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聽風者之歌(Tramontane)

導演:瓦切.布魯古鈞(Vatche Boulghourjian)
主演:巴拉卡特.賈布爾(Barakat Jabbour)
   茱莉亞.卡薩爾(Julia Kassar)
法國、黎巴嫩 / 2017年 / 106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2016年坎城影展的影評人週金軌獎
   2016克羅埃西亞普拉電影節特別關注獎
故事講述自少雙目失明,跟母親與舅父一起 ...

◎ 劇情簡介     

  拉比是二十多歲的視障者,他有音樂的天賦,在視障學校帶領一個樂團,並即將到歐洲去演出。

  拉比由十幾歲的小孩塔雷克帶他去申請護照,但卻被發現其身分證是偽造的,當局並未逮捕他,只希望他去找鄉長再開一張出生證明即可。

  拉比很困惑,以此責問其母莎瑪,莎瑪只好說實話,謂當年在聖約翰醫院將他領養回來。但拉比造訪醫院,卻沒有莎瑪與拉比的資料,而一切線索均指向舅舅海善,但海善卻於此時失蹤了。

  拉比曾遇上來找海善的奧瑪,並談起亞洛茲與納比爾,而納比爾目前正在非洲。學校主管齊娜也因為警察來詢問,而問拉比發生何事?拉比表示他也不知情,拉比決定要去驗血,莎瑪不答應,此時才表示拉比是抱回來的,是在卡海雷亞一對夫妻死亡之後,海善將他抱回來的。

  拉比由拉茲德開車到南方的卡海雷亞,拜訪了當地的長老,但長老表示,這個貧困的小鎮從未發生戰火,也從未聽過有夫妻死亡的往事。

  拉比於是找到當時受海善資助的奧瑪,奧瑪這才透露,當年海善曾與小梅訂過婚,並透露納比爾並不在非洲,其實是在精神病院。

拉比先找到小梅,但小梅似乎不願再提往事,拉比也只好到精神病院找到納比爾。納比爾似乎也不願再提過去內戰的往事,但卻透露了當年發生戰役的小鎮瓦迪艾汀。雖然莎瑪一直打電話找拉比,但拉比卻將手機關機。

  拉比終於找到瓦迪艾汀,並找到年紀很大的納比爾老夫婦,當拉比說要找出真相時,納比爾夫妻入內商量,出來後坦承他們的兒子與媳婦在房內被槍殺,而唯一的孫子卻失蹤了。拉比此時似乎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世,但老
拉菲亞卻表示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不管孫子活著或死亡,都有其自己的世界。

  海善回來了,並為拉比帶回一本護照,他要塔雷克唸出護照的名字,那就是他的身分了。去歐洲應邀演出前,舉行一次演奏會,母親莎瑪與舅舅海善也都去了現場,兩人對拉比的演出都露出欣慰的表情。

◎ 劇情分析

  「聽風者之歌」敘述的是黎巴嫩的一名視障青年,他領導的樂團獲得歐洲的邀請,在他申請護照的同時,被警方察覺他的身分證是偽造的,甚至在鄉長與醫院之間的追索,竟發現他這個人從來不曾存在過,也就是他的母親也不是他的親生之母。

  拉比突然發現他的四周全部是謊言,真相原本很單純,但背後似乎有一股力量不僅掩藏了真相,也將拉比拉入一個黯黑的旋渦之中。

這部影片的背景,刻意顯得模糊而逃避,如果是黎巴嫩人來觀賞,或許可以了解一二,但卻也不見得這個背景是他們所願意談的。

  黎巴嫩的歷史可以遠推到五千多年前,但卻並未因為具有悠久歷史,就應該成為大國,在十六世紀時,曾被奧圖曼帝國統治,後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衝擊,也落入到法國的托管。在一次大戰前,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的統治,之後也成為阿剌伯帝國的一員。二戰時(一九四一年),英軍在法國部隊協助下,打敗了納粹扶植的傀儡政權,一九四三年黎巴嫩才宣布獨立。

