻倒成了相當盡責的運棺車。

  經理在整個過程中的心情,是有極大的改變,心不甘情不願地啟程,到最後卻又似乎對死者有了另一層的認識,好像沿途中經理與尤莉亞有了交談,而最終取得相互之間的共融。

  間接地也呈現了國家的破落,家庭的不堪,親情的流失,似乎一切都已分崩離析,唯有透過這一趟的旅程,才能將這一切完全修復。而最終必須再將棺木送回原點,因為原點早已被認為是真正的終點。

  真正的結局,並非是尤莉亞的棺木回到起始點,而是經理開始有了新的認知,原來人存在的本質只是為了活著,在相互對待中,便會析分出真正的價值觀。

  經理本身的問題很多,而這似乎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身在職場便是一切,所以其他的東西,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陪同女兒去上芭蕾舞,似乎是當父親應有的責任,但在工作與對女兒的承諾中,似乎天秤已經偏向另外一邊。工作是所有的理由都無法推翻的,雖然經理還是依照現實中既定的規則,他承諾這一趟送棺木之旅結束後,便一定回來陪同女兒去跳芭蕾舞。

  這樣的約定,似乎又掉入了人間現實的另一自設困頓,其實女兒才是最純真的,她根本不想去學芭蕾舞,但現實中的父母,卻自作聰明地認定,讓女兒去上芭蕾舞,才算是讓自己盡到了當父母的責任。

  女兒也曾質疑為何一名員工離職,但工廠卻完全被矇在鼓裡。這是否顯示人的既有體制看是縝密而規律,但其實盲點甚多,反而是直腸心的女兒才能有所領納與發現,應該也是一種極大的諷刺吧?

  「人」片是一部值得一觀再觀的佳片,也能帶給台灣觀眾不同面向的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