  但在1975年至1990年期間,卻發生了基督教(45%)與伊斯蘭教(55%)的內戰,而敘利亞也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也控制了黎巴嫩的南方。一直到1989年才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內戰結束,2005年敘利亞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

  而這部電影,拉比的身世,正好就是發生在內戰期間。拉比的舅父海善是個相當有來頭的人,他從戰場上帶回拉比,但為何雙眼失明,導演並未明說,甚至都似乎已找到源頭,但人們卻選擇不去違逆,因為那是真主的意思,從這些語脈中,不難嗅出因為教義的不同,就算是熟識的人,都難逃最後生死鬥爭。

  臺灣最近與黎巴嫩被世界所討論,原因是中國揚言要把臺灣「黎巴嫩化」,這意思是藉著兩種主義思考,便能讓臺灣無法招架,從而自我崩潰,其一是宗教的分化;其二是宗族主義。

  宗教原本是人類心靈的慰藉之所在,當不同的信仰被提升到相互仇視與對立時,這是相當殘酷的。在逐漸被分化後,宗教變成了一種仇視的動力。而黎巴嫩的內戰使得這個國家幾乎陷於萬劫不復的慘況。

  另外所謂宗族主義,當然是以種族的自我膨脹,從而欲消滅不同屬性的人。其實這個世界之所以美麗,正因為每個族群,都能展現屬於他們自有的文化與思維,於是這個世界就變得多采多姿起來,設想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種文化,無法再受其他文化的影響,那會是多麼單調而乏味的生活?

  內戰之後很難界定誰輸誰贏?只有兩敗俱傷,甚至導致民不聊生。黎巴嫩原本是一個觀光勝地,羅馬帝國佔領期間,興建了聞名的大神殿,但如今卻不再有觀光客上門,有的只有內戰之後的斷垣殘壁,這將近十五年的內戰,是值得任何國家警惕的。

  為了隱瞞拉比的身分,海善為拉比造了一個身分證,在被警察發現時,竟然沒有因為偽造文書而當場逮捕。這表示警察當然知道箇中奧妙,如果真的介入其中,可能不僅自己官位不保,甚至有可能會被殺之滅口。因為這個國家發生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現象,而很多情形並非一個警察局長可以干預的。

  海善是戰爭時期的排長,但他卻是權力極大而且賞罰分明的,其中奧瑪因為開刀不時來求海善幫忙,而另一位同袍納比爾卻到了非洲。但事實上,納比爾在拉比的追蹤之下,卻在精神病院被找到。但納比爾並沒有精神病的問題,為何會住到精神病院?這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同袍之間有了思想上的衝突,但為了不擔負殘殺同袍的罪名,將納比爾軟禁在精神病院中。

  前面拉比的母親其實也被
在鼓裡,海善並未告知拉比的真正身世,只隨便講個小鎮的名字,沒想到拉比死纏爛打,不斷地追索,然後謊言一一被揭露,最後在納比爾提出一個瓦迪艾汀的村落,而這個最終的所在,得知了拉菲亞夫妻的慘案,因為其父告知,他的兒子與媳婦被槍殺在屋內,但其孫子卻不見了。

  這個時候似乎是水落石出了,但唯一的不同是,這位爺爺表示他的孫子眼睛並未失明,這提供了一種拒絕承認的態度。但這真的是一個好理由嗎?這必須回到爺爺的那句話,孩子會活在哪兒,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這名伊斯蘭教的老人,似乎對宗教戰爭引起的苦痛已經無力承擔,更何況,如果將真相真正攤在面前,這會是真正圓滿的答案嗎?老爺爺最後做了最明智的選擇。

  拉比似乎沒有得到真正他想要的答案,他的舅舅卻給了他一本護照。但這個護照會是他真正的身分嗎?拉比無法再度推敲,只有回到他的音樂心靈世界。在演奏的時候,母親與舅舅海善都到了,在黑暗中聆聽著黎巴嫩的音樂,前塵往事歷歷在前,但他們不同的心境自然有不同的心思,而這一切可能都要歸咎於歷